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赏析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探讨人性、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小说透过主人公方源的视角,描绘了铸剑师在努力改变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对人性、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2.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鲁迅在小说中透过方源的遭遇,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追求。
3.以暴抗暴的思想:小说热情讴歌了眉间尺和黑色人勇于讨还血债的复仇精神,表达了作者当时萦绕于心的以“火与剑"反抗暴力统治的复仇意志。
4.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的相互交织:小说所呈现的两种格调——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既表达了作者深广的忧愤,也诠释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总的来说,《铸剑》这部小说内涵丰富,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鲁迅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这个复仇却是死后的复仇。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这样的呈现形式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细细思索,有些仇在现实里想报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样借由一个外人之手以自杀的方式从而得到为父报仇的机会或许可行性更高。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手段还是达到目的了。
实不相瞒,在阅读的时候,我还是怀疑武士的可靠性的。
鲁迅先生的笔法是荒谬的,但是他揭示的却是很现实的道理。
无名小卒要抵抗王室付出的将是几代人的代价,就连报仇也是要以牺牲自己为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到最后没有人能够认出王的头颅,于是三人都得到了厚葬,这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王生前这么多人阿谀奉承,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认出头颅,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普通人在死后可能都享受不到王室的待遇,而眉间尺却有这个“殊荣”,他父亲的剑算不算铸成了?
为父报仇和性格懦弱的冲突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而自刎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报仇的决心看起来像是非理性的冲动。
武士的三言两语,信誓旦旦就让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自刎,这在常人也许是要反复权衡的。
鲁迅先生要展现的是与《影的告别》中相似的个体虚无主义,这种麻木是时代的悲哀,是自身的堕落和以盲目牺牲为性质的反抗。
《铸剑》的文学性不算高,但是围绕着“复仇”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小说荒谬的呈现形式和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却发人深省。
铸剑 赏析

一、题解与素材来源
《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鲁迅称之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艺术上,《铸剑》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鲁迅写黑色人唱着歌扬长进入京城,然后进入王宫里去献艺。他让眉间尺的头颅在开水里做各种各样的舞蹈、游动,甚至对着国王嬉笑、唱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令人惊骇,超乎一般的想象。鲁迅把这些奇异的情景写了出来,表现得有声有色,激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三头相搏”更是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仇恨的头颅怎么在那里念念不忘复仇,要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产生了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难以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些都写得非常惊世骇俗,但是又非常传神。这样就形成了小说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铸剑》的主题意蕴是丰富和复杂的。鲁迅一直紧张地思考“复仇”问题。“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这个结尾真是鲁迅式的,充满了深长的调侃意味,既是对专制暴君的进一步的鞭笞和嘲弄,同时又包含着对宴之敖者乃至作者自身的清醒的自嘲。残害百姓的专制暴君尽管已经在一场正义的复仇行动中丧命,但百姓们依旧木然地对着暴君的棺木跪拜不已;几个“义民”更是“很忠愤,咽着泪,怕(黑色人、眉间尺)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鲁迅歌颂
鲁迅铸剑鉴赏

