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发展理路

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发展理路
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发展理路

收稿日期:2008—10—11

作者简介:赵磊(1973—),男,山东汶上人,聊城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第30卷第1期 济宁学院学报2009年2月Vol .30 No .1 Journal of J ining University

Feb .2009

文章编号:1004—1877(2009)01—0069—04

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发展理路

赵 磊

(聊城大学政法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人性问题上,经验论和理性论分别从自己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感性人性论和理性人性论两条人性理路,但西方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在人性理路上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只是他们人学理论倾向上显示出的一些特点,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的阐释,都有着理性的特征,理性人性论是西方近代人学的最大特点。

关键词:感性人性论;理性人性论;人性理路中图分类号:B82-069

文献标识码:A

人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永恒主题,从古希腊时期人的原则居于统治地位,到中世纪神的原则支配历史,再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俗化运动重新恢复人的原则,可以看出,西方近代文明的兴起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是以人性观念、人学思想的彻底转向为标志的。西方近代哲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上帝那里夺回人的自主权,重新树立人的权威,让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哲学的人学主题被确立并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利他与利己、理性力量与感性力量内在统一起来,以理性命令取代上帝命令,以知性权能取代自然本能,在哲学中确立起‘做理性的人’的人学原则。”

[1]

西方哲学形态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次重大转

向,即从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转换到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哲学的主题则从关于认识对象的研究转向于关于人自身认识能力的研究。由于对人的认识到底来源于感性还是理性的回答不同,从而形成了近代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理性论(或唯理论)两大哲学流派。在人性问题上,这两大流派也从各自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

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家从现实的人性需要出发,更多地关注人的自然欲望和利己动机,更多地强调人类现实的幸福和快乐。为此,他们构造出一个以趋乐避苦为人性出发点的人性模型,开创了一条感性主义(有人也称自然主义)的人学理路。近代经验论哲学的鼻祖培根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在自然面前并非无所作为,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进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提出了“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知识就是力量”,“建立人对万物统治的帝国”等的著名论断。沿着培根开创的道

路,霍布斯进一步研究了人的本性和人与人的关系。他从机械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把人看成是一个物体。在人性论上,霍布斯从感觉论出发,把趋乐避苦,利己自保看做是人的本性。他还赞成自然法,根据自然法人人享有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每一个人对每一另外的人的战争状态,但是正是人的理性这样要求人们:“每一个人只要有获得和平的希望,就应该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到和平时,他就可以寻求并且利用战争的一切帮助和利益……这条基本的自然规律是命令人们力求和平”。[2](P397-398)洛克作为经验论的继承人也认为,人的天性是趋乐避苦,“一切含灵之物,本性都有追求幸福的倾向。”[3](P236)从他的人性论引出他的善恶观,他认为善或恶就是快乐和痛苦自身,凡能引起快乐和痛苦的各种东西,也能被人认为是善的或恶的。

经验论的感性人性理论也影响到了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发展了近代人学的这一感性理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大革命到来的前奏,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作了舆论宣传和理论指导。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他们把经验论者的感性人学原则与自己对人的看法相结合,对人和人的社会实践进行分析,形成了启蒙学者的感性人学主张。他们都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出发,把人当作感性的人、环境的产物。孟德斯鸠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自我保存,人生下来就自然结成社会,并非先有孤立的个人,然后才组成社会。自然法是从人的生命本性中派生出来的,在自然状态下自然法起支配作用。他反对专制政权和宗教,主张社会的最后目的是自由与富裕。充分实现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就是最人道的社会。伏尔泰也认为自然法的根据就是不变的人性,所以具有普遍性。他赞成自然平等,主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卢梭从人性入手研究人间的不平等问题。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人有自爱之心、悯人之心或良知,只不过由于后天习惯和文明的影响使之被淹没不显罢了。还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是私有财产、国家和暴政。坚持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来论证自由和平等,还提出了主权在民说。卢梭的人学思想在18世纪的法国独树一帜,代表了当时人学的最高水平。法国启蒙学者的人学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直接理论基础,对后来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集感性人学之大成,把感性人学推向最高峰。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直接命名为人本学,并从感性出发来探讨人的问题。他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推崇感性,认为人的本质应表现为“我欲故我在”,人是感性的对象,没有任何脱离自然的特殊规定。提出人的存在只归功于感性。他还指出,现实的人是万物之本,新哲学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自我,而是一种实在的和完整的人的本质,即自然的人,现实的人。对于现实的人而言,追求幸福乃是他的自然欲望,幸福有趋乐避苦两个方面。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理论对于反抗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从思辨理性主义人学向马克思主义人学转化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他把人只看成是感性的自然的人,是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物,并不是实践着的具体的现实的人,这正是费尔巴哈人学的局限所在。

