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泡管理

合集下载

青光眼包裹性滤过泡的探讨

青光眼包裹性滤过泡的探讨

青光眼包裹性滤过泡的探讨摘要】包裹性滤过泡是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常见滤过泡类型,对患者滤过术后的眼压控制以及滤过手术远期成功率有显著影响,应早期发现积极治疗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手术包裹性滤过泡【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158-01目前,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仍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方法。

包裹性滤过泡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常见的一种有失败趋势的滤过泡,发生率约为1l%,如不及时处理手术会失败。

1 发生因素1.1 手术前状况多项研究表明男性发生率较女性高,年轻患者发生率高于老年患者,常见于眼球筋膜特别丰富的年轻人。

包裹性滤过泡多与眼球筋膜被分离后过度增殖有关。

故又称为眼球筋膜囊肿[1]。

患者在滤过手术之前使用的青光眼药物、眼部激光治疗、既往的眼部手术史以及对侧眼是否曾发生滤过泡包裹均可能与包裹滤过泡的形成有关。

1.2 术中、术后因素包裹性滤过泡的发生与滤过手术本身是紧密联系的,手术者的手术技巧对术后反应有很大影响;术中是否剪除Tenon’s囊、有无使用抗代谢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甚至手套上的滑石粉都可能与包裹性滤过泡的发生有关。

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MMC和5-FU能抑制滤过泡瘢痕化、有效提高滤过手术的成功率,但二者在防止滤过泡包裹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

糖皮质激素对成纤维细胞增生具有双向作用,即在低浓度时促进细胞增生,而在高浓度时才抑制细胞增生。

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中所含糖皮质激素的浓度较低,因此虽然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手术后的炎症反应,但可能会促进对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包裹滤过泡的形成。

所以滤过手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时间不应该太长,如果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术后2周可以停用糖皮质激素。

2 治疗已报道包裹性滤过泡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针刺分离以及手术切除等。

各种方法的治疗目的都是希望将包裹性滤过泡转化为功能性滤过泡,从而有效地控制眼压。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滤过不足的眼球按摩护理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滤过不足的眼球按摩护理

钬 激 光 仪 、 纤 、 尿 管 镜 、 胱 镜 、 视 系 统 均 为 精 密 仪 光 输 膀 监
青光 眼小梁 切 除术后 早 期滤 过不 足 的 眼球 按摩 护 理
厉 爱 敏
( 浙江省 余姚 市第二人 民医院 , 江 余 姚 3 5 0 ) 浙 1 4 0
[ 关键 词 ] 青 光 眼 、 粱切 除 术 ; 眼球 按 摩 ; 理 护 [ 图分 类 号 ] R 7 .7 中 4 3 7 [ 献标 识码 ] B 文 [ 章 编 号 ] 10 8 4 (0 7 2 —4 3 0 文 0 8— 8 9 20 )8 20 2 形成 。 量 眼 压均 降 至 2 测 1 mmH g以 下 , 续 给 予 每 日按 摩 1 继 次 , 续 3 ; 每 日 2次 按 摩 后 仍 无 滤 过 泡 形 成 者 , 持 ~7d 经 即在 表 面麻 醉下 , 裂 隙灯 显 微 镜 下 用显 微 虹 膜 恢 复 器 按 压 巩 膜 于 瓣 周 围 后 , 患 者 向 下 看 , 隙 灯 焦 点 对 准 巩 膜 瓣 区 , 手 指 嘱 裂 用 指 腹 隔 着下 睑 向前 房 方 向按 摩 角膜 , 渐 加 强 力 量 , 到可 见 渐 直 滤过泡慢 慢 隆 起 , 轻 按摩 力 度 , 滤 过泡 的高度 为 1 2 减 至 ~ mm, 眼 压 <2 . 测 1 0mmH , 日给 予按 摩 2 , 续 3 。 g每 次 持 ~7 d 1 23 按 摩 注 意 事项 .. 本组 3 4例 3 4眼 , 1 例 1 眼 , 2 男 1 1 女 3例 2 3 一 是 要 选 择 正 确 的 按摩 部 位 , 摩 力 按
维普资讯
现 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enJunl f ner e rd i a C i s a dWetr d ie 0 7Oc,1 (8 dr ora o It a dT aio l hn e n s nMein 0 t 6 2 ) g t tn e e c 2

分析青光眼手术后滤过泡的问题

分析青光眼手术后滤过泡的问题

分析青光眼手术后滤过泡的问题【摘要】滤过泡感染和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是青光眼手术比较多见的并发症类型,临床中发生率高。