复仇梦现奈何终是镜花水月-----鲁迅《铸剑》鉴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洪祥学号:联系方式:《铸剑》是鲁迅1927年创作的一篇历史小说。
1927年正值“三一八事件”发生不久,在创作铸剑之前,鲁迅刚刚完成其著名悼念小说《纪念刘和珍君》。
因此,我们不难就想到这两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分析铸剑的主题。
其实,铸剑小说的主题是鲁迅文章里较为清晰的,虽然也是含有内在主旨,延伸思想。
但是,大家不难看出,其主题是“复仇”。
《铸剑》原名《眉间尺》,是后来才改名为《铸剑》并收入《故事新编》的。
故事新编的新就新在鲁迅先生采用古今杂糅的方式,将现实和古代神话、传说、历史事实结合起来,以达到借古讽今的创作效果。
《铸剑》更是深得此法。
鲁迅先生借本文指导青年,血债必须索还,斗争的方式可以随机应变。
请愿的方式不再适用,是时候铸剑武装自己去实现革命理想了。
他还在《死地》上指出:“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
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
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以流血得来。
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世上也尽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渐就灭亡的先例。
即如这一回,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使巳将一部分人心的机微示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死地是极其广博。
……死地确乎已在前面。
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
”其实早在辛亥革命时鲁迅就提出了武装的重要性,只是在《铸剑》才明确的指出要利用利剑来打到列强。
而这把利剑的含义更是意义深刻。
关于复仇的意义也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思想。
具体的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首先我们就需要讨论一下为什么鲁迅先生要改文章题目的意义。
我认为,铸剑这个题目可以更好的突出小说的意象:剑。
那把经过高温高压锻炼的、纯青的、透明的,冰也似的复仇之剑。
这也正是后来的复仇之神黑衣人的精神象征。
同时,铸剑也可以强调出铸剑的过程,铸剑表面指双剑的铸造过程,深层意思则表示眉间尺性格的成熟过程。
电影铸剑赏析

电影铸剑赏析电影《铸剑》赏析。
电影《铸剑》是一部以古代铸剑技艺为背景的历史题材影片。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铸剑匠人的故事,展现了古代铸剑技艺的精湛和匠人精神的传承。
本文将对该影片进行深入分析和赏析。
首先,影片通过对古代铸剑技艺的展现,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匠人精神。
在影片中,主人公是一位拥有卓越铸剑技艺的铸剑匠人,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华都投入到了铸剑技艺的研究和创新中。
他不仅精通传统的铸剑技艺,还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和材料,力求将铸剑技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对铸剑技艺的执着和对匠人精神的传承。
他不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铸剑匠人,更是一个对自己的技艺充满热爱和追求卓越的匠人。
这种匠人精神在整个影片中贯穿始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影片通过对古代铸剑技艺的展现,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匠人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
在古代,铸剑技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艺,铸剑匠人的技艺和作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生活。
在影片中,主人公始终将自己的技艺和作品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他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还在每一把铸剑上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情感。
他深知自己的技艺和作品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因此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技艺和作品的高度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这种职业精神和责任感在整个影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影片通过对古代铸剑技艺的展现,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匠人的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古代,铸剑技艺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技艺,但是在影片中,主人公始终保持着对铸剑技艺的创新和进取的精神。
他不仅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和材料,还不断追求技艺的卓越和作品的完美。
