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诗歌写作中的意象与隐喻

诗歌写作中的意象与隐喻

诗歌写作中的意象与隐喻意象和隐喻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想象力,并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本文将探讨诗歌写作中的意象与隐喻的作用及其使用技巧。

一、意象的作用意象是通过生动的描述,利用感官形象化的语言,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意象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意象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用凋零的花朵来表达人生短暂的美好,用暗夜来象征孤独和迷茫等。

此外,意象还有助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构建。

通过恰到好处的形象描写,可以使诗句更加优美和富有韵律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

二、隐喻的作用隐喻是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联系,以达到传达抽象观念的目的。

隐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隐喻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使诗歌更加富有深度。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使得读者可以在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用太阳来比喻温暖的友情,用尘埃来比喻短暂的人生等。

此外,隐喻还可以赋予诗歌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通过隐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在情感上更加丰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用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来比喻逝去的爱情,用暴风雨来象征内心的痛苦等。

三、意象与隐喻的使用技巧1. 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意象和隐喻要尽量使用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不仅可以用“夜空中的繁星”来描绘美丽的夜晚,还可以使用“银河中的明珠,镶嵌在幽谷之间”的形象化语言,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壮丽。

2. 情感与主题的相互呼应意象和隐喻选择上要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相互呼应。

通过精准而恰如其分的比喻和象征,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深刻。

唐诗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考察

唐诗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考察

唐诗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考察1. 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其中唐诗更是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发现许多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运用。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隐喻与象征意义的应用,并解析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

2. 隐喻在唐诗中的应用2.1 概述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暗示或间接表达来传递特定意义。

在唐诗中,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等事物进行比拟、借代等手法,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隐喻。

2.2 自然景物隐喻2.2.1 花花作为自然界美丽而脆弱的象征,在唐诗中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生短暂、珍贵而又易逝的主题。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用黄河与白日相比,生动地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含义。

2.2.2 山水山水被视为象征着宇宙间大自然的力量,在唐诗中常常被用来表达壮丽、高远、悲凉等意境。

如王之涣《登乐游原》中“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里通过描绘户外山景来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对壮美风景的浪漫追求。

2.3 人生隐喻2.3.1 春秋冬夏在唐诗中,季节往往被用来隐喻人生各个阶段和生命的变迁。

例如杜甫《春望》中“绿肥红瘦”,通过描绘春天万物复苏与秋天萧条寒冷的景色来概括表达社会政治现实的剧变。

2.3.2 鸟兽虫鱼鸟兽虫鱼作为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形象,在唐诗中经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品质和人物形象等。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用草木的生机与衰败来隐喻人生的起伏。

3. 象征意义在唐诗中的体现3.1 物象象征唐诗中经常使用物象来代指某种特定意义。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豪华既盈庭,儿女罗酒筵。

”这里通过“豪华”和“儿女罗酒筵”这些富丽堂皇的事物,暗示了主人公家道败落之后昔日辉煌的对比。

3.2 音乐、色彩等意象在唐诗中,音乐、色彩等抽象事物也被赋予了具体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群山万壑赴荆门,六军不发无奈何”,通过音乐作为美好景色或情感内涵来表达作者对时局困境所感到的无奈之情。

诗歌写作中的比喻与隐喻表达

诗歌写作中的比喻与隐喻表达

诗歌写作中的比喻与隐喻表达诗歌是一种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文学形式,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诗人能够创造出丰富而独特的意象和情感。

其中,比喻和隐喻是诗歌中常见且重要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以诗歌写作中的比喻和隐喻表达为主题,探讨它们的定义、特点以及在诗歌中的应用。

一、比喻的表达方式比喻是通过将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进行类比,以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比喻的使用能够使文本更加形象、生动,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比喻表达,诗人通常使用具体的形象语言、生动的动作描写等手法来增加比喻的感受力。

