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心得体会五篇_8

读恰同学少年有感心得体会五篇读恰同学少年有感心得体会五篇这部电视连续剧深刻揭示了“教师应该怎样育人”的现实主题,对今天的学校老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恰同学少年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精选恰同学少年心得体会(一)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在家无事的我就看起同学推荐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这是一部绝好的励志电视剧。
它的清新之风能吹去现在许多青春偶像剧的无聊和乏味,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人感叹到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陶斯咏、向警予等为代表一批有志青年的积极求学的态度,让人感叹到湖南第一师范师生在国家危难时赤诚的爱国之心!这部电视剧对于正在休假的准大学生来讲,可谓价值无穷!下面我来讲讲给我印象最深同时也从中感悟颇多的几个人物:一.毛泽东毫无疑问,毛泽东是这部电视剧的男一号,他身上的闪光点最多。
当看到毛泽东认识到不该在课堂上顶撞袁老师后,亲自去老师家道歉,站在滂沱大雨中淋了一夜的场景,我学到了对待老师要谦逊有礼和犯了错就要努力改正得好品质。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学生,他们常常与老师作对,无知地认为老师是他的“敌人”,其实他们都辜负了老师的一片好心!当看到毛泽东因为家里穷就节约生活费去买书,他的杨老师看到他的鞋子破了后慷慨地拿出钱给他买,他却又去买书读的场景,我认识到了物质生活的短缺不会让人感觉羞耻,而精神生活的短缺才真正让人羞耻!当看到毛泽东在雨中锻炼身体的情景,我深刻的理解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价值所在!现在的许多青年展现的是一种病态,一种毫无生气的样子,看到既有野蛮体魄又有文明精神的少年毛泽东,我就不难想象他日后的伟大成就!二.蔡和森电视中的他个不高,看似柔弱,但是看到他因为家里拮据,生活无法继续而背上木箱去大街上擦鞋的情景,我不禁流下热泪。
他,不弱小,相反还很高大!想想现在的我们哪个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唯恐我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慷慨解囊”,我们也似乎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关爱,而生在当时的蔡和森还恳求母亲让他在周末去擦鞋,挣钱补贴家里!我们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再也不能躲在父母这避风的港湾,我们要驾起我们自己的人生航船,向成功的彼岸进发!这一路上将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那些也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好这三个月的假期,尝试着接触社会,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三.刘俊卿他是一个反面角色,我也从中找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精选13篇)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精选13篇)恰同学少年篇1每当我看见毛泽东,他总是高高在上,身后的万丈光芒十分耀眼,这让我觉得他遥不可及。
但当我看了《恰同学少年》后,却让我觉得近得能触摸到他。
觉得他再也不是我眼中那个高高在上的毛泽东了,而是一个在我心里可以让我们领略和学习的毛泽东同学!意气风发,豪气冲天,一个学生毛泽东。
那是一个爱国思想和白色恐怖并存的岁月,一个民主新文化和封建旧习惯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怎样救国,怎样救民,这一切都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里回荡:“我现在还找不到,但将来一定会找到!”于是,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火如荼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个个比我们的研究性课题更能提高自己能力的活动都发生了。
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却不曾尝试过?为什么毛泽东同学行,我们却不行?并不是我们不可以,而是因为我们自身缺乏很多很多的勇气.坚持和青春的热血。
毛泽东同学在学生时代已经给我们立了个楷模,相信学习,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奋斗的激情也会从我们向远方和未来无限的延展。
当成功的你回过头来,看者那条你曾经走过的道路,看者那一滴滴的泪痕和血迹,你耻笑当日那个胸无大志的你。
因为当年的你差点被懦弱夺取今天的成功!喜欢文字,强身健体,一个能诗会武的毛泽东。
是书生还是武将,还是两者具备?少年毛泽东博览群书,才气过人。
虽不是稳重的乖学生,却是众人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同时,毛泽东为了磨练意志,每天都做冷水浴,野外露宿,还喜欢长途步行。
游泳更是他经常进行的活动方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当时他在江河中搏击的写照。
他认为日本人之所以称我们为“东亚病夫”,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身体的确很差。
为了粉碎这个可恶“东亚病夫”称号,毛泽东同学在学校自发性组织起学生志愿军。
因为他相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再放眼到当今社会,身体羸弱者比比皆是,虽然现在的学校都已经把体育列入中考范围,并要求学生每天跑1500米,但又有多少同学重视过体育锻炼,又有多少同学考试不及格?同学们,健康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最基本。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范文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范文《恰同学少年》,展现了二十世纪初以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篇1起初听到《恰同学少年》这个电影名称的时候,我立刻想到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那时就有点奇怪,这电视剧怎么起一这样的名字?肯定和毛泽东有关吧!后来,我便怀着一种崇敬而又好奇的心情去细细观赏、品味它。
该剧是一部关于做人、立志题材的红色青春偶像剧。