与经验论不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以及康德和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理性论者则提出了他们的理性加自由的人性模型,他们崇尚理性,重视知识和科学,弘扬人的自由、平等、博爱尊严和价值等,反对封建愚昧和宗教对人的精神的束缚。在他们的理论逻辑中,理性至上原则的确立,就是要为自然欲求和本能冲动设定一个天然的合理秩序;自由原则的确立,就是要为个人的幸福提供一个社会的理想目标。其旨在为资产阶级指出建立理想世界的道路,开创的是一条理性主义的人学理路。近代理性人学以笛卡尔为开端,斯宾诺莎对其进行了系统发展,再经过康德德国古典哲学、人学的发展推动,黑格尔将其推向顶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欧洲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对人学也有着开创性的成就。他运用理性主义原则和普遍怀疑的方法,以“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为人学基点,对人的存在作出了全

新的解读,创立了近代理性人学。笛卡儿从普遍怀疑开始进行他的思考或理论体系的建构,而“我思故我在”就是普遍怀疑的必然结果,因为普遍怀疑将所有不真实的东西,一切靠不住的假定和成见全加以排除,在此过程中,似乎“我”之外的整个世界无一幸免,甚至“我”自己的肉体也遭受到了同样的命运。然而,有一个东西是不能加以怀疑的或如果加以怀疑就导致矛盾,那就是正在进行上述怀疑过程的思维本身。因此,他认为“我”的存在不同于一般事物的存在,后者只有被动性,前者具有能动性,这能动性也就是“我”的本质,其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功能。他提出对我的把握不能依赖于经验或常识,而必须依赖具有超越力量的理性。思想、理性是人的本性所在。“他强调理性的绝对权威,认为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永远只许听从理性的证明,而理性就是人的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4]他认为,理性的充分发展和意志的完全自由是人道的最高目标。

笛卡尔创建的理性人学经过斯宾诺莎的系统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时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理性人学体系。康德把理性作为建立他人学思想大厦的基础,把人的本性看作是理性存在物,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所在。

康德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划分及其二元的存在,因此他论述的人也是徘徊在现象和本体的双重世界中,具有二重性,人是有着感性特征的理性存在物。康德力图把人的感性和理性有机统一起来。他认为,现象世界造成了人的感情,使人成为感性的存在。作为感性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属于经验世界,有感性欲望,有着动物性的特点,显示着人的自然属性。在现象世界中人作为感性存在,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是不自由的。但是,本体世界又造就了人有不同于其他感性存在物的理性特征。康德认为,人与其他有生命之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自我”观念,人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就是自我意识的成熟过程。人作为人不在于他有经验的自我意识,而在于他有先验的自我意识,使人成为一种理性的存在,完全独立于一切感性条件之外,只受理性自身所创立的法则支配,因而具有绝对的意志自由。人的知性包括感受性和行动能力两个方面,人学主要研究人的行动能力,但也不排斥感受性。人的内在完善就在于他能尽力驾驭感性,使感性服从于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成为一种理性的存在。人的本性是理性存在物,它能按先天的理性原则,即善良意志去行动,不受感性的物质利害关系支配。理性为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由理性是人的最高本质所在。人有能力根据自己设定的目的使自己完善,成为理性的动物。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对人性的认识上他坚持了理性路线,把西方近代理性人性论推到了顶峰。在《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哲学全书》等著作中黑格尔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性理论。

黑格尔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有着自然性,这一点人与其他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但人的本质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性、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他说“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5](P56)并认为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要经历一个从低到高的漫长发展过程。即从自由意识开始,经自由精神(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再到绝对精神的这样一个实现过程。只有在绝对精神领域,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在此,黑格尔把人的理性客观化、绝对化,充分抬高了理性的地位,空前夸大了理性的作用,使理性成为独立自存和自行发展的“无人身的主体”,把理性看作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而人成了从属于理性的东西。这为后来出现的理性危机和现代西方人学的反理性与非理性倾向埋下了伏笔。黑格尔还指出,自由的东西就是意志,如果没有意志的自由,自由就是一句空话;自由也只有作为意志,作为主体时,才是现实的。他还反对抽象的自由和绝对的自由,认为只有承认和接受权利和法的制约,自由才是现实和可行的。他也像康德一样主张把自由和义务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本质的、获得肯定的自由。

