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介绍2014

合集下载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指南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指南
鱼类增殖放流
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等方式,增加 水体中的鱼类数量,促进生态平衡 。
03
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种植沉水植物,如水生藻类、黑藻 、金鱼藻等,来恢复水生态系统的方法。这些植物能够吸收 水中的营养物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增加生物多样性。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需要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和配置比例,根据 水域环境和生态需求进行种植,同时需要考虑季节变化和植 物生长周期,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
04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案 例研究
河流生态修复案例
总结词
河流生态修复案例主要关注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的恢复和保护,包括水质改善、河流形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等方面。
详细描述
例如,某河流因工业排污导致水质严重恶化,经过治理,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排污监管等措施,水质得到 明显改善。同时,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构建生态护岸、恢复河道植被等,有效恢复了河流形态和生物多样性。
水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
水污染
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 排放导致水体污染,破 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境丧失
河流改道、湖泊填埋和 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导 致水生生物栖息地丧失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文 循环改变,影响水生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本地 水生生物群落,影响水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生态系统保南护与修复技术指
目录
• 水生态系统概述 • 水生态系统保护技术 • 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案例研究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水生态系统概述
水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水生生物群落 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 、地下水等水域。

水生态修复系统介绍分解共24页

水生态修复系统介绍分解共24页
—爱献 生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水生态修复系统介绍分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龙形水系”变清了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龙形水系”变清了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龙形水系”变清了作者:暂无来源:《环境与生活》 2015年第3期朱艳率先采用再生水(中水)作为景观用水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如今水清草绿,鸟语花香,是北京市民和游客赏玩的绝佳场所。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10年的夏天,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亚洲最大城区人工水系——“龙形水系”,曾出现了大片黑绿色漂浮物,并不断从水底往上翻涌,这就是污染水体的蓝绿藻。

当时,公园管理方无计可施,专家也称使用中水的景观维护是个国际难题。

那么,这一难题是怎么解决的呢?让劣五类水升为三类水龙形水系位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心区,地处中国科技馆的西侧,总长2.7公里,水面宽20 ~ 125米,水域总面积18.3万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城区人工水系,也是奥林匹克公园的重要景观之一。

从地图上看,其形状宛若一条巨龙,“龙尾”盘着鸟巢,“龙头”昂首于奥海,龙形水系因此得名。

为了节约水资源,龙形水系用中水作为景观用水,而使用中水的景观维护向来是个国际难题。

那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最终是怎样解决了蓝绿藻污染难题的呢?2007年成立的北京爱尔斯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公司。

总经理武学军告诉《环境与生活》,2010年底,该公司开始治理“龙形水系”,不到两年就解决了那里的蓝绿藻问题,让原本只有劣五类标准的再生水,升级为三类水。

武学军说,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是一个综合的技术,通过对水体生态链的调控,实现水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的有机统一,让水域的自净能力充分发挥作用。

武学军形象地将他们的治水方式比喻为中医看病,水体像人的机体一样,是一个封闭的液相生态系统,水下有很多生物,形成生态链,并有自净功能。

治水就好比中医讲求“望、闻、问、切”,要先看水的颜色、水草的状态等整体性指标去判断生态是否平衡,“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上来就直接检测底泥”。

此外,“通过沉水植被、挺水植被和浮叶植被的合理分布及水生动物的放养,不仅保持水下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营造出从水岸到水底多层次的秀美景观。

爱尔斯微课堂影响人工湿地类型选择因素浅析

爱尔斯微课堂影响人工湿地类型选择因素浅析

爱尔斯微课堂影响⼈⼯湿地类型选择因素浅析之前⽂章介绍过⼈⼯湿地按照⽔在湿地内的流动特征,可分为表流(FWS)、⽔平潜流(HSSF)和垂直潜流(VF)3种基本类型,其中垂直潜流⼜可分为上向流和下向流两种。

