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把哲学变成美学

合集下载

加缪的人生哲学

加缪的人生哲学

加缪立足此岸,没有对 彼岸的憧憬与幻想,也放弃 了传统的终极追求,确认人 应当面对自己的当前所有, 在具体行为过程中竭尽此生 ,重获人生意义。
(返回)
四、加缪作品赏析
(一)《局外人》 (二)《西西弗的神话》 (三)《误会》 (四)《瘟疫》
(一)局外人
1、《局外人》简介 主人公默尔索 2、解读 《局外人》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缪的世 界中经历的种种荒缪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 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 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他像一 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 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


他被称为“年轻一代的良心”,他大海一样 的心胸善于吸纳一切美好,这个“完人”的 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思想的真正魅力——以 积极的姿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以适当的行 动方式来抗拒荒谬。 1960年不幸遭遇车祸英年早逝,年仅47岁。
主要内容
一、人物生平 二、思想关键:“荒谬” 三、以荒谬为出发点 四、加缪作品赏析 五、总结
(二)人我之间的误会
我常以为别人了解我,而事实上别人所了 解的只是他所了解的我,而不是真正的我。换言 之,人与人之间无法完全了解。
“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伤”
我们之间有太多的误会,爱不能再沉睡,是可悲 是摧毁。 多情的人总因为无情伤心,又何苦执着谁对谁最 真心。
(三)我与自己之间的隔阂

要了解自己也是很不容 易的,所以希腊戴尔菲 神殿上第一句话就刻着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 志,不失其所者久,死 而不亡者寿。(《道德 经》)
(返回)
三、以荒谬为出发点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美学是本世纪中叶产生的重要且强大的哲学和美学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是舍勒尔、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萨特和加缪。

这中间除舍勒尔之外,其他四人都对艺术和美学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

而且萨特和加缪又是存在主义艺术思潮的主将。

当海德格尔出《存在与时间》于1927年发表之后,西方哲学界曾发出过这样的狂欢:“哲学终于从天国回到了地面。

”正是在这种狂欢中显示了由海德格尔开启而由存在主义哲学完成的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对抽象的本质(理性)转向了“实存”,从物(客体)转向了人(主体),即从“理性人”转向了实存的人。

因此,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特征,是把美学与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中问他们考虑的美学问题,是美的本源问题。

而美的本源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只能从对存在的追问中获得。

由于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紧紧地与人关联,存在主义美学便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主体旋转。

整个存在主义美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由海德格尔表述的信念:美或者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和美由此而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根源。

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和美成了达成人的本真存在的见证,从而完成着拯救的使命。

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尼采的这样一个信念:没有审美的人生如何可能。

因此,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W.考夫曼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在追问存在的问题时,最后都自觉不自觉地转向了艺术,转向了美学。

这是不是因为美或者艺术是开启存在者的存在的最根本途径呢?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虽然存在主义美学仍是围绕着人来旋转的,但这种美与人的相关,却不再是从表现的意义上与人相关,也不再是从符号创造的意义上与人相关。

如果说表现主义美学的表现是建基于人作为主体的生命力、情感等之上的话,那么在存在主义美学这里,人作为实存,是不具有什么先在的诸如表现主义所谓的生命力、情感等的,因为作为实存,他的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

而美只发生于这个其本质尚付阙如的“此在”或实在向其真正的存在谋划的过程中,只有当那个尚付阙如的真正存在向其显现、敞开时,美才诞生。

荒诞哲学第一人:阿尔贝·加缪的经典语录28句

荒诞哲学第一人:阿尔贝·加缪的经典语录28句

荒诞哲学第一人:阿尔贝·加缪的经典语录28句阿尔贝·加缪是荒诞哲学的代表,将"荒诞"提升到哲学高度的第一人。

小说《局外人》、剧本《卡利古拉》、哲理散文《西西弗神话》堪称加缪"荒诞三部曲"。

加缪对荒诞感的描述多基于直接的生活经验,是人在生存经验中的苦闷、空虚,甚至绝望之后所产生的情绪。

表面看来荒诞带给人们的是悲观,是苦难,而事实上加缪的荒诞哲学的深刻之处就在于进一步地挖掘了"荒诞"的内核和意义。

1.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2.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3.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

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

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4. 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

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

5. 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6. 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7.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8. 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9.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10.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11.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12. 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13. 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14. 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

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15.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16.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

二十位哲学大师的100句箴言,启迪人生

二十位哲学大师的100句箴言,启迪人生

NO.01苏格拉底S o c r a t e s古希腊哲学创始人,西方哲学奠基者苏格拉底,和学生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作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者,苏格拉底并未留下著作,其思想通过后世柏拉图等人的著作而闻名于世,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

