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标准
茶叶等级区分标准

茶叶等级区分标准
1.茶叶等级划分标准为:根据茶叶的感官品质(外形、内质),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其次也可以根据鲜叶指标进行区分,如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一芽三叶,以及单片的含量多少来作为茶叶等级的标准。
特级:芽头比叶片长,芽长于叶(或者说芽头比叶片高),梢长不超过3厘米,一芽一叶初展大于等于70%(部分地区部分茶叶要求更高,一般要大于等于90%),一样两叶初展小于30%。
一级:芽与叶等长,一芽一叶初展大于20%,一芽两叶初展小于等于70%,二级:一芽两叶大于等于70%,一芽三叶初展小于30%。
2.看茶干整体:条索整齐,色泽匀整,无过多碎末杂质的为上;粗细不一,色差明显的为下,个体条索紧结,油润光泽,色泽自然的为上;条索粗散,暗哑无光,色泽过于鲜艳,或者特别干枯没有活力的为下。
正品的色泽自然悦目,冒牌茶会有不自然的感觉。
茶叶分等级的标准

茶叶分等级的标准
6. 品种:不同的茶叶品种也有其独特的分级标准。例如,绿茶常根据茶叶的嫩度、芽叶比 例等进行分级,红茶则根据叶底颜色、香气等进行分级。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茶叶的等级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并且茶叶的等级标准也会随着市场 需求和消费者口味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因此,在购买茶叶时,最好参考茶叶的原产地、品牌 、口碑等综合因素,而不仅仅依赖于等级标准。
茶叶分等级的标准
茶叶的分等级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国家、地区和茶叶类型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茶叶分 等级的常见标准:
1. 外形:茶叶的外形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茶叶的整体形状、大小、卷曲度等都会影响 其等级。一般来说,外形整齐、均匀、紧凑的茶叶更受青睐。
2. 叶片完整度:茶叶的叶片完整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完整、无碎片的叶片通常被认为是 高品质的茶叶。
茶叶分等级的标准
3. 颜色:茶叶的颜色也会影响其等级。一般来说,颜色鲜艳、均匀的茶叶被认为是高品质 的。
4. 香气:茶叶的香气是评判茶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香气浓郁、持久的茶叶通常被认为 是高品质的。
5. 叶底:叶底是指泡好的茶叶在杯底的表现。一般来说,叶底嫩绿、均匀、
茶叶的安全标准

茶叶的安全标准茶叶是一种广受欢迎的饮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茶叶在种植、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污染和有害物质的侵害,从而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制定茶叶的安全标准至关重要。
1.农药残留物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物是指茶叶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后,在茶叶中留下的有毒物质。
为了确保茶叶的安全性,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农药残留物标准。
在茶叶中,常见的农药残留物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等。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B2763-2019的规定,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物不得超过以下限量:有机磷:不得超过0.5mg∕kg有机氯:不得超过0.2mg∕kg氨基甲酸酯类:不得超过0.2mg∕kg2.重金属重金属是指比重较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茶叶中的重金属可能来自于土壤、水源、农药等环境因素。
长期饮用含有重金属的茶叶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B2762-2017的规定,茶叶中的重金属限量如下:铅:不得超过2mg∕kg汞:不得超过0.2mg∕kg镉:不得超过O.3mg∕kg茶叶中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种植、加工和储存等环节。
一些致病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能通过饮茶进入人体,导致食物中毒、腹泻等疾病。
因此,茶叶的微生物安全性也需要严格控制。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B29921-2013的规定,茶叶中致病微生物的限量如下:沙门氏菌:不得检出大肠杆菌:不得检出4.食品添加剂为了改善茶叶的口感、色泽和香气等品质,一些食品添加剂如色素、香精、防腐剂等可能会被添加到茶叶中。
然而,长期饮用含有过量食品添加剂的茶叶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茶叶中的食品添加剂也应当严格控制。
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茶叶中的食品添加剂限量如下:合成色素:不得添加防腐剂:不得添加甜味剂:不得添加香精:不得添加(天然香精除外)5.营养成份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
茶叶的合格标准

