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二)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五篇)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五篇)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00字篇一以前,我对毛主席并不怎么熟悉,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周总理。
但是看了《恰同学少年》后,我对毛主席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
剧中让我最深刻的剧情:就是他带领了200名师大的学生,佩带着扁担做的假枪,放鞭炮充当枪声吓唬溃兵。
城南郊外,四下突然“枪声”大作,旌旗招展,到处是围上来的“人马”和“缴枪投降”的叫声,溃兵都以为中了埋伏,一时乱作一团。
溃兵们终于答应派人去谈判。
最后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三人一起去谈判。
就在溃兵团长命令溃兵“缴枪”时,忽然马疤子逃了回来,并揭发了他们。
而这时,毛主席居然能故做镇静的,不紧不慢的倒了碗茶水,喝了起来。
那样子,就好象自己真的是个如假包换的桂兵似的。
就连我这个局外人,看到这个情景,吓得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所谓皇上不急,太监着急。
可是没想到,毛主席竟能如此完美的演绎了一段生死之交臂。
这足以显示出他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的气魄。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如何去逃避,去躲开它;很少会有人会勇敢的去克服它的。
如果毛主席他们,当初也是选择逃避的话,那我们这些后人还能看到如今的湖南么?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看了《恰同学少年》,不仅让我对毛主席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知道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的时候,我们应该勇敢的面对,用我们的智慧、勇敢,和临危不乱的精神去和敌人作战斗。
这样,我们会比逃避多了一丝希望:化险为夷的希望!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00字篇二自从寒假观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后,我脑海中便经常想起毛泽东说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这句脍炙人口的话。
这部电视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初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与情感生活。
“衡山西,岳麓东。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雄壮的第一师范校歌响起,令人热血沸腾。
在这部电视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1917年年底发生的一件事。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精选10篇)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观《恰同学少年》有感(精选10篇)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恰同学少年》有感(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篇1泪,如雨下。
在心中扣问自己:因何而泪?我回答不上来,将近半个时辰了,写了删,删了写,却还是回答不上来一个字,唯有泪漫书籍。
剧中的青年们,演绎着何为少年意气,而这份意气,对于一些人来说,也许像其他的电视剧一样,只是听一段故事,然后纷纷感慨:这比别的青春剧好多了,感动,真帅!然后,发个日志或者是说说,就没有然后了,继续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什么少年意气的全抛在脑后,继续着自己的刘俊卿之路吧!没错,我就是这样的人,也又不全是这样的人,因为我还留着一点泪水,虽然除了安慰自己什么用都没有。
虽自诩为对那段历史足够了解,也曾尽己之力去搜寻与其相关的任何资料,自以为对那段历史如同笔砚一样熟悉,但当你熟悉的人物从尘封的历史中走出来,在你的眼前演绎着百年前他们所经历的,所参与的,内心还是有着无尽的感慨!我无法忘却!我无法走出来!我想像不出来,剧中的那么上进、善良、心忧天下、志于救亡图存的青年,倍受折磨于反动势力,惨烈牺牲于枪下、绞刑架的画面!想象不出来剩下的同志对牺牲的烈士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剧中那时的画面有多美好,对于之后的牺牲就有多痛心!曾经我想像过,如果我遭受到这些,我会怎么办;但每次都是刚想到第一秒,我就没有勇气继续想下去!肝肠寸断!钻心剜骨一般!更何况这是史实!早已发生过的史实!无法改变的史实!易永畦、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何叔衡……当曾经身边的挚友一个个远去;父母,妻子,三弟,侄儿,堂妹,二弟,儿子……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远去,他的心中,会是何等感想?以前的我真的无法想象这部剧的主角,在多年以后,是如何忍受这份痛苦的,但现在的我,似乎明白了,也理解了。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800字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800字《〈恰同学少年〉观后感800字》篇一《恰同学少年》这部剧就像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我的心里。
刚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心里就想,这讲的不就是一群学生娃的事儿嘛,能有多精彩?嘿,可真是小瞧它了。
剧中那些年轻的面孔,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毛主席他们在学校里的生活那叫一个丰富多彩。
课堂上,老师们激情澎湃地讲课,学生们眼睛里闪着求知的光,那场面就像一群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就说毛主席在学校读书的时候,那可是真有股子冲劲。
他读书可不是死读书,他读的是天下大势,想的是如何改变这个国家。