⽽近年来,在这些流态基本型的基础上⼜出现了⼀些流态改进型,如垂直上向潜流和下向潜流结合的上下折流⼈⼯湿地,以及通过“进⽔-充满-放空-闲置”⽅式交替运⾏的垂直流⼈⼯湿地(⼜称潮汐流湿地)等,还有⼀种情况是当在⼀个⼈⼯湿地处理流程中出现上述3种基本型的组合,通常称为复合型⼈⼯湿地。

今天我们不再细致介绍⼈⼯湿地类型,⽽是将⽬光投到影响选择⼈⼯湿地类型的因素上,以期为我国⼈⼯湿地相关⼯程设计提供⼀定的借鉴。

进⽔⽔质、⽔量和处理⽬标是⼈⼯湿地设计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湿地类型选择和计算的前提。

想达到相同的处理⽬标往往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选择⽅案,然⽽如何从中优选出最佳⽅案则必须因地制宜地考虑⼯程项⽬和建设场址的各项⾃然、社会、经济特征,下⾯就六项具体需要考虑的因素做具体说明。

1占地限制占地通常是⼈⼯湿地应⽤的⼀个限制性因素,尤其是在⽤地紧张的城市化区域,项⽬场址的占地⾯积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受到限制。

占地⾯积通常⽤⼈⼯湿地污染物负荷或⽔⼒负荷进⾏计算和校核。

通常认为FWS、HSSF和VF⼈⼯湿地的负荷依次增⼤,具体可见《⼈⼯湿地污⽔处理⼯程技术规范》(HJ 2005-2010)的负荷参考值。

但规范中不同类型湿地负荷取值范围较⼤,并且没有反映出⽔⽬标值对进⽔负荷取值的影响,故在设计选⽤时有⼀定的局限性。

美国Kadlec等⼈对全球400多个⼈⼯湿地实际⼯程的运⾏数据进⾏了统计,列出了不同类型⼈⼯湿地有机负荷与出⽔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FWS 和HSSF系统在达到相同处理⽬标时,有机物去除负荷差异并不明显,⼀级反应动⼒学计算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但VF系统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负荷则明显⼤于其他两类湿地。

不同类型⼈⼯湿地有机负荷与出⽔⽬标的关系因此,对于场地⾯积受限的项⽬,如果进⽔有机物浓度较⾼(如⽣活污⽔、畜禽养殖污⽔等),可⾸选VF湿地或以VF系统为主的复合⼈⼯湿地。

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

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

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一、技术原理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是基于水生态系统构建的综合技术,通过对水体生态链的调控,实现水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水域的自净。

其综合治理效果远远优于目前使用的单一技术。

二、技术路线三、技术效果营造多层次水景,增强观赏性通过沉水植被,挺水植被和浮叶植被的合理分布及水生动物的放养,不仅保持水体清澈明亮的自然状态,而且营造出从水岸到水底多层次的秀美景观。

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水质通过水生态系统技术,改善水生物种群结构,促进生物的多样化,恢复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不仅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还能使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水体清澈见底。

打造人文水景,体现“人水共融”通过“多层次的水景”营造的自然生态景观,不但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给人们提供亲水、观水、戏水的机会,体现“人水共融”的和谐景观。

四、技术优势水质:与治标不治本的传统治水方式相比,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治水更注重前期治本,破坏藻类爆发的条件,从根本上遏止藻类爆发,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

景观:传统的治水方法,往往水清和水美很难两全。

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既能使水体清澈见底,解决“水清”问题,又能通过水生动植物的构建营造生动美丽的景观,解决“水美”问题,二者相互作用打造优美的生态水景。

成本:传统治水工艺需要药剂添加、电费、设备维修损耗、人工管理等,每年费用相当昂贵。

一般而言,要达到同等水质标准,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为传统水景治理方法的1/3~1/5,维护成本为传统水景治理的1/2~1/5。

且水景保持长期稳定,日常维护成本低廉。

其他: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还可以恢复水域的生态功能,使水体在空气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发挥其卓越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爱尔斯微课堂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强化应用进展(一)

爱尔斯微课堂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强化应用进展(一)

