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成语故事:纸上谈兵成语故事:纸上谈兵1在战国时期的后期,由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走向强大,后来在张仪的远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后打败了魏国、楚国、韩国、削弱了齐国。

使得当时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赵国。

当时赵国有战国名相蔺相如和著名军事将领廉颇辅佐赵王,多次击退秦国军队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军再次进犯赵国,赵过军队在廉颇统帅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与秦军对垒。

当时廉颇虽已经年老,但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知秦国军队骁勇善战,以赵国现有兵力与秦军硬拼快攻等于是以卵击石。

同时,廉颇分析秦军远道来攻赵国,其粮草军需供应困难,不适合长期作战,便决定采取持久之战法,以求把秦军拖垮。

他下令军士坚守营垒,任凭秦军如何挑战、叫骂,一概不理,决不出营垒应战。

旷日持久的对峙,使秦军粮草即将耗尽,这样持久下去,一旦粮草耗尽,只有撤回秦国。

可一旦撤退定将遭到廉颇的攻击,那时将无法应战。

于是秦军派出奸细,混入赵国首都邯郸,四处散布谣言:廉颇老了,因为惧怕秦军,不敢出战;秦国军队只怕赵括,不怕廉颇,一但赵括出任统帅,秦军将不堪一击等等。

当时赵王也正在为没有能速战速决而恼火,听了谣言,信以为真,责令赵括前往长平替换廉颇。

这赵括乃赵国另一著名军事将领赵奢之子,少年时代聪明过人,熟读兵书,颇为熟知战略兵法。

与人争论起军事问题,很少有人能说得过他,就连其父赵奢也鲜有驳倒他的时候。

故此,赵括极为骄傲自大,自认为他是天下无敌的。

然而赵奢却并不看好自己的这个儿子,认为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并没有真才实学,并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妻子:将来不能让咱这儿子担当大任,否则使赵国军队大败的定然是他。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形容脱离实际的空谈。

当时,赵王一意孤行,坚决让赵括代替廉颇,正在病榻之上的蔺相如得知消息后,面见赵王,坚决反对,说道:赵括不过是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兵法,无法承担此大任。

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说他儿子难当此大任。

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本)

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本)

纸上谈兵的故事‎纸上谈兵的故事‎纸上谈兵的故事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长平‎秦赵两军相持而不‎战,已近半年。

由‎于秦军远离本土,‎粮尽草绝,眼看就‎不击自溃。

无奈,‎秦将王齿只得派人‎回朝向秦王以实禀‎报军情,秦王问丞‎相范瞧怎么办,范‎瞧说:“廉颇老将‎,用兵持重。

若此‎人不去,上党,我‎们怎么也夺不回来‎。

”秦王:“‎去廉颇,丞相你有‎良策吗?”范睢‎:“我有‘反间之‎计’……”不‎久,秦王派出间谍‎潜入邯郸,散布出‎这样一种谣言:赵‎将唯马服君最良。

‎其子赵括勇过其父‎。

若使为将,诚不‎可挡。

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这谣言,搅‎得赵国上下,君君‎臣臣,不得安宁了‎。

原来,赵孝成‎王早就怀疑廉颇懦‎怯,早就想换一个‎人到长平去把廉颇‎顶替回来,可苦于‎朝中已无良将。

所‎以,当“谣言”传‎到他耳中之后便立‎刻召赵括上朝。

他‎问赵括道:“寡人‎听说,你的勇敢超‎过你的父亲。

想让‎你到长平去迎击秦‎军,你有取胜的把‎握吗?”赵括‎神气地回答道:“‎秦王若派武安君白‎起为将,要取胜,‎尚需要我筹划一番‎。

可眼下是王齿为‎将,打败他不在话‎下!”“你为‎何这样说呢?”赵‎孝成王又问。

赵‎括说:“武安君白‎起率领秦兵,在伊‎阙,打败了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斩魏‎国兵将24万;接‎着,他再攻魏,占‎了魏国大小60座‎城池;随后,他又‎南下攻打楚国,并‎占领了楚国的京都‎鄢郢;再后,他又‎攻打魏国,斩魏国‎兵士13万;攻打‎韩国,占韩国5座‎城……可以说,他‎战必胜,攻必取,‎威名很大。

因此,‎我若与他对垒,可‎能胜负难分,所以‎,要取胜,尚费筹‎划。

赵括纸上谈兵注释及译文

赵括纸上谈兵注释及译文

赵括纸上谈兵注释及译文《纸上谈兵》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下是《纸上谈兵》的原文、注释及译文:《纸上谈兵》的原文为: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1.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自幼学习兵法,谈论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自己也被秦军射死。

2.兵:用兵之道。

3.论:谈论。

4.以:认为。

5.少:缺少。

6.尝:曾经。

7.言兵事:谈论用兵作战的事。

8.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名将,曾率军大败秦国。

9.难:反驳,使……为难。

10.破:打败。

11.易:轻易。

12.置:安排。

13.赵括既代廉颇:赵括代替廉颇。

14.悉:全,都。

15.括军:赵括带领的军队。

16.易置:更改换。

17.秦将白起闻之:秦国将领白起听说这件事。

18.纵:纵容,放纵。

19.奇兵:变化莫测的战术。

20.佯败走:假装战败逃走。

21.而绝其粮道:截断他们的粮道。

22.分断其军为二:把赵军分成两段。

23.四十余万:四十多万。

24.遂:于是,就。

25.破:击溃。

纸上谈兵的事例

纸上谈兵的事例

纸上谈兵的事例纸上谈兵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这句成语的出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中记载赵国年青将领赵括,在军事上夸夸其谈,徒有虚名。

