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赏析

合集下载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探讨人性、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小说透过主人公方源的视角,描绘了铸剑师在努力改变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对人性、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2.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鲁迅在小说中透过方源的遭遇,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追求。

3.以暴抗暴的思想:小说热情讴歌了眉间尺和黑色人勇于讨还血债的复仇精神,表达了作者当时萦绕于心的以“火与剑"反抗暴力统治的复仇意志。

4.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的相互交织:小说所呈现的两种格调——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既表达了作者深广的忧愤,也诠释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总的来说,《铸剑》这部小说内涵丰富,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鲁迅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这个复仇却是死后的复仇。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这样的呈现形式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细细思索,有些仇在现实里想报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样借由一个外人之手以自杀的方式从而得到为父报仇的机会或许可行性更高。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手段还是达到目的了。

实不相瞒,在阅读的时候,我还是怀疑武士的可靠性的。

鲁迅先生的笔法是荒谬的,但是他揭示的却是很现实的道理。

无名小卒要抵抗王室付出的将是几代人的代价,就连报仇也是要以牺牲自己为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到最后没有人能够认出王的头颅,于是三人都得到了厚葬,这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王生前这么多人阿谀奉承,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认出头颅,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普通人在死后可能都享受不到王室的待遇,而眉间尺却有这个“殊荣”,他父亲的剑算不算铸成了?
为父报仇和性格懦弱的冲突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而自刎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报仇的决心看起来像是非理性的冲动。

武士的三言两语,信誓旦旦就让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自刎,这在常人也许是要反复权衡的。

鲁迅先生要展现的是与《影的告别》中相似的个体虚无主义,这种麻木是时代的悲哀,是自身的堕落和以盲目牺牲为性质的反抗。

《铸剑》的文学性不算高,但是围绕着“复仇”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小说荒谬的呈现形式和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却发人深省。

铸剑 赏析

铸剑 赏析
《铸剑》写于1926年底,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作品对复仇精神的描写,是紧紧联系着现实斗争的,在女师大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目睹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认为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这种精神就体现在了作品中。现实的严酷也促使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鲁迅在1925年跟许广平的通信第十封里面就这样说过:“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很显然《铸剑》这篇小说在古代传说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一、题解与素材来源
《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鲁迅称之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艺术上,《铸剑》具有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力。鲁迅写黑色人唱着歌扬长进入京城,然后进入王宫里去献艺。他让眉间尺的头颅在开水里做各种各样的舞蹈、游动,甚至对着国王嬉笑、唱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令人惊骇,超乎一般的想象。鲁迅把这些奇异的情景写了出来,表现得有声有色,激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三头相搏”更是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仇恨的头颅怎么在那里念念不忘复仇,要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产生了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难以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些都写得非常惊世骇俗,但是又非常传神。这样就形成了小说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铸剑》的主题意蕴是丰富和复杂的。鲁迅一直紧张地思考“复仇”问题。“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这个结尾真是鲁迅式的,充满了深长的调侃意味,既是对专制暴君的进一步的鞭笞和嘲弄,同时又包含着对宴之敖者乃至作者自身的清醒的自嘲。残害百姓的专制暴君尽管已经在一场正义的复仇行动中丧命,但百姓们依旧木然地对着暴君的棺木跪拜不已;几个“义民”更是“很忠愤,咽着泪,怕(黑色人、眉间尺)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鲁迅歌颂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

《铸剑》赏析以往鲁迅研究对《铸剑》的评价以“胜利凯歌声中潜伏着的反革命逆流,于是爱憎、喜怒交织在一起,全部倾注在《铸剑》的字里行间”之类的为多,但我却更赞同高远东教授提出的“还应包括对尼采哲学的爱好的扬弃、对青年时期某种理想精神的重新关照和审视以及心灵深处郁积已久、只在《野草》中略有“抒愤”的苦闷和矛盾。

”《铸剑》是时代的,更是鲁迅个人的。

一. 歌《铸剑》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三首奇怪的歌了。

这三首歌可说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和基调所在,反映了鲁迅复仇哲学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白话翻译,前两首歌的显意是反抗强暴和复仇,第三首是堂皇的颂歌,但它们包涵的内容决不仅仅如此。

鲁迅在给友人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在《铸剑》里,我以为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

