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鼓胀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内科学——鼓胀教学讲义ppt课件

·源流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没有“鼓胀”病名, 相当于其所述的肝水、脾水、肾水的范畴. 《金 匮 水气篇》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 ,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 水者, 其腹大,四肢若重,津液微不生,但若 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 ,不得溺”。这些论述(肝脾肾功能失调)奠定 了后世鼓胀病机学基础。
•治疗原则:攻补兼施 •虚则补之 •温补脾肾 •滋养肝肾 •实则泻之 •理气 •利水 •化瘀
六、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气滞湿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 或痛,食少纳呆,嗳气后稍减,或下肢 微肿,苔白腻,脉弦细。
鼓胀特点+肝郁湿阻症 治法:疏肝解郁,除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舌苔白腻
四、诊断
1、主症:腹部胀满,逐渐加剧,重则脉络暴露。 2、兼症:纳呆,乏力,尿少,出血倾向。 3、体征:腹胀大,面萎黄,黄疸,蜘蛛痣,肝掌。 4、病史:黄疸,胁痛,酒食不节,虫毒感染,
情志内伤。 5、理化检查:肝功、生化、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 食道钡剂造影、腹水穿刺、CT等有关检查。
五、鉴别诊断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运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司 湿聚水生—而成鼓胀
伤及脾肾-气化不行
4、脾虚食积
脾虚不运-水湿食积 渐成鼓胀
饮食积滞-交杂不化
5、感染血吸虫
感染血吸虫
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
未能及时治疗
清浊相混—渐成鼓胀
6、黄疸、积聚失治
黄疸失治—肝脾肾三脏俱病—气血凝滞,水饮内停
—渐成鼓胀
肝脾血瘀 水湿停聚
·源流
3、晋·葛洪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至今是临 床治疗鼓胀的一个重要的治标方法。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鼓胀的 病因与寄生虫有关。指出沼泽地带水中有“水 毒”等结聚于内,可致腹内生虫而成“水蛊” 。 5、金元时期对本病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 李东垣《兰室秘藏》提出鼓胀“皆由脾胃之气 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 胀满。”“胃中寒则胀满,或藏寒生满病,以 治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
中医内科学--鼓胀笔记

鼓胀:腹部胀大如鼓为主症的病证,临床表现为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
鼓胀气血水交凝,肝脾肾脏常俱病,气滞柴胡合胃苓,水湿困脾实脾行,水热中满合茵陈,瘀结水留需调营,六味一贯主阴虚,阳虚附苓或济生。
鼓胀气湿热,瘀水阴阳虚,变证出血神昏与黄疸
30
鼓胀
标实
气滞湿阻
腹胀按之不坚,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舌苔薄白腻,脉弦。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热缩六君知猪泽,枳朴芩连干姜黄。
瘀结水留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晦暗黧黑,见赤丝血缕,面、颈、胸、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地萸药,丹苓泽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调营莪芎归元胡,赤芍瞿黄槟陈腹,葶苈赤苓辛桑皮,桂草白芷姜枣煮。
本虚
阳虚水盛
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附子理苓汤济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丸
附子+理中汤+五苓散(肉桂)
八味六味加桂附,济生八味加车膝
阴虚水停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前胡草香附。
平胃散加五苓散
水湿困脾
鼓胀气血水交凝,肝脾肾脏常俱病,气滞柴胡合胃苓,水湿困脾实脾行,水热中满合茵陈,瘀结水留需调营,六味一贯主阴虚,阳虚附苓或济生。
鼓胀气湿热,瘀水阴阳虚,变证出血神昏与黄疸
30
鼓胀
标实
气滞湿阻
腹胀按之不坚,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舌苔薄白腻,脉弦。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热缩六君知猪泽,枳朴芩连干姜黄。
瘀结水留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晦暗黧黑,见赤丝血缕,面、颈、胸、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地萸药,丹苓泽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调营莪芎归元胡,赤芍瞿黄槟陈腹,葶苈赤苓辛桑皮,桂草白芷姜枣煮。
本虚
阳虚水盛
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附子理苓汤济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丸
附子+理中汤+五苓散(肉桂)
八味六味加桂附,济生八味加车膝
阴虚水停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前胡草香附。
平胃散加五苓散
水湿困脾
鼓胀(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鼓胀(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肝胆疾病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
概述1.历史沿革历史沿革(点击看大图)2.鉴别诊断鼓胀与水肿、肠蕈鉴别诊断(点击看大图)3.预后转归:①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互相联系与转化;②鼓胀后期,正虚邪盛,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鼻衄、齿衄、大量呕血、便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鼓胀为酒食不节、虫毒感染、他病继发转化、情志刺激,引起肝、脾、肾俱损或功能失调,气血搏结,水湿内停而为病。