黑格尔关于人学理论的天才论述,无疑是全面和深刻的,尽管带着他保守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局限性和不足,但毕竟丰富和发展了西方人

学理论,把近代理性人学推向了最高峰。他的人学思想对后世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方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在人性理路上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只是他们人学理论倾向上显示出的一些特点,并不像哲学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派别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的阐释,都有着理性的特征。因为他们都把认识、智慧、知识看作人的本性,看作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东西。感性主义者如,培根、霍布斯、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都有着关于知识、理性的论述和重视。因此,理性人性论是西方近代人学的最大特点。理性主义人性论高扬理性的旗帜,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巨大能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理性主义人性论把自由视为人的最高本质,把自由理解为对必然性、普遍性、规律性的理性把握,这就激发了人类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热情,对于科学的昌盛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理性主义人性论过分强调了人的理性本质,忽视了人的自然本质和非理性因素,使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丰富的人变成了抽象、枯燥、毫无生机的存在,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从而催生了西方现代非理性人性论的思想浪潮。

参考文献:

[1]朱荣英.论西方哲学中人学体系的建构与解构[J].天中

学刊,2006,(1).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龚天平.试论欧洲近代哲学中的人学思想[J].郑州大学

学报,1998,(1).

[5]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责任编辑 崔金路) 

The D evelopm en ta l Route of Ra tiona l Theory of Human Na ture i n M odern W est

ZHAO L e 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 w,L iaocheng University,L iaocheng252059,China)

Abstract:Modern W estern phil os ophy on ep iste mol ogy considered acti ons and all the real life of hu man beings according t o rati onal starting point,it is rati onal phil os ophy.Corres ponding t o phil os ophical turn,Modern W estern hu man study is full of rati onal sense and p rinci p le.Rati on beca me a starting point t o exp l ore and study the humanity.On hu manity,E mp iricis m and rati onalis m started fr om their own phil os ophical vie ws indi2 vidually and for med t w o hu manity ways—percep tual hu manity and rati onal humanity.But the differences of hu manity theories bet w een Emp iricis m and Rati onalis m ofModern W estern phil os ophy are relative.Percep ti on and rati onalis m are their characteristics dis p laying on hu man theory.I n general,their exp lanati on f or humanity both have rati onal characteristics,rati onal humanity is the most i m portant feature of Modern W estern hu man study.

Key words:percep tual humanity;rati onal humanity;hu man way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第五讲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夕

第五讲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新航路开辟到工业 革命前夕 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2019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月考)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欧洲 B.科学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答案 D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古滕贝格的发明迅速得到推广,欧洲出现了大量印刷厂,这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故选D项。A项中“开始传入”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技术进步,而不是生产力的转化,故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2.(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 B 题干中“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说明当时的议会没有贵族的席位,贵族地位已经没落,故A错误;本题中时间信息是1649年,当时议会还没有达到拥有绝对权力的地步,故C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息,故D错误。传统的英国议会是国王控制下的议会,是有贵族参加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和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的,“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给自己提出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而对你的目的,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是任何道德学说的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的宋明理学以 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都是对这三种观点的发挥或综合。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与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得就是整体与谐论与二元对立论得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得灵与肉就是与谐统一得,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得泛道德主义与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得一面与野兽得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得她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得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得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与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著名得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得,“适合于人得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就是人,什么就是人给自己提出得目得,以及达到这个目得得方法、而对您得目得,这就就是全部道德学得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得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就是任何道德学说得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得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得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得宋明理学以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得就是孟子得性善论、荀子得性恶论与告子得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得思想都就是对这三种观点得发挥或综合。 孟子发展了孔子得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乃人之异于禽兽者,因此人性体现在人得社会道德本性上,而不就是自然本能上。孟子并非完全忽视人得本能欲望,只就是她认为这不就是人得本质。孟子认为告子得瞧法会混淆人、犬、牛等各种动物得区别,她从人与动物区别得角度来论述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性就是善得,她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就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就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孟子并不认为人生来就就是正人君子,只就是认为人性内天生含有善得因素,如果不受环境得阻碍,加上自身加强学习、修身养性,人之善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出来、孟子一方面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但另一方面她又认识到大多数人实际上就是成不了尧舜得。她认为人都先天存有“仁义礼智”四种善良本性得因素,但就是一般人并不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仍然等于禽兽,只有少数圣人君子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因此孟子在政治上寄希望于君贤臣忠民顺,以正君为本。“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下》)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以某种希望与尊严,也造就了为数较少得明君清官,但却为人治、专制等级制提供了合理化得基础。 荀子就是中国性恶论得代表,其性恶论得基本观点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得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存利,而个人追求私利物欲就是社会纷争与动乱得根源、因此,她认为,人性只能逆(即改造)而不能顺,只能化不能因。因此,社会才有必要建立起严密得礼法制度来改造约束人性之恶。她认为人虽然有求利求乐之恶端,但同时人还有智能,因此任何人通过学习礼法与道德修养都可以成为圣人。“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

