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较⽂学复习资料第⼀章⽐较⽂学的历史第⼀节⽐较⽂学学科的兴起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原因:⼀、社会经济——决定作⽤各民族⽂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要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学开放性”和“⽂学普通性”;歌德:提出“世界⽂学”的概念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们的⽂学观念,其表现是:(1)认为⽂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类的;(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3)各民族⽂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三、科学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第⼆节⽐较⽂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学科形成的标志第⼀次⽤“⽐较⽂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较⽂学课程》1829,维尔曼《⽐较⽂学研究》(1)⽐较⽂学杂志的出现。
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
1877,匈⽛利梅茨尔《总体⽂学⽐较》——第⼀本⽐较⽂学杂志;(2)⽐较⽂学理论著作的出版。
1886,英国波斯奈特《⽐较⽂学》——世界第⼀部⽐较⽂学理论专著,预⽰着⽐较⽂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向的发展;(3)⽐较⽂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学;(4)学术论⽂、⼯具书的出现。
1897,瑞⼠贝茨《⽐较⽂学⽬录初稿》——世界上第⼀部⽐较⽂学⼯具书;<⽼师提了这⼀点>(5)⽐较⽂学教授职位的设⽴。
<书上的>⼆、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物及其作品)(⼀)法国学派(⽐较⽂学发展第⼀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法上,强调实证主义巴尔登斯贝格:1921《⽐较⽂学评论》杂志梵.第根:巴黎⼤学教授,1931发表《⽐较⽂学论》(专著)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较⽂学研究的界域。
(完整word版)比较文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1、主题学:某一部作品或者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是提炼题材和塑造形象所得出的高度浓缩与升华的思想结晶。
主题,是作家通过题材的描绘与艺术形象的塑造而呈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的本质特征,是抽象概括的一种主观的思想认识和含有价值判断的观点,是作品题材的中心意义,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例如:“爱国主义的精神”、“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美好的感情”、“人性的复归”等。
主题学:通过对文学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意象、情境等研究,研究相关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2、母题:指文学作品中反复表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有感周围世界所产生的概念。
如生死、离别、爱恨、空间、时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战争”、“欢乐”、“野蛮”,以及人物心态(如嫉妒、骄傲)、人物感情(如爱、恨)、人物行为(如生、死、叛逆、谋杀)等。
母题的分类:叙事类母题、抒情类母题。
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 一旦母题有了倾向性,有了褒贬意义,它就上升为主题了。
3、隐含的读者:接受理论以为, 读者实际上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的读者",二是“隐含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指从事阅读活动的普通读者及作家、文学批评家等具体的人;“隐含的读者”则是“一种可能出现的读者,一种与本文结构的暗示方向相一致的读者。
"作品(文本)自身就具有产生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因而潜藏着“暗含的读者”(Derimplizite Leser)。
它植根于文本的结构中,是隐形的,有待于实现的。
因此,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隐含的读者”具体显现的过程,也是读者与作家共同创作的过程。
“隐含的读者”既对作品意义的实现有能动的参与作用,又为本文潜在意义的实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一、多选:1、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2、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4、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5、文类学:文体学、二、单选1、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2、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4、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5、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6、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三、填空1、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管锥编》3、中国的狄更斯:老舍4、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四、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比较文学是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一门新兴学科的名称,这门学科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1、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史前史、学科史:(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b、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寻找事实材料,它排斥审美分析。
法国学派创立了影响研究,使用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
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局限。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b、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狭隘性、理论不够严密、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派近代:中国比较文学拉开序幕“五·四”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兴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沉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中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中国学者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学科特征1、定义: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研究目的: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民族文学的特性与人类文学的共性。
3、学科特征A、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是开放的——它不受时空、文学形式、研究对象的价值、研究内容与学科的限制;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是开放的——它能迅速吸收种种非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关于比较文学的要读的书籍

关于比较文学的要读的书籍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门学科。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以下是一些关于比较文学的经典书籍,供大家参考阅读。
1.《比较文学导论》- 雷蒙德·威廉姆斯这本书是比较文学领域的经典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2.《文学比较研究导论》- 周作人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学者,他在这本书中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揭示了不同文学之间的异同和互补。
3.《东西方文化比较与批评》- 廖义生这本书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并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文学作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4.《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范式》- 陈丽娟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过程和成果。
5.《比较文学研究导论》- 罗志军这本书从比较文学的历史演变、研究范畴和方法论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帮助读者建立对比较文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6.《比较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 李学勤这本书从比较文学与文化批评的关系出发,探讨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并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7.《文学比较与文化对话》- 郭宏安这本书通过比较文学的视角,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8.《比较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 张晓群这本书介绍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个性化。
9.《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刘建勇这本书从比较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比较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内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