爱尔斯微课堂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强化应用进展(一)人工湿地的文章已经介绍了不少,今天将根据当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处理性能与存在的短板,总结当前人工湿地共性问题,从优化湿地填料、创新湿地构型、调整运行策略等角度讲解人工湿地强化措施。

人工湿地主要由填料、植物、微生物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填料介质是湿地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作为污染物去除功能的载体,它不仅为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基础环境,还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去除污染物,因此,针对当地土壤类型合理选择填料介质并进行优化布置,是强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性能的重要途径。

此外,人工湿地性能还受到温度、进水负荷、湿地构型、运行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关键因素的调整及其对湿地处理性能的影响同样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人工湿地的分类根据水在湿地中流动方式的不同或湿地布水方式的不同,人工湿地系统一般被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

然而,这些采用传统布水方式的人工湿地通常无法兼顾好氧和厌氧环境。

因此,为实现更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尤其是氮素和磷素的去除,出现了由不同类型湿地组合而成的复合流人工湿地。

在生产实践中,人工湿地类型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对象、处理目标、处理成本、可用土地面积等。

#1表面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类似于沼泽,在整个湿地表面形成自由水面,水流沿着一定方向前进,在流动过程中与填料介质、植物根系及附着生长的生物膜接触,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并从终端流出。

表面流人工湿地投资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简单,但占地大、水力负荷小、冬季容易结冰、夏季易滋生蚊蝇,净化能力受自由水面深度影响较大,远不如其他几种类型的湿地。

因此,表面流人工湿地仅适用于低污染污水处理。

#2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由填料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床底有隔水层,纵向有坡度。

污水从布水沟进入填料床,在向另一端水平渗滤直至流出的过程中,通过填料吸附、过滤、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作用等实现污染物去除。

EBIS技术介绍PPT

EBIS技术介绍PPT

谢谢

微生物技术——低溶氧
EBIS系统溶解氧控制的理念是:充分而不富余
低溶氧环境(0~0.5mg/l)下具有以下 优势:
• 生物池兼有水解酸化作用,对难降解 的COD有较好的适应性,COD的去除 效果要优于其他好氧工艺。
• 工艺在有效去除COD的同时,低溶氧 又创造了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条件, 在曝气池实现了彻底的脱氮过程,简化 了工艺流程,节省了投资
低; 大比倍循环稀释技术大大提高了工艺的耐冲击性; 特殊设计的曝气技术具有传氧高效、自清洗、防堵
塞、不停车更换等特点; 一体化结构使得建设污水处理厂占地减少,并节省土
建投资; 运行和监控过程简化使得运行高效、安全稳定。

第二部分 EBIS系统技术经济指标

曝气技术
曝气方式比较
布孔方式

曝气技术
曝 气 软 管 参 数

曝气技术
曝气软管安装

曝气技术
防堵塞运行方式:EBIS工艺的曝气器采用曝气软管,可以轻松方便 的进行“自清洗”

一体化结构
强化除磷脱氮池型结构
集约型池型结构

一体化结构
工业污水池型结构

一体化结构(沉淀形式)
外挂式沉淀
内置式沉淀
无动力沉淀



EBIS系统与传统工艺比较
项目 处理吨水的耗电量
活性污泥浓度 溶氧效率
溶解氧浓度 占地
剩余污泥量 运行管理
耐冲击负荷能力
传统工艺
2~4g/L 2.5~5.0KgO2/kWh
2~4mg/L
复杂 弱
EBIS系统 小于其它工艺的70%
6~10g/L 8~13KgO2/kWh 0.05~0.3mg/L 其他工艺的50~70%

水域生态学概论

水域生态学概论

At / At-1 Pt / Pt-1 It / Pt-1 或 At / Pt-1 营养层次内 Pt / At Pt / It At / It
组织生长效率(tissue growth efficiency) 生态生长效率(ecological growth efficiency) 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

AEFN
生态演替

生态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地逐
渐取代,直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Climax)为止的过程。
生态演替指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群落被称为 演替系列。见Duvigneaud(李耶波1987译)

