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七)

合集下载

盘点:三国所有官职名及职责

盘点:三国所有官职名及职责

盘点:三国所有官职名及职责历朝历代的王朝中都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官职。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三国的各种官职名称及职责所在。

王: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

春秋时有军尉。

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

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

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

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

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

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

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

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

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

吴亦置。

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

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

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

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

三国因之。

洗马:即太子洗马。

太子属官。

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

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职如郡太守。

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

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

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

三国因之。

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国吴东宫属官。

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

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

汉朝的爵位划分

汉朝的爵位划分

汉朝的爵位划分汉朝的爵位划分汉朝的爵位制度主要承袭了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增设了王爵。

汉朝的爵位从低到高分为二十等爵和王爵两大类别,每一类别下又有详细的等级划分。

二十等爵汉朝的二十等爵制度包括: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后改为通侯或列侯)。

这些爵位按照军功和贡献进行授予,每一级爵位都代表着不同的荣誉和特权。

●●公士至不更:这些爵位属于低级爵位,主要授予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

公士是最低的爵位,通常授予新入伍的士兵,象征着他们在军队中的初步认可。

上造和簪袅则是稍高一级的爵位,授予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的士兵,作为对其勇敢和忠诚的奖励。

不更则是低级军官的标志,通常授予那些在军中有一定资历和经验的士兵。

●●大夫至五大夫:这些爵位属于中级爵位,授予在军事或行政上有一定贡献的官员。

大夫是一个重要的爵位,通常授予那些在战斗中立下显著功勋的军官。

官大夫和公大夫则是更高一级的爵位,授予那些在行政管理上表现出色的官员。

公乘和五大夫则是中级爵位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授予那些在国家治理中有突出贡献的官员。

●●左庶长至大庶长:这些爵位属于高级爵位,授予在朝廷或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

左庶长和右庶长是高级爵位的起始,通常授予那些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

左更、中更和右更则是更高一级的爵位,授予那些在国家治理中有突出贡献的官员。

少上造和大上造则是高级爵位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授予那些在国家治理中有卓越贡献的官员。

●●关内侯:享有食邑待遇,但没有封地。

关内侯是一个特殊的爵位,通常授予那些在国家治理中有突出贡献的官员。

虽然没有封地,但享有食邑待遇,象征着他们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彻侯(后改为通侯或列侯):拥有封地,是二十等爵中的最高等级。

彻侯是二十等爵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授予那些在国家治理中有卓越贡献的官员。

拥有封地,象征着他们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权力。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一)东汉末年首先说明一点,这篇只包含汉末的官职。

时间为一八四年到二二零年。

三国的放在后面的篇章再介绍。

其次,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文中应该有不少遗漏,欢迎看过的各位朋友进行补充。

东汉、魏国、蜀汉、吴国之间官制各不相同,不能一概套用,而且我打算在每个官职后都补上任职的人和年份,为了避免混淆,就分为四个大篇。

每个大篇又分三个大部分:文官、武官以及爵位。

文官、武官之下又分京官和地方官。

两汉时以官秩划分官员的等级。

官秩为按照职位高低而发放的俸禄,从一万石到一百石不等;同样的石数还有中、真、比之分,中为满的意思,中两千石即实发两千石。

中两千石的月俸是米七十二斛和钱九千,真两千石是米三十六斛和钱六千五,比两千石是米三十四斛和钱五千(引自《后汉书·百官志五》)。

两汉时并无官品一说,官品即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之类。

至于三国时有无官品,我并不是十分确定,有些古书上的确提及了魏国有类似官品一说(此说最早见于《通典·魏官品》,《通典》是唐朝人所著),但正史《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之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三国部分也不分官品。

文官篇京官:在京中任职的官员,类似现在的中央官,区别于地方官。

我依次介绍太傅、太师、丞相、三公、九卿、三台、宦官及其他官职。

一.三公之上的存在太傅:《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

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

”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太傅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