茶叶的合格标准
喝了那么多茶,相信很多朋友是不知道茶叶标准有哪些的,其实在中国也有这么一套关于茶叶的强制性标准,歪好小编今天来简单科普一下,顺便带大家见识下那些奇葩的农药成分名称。
一、茶叶产品国家标准
1、紧压茶:花砖、茯砖、米砖、青砖、康砖、金尖、沱茶、紧茶。
2、红碎茶:叶、碎、片、末四个类型
3、绿茶:产品标准1个,适用于炒青、烘青、晒青毛茶及精致茶产品。
4、花茶级型坯:产品标准1个,烘青毛茶经过精致分级的窨制花茶用的茶坯。
二、茶叶“强制性标准”有哪些?
茶叶卫生标准
1、感官指标:具有该茶类正常的商品外形及固有的色、香、味,不得混有异种植物叶,不含有非茶类物质,无异味、异臭、霉变。
2、理化指标:铅≤2mg/kg(紧压茶为3),铜≤60mg/kg,六六六≤0.2mg/kg(紧压茶为0.4),滴滴涕≤0.2mg/kg。
茶叶卫生指标
1、茶叶污染物限量:铅≤5mg/kg,稀土≤2mg/kg。
2、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六六六≤0.2mg/kg,滴滴涕≤0.2mg/kg,氯菊酯≤20mg/kg,氯氰菊酯≤20mg/kg,氟氰戊菊酯≤20mg/kg,溴氰菊酯≤10mg/kg,顺式氰戊菊酯≤2mg/kg,乙酰甲胺磷≤0.1mg/kg,杀螟硫磷≤0.5mg/kg。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茶叶国家强制标准是指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茶叶相关标准,旨在规范茶叶产业发展、保障茶叶质量和安全。
下面是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和相关参考内容:1. 茶叶质量标准:- 外观标准:要求茶叶外观整齐、条索紧结、色泽艳丽、叶片柔软有光泽等。
- 干燥度:要求茶叶的含水率符合标准,不得超过一定限度。
- 茶叶香气:规定茶叶的香气应清香持久,不得有异味或杂味。
- 茶叶口感:茶叶的口感应鲜爽、回甘、醇厚等。
- 茶汤色泽:要求茶汤色泽鲜亮透明,不得有混浊或异常色泽。
2. 茶叶安全标准:- 农药残留限量:限制茶叶中农药残留含量,保证茶叶的安全性。
- 重金属含量:规定茶叶中重金属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定限度,以免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 铅超标:规定茶叶中铅含量的限度,避免铅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黄曲霉毒素: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以防止黄曲霉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 茶叶包装标准:- 包装材料:要求茶叶包装应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材料,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
- 标签标识:要求包装上应有清晰明了的茶叶品名、生产日期、产地、净含量等标识,方便消费者了解相关信息。
- 批次编号:茶叶包装上应有批次编号,方便追溯茶叶的产地、生产过程等信息。
4. 茶叶生产标准:- 采摘标准:规定采摘茶叶的时机、茶叶叶龄、采摘方式等,确保茶叶的品质。
- 加工工艺:茶叶加工应符合一定的制作工艺,以确保茶叶的色、香、味和形态。
- 生产环境:要求茶叶生产环境符合卫生标准,避免污染茶叶。
5. 茶叶质量检测标准:- 检测方法:制定茶叶质量检测的方法和程序,确保茶叶质量检测准确可靠。
- 检测项目:规定茶叶质量检测的项目,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 检测限量:茶叶质量检测的限量要求,以保证茶叶质量和安全。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茶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统一茶叶市场规则,提高茶叶质量,保障茶叶消费者的权益,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茶叶产品执行标准

茶叶产品执行标准为了确保我国的茶叶产品质量,调控茶叶产品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自然形成了一系列的茶叶产品执行标准。
以下是对其中几个常见的执行标准的介绍:1、GB/T 17401.1-2019 茶叶第1部分:一般要求该标准规定了茶叶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以及茶叶的要求和质量指标。
其中规定了茶叶的基本构成、外观特征、气味和香气、干燥后含水量、色泽、滋味、滋味特征、振动性或脆性等,以及茶叶的杂质、质量偏差等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的要求,确保茶叶产品的品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GB/T 18766-2017 茶叶饮用茶分类与定级该标准主要是对我国茶叶的饮用茶分类和等级方法进行了规范。
主要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和白茶五个大类,按照茶叶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特征,分为不同的等级。
该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茶叶的分类和统一等级,增强茶叶产品的供需协调,以及保障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权。
该标准主要是为了检测茶叶对人体生理作用的影响,以定量的方法说明茶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该标准涉及了茶叶的抗氧化、保护心脏、降低血脂、抗癌、抗菌、降低血压等多方面的保健功效。
这些保健功效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实验数据得到证明和评定,为茶叶的食品安全提供了确凿的科学依据。
该标准规定了茶叶中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精确识别和测量茶叶中水分的含量。
水分是茶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茶叶中的高含水量不仅会影响茶叶的品质,还可能导致茶叶发霉或者腐烂。
该标准通过精准而可靠的测定方法,确保茶叶产品合格率,并保证了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
总之,茶叶产品执行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茶叶质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规范。
各种执行标准在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茶叶产业的规范化和品牌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茶叶选购标准