它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当我把这部电视剧完完整整地看下来,内心深处便有一股激情在涌动,在沸腾,久久不能平静。
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慨所震憾,深刻地感受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
他们在对待学习、做人、立志等方面以其典范式的态度和行动感染激励着我,令我激情荡漾,热血沸腾……但在崇敬之余,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现在的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做人、立志方面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和目标,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对前途、未来很迷茫,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
枯燥的大学课程令他们乏味,所以成天把“无聊”挂在嘴边,便想寻找一种脱离现实的刺激,于是乎网络游戏便成了他们迷恋的理想场所……这样,一些大学生在自由的大学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诚然,当前的教育制度、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现行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有其难以推脱的责任,另外,物欲横流的竞争环境使整个社会都变的有点浮躁,有点物质化,有点拜金主义。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精选10篇)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观《恰同学少年》有感(精选10篇)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恰同学少年》有感(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篇1泪,如雨下。
在心中扣问自己:因何而泪?我回答不上来,将近半个时辰了,写了删,删了写,却还是回答不上来一个字,唯有泪漫书籍。
剧中的青年们,演绎着何为少年意气,而这份意气,对于一些人来说,也许像其他的电视剧一样,只是听一段故事,然后纷纷感慨:这比别的青春剧好多了,感动,真帅!然后,发个日志或者是说说,就没有然后了,继续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什么少年意气的全抛在脑后,继续着自己的刘俊卿之路吧!没错,我就是这样的人,也又不全是这样的人,因为我还留着一点泪水,虽然除了安慰自己什么用都没有。
虽自诩为对那段历史足够了解,也曾尽己之力去搜寻与其相关的任何资料,自以为对那段历史如同笔砚一样熟悉,但当你熟悉的人物从尘封的历史中走出来,在你的眼前演绎着百年前他们所经历的,所参与的,内心还是有着无尽的感慨!我无法忘却!我无法走出来!我想像不出来,剧中的那么上进、善良、心忧天下、志于救亡图存的青年,倍受折磨于反动势力,惨烈牺牲于枪下、绞刑架的画面!想象不出来剩下的同志对牺牲的烈士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剧中那时的画面有多美好,对于之后的牺牲就有多痛心!曾经我想像过,如果我遭受到这些,我会怎么办;但每次都是刚想到第一秒,我就没有勇气继续想下去!肝肠寸断!钻心剜骨一般!更何况这是史实!早已发生过的史实!无法改变的史实!易永畦、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何叔衡……当曾经身边的挚友一个个远去;父母,妻子,三弟,侄儿,堂妹,二弟,儿子……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远去,他的心中,会是何等感想?以前的我真的无法想象这部剧的主角,在多年以后,是如何忍受这份痛苦的,但现在的我,似乎明白了,也理解了。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篇一:《恰同学少年》观后感观《恰同学少年》有感《恰同学少年》是以***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讲述了青年时代的***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的事,剧中除着重刻画了胸怀抱负的毛润之外,还刻画了他的同学和老师:忠厚老实的蔡和森,活泼可爱的杨开慧,爱慕虚荣的刘俊卿,陶家千金陶斯咏和她的好朋友向警予、赵家贞,以及和蔼可亲的孔昭绶教授,博学多才的杨老师,勤俭朴实的徐特立徐议长。
整部电视剧表现出了在那个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年代,毛主席和他的同学们救国救民,团结合作,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豪迈与热情.更加强调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通过教育这一渠道来塑造一颗坚定的信心,一份崇高的理想和一个完美的智慧.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
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
而电视剧中所描述的***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
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
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不能改变他的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如他曾经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的魅力不仅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贫腐的旧中国的青年。
在少年时代,他们游走于工厂乡村,成为当地先进思想的宣传兵;成年以后,他们更是各显所长,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
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气魄与胆量,他们()的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
青春无畏因为年轻,所以无畏;因为无畏,所以出发。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12篇)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12篇)观恰同学少年有感(12篇)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恰同学少年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 出自毛泽东的一首《泌园春·长沙》。