高中历史复习(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

二轮通史复习——近代世界 ◆世界近代史知识体系 一、时间: 14、15世纪——1917年十月革命 二、主题线索 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形成世界体系,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资本主义) 2、世界由分散隔绝到整体发展,并开始出现复杂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殖民主义) 3、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民族主义) 4、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 三、三个发展阶段 (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资本主义早期、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1、14——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即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2、17——18世纪,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 殖民主义——早期殖民扩张 民族主义——出现 (二)工业文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中后期社会主义——出现 (三)工业文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之七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 (14、15世纪——18世纪末) 通用概念: 资本主义早期、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6世纪) 一、主干知识 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 必修三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二、阶段特征 1、经济上: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2)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资本主义萌芽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促进……。 3、国际关系: (1)早期殖民扩张出现,葡萄牙、西班牙是最早的殖民国家; (2)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整体。 理解:各事件间的内在联系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 三、重点、难点、易错点、拓展点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 拓展: 思想:人文主义的激励(鼓励冒险、追求创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关系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在大概的看了下《西方哲学史》的情况下,我知道了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让我很好奇,看书名,就让我觉得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有趣,当然哲学类的书籍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但只要懂了,那么在思想境界上就得到改造和提升。 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在上课时听老师介绍后,甚是震惊。12岁的休谟已经是爱登堡大学的学生了。出于“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和在哲学研究上的突破,休谟决定“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哲学)上。”,这时的他才18岁。我现在已经19岁了,还在拿“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来作为自己迷迷糊糊的生活的托词,实在惭愧。 《人性论》这本著作是休谟在他26岁时初步完成的,并在之后不断地增加内容。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当时却得不到重视,给辛苦研究的休谟带来很重的挫折。 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数学、自然科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哲学,科学是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根据人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因此休谟提出一个建立一个科学体系,即有关于人性的“人的科学”。在此之前,我认为科学是本身存在的,是不变的真理,它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被同一地发现而不会有不同的认知。站在人的角度看,但是这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否则就不会存在问题的辩论了,其中关于克隆的问题就是一

个例子。所以归根到底,“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 关于人性,休谟分成了三种:知性,情感和道德学。我仅对第一卷的《论知性》第一章《论观念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中的部分谈谈我的个人的体会,至于整个《人性论》的内容概括我还无法体会和概括。 《人性论》的第一卷,休谟认为人心灵的一切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印象:初次进入人的灵魂中的最强烈的的知觉;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这两者是一般很容易区别,但是在少数的特殊例子上,两者可能很相近,以至于难以区分两者,所以需要一个东西作为区别,于是休谟就把印象和观念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这两类,这样就巧妙地消除了特殊例子对理论体系造成不严密性的漏洞威胁。 关于简单的印象和观念,书中所说“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最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这里边就存在着一个次序关系。次序的关系,休谟用的正面证明例子是儿童对于颜色和味道的观念,和官能出现事故类似天生就是盲人或聋子的人对于某些印象和观念的的缺失。但是休谟又提出来一个矛盾的例子,就是在渐变连续的色调中的中间一个空白点,人是可以凭想象来补充这一缺陷的。当看到这里时,我在想:这矛盾似乎彻底的摧毁了关于印象和观念的次序上的理论。但是休谟对这种例子作出了关于次生观念的说明,观念可以从新观念中产生自己的意象,通过这个说明休谟完整严密地证明出了一切简单观念或是