”上公即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合为上公。

掾属是掾吏和属吏的总称(《汉书音义》曰:“正曰掾,副曰属。

”掾吏为正,属吏是副官,类似现在的正副局长。

),是由主官自行选用的官吏;御属是由朝廷指派给主官的下属官吏,主管府中的文书;令史在掾属之下,是低级的办事官吏。

东汉仅有太傅,而且不常置,只有新帝继位的时候,才设置太傅一职,太傅死去后,则不再选用人继任。

《后汉书·百官志一》:“世祖(汉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

东汉末年官职详解

东汉末年官职详解

东汉末年官职详解①秩万石(月奉三百五十斛)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上公:太傅、大司马(东汉末年于三公之外别置,位在三公之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②秩中二千石(月奉百八十斛)太尉领:太常卿、光禄勋、卫尉司徒领:廷尉、太仆、大鸿胪司空领:少府、宗正、大司农、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太子太傅、执金吾、河南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③秩真二千石(月奉百五十斛)秩二千石(月奉百二十斛)地方长吏:郡守、州牧诸王国属官:国相、国傅、(王国)御史大夫及诸卿大长秋、太子少傅、将作大匠、度辽将军等诸杂号将军(骁骑、楼船、伏波、龙骧等)④秩比二千石(月奉百斛)少府属官:侍中、中常侍执金吾属官:执金吾丞光禄勋属官: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朗将、虎贲中朗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北军中侯监领: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将军部曲:大将军营五部校尉诸王国属官:中尉,司隶校尉、属国都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城门校尉、都护将军⑤秩千石(月奉九十斛)将军府属官:将军长史、将军司马太傅府属官:太傅长史三公属官:三公长史少府属官:御史中丞、尚书令廷尉属官:廷尉正、廷尉左监光禄勋属官:太中大夫大长秋属官:中宫仆太子少傅属官: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城门校尉属官:城门司马、平城门屯司马北军属官:屯骑校尉司马、步兵校尉司马、越骑校尉司马、长水校尉司马、胡骑司马、射声校尉司马诸王国属官:郎中令、仆诸侯国属官:诸侯国相地方长吏:县令、汤沐邑令、道令⑥秩比千石(月奉八十斛)太常属官:太常御太仆属官:太仆丞廷尉属官:廷尉丞卫尉属官:卫尉丞、宫门司马、掖门司马宗正属官:宗正丞少府属官:少府丞大司农属官:大司农丞大鸿胪属官:大鸿胪丞、光禄勋属官:光禄丞、谒者仆射、执金吾属官:执金吾丞将军部曲:军司马,使匈奴中郎将⑦秩六百石(月奉七十斛)将军府属官:从事中郎太常属官:太史令、太祝令、博士祭酒、太宰令、掌故、大予乐令、高庙令、世祖庙令光禄勋属官:光禄左仆射、光禄右仆射、左陛长、右陛长、羽林左监、羽林右监、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卫尉属官:公车司马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都候、右都候太仆属官: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廷尉属官:廷尉左平大鸿胪属官:大行令宗正属官:公主家令、主簿、仆、私府长大司农属官:大司农部丞、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少府属官:守宫令、上林苑令、太医令、太官令、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祠祀令、钩盾令、尚方令、中藏府令、内者令、符节令、兰台令史;·尚书令属吏:尚书仆射、六曹尚书(吏曹尚书、二千石曹尚书、三公曹尚