本文就针对青光眼手术后滤过泡的问题加以分析,旨在为日后的青光眼手术提供简单参考。

【关键词】青光眼;术后;滤过泡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的囊壁是避免眼内组织受到细菌侵袭的重要屏障。

如果囊壁较薄,特别是在受到轻微外伤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导致囊壁受到损伤发生渗漏,而渗漏的通道也就成为病原菌侵袭入眼的通道,有时上下眼睑对滤泡的摩擦甚至均有可能对滤泡造成损伤。

滤过泡感染是因术后细胞感染所致,并不会让玻璃体出现感染。

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是因滤过泡、玻璃体等受到感染而出现严重表现的病症。

一、滤过泡的形态学分类(一)理想滤过泡理想滤过泡通常表现为囊壁较厚,表面光滑的弥漫性乳白色多囊样结膜隆起,隆起的结膜表面无血管,这种滤过泡一般都具有疏松较薄的上皮结缔组织,能允许眼内有较多的液体由此处流出。

如果作裂隙灯光学切面检查,可以发现由较薄的单个或多个较大囊泡组成,表面无血管,房水可直接渗流到结膜上皮下,这种滤过泡通常具有良好的降眼压功能。

(二)囊性滤过泡囊性滤过泡和上述的理想滤过泡则有所不同。

它弥漫囊状隆起,泡壁薄,表面有贫血症状,近角膜缘处可见分房样的微小囊。

(三)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近年来文献上报道较多的一种滤过泡,其发生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由于它的泡壁是由致密纤维膜组成,缺乏足够的渗透性小孔,通常在术后4~6周可重新出现眼内压升高。

(四)扁平滤过泡如果滤过手术后,手术区的结膜与巩膜粘连,表面含血管,这样的滤过泡就是扁平滤过泡。

因泡壁厚,有坚实的瘢痕形成,呈硬结状,表面及周围充满新生血管,因此,它无滤过功能,患者术后的眼压也不能下降。

二、滤过泡引流的机制与产生因素(一)滤过泡引流的机制(1)房水通过薄壁的结膜上皮直接与泪液混合;(2)通过新的有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直接与输淋氏管连接;(3)房水可使巩膜和球结膜下毛细血管壁周围产生疏松的退行性变,使房水直接被这些血管吸收;(4)通过众多极细的网状相连的淋巴管流入结膜下,然后再进入静脉系统。

青光眼滤过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ppt课件

青光眼滤过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ppt课件

• 术后立即应用睫状疗。
(五)、有些患者的浅前房原因 不甚明确
• 1、可能为脉络膜周边部扁平浅脱离 ; • 2、可能与房水分泌减少有关;
• 3、处理:经保守治疗,在术后10天左右前房 均已恢复正常。
第二部分:青光眼滤过术 后滤过泡的临床分析
H0:扁平,无隆起(OCT)
H1:低的隆起(≤ 1CT)
H2:中等隆起(>1~2CT)
H3:高的隆起( >2CT)
二、水平范围大小(E) E0:无明显滤泡或<1h E1:>1~ 2h E2: >2~ <4h E3: ≥4h
E0:无明显滤泡或<1h
E1:>1~ 2h
E2: >2~ <4h
低眼压平坦泡
• 预后:失败可能性大,变为疤痕滤过泡 • 处理:早拆除巩膜瓣缝线;局部按摩;激
素滴眼或结膜下注射,或抗代谢药结膜下 注射
低眼压隆起泡
• 提示滤过功能过强 • 巩膜瓣缝线数目少而松驰 • 巩膜瓣边缘对合不良或组织缺损 • 结膜组织菲薄的老年患者
高眼压平坦泡
• 具有高眼压、深前房的平坦滤过泡,提示滤 过道引流不畅
V2:轻度充血
V3:中度充血
V4:广泛充血(出血)
V5:滤泡周围高度充血/泡壁混 浊
四、Seidel荧光素渗漏测试(S)
S0:无渗漏 S1:多点渗漏或被动渗漏 S2:局限或弥漫主动渗漏呈
• 漏口内部阻塞,往往与术中出血、术中小梁 组织切除不完全,遗留底层角膜缘组织有关
高眼压平坦泡
• 漏口外部阻塞,往往与巩膜瓣缝合过牢、巩 膜瓣下的瘀血、巩膜瓣边缘与其下巩膜床 的粘连、结膜Tenon囊与其下的巩膜粘连有 关
包裹性滤过泡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措施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措施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措施作者:刘敏贤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1年8月行滤过性手术72例(75眼)患者,对术后发生浅前房、前房积血、虹膜睫状体炎、滤过泡不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滤过术后18只眼出现了并发症,并发症包括浅前房8只眼,占10.6%,前房积血4只眼,占5.3%,虹膜睫状体炎3例,占4%,滤过泡不形成3眼,占4%。

