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同时,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提问是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个人成长的关
键。
02
给予正面评价
当学生提出问题或质疑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感受
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
习热情。
03
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问题解决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提出问
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汇报人: 2023-12-10
目录
• 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 教师在培养质疑能力中的角色 •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方法 •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可能遇到的
障碍与对策
01
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提升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
通过质疑,学生可以学会对事物 持有审慎态度,不轻易接受或否 定,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逻辑思考
质疑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 、收集信息、推理和判断,从而 锻炼逻辑思考能力。
促进自主学习
主动学习
具备质疑能力的学生更愿意主动探索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自 主学习的进程。
自我调节
质疑能力有助于学生自我监控、自我 反思和自我调节,根据学习进展适时 调整学习策略。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
课堂互动与生成性教学
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培养其质疑能力。
生成性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和质疑,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
个性化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个 学生都能够在质疑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南召县白土岗镇火神庙学校课题组质疑释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所谓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并解决疑难问题。

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因此,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呢?一、设置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

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

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

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么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和他们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让学生知道大胆质疑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多思考,对于那些提不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切莫冷眼旁观或让其难堪,而要对其启发引导,理解学生的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这既可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又可使学生因自己终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感到心理满足。

如此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决了后顾之忧。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

二、给学生足够的质疑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

历史与社会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尝试

历史与社会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尝试

的大 力 发 展 外 , 需 要 有 文 化 和 历 史 的 机 缘 … … ” 越 来 越 感 还 我
方 通 过 学 习 来 生 成 问题 ,把 学 习过 程 看 成 是 发 现 问 题 、 提 受 剑 这 位 同学 质疑 的 价 值 来 ,于 是 引导 伞 班 同 学 就 此 问题 展
WE ID o H N N L A A G
实 践 平 台
历 吏 与 社 会 教 学 培 养 尝 兰 质疑 榷 的 尝 试
浙 江省 平 阳县 萧江镇 第 二 中学 黄 永光
【 要 】 疑 能 力 是 对 学 习过 程 和 学 习活 动 提 出 问题 的 能 波的一些情况 。并提 出了要 建 国际大都市这 一想法 。学剑 摘 质 力 。在 历 史 与教 学 中培 养 学 生质 疑 能 力 是 当 前 历 史 与 社 会 学 此 , 看 到 一 位 同学 欲 言 又 止 , 想 , 位 同学 一 定 有 问 题 要 我 我 这 生被 动 接 受 学 习的 现 状 决 定 的 ,它 是 改 变接 受 学 习 、死 记 硬 问 , 让 这 位 学 大 胆 地 问 , 她 并 不 愿 意 说 。 以 此 为 契 机 , 我 但 我 背 、 械 训 练 的有 效 手 段 , 能 够 实现 学 生 学 习 方 式 的 转 变 , 机 它 f伞 班 同 学 说 道 :『 学 们 在 学 习 的 过 程 巾有 问 题 是 正 常 的 , u , J “百 J
教 学 中培养学生质疑 能力 可以通过 除质疑 障碍 , 给质疑机会 , 讨 , 同学 们 说 对 吗 ? 我 的 这 一 段话 让 I 们 放 丌 了 手 脚 , 除 ” 司学 消
教 质疑 方 法 , 重释 疑 过 程 几 个 步骤 完 成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摘要: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就需要学生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究意识,这就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有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习意识。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问题: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善于质疑。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质疑能力培养方法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质疑,质疑是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先导。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实践证明:带着疑问学习的学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比较强,往往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质疑的同时,还能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

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无“疑”可“质”,不知道如何质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学习,进而开发创造性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就需要学生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究意识,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有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习意识,那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1.激励勇气,引导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对自身发展充满希望,对自己投身社会参与竞争持乐观态度,面对种种困难,能够始终保持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心。

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发挥内在的潜能,才能一步步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功。

因此,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重视加强对中学生信心的培养,为每一个中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搭设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质疑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问问题、质询、探究并挑
战所接受的知识、观点、理论和事实。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既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使
学生不被传统、权威或主流思想束缚,自主思考和判断。

以下是一些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1.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和知识解答。

此外,老师还可以讲述
与自己观点相背离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质疑和挑战。

2.教授批判性思维技能: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批判性思维的
方法和技能。

例如,分类、判断、分析和推理思维等。

学生通过运
用这些思维工具和技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批判
性思维。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并对其进行审
视和判断。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多元化思
考能力。

4.鼓励学生合作:将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或进行群体讨论可以增
强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群体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借鉴
其他人的思考方式。

同时,老师也可以利用群体共同思考的方式,
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例如鼓励学生质疑、教授批判性思维技能、多元文化教育和鼓励学
生合作等。

这样的探索与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独立思考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不确定的现实。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

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粗浅的看法。

一、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敢问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

长此以往,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遭同学嘲笑,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疑问。

针对这些现象,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学生的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逐渐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旦学生提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做出合理的评价。

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

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刚开始时,学生的提问不可能马上提到点子上,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入手。

二、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善问“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以渔。

”课堂上,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等。

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256×203)时,在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教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问:乘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着重讲解,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

质疑 互动 联想 创新——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质疑 互动 联想 创新——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 ” 三方面人手 , 效果较好 。


鼓 励 质疑 。 活 思维 激
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 的关键在于能否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 学生 的创 新能 力。 思源于疑 ”思维活 动通 常是 由疑问产生的 。 “ , 只有 当学生对 所学知识产生 疑 问时 , 才能 产 生 思 维 的 火 花 。 没有 疑 问 就 不 会 有 思 想 , 当然 也 就 谈 不 上 探 索 与创 新 了。 另外 , 质疑往往 比释疑更 困难 。 牛顿之所 以能发现万有 引力 , 是因为他 通过
后 , 者 对 整 体 情 况 进 行 评 价 , 出改 进 建 议 , 求 学 生 在 课 下 将 自 己 的 学 习体 笔 提 要 会记下来 。
总之 , 在这节课上 , 学生 和教师都是积极 的参与者 , 地位是平等 的 , 学生积极 主动地学 习, 围绕 问题寻找资料 , 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 出结 论。 这样教 学 , 既培
思维 的重要动力 。想象往往 是对 客观现实的超前反 映 ,要想 创新必须有想象参 与。 老一辈科 学家看到天 空中 的飞 鸟 , 因而受 到启发创造 出飞机 ; 看到水 中的游 鱼 , 而开动脑筋创造 出潜艇 。 教学 中 , 继 在 教师也要鼓励 学生大胆想象 , 鼓励他们
敢于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 。 如在讲到唐朝科举制度 时 , 给学 生提出了这样一 笔者
观察苹果落地产生 了“ 苹果 为什 么会落地 ” 的疑问 ; 瓦特能够发 明和改进蒸汽机 ,
是 因为他通过观察烧开水产生 了“ 盖为什 么会动 ” 壶 这一疑问。 当然 , 在教学 中由
于学 生的认识水平 有限 , 所提 疑问可 能会 显得 幼稚 或片 面 , 时教师要 适 当引 这 导, 先肯定其勇气及思维 的可取之处 , 再诚 挚地 加以引导 , 切不可一概否定。 如在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课题研究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课题研究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开题计划一、课题的提出我校自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这些年来,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形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变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面对这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挑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

我记得教育部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

这无疑就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是极其重要。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

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可见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不仅是数学的灵魂,还是思维意识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㈠课题研究的目标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

㈡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

课题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去研究:1、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2、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研究。

3、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五阶段五环节”进行尝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

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

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

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

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

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

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

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

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

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

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

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

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

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

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

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

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

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

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

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

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

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

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

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

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

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