但要注意的,是那里面的歌,意思都不明显,因为是奇怪的人和头颅唱出来的歌,我们这种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

”所以我们与其去推敲那些看起来“实在”却无特别意义的字面,不如注重歌中能引发人联想的“有意味的形式”。

这几首歌采用了“骚体”的形式,但没有楚辞的瑰丽意象和曲折表达,而是多用直书胸臆的“赋体”,本质上更接近小说而非诗歌。

前两首歌的感情表达正是由“哈哈爱兮爱乎爱乎”这样一系列拟声词组成的感叹句和衬句来承担的。

在一唱三叹的反复吟咏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宴之敖内心的激越、慷慨和悲凉。

而且可以发现隐藏在叹词背后的对与复仇行为本身的超脱、调侃和虚无感。

鲁迅在另一封书信里提到:“第三首歌,的确是伟丽雄壮,但‘堂哉皇哉兮嗳嗳唷’之中的‘嗳嗳唷’,是用在猥亵小调的声音。

”这与前来两首歌的庄谐杂糅的处理是一样的,只是更加大了嘲弄性的内容。

这三首歌中的主要存在的两类情感——慷慨激越的正义感和反复吟咏才能觉出的虚无情绪交织和隐现出共同的主题:讴歌与反抗复仇,但却充满了“荷戟独彷徨”的孤独和复杂。

二. 复仇者宴之敖和眉间尺,一个是“久经锻炼的老战士”,一个是“正在成长的复仇者”,谁是小说中的“男一号”尚不能定论。

电影铸剑赏析

电影铸剑赏析

电影铸剑赏析电影《铸剑》赏析。

电影《铸剑》是一部以古代铸剑技艺为背景的历史题材影片。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铸剑匠人的故事,展现了古代铸剑技艺的精湛和匠人精神的传承。

本文将对该影片进行深入分析和赏析。

首先,影片通过对古代铸剑技艺的展现,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匠人精神。

在影片中,主人公是一位拥有卓越铸剑技艺的铸剑匠人,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华都投入到了铸剑技艺的研究和创新中。

他不仅精通传统的铸剑技艺,还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和材料,力求将铸剑技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对铸剑技艺的执着和对匠人精神的传承。

他不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铸剑匠人,更是一个对自己的技艺充满热爱和追求卓越的匠人。

这种匠人精神在整个影片中贯穿始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影片通过对古代铸剑技艺的展现,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匠人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

在古代,铸剑技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艺,铸剑匠人的技艺和作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生活。

在影片中,主人公始终将自己的技艺和作品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他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还在每一把铸剑上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情感。

他深知自己的技艺和作品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因此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技艺和作品的高度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这种职业精神和责任感在整个影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影片通过对古代铸剑技艺的展现,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匠人的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古代,铸剑技艺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技艺,但是在影片中,主人公始终保持着对铸剑技艺的创新和进取的精神。

他不仅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和材料,还不断追求技艺的卓越和作品的完美。

他深知自己的技艺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进取,才能够在这个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铸剑技艺的创新和进取的精神,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力求将铸剑技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整个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铸剑鲁迅赏析》。

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他的小说《铸剑》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对《铸剑》进行一番赏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铸剑》的故事情节。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刀剑匠人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放弃读书的机会,成为了一个刀剑匠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铸造出了一把精美的宝剑。

这个故事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铸剑》的艺术特色。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刀剑的描写,寓意了人生的坎坷和曲折。

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深刻。

最后,我们来谈谈《铸剑》的文学意义。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不要轻言放弃。

同时,它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因此,《铸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启迪人心的作品。

总之,鲁迅的《铸剑》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作品,它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探索,展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力作,它将继续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追逐梦想。