书、民曹尚书、南主客曹尚书、北主客曹尚书);·御史中丞属吏:治书侍御史、侍御史执金吾属官:武库令、左中候、右中候、大长秋属官:大长秋丞、中宫谒者令、中宫尚书、中宫私府令、中宫永巷令、中宫署令太子少傅属官:太子中庶子、太子门大夫、太子仓令、太子食官令将作大匠属官:将作丞、左校令、右校令城门校尉属官:城门门候司隶校尉属官:都官从事、功曹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亭长、门功曹书佐、律令师、孝经师、月令师、律令师、簿曹书佐掌监北军:北军中侯度辽将军属官:度辽将军长史度辽将军司马地方长吏:州刺史、郡丞、边郡长史、右扶风京兆每次县令护乌桓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护羌校尉属官:拥节长史、司马⑧秩比六百石(月奉五十斛)太常属官(博士祭酒属吏):博士光禄勋属官:·五官中郎将属吏:五官中郎;左、右中郎将属吏:左中郎、右中郎;·虎贲中郎将属吏:虎贲左仆射、虎贲右仆射、虎贲左陛长、虎贲右陛长、虎贲中郎;·谒者仆射属吏:常侍谒者;将军部曲:曲军候太子少傅属官:太子洗马诸王国属官(中尉属吏):治书、大夫⑨秩四百石(月奉四十五斛)太常属官:太常掾少府属官:·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直里监·尚书令属吏: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尚书侍郎光禄勋属官:给事谒者大长秋属官:中宫谒者、中宫药长太子少傅属官:太子庶子、太子厩长、太子卫率、太子中盾地方长吏:县长、汤沐邑长、道长县令属官:县丞、县尉秩比四百石(月奉四十斛)三公、将军府掾:东曹掾、西曹掾、主簿光禄勋属官: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虎贲侍郎诸王国属官:谒者、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⑩秩三百石(月奉四十斛)太常属官:太史令丞、太祝令丞、太宰令丞、大予乐令丞光禄勋属官:羽林左监丞、羽林右监丞太仆属官:考工丞、车府丞、长乐厩丞大鸿胪属官:大行令丞、大行治礼郎、廪牺令丞、楫棹丞宗正属官:公主家丞大司农属官:太仓令丞、平准令丞、导官令丞少府属官:·守宫令属吏:守宫令丞·永巷令属吏:永巷丞·祠祀令属吏:祠祀丞·太医令属吏:太医药丞、太医方丞·黄门令属吏:黄门丞、黄门从丞·内者令属吏:内者左丞、内者右丞·御府令属吏:御府丞、御府织室丞·钩盾令属吏:钩盾丞、钩盾永安丞·掖庭令属吏:掖庭左丞、掖庭右丞、掖庭暴室丞·太官令属吏:太官左丞、太官甘丞、太官汤官丞、太官果丞·中藏府令属吏:中藏府丞上林苑令属吏:上林苑丞、上林苑尉执金吾属官:武库丞大长秋属官:中宫私府丞、中宫永巷丞、中宫署丞、中宫复道丞将作大匠属官:左校丞、右校丞、州刺史属官: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主簿、门功曹书佐、簿曹书佐诸王国属官(国相属吏):长史地方长吏:(小)县长12,秩比三百石(月奉三十七斛)三公、将军府掾:户曹掾、奏曹掾、辞曹掾、法曹掾、尉曹掾、贼曹掾、决曹掾、兵曹掾、金曹掾、仓曹掾郡守诸曹掾史:功曹史、户曹史、奏曹史、辞曹史、法曹史、尉曹史、贼曹史、决曹史、兵曹史、金曹史、仓曹史、五官掾、五部督邮、曹掾、主记室史少府属官:中黄门光禄勋属官: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虎贲郎中、羽林郎、灌谒者郎中卫尉属官:公车司马丞、公车司马尉、南宫卫士丞、北宫卫士丞、左都候丞、右都候丞13 ,秩二百石(月奉三十斛)少府属官:·符节令史、·尚书令属吏:尚书令史太常属官(太史令属吏):灵台丞、明堂丞、太史令史、太史掌故、待诏少府属官(钩盾令属吏):钩盾苑中丞、钩盾果丞、钩盾鸿池丞、钩盾南园丞太子少傅属官:太子舍人诸王国属官(郎中令属吏):郎中地方长吏:诸边鄣塞尉、诸陵校尉长县长属吏:县丞、县尉秩比二百石(月奉二十七斛)三公府属官:御属将军部曲:屯长光禄勋属官:节从虎贲14,秩一百石(月奉十六斛)三公、将军府属官:阁下令史记室令史、门令史及其余令史县属吏:乡有秩、三老斗食(月奉十一斛)佐史(月奉八斛)飞翔的猫2011-01-24【官职】[太傅]不常置一般为每帝初即位时置,称太傅录尚书事,等该名太傅死后,辄不再置。