他和他的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这让我想起我在学校参加的小组讨论,我们有时候为了一点小问题都不愿意多说几句,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可真是差远了。
他们还有那股子锻炼身体的劲儿,大冬天的去河里游泳。
我当时就想,这不是找罪受嘛。
可人家毛主席就说,这是磨练意志。
我想也是,要是连这点冷都受不了,还能干啥大事呢?我自己呢,冬天稍微冷一点就想躲在被窝里,哪有什么意志可言。
剧中有个场景特别打动我。
毛主席和他的同学们为了抵制学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他们团结起来,据理力争。
那种团结一心的劲儿,就像一把紧紧捆在一起的筷子,任谁也折不断。
我就想啊,我们现在的人是不是太缺乏这种团结精神了呢?有时候为了一点小利益,就和同学、朋友闹别扭。
这部剧看到最后,我就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觉得我们年轻人就应该像他们那样,有理想、有抱负,不能整天浑浑噩噩的。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特殊的时代,他们才能有那样的激情。
我觉得不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我们现在的使命就是把自己变得更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他们那一代跑好了他们的一棒,现在轮到我们了,我们可不能掉链子啊。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800字》篇二《恰同学少年》观后感800字这部剧啊,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通用11篇)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恰同学少年读后感(通用1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恰同学少年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篇1故事讲的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的故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不过其实也没什么,不就是和老师吵吵架,叛逆几下,和同学讨论讨论世界,玩几下,其实大家年轻的时候都做过,至少我哑行者做过,而且叛逆程度、轰动效果,甚至我可以说思想深度也不亚于他小时候,而且俺那时候比他年轻多了。
当然也不是贬低泽东同志了,毕竟那时候他也年轻。
像你,像我,像他一样年轻,所以也理所当然发生的是一样的故事,像你,像我,像他。
当然后来就不一样了,就不再像你,像我,像他。
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不一样,又怎么不一样了,为什么会不一样。
那就是我哑行者研究不透的课题了。
也看到了他的家庭,他的亲人,他的爱情。
和大家一样,血浓于水的亲情,卿卿我我的爱情。
只是后来,数位为革命牺牲了,妻子、孩子、弟弟、妹妹。
说是为了革命,不如说是为了他。
因为没有他就不会走上革命的道路,不是他的带动就不会走上革命的道路。
为了理想,为了事业,搭上这么多的亲人,搭上这么多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这也是哑行者我研究不透的课题,我只是感觉革命前的世界没有烂到无可药救,革命后的世界也没有好到盛世太平。
当然现在的人太多说值,至少主流观念是会说值得的,但是未来,怎么说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肯定的是哑行者不会,这个世界还没有这么大的事业、这么大的理想,这么大的追求。
在我眼里,中华五千年都没有这么大的东西值得这样的付出。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篇2《恰同学少年》,这本书的题目出自毛泽东写《沁园春·长沙》一诗中,毛泽东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回想起和同学一起在长沙度过的时光。
而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写的正是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年半的学习生活。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_读后感_2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后,我非常敬佩毛泽东读书的专注。
毛泽东有个毛病:性子太浮,做什么事情,旁边稍微一吵,就容易分心。
英语成绩也不太好。
所以他专门选了最吵、最闹、人最多的南门口的街道上,坐在大树下,捧着英语课本,一动不动地大声朗读着。
读得非常专注,旁若无人。
毛泽东知识已经那么渊博了,作文在第一师范都是第一名的,可他还要改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毛泽东做事情专心致志、努力做到更好的精神让我敬佩。
正是因为毛泽东这几点做得非常好,再加上他刻苦读书,才成为了主席,换作我的话,旁边稍微一吵,我立刻就被吸引过去了。
有一次放学后我在家里做作业,突然,窗外传来了激烈的打骂声,我以为这种声音一会儿就没了,但是它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更激烈了,还伴随着哭闹声。
我怀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放下手中的笔,跑到窗前向楼下望去,看着看着,我想起还有很多作业没做就走开了,可是心里总想着:他们为什么要打架?那个环卫老爷爷为什么这么狠心要打一个老太婆呢?想着想着,又忍不住去看。
他们散了,我才赶快回去做作业,竟然不知不觉半个多时过去了。
不止毛泽东如此,很多名人都是这样的。
只有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影响,才能有所成就。
居里夫人小的时候,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样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有一次,她在学习,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她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居里夫人身后搭起几张凳子。
只要她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居里夫人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居里夫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居里夫人长大以后,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我以后一定要像毛泽东那样,做事专心致志,不受外界的影响,才能有所成就。
