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探索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章:科学探索入门1.1 科学探索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通过举例说明科学探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1.2 科学探索的方法介绍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技巧。
1.3 科学探索的过程讲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科学探索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生物世界的探索2.1 生物的特征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通过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特征。
2.2 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如按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3 生物的生态系统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如生物圈、生物链等。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形成与结构讲解地球的形成过程,地球的结构特点,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模型等教具加深对地球结构的理解。
3.2 地球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3 宇宙的奥秘介绍宇宙的基本知识,如宇宙的起源、恒星、行星等。
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四章:数学探索4.1 数学与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2 数的认识与运算复习和巩固数的认识和运算知识,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4.3 几何图形的认识讲解基本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章:科学实验与实践活动5.1 实验基本操作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如何进行实验观察等。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周围的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学会观察和描述周围的事物。
1.2 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环境,如学校、家庭、社区等。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第二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2.1 教学目标:认识自然界的基本事物,如植物、动物、天气等。
2.2 教学内容: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
2.3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观察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观察天气的变化,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
三、第三章:感受科学的力量3.1 教学目标: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教学内容: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变化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
通过游戏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
四、第四章:探索人体的奥秘4.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4.2 教学内容: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4.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
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五、第五章:体验生活中的数学5.1 教学目标: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5.2 教学内容: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量、形状、空间等。
5.3 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第六章:发现文化的多样性6.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6.2 教学内容: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如饮食、服饰、节日等。
6.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飞机升空的道理一、教学目标:1、通过几个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白纸、直尺、小木棒、胶带。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飞机已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一架飞机很大、很重,那么它是依靠什么力量飞向天空的呢?今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吹不开的纸①、双手各拿一张A4白纸,使他们相距不太大的距离,并让他们自然下垂。
②、用嘴对着两纸之间平稳的吹气。
③、实验观察:两张纸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空气对所有的物体都有压力,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向两纸之间吹气时,空气流动快了,纸间压力减小了,而纸两侧空气压力不变,相对大于里边,压的纸向里靠近,两张纸没有被吹开?2、实验二:吹起来的纸条①、将A4白纸条贴近嘴唇下边,并用食指按住,然后平稳向前吹气。
②、实验观察:纸条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用嘴吹气时,纸条上边的空气流动快,空气压力相对小,纸条下边的空气流动慢,空气压力相对大,纸条是不是由于上下空气流动速度不一样,造成压力不同而被托起来的?3、、实验三:模拟机翼升起①、将一张A4白纸对这,使上半部分纸比下半部分纸缩进2.5厘米,用胶带把上下两部分粘起来,形成机翼状。
上半部分略凸起形成圆拱形,用直尺从中间穿过。
②、向模拟机翼平稳吹气。
实验观察:模拟机翼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问题并回答:①、根据实验二的道理,模拟机翼上下部分的空气压力大小如何?②、说说模拟机翼被托起的道理?③、想一想飞机升空的道理。
分组讨论:为什么飞机场要修长长地跑道?(三)探索发现当飞机高速滑行时,机翼的特殊构造使机翼上面空气流速比机翼下面空气流速快,机翼上下空气产生的压力差将飞机举上了天空。
(四)探索延伸课下分小组研究课本5页题目:为什么会发生两船相撞的事故。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发现与探索的兴趣。
2、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合理结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和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发明创造的图片、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会自动行走的机器人、能在水上漂浮的金属等。
然后提问学生:“这些神奇的现象和发明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什么是发现与探索向学生解释发现是指察觉到原本存在但未被注意到的事物或现象;探索则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过程。