以下是一些例子:1. “他的笑容是温暖的太阳”这个比喻通过将一个人的笑容与温暖的太阳进行类比,以强调他的笑容给人带来的亲切和舒适。

2. “她的眼睛像深邃的湖水”这个比喻通过将一个人的眼睛与湖水进行类比,以形容她眼神中的深邃和神秘。

二、隐喻的表达方式隐喻是一种通过隐含或暗示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

隐喻和比喻的不同之处在于,隐喻并不使用明显的比较词语(如“像”、“好比”等),而是通过间接暗示或隐含的方式来传递意义。

以下是一些例子:1. “她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这个隐喻将一个女孩比喻为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暗示她的美丽和成长的潜力。

2. “时间是一条河流”这个隐喻将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暗示时间具有流动不止、不可逆转的特点。

三、比喻与隐喻在诗歌中的应用比喻和隐喻在诗歌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丰富诗歌的意义和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想象。

以下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比喻和隐喻运用:1. 自然界的比喻与隐喻诗人常常通过运用自然界的比喻与隐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将黄昏比喻为爱情的降临,比喻秋叶飘落为时光的流逝等等。

2. 人物形象的比喻与隐喻诗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比喻与隐喻来塑造角色的特点和情感体验。

比如,将一个人比喻为寒冬里的落叶,暗示他的孤独和脆弱。

3. 情感的比喻与隐喻诗人通过比喻和隐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隐喻与情感传递

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隐喻与情感传递

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隐喻与情感传递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隐喻和语言技巧,能够传递出浓厚的情感。

本文将从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隐喻入手,探讨诗歌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来传递情感的。

在诗歌中,意象是作者通过描述和描绘来呈现的形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意象能够直观地传递给读者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当我们在诗歌中读到阳光、花朵、蓝天等意象时,通常会联想到温暖、美好和希望的情感。

而当我们读到暗示黑暗、寂寞、哀伤的意象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

因此,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情感的传递十分关键。

除了意象,隐喻也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隐喻是通过将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比喻来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

通过隐喻,作者可以用一种意象来代指另一种情感或现象,突破了表达的限制,使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比如,当我们读到“心如陌上寒梅”,就可以感受到孤寂和凄冷的情感;而“若即若离的相聚如蜉蝣”,则能够表达出一种暧昧和无奈的情感。

隐喻通过将无形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使诗歌在情感传递上更加直接而深刻。

意象和隐喻的运用离不开诗人对于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诗人通过对内心世界的反思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将情感转化为诗歌中的具体形象。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和表达方式,通过意象隐喻的华丽语言和独特结构,将情感传递给读者。

对于一首优秀的诗歌来说,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诗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

然而,意象隐喻和情感传递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

诗歌中的意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诗句和增加形象的艺术修饰,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情感的准确表达来传递给读者。

只有通过意象隐喻的运用,诗歌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内心,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此外,意象隐喻和情感传递的过程也需要读者的主动参与和解读。

同一首诗在不同读者眼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它可以为不同的读者提供一种情感的抒发和交流的平台。

诗歌中的隐喻与比喻的运用

诗歌中的隐喻与比喻的运用

诗歌中的隐喻与比喻的运用诗歌是一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而隐喻和比喻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它们能够给诗歌增添意象和色彩,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隐喻与比喻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意义和美感的贡献。

一、隐喻的运用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暗示出一个新意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中,隐喻常常用于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通过隐喻,诗人能够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里的“边秋一雁声”就是一个隐喻,用一只雁的声音暗示出边地的秋天。

通过这个隐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边地戍卒孤寂凄凉命运的思念之情,使读者感受到边地的艰辛和辛酸。

再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形容夜晚的月色,暗示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这个隐喻将月光和地上的霜相比较,使读者在感受到月光的美丽之余,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同时也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寓意和深度。

二、比喻的运用与隐喻相似,比喻也是通过比较来传达意义的修辞手法。

不同之处在于,比喻是直接明示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隐喻则是通过暗示暗含的方式。

比喻常常用于描写和抒发情感,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直接的比较来展现情感的强烈和形象。

比喻的运用能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她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来比喻自己对于过去爱情的回忆。

通过将雨疏风骤与浓睡不消残酒进行比较,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爱情的思念之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伤和伤感。

再例如,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用“花底玉楼时见忽匆匆”来比喻夜晚的美丽景色。

这个比喻将花底玉楼与夜晚的美景进行相比,使读者能够在感受到夜晚的美丽之余,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思索。