世界文化史第七章近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及其问题(精)

世界文化史第七章近代西方文化的發展及其問題 一、單選題(20題每題2分共40分) ( ) 1. 俄國彼得大帝在位時,曾定下「鬍鬚稅」,規定留鬍鬚的男子繳納。由時代的特色,我們可推知他此舉的主要用意為何?(A)希望俄人脫擺以往被蒙古人所統治時的形象,積極向西方學習(B)國家財政的困窘 (C)他本人喜歡留鬍,因而不希望其他人跟他有類似的外型(D)留鬍鬚與希臘正教的教義不合。 ( ) 2. 維也納會議後,歐陸的政治局勢大致是如何?(A)大多已實行民主政治(B)大多已進入工業革命時期(C)保守主義成為大多數國家政府思想的主流(D)「改革國會」成為各國在野黨的主要訴求之一。 ( ) 3. 以下史事的發生「並未」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的有:(A)拿破崙帝國建立(B)啟蒙思想的備受質疑(C)保守主義的勢力高漲(D)浪漫主義運動的失敗。 ( ) 4. 「人生而自由,然而在人類社會中,人卻處處受到束縛……人應該追求深刻的內心經驗……」關於這段話,較貼近以下哪種主張?(A)自由主義(B)浪漫主義(C)馬克斯主義(D)保守主義。 ( ) 5. 以下對話發生於18世紀:A:「這本小說真是感人,在這種情形下仍如此愛著對方,真令人讚嘆……」; B:「真是苦戀呢!女主角最後選擇了別人,所以他竟然犧牲性命來展現他對感情的態度……」,依此推 測,此本小說的風格所展現的時代精神趨向於何種思潮?(A)自由主義(B)保守主義(C)浪漫主義(D) 寫實主義。 ( ) 6. 影片《一曲難忘》描述一位波蘭鋼琴家,強烈地期待波蘭能重新得到自由,他不為沙皇的屠夫(按:波蘭總督)演奏,離開祖國到巴黎去時,帶了一把波蘭的泥土。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為了籌錢資助祖國 爭取獨立自由,一場場的演奏會,終於使他的生命燃燒至盡頭。這位偉大的作曲家的作品揉合斯拉夫民 族的熱情憂鬱和法國人的華麗纖細。他應是哪一風格的作曲家?(A)古典主義(B)印象主義(C)浪漫主 義(D)現代樂派。 ( ) 7.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領導人之一的拉法葉將革命爆發的「第一現場」——巴士底獄的鑰匙寄給何國政府,以表達他對此國之前表現的肯定?(A)英國(B)美國(C)俄國(D)中國。 ( ) 8. 「遠洋航行者大多是海員,商人或亡命之徒」;「享樂主義什麼都不管,製造出一批遊手好閒的人」。兩句話各有何的特色或彼此的關聯?(A)前者造就了後來的美國,後者則為20世紀初西方世界的亂象之一 (B)前者指「大西洋時代」來臨的背景,後者意味著海權時代的到來(C)前者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後者則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D)前者為浪漫主義時期的特色,後者則為受啟蒙時期影響而產生的 社會現象。 ( ) 9. 三位學者對於社會的看法,甲主張「齊頭式的平等」,乙主張「競爭起點的平等」,丙主張「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以上三者,何者可謂是社會主義者?(A)甲(B)乙(C)丙(D)以上皆是。 ( )10.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位領袖」,這樣的口號,顯示出怎樣的思想內涵?(A)極右的法西斯主義(B)右派的自由主義(C)極左的共產主義(D)右派的保守主義。 ( )11. 與達爾文同時期的學者,有些不相信他們的祖先是猿猴中的一支,但是他們卻被稱為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主要原因為何?(A)他們都是人文學者,對生物學有所排斥(B)他們都是虔誠的猶太教徒(C) 他們利用「生存競爭」的說法將帝國主義的侵略合理化(D)他們利用「物競天擇」的說法將破壞自然環 境的舉動合理化。 ( )12. 印象派的畫家,如何因應照相機的問世?(A)以抽家的手法構圖(B)畫家每一年只創作一幅作品,以量的限制提升本身的價值(C)以寫生入手,但從光線、色彩變化的律動中創出新意(D)向中國的水墨畫取 經,強調意境而不重形似。