1.病因:①酒食不节(酿湿生热,蕴阻中焦,气血郁滞,湿邪与气血交阻);②虫毒感染(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形成癥积,后气滞络瘀,水液停聚);③他病继发(黄疸、积聚损伤肝脾,致肝脾失调,水湿积聚);④情志刺激(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水湿与血瘀蕴结,痞塞中焦)。
2.病位:肝、脾,久则及肾。
3.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4.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
辨证论治1.常证常证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2.变证变证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3.辨证要点初期以实为主(点击看大图)晚期以虚为主(点击看大图)必备经典1.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素问·腹中论》2.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凝。
——喻嘉言《医门法律》3.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中医内科学课件-鼓胀

4.肝脾血瘀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腹大坚满,青筋怒张,胁下癥积,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 颈、胸、臂等处可见红丝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 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病机:肝脾血瘀,水气内停。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加减。
中医内科学
本方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大便色黑,可加三七、侧柏叶、茜草化 瘀止血;癥块甚者,加鳖甲、穿山甲、土鳖虫、水蛭、三棱、莪术 化瘀散结;胀满过甚,可暂用十枣汤以攻逐水饮。
【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学
1.临床特征初起脱腹作胀,食后尤甚,继则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 筋暴露,脐孔突出。常伴乏力、纳差、尿少、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 可见面色姜黄、黄疸、手掌殷红,以及面、颈、胸部红丝赤缕。
2.病史起病缓慢,病程长,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 疸胁痛、积聚等病史。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中医内科学
鼓胀虽属虚中夹实,但虚实偏重有所不同。起病之初,体质未虚, 年龄尚轻,腹满胀痛,腹水壅盛,皮肤青筋暴露显著,多以实证为 主;病久、体质羸弱及老年患者,腹胀不甚,伴肝脾肾亏虚,多以 虚证为主。
2.辨气滞、血瘀、水停的主次
中医内科学
腹部膨隆,按压腹部随按随起,按之空空,叩之如鼓,此以气滞为 主,为“气鼓”,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摇 动有水声,按之如囊裹水,或腹部坚满,皮肤绷急,此以水停为主, 为“水鼓”,多属水湿内停;腹部胀大,内有癥积,痛如针刺,腹 壁有赤丝血缕,则以瘀血为主,为“血鼓”,多属肝脾血瘀水停。
2.神昏
中医内科学
证候:为鼓胀晚期恶候。症见高热烦躁,怒目狂叫,口臭便秘,尿 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内科学课件-鼓胀

2.寒湿困脾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腹胀满,得热稍舒,周身困重, 怯寒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水滑,脉弦迟。
病机:寒湿内盛,脾阳不振。
治法:温中健脾,化湿行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
中医内科学
本方振奋脾阳,温运水湿。水湿偏重,尿少,可加肉桂、猪苓、车 前子温阳化气、利水消肿;神疲懒言,纳呆便溏,可酌加黄芪、党 参、山药健脾益气;兼痰饮而胸闷咳嗽,可加苏子、半夏化痰降气。
2.饮食疗法①鲤鱼赤小豆汤:鲤鱼500g,去鳞及内脏,赤小豆30g, 煎汤服。适用于鼓胀虚证。②泥瞅250g,煎汤,食肉饮汤。适用于 低蛋白腹水。
3.艾灸疗法灸神阙、关元、水分,注意防止烫伤。适用于各类鼓胀。
【转归预后】
中医内科学
本病难以根治,易于复发,一般预后较差。早期,虽腹胀大,正气 渐虚,合理治疗,尚可带病延年;若病至晚期,腹大如瓮,青筋暴 露,脐心突起,鸭溏,四肢消瘦,或见脾肾阳虚证,或见肝肾阴虚 证,则预后不良;若见出血、神昏、痉厥则为危象。血吸虫所致鼓 胀者,如能杀灭体内血吸虫,并不再重复感染,预后良好。
4.肝脾血瘀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腹大坚满,青筋怒张,胁下癥积,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 颈、胸、臂等处可见红丝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 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病机:肝脾血瘀,水气内停。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加减。
中医内科学
本方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大便色黑,可加三七、侧柏叶、茜草化 瘀止血;癥块甚者,加鳖甲、穿山甲、土鳖虫、水蛭、三棱、莪术 化瘀散结;胀满过甚,可暂用十枣汤以攻逐水饮。
2.神昏
中医内科学
证候:为鼓胀晚期恶候。症见高热烦躁,怒目狂叫,口臭便秘,尿 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内科学鼓胀

抗血吸虫治疗等。
05
鼓胀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情况
01
患者男性,52岁,因腹胀、下肢水肿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肝硬
化引起的鼓胀。
症状表现
02
患者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尿少等
症状。
既往病史
03
患者有慢性肝炎病史多年,长期饮酒。
治疗方案探讨
中医治疗