生态演替的特征: (1)它是群落发展有顺序的过程,包括物种和群落过程随时间而变
结构多样性(分层性和空间 组织较差
AEFN
生态系统发展中期望的趋势(Odum,见孙儒泳等1981)
生态系统特征 生态灶特化 有机体大小 生活史 发展期 生活史 广 小 短,简单 狭 大 长,复杂 成熟期
AEFN
生态系统发展中期望的趋势(Odum,见孙儒泳等1981)
生态系统特征 发展期 营养物循环 矿质营养循环 有机体和环境间营养交换率 营养物质再生中腐屑的作用 开放 快 不重要 选择压力 增长型 生产 增长迅速(r 选择) 量 关闭 慢 重要 成熟期

循环分室:贮存库:容积大而活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部分。
交换库或循环库:在生物体和周围环境之间进行迅速交换。 周转(Turnover):通过量与现存量之比。


周转率:建立平衡后单位时间内所放出(或进入)某一个成分中的物 质占总量的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介绍1.1技术原理水域生态构建技术是基于水下生态系统构建的综合技术,通过对水体生态链的调控,实现水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水生植被)、消费者(水生动物)、分解者(有益微生物菌群)三者的有机统一,构建水域生态系统实现水域的自净。

1.2技术路线(1) 首先向水体中投放本公司专有的微生物制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并能抑制蓝绿藻的产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创造有利于水草生长的水体环境。

(2) 水体透明度增加后,逐步恢复水体内沉水植被,沉水植被替代蓝藻进行水下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溶解氧,吸收掉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并产生化感作用进一步抑制蓝藻。

(3) 水生植被恢复后,有益微生物向底泥扩散,促进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升高,形成有利于水生昆虫和底栖生物生长的环境。

(4) 再逐步向水体中引入螺、贝、鱼、虾类等高级水生动物,不仅可以清扫水草表面的悬浮物,有利于水草的光合作用,又可以通过食物链把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出,彻底降低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达到彻底净化水质的目的。

1.4技术效果(1) 营造多层次水景,增强观赏性通过沉水植被,挺水植被和浮叶植被的合理分布及水生动物的放养,不仅保持水体清澈明亮的自然状态,而且营造出从水岸到水底多层次的秀美景观。

(2) 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水质通过水生态系统技术,改善水生物种群结构,促进生物的多样化,恢复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不仅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还能使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水体清澈见底。

(3) 打造人文水景,体现“人水共融”通过“多层次的水景”营造的自然生态景观,不但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给人们提供亲水、观水、戏水的机会,体现“人水共融”的和谐景观。

(1) 水质:与治标不治本的传统治水方式相比,水下生态构建技术治水更注重前期治本,破坏藻类爆发的条件,从根本上遏止藻类爆发。

(2) 景观:传统的治水方法,往往水清和水美很难两全。

水域生态构建技术既能使水体清澈见底,解决“水清”问题,又能通过水生动植物的构建营造生动美丽的景观,解决“水美”问题,二者相互作用打造优美的生态水景。

(3) 成本:传统治水工艺需要药剂添加、电费、设备维修损耗、人工管理等,每年费用相当昂贵。

一般而言,要达到同等水质标准,水域生态构建技术为传统水景治理方法的1/3~1/5,维护成本为传统水景治理的1/2~1/5。

且水景保持长期稳定,日常维护成本低廉。

1.6工程案例1.6.1南京幸福河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1.6.1.1 项目基本概况幸福河示范段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区北部地区,在云锦路和湖西路之间。

幸福河示范段全长600m,河道上口宽20m左右,常水位水面宽约19.6m,河道水域面积约为11760m2,平均水深1.8m左右,蓄水量44056m3,日最大蒸发量222m3,年平均降水量1005.9mm,年最大降水量1621.3mm。