中国古代人性论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便有了一个会思维的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的问题,先哲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于是纷纷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典人性观,这些人性观的一些观点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人性的存在是以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善恶这两个范畴是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结论,善即符合某种道德,恶即违背某种道德。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人善恶的分别也没有了意义,离开了道德善恶也就无从界定,所以人性善恶的问题也就是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思想家们的眼里,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固有的某种规定性,他在逻辑上先于善恶,善恶是其属性,这样,人性的善恶就成为道德主张的逻辑前提。人性论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没有确定的人性论主张,道德的确立就缺少了根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思想观点,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当时关于人性的学说可谓是各有特色,对人性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他们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局面时常出现,但他们异中有同,形成了中国人性理论的总体特征。其中虽然有很多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思想不相协调,也不乏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性论的思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孟子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是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思想家, 孟子认为讨论人性要推求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是什么呢?他并未明言,他举例说,禹治水的成功在于利用了水向低处流的规律,因势利导,于是水就安然无事了。天虽然高,星辰虽然远,但一千年后冬至的日期还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同样人性也是有其规律,这就是一心向善,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在孟子看来,人性向善就是人性本善,孟子论性善,一出言便立意甚高。孟子所说的善即人心

专题十四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

专题十四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57 模块五世界近代史 专题十四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 考点一西方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195 内容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要求限制王权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 经过年革命爆发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 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意义 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议会掌握了立法权财政权其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3代议制 含义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作 用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 专制独裁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4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建立年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组成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与议会关系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或下台或由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邦联制的弊端独立之初美国实际上是个州的松散联盟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权力很大严重阻碍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主张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21787年宪法 制定年费城制宪会议 意义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一定的民主精神 3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世纪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作用控制了国会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三、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大革命的背景 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封建势力强大 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大革命的爆发: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年建立共和国 3艰难的共和之路:法国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反复斗争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1)正确区分直接民主制与代议制民主制 直接民主制是指古代希腊的民主形式指所有合法公民全体参政直接民主制是建立在小国寡民基础上的 代议制民主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行使国家权力议会决议事项均应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2)有人说,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说说你的看法

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所以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法国哲学家卢梭。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取得和谐。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性原来都是善的,原始社会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乐、天真而自由,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变恶。 我国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荀子(荀况),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因此,人要用忏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从某种禁忌、戒律等来获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美丽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 我国最先主张“无善无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告子(告不害)。所以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纸说。该说认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纸的,根本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他认为,善与恶的心理观念和道德品质,都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此外,后来的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和杜威,也可以说是性无善恶论者。杜威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善绝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它仅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事物而已,是相对的价值判断。而人性都有发展成善的可能性,只要有适当的教育,人是能养成善良的品性的。 我国最先主张“有善有恶论”的是战国初期人世硕,他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他虽然认为人生来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后世赞成这个观点的代

2018智慧树西方文明史导论答案

2018智慧树西方文明史导论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5分) 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 A.《菊与刀》 B.《文明的冲突》 2【多选题】(5分) 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 A.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 B.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 C.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 D.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 3【多选题】(5分) 文明与下列哪些要素是对立的? A.野蛮 B.动物性

4【单选题】(5分) 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人更偏向于用下述哪种思维? A.归纳法 B.演绎法 5【单选题】(5分) 文化兴国中的“文化”,对国家而言,指的是 A.国家的文化实力 B.单位和个人的创新能力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5分) 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 A.公元前746年 B.公元前776年 C.公元前465年 2【多选题】(5分)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 A理想与美 B.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 C.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

3【多选题】(5分) 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 A.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 B.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 C.向善性; D.唯美主义; E.神秘性和悬念 4【单选题】(5分) 希腊神话中,贞节的保护神是? A.雅典娜 B.赫拉 C.宙斯 5【多选题】(5分) 《荷马史诗》内容包含了? A.《伊利亚特》 B.《奥德赛》 C.《工作与时日》

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史测试:专题二第5讲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夕Word版含