(2)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是源于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强调发现与探索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发现问题的方法(20 分钟)(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教室中的物品、校园里的植物、天气变化等,提醒他们注意细节和异常之处。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质疑法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现象提出质疑,例如“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冬天嘴里呼出的气是白色的?”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3)联想法让学生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由鸟儿飞翔联想到飞机的发明,由植物的根系联想到建筑物的根基。
《童年的秘密》探索与发现教案

《童年的秘密》探索与发现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2 探索与发现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
1.1.3 本课程将带领学生回顾童年的美好时光,并通过探索与发现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1 课程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童年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他们对童年时光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2.1.2 通过探索与发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1.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他们与同龄人的交流和合作。
3.1 课程内容3.1.1 童年的回忆:让学生分享自己童年时的趣事和经历,激发他们对童年的回忆和思考。
3.1.2 探索与发现活动: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来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3.1.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表演等方式表达对童年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1.1 童年的重要性1.1.1 童年是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1.2 童年的经历和体验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1.3 童年的美好时光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回忆,成为个体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
2.1 探索与发现的意义2.1.1 探索与发现是培养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1.2 通过探索与发现活动,儿童可以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3 探索与发现活动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他们与同龄人的交流和合作。
3.1 创意表达的方法3.1.1 绘画: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童年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1.2 写作:通过写作的方式记录童年的回忆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1.3 表演: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童年的趣事和经历,培养儿童的表演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轮子的作用
钢珠变”乒乓球
保护鸡蛋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四探索延伸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
与活动的积极性
1指导学生学习并议论
▲第11页中的1.设计实验方案中的
①实验要求:
②设计实验:
试验计划内容、思考问题
③小组合作:
▲制作实验装置的要求中的①②③
▲动手实验,验证成果中的①②,及查验表格中的每个
细节。
2 •若从二楼窗口(或平台)往下扔实验装置”,一定要注
意安全,要求伸出双臂让装置”自由落下。
上身不准探出
窗外,这一要求列入竞赛规则中,违规者将不计成绩。
以保证安全!
3.鸡蛋扔向布屏后为什么不破?
因为鸡蛋扔向布屏”后,鸡蛋与布屏”撞击的作用时间较长,使鸡蛋与布屏之间的冲击力大大减小,加之布屏”起着缓冲作用,因而鸡蛋不会打破。
这是物体碰撞时间对物体受力的影响”的实验,
采用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在院子里进行摔不破的鸡蛋”活动。
1做好组织工作。
2进行活动。
4金鱼游”进鱼缸
水滴放大镜
潜艇的沉与浮
平面图形的拼接
会唱歌的玻璃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激趣导入
.探索活动
排列中的规律
感受大气压力
转移发明
.探索活动
三探索延伸。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发现身边的科学1. 学习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
2. 探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如为什么叶子会变色、为什么花朵会凋谢等。
第二章:探索自然界奥秘1. 学习自然界中的生物特征,如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环境等。
2. 观察自然界中的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身边的物质世界1. 学习常见物质的特性和用途,如水、空气、土壤等。
2. 探讨物质的变化现象,如溶解、沉淀、蒸发等。
第四章:生活中的力的现象1. 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如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力、压力、阻力等。
第五章:神奇的光与热1. 学习光的基本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2. 探索热的现象,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4. 交流法:鼓励学生分享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实验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3. 学习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去户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3. 安排观察活动,让学生记录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的时间。
第二章:探索人体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一些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
2. 学习人体的呼吸系统。
3. 学习人体的重要器官——肝脏。
教学活动:1. 利用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
2.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
3. 邀请医生或专家,让学生了解肝脏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第三章:发现数学的乐趣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1. 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换。
2. 学习图形的对称和旋转。
3. 学习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活动:1.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换。