2. 最简单而高贵的方式,不是压榨别人,而是提高自己。

3. 改变的秘诀,是集中你的所有能力,不是摧毁旧的,而是建造新的。

4.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则是取得智慧之门。

5.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此刻把握的幸福。

NO.02柏拉图P l a t o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三者被共同公认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一生论著颇丰。

创造并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爱情等。

柏拉图创办了著名的柏拉图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

6. 你既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7. 世间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

8. 在这个纷绕复杂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9.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10.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生命中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NO.03亚里士多德Ar i s t ot l e西方哲学奠基者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作为希腊哲学集大成者,是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过贡献。

其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形而上学等。

11.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止在于生存。

12. 勇敢是自信与害怕间的桥梁。

13. 那些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法国哲学家加缪45句名言,一颗不停探求和思索的灵魂

法国哲学家加缪45句名言,一颗不停探求和思索的灵魂

法国哲学家加缪45句名言,一颗不停探求和思索的灵魂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年),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1、在他们的脸上,使我大为惊奇的一个特点是:不见眼睛,但见一大堆皱纹之中有那么一点昏浊的亮光嘴唇陷在没有牙齿的口腔里,叫我搞不清他们是在跟我打招呼,还是脸上抽搐了一下——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2、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3、这个没有爱情的世界真好比死人的世界,总有一天人们会厌倦监狱、工作和勇气,去找回可人的面庞和柔情似水的心曲。

——阿尔贝·加缪《鼠疫》4、我们听说过的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加缪《秋是第二个春》5、当人迷途时,充满活力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那些要背离世界的人,随他们去吧。

我不抱怨,因为我看着我诞生。

——阿贝尔·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6、在我所度过的整个那荒诞生活期间,一种阴暗的气息从我未来前途的深处向我扑面而来,它穿越了尚未来到的岁月,所到之处,使人们曾经向我建议的所有一切彼此之间不再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未来的生活也并不比我以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

——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7、奴隶开始要求正义,但最终则要求王国——加缪8、不再理会艺术与形式。

重新找回直接的接触,无需中介,因而也就是无辜。

忘却艺术,在这里就是忘却自我。

不是以道德的名义放弃自我,正相反,是接受地狱。

——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9、他说他一直在研究我的灵魂,结果发现其中空虚无物。

郑婧文 素材整理——加缪

郑婧文 素材整理——加缪

阿尔贝·加缪概述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

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阿尔贝·加缪并不是一个纯思辨型的哲学家,他从来都没有像萨特那样写过砖头一样厚的哲学著作。

他是以自身经历、以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的行为,来推导出时代的哲学命题的带有哲学思想的小说家。

“荒诞感”是加缪所有著作的起点,从起点出发,他在前期和中期的作品里探索两个关键的问题:可不可以自杀,以及可不可以杀人——前者是《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的主题,后者是《瘟疫》和《反抗者》的主题。

在探索过程中,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可以用没有确切根据的信仰、意识形态,或形而上学的假设当逃脱荒诞感的出口,也不可以用超乎人类掌握之外的信仰、希望、想象,或幻觉当做逃脱荒诞感的出口,以免活在自欺的人生里。

人生经历1913年11月7日,阿尔贝·加缪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加缪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后,他随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外祖母家,生活极为艰难。

阿尔贝由做佣人的母亲抚养长大,从小就在阿尔及利亚的贝尔库的平民区尝尽了生活艰辛。

论加缪的思想与创作

论加缪的思想与创作

加缪的荒谬哲学思想在文学、艺术、社会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他的观 点启发了无数的艺术家和作家,激发了他们对人类存在的探索和反思。同时,加 缪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学领域,为人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加缪的荒谬哲学对后世的影 响
加缪的荒谬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观点启发了后来的哲学 家,如萨特、波伏娃等,进一步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同时,加缪的思想也深刻 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激发了他们对人类存在的探索和反思。
二、加缪的荒谬哲学内涵
加缪的荒谬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中。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谬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中,而人的生命 本身也没有固定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消极面对生活。相反,我 们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三、加缪的荒谬哲学应用
三、结语
加缪的“荒诞哲学”及其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视角,让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人类存在的状态。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人类在 荒诞世界中的孤独和无助,也展现了人类面对荒诞性时的选择与行动。他的思想 与作品充满了哲学深度和艺术魅力,为我们的思想世界带来了新的启示。
感谢观看
加缪的创作风格也是其独特的部分。他坚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纯正风格,他 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韵味。在描写人物和事件时,他善于运用富有张力的语言和 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他的作品既具有生动的艺术性,又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加缪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的文学作品对 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加缪的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 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神。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肯定 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在加缪的笔下,戏剧和小说成为了他传达哲学思想、社会见解的工具。他以 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呈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 读者在欣赏其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哲学思想的内涵。

加缪实在太迷人了!

