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铸剑》中的两个人物

合集下载

从《铸剑》黑衣人形象透视鲁迅的美学理想

从《铸剑》黑衣人形象透视鲁迅的美学理想

从《铸剑》黑衣人形象透视鲁迅的美学理想作者:蔡白薇来源:《卷宗》2012年第08期摘要:鲁迅是真正的勇士,勇士的反叛形象是他一个重要的美学理想。

本文将以《铸剑》中的黑衣人为例,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作品中相似的形象作比较,探究鲁迅美学理想的一部分内容。

关键词:鲁迅;《铸剑》;黑衣人;美学理想鲁迅小说《铸剑》收录于《故事新编》中,作者于1926年10月在厦门动笔,于1927年4月在广州脱稿。

在这之前,鲁迅经历了“五川”运动和“三一八”惨案的战斗洗礼,将他当时众多的心境倾注于《铸剑》中。

鲁迅还曾将“宴之敖”作为笔名,由此可见,宴之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鲁迅,而鲁迅也将一部分美学理想渗入到了宴之敖的骨子里。

一、外貌描写在《铸剑》中对“黑衣人”的外貌描写有三处。

第一处是眉间尺第一次在大街上遇到宴之敖,宴之敖帮他解围。

第二次是奴才在国王面前对他的外貌描述,第三次是国王、王后、大臣们等眼见的宴之敖。

“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

”“那是一个黑瘦的,乞丐似的男子。

穿一身青衣,背着一个圆圆的青包裹。

”“那个人的衣服确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

”总结这三次的外貌描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黑”、“瘦”。

“黑”是一种冷色调,是神秘、坚决、孤傲的象征。

眉间尺性情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母亲早就料到他难以成大事。

在他因地痞流氓的生事而错失了一次刺杀王的机会后,宴之敖就像是母亲派来的神秘使者。

他不但为眉间尺解了围,让他从流氓手中得脱,而且他还要帮眉间尺报仇。

他甚至知道一切有关眉间尺和他父亲的事。

他天神般的出现、未知的身世、无所不知的能力,处处散发着神秘的气息,而“黑”正衬托了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形象。

“黑”又是一种无法质疑,无法改变的颜色,这和宴之敖的坚决相呼应。

当他要取眉间尺项上人头时,坚决如铁;当他看到沸鼎中眉间尺的头拼不过王的头时,他砍下了自己的头,从从容容。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从《铸剑》看鲁迅的复仇情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从《铸剑》看鲁迅的复仇情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3.8《拿来主义》从《铸剑》看鲁迅的复仇情结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铸剑》写的是黑色人那种与专制暴君誓不两立以及行侠不图报的原侠精神,它可以说也是鲁迅自己精神气质的外化。

1、宴之敖者:跳出小说本身,很容易就会发现:鲁迅与小说中的复仇者极为相似,这位黑色人的外貌长相简直就是鲁迅的自画像。

而且他有一个姓名,叫做“宴之敖者”,而这“宴之敖者”,就是鲁迅曾经用过的一个笔名。

由此可见,《铸剑》和作者鲁迅间的那种密切关系。

同样是父亲早丧,孤儿寡母;同样在被逼无奈的境况下改变了先前优柔、善良的性格与黑暗势力相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甚至同样瘦硬的骨头,黑色的面容……站在这一角度再看宴之敖者对眉间尺说的一段话,便另有一番况味了:“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

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我是怎样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要报仇,还为周围逼迫他的无物之阵。

那些“与子同仇”的话,不就是个简短的自供状么?倘不是心灵独语,对一个孩子谈自己魂灵上的伤痕和对自己现状的憎恶,不是太矫情了吗?2、眉间尺与黑衣人:眉间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前世的复仇的格局就早已为他设好:他的父亲为王所杀,他必须报仇;但王又受到重重保护,自己心中爱与恨的交织又构成了优柔寡断的性格,于是报仇成为不可能的事。