1.6.1.2项目区存在问题幸福河河道驳岸为硬质化驳岸,水体黑臭、浑浊,黑苔爆发,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质为劣五类水,导致水体恶化的原因分析如下:河道补充水源水质差,为劣五类水质,存在蓝绿藻爆发的隐患。

没有实现彻底截污,有生活污水进入河道,导致水体的污染。

还有经过河道周边的绿地、雨水等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

黑臭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和新的污染物的积累,是爆发河道黑臭的罪魁祸首。

河道本身生态系统不完善,自净能力差,导致河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重.1.6.1.3解决方案(1)水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方案水生态修复前期首先要对黑臭的底泥改良,通过泼洒底质改良剂进行活化处理,为水下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随后进行水生态系统的构建。

采用冷暖季沉水植被分片栽植;同时视周围景观设计点缀浮叶植物;改造后生态边坡栽植挺水植被,整片水域为水生动物系统和水体微生物系统整体调控区。

(2)水体曝气系统方案为了增加河道水体中的溶氧,河道中间设置3台功率3.0Kw、型号FANS3000的浮水喷泉式曝气增氧机,3套曝气机配一个配电箱。

曝气系统的使用不仅能够改善水质,辅助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还有喇叭喷泉景观,增强河道水面的观赏性。

(3)景观提升方案设计河面生态景观:点缀睡莲等观赏性浮叶植被,避免广阔水域单调的景观;加上曝气机的喇叭喷泉景观,增加水面的灵动。

水下生态景观:水下沉水植被系统和适量水生动物系统共同打造“水下森林”世界。

生态驳岸景观:根据周围陆地景观特色,改造后1:5坡度的生态驳岸栽植的挺水植被,不仅能维护驳岸的生态功能,同时打造出生动美丽的的水域景观。

1.6.1.4 项目节点介绍一:底质改良泼洒底质改良剂进行底泥活化处理,以满足水生植被的栽植生长条件,促进一个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尽快形成。

二:水下植被栽植沉水植被是“水下森林”的生产者,是水体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系和整个叶面直接吸收水体和淤泥中营养物质,所需碳源直接从水体中吸收,对从下而上整个水体产生巨大的净化作用。

三:水质生态优化沉水植被栽植完毕后,同时进行调节水质,实现水下生态系统优化。

沉水植被栽植完毕、逐步回水水体显效期、水质生态调控四:水生动物放养当水质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开始投放有益水生动物,不仅帮助清扫水草表面的悬浮物,又可以通过食物链把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出去。

1.6.1.5施工前后效果对比项目河道驳岸为硬质化驳岸,水体黑臭,浑浊,黑苔爆发,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质为劣五类水。

工程实施后,幸福河水体清澈,透明度达到1.0米以上,无蓝藻、青苔,水质富营养化指标达到地表四类标准。

工程治理前治理后1.6.2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清洋河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1.6.2.1 项目基本概况清洋河位于北京城区中轴线北端,由原清河导流渠和原仰山大沟交汇而成,纵横穿越正在建设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清河导流渠自八达岭高速路排水暗涵向东至北小河暗涵入口长6.78km,仰山大沟自科荟路北侧向北至清河长2.23km,总长9.0km,景观水面25hm2,绿化面积18 hm2。

本属京郊乡村排水河道,兼具蓄洪灌溉功能,现因奥运公园之需而重建,是奥运公园内重要的排水河道,同时也是公园水系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6.2.2清洋河问题分析目前清洋河的主要补充水源来自于北京清河再生水厂,清洋河承担奥运主场馆区域总计1135公顷流域面积的雨水排除任务。

清洋河主要起到汛期排洪作用,但是在非汛期河道内的水体是静态水,由于清河再生水厂的再生水富营养含量较高,虽然实施了生态护岸等生态治理措施,但不能将水体的富营养物质吸收至安全水平,清洋河夏季伴有蓝绿藻的大面积产生。

1.6.2.3解决方案根据对项目区景观水系规划设计的分析,采用分区、分段设计方法,通过“水下森林”修复设计方案、边坡湿地设计方案、水生动物修复设计方案及维护管理方案的实施,解决项目区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恢复水体稳定生态系统。

