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篇欣赏

合集下载

经典古诗赏析

经典古诗赏析

经典古诗赏析经典古诗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作、⽣活中,许多⼈对⼀些⼴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经典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1、李频——《渡汉江》 岭外⾳书绝,经冬复⽴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注解 岭外:⼤庾岭之外,就是⼴东。

译⽂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讯全⽆; 经历⼀个寒冬,⼜到⽴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近,⼼中越发不安; 遇⼈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

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听到环的消息,⽽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理,熨贴⼊微;不事造作,⾃然⾄美。

2、陈⼦昂——《送魏⼤从军》 送魏⼤从军 陈⼦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追六郡雄。

雁⼭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昂诗鉴赏 这是⼀⾸赠别诗,出征者是陈⼦昂的友⼈魏⼤(姓魏,在兄弟中排⾏第⼀,故称)。

此诗不落⼀般送别诗缠绵于⼉⼥情长、凄苦悲切的窠⾅,从⼤处着眼,激励出征者⽴功沙场,并抒发了诗⼈的慷慨壮志。

⾸⼆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句暗⽤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任的豪情。

此处“匈奴”借汉时的匈奴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

诗⼈⼜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作魏⼤,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既表明了诗⼈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暗⽰魏⼤从戎,是御边保国的正义之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

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王者所更居也”,此处代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

“六郡”,指⾦城、陇西、天⽔、安定、北地、上郡。

“六郡雄”,原指上述地⽅的豪杰,这⾥指西汉时在边地⽴过功的赵充国。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这之中,有很多经典唐诗宋词不仅成为了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为您精选100首经典唐诗宋词,希望通过这些诗词欣赏,能够带给您一些灵感和启发。

唐诗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杜甫的这首《登高》写的是他登高观景的情景,写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神秘,此诗句势恢宏,气势如虹,融入了杜甫的宏大思想,心潮澎湃。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杜甫的这首《春望》描绘了一个飘摇不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疾苦,此诗语境苍凉,悲壮感人,引起人们对战火带来的苦难的深思,在表达疾苦和悲愤的同时,满怀温情与鼓舞向前的力量。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一首流传最广的古诗之一,诗三句短小,词句优美,发人深思,其写述了对乡愁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充满深情,引人咀嚼。

4.《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赏析:李白的《将进酒》句句富有激情,充满豪情,用词豪放,气势磅礴,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

此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辞格豪放体,表现了他豁达奔放的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5.《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王之涣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离别之情,在诗写内容上深入触及了人生的忧艰和主人公的意志力,同时顺应变幻空气,揭示一个人自觉的非常态,内容妙趣横生,深刻人心。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大全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大全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大全
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包含了许多经典名篇。

以下是一些值得欣赏的唐宋诗词名篇。

1.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以亲情为主题的哀怨之作。

诗人在月夜中怀念已故的弟弟,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2. 李白的《静夜思》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通过描绘一个人在深夜思考家乡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

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离别之作。

他通过描绘大草原的景色和表达对离别的伤感,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了长城壮丽景色的诗。

诗人通过描绘壮丽的风景,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景色的赞美和自豪。

5.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抒发不满情绪的作品。

他通过梦境来表达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怀古抒怀之作。

他以北固亭为背景,展现了对过去荣光和对现实的失望之情。

7.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一首写自然景物的诗。

他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凉爽的夜晚和对自然的赞美。

8. 苏轼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一首赞美建康城的诗。

他通过描绘城市的美景,表达了对建康城的热爱和向往。

这些名篇不仅展现了唐宋时期诗人们的才华,也传承了他们对家国、亲情、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这些诗词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文化价值。

通过欣赏这些唐宋诗词名篇,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

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苏东坡经典诗词名篇赏析

苏东坡经典诗词名篇赏析

苏东坡经典诗词名篇赏析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我在此整理了苏东坡诗词名篇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东坡诗词名篇赏析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一作:崩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同:樽)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苏东坡诗词名篇赏析2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宋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0首传诵千年的诗词,全是顶级名篇,领略汉语出尘之美