第5讲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一一新航路开辟 到工业革命前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2017广西玉林、梧州、贵港高三4月模拟)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8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受到欢迎。这反映了英国() A. 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式和传统 B. 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C. 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D. 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2. (2018河北遵化一中高三模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 根据材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白银的流通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 世界白银流入中国并广泛流通使用 C. 大量白银流入促使中国出现价格革命 D. 白银成为当时各大陆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 3. (2017宁夏银川九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这一运动() A. 发生在西方人文主义起源阶段 B. 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C. 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为人类未来社会构建理想蓝图

4. (2018四川高三一联)自12世纪开始到15世纪,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并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历史上称为罗马法的“复兴”运动。罗马法的“复兴”,实质上反映了西欧 () A.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中世纪法律体系落后 D.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5. (2018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三模拟)英国的新贵族自然是获得爵位的人,虽然他们对于国王滥封爵位有所不满,但是至少他们已经获得这一显荣的尊号,自然对国王也怀有感激之情不愿意废弃国王使自己的尊号受损,使这一美好的制度消失。这从侧面主要说明() A. 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B.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必然 C. 资产阶级革命的渐进性 D. 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曲折 6. (2018河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亲临前线发表动员讲话:“我知道我仅仅有一副女人柔弱的身体,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我对西班牙或欧洲任何一位王子敢于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本次动员后英国的军事 行动() A. 遭到了英国议会的否定 B.奠定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C.说明英国已是世界帝国 D.表明英王只是国家象征 7. (2018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坚信,为了确保与自由相辅相成的经济繁荣,美国必须有集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但事实上,成立于1791年的美国第一银行于1811年停业。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于1832年否决了国会关于延长美国第二银行执照的提案。汉密尔顿的主张与“事实”相悖反映了美国() A. 联邦与各州的权力之争 B. 总统的行政权高于一切 C. 立法与行政的权力之争 D. 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人性论》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人性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人性论》读后感一 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人

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我们的爱和恨永远指向我们以外的某一个有情的存在者。当我们谈及自爱时,那不是就爱的本义而言,而且自爱所产生的感觉和一个朋友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并无共同之点。憎恨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愚蠢而感到耻愧;但是只有由于他人所加的侵害才会感到愤怒或憎恨。爱和恨的对象显然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种情感的感觉永远是愉快的,后一种情感的感觉则永远是不快的。 我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 显而易见,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

近现代西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精神特征

近现代西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精神特征 (一)近现代西方文化(资本主义文化) 近现代西方文化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作为基础,因此,又称之为资本主义文化。 近现代西方文化是在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进行集大成的吸纳综合之后产生的新型现代文化。它吸纳了古希腊文化对智慧和理性主义的追求和尊重、古罗马文化对人性的尊重和实用主义的追求,从而促成了近代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构成世俗社会的文明精神内核;同时,它又从中世纪基督教文明中吸纳了神圣的信仰,创建起了现代精神世界的文明。 A. 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宗教与思想领域,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完成了从宗教到思想文化的反封建,建立了资本主义文化思想体系; 在经济领域,经历了从地理大发现,到商业资本主义,再到三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工业资本主义的演变,确立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在政治领域,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世界范围发生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革命:16世纪末的尼德兰革命、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6年开始的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以及18世纪90年代开始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在国际政治领域,由地理大发现开创的殖民扩张浪潮,引发了近代以来的殖民主义,并最终将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直到今天,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依然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B.近现代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其他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1799年,法国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 1898年,美西战争。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成立。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反恐时代来临。 (二)西方文化的精神特征 中华文化以人文、和谐、中庸、克制、尚礼为特征;西方文化则表现出强烈的科学、理性、浪漫、进取和务实精神。 希腊人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教导人们理应辨别真假与美丑;罗马文明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告诫人们必须区分合法与非法;基督教文化则从宗教伦理的角度劝