当尖锐的冲突产生之时,黑色人将眉间尺的境界提升上去,让眉间尺抛弃自己的躯体,同他一道踏上不归的征途。

而眉间尺的形象,是那种内含尖锐矛盾不断发展的自我。

至于黑色人的形象,则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是眉间尺灵魂的本质。

《铸剑》实际上是鲁迅从善良无虑的儿时到忧患重重的成年,在与黑暗势力的殊死搏斗中“性情大变”,成为“这样的战士”这一心理历程的艺术化记载。

这转变异常艰难痛苦,即使成功也抹不去其中的无奈和辛酸。

“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被逼得忍无可忍,以致违背己愿不惜扭曲自己,以求得复仇的快意,随后是心灵支柱的崩毁。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1、《在酒楼上》选自鲁迅的小说集____。

A. 《彷徨》B. 《朝花夕拾》C. 《呐喊》D. 《故事新编》2、《铸剑》中的眉间尺对老鼠忽憎忽怜,说明他的性情____A. 优柔B. 刚愎C. 大度D. 胆怯3、周作人说“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是指____A. 《铸剑》B. 《狂人日记》C. 《阿Q正传》D. 《在酒楼上》4、废名被认为是____的鼻祖。

A. 新月派B. 京派C. 京味D. 海派5、____是废名在抗战后写的长篇,此时作者已宣称不写小说,碍于约稿而写。

A.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B. 《莫须有先生传》C. 《河上柳》D. 《桥》6、“1933年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这句话是____对《子夜》的高度评价。

A. 鲁迅B. 瞿秋白C. 郭沬若D. 胡适7、都属于《子夜》中的人物的一组是____A. 吴荪甫、赵伯韬、吴老太爷、陆匡时、雷参谋长、杜学诗B. 吴荪甫、赵伯韬、周仲伟、林佩珊、李文亭、冯云卿C. 吴荪甫、赵伯韬、范博文、李玉亭、张素素、屠维岳D. 吴荪甫、吴老太爷、杜竹斋、林佩瑶、徐素丽、朱吟秋8、“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这“另一件事”是指____。

A. 大老托媒人求婚B. 二老夜里唱歌求爱C. 大老夜里唱歌求爱D. 因得到二老帮助,使翠翠情窦初开9、《边城》中的翠翠,是()的化身,集情爱美、品德美和童真美于一身。

A. 爱B. 情C. 美D. 善10、沈从文《边城》的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其中“这个人”是指。

A. 傩送二老B. 翠翠C. 天宝大老D. 爷爷11、“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文段中吕纬甫的“迂缓”在文中具体表现在A. 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B. 邀他同坐显得踌躇C. 说话吞吐啰唆D. 点菜客气退让12、《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具有的形象特征是A. 是一个具有善良之心、且为人诚恳实在的人。

(完整版)鲁迅《铸剑》之解读

(完整版)鲁迅《铸剑》之解读

鲁迅《铸剑》之解读《铸剑》,是现代语文的名篇,更是传统侠义精神的现代阐释。

清末民初,出版武侠小说无数,巨制宏篇,所在多有。

但其意义何在,价值几何,却是言人人殊,甚或遭致质疑。

而《铸剑》一篇,则横空出世,并且随着时世推移,越发显出其意义,竟有睥睨千古之态。

这个短篇,也应是鲁迅的得意之作,题材特别、人物神奇、气韵凝练、语言瑰丽、充满魅力。

此篇原题《眉间尺》。

眉间尺,乃传说中为父复仇的人物。

传魏曹丕《列异传》、晋干宝《搜神记》均有记载,叙述则详略有别。

略谓“(楚)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

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

’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云云。

少年眉间尺和“客”的形象及报仇之主题,已显雏形,而其意未申,其人物性格尚欠丰满。

此篇收入鲁迅《故事新编》时,改为现题,是为突出复仇精神的象征“剑”这一中心意象。

小说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和强烈饱满的精神力量。

从表层来看,作品无疑是通过“黑色人”宴之敖者助眉间尺复仇的故事,歌颂“以直报怨”的复仇精神,弘扬在火与剑中成熟和彰显的人格力量。

而究其深层,则还包孕着鲁迅对英雄命运和人生悖论的个人色彩浓郁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青年眉间尺,从母亲那里听闻父亲的深仇,在母亲鼓励下毅然踏上复仇的险途。