采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中药治疗原则,方剂选用五皮饮、五 苓散加减。
03
鼓胀的预防与保健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
多饮水
鼓胀患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稀粥等,以减轻肠胃 负担。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新陈 代谢和体内废物的排出,对缓解鼓胀 有一定帮助。
控制钠盐摄入
过量摄入钠盐会加重鼓胀症状,患者 应减少盐的摄入,同时避免食用含盐 量高的食品。
生活调护
西医治疗
给予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 放液。
辅助治疗
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效果评估
短期效果
患者腹胀、下肢水肿等症状明显缓解,尿量增加。
中长期效果
经过持续治疗,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腹水减少,病情稳定。
注意事项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防 治并发症。
鼓胀的病因
外邪侵袭
长期感染湿热、疫毒等外邪, 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
血瘀、水停于腹中。
饮食不节
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 腻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气 血生化不足,气滞、血瘀、水 停于腹中。
情志失调
长期情志不畅,忧思过度,导 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水 停于腹中。
中医内科学课件80鼓胀

李某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戒酒、保肝、降酶、利尿等措施,同时配合中 药治疗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鼓胀的治疗需要针对不同的病 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调理机体、缓解症状。治疗效 果的评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病机
鼓胀的病机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其 中肝郁气滞、脾虚湿困、肾阳虚衰等 为主要病机。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鼓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部膨隆、腹胀满、皮色苍黄、脉 弦等。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相关辅助检查 ,如腹部B超、肝功能等,可对鼓胀进行诊断。
02
鼓胀的治疗
中药治疗
疏肝理气
03
04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减少忧思郁怒 ,防止肝气郁结。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 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免损伤脾胃。
预防感染
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避免病 邪侵入,导致病情加重。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 病情,及时治疗。
调护方法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健脾利湿
养阴清热
温阳利水
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选用四君子汤合五皮饮 加减,以健脾利湿,行
气活血。
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针灸治疗
针刺
选用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以调节气血,促进代谢。
艾灸
选用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鼓胀的治疗需要针对不同的病 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调理机体、缓解症状。治疗效 果的评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病机
鼓胀的病机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其 中肝郁气滞、脾虚湿困、肾阳虚衰等 为主要病机。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鼓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部膨隆、腹胀满、皮色苍黄、脉 弦等。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相关辅助检查 ,如腹部B超、肝功能等,可对鼓胀进行诊断。
02
鼓胀的治疗
中药治疗
疏肝理气
03
04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减少忧思郁怒 ,防止肝气郁结。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 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免损伤脾胃。
预防感染
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避免病 邪侵入,导致病情加重。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 病情,及时治疗。
调护方法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健脾利湿
养阴清热
温阳利水
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选用四君子汤合五皮饮 加减,以健脾利湿,行
气活血。
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针灸治疗
针刺
选用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以调节气血,促进代谢。
艾灸
选用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中医内科学-鼓胀

04
与痞满鉴别:痞满以脘腹胀满为主,但不伴有腹部胀大如鼓。鼓胀则 以腹部胀大如鼓为主,伴见胁痛、嗳气等。
02
中医对鼓胀的认识
病因病机
肝脾肾损伤
痰饮内停
中医认为鼓胀的病因与肝脾肾损伤密 切相关。肝气郁结、脾虚湿困、肾阳 不足等因素均可导致鼓胀的发生。