前一段时间,电视上正在热播一部红色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视剧,学校也鼓励大家观看。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剧中一个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少年,他们有着豪情壮志,发奋图强,立志要报效祖国。
怎样救国救民,这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中回荡。
少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他们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
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活如荼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走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已经给大家立了一个榜样。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句话是这部电视剧最好的见证!因为当时有了那群优秀的少年,才有了那之后这个富强的中国!观恰同学少年有感2最近几个星期,中央一套正在播出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
我看完后,深有感触,得到了许多启发。
《恰同学少年》讲的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在长沙上湖南省第一师范时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的事情。
他们有许多同龄人所做不出的伟大举动:突发奇想—建立读书会;打破陈规—下令赶校长;修身储能—不带一分钱游遍湖南;锻炼身体—创立学生志愿军;扫除文盲—创办免费工人夜学;保卫长沙—赤手空拳战胜三千溃军……他们的事迹看起来可望而不可及,但是他们靠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做到了,还干得非常漂亮,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
其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毛泽东和萧子升结伴游遍湖南的事情。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范文5篇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范文5篇《恰同学少年》吸引我的另一点是跟大多青春剧一样,这部戏充满了俊男美女,但跟韩剧和其它偶像剧所不同的是,剧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没有矫揉造作“装酷耍帅”的桥段,整部电视剧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
看后给了我无限的憧憬。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恰同学少年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他们的话语让我激情澎湃,他们的行动让我热血沸腾。
我不忍心错过任何一集,哪怕是一秒,因为每一集都会告诉我们一些现代人正在遗忘着却是那最为宝贵的道理,那里面老师的很多话,都让人回味无穷。
在那时,我们中国是一个多么贫穷的年代啊!如果没有像毛主席他们那样的有志之士,我们有怎样谈强大发达啊!就连普通的衣食住行都成困难,我很清楚的记得蔡和森和刘俊卿那次因为吃饭而引发的争吵,他们两个把饭倒掉了本无关蔡和森的事!但蔡和森却愤怒了,因为他想到的是有多少人在忍受饥饿啊!他捡起了窝窝头,没有多说什么!这时,徐特立老师走了过来,他无声的和蔡和森一起吃了起来!所有的学生被感动了,徐老师用无言的批评让刘俊卿羞愧。
那时我真的被感动了!我的鼻子酸酸的,泪水在眼睛里打转。
想到生活实际中,学校的食堂,每天都有一大桶饭菜被倒掉,菜不好吃就倒掉,悯农这首诗我们三岁的时候都会背,可见粮食的来之不易。
饭从哪里来呀?米饭首先要……然后再……最后用麻袋子一袋袋的装好,用货车运到各大商场,米的过程就这么麻烦,何况菜呢?我们中国人口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但是我们的国土才排第三,如果人人都这样浪费,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我们就更应该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口粮食……刘俊卿不仅如此还花钱买了一双贵鞋,这样奢侈的行为让我很看不惯,但是我们身边经常有人在攀比谁家更有钱啦?谁的衣服是名牌的?什么饭店的菜最贵啦?我们应该学习毛主席、蔡和森……他们也是贫困出生,他们却知道省吃俭用……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片段实在是太多了!完全无法用语言来全部描述。
恰同学少年电视剧观后感10篇

恰同学少年电视剧观后感10篇电视剧(又称为剧集、电视戏剧节目或电视系列剧)是一种适应荧屏、专为在电视或网络视频平台上播映的戏剧样态。
以下是我准备的恰同学少年电视剧观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学习。
恰同学少年电视剧观后感1以伟人毛泽东为题材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播放,引起强烈反响。
我怀着对伟人无限热爱和崇敬的心情看完这部剧,倍感亲切,深受感动。
我边看边重温毛泽东于1925年写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词中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这部剧生动逼真地反映了少年时代的毛泽东读湖南第一师范“峥嵘岁月”不平凡的一段成长经历。
该剧的播放,对于激励国民,尤其对有志青少年为祖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毛泽东读师范的时候,国家正处在激烈动荡的时期,“康梁”变法,清王朝的灭亡,袁世凯复辟帝制,极大地冲击着有识之士的心灵;十月革命的成功,“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极大地影响着各学校的师生们。
毛泽东是湖南师范首先觉醒的代表人物。
在孔校长及先进师生的领导与支持下,毛泽东带领部分先进的同学,敢于冲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建教育牢笼,起先组织读书会,以后又创办进步刊物,最后组织学生开展护校护国的活动。
这些不平凡的壮举是多么激动人心啊!从该剧的故事情节叙述中,让我们明确了解认识到毛泽东少年时代就胆识过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博大的爱国情怀,坚定的信念。