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课题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
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
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
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
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接受者的巧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
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尧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他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的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
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
”尧斯受到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和文学演变论影响,一直将新颖性看作文学评价的重要标准。
尧斯身处文学范式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范式的危机时代,所有的范式都已经失去存在的合理性,文学批评也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所以,新颖性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甚至惟一理论是由一定现实原因的,它构成了期待视野的基本内涵。
冈·格里姆为避免尧斯的期待视野简单化,提出了作品与期待视野的四种可能性:期待视野中性更新突破:正面失望的期待视野;一个包含更新因素的作品突破既定期待视野,即正面的失望。
期待视野中性静止期待视野形成;作品没有带来任何创新,于是一个维持原状的期待视野形成。
期待视野正更新期待视野形成;一位作者的第一部作品使期待视野正面失望,读者期待着这部作品之后的包含更新要素的作品出现,结果他又创作出这样的新作品,那么读者的新期待视野变再次形成。
期待视野正静止期待视野反面失望。
上一种情况中,如果作者只是在原作品水平上滑动,就会造成读者期待视野反面失望,每况愈下,会呈现二级失望。
所谓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
期待视野可以具体分为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与价值的期待三层次。
文学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文学性、文体、表现方法、结构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感染力等。
生活的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期待,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情节、故事的发展、作家的意图等。
价值的期待是指读者从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的对作品价值的整体期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必然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20世纪70年代初期,塔尔图学派的领袖洛特曼在其《诗歌文本分析》一书中就呼吁:应当断然拒绝这样的观念,即认为文本和艺术作品是同一个东西。
文本是艺术作品的元素之一……整体性的艺术效果是在文本与一整套复杂的生活和思想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产生的。
如今,我国学者王一川教授提请大家注意,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是现在时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
可从专用概念和一般术语两个层次作一大致区分。
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有着比较清楚的分别:与文学作品指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意义的语言产品不同,文学文本是指有待于读者阅读并赋予意义的语言产品。
一部由作者创作出来的“语言艺术品”,当其未经过读者阅读时,就还只是文学文本,而不是文学作品。
而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以后,这文本才真正变成了作品。
简言之,文学文本加上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
王一川指出,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学理论一般是谈论文学作品,突出强调其意义(如思想、内容或情感)而相对轻视其语言特性;同时,把作者创作时赋予其中的原义与读者从中获得的阅读体会相混同,认定读者阅读的目的是要了解作者的原义,这就必然忽略了读者的创造性角色。
现在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区分开来,可以表明: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建立在文学文本的语言系统基础上的,离开了文学文本语言系统是不存在意义的;同时,作者原义与读者阅读之间既有联系更有区别:阅读既可以寻求作者原义,也可以发现新的意义空间。
可见,区分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意义在于:第一,破除单纯的作者决定论和意义单一论;第二,突出文学的基本的语言特性;第三,倡导在语言系统基础上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阅读。
王一川清醒地意识到,20世纪初以来的西方文论界从语言学引进“文本”并创造“文学文本”新术语,是要传达一种与以往盛行的文学作品概念不同的新含义。
王一川认为,要清楚地认识文学文本,可以首先参考几种文学文本观念。
其一是“新批评”的文学文本观;其二是结构主义的文学文本观;其三是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本性”理论。
这几种文学文本观念各有其得失,但共同地说明:文学文本具有区别于文学作品的独特内涵。
王一川看到,20世纪西方这几种文学文本观念也有一个共同的局限:他们共同地忽略了文学媒介对于文学文本的特殊的修辞性作用。
这是需要在界定文学文本时予以补充考虑的。
王一川提出:信息、语言产品、完整表意系统、文采、感性认同内涵、隐含读者是构成文学文本的六大必需要素。
“文学文本是由媒介传输的具有完整表意系统和文采的富于感兴修辞的语言产品”,它有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学文本、剧本文本这几种约定文类;它有口语文本、文字文本、手工印刷文本、大众媒介文本、网络文本这几种媒介形态;它有主导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民间文化文本这几种文化类型。
(参见王一川:《兴辞诗学片语》,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相比较,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清楚的区别,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未阅读的语言形态,而文学作品是指已经经过读者阅读并对它赋予一定读法及意义的语言形态;而在一般术语层次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分又不明显,两者有时都可以不加区分地用来指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
在接受理论中,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1)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2)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3)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
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
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
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
文学接受有四大属性: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
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
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指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
它包括:A.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B.非审美的阅读活动,即不以审美为目的或不能达到审美水准的;C.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指导广大读者如何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活动,是一种侧重理性分析和把握的、具指导性意义的阅读层次。
一、文学接受的素质文学接受与传统文艺学中“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文学接受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
它包括着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基本涵义与特征。
但是,文学鉴赏是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的,而文学接受则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跃起来的接受美学想联系,主张在文学接受过程中以读者为中心。
由于他们的理论背景不一样,因此在理解作品与读者关系时侧重点也产生差异。
接受美学作为理论的一个派别,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特点的研究,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接受美学的理论家姚斯曾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行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这就是说,文学接受具有“对话性”特点,作品离开读者主观的参与、评价与创造,其意义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学接受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
识字只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而言,更重要的是语义知识、语法规则、语用习惯与语言经验。
他们构成了一个读者必须的语言综合理解能力,是特定的语言环境长期熏陶和相当程度的语文教育训练的结果。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文学接受者应该具有起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文学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特殊的审美文化。
它与文化的其他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包容着诸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多种信息与内涵。
同时,文学作品既是作家思想的载体,又深深地渗透着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时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