得知父仇难报后,又以非凡的勇毅断然自屠,将复仇大业托付于“黑色人”宴之敖者。

宴之敖者在狼群咻咻的喘息和闪烁着绿光的凝视中,背挎青剑直“向王城走去”。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首大战中,宴之敖者借助眉间尺的协助,最终铲除了独夫民贼。

这些,都与传统侠义精神有共通之处。

但是,从作品的结局,我们又看到,最终,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归于尽,尸骨难解难分,大复仇演变为大出丧、狂欢节,宴之敖者与眉间尺身首异处,且连仅余的头颅也被与仇敌的头颅并置共陈,公开展览,“享受”虚妄的欢呼和膜拜;复仇本身,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复仇的后果,同时被遗忘、遗弃;愚昧的、以复数存在的看客,才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鲁迅的《铸剑》是一篇深具震撼力和思考价值的短篇历史小说。

它不仅是对古代传说的重新诠释,更是对人性、复仇、社会黑暗面的深入挖掘。

眉间尺这一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挣扎的普通人。

从天真无邪的少年到背负沉重复仇使命的青年,他的转变是痛苦的,也是必然的。

他的复仇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和现实的人。

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也引发了我对人性黑暗面的思考。

复仇是人类情感中极为复杂和极端的一种,它既可以激发出人内心最深处的恶,也可以催生出最纯粹的善。

在《铸剑》中,复仇成为了一种驱动力,推动着眉间尺不断前行。

但与此同时,复仇也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原本可以拥有的平凡和幸福。

小说中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也让人触目惊心。

无论是统治者的残暴无情,还是普通百姓的麻木不仁,都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这种黑暗不仅仅存在于古代社会,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中。

因此,《铸剑》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现实的警示。

在鲁迅的《铸剑》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值得深入解读。

这些语句不仅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铁是很冷的很冷的铁会凝结成精铁精铁会铸就一把好剑。

”这句话中的“铁”和“剑”都被拟人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这句话通过将铁和剑拟人化,展示了铸剑的过程,同时突出了铁的冷硬特性和剑的锋利特性。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铁和剑的本质和特性。

“一夫爱青剑兮呜呼不孤。

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

”这句话描述了两个仇人为了互相报复,以头换头的方式进行自屠。

这种极端的复仇方式,反映了人性中的残忍和贪婪。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暗示了复仇的代价和后果,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复仇这一主题。

《铸剑》中的经典语句通过独特的文学手法,展现了铸剑的过程和复仇的主题。

这些语句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充满了艺术魅力。

《铸剑》读书心得(模板7篇)

《铸剑》读书心得(模板7篇)

《铸剑》读书心得(模板7篇)《铸剑》的主要人物有眉间尺、眉间尺的母亲、黑色人宴之敖、楚王以及一大堆“看客”。

在文章的最开始,描写了眉间尺深夜斗老鼠的场景,他不堪老鼠的烦扰想要亲手解决掉老鼠,但他在水瓮中看到老鼠挣扎地场景时又心生不忍,下决心踩死老鼠时又觉得自己作了大恶似的,从这个场景中可以看出。