2. 安排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
3. 组织学生进行小调查,让学生运用概率和统计的知识分析数据。
第四章:探索科学的秘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
2. 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学习磁铁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
2.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安排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
第五章: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粗、中、细三种吸管,最细的吸管红色水上升的高。从“小知识”栏目中,知道什么叫做“毛细管”。
实验三:植物(芹菜)的茎依靠茎中的毛细管吸收水分和养料。
实验四:“四瓣简易花”放在水中,能慢慢地向外开放。是因为打印纸的纤维间有极细的毛细管道。遇水后,水沿着毛细管道向四周扩散,促使纸花“开花”。
2.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能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毛细管作用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有细微管道的物体可以使水自动向上移动。
2.物体中管道的粗细与水上升的关系。
3.生活中的毛细管的作用。
三.指导策略
1.本课有四个实验,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制作与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并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制作实验器材。有两点要注意:其一是报纸的剪裁,要用大张整版报纸。其二是注意提示:纸捧搓卷得要紧些,根纸棒粗细要基本一样。教育学生要多动脑筋,不要着急。搓纸棒的要领是先从纸边上折叠三折,再卷起搓成,再用胶水粘好纸边。
这几个实验学生都能亲自操作,每个实验都需认真仔细观察与分析。建议以这四个实验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并从中学到科学知识。
2.“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会观察才会创造。”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在探寻知识、验证知识上的重要作用。实验三的道理是全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是纸棒的制作及实验操作,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认为高比矮的棒要难顶。对于“问题”可以让学生发表意见,这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段是学生的体会。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谈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在本课实验所得到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
即:“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这里除了物理知识外,也渗透一定生活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如太长过重的竿,人拿着都困难,怎么顶?„„。
顶棒的技巧在于手的动作。当感觉纸棒躺倒的方向就要及时移动手指的位置防止纸棒躺倒。调整手指的位置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长捧躺倒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人来得及完成平衡的动作;而短捧躺倒的时间很短,人还来不及完成平衡的动作,短捧已经躺倒了。
第二课有趣的“毛细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毛细管”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严谨踏实学习和探索态度。
2.通过学习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学习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3.实验一中的④,请老师要组织好学生自备器材的实验,用已掌握的知识,先猜想后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这也是探索知识的一种方法。
4.“探索延伸”栏目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拓展一下,说说周边事物的毛细管作用广泛存在。
3.标准化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标准化的研究”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事物的关心及探究的科学态度。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②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自行设计视频课件,使教学效果更明显更具有趣味性。教师提前准备一套纸棒,也可制作一个1米多长的纸棒供课上演示。老师也要进行一些练习。③进行实验的安全教育。
第一课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竿好顶的道理。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使他们体验科学实验是探寻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意义。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3.通过以“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为内容的制作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和难点
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推广学生中搓进行用手指顶纸棒的练习,要多练习几次。
第三步是正式进行实验
共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顶长纸棒实验,小组内可以由3---4个同学进行实验,记录平均时间。也可以其它方法进行。
实验二,顶短纸棒实验,应注意与实验一形式要一致,人员也要一致。
物体的稳度取决于:
(1)物体的支持面,也就是“底儿”大了,就增大了支持面,物体也就稳定了。也就是支持面越大,稳度越好。
(2)物体的重心越低,稳度越好。
2.为什么长棒好顶
长棒要比短棒好顶,纸棒越长,重心越高,反而越好顶。它和稳度原理并不矛盾。2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长棒躺倒得慢,而且也就捧越长躺倒得越慢。
任何物体要“躺倒”,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物体躺倒的时间和重心的高度有关。其道理就是长捧的重心高倒在地要经过一段长弧,而短捧的重心低只要经过比较短的一段弧就落地了。很明显,重心高的物体躺倒的时间要长一些。(如图)
在此基础上组织同学讨论思考题,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
实验三,长纸棒倾倒实验,可以根据小组人员情况多做几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体验。最后要花一些时间采用适当方法解决好“讨论题”,这是本课重点内容。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实验的结论: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保持纸棒的平衡动作,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
2.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主要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以提高学习兴趣。
四、背景资料
1.物体的稳度
物体保持原来平衡位置的能力叫做物体的稳度。
用手指顶纸棒,手指给了纸棒一个向上的力,地球给了纸棒一个向下的力,当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时,纸棒就能平衡。但是手指顶纸棒时,物体保持原来平衡位置的能力很差,也就是物体的稳度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