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记(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宜都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注释] ①形容:形体和状态。
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③冬春:冬春之交。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互相轩邈(高)B.鸢飞庚天者(代词,……的人)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颜色)【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善于比较,融会贯通。
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
本题A中的“邈”在这里是“向远处伸展”的意思。
故选A。
1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 [甲] [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 [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套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写法相关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辨析正误。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与朱元思书》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与朱元思书》含答案《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
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③冬春:冬春之交。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互相轩邈(高)B.鸢飞庚天者(代词,……的人)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颜色)1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套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13.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1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宜都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宜都记阅读答案及译文宜都记阅读答案及译文宜都记(节选)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叁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译文:宜都记写道: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
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
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
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
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
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
留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
(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
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1.解释加点的字(1).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东:向东(2).悉以临惧相戒悉: (全,都)(3).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始:(才)(4).弥习弥佳弥:(越,更加)2.上文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
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欣然)3. 根据画线句,写出一个你所联想到的古诗名句。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迭鳄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材料二: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材料三:嗟乎!山水文章,各有时运。
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
士即负旷世逸才不得云海荡胸无以发其钦崎历落之思飞扬拔扈之气。
至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若无骚人墨客,登放其间,携惊人句,搔首问青天,则终南太华,等顽石耳。
顾亦有时运不相值者,诗书之子,闭置一室,目极千里,虽丘陵培壤,如蓬莱方丈,几望见之而已。
山水无缘,文章有命,则奈之何。
(节选自尤侗《天下名山游记·尤序》,有删改)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士即负旷世A逸才B不得C云海荡胸D无以发E其钦崎F历落之思G飞扬拔扈之气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意为极,与《赤壁赋》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绝”含义不同。
宜都记节选阅读题及答案

宜都记节选阅读题及答案《宜都记》阅读原文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①。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②,书记及口传悉③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④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秀峰⑤,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①绝: 停止②疾:快③悉:都④跻:临⑤叠秀峰:即层叠的山崖⑥作者袁崧,又名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
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著《后汉书》百篇曾被公认为不朽之作。
《宜都记》阅读题目1.解释加点的字(1).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东:__________(2).悉以临惧相戒悉: __________(3).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始:__________(4).弥习弥佳弥:__________2.上文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
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画线句,写出一个你所联想到的古诗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宜都记》阅读答案1.(1).东:向东 (2)悉: (全,都) (3)始:(才)(4)弥:(越,更加)2.欣然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宜都记》阅读译文宜都记写道:“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
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
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无题《水经注·卷三十四》-8年级文言文节选译文

《水经注·卷三十四》
江水又东经西陵峡。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西陵峡。
《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
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
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
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
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
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啼的声音特别凄清,在山谷中回响,
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口水疾,
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
"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类也。
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
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留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
(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1。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0三峡同步练习(含答案)

10三峡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绝軌 ) 素湍绿潭( ■ )朝发白帝( • ) 沿溯阻绝() ■ 属引凄异( • )林寒涧肃( ■ ) 重岩叠Zhang ( )略无quθ()处 飞 shu( )其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重岩叠嶂■ (2)自非亭午夜分 • • • • (3)不见曦月 (4)夏水襄陵(5)沿溯阻绝• • (6)虽乘奔御风 • (7)不以疾也 (8)素湍绿潭(9)绝嶂务生怪柏(10)飞漱其间 (11)淸荣峻茂(12)良多趣味 (13)属引凄异■ (14)空谷传响 ■(15)哀转久绝 (16)略无阙处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至于夏水襄陵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 回淸倒影D. 空谷传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 常有高猿长啸,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2) 文中表现三峡春冬之时水的特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 在文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写山的高。
•其中正而描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O 侧而衬托山势髙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瞰月。
A. 沿溯阻绝■ B. 自三峡七百里中 ■ C. 春冬之时D •不见曦月■ 绝蹴多生怪柏 ■自非亭午夜分其反激之力■(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宜都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宜都记原文及翻译注释《宜都记》是明代著名汉文学家徐鉴所著的文学名著,是在宋代人谭晁的同名古典小说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一部文学精品。
小说记录了宜都司马姓氏的家族历史,描写了宜都司马家族千百年来从世袭国爵、抗战克敌、执掌国政到衰落的历史过程。
全书叙述深刻、文笔优美,构思严谨,具有浓厚的主题气氛,更加彰显了文学家徐鉴对宋制官家廷贵族生活方式的无限向往和赞赏。
下面将选取《宜都记》原文中的几段关于司马家族历史的描写,并附有翻译注释,供读者参考。
第一段:“士英子孙,家族千载,家号遥远,脉续不断,宜都众家共为司马姓,自古以来,历代有杰出之士,事迹异彩,令后人崇仰不已。
”翻译注释:士英子孙指的是有资格为官的知识分子;家族千载指的是司马姓家族的历史历经千百年不曾中断;家号遥远指的是司马姓家族声名远播,超越西川而彰显其杰出的社会地位;脉续不断指的是宜都司马姓家族的传承发展,传承着家族遗产不断前行;宜都众家共为司马姓指的是宜都地区当时都是司马姓家族;自古以来指的是司马家族历史源远流长;历代有杰出之士指的是司马家族这些个世代有众多杰出的人物出现;事迹异彩指的是司马家族的前辈们所作的事迹堪称异彩纷呈;令后人崇仰不已指的是司马家族所有前辈们的事迹都受到后人高度崇仰。
第二段:“司马家族可谓闻名天下,财富无垠,百家之先,群贤重臣,有大臣陪郁,有国爵相从,家族之中,侑绩无限,睥睨重臣,亦有大臣之恩。
”翻译注释:司马家族可谓闻名天下指的是司马家族声名远播,在西川一带都是有名的;财富无垠指的是司马家族财富无边无际;百家之先指的是司马家族的家族地位在地方上是最高的,众多家族都仰视它;群贤重臣指的是司马家族的成员都是有经验的贤能人物;有大臣陪郁指的是家族中还有大臣陪郁,真是非常荣耀;有国爵相从指的是家族中也有国爵相从,家族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家族之中,侑绩无限指的是家族中众多成员都在不断成就非凡的事业;睥睨重臣指的是家族有重要的官职,有权威可以睥睨重臣;亦有大臣之恩指的是家族还受到帝王之恩,享有特殊的待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都记(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
《宜都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宜都记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叁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叠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
译文:宜都记写道:“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
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
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
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
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
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
留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
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没有过。
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1.解释加点的字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东:向东
.悉以临惧相戒悉:
.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始:
.弥习弥佳弥:
2.上文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
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
3.根据画线句,写出一个你所联想到的古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