将满十六岁的少年眉间尺的优柔寡断与内心的矛盾挣扎。

在其灭鼠过程中吵醒了睡梦中的老母亲,其母哀叹其性子不冷不热,并交代了眉间尺的身世及楚王杀其父的仇。

复仇的力量是强大的,这种力量赋予了他勇气与斗志,于是眉间尺在第二天背上当年其父所铸的雌剑踏上了复仇之路。

在找楚王报仇的路上遇到楚王,还未行动就遭国王追捉,这时黑色人宴之敖出现了。

宴之敖承诺会帮助其报仇,前提是要眉间尺的头与剑,眉间尺同意了。

于是,宴之敖带上眉间尺的人头与剑进宫为国王“表演”,他将眉间尺的头放到金鼎里煮并唱起了歌,不久,人头在金鼎里翻筋斗,当楚王凑近时宴之敖斩下楚王的头。

当两头相争眉间尺的头被楚王控制时,黑衣人也斩下自己的头加入争斗。

最终,三颗人头皆“宣告死亡”,纷纷沉入鼎底,最后鼎中只剩下三只头骨,难以分辨,只能合葬一处。

再看文中所写到的众多“看客”。

一直深表认同:鲁迅先生除开笔下描写的一些代表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的形象及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外,还塑造了一大堆形象生动的看客。

如《孔乙己》中酒店里戏弄嘲笑孔乙己的群众,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祝福》里乡里人们对祥林嫂的冷漠与嘲讽,不同情祥林嫂悲苦的身世反而从中取笑;《药》里英雄夏瑜的英勇就义沦为茶馆里茶客们的谈资,鲁迅笔下不乏伸长脖子在人堆里张望的看客,也不乏絮絮叨叨,一群置身事外的看客,就像《铸剑》里,国王死后的大出丧最后会演变成一出大热闹,王公大臣,平民百姓都在人堆里装出哀戚的颜色,却无几人感到真正的悲痛,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从中人性的冷酷显而易见。

结局中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归于尽,只留尸骨在人间,大出丧时尸骨享受着百姓的祭拜,而这出复仇的事实却被世人遗忘、丢弃。

《铸剑》人物形象分析

《铸剑》人物形象分析

《铸剑》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玄晴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1期摘要:小说《铸件》是围绕眉间尺的复仇之路来写的,最初他的母亲认为他没有办法替他的父亲报仇,因为眉间尺的软弱优柔,后来眉间尺经过种种原因,复仇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但是他的能力仍然不够,所以,黑色人物出现了,眉间尺听信了黑色人物的话,割下自己的头颅,让黑色人物替自己报仇。

黑色人物也在杀了大王之后选择了自杀。

本文主要从眉间尺的心路历程和黑色人物帮助眉间尺复仇来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矛盾复仇黑色人物一、铸剑的写作背景《铸剑》这篇小说是鲁迅写于1926年,当时国内一片黑暗,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

作者目睹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和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屠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这一幕幕的惨案压得鲁迅喘不过气来,激发了他反抗、复仇的怒火。

于是他想用文学“振奋起人们的反抗力”,《铸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复仇”精神。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二、眉间尺的人物形象(一)矛盾的内心。

小说最初写到,眉间尺的母亲认为眉间尺的不能为他的父亲报仇,缘于眉间尺的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作者在描写他与老鼠的那段中,把他矛盾的性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又忽然觉得老鼠可怜,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非常丑陋,又觉得老鼠是可无可憎的,于是又用芦柴棍将老鼠压下去。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以描绘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残暴为主题,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下人民苦难的同情和愤怒。

在读完《铸剑》后,我深感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黑暗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南京工学堂的师生,在受到封建官僚贪污腐化和教育机构混乱的影响下,逐渐迷失了自己,沦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小说以夏念和陈树湘两个青年学生的命运展开,他们本有理想和抱负,但在官僚权贵和封建礼教的腐蚀下,逐渐变得消极和软弱。

夏念最初想要铸剑,用来拯救民众,但最终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选择等待反抗的时机,最终在黑暗中消逝。

而陈树湘则一直保持着对梦想的追求,但最终却变成了暴虐的官吏,成为了封建制度中的一枚棋子。

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既是大时代决定的,也是他们个人选择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鲁迅先生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小说中的官僚和官吏,无论是南京的沈家宏、孙世琤,还是陈树湘本人,无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亲手杀人。

他们以个人的私欲和野心为导向,而不是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

他们利用封建制度的漏洞和人民的愚昧,不断地剥削和压迫,将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与此同时,鲁迅先生也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懦弱。

小说中夏念和陈树湘都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在封建制度和社会压力面前,逐渐变得软弱和无力。