汉末和三国时官职与爵位(四)

汉末和三国时官职与爵位(四)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四)大司农下属:1.大司农丞:一人,官秩比一千石,大司农官属,为大司农的副官。

《后汉书·百官志三》:“丞一人,比千石。

”2.大司农部丞:一人,官秩六百石,大司农官属,掌管帑藏(帑为收藏财物的府库,帑藏即国库)。

西汉汉平帝时,十三州每州都有一大司农部丞,负责劝课(劝导、鼓励)农桑;东汉光武复国后全部被撤除,只留下了京城中的大司农部丞负责国库。

《后汉书·百官志三》:“部丞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部丞主帑藏。

”3.太仓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管太仓。

太仓是设在京城之中的大粮仓;郡国通过运河输送到京城的粮食,全部都储藏在太仓之中。

太仓令手下有丞一人,官秩三百石,其余属吏九十九人。

《后汉书·百官志三》:“太仓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主受郡国传漕谷。

丞一人。

”证明太仓为京城之中粮仓的史料;《汉官仪》:“逮至文景,国家无事,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腐败而不可食。

”《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自四月不雨至于是月,谷一斛直钱五十万,长安中人相食。

(汉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贫人作糜,饿死者如故。

”一八八年左右,赵韪担任太仓令。

同年,赵韪弃官更随刘焉入蜀。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董扶及太仓令赵韪皆弃官,随焉入蜀。

”4.平淮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官府织造地纺织品的买卖,以及对官府的纺织品进行染色。

平淮令手下有丞一人,其余属吏一百九十人。

《后汉书·百官志三》:“平准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知(通织)物贾(贾为买卖的意思),主练染,作采色。

丞一人。

”5.导官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舂御米(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御米;供宫廷和朝廷使用的粮食),以及制作干粮(干糒,可能为军队使用)。

导官令手下有丞一人,其余属吏一百一十二人。

《后汉书·百官志三》:“导官令一人,六百石。

汉朝爵位等级和待遇表

汉朝爵位等级和待遇表

汉朝爵位等级和待遇表摘要:1.汉朝爵位等级的来源和演变2.汉朝爵位等级的具体划分3.汉朝爵位等级的待遇和特权4.汉朝爵位等级制度的影响和意义正文:汉朝爵位等级和待遇表汉朝的爵位等级制度源于秦朝,但有所改进和演变。

这一制度主要用于奖励有功的将士和官员,激发他们的忠诚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以下是汉朝爵位等级和待遇表的详细内容。

一、汉朝爵位等级的来源和演变汉朝的爵位等级制度起源于秦朝,但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他对原有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在反秦及楚汉战争中,刘邦对有功将士封爵,实行西汉爵禄制,出自《吕氏春秋》。

汉朝爵位等级制度的形成,既继承了秦朝的传统,又具有汉朝自身的特点。

二、汉朝爵位等级的具体划分汉朝的爵位等级一共分为20 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1.公士:一级爵位,是最高的爵位,通常由皇帝赐封给功勋卓著的诸侯和王公。