痰饮内停也是鼓胀的常见病因之一, 痰湿困脾,影响水谷运化,进而导致 鼓胀。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鼓胀症状明显缓解,肝功能恢 复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病例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案例
01
患者情况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慢性胃炎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鼓胀症状。
02
治疗过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为原则,采用中
药汤剂口服。西医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同时,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 息时间。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有助 于病情恢复。
定期复查
鼓胀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 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03
现代医学对鼓胀的研究
发病机制研究
肝性腹胀
肝功能障碍导致腹水形成,进而 引发腹胀。
热鼓:腹胀满,按之疼痛,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寒鼓:腹胀满,按之柔软不痛,大便 溏薄,小便清长。
水鼓:腹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血鼓:腹胀满,按之疼痛或腹壁有青 筋暴露。
诊断与鉴别诊断
01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02
鉴别诊断
03
与水肿鉴别:水肿以头面、眼睑、四肢为主,伴见小便短少。鼓胀以 腹部胀大为主,伴见胁痛、嗳气等。
与痞满鉴别:痞满以脘腹胀满为主,但不伴有腹部胀大如鼓。鼓胀则 以腹部胀大如鼓为主,伴见胁痛、嗳气等。
02
中医对鼓胀的认识
病因病机
肝脾肾损伤
痰饮内停
中医认为鼓胀的病因与肝脾肾损伤密 切相关。肝气郁结、脾虚湿困、肾阳 不足等因素均可导致鼓胀的发生。
痰饮内停也是鼓胀的常见病因之一, 痰湿困脾,影响水谷运化,进而导致 鼓胀。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鼓胀症状明显缓解,肝功能恢 复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病例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案例
01
患者情况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慢性胃炎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鼓胀症状。
02
治疗过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为原则,采用中
药汤剂口服。西医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同时,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 息时间。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有助 于病情恢复。
定期复查
鼓胀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 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03
现代医学对鼓胀的研究
发病机制研究
肝性腹胀
肝功能障碍导致腹水形成,进而 引发腹胀。
热鼓:腹胀满,按之疼痛,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寒鼓:腹胀满,按之柔软不痛,大便 溏薄,小便清长。
水鼓:腹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血鼓:腹胀满,按之疼痛或腹壁有青 筋暴露。
诊断与鉴别诊断
01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02
鉴别诊断
03
与水肿鉴别:水肿以头面、眼睑、四肢为主,伴见小便短少。鼓胀以 腹部胀大为主,伴见胁痛、嗳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象:舌质暗,或有痕点,苔白腻。
脉象:弦滑。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治法:理气和血,行湿散满。
方药:以木香顺气散为主方。
方中积壳、木香、青皮、陈皮、厚 朴、乌药上中下三焦气机一起疏理, 再配合香附、川芎、桂心,气血并调, 以期气血调畅而消腹胀;苍术、砂仁 理脾行湿以散满;甘草和中。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若胁下胀满或疼痛明显时,可加 柴胡、郁金、延胡索、苏木等疏肝 理气止痛之品。
若胁下痞块,痛如针刺,可加赤苟、 丹参、三棱、我术、生牡捕等活血 行痹,软坚散结之晶。
水湿内停
水互结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2、情志不遂
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脉络瘀阻
气
血鼓
忧思恼怒
水胀
肝失调达
互
结
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潴留
3、酒食不节
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水湿内生,困阻中焦 嗜酒过度 嗜食肥甘
土壅木郁,脾病及肝,肝失疏泄,气滞血瘀
气 血鼓 水胀 互 结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标实 偏于气滞
1)症状: 两胁胀满,善太息,嗳气,或得 矢气后腹胀稍缓,口苦脉弦。
2)体征: 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嗳气则舒, 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称为“气鼓”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偏于血瘀
1)症状: 四肢消瘦,腹壁脉络显露,胁下 或腹部痞块,面色黎黑,面、颊、胸臂血 痣或血缕,肌肤甲错,手掌赤痕,唇甲紫 暗,舌有瘀斑
本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或气阴两虚 标实--气滞、血瘀、水停之侧重。 病变脏腑:肝、脾、肾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诊断