夏念原本有着追求真理和公正的热情,但在官僚和孙世琤的教唆下,却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在黑暗中消亡。

而陈树湘则一直追求自己的梦想,却在实现之后变得残暴无情,对人民不问生死。

这种人性的沦丧和受压迫后的变异,让人深感悲哀和无力,同时也对封建制度的荼毒和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

鲁迅先生在《铸剑》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警句,通过犀利的言辞和批判性的叙述,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尤其是小说结尾那句“所铸的剑,杀人于无形”,让人深感作者对现实的绝望和愤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铸剑》中的两个人物
[摘要]:《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中唯一的一篇“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历史小说。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眉间尺和黑色人两个前赴后继的复仇者复仇性格的深度剖析,旨在体会鲁迅复仇精神的坚韧性和战斗性。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眉间尺,黑色人
《铸剑》是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之一,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与其它七篇历史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出版。

鲁迅曾评道:“《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可见,《铸剑》是鲁迅的得意作品之一。

鲁迅在致徐懋庸的信中说过:“《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只是给铺排,没有改动的”。

《铸剑》所讲述的故事在《吴越春秋》、《列异传》、《搜神记》中皆有记载,叙述则详略不一。

当然,《铸剑》作为《故事新编》中唯一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作品,不光是依鲁迅所言只是简单的铺排,更有想象和虚构的艺术加工,融合了鲁迅一定的主观思想。

简而言之,《铸剑》讲述了一个名叫眉间尺的少年得黑色人相助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针砭时事,借古喻今,意寓深厚,不愧为“确是写得较为认真”的作品。

《铸剑》塑造了两个坚忍的复仇者——眉间尺和黑色人。

他们前赴后继,始终执着地、坚定地、果断地复仇,使得小说宛如一首被压迫者复仇的颂歌,振奋精神,鼓舞人心。

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外形特征通过名字便可反映出来,前者眉间一尺、眉眼开阔,后者黑而瘦,且瘦得如铁。

我们必须透过文字来解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性格,不能光从表面文字简单草率地对之下定论,否则必定是不真实,不到位的。

眉间尺在《铸剑》中率先出场。

序幕通过他在对一匹老鼠“杀与救”的矛盾中表现他少年的优柔。

国王是统治阶级强横、骄悍的领导者,眉间尺的身上却有着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善良品质,在对老鼠“杀与救”的反复折腾中,不难体会出在黑暗社会中挣扎求生的他对老鼠的临死挣扎有着一种情感的共鸣。

怜悯之心应运而生,正是这一点,才促成了他对老鼠“杀与救”的犹豫不决。

然而,优柔并不是他的本质性格,他只是对那只老鼠投入了太多的感情,所以暂时阻碍了他理智的抉择。

当然,在关键时刻,理智还是战胜了情感,他果断杀死了老鼠。

他对老鼠死去后而产生的难受、后悔、同情更多体现了一种动人的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性——毕竟他是善良淳朴的。

眉间尺在备受压迫的生活下,早已埋下了复仇反抗的种子。

因此,当母亲含泪告诉眉间尺尚有父仇未报时,眉间尺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反应,也激起了他的复仇之心。

出发前一晚,眉间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正因为他的成熟和懂事才使他有勇气和决心义无反顾地担起复仇重任。

相比于黑色人而言,眉间尺的复仇经验不足,但他的复仇之举绝不是幼稚的。

虽然第一次莽撞的复仇——在国王过街时行刺之,以失败告终,但这种对君主的复仇方式是古人常用的方法之一,成功几率虽微乎其微,但对复仇心切、不畏艰险又缺乏复仇经验的眉间尺来说,确是一个办法。

况且,这次复仇的失败是“因为有人突然捏住了他的一只脚”。

这个“有人”不管是义民也好,官兵也罢,皆为愚昧的群众。

原本可能成功的复仇在愚昧群众的作用下变成了不可能,更要命的是还让眉间尺陷入了一场荒唐、无聊的纠纷中,即便眉间尺怎么焦躁发火,也无法将自己从诸多看客的包围嘲解中解救自己。