2.上造:二级爵位,赐封给有重要战功的将领。

3.簪袅:三级爵位,赐封给有较小战功的将领。

4.不更:四级爵位,赐封给有功勋的官员。

5.大夫:五级爵位,赐封给有较高官职的官员。

6.官大夫:六级爵位,赐封给有中等官职的官员。

7.公大夫:七级爵位,赐封给有较低官职的官员。

8.公乘:八级爵位,赐封给有一定地位的士人。

9.五大夫:九级爵位,赐封给有较高地位的士人。

10.左庶长:十级爵位,赐封给有中等地位的士人。

11.右庶长:十一级爵位,赐封给有较低地位的士人。

12.左更:十二级爵位,赐封给有较高地位的士人。

13.中更:十三级爵位,赐封给有中等地位的士人。

14.右更:十四级爵位,赐封给有较低地位的士人。

15.少上造:十五级爵位,赐封给有较小战功的将领。

16.大上造:十六级爵位,赐封给有重要战功的将领。

17.驷车庶长:十七级爵位,赐封给有较高地位的士人。

18.大庶长:十八级爵位,赐封给有中等地位的士人。

19.关内侯:十九级爵位,赐封给有较高地位的士人。

20.彻侯:二十级爵位,赐封给有极高地位的士人。

三、汉朝爵位等级的待遇和特权汉朝的爵位等级不仅代表了身份地位,还涉及到待遇和特权。

三国官职表(详细终结版)

三国官职表(详细终结版)

三国官职表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

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

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

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

东汉末年的官职名称地位

东汉末年的官职名称地位

东汉末年的官职名称地位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

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

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

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

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

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

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

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

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

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

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适合的。

中常侍: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中级太监。

中黄门:低级太监。

侍中: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

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

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

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

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七)城门校尉:《后汉书·百官志四》:“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掌洛阳城门十二所。

司马一人,千石。

本注曰:主兵。

城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洛阳城十二门。

其正南一门曰平城门,北宫门,属卫尉。

其余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凡十二门。

”城门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洛阳宫城的城门。

洛阳宫城一共有十二座城门,其中正南面有一座城门叫平城门,由卫尉手下的宫门司马主管(见前文),其他十一座城门分别由城门校尉手下的门候主管。

十二座城门的名字从西面起,按逆时针的方向依次为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平城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其具体位置见上图。

洛阳宫城中有二十四条街,十二座城门,每条街和每座城门各设一亭。

亭是汉朝最基础的行政单位,亭的长官为亭长,有点像现在的街道办事处主任或村长。

《后汉书·百官志五》:“风俗通曰:‘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馆。

亭史旧名负弩,改为长,或谓亭父。

’”城门校尉属下有司马一人,官秩一千石;门候十一人,官秩六百石。

司马总管守卫城门的士兵。

门候负责各自城门的守卫。

一八九年之前,朱儁为城门校尉。

《后汉书卷七十一·朱儁列传》:“复拜(朱)儁为光禄大夫,转屯骑,寻拜城门校尉、河南尹。

……时董卓执政,以儁宿将,外甚亲纳而心实忌之。

”《后汉书·百官志四》:“北军中候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掌监五营。

注汉官曰:‘员吏七人,(北军中)候自得辟召,通大鸿胪一人,斗食(每日的俸禄为一斗粮食)。

’”北军中候一人,官秩六百石,监管北军五营。

北军五营为屯骑营、越骑营、步兵营、长水营、射声营,分别由各自的校尉掌管。

北军中候手下除了北军五营外,还有七名属吏,这些属吏由北军中候自行征辟。

北军中侯征辟属吏的时候只用知会一下大鸿胪即可。

北军中候虽然官秩不高,却掌控着大半禁军,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南北军前面卫尉部分已经解释过。

西汉武帝时设置了中垒、屯兵、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统领北军,其中中垒校尉就是北军中候的前身。