加缪实在太迷人了!

加缪实在太迷人了!加缪实在太迷人了!我们为什么喜欢加缪作者 | 亚当·贡尼克《纽约客》专栏作家译者 |吴万伟加缪发誓放弃抽象论述和极端主义,找到了一种用清醒、崇高和稍微有些哀伤的风格撰写政治文章的方法。

法国小说家和哲学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当然是令众多女性着迷的英俊男生,就像美国热播剧《广告狂人》的主角唐·德雷柏(the Don Draper)一样令她们倾倒。

这或许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有个事实是认识加缪的人在谈到他是谁的时候首先谈及的就是这个话题。

伊丽莎白·豪斯(Elizabeth Hawes)2009年的书《加缪:一个浪漫传奇》基本上是大学女生为之痴迷倾倒的哀怨故事,当她询问曾见到1946年纽约之旅的加缪的《党派评论》读者群的幸存者,加缪是什么样时,他们说,加缪让人想起了电影明星博加特(Bogart在影片中扮演刚强、沉默寡言却是热心肠的英雄人物,如《卡萨布兰卡》(1942年)和《非洲女王号》(1951年)。

该期刊的编辑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说,“我能够告诉你的是,加缪是我见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

说话尖刻的莱昂纳尔·阿贝尔(Lionel Abel)不仅将其比作博加特而且不断告诉豪斯,加缪的核心特征是他的“优雅”。

(需要像列布林(A. J.Liebling)那样更敏锐和更具法国味道的眼光才能注意到,从巴黎的风格来看,加缪在纽约时穿的西装至少过时20年了。

)加缪喜欢读者的如此喜爱,他甚至在给法国出版商写文章时谈及此事。

“你知道,无论何时我都能签订拍电影的合同,”他开玩笑说,但不仅仅是开玩笑而已。

看看40年代时卡蒂埃-布列松(Cartier-Bresson)拍摄的加缪照片——竖起的风衣领子、梳到后面的头发、嘴中叼着香烟、棱角分明的面庞和活泼热情的眼睛,活脱脱就是明星范儿。

难怪人们认为他是电影明星而不仅仅是个圣人了,难怪他也很清楚自己拥有的迷人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缪:把哲学变成美学
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是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若从它的创始人克尔凯郭尔算起,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从它的一些代表人物看,它包括了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和波伏娃这样一些杰出的思想家。

随着波伏娃的离世,这个流派的人物全都已经作古。

但他们的精神遗产在人类思想史上流下一道不灭的强光,它照耀着文学,也温暖着我们的生命。

西方现代文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哲学与文学的联姻。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主义扮演了最活跃的角色。

无论是基督教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还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以及尼采、海德格尔、加缪等,都兼有文学家的特色。

他们的某些作品,将哲学、文学、美学熔于一炉,像《诱惑者的日记》,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像《恶心》、《禁闭》,像《鼠疫》等等。

难怪昆德拉说:“尼采使哲学与文学接近,穆齐尔则使小说与哲学接近。

”而在哲学与文学的这一双向追求中,本质上更属于文学的加缪就曾这样说:“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

”存在主义者的这一观点,给现代作家和批评家提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即:不管
你采用什么形式或风格进行创作,作品的水平高低,最终要看你的作品的哲理含量。

由于存在主义者的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们具有了一种慧眼,就是能从20世纪文学众多的风格、流派中,识别出自己的血亲。

就像海德格尔首先发现了荷尔德林和里尔克作品中存在主义的精神血液那样,萨特和加缪最早看出了卡夫卡作品中属于本族的基因,那就是对世界的荒诞感、陌生感或异化感、孤独感和危机感。

此后在萨特提及的所有世界作家中,卡夫卡的名字出现的频率最高。

加缪,大家知道他的成名作《局外人》发表于1942年。

须知,他在评论方面的成名作也诞生于这一年。

而这篇著作就是评论卡夫卡的,题目是《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

加缪把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被动受难的形象改造成为主动抗争的悲剧英雄,从而创造性地传承了尼采的悲剧美学。