浅析《铸剑

浅析《铸剑

浅析《铸剑>开篇的眉间尺,不过是个未满十六岁的少年,性情优柔寡断,杀一只扰人清梦的老鼠都要反反复复,犹豫半天。

好不容易将它踩死,却又满心愧怍,“仿佛自己做了什么大恶似的。

”这样一个青年人,却于十六岁生日当天,背负着由父亲生命换来的青色宝剑,踏上注定漫长艰险的复仇之路。

但谁又料得到第一天就已被杀父仇人察觉。

眼见复仇无望,眉间尺面对自称能替他报了复仇的黑色人,毫不迟疑地挥剑抹向颈中,头颅落地之际,身体仍保持着递剑的姿势,动作决绝而惨烈,一扫前日的软弱。

从此,黑色人接过眉间尺的担子,奔赴王宫刺杀国王。

作者对刚出场时的黑色人的描写是这样的: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

黑色,是抹不开的阴暗和吹不散的乌云。

他尖利的冷笑,凄厉的歌声,不带一丝温情的话语,徘徊于你的耳畔。

他带给人的感觉,如同一块冰冷刚硬的黑色金属,凛然而不可侵犯。

“你还不知道么。

我怎么地善于报仇。

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人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自己!”他如此解释自己愿为眉间尺复仇的原因。

黑衣人,是个单纯的复仇者与反抗者。

他是所有愤怒者、冤屈者、压抑者心中仇恨之情凝结而成的影子。

狼袭,入宫献技,刺杀国王,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徐徐展开。

眼见金鼎中眉间尺的头不敌王的头,他从从容容地伸长脖子,挥动清如玄冰的青剑,斩向自己的脖颈,头颅随即落入鼎中,与眉间尺的头共同作战,直至确保王头断气。

黑色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只为履行诺言和实践刻在心上的深深的复仇信念。

眉间尺、黑色人是暗夜中伟大的斗士和孤独的反抗者,以其无畏的精神,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壮丽悲歌。

与他们截然相反的是众人的荒唐和冷漠。

繁复华丽的宫廷仪仗,不过是几个“走得满路黄尘滚滚”的武人,加上一队“吹着不知道叫什么名目的劳什子”的乐师。

贵族官员全是老头子、矮胖子,满脸油汗。

民众似乎是为了热闹而活,听说国王出行,难得便呆站在街上等着车队到来,女的蓬头垢面,不抹脂粉就急忙探出房门。

眉间尺本准备行刺,却被好事者绊倒,接着便陷入一连串的麻烦之中,错失了复仇良机。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从历史的复仇到现实的复仇——浅析《铸剑》的复仇意识摘要: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申、有仇必报,自古如此。

而鲁迅的《铸剑》中由铸剑引起的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仇恨,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和宴之敖都是反抗的一族,尽管报仇的目的不同,但在复仇的过程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都是相同的,作品中经过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宴之敖,复仇主体的转移来突出复仇精神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从而反映鲁迅对黑暗现实革命的态度。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意识(一)贯穿其中的复仇主题《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

“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了“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对于历史,鲁迅有着比同时代其他人远为清醒与深刻的认识,也怀着更为强烈与深切的憎恨与否定。

在看待历史与传统时,鲁迅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是从其本质来进行观照的。

《铸剑》的故事本来自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中记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原来的故事极为简短,如《列异传》的记载如下:“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

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

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

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则原始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复仇意识,这也是它被选中作为小说素材的原因。

但值得重视的是,鲁迅在展开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把这一数百字的记载扩展成了一篇惊心动魄的小说,使其具有了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品格。

为了使人物更加生动、逼真,鲁迅写出了眉间尺性格的变化:他开始的时候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对一只落水的鼠,时而痛恨,时而同情,引起了母亲的忧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剑》赏析
一代铸剑大师的后人眉间尺为了给父亲报仇,便提着父亲生前亲自铸好的宝剑准备刺杀王上。

但是却因为他犹豫的性格而耽误了时间,并暴露了行踪,不得不逃往城外以寻找更好的机会。

这时宴之敖对他说愿以眉间尺的头颅和宝剑为代价为他报仇。

眉间尺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宴之敖便以向王上献头颅玩把戏为由,靠近了王上并砍了他的头颅,最后无赖之下只得看下自己的头颅,在金鼎中和王对战。