1、症状: 初则脘腹作胀,食后尤甚 继则腹部胀大,面色萎黄、乏力、纳呆等。 日久则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则腹部青筋
暴露,脐心突出,四肢消瘦,或下肢浮肿。 常有小便不利,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出
4、血吸虫感染
感染血吸虫 治不及时 肝伤而致气滞血瘀 疫水接触,
虫阻络道,内伤肝脾 脾伤而致水湿内停
气 血鼓 水胀 互 结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病机关键: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其中: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基本条件; 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及肾失气化, 水湿停滞,是要因素。 病变性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吐血,昏迷。
2、积证 鼓胀—腹部胀大,可见腹水,
腹壁青筋暴露。
积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腹部无明显胀大,无腹水,可诱 发鼓胀。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3、痞满—腹中自觉有胀满之感, 按之柔软,无胀急
鼓胀—腹部胀满,且有腹部胀 大或胀急之状,腹壁青筋暴露。 腹内有积块。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五、鉴别诊断
1、与水肿鉴别
水肿
病位
肌肤
病因 外感邪气,饮食
不节或劳倦过度。
脏腑 肺脾肾
主症 水肿由眼睑头面 或下肢起,后 至全身,腹部
变症 便血,关格。
2021 结 ,酒 食 不 节 , 感 染 虫 毒 ,它 病 转 化 。 肝脾肾 水肿由腹水起,后至 四肢,全身浮肿。
中医内科学鼓胀
概述
定义:
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
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
积腹内,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
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
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晚期可出现吐血、便血、昏迷等症。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5.朱丹溪《格致余论》:湿热相生为 患
6.张景岳《景岳全书》:饮食不节, 饮酒过度
舌红少苔。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二、治疗原则:
1、治疗原则:攻补兼施;(早 期去邪为主,中期攻补兼施, 晚期以补为主)
2、治疗大法:理气消胀、活血 化瘀、利尿逐水、扶正倍本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三、分证论治
1、鼓胀早期
主症: 腹大胀满,叩之如鼓,持久不减。
兼次症: 胁下胀满或疼痛,纳食少馨,食后脘 腹胀满益甚,以嗳气或矢气为候,肢体沉 困乏力,小便短少。
腹部胀大 腹腔肿瘤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从腹腔切出 的肿块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血痣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红丝赤缕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舌苔白腻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舌苔白腻水滑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舌红苔黄腻
2021/3/11
偏于气阴两虚 :脾气虚+口干不 欲饮、饥而不纳、五心烦热,舌红体 瘦。
偏于脾阳虚 :面色苍黄,四肢不
温,大便溏薄。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2、辨本虚
偏于脾肾阳虚:脾阳虚+腰膝 酸软,冷痛,男子阴囊湿冷、阳 痿早泄,女子月经期短,量少色 淡。
偏于肝肾阴虚: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齿鼻钮血
血倾向。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诊断
2、体征:胁下或腹部积块,腹部有振水音, 黄疸,手掌赤痕,面颈胸臂可见朱纹丝 缕。
3、病史:黄疸、胁痛、积聚病史。与酒食 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有关。
4、理化检查:肿瘤标志物、B超、X线食道 钡餐照影、腹部CT、腹水穿刺。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2)体征: 腹大坚满,青筋暴露,内有积块, 按之胀满疼痛 称为“血鼓”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偏于水停
1)症状: 周身困乏无力,溲少便溏或 有下肢浮肿
2)体征: 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或腹 中有振水音,按之如囊裹水,称为 “水鼓”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2、辨本虚
偏于脾气虚:面色萎黄、神疲乏 力、纳呆食少,舌淡脉弱。
《景岳全书·肿胀篇》:“少年饮酒 无节,多成水臌”。
7.喻嘉言《医门法律》认为症、积
块,可转化为鼓胀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三)关于鼓胀治疗的论述
1.晋代葛洪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至今 是临床治疗鼓胀的一个重要的治标方法。
2.明代李中梓《医学入门》提出补中行湿 消积的方法。
《·鼓胀篇》曰:“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
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
更断盐酱”。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三、范畴
西医学的肝硬化腹水及其他 疾病出现类似鼓胀的证候时, 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2021/3/11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病因病机
1 、黄疸、胁痛、积聚迁延不愈。
黄疸失治 胁痛迁延 积聚迁延
病久于肾, 开合不利 最终气、血、 渐成鼓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