中垒校尉负责北军营垒之事。

营垒即军营和军营四周围墙、鹿角之类的防御设施。

西汉曾设置监军御史监护北军八校尉,又曾设卫将军以统领南北军,这两职皆不常置。

东汉光武复国之后,精简八校尉为五校尉,撤去了中垒校尉,以北军中侯领北军五营,胡骑营并入长水营,虎贲营(这个虎贲营并不是虎贲中郎将所统领的虎贲军)并入射声营。

曹魏有中领军一职类似北军中候,晋朝以左、右卫将军统领禁军。

《后汉书·百官志四》:“右属北军中候。

本注曰:旧有中垒校尉,领北军营垒之事。

有胡骑、虎贲校尉,皆武帝置。

中兴省中垒,但置中候,以监五营。

胡骑并长水。

虎贲主轻车,并射声。

”一八九年左右,灵帝去世(三月)之前,刘表为北军中候。

同年,刘表被迁为荆州刺史。

《刘镇南碑》:“上计吏辟大将军府,迁北军中侯,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

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风先丘,莫不震肃,奸轨改节,不仁引颈。

”《三国志·魏书六》:“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

少知名,号八俊。

长八尺馀,姿貌甚伟。

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

灵帝崩,代王睿为荆州刺史。

”按《刘镇南碑》和《三国志》中的时间推算,十日为一旬,十旬即一百天,大概三个月左右,灵帝死于一八九年四月,所以刘表担任北军中候的时间应该在一八九年一月左右。

一八九年四月刘表被迁为荆州刺史,一九零年十一月才到任,刘表在路上墨迹的时间也够久的。

一八九年四月,何进以自己的心腹何顒为北军中候。

同年,董卓进入洛阳后,何顒被罢官。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何进)复博征智谋之士,何顒、荀攸及河南郑泰等二十余人,(何进)以(何)顒为北军中候,(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与同腹心。

”一九零年左右,孔融担任过三天北军中候。

《后汉书卷七十·孔融列传》:“后辟司空掾,拜中军候(疑为传抄错误,应为北军中候)。

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会董卓废立(一八九年),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

以忤卓旨,转为议郎。

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裴注三国志》:“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

……司徒大将军辟举高第,累迁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年三十八。

……在郡六年,刘备表融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一九六年),徵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以上文的时间来推断,孔融的出生年份在一五三年左右。

《裴注三国志》引《续汉书》:“(建安)十三年(二零八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

”《后汉书卷七十·孔融列传》:“书奏,下狱弃市。

时年五十六。

”以上两条符合孔融出身于一五三年的推断。

北军中候下属:1.屯骑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除了越骑、胡骑之外的骑兵。

屯骑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军吏(军官)一百二十八人,士兵七百人。

屯骑校尉司马官秩一千石,为屯骑校尉的副官,屯骑校尉不在时由司马负责,以下校尉司马皆同。

《后汉书·百官志四》:“屯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掌宿卫兵。

司马一人,千石。

注汉官曰:‘员吏百二十八人,领士七百人。

’”《通典·职官十六》:“屯骑校尉,汉掌骑士,后汉初改为骁骑,建武十五年复旧。

”一八八年左右,鲍鸿为屯骑校尉。

同年,鲍鸿转任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下军校尉。

一八九年,鲍鸿死于狱中。

《裴注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灵帝纪曰:以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冯芳为助军校尉,夏牟、淳于琼为左右校尉。

”一九六年以后,伏完为屯骑校尉。

伏完是献帝皇后伏寿的父亲,他老死于二零九年。

《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伏)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拜中散大夫,寻迁屯骑校尉。

十四年(二零九年)卒,子典嗣。

”2.越骑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越骑。

越骑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军吏一百二十七人,士兵七百人。

《后汉书·百官志四》:“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掌宿卫兵。

司马一人,千石。

注蔡质汉仪亦曰掌越骑。

汉官曰:‘员吏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

’”越骑校尉在东汉刚建国时曾短暂地改名为青巾左校尉,光武建武十五年(三十九年)又改回为越骑校尉。

《通典·职官十六》:“越骑校尉,汉掌越骑,越人内附以为骑也。

后汉初改为青巾左校尉,建武十五年复旧。

”关于越骑有两个解释。

其一是如淳(魏国人)的注解“越人内附以为骑也。

”其二是晋灼(晋朝人)的注解“取其才力超越也。

”刘昭(南朝梁人)认为越人不适合作为骑兵,所以晋灼的注解是对的,即越骑为能力出众的骑兵,精锐骑兵。

何为越人?越人又称百越,是泛指位于交州、扬州、荆州的少数民族,与之相对的为胡人,胡人泛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有南越、北胡之类的称谓。