2024年恰同学少年读后感(2篇)

2024年恰同学少年读后感随着“八一”节的到来,各种历史回顾的影片又拉开了帷幕。
而在众多的影片中,《恰同学少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更震撼了我的心灵,给予我无限的斗志……它是一部摧人向上的健康作品。
让我看到的是阳光和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气风发,看得人眼前一亮。
《恰同学少年》吸引我的另一点是跟大多青春剧一样,这部戏充满了俊男美女,但跟韩剧和其它偶像剧所不同的是,剧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没有矫揉造作“装酷耍帅”的桥段,整部电视剧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
看后给了我无限的憧憬。
这部电视剧也使我想起即将离开的大学校园,正在工作岗位上实习的我这才明白大学的光阴是最珍贵的。
好怀念大一的生活,好想念我的母校,好想念我的老师、同学,一点点,一幕幕,大一的点滴在脑海中闪现。
还会想起那条熟悉的街道,那熟悉的计算机楼,那熟悉的教室,春天里的绿草坪,夏天里的花海,秋天里的落叶,冬天里的皑皑白雪……那是充满烂漫幻想的时候啊,有我们太多的憧憬,我们也曾有过那样的雄心壮志,也曾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但缺少了那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气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梦里无数徜徉,却不能回头。
这就是人生的无奈罢。
如果时光再重来,大一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我想《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给了我们更多的诠释,那种久违的青春活力,那种久违的理想主义,那种不容阴暗的堂堂正气,那种对教育、对中国的未来深深的反思和忧患,那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想不光是我,每一个收看的观众,都会为之震撼。
可喜的是我们还会同母校走过半年的光阴,《恰同学少年》为我今后的道路指点了迷津。
我们不会再混混谔谔,同时《恰同学少年》告诉我们:我们要在人生之路上乘胜前进,我们要选择最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潜能的环境,我们要多和那些志趣高雅、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的朋友交往,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受他们的感染,养成主动积极奋发的精神,这样的人生,肯定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
2022年《恰同学少年》观后感9篇

它遇到了紧急时刻不惊慌,会冷静地对待事情。例如:毛泽 东率领二百学生军,缴获了三千反动军队的枪。在谈判过程中, 还差点漏出马脚来,可他始终是镇静冷静。这一点,我做得不错, 我在紧急时刻的时候会冷静。就像用一块冰冷冻似的将心情冷静 下来。
我感觉毛泽东革命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每人要树 立远大的志向。
毛泽东回到了家,告知爸爸他想考北京高校,他爸爸不同意, 还说他一个月换一所学校,哪个学校都没有都好。还把他关了起 来。毛泽东究竟能不能去考北京高校吗?且听下回分解吧!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8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恰同学 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首《沁园春·长沙》 写出了主子翁都深有感受。
毛泽东:一位朝气蓬勃奋勉有为的新一代青年学子,反对封 建地主,创建新中国。只要他想做的事情,无论多么困难,他都 会坚持下去。他对学习学问的酷爱,让我深深的钦佩他,舍不得 给自己买鞋省下来的钱用来买书,每天挑灯夜战,借着路边的灯 光看书,组织读书会等;他身上的品质都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刘俊卿:这是Leabharlann 个与毛泽东等人形成显明对比的反面人物, 他的父亲靠卖臭豆腐供他学习生活,他的妹妹给富人家里当丫鬟 挣点钱给他读书养家糊口。而他却不懂得感恩,还每天埋怨自己
《恰同学少年》中那精彩的一幕幕,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灵,让我感动不已。还有那些师生们,在他们的身上所流落出的 精神品质是我们所须要学习的。他们时刻鼓舞着我,在今后的人 生道路上,必需勇往直前,主动向上,为自己的将来努力奋斗。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9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有许多想法……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与崛起的时候,它的年轻 人都有一种特别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极富时代气息,正所谓“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西班牙崛起时候的斗牛精神,美国的西部牛仔,前苏联的青 年布什维克,中国的五四运动……民族精神的复兴从来都是与时 代青年的成长紧密结合的。那么,“和平崛起”时代的中国青年, 该具有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呢? 把个人奋斗融入到民族昌盛中,把个人命运注入到国家崛起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恰同学少年》读后感(3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恰同学少年》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1毛泽东,一个令人敬佩的名字,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有着重大贡献的人。
《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一代人的学习生活,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形象。
这群人在那个时代应该是最时尚的,最先进的,最现代的。