黑色人就在这时登场。

他凭着他的经验帮眉间尺解了围,看客们扫兴而散。

眉间尺从第一次复仇的失败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故转而去地广人稀的南门外等候,准备在国王的归途中实施复仇计划。

然而,第二次复仇又随着天色的渐暗和“国王的不归”化为泡影。

就在眉间尺不安之时,黑色人又出现了,他告知眉间尺国王已得到有客行刺的密报转而从东门回宫,并下令捉拿刺客。

就在眉间尺伤心欲绝之时,黑色人提出要帮他复仇。

成熟理智的眉间尺在情感极度
崩溃的情况下也没有轻信黑色人的片面之词,而是经过层层诘问后才认同了黑色人——这个用仇恨武装自己的强大的复仇者。

眉间尺“削头托剑”之举也象征了他的转变——成了勇敢、成熟的复仇者。

到此,眉间尺、黑色人合二为一,黑色人身上又多了一份复仇的仇恨和使命。

黑色人是善于复仇的强大的复仇者,有着丰富的复仇经验。

“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他帮眉间尺复仇,也是帮他自己复仇,他仿佛就是为复仇而生。

“我的灵魂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自己”。

可见,一个复仇者在复仇路上一路走来,不管在身体或心灵上都遭到许多伤,成了一个他自己都不是想要成为的自己,最终连他自己都憎恶了自己,他不得不用仇恨武装自己,不得不扭曲自己的灵魂,再也不是原来的他了。

黑色人要帮眉间尺复仇,但他又否认自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他反而说义士是“受了侮辱的名称”。

的确,义士都是有来历的,黑色人却仿佛是从地里冒出来的。

义士们不过是为一些权势者所笼络的刺客,而黑色人却毫不贪名嗜利,只是为了正义、为了社会进行复仇,毫无私心。

小说的高潮在第三部分。

黑色人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见识,采用进宫献艺的策略进行复仇。

黑色人在向国王介绍自己时,说道:“臣名叫宴之敖者;生长汶汶乡。

少无职业,晚遇明师……”也许后几句是胡诌的,但从前两句看,黑色人极有可能是鲁迅自指。

“宴之敖者”是鲁迅的笔名,汶汶乡即指鲁迅的故乡——绍兴。

何况,黑色人那瘦得如铁的形象、那严冷的思维和语言、那受伤的灵魂、那对复仇的渴望、那极冷而极热的个性、那勇敢决绝去和黑暗斗争的精神,不都是鲁迅的影子吗?当然,把黑色人塑造成一个孤军奋战的复仇者,这受到了鲁迅前期常常感到自己是在孤军奋战的思想的局限。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黑色人对复仇对象有着深切的认识。

他抓住国王血腥、残暴的品性投其所好,表演“金鼎头颅舞”的把戏,后引诱国王到金鼎前面观赏顶底“最神奇的团圆舞”并趁机砍下国王的头颅。

复仇到此理应结束,但小说并未戛然而止。

面对王头的狡猾和凶残,眉间尺的头在一时疏忽下占了下风,就在进退两难之时,黑色人果断砍下自己的头,于是,便有了金鼎内三头相搏的情景。

复仇是要本钱的,待到王头确实断了气,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头也沉了下去。

鲁迅对小说复仇主题的开掘是在复仇完成后的第四部分。

通过描写大臣、王妃、百姓对“国王之死”的反应来剖析和抨击他们的精神丑态。

复仇在“捞头”、“辨头”、“出殡”、“葬头”中反而演变成了一场闹剧。

“三头出殡”更像是狂欢节,复仇者、被复仇者连同复仇本身都同时被遗忘,复仇本身的崇高、神圣与庄严也消解于无。

尽管鲁迅思想上倾向于复仇,但他仍以犀利的眼光指出: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必然是失败的、无效的。

因此,《铸剑》中看似成功的复仇也成了失败的了。

[参考文献]:
[1]孟广来,韩日新.《故事新编》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546-594.
[2]李桑牧.《故事新编》的论辩和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216-2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