图1水体生态系统水下生物群落图图2水体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断面图1.6.2.4实施效果对比分析清洋河水体生态修复区经过近四个月水下生态修复处理,水草生长良好,水下植被恢复覆盖率达60%以上,底泥底质得到很大改观,蓝绿藻及青苔得到有效控制 ,水体透明,无浊物,清澈见底,底栖水生动物群落的生物量和多样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尽管其间经过七月北京雨季暴雨的几次干扰,污水多次灌入,基本上经过10天左右水体即可恢复原貌,清洋河水下生态修复区已经修复成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群落,具备高效的自净能力。

图3水体TN浓度变化图4水体TP浓度变化图5水体COD浓度变化图6水体BOD浓度变化图 7工程治理前现场图图 8工程治理后效果图1.6.3鸟巢龙形水系生态修复工程1.6.3.1 项目基本概况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作为亚洲最大的城区人工水系,贯穿整个奥运公园中心,全长约2.7千米,水域总面积达16.5万平方米,是奥运公园中心区最为主要的景观之一,也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重点工程项目。

“龙形水系”补充水源来自于北京清河再生水厂,整个水系具备完整的循环系统,水系内边缘地带种植了大量的挺水植物,部分水域种植了沉水植物。

1.6.3.2龙形水系现状分析龙形水系具有完整的水循环系统,各种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具备一定水体净化的功能,但是随着鸟巢旅游人数的大量增加,对龙形水系的生态的破坏也日益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游客私自放生、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2) 底泥的恶化,导致黑苔、青苔爆发(3) 局部有藻华产生1.6.3.3实施方案(1)水生态优化方案针对龙形水系出现的问题,整体的解决思路是对龙形水系内的水生态系统进行优化,重新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

补植水质净化型的沉水植被,进一步提高整个水系生态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同时对底泥的富营养化问题进行底质改良,改善底泥的富营养化水平;针对死角的藻华爆发问题,主要采用增加边坡浮叶植物的办法予以解决。

(2)景观提升优化方案生态驳岸景观:根据周围陆地景观特色,结合驳岸结构特点,片植挺水植被或点缀浮叶植被,不仅能维护驳岸的生态功能,同时打造出生动美丽的的水域景观。

水面生态景观:依据水域特色,以浮叶植被点缀,避免广阔水域单调的景观。

水下生态景观:以沉水植被栽植为主,适量的放养水生动物和构建有益微生物群落,共同构建一个清澈透明,鱼翔浅底的“水下森林”世界。

1.6.3.4工程实施效果工程实施后,在取样监测期内,TP、TN含量呈下降趋势,TN能从地表劣Ⅴ类水降为Ⅲ类。

TP能从Ⅴ类水稳定在Ⅱ~Ⅲ之间。

尽管有水体循环交换和降水等因素影响,TP、TN浓度出现小幅度上升,但经过10天左右水体即可恢复原貌。

说明此水体已经修复成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群落,具备高效的水体自净能力,能够保持良好的水质。

图 9工程治理前效果图图 10工程治理后效果图1.6.4北海公园水生态修复工程1.6.4.1 项目基本概况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城内景山西侧,在故宫的西北面,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

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

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北海是中国历史园林的艺术杰作,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景区组成。

环湖垂柳掩映着濠濮间、画舫斋、静心斋、天王殿、快雪堂、九龙壁、五龙亭、小西天等众多著名景点。

该项目包括北海公园四个景点处的景观水体:小西天、静心斋、画舫斋、濠濮间。

1.6.4.2 项目区环境问题分析(1)濠濮间、静心斋、小西天、画舫斋四处景观水体浑浊,发绿,伴有蓝绿藻爆发,水体表面漂有青苔黑苔,水体景观效果很差。

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北海公园的生态景观环境。

(2)经水质检测分析,总氮大于2.0mg/L,总磷大于0.4mg/L,COD大于40mg/L,均为劣五类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