茶叶选购标准
茶叶的选购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条索:条索紧细、圆直、匀齐、身骨重实的茶叶为好,粗松、弯曲、短碎、松散的茶叶为差。
2. 嫩度:主要看芽头多少、叶质老嫩和条索的光润度。
一般红茶以芽头多、有峰苗、叶质细嫩为好;绿茶的炒青以峰苗多、叶质细嫩、身骨重实为好;烘青则以芽毫多、叶质细嫩为好。
3. 色泽:红茶以乌润为好,绿茶以嫩绿、光润为好。
4. 净度:主要看茶叶中是否含梗、碎末或其他非茶类的夹杂物,以无梗、碎末和其他夹杂物的为好。
5. 汤色:一般要求是清澈明亮,无混杂的为好。
红茶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以嫩绿色为上品。
6. 香气:质量好的茶叶一般都香味纯正,沁人心脾。
若茶叶香味淡薄或根本无香味,甚至有异味,则不是好茶叶。
7. 滋味:茶叶的滋味是通过人的味觉器官来区别的。
一般要求是苦、涩、甜、鲜、酸等滋味浓弱程度适中,醇和而不淡薄,入口后有回甘。
在选购茶叶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选购到符合自己口味和需求的茶叶。
六大茶类投茶量的标准

六大茶类是指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投茶量是指泡茶时使用的茶叶的 量,不同茶类的投茶量会有所差异。以下是一般的茶叶投茶量的标准:
1. 绿茶:一般来说,每杯使用2克至3克的绿茶叶。如果是用玻璃杯泡茶,则可适量增加 茶叶的用量,以增加茶汤的浓度。
2. 白茶:每杯使用3克至4克的白茶叶。白茶的叶子较大,所以相对于其他茶类需要稍微 多一些的茶叶量。
六大茶类投茶量的标准
3. 黄茶:每杯使用3克至4克的黄茶叶。黄茶的叶子较大,所以相对于其他茶类需要稍微 多一些的茶叶量。
4. 乌龙茶:每杯使用3克至5克的乌龙茶叶。乌龙茶的叶子较大,但茶汤的浓度可以根据 个人口味和喜好进行调节。
5. 红茶:每杯使用2克至3克的红茶叶。红茶的茶叶较细,所以相对于其量的标准
6. 黑茶:每杯使用3克至5克的黑茶叶。黑茶的茶叶较大,所以相对于其他茶类需要稍微 多一些的茶叶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茶叶投茶量只是一般的标准,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 进行调整。同时,茶叶的质量和新鲜度也会影响茶汤的浓度和口感,所以在投茶量上也可以 根据具体的茶叶品质和个人喜好进行适当的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目录国家标准(110项)GB 2762-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2013 茶取样GB/T 8303-201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2013 茶水分测定GB/T 8305-2013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2013 茶总灰分测定GB/T 8307-2013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8-2013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9-2013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GB/T 8310-2013 茶粗纤维测定GB/T 8311-2013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8312-2013 茶咖啡碱测定GB/T 8313-200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4-2013 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GB/T 9833.1-2013 紧压茶第1部分:花砖茶GB/T 9833.2-2013 紧压茶第2部分:黑砖茶GB/T 9833.3-2013 紧压茶第3部分:茯砖茶GB/T 9833.4-2013 紧压茶第4部分:康砖茶GB/T 9833.5-2013 紧压茶第5部分:沱茶GB/T 9833.6-2013 紧压茶第6部分:紧茶GB/T 9833.7-2013 紧压茶第7部分:金尖茶GB/T 9833.8-2013 紧压茶第8部分:米砖茶GB/T 9833.9-2013 紧压茶第9部分:青砖茶GB 11767- 2003 茶树种苗GB/T 13738.1-2017 红茶第1部分:红碎茶GB/T 13738.2-2017 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GB/T 13738.3-2012 红茶第3部分:小种红茶GB/T 14456.1-2017 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14456.2-2008 绿茶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GB/T 14456.3-2016 绿茶第3部分:中小叶种绿茶GB/T 14456.4-2016 绿茶第4部分:珠茶GB/T 14456.5-2016 绿茶第5部分:眉茶GB/T 14456.6-2016 绿茶第6部分:蒸青茶GB/T 14487-201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 18526.1-2001 速溶茶辐照杀菌工艺GB/T 18625-2002 茶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GB/T 1865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GB/T 18665-2008 地理标志产品蒙山茶GB/T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GB/T 18795-2012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GB/T 18797-2012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GB/T 18798.1-2017 固态速溶茶第1部分:取样GB/T 18798.2-2008 固态速溶茶第2部分:总灰分测定GB/T 18798.3-2008 固态速溶茶第3部分:水分测定GB/T 18798.4-2013 固态速溶茶第4部分:规格GB/T 18798.5-2013 固态速溶茶第5部分:自由流动和紧密堆积密度测定GB/T 18957-2008 地理标志产品洞庭(山)碧螺春茶GB 19296-2003 茶饮料卫生标准GB/T 1946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黄山毛峰茶GB/T 19598-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GB/T 19691-2008 地理标志产品狗牯脑茶GB/T 19698-2008 地理标志产品太平猴魁茶GB 19965-2005 砖茶含氟量GB/T 20014.12-2008 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 20354-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GB/T 20360-2006 地理标志产品乌牛早茶GB/T 20605-2006 地理标志产品雨花茶GB/T 21003-2007 地理标志产品庐山云雾茶GB/Z 21722-2008 