这为他以后成就一代伟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他给他的同学们讲,凡事不要讲“私”,并用梁先生“少年强则国强”的豪言壮语激励自己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
在学校生活中,他和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进步学生结下了深厚友谊。
他们并肩战斗,为让一个弱国“称雄于世界”贡献出毕生的力量。
我们深切地怀念他们!自从看了该剧后,我一直在想,建设国家,人才最重要,人才靠谁培养,还不是主要靠学校教育吗?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教育。
从《恰同学少年》这部剧联想到当今我们的教育该怎样办,求学者该怎样读书,答案会有许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一部《恰同学少年》,2XXX年》剧中,毛泽东在师范的第一堂修身课上,杨昌济开宗明义,将立志列为修身之首,他让全班学生逐一谈出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同学们各言其志。
毛泽东却不知如何回答,他反问起先生的志向,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表示愿以培育天下英才为志。
杨昌济首先向毛泽东指明“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的求学之路,告诫他要以“坚忍”二字为读书与为人之精神,终生为之不懈。
师徒相授,直至深夜。
第二天清晨,杨昌济以冷水浴其身体,以先哲文章浴其精神,迎来崭新的一天。
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坚忍不懈和求学精神。
参照老师的教导,毛泽东为自己订立了周密而严格的学习与锻炼日程表,将自己的每一分钟都严格利用起来,刻苦地学习与锻炼。
在杨昌济的教育、培养下,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在成长道路上深受其影响,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毛泽东等人接受了杨昌济的思想观点: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半壁的地位。
鞭策激励,加开小灶。
袁吉六年少时由父亲授读,天资聪敏,博览强记。
而后承人资助,入馆就读,文章、书法均属优等,经县、府两考,以名列前茅入泮,2XXX年,与他同榜的谭延闿任湖南省长时,要袁吉六任省府机要秘书。
他以年迈力衰、难负重任而拒绝,继续从事教育。
袁吉六老师其实内心很喜欢毛泽东这个有天分的学生,
对毛泽东十分器重,尤其赞赏其文采,却时常嘲笑他的作文,说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也看不起被毛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半通不通。
在《恰同学少年》剧中,年轻气盛的毛泽东在课堂上顶撞了袁吉六老师。
在杨昌济的侧面教导下,毛泽东于大雨之中在袁家门外站了整整一夜,直至清晨――老师的门终于为他打开了。
看到毛泽东真心求教,袁翻箱倒柜,把自己珍藏的国学古籍统统搬了出来,给毛泽东开起了小灶。
在袁吉六的教诲下,毛开始认真研读韩愈等古文大家的文章。
独立特行,致力教育。
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徐特立老师,他相继辞去省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科长的职务,回到教育界,用教育来改革人心,以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
他创办并苦心经营着长沙师范,并到湖南第一师范等学校任教。
他的崇高品德、渊博学识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毛泽东、蔡和森等许多有志匡时救国的学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恰同学少年》剧中,徐特立颇有独立特行的风范,他身着旧衣脚穿草鞋,被部分学生笑称“叫花子”。
家庭贫困的蔡和森捡吃餐桌上的剩窝头,遭到同学的嘲笑侮辱,徐老师一声不响走到蔡和森面前,拿起剩窝头掰下一块送到嘴里。
师生含泪相对吃窝头的场景,令人动容。
孔校长专门召集了全校师生大会,向大家重申俭朴为修身之本的道理。
虽然身处贫困却十分乐观蔡和森,提议成立一个哲学读书会,定期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学习方法,比赛学习进度。
毛泽东又加上了一条共同锻炼身体,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
在岳麓书院里,大家找到了做学问的真正的老师——实事求是。
在《恰同学少年》剧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就是一群志同道合心怀天下忧国忧民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在橘子洲头齐诵: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声音穿过湘江,飘荡在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近百年过去了,回音依然响彻云霄!
看完此剧,我问自己: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你不得不承认,无论在哪个朝代,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深沉而久远。
民国时期尽管战火纷飞,却是一个以读书做学问为荣耀的时代。
大师辈出固然有时代的因素,然而有一点不能否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老师呢吧依然不忘对知识的渴求,不忘自身肩负的责任。
而今处于和平时期,繁杂的信息,所谓的知识爆炸只是外在,只是对于繁华的一种迷失。
曾几何时,有人说诺大的在中国,居然无处安放一张书桌,而今的和平年代,这张安静的书桌究竟该放在哪里?
我想,把这张书桌安放在内心深处吧。
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无法改变教育现状,无法改变社会现实,无法扭转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方式,可是我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安静的读书,安静的教学,我们可以做一名学识渊博,具有大教育情怀的老师。
一个有情怀的老师,在执教生涯里,必然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发生改变,她们会内心变得逐渐柔软,会具有看到路边一朵小花也会怦然心动的情怀。
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个人改变了,这个世界就会发生变化。
冬天逐渐离开,春天还会遥不可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