这赋予了卡夫卡的作品以积极的意义。

存在主义对文学的贡献之一是把哲学变成了美学,也就是把某些哲学范畴或哲学概念变成了艺术手段。

例如“荒诞”,这本来是个存在哲学的范畴,但它在萨特的《禁闭》、加缪的《西绪弗斯神话》或卡夫卡、贝克特等人的笔下却成为
艺术方法。

而荒诞的感受往往也是通过一个哲学术语即悖谬得到表现的。

悖谬就是一件事情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或行为上的互相抵消,从而令人啼笑皆非,或莫名其妙,它往往能构成“黑色幽默”的悲喜剧情趣。

加缪在评论卡夫卡的上述文章中就运用了这一术语。

他的下面这段话就被人广为引用:“这种基本的双重意义就是卡夫卡的秘密所在。

自然性与非常性之间、个性与普遍性之间、悲剧性与日常性之间、荒诞性与逻辑性之间的这种持续不断的抵消作用,贯穿着他的全部作品。

要想理解荒诞作品,必须清点一下这些悖谬手法,必须使这些矛盾粗略化。

”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随着马克斯·勃罗德编纂的《卡夫卡文集》六卷集的出版,卡夫卡的创作虽然已经引起国际文坛少数人的注意,但使他的影响迅速越出国界的,可以说主要是萨特和加缪。

因为他们用存在哲学的观点去解读和评论卡夫卡的作品,更能切中肯綮,可谓惺惺惜惺惺。

说来有点巧:在我比较熟悉的两位德语作家中,即卡夫卡和迪伦马特,都与加缪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加缪在比他大一辈的卡夫卡的作品中发现了西绪弗斯的现代原型,那么比他小半辈的迪伦马特则是受了他的理论的影响,在戏剧和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西绪弗斯式的悲剧英雄。

这些人物,明知他们的对手,
不管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是不可战胜的,但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可失败,也不愿投降,有一股子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

用迪伦马特的话说,这叫“顶住现实的英雄”。

加缪所倡导的这种悲剧美学,显然是有积极意义和启示价值的。

尤其是在一个腐败成风的社会里,个别人想要抵制社会歪风的努力是不会有成效的。

但是每个个人都能做到不与社会歪风同流合污,那么歪风就不会蔓延,而且渐渐失去土壤。

所以迪伦马特说:整体世界固然是你不能驾驭的,但个人世界每个人都是可以把握的。

前面提及存在主义思想之光给我们以温暖,指的是,萨特曾经给存在主义的价值作了这样的定义:“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的补充”。

后一个说法我讲不了。

但前一个说法我似乎还有一点领会。

存在主义剥去了人的所谓“阶级性”或“社会性”,也撇开各种社会规范,他研究人的具体的生存处境,特别是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他会如何行动,像萨特的《禁闭》、《死无葬身之地》,加缪的《鼠疫》等。

警察与小偷,一个拼命的跑,一个使劲的追;被追到的惊恐万状,追到的兴奋异常。

这在存在主义者看来非常荒诞滑稽:两个个体生命都是自由的,平等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人的生存的这种“粘兹”现象,
是令人“恶心”的。

所以存在主义者特别关注“危机中的个人”。

前东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Neumann访问我所。

我问他:您对现代主义文学怎么评价?他说:“现代主义文学能唤起人们对于危机中的个人的关注。

”我一听,他指的主要是存在主义文学。

那么,什么叫危机中的个人?我首先想到了过去被我们批判过的日本影片《啊,海军!》中的山本五十六,他正面临着死亡与服从的两难选择。

他最后选择死亡。

对这个人物的选择的态度,我想文学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

因为历史学关注的是事件的结果,你选择了不义的战争,把你定性为战犯,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文学家关注的是事件的过程。

描写你此时此刻的内心矛盾是他的职责,甚至同情你此时此刻的痛苦也是他的本色。

不然,什么叫“文学是人学”?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关系也是这样。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作为国君你还沉湎于儿女情,这是有罪的。

但皇帝也是人,他也有爱的权利,因此也是文学家应该关注的一面。

人的许多困境都是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造成的。

中国和意大利拍的两部《末代皇帝》可作比较。

我们的导演是按编年史的方式叙述历史故事,题材成了影片本身,手法老套。

而意大利导演是按荒诞的美学原理拍摄的,题材作为媒介,手法新颖,因而更具艺术价值,所以获得奥斯卡大奖。

如果我们过去就懂得关注危机中的个
人,则我们的人性就会比现在更丰富一些,就不会劝阻别人不要去对具体的穷人施“小恩小惠”,就不会把人整错了还要求他“正确对待”;亲人被整了,不是更多的体贴,还要和他“划清界线”甚至离婚。

最后我还想说:存在主义者愿意把自己的学说看作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尊重。

马克思主义一再宣称她是要发展的。

难道存在主义的学说真的没有一点值得马克思主义吸取的地方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