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以至于兵败被杀,留千古笑柄。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和名将廉颇齐名的赵国名将,赵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少时就开始学习兵法,谈起军事来,天下没人能比过他,一次和他父亲谈起兵法和用兵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赵括在赵国已是出名的军事理论家,但是赵奢并不以为儿子赵括优秀;并断言:"赵国不能任命赵括带兵,如果一定让赵括带兵,那么,给赵国军队带来失败的必定是赵括!"赵括的母亲对此不理解,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意思是:用兵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看做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秦军与赵军对峙长平时,赵奢已死,是老将廉颇在指挥抵抗,但由于秦强赵弱,廉颇几次失利后坚守不出,《史记》记载:"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按说在这种情况下,秦军是急于求战的,他们远程消耗不起。

但秦军使用反间计,使赵王撤换了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军佯装失利后撤,给赵括一点甜头,引赵括到一狭窄地区,切断粮道,包围了赵军四十六天,射杀赵括,俘获赵军四十余万,并全部坑杀,只放回了二百四十个年小的孩子,赵军前后共损失四十五万人,差一点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可叹赵奢的话不幸言中了,古语说得好:"知子莫若父"。

其实,如果赵惠文王不死,他大概不会撤换廉颇的。

两千年来,赵括一直是被认为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兵败差一点亡国,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但现在也有人为赵括鸣不平,长平之战虽说赵国损失惨重,可秦国也伤亡过半,重创了秦军。

还认为赵括是赵国名将,在秦强赵弱的情况下,英勇抗秦、战死沙场,是爱国青年的典范。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

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

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

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

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

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

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

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

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2023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2023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2023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023成语故事:纸上谈兵1[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成语故事】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

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此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

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自小跟随其父赵奢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举一反三头头是道,自认天下第一无人能及。

赵括曾跟他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虽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认为他的兵法谋略有过人之处。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随机应变的事,但是括儿虽然熟知兵法却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括儿为将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

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

四月,王龁攻赵。

赵派廉颇为将抵抗。

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

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

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判断秦军不利久站,遂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

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

赵王也以廉颇畏敌屡次责备。

此时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

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

”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依旧坚持,遂拜赵括为将军。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王说:“为什么?”括母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
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

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那你知道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

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

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

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

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

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

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

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

而此次的赵军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

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

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

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赵奢于是
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

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

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

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

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

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

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

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

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

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

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

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

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

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

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

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

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

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

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

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惠文王恃强欺负秦国,拒不履行先前与秦国达成的换城协议,让秦国十分恼怒。

秦派中更胡阳通过盟国韩国的上党地区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

阏与地处太行山西,通过太行山的孔道,可以进抵赵国的都城
邯郸,是个十分重要的军事据点。

胡阳是出于白起门下的秦国名将,此前屡有战功。

阏与告急,惠文王问廉颇,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

惠文王又问蔺相如,蔺相如认为阏与难救,不如在邯郸附近的武安设防,以逸待劳,歼灭这股孤军深入的秦军。

惠文王不想丢掉阏与这个战略据点,就问赵奢,赵奢认为阏与必须要救。

如果丢掉阏与,即使在武安歼灭入犯的秦军,阏与也必定被其临近的上党韩军占领,丢掉阏与给邯郸造成的危险一样会存在。

阏与虽然道远险狭,两军在此作战,譬如两鼠斗于穴中,狭路相逢勇者胜。

惠文王十分欣赏赵奢的勇气,命赵奢为将救阏与。

赵奢将行,与赵括语。

赵括认为,胡阳乃白起所看重的秦军名将,很会用兵,赵军虽然强劲,但无必胜的把握。

凭勇而战,秦军也很勇敢,赵军的胜算只有一半。

赵奢问赵括有何想法,赵括说,秦军借韩路攻赵,韩国很担心被秦军顺手牵羊。

而秦军连年攻韩,虽然迫使韩国成为他的盟国,但韩国反复无常。

此次秦军深入韩境,必定要提防韩国的反叛。

秦韩两军实际上是互有顾虑。

秦军远道攻赵,利在速战。

赵军应让秦韩两军相疑,分散秦军对赵国的注意力。

如果让秦军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恐惧,那么秦军就好战胜了。

赵军再示之以在武安设防,给秦军造成赵军要以逸待劳迎击秦军的假象,使秦军的注意力转移,然后再火速突袭,秦军可一举歼灭。

于是,赵奢一面派人潜入阏与,告诉守阏与的赵军,国内已派大军来救,一个月内必解阏与之围,务要监守。

一面选派军中智勇机变之士,潜入阏与附近,先乔装秦军攻击韩军,又乔装韩军攻击秦军,如此反复,使秦韩两军相疑。

秦韩两军本来就毫无信任可言,相互狐疑,经赵军的暗中挑拨,渐起摩擦。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2]
(注:现今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但是战国时无纸,何以谈得上“纸上谈兵”?本成语也不在史记原句中,查找该词句的话,清朝之前的典故中也未出现过该词,据说是现代的某些书上声称是对赵括的形容造成的影响,因此成语出处存疑)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