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GB/T 21726-2008 黄茶GB/T 21727-2008 固态速溶茶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8-2008 砖茶含氟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9-2008 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33-2008 茶饮料GB/T 21824-2008 地理标志产品永春佛手GB/T 22109-2008 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 24710-2009 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GB/T 26530-2011 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GB/T 22291-2017 白茶GB/T 22292-2017 茉莉花茶GB/T 22737-2008 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GB/T 23193-2017 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204-2008 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205-2008 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2009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4614-2009 紧压茶原料要求GB/T 24615-2009 紧压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GB/T 24690-2009 袋泡茶GB/T 30357.1-2013 乌龙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30357.2-2013 乌龙茶第2部分:铁观音GB/T 30357.3-2015 乌龙茶第3部分:黄金桂GB/T 30357.4-2015 乌龙茶第4部分:水仙GB/T 30357.5-2015 乌龙茶第5部分:肉桂GB/T 30357.6-2017 乌龙茶第6部分:单丛GB?T 30357.7-2017 乌龙茶第7部分:佛手GB/T 30375-2013 茶叶贮存GB/T 30376-2013 茶叶中铁、锰、铜、锌、镍、磷、硫、钾、钙、镁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GB/T 30377-2013 紧压茶茶树种植良好规范GB/T 30378-2013 紧压茶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T 30483-2013 茶叶中茶黄素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30766-2014 茶叶分类GB/T 31740.1-2015 茶制品第1部分:固态速溶茶GB/T 31740.2-2015 茶制品第2部分:茶多酚GB/T 31740.3-2015 茶制品第3部分:茶黄素GB/T 31748-2015 茶鲜叶处理要求GB/T 31751-2015 紧压白茶GB/T 32719.1-2016 黑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32719.2-2016 黑茶第2部分:花卷茶GB/T 32719.3-2016 黑茶第3部分:湘尖茶GB/T 32719.4-2016 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GB/T 32742-2016 眉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GB/T 32743-2016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2744-2016 茶叶加工良好规范GB/T 34778-2017 抹茶GB/T 34779-2017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供销合作行业标准(17项)GH/T 1070-2011 茶叶包装通则GH/T 1071-2011 茶叶贮存通则GH/T 1076-2011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GH/T 1077-2011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GH/T 1090-2014 富硒茶GH/T 1091-2014 代用茶GH/T 1115-2015 西湖龙井茶GH/T 1116-2015 九曲红梅茶GH/T 1117-2015 桂花茶GH/T 1118-2015 金骏眉茶GH/T 1119-2015 茶叶标准体系表GH/T 1120-2015 雅安藏茶GH/T 1124-2016茶叶加工术语GH/T 1125-2016茶叶稀土含量控制技术规程GH/T 1126-2016茶叶氟含量控制技术规程GH/T 1127-2016径山茶GH/T 1128-2016天目青顶茶ISO标准(24项)ISO 1572:1980 茶已知干物质含量的磨碎样制备ISO 1573:1980 茶 103℃时质量损失测定水分测定ISO 1575:1987 茶总灰分测定ISO 1576:1988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ISO 1577:1987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ISO 1578:1975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ISO 1839:1980 茶取样ISO 3103:1980 茶感官审评茶汤制备ISO 3720:2011 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ISO 6078:1982 红茶术语ISO 6079:1990 固态速溶茶规范ISO 6770:1982 固态速溶茶松散容重与压紧容重的测定ISO 7513:1990 固态速溶茶水分测定ISO 7514:1990 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测定ISO 7516:1984 固态速溶茶取样ISO 9768:1998 茶水浸出物的测定ISO 9884.1:1994 茶叶规范袋第1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的标准袋ISO 9884.2:1999 茶叶规范袋第2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袋的性能规范ISO 10727:2002 茶和固态速溶茶咖啡碱测定(液相色谱法)ISO 11286:2004 茶按颗粒大小分级分等ISO 15598:1999 茶粗纤维测定ISO 14502.1:2005绿茶和红茶中特征物质的测定第1部分:福林酚(Folin-Ciocalteu)试剂比色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总量ISO 14502.2:2005绿茶和红茶中特征物质的测定第2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茶中儿茶素ISO 11287:2011 绿茶定义和基本要求THANKS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