他深知自己的技艺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进取,才能够在这个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铸剑技艺的创新和进取的精神,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力求将铸剑技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整个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铸剑鲁迅赏析》。
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他的小说《铸剑》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对《铸剑》进行一番赏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铸剑》的故事情节。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刀剑匠人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放弃读书的机会,成为了一个刀剑匠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铸造出了一把精美的宝剑。
这个故事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铸剑》的艺术特色。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刀剑的描写,寓意了人生的坎坷和曲折。
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深刻。
最后,我们来谈谈《铸剑》的文学意义。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不要轻言放弃。
同时,它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因此,《铸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启迪人心的作品。
总之,鲁迅的《铸剑》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作品,它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探索,展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力作,它将继续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追逐梦想。
浅析《铸剑

浅析《铸剑>开篇的眉间尺,不过是个未满十六岁的少年,性情优柔寡断,杀一只扰人清梦的老鼠都要反反复复,犹豫半天。
好不容易将它踩死,却又满心愧怍,“仿佛自己做了什么大恶似的。
”这样一个青年人,却于十六岁生日当天,背负着由父亲生命换来的青色宝剑,踏上注定漫长艰险的复仇之路。
但谁又料得到第一天就已被杀父仇人察觉。
眼见复仇无望,眉间尺面对自称能替他报了复仇的黑色人,毫不迟疑地挥剑抹向颈中,头颅落地之际,身体仍保持着递剑的姿势,动作决绝而惨烈,一扫前日的软弱。
从此,黑色人接过眉间尺的担子,奔赴王宫刺杀国王。
作者对刚出场时的黑色人的描写是这样的: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
黑色,是抹不开的阴暗和吹不散的乌云。
他尖利的冷笑,凄厉的歌声,不带一丝温情的话语,徘徊于你的耳畔。
他带给人的感觉,如同一块冰冷刚硬的黑色金属,凛然而不可侵犯。
“你还不知道么。
我怎么地善于报仇。
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人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自己!”他如此解释自己愿为眉间尺复仇的原因。
黑衣人,是个单纯的复仇者与反抗者。
他是所有愤怒者、冤屈者、压抑者心中仇恨之情凝结而成的影子。
狼袭,入宫献技,刺杀国王,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徐徐展开。
眼见金鼎中眉间尺的头不敌王的头,他从从容容地伸长脖子,挥动清如玄冰的青剑,斩向自己的脖颈,头颅随即落入鼎中,与眉间尺的头共同作战,直至确保王头断气。
黑色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只为履行诺言和实践刻在心上的深深的复仇信念。
眉间尺、黑色人是暗夜中伟大的斗士和孤独的反抗者,以其无畏的精神,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壮丽悲歌。
与他们截然相反的是众人的荒唐和冷漠。
繁复华丽的宫廷仪仗,不过是几个“走得满路黄尘滚滚”的武人,加上一队“吹着不知道叫什么名目的劳什子”的乐师。
贵族官员全是老头子、矮胖子,满脸油汗。
民众似乎是为了热闹而活,听说国王出行,难得便呆站在街上等着车队到来,女的蓬头垢面,不抹脂粉就急忙探出房门。
眉间尺本准备行刺,却被好事者绊倒,接着便陷入一连串的麻烦之中,错失了复仇良机。
鲁迅《铸剑》的文学解读

鲁迅《铸剑》的文学解读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鲁迅的小说《铸剑》进行解读。
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的。
其一“小说概况”主要从小说的创作背景、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故事的溯源三方面来解读。
其二“内容”则是对原小说的四个部分分别进行详细的内容分析。
最后的“形象”分析则从眉间尺、晏之敖和剑这三个形象入手着重探讨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和现实的联系。
角度选取主要参考了一些学者对《铸剑》创作背景分析得出的结论。
一、小说概况《铸剑》一文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
讲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并且是鲁迅颇为得意的作品。