人性论

人性论——人性本恶 摘要: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人的先天的本性就是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是恶的,是造成恶果的源头;而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习得了社会属性,有了道德和法律约束,才有了善。本论文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人性论,逻辑推理得出人性本恶的结论。 关键词:人性、善、恶 一、各派观点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是个讨论了上千年也探讨不完的话题,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均有自己的观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事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西方对于人性善恶的论述则有霍布斯、佛洛依德,黑格尔等。 1、人性本恶论 荀子性恶的观点,是中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的性论。他的观点主要见于《性恶篇》,他在里面写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说的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能获得,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实义,与即人的动物性,如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关心自己的利益,顺着这种人性就只有争夺而辞让之德就会灭亡,并非说人的本质。他的性恶论是说人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他说要从人为的方法去改变恶的结果。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人性恶的。他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治或乱),即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而非以人的动机界定。 哲学家霍布斯也支持“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就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野兽,人类的天性是反社会的、有破坏性的贪婪。若放任其不管,则最终必会以谋杀、强暴、抢劫等做结。“社会”则是拴住这个野兽的一个工具。 2、人性本善论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对人性本来是善的看法。孟子性善论的性是取本质义,即人与动物的分别,人内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四端:仁、义、礼、智,四端可比作人的四肢,比喻人性中的善如同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人有向善的本性,内在的价值根源。他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

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发展理路

收稿日期:2008—10—11 作者简介:赵磊(1973—),男,山东汶上人,聊城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第30卷第1期 济宁学院学报2009年2月Vol .30 No .1 Journal of J ining University Feb .2009 文章编号:1004—1877(2009)01—0069—04 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发展理路 赵 磊 (聊城大学政法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人性问题上,经验论和理性论分别从自己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感性人性论和理性人性论两条人性理路,但西方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在人性理路上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只是他们人学理论倾向上显示出的一些特点,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的阐释,都有着理性的特征,理性人性论是西方近代人学的最大特点。 关键词:感性人性论;理性人性论;人性理路中图分类号:B82-069 文献标识码:A 人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永恒主题,从古希腊时期人的原则居于统治地位,到中世纪神的原则支配历史,再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俗化运动重新恢复人的原则,可以看出,西方近代文明的兴起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是以人性观念、人学思想的彻底转向为标志的。西方近代哲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上帝那里夺回人的自主权,重新树立人的权威,让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哲学的人学主题被确立并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利他与利己、理性力量与感性力量内在统一起来,以理性命令取代上帝命令,以知性权能取代自然本能,在哲学中确立起‘做理性的人’的人学原则。” [1] 西方哲学形态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次重大转 向,即从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转换到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哲学的主题则从关于认识对象的研究转向于关于人自身认识能力的研究。由于对人的认识到底来源于感性还是理性的回答不同,从而形成了近代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理性论(或唯理论)两大哲学流派。在人性问题上,这两大流派也从各自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 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家从现实的人性需要出发,更多地关注人的自然欲望和利己动机,更多地强调人类现实的幸福和快乐。为此,他们构造出一个以趋乐避苦为人性出发点的人性模型,开创了一条感性主义(有人也称自然主义)的人学理路。近代经验论哲学的鼻祖培根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在自然面前并非无所作为,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进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提出了“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知识就是力量”,“建立人对万物统治的帝国”等的著名论断。沿着培根开创的道

近代西方崛起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近代西方崛起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从古到今文明连续不断的国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明体系自成一派,在世界领域内曾一度独领风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以下拙见,万望老师不吝赐教。 一、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明繁盛强大,生命力极强,伴随中国强大的实力向外辐射,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对周边国家的文明发展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中华文化虽绵延不绝,但也历经沧桑。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对其发展轨迹影响颇深。1、发展历程 约在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四千多年前,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公元前21世纪开始形成王朝国家,早期的王朝是夏、商、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经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思想领域更是大放异彩,典籍文献浩如烟海,文学艺术高峰迭起。①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国迎来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鸦片战争前夜,中国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及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西方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图实现民族独立。 2、影响 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一大批有志之士开始反思并作出相应反应。 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封建士大夫集团中的开明士绅。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反对脱离实际,反对崇尚空疏,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19世纪5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兴起,中央部分官员和地方实力派联合,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强调“中体西用”,创办近代企业,以图民族自强。中国已然进入学习西方的第一阶段:器物层次。②然而在学习西方器物的过程中,统治危机不但未能消除,反而越发严重。由此,资产阶级开始寻找一种新的道路,中国进入学习西方的第二层次:制度层次。首先作出反应的,是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他们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号召人民与西方进行商战,最早提出在中国上海举办万国博览会。但此派观点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在当时看来实践性不强,故重任交于康、梁维新派。康、梁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国会、立宪法。但其主张广受非议,且缺乏相应条件,在顽固派的强力扼杀下遭到失败。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坚决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原有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清朝灭亡。虽然中国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架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这些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孙中山等人预期的效果并未达到,中国的前途命运依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