另外,按方位来分的话,除了南越、北胡,还有西戎、北狄、东夷、南蛮,各以方位来指代中原四周的少数民族。

胡、越、戎、狄、蛮、夷均为泛指,而不是少数民族的族名。

汉末和三国时,活跃于扬州的山越就属于南越。

论骑马,位于南方的越人确实不如位于北方草原的胡人,所以刘昭的判断大概是正确的。

一九零年左右,王绬(《后汉书》中名为王绬,《资治通鉴》中名为王緕)为越骑校尉。

同年王绬被袁绍派遣得王匡所杀。

《资治通鉴第五十句卷》:“董卓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緕安集关东,解譬袁绍等。

胡母班、吴修,王緕至河内,袁绍使王匡悉收击杀之。

袁术亦杀阴修;惟韩融以名德免。

”一九二年左右,伍孚为越骑校尉。

同年,伍孚行刺不成反被董卓所杀。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越骑校尉汝南伍孚忿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怀佩刀以见卓。

孚语毕辞去,卓起送至合,以手抚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

卓自奋得免,急呼左右执杀之,而大诟曰:‘虏欲反耶!’孚大言曰:‘恨不得磔裂奸贼于都市,以谢天地!’言未毕而毙。

”一九二年左右,王颀为越骑校尉。

同年,王颀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傕、汜入长安城(一九二年),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

”二零零年左右,种辑为越骑校尉。

同年,种辑被曹操所杀。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建安)五年(二零零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

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3.步兵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步兵。

步兵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军吏七十三人,士兵七百人。

西汉时,步兵校尉统领位于上林苑(见前文少府下属部分)门口的驻军;东汉时则统领所有步兵。

《后汉书·百官志四》:“步兵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掌宿卫兵。

司马一人,千石。

注初置掌上林菀门屯兵,见前书。

注汉官曰:‘员吏七十三人,领士七百人。

’”一九五年左右,魏桀为步兵校尉。

同年,魏桀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一九五年)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舆,战于东涧,王师败绩,杀光禄勋邓泉、韂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长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鉨。

”4.长水校尉:一人,官秩比两千石,统领胡骑。

胡骑即由胡人充任的骑兵,按《汉官》,这些胡骑应该都是乌桓(和鲜卑同为东胡族的一支)人。

西汉时,因为饲养胡骑马匹的马厩位于长水(长安城中的一条小河)之旁,所以校尉以长水为名。

长水校尉手下有司马一人,胡骑司马一人,军吏一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胡骑司马的官秩同司马,为一千石。

《后汉书·百官志四》:“长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掌宿卫兵。

司马、胡骑司马各一人,千石。

本注曰:掌宿卫,主乌桓骑。

注蔡质汉仪曰:‘主长水、宣曲胡骑。

’汉官曰:‘员吏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一九九年左右,种辑为长水校尉。

二零零年,种辑被曹操所杀。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一九九年)先主方食,失匕箸。

遂与(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

会见使,未发。

事觉,承等皆伏诛。

”根据上文,种辑在一年之后担任的是越骑校尉。

有可能种辑先后担任长水校尉、越骑校尉。

但也不能排除误记的可能,因为长水校尉、越骑校尉性质类似,在两者之间调任,不太合常理。

如果是误记的话,偏向长水校尉,因为除了上面引用的两处史料,还有《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

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二零零年,因官渡之战运粮有功,曹操升任峻为长水校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