对并发症采用加压包扎、扩瞳抗炎、激素等治疗后均恢复,浅前房形成,前房出血、虹膜炎症全部吸收。

结论明确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及原因,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可达到预防及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术;并发症;治疗措施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34-01青光眼,是一种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导致失明的常见疑难眼病。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致盲眼病,占致盲总数的5.1%-21%[1]。

目前治疗青光眼常用的手术方式是青光眼滤过术,随着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滤过术的成功率逐渐上升,但并发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仍时有发生。

现将我院2008年3月——2011年8月行滤过性手术72例(75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2008年3月——2011年8月共收治72例(75眼)青光眼患者。

其中男性40例(42只眼),女性32例(33只眼),年龄48-78岁,平均56.3岁,其中40只眼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5只眼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只眼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只眼是继发性青光眼。

术后发生并发症18只眼。

术前眼压15.45-45.62mmHg。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实施,行小梁切除术75只眼。

术后常规滴抗生素及激素眼液。

2 结果滤过术后平均眼压为12.66mmHg;浅前房8只眼(10.6%),经加压包扎、糖皮质激素、散瞳、降眼压等治疗,前房形成;前房积血4只眼(5.3%),经包扎双眼、止血等治疗,14天后吸收;虹膜睫状体炎3例(4%),通过散瞳、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吸收;滤泡不形成3眼(4%)经滤过泡旁按摩和结膜下注射5-Fu治疗,滤过恢复。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临床分析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临床分析

 ̄ uo l r gsre . cm ft i gr i en u y
【 e od ] F ti e ; f tu dpt li K yw rs i r g l I ei s noh a t l n b b n co e e hm i s
[ l hh l l2 1 .0: 5 JC i Op tamo,0 2 2 1 】 n 0
眼内炎症均得 到 良好控制控 制。其 中 1 硅油填 例
充, 目前 硅 油 已取 出。2例 最 佳 矫 正 视 力 女 性 为 0o , . 5 男性 为 0 5 2例 术后 短 期 使 用 局部 药 物 眼压 ., 控制 良好 , 例 出 院后 眼压控 制 正 常 , 访 期 内未 见 1 随
【 src】 O jcie odsus h ass h rc r ts prt nm t d n otrcsi fc os Abt t bet T i s ecue 。caat ii ,oeai e osadps oes go i et u a v c t esc o h p n fn i
C E o YNGH n Z A inL OB n XA GY h Dp r etf 胁 H NB ,A og,H NGXa , U a ,I N a . eat n m o
。 。
H si l o ̄i d- o t -rn iMei pa
clC lg 。 u zog U i rt c nea dTc nl y ua 30 0 C i a oee H ahn n e i o i c n ehoo ,W h n4 0 3 , hn l v sy fS e g a
c n rl d.alte1 o to e l l h 0P w r f c v l o told atrt ef s u g r .U e u iu l c i e e e e t ey c n rl f h i t r ey i e e r s s f l s a u t 鹪 k p t l h ec s 8 Co - v a yw e t lt a e . n aa

滤过泡

滤过泡

三、滤过泡的分类(kenfeld分类)
Ⅰ型(微小囊状型)
Ⅱ型(扁平弥散型) Ⅲ型(疤痕型) Ⅳ型(包囊型)
Ⅰ型滤过泡
Ⅰ型滤过泡
Ⅰ型滤过泡
Ⅰ型滤过泡
Ⅱ型滤过泡
Ⅱ型滤过泡
Ⅳ型滤过泡
Ⅳ型滤过泡
Ⅳ型滤过泡
四、功能障碍性滤过泡的定义:
指滤过手术后各种原因引起的滤
过泡滤过功能过强或不足,即将或已 经引起眼压的异常,并进一步损害视
2)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3)胶原盾、丙烯氰胶组织胶、 Tisseel胶
4)自家血滤过泡内注射 5)冷冻、激光治疗 6)滤泡修补术(用结膜瓣、 自体结膜植片或巩膜植片)
(四)滤过泡相关性感染
感染部位: 结膜下间隙 ↓滤过泡感染 前房 ↓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 玻璃体腔
1、病因及危险因素:
致病菌:
链球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属 葡萄球菌属
症状性滤过泡的治疗:

• • • •
人工泪液和润眼液点眼
大滤过泡可用冷凝、激 光、热透疗法、热灼法、 自家血滤过泡旁注射 滤过泡修补术 角膜缘滤过泡部分切除
(三)渗漏性滤过泡
1、发病因素
早期:结膜穿孔、针线孔、
结膜切口愈合不良
晚期:多发于无血管的薄壁泡
应用高浓度的MMC常见
2、临床表现
Seidal试验+、滤过泡扁平、
2)Ⅱ期(前房感染期) Ⅰ期加前房内炎症细胞阳性、
房水闪辉阳性、KP或前房
积脓
3)Ⅲ期—玻璃体感染期 Ⅱ期加玻璃体细胞炎症 浸润或玻璃体积脓
3、滤过泡相关性感染的治疗
检出病原菌并选用敏感抗菌素
Ⅰ期收集结膜分泌物 Ⅱ期取前房穿刺物
Ⅲ期取玻璃体穿刺物
Ⅰ期:广谱抗生素局部点眼 感染控制后24-48小时 方可用皮质类固醇

VEGF对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VEGF对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VEGF对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叶倩
【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
【年(卷),期】2011(31)12
【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血管生成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经过实验证实其在滤过泡瘢痕形成过程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本文就目前有关VEGF的生物学特征、VEGF在青光眼滤过泡瘢痕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抗VEGF治疗在防治青光眼滤过泡瘢痕化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1190-1193)
【作者】叶倩
【作者单位】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5
【相关文献】
1.VEGF对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J], 戴梦娇;盘如刚
2.Ahmed青光眼阀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术后盘周滤过泡瘢痕化的疗效分析 [J], 陈凤华;彭凯;程芳
3.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马建民;赵家良
4.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原因及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研究 [J], 张月玲;冯
丽;刘建宗
5.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对青光眼滤过泡瘢痕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J], 罗丽颖;吴佳慧;项潇琼;唐敏;傅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球按摩方式
• • • • • 经眼睑做指压按摩 1.两手食指交替按压上睑 2.拇指通过下睑按压下部眼球 3.医生在裂隙灯下用拇指经上睑按压 经结膜直接按摩,需表麻
术后5-FU球结膜下注射
• • • • • • 坐位 下方 5mg/0.2ML/次 TB针 完毕后冲洗结膜囊 <9次/疗程
包裹滤过泡处理
Kronfeld滤过泡分类
• Ⅰ型(薄壁微囊型):壁薄,多囊状外观 ,功能型滤过 • Ⅱ型(弥散扁平型):弥散隆起,相对无 血管,功能型滤过 • Ⅲ型(瘢痕型):滤过泡缺如,无滤过的 瘢痕外观 • Ⅳ型(包裹型):包裹状滤过泡
Ⅰ型:壁薄,多囊状外观,功能型滤过
Ⅱ型:弥散隆起,相对无血管,功能型滤过
青光眼滤过泡管理
聊城市人民医院眼科 商卫卫
• 降眼压是治疗青光眼的最重要的方法
• 小梁切除术是最有效的降眼压手段 • 结膜滤过泡的功能决定了术后眼压的控制
• 原本设计理论:房水从被切除小梁处的 Schlem's管的断端流出 • 组织学发现:房水通过球结膜下引流,降 眼压
青光眼滤过术后疗效评价
• 滤过泡:裂隙灯 • UBM • 前节OCT • 眼压:眼压测量 • 视功能:视野 • 视力
• • • • • 5-FU球结膜下注射 皮质类固醇滴眼 眼球按摩 降眼压药物点眼 针拨滤过泡重建
结膜伤口裂开的处理
薄壁滤过泡处理
• 青光眼手术的目的是长期的眼压控制,强调长期 随访 • 滤过手术的成功有赖于正确的手术适应症选择, 仔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细致要,术后滤过泡、眼压视野 的维护更重要
Ⅲ型:滤过泡缺如,无滤过的瘢痕外观
Ⅳ型:包裹状滤过泡
失败最常见的原因
• 结膜下瘢痕形成 • 滤过内口阻塞 • 滤过道瘢痕化
滤过术后球结膜下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
• • • • • • • 葡萄膜炎 年轻人<40岁 多次内眼手术 无晶体眼、IOL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术后浅前房 继发性青光眼
术中
• • • • 细致规范的操作,适当有效止血 MMC、5-FU等抗代谢药物的使用 巩膜瓣缝线松紧适当,可拆除缝线使用 严密缝合球结膜
角膜固定可拆除缝线
角膜固定可拆除缝线
结膜外固定可拆除缝线
结膜外固定可拆除缝线
青光眼滤过术后的几个阶段
• 早期(并发症期):术后前3天 控制滤过,促进前房形成 • 滤过泡形成期:术后3-14天 通过拆巩膜瓣缝线、眼球按摩,促进滤过泡形成 • 恢复稳定期:术后14天-3个月 加强眼球按摩,必要时5-FU使用,防止瘢痕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