30首传诵千年的诗词,全是顶级名篇,领略汉语出尘之美

30首传诵千年的诗词,全是顶级名篇,领略汉语出尘之美诗词散文天地中华诗词在信息时代显示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成为许多人心灵的栖息之所。

美妙的语言,唯美的意境,真诚的情感,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

30首经典诵读名篇一起感受汉语的出尘之美!《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最清新的景致,最浓情的思念。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夜幕初降,华月初升,你在想念谁?《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在离别中,更见空灵蕴藉之美,王勃,真是少年天才。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简洁的语言背后,是深深的思念。

《春江花月夜》隋·杨广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最灿烂的桃花,最美的新娘,最和谐的出嫁。

《诗经·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7篇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7篇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7篇经典的古诗词鉴赏篇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一作:青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高考语文20首经典古代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20首经典古代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20首经典古代诗词鉴赏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评析】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2八阵图 [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4凉州词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评析】: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全诗描写了边塞征战将士们纵情饮宴的热烈场面,并抒发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放气概。

全诗语言浅白,色彩浓郁,节奏明快,声情壮烈,是唐代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5闺怨 [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鸣。

译文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仿佛冲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家人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主题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作者简介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因做都官而被世人称为“梅都官”。

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

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

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

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

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

据《至德县志》记载:梅尧臣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1038)任建德县令,居官清廉正直。

去官后,人民缅怀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后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临之美。

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元至正二年(1342)、明正德十五年(1520)、清康熙十年(1671)三次重建,民国七年(1918)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

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

“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百年来,人们五建五修梅公亭,缘由何在?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

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

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五年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

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圆破旧的竹篱,常年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民众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

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对于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名人,且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形式表达民间百姓的怨愤,人民自然崇敬他、热爱他。

所以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东至人民中传诵。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

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和欧阳修是好朋友,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

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

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

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他的诗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写下的大量诗作中,其中写农民的有《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这首诗用农民的口气,申诉了农民遭受的苦难。

在《小村》诗中曰:“寒鸦得食日呼伴,老奥无衣犹抱孙,磋哉生计一如此,廖入王民版籍论!”在《陶者》一诗中,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诗曰:“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

”尖锐明朗,读后使人强烈地感到不平。

梅公在公务之余,还经常步出县衙,流连于建德、东流、池州的青山绿水之间,写了不少咏景咏物咏友的诗,从梅尧臣在建德留下的百篇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独特风格,它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泼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诗用惯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够突破陈规,做到议论突出,谈吐不凡。

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也形成了刻划个性、摹写细节的特点,给人以新鲜细致的感受。

“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这是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南有佳茗赋》的开篇语。

梅尧臣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调任建德(今东至县)县令,直到景佑五年(1038)离任,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这首脸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赋》就是他在任时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后所作,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采茶官”这是一个多么亲切、谦和的自喻。

封建时代的父母官,能把自己与采茶农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多么可亲可敬啊!东至是个老茶区,早在唐代官港的茶叶就火暴商邦,白居易笔下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

梅公对东至的茶叶推崇备至,不仅著有《南有佳著赋》,且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

所以,北宋以后建德的茶叶就已负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

鉴赏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之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像空荡荡的。

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以声衬静的写法,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主题这首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山园小梅宋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译文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

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

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韵译百花凋零的时候,唯有你鲜艳亮丽地开放;小园宜人的风景,都被你高雅的身影占光。

你疏落有致的影子,横斜地倒映在清浅的泉水上;你淡雅清幽的香气,在朦胧的月色里飘荡。

冬天的鸟儿想落到你的枝头栖身,还先偷偷睁眼把你张望;粉色的蝴蝶若知道世上还有你这样美的花朵,也应该会痴迷神往。

幸而有诗人与你亲近,陪你低吟浅唱;不需要俗客在歌舞酒宴中,把你亵渎玩赏。

背景简介林逋(967~1028),钱塘人。

北宋诗人。

他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

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久远的咏梅绝调来。

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