最终宴之敖和眉间尺合力杀死了王,报了仇,并和王上葬在了一起。

在这个故事中,鲁迅用深刻的幽默和宏伟的悲壮的语言来完成整个作品的刻画,在某些本来很庄严的场合却使人物显得幽默可笑,从而显得人物的虚伪和做作。

大师鲁迅的文笔实在是高超。

从一开始就描写眉间尺在戏耍老鼠的场面,把眉间尺描写的幼稚又不温不火,这样的人注定在后面的行刺中会失败。

所以当眉间尺独自一人去报仇而错失机会,这也是预料中的事了。

但仿佛鲁迅又不忍心这眉间尺大仇未报就死去,所以就请出一位宴之敖。

此人性格和眉间尺迥然不同,冷酷,果敢,洞察力强似乎天生就是杀手,他额出现定会扭转局面。

但是宴之敖却提出了一个条件,看似眉间尺不可能接受的条件——那就是要用眉间尺的头颅和他父亲的宝剑为代价。

为了报仇,眉间尺毫不犹豫的割下了自己的头颅,献与宴之敖,一个人若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却一时无计可施的时候,假使有一个人给他一丝希望,哪怕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他也会当做真理来信奉。

但是对于眉间尺似乎还有另一个解释,那就是这样一个懦弱的性格,让他去杀别人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与其这样,倒不如他用自己的性命来让别人承担着分仇恨。

如果真能报仇,也算有他的功劳,如果不能报仇,他把性命都给了别人了,他还能怎么办呢?这样的结局他才能接受。

当眉间尺的头被割下以后,鲁迅便描述了一群来啃食眉间尺尸首的场景。

“第一口撕尽了眉间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

”以这样悲壮的场景来描述一群狼的凶残和食人的特性。

似乎让我想起了眉间尺的仇人——大王——他或许背着群狼还要凶残许多吧。

接着又写到“最先头的一匹大狼就向黑色人扑过来。

他用青剑一挥,狼头便坠在地面的青苔上。

别的狼们第一口撕尽了它的皮,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

”这也暗示了宴之敖最后是战胜了大王。

鲁迅就是以埋下伏笔的方式让读者知道这一点,但只是一个虚幻额结果,这个结果被蒙上了一层纱帐,等着读者去揭开。

本书中有许多精彩的部分,让人难忘,让人思索。

第一个部分就是眉间尺逗老鼠的场景。

“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

过了一会,才放手,那老鼠也随着浮了上来,还是抓着瓮壁转圈子。

只是抓劲已经没有先前似的有力,眼睛也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

他近来很有点不大喜欢红鼻子的人。

但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就又用那芦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着,歇了一回力,便沿着芦干爬了上来。

待到他看见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随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将芦柴一抖,扑通一声,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着就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这段生动仔细的描写把眉间尺的不温不火的性格表露无遗。

他的反复逗耍老鼠表现了的毫无立场,没有坚定的目标,为后文行刺失败埋下伏笔。

第二个精彩部分是眉间尺行刺时的可笑场景。

“但他只走得五六步,就跌了一个倒栽葱,因为有人突然捏住了他的一只脚。

这一跌又正压在一个干瘪脸的少年身上;他正怕剑尖伤了他,吃惊地起来看的时候,肋下就挨了很重的两拳。

他也不暇计较,再望路上,不但黄盖车已经走过,连拥护的骑士也过去了一大阵了。

路旁的一切人们也都爬起来。

干瘪脸的少年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8〕,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

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

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

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随的。


这些幽默的描写表现了眉间尺的无能,连一个小小的突发事件都不能应对,他怎么能报仇雪恨,他一去必死无疑。

但鲁迅却故意要这个仇能报,所以安排一个人“突然抓住了他的脚”让他能活到现在,给下面宴之敖为他报仇留下了空间。

当然,本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如几个人头相互撕咬的场面了。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

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

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

约有二十回合,王头受了五个伤,眉间尺的头上却有七处。

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他的敌人的后面去。

眉间尺偶一疏忽,终于被他咬住了后项窝,无法转身。

这一回王的头可是咬定不放了,他只是连连蚕食进去;连鼎外面也仿佛听到孩子的失声叫痛的声音。

”宴之敖看情形不对,便砍下自己的头,“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

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
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下死劲咬住。

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

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

先前还会在鼎里面四处乱滚,后来只能躺着呻吟,到底是一声不响,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这样的精彩的动作描写,把几个在水里较量的情形描绘的活灵活现,使读者就像是亲眼所见一样。

“迎”是眉间尺见王的头掉到了水中,“奔”是宴之敖的头掉到了水中的态度。

“迎”使眉间尺的失败成了必然,他只是消极应对,但“奔”却是主动攻击,最终宴之敖帮眉间尺报了仇。

这个经过改动的故事有太多的新奇的地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