他们追求真理,追求信念,我在他们面前不觉黯然失色。
毛泽东是奋发读书、探讨社会和人生优秀的青年学子。
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晨曦,毛泽东就走进了教室。
这时,他已经做完了冷水浴,开始自习。
上课了,他静静端坐着,用心听着,咀嚼着。
而对那些他认为枯燥无用的课程,他并不专心。
午饭后,他在阅览室读报。
晚自习他一头钻进自己爱好的书籍中去,熄灯了他还在读书。
为了博览群书,他常常买书,无钱买书,就到旧书店买旧书,或借书、抄书。
为锻炼自己读书的能力,他故意来到马路边人声嘈杂的地方读书。
他用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勉励自己。
毛泽东读书特点是具有独立的、批判的精神,广交师友,联系有名望和有学问的人。
同时,毛泽东磨砺筋骨意志,每天都做冷水浴,还有风浴、雪浴、日光浴。
经常爬山,野外露宿,还喜欢长途步行。
游泳更是他经常进行的活动方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当时他在江河中搏击的写照。
毛泽东发奋读书,磨砺筋骨意志,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改造中国,他是青年学生的典范。
这正是当代青少年所稀缺和亟待学习的。
杨昌济对毛泽东等青年学子的影响首先是在立志和抱负上。
他认为青年人要有奋斗和向上的人生观,《论语类钞》是他自编的的修身讲义,开篇就是立志。
他让学生们各言其志,对有的学生说将来要教书、搞研究、办实业等等,还有一位学生说以后要做“关云长”,他都给予了鼓励,对有的发言虽然心有不许,但也不是当场进行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是一部纪录写实、历史人物电视剧。
该剧以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表现背景,展现了毛
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
代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的形象。
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
相关的现实主题。
1913年,湖南长沙,具有现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孔昭绶
出任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在他的主持下,第一师范大力开展新
式教育改革,聘请了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外教师,学校
面貌焕然一新。
崭新的第一师范吸引了蔡和森、萧子升等众多青年才俊前来
报考,在招生考试中,19岁的毛泽东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
考入了这所湖湘千年学府。
“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
万夫雄”。
雄壮的第一师范校歌声中,白衣胜雪的青年们齐聚在
校旗下,他的五年的师范生生涯就此拉开了序幕。
毛泽东的勤奋好学与不凡天赋,深深打动了学贯中西的导师
杨昌济,在他的关怀与教导下,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
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
信仰者。
然而,过于峥嵘的个性与严重的偏科现象也使他一再触
犯校规,在对待如何处理毛泽东的偏科行为引发的教师争执中,
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
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优秀青年结
下了友谊,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也
和他们因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
会组织成了他们学习、交流与情感发展的纽带。
然而,动荡的时局却不断打破学生们纯净的校园生活——在
反对袁世凯签订21条与复辟称帝的斗争中,湖南军阀汤芗铭以武
力逼走了孔校长,毛泽东也险遭逮捕——残酷的现实使毛泽东对
教育救国与改良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
新任校长张干僵化的教育
理念和禁止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规章更激发了毛泽东与他之间的
矛盾,张干下令将在“驱张运动”中为首的毛泽东开除出校,幸
得杨昌济等教师据理力争,使张干被迫收回了成命。
随着袁世凯的倒台,孔校长又回到了一师,在他的主持下,
一师开展了全面的学生自治运动,毛泽东也当选为学友会负责人,一师上下又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时代。
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
开办工人夜校……一系列社会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书本以
外的知识,锻炼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使他更认识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国。
就在此时,长沙城突遇一场大祸——1917年底,在护法战争
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败往长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
兵可资防守。
危急时刻,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
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
三千溃兵全部缴枪。
长沙城保住了,生死较量中,青年们也各自
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感情归属。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从一师毕业了,杨昌济也受聘于
北大任教,他告诉孔昭绶,自己已完成了在一师的使命,为中国
的未来培养了蔡、毛二位“海内人才”。
随着杨昌济北动的列车启动中,师生依依挥别中,“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第一师范雄壮的校歌声中再
度响起,仿佛正预示着这批优秀青年们即将迎接的更广阔的天地
和更波澜壮阔的人生……
学生意气风发,志存高远。
老师身正为范,博学多才,谆谆
教诲,为我们树立了教和学的改模。
看后心潮澎湃,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