他在《致徐懋庸》的信中, 说过“《铸剑》的出典, 现在完全忘记了, 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 我是只给铺排, 没有改动的。
也许是见于唐宋类书或地理志上( 那里的“三王冢”条下) , 不过简直没法查。
”但是以现在的文献检索手段来审视的话,《铸剑》小说的原型应该是可以回溯到《搜神记》中的《三王墓》一文。
原文如下: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於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
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杀之。
去时嘱我‘语汝子, 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视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
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 亡去。
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
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剑》赏析
以往鲁迅研究对《铸剑》的评价以“胜利凯歌声中潜伏着的反革命逆流,于是爱憎、喜怒交织在一起,全部倾注在《铸剑》的字里行间”之类的为多,但我却更赞同高远东教授提出的“还应包括对尼采哲学的爱好的扬弃、对青年时期某种理想精神的重新关照和审视以及心灵深处郁积已久、只在《野草》中略有“抒愤”的苦闷和矛盾。
”《铸剑》是时代的,更是鲁迅个人的。
一. 歌
《铸剑》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三首奇怪的歌了。
这三首歌可说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和基调所在,反映了鲁迅复仇哲学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白话翻译,前两首歌的显意是反抗强暴和复仇,第三首是堂皇的颂歌,但它们包涵的内容决不仅仅如此。
鲁迅在给友人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在《铸剑》里,我以为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
但要注意的,是那里面的歌,意思都不明显,因为是奇怪的人和头颅唱出来的歌,我们这种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
”所以我们与其去推敲那些看起来“实在”却无特别意义的字面,不如注重歌中能引发人联想的“有意味的形式”。
这几首歌采用了“骚体”的形式,但没有楚辞的瑰丽意象和曲折表达,而是多用直书胸臆的“赋体”,本质上更接近小说而非诗歌。
前两首歌的感情表达正是由“哈哈爱兮爱乎爱乎”这样一系列拟声词组成的感叹句和衬句来承担的。
在一唱三叹的反复吟咏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宴之敖内心的激越、慷慨和悲凉。
而且可以发现隐藏在叹词背后的对与复仇行为本身的超脱、调侃和虚无感。
鲁迅在另一封书信里提到:“第三首歌,的确是伟丽雄壮,但‘堂哉皇哉兮嗳嗳唷’之中的‘嗳嗳唷’,是用在猥亵小调的声音。
”这与前来两首歌的庄谐杂糅的处理是一样的,只是更加大了嘲弄性的内容。
这三首歌中的主要存在的两类情感——慷慨激越的正义感和反复吟咏才能觉出的虚无情绪交织和隐现出共同的主题:讴歌与反抗复仇,但却充满了“荷戟独彷徨”的孤独和复杂。
二. 复仇者
宴之敖和眉间尺,一个是“久经锻炼的老战士”,一个是“正在成长的复仇者”,谁是小说中的“男一号”尚不能定论。
宴之敖是典型鲁迅笔下的“黑色人物”,神秘,“热到发冷”,嫉俗,充满虚无主义色彩,身上还有鲁迅所钟爱的“鬼
气”:“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他又是个超现实的人物,“宴之敖”的“敖”字就是“玩”的意思,让他生在“汶汶乡”,“汶汶”是昏暗不明的意思,隐含着他是黑暗社会的愤世者和玩世者。
他身上还有魏晋名士的风度,“扬长而去”“尖利的笑声”,颇有“振衣千韧岗,濯足万里流”的风神。
与宴之敖的理想化的超现实不同,眉间尺是个现实中的斗士,他有弱点,有感情,有彷徨。
他既有孩子般的天真可爱,又有成人的成熟与决绝。
他的性格在复仇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有着“开放性”性格的“奇男子”。
三. 故事新编
《铸剑》在《故事新编》这个集子中显得有些特别。
《故事新编》其它作品中那些大量的历史材料与现代细节杂糅的“油滑”,人物的喜剧化和情节的闹剧化等,在《铸剑》都很少看到,而更多的是一种悲壮的情境,更为沉重,颇有些《孤独者》的余韵。
它的情节也比其它篇目显得离奇瑰丽,又得《野草》之风。
但是《铸剑》仍有不少鲁迅特有的冷幽默和顺带的讽刺:“伏得多么低,应作国民的典范”,“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这些语句仿佛我们辨认鲁迅作品的指针,是鲁迅独特的语言魅力。
四. 鲁迅主义
在《铸剑》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在他其他作品中的一脉相承的启蒙思想——那些被称为“鲁迅主义”的东西。
“(母亲)取过一把锄,交给眉间尺,道:‘掘下去’!”“掘下去”是鲁迅常用的句子,这种“把那些坏种的根刨一下”,是贯穿其一生的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的体现。
“预感到将有巨变降临,他们便都是焦躁而忍耐地等候着”,浑浑噩噩的中国的写照;“青色布,上面还画上一些暗红色的花纹”,鲁迅向来写“革命者的鲜血”都是有讲究的,不用直笔,用曲笔;以及对看客和民众的传神描写,是人们熟知的批判庸众的不觉醒主题;充斥全篇的虚无主义色彩,也是典型的鲁迅风格。
此外,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的心理描写,语言的准确性,也是这篇小说构成的艺术“大观园”一部分。
赘不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