比喻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通过直观的形象和明确的比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诗歌,是心灵的倾诉,是情感的抒发,是思想的凝练。

而在诗歌的世界里,隐喻如同璀璨星辰,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与深度。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呢?隐喻,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

它不是直接地描述,而是通过巧妙的联想和类比,让读者在脑海中自行构建出一种特殊的意象和情境。

首先,隐喻能够赋予诗歌更丰富的内涵。

以“人生如梦”这个常见的隐喻为例,它并不是在说人生真的像一场具体的梦,而是通过“梦”这个充满虚幻、无常和不确定性的意象,来传达人生的短暂、变幻和难以捉摸。

当我们读到这样的隐喻时,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其中的种种无常。

这种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使得诗歌不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而是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思考。

其次,隐喻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往往用生动、具体的事物来隐喻抽象的情感或概念。

比如,“我的心是一座寂寞的城”,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比喻成一座无人问津的城,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凄凉。

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比直接说“我很孤独”更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者,隐喻使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打破了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新奇、独特的意境。

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里的“黑夜”和“黑色的眼睛”并不是简单的客观描述,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诗意。

这种创新性的隐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全新世界的大门。

那么,我们在理解诗歌中的隐喻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是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诗人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对其隐喻的运用产生影响。

比如,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百姓疾苦的隐喻,这与他所处的战乱时代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分不开的。

二是要关注诗歌的整体语境。

隐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诗歌中的其他元素相互关联、相互映衬。

我们需要从整首诗的角度去理解隐喻,而不能断章取义。

古诗 隐喻

古诗 隐喻

古诗隐喻古诗中的隐喻,是指通过比喻、暗示等手法表达深层含义的修辞形式。

在古代文学中,隐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能够使诗歌更具有容易理解和达到感人的效果。

下面,我将介绍几首古诗,并解释其中的隐喻意义。

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唐代时期的王之涣的《登高》。

在诗中,作者通过描述登高时的一系列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和凄凉情绪。

其中,“长江滚滚来”是隐喻,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无法逆转的命运。

2、《蝉》垂丝绿阴外,徐来白日斜。

薄宦梦不到,故园相忆赊。

高树晚凉初透,洞庭秋浦远凝。

逸声肠断处,曾侣云归暮。

3、《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是唐代时期的白居易所写的《长恨歌》。

在诗中,作者通过两个女子的故事,表达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悲叹。

其中,“六宫粉黛无颜色”是隐喻,暗示了古代妇女的境遇和压抑。

尽管她们身处于美丽的宫殿,但却没有自由和权利,处于被动和卑微的地位。

4、《离骚》南箕北斗,阴阳相错,战罢而后兴,奏成乎其中。

武曲星张,火德星曜;茂陵多松,山海经纬。

文翰流溢,快哉坤倪;神灵怳沛,宜乎官池。

踖踖周道,载服九疑;凝滞无害,方达斯须。

这是战国时期的屈原所写的《离骚》。

在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的旅途故事和思考,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认同和思考。

其中,“南箕北斗”和“阴阳相错”是隐喻,暗示了曲折的人生道路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这些隐喻都是作者对人生领悟和社会风貌的抒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意义。

总之,古诗中的隐喻是一种精妙的文艺修辞形式,它能够使诗歌更加富有意蕴和情感色彩,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在阅读和欣赏古诗时,我们需要认真体味其中的隐喻,感受其中的文化和情感,体验其中的美妙和灵动。

古代诗歌中的隐喻

古代诗歌中的隐喻

古代诗歌中的隐喻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隐喻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一种事物比喻为另一种事物,以达到抒发情感、描绘景物、抒发哲理等目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诗歌中隐喻的使用以及其意义所在。

一、形象隐喻形象隐喻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隐喻形式,它通过对意象的选择、使用和描述,来暗示或比喻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例如,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描写秋夜中的景物,将夜色比作流水,将牵牛织女星比喻为天空中的星星,以表达出孤寂、冷清的情感。

二、情感隐喻情感隐喻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手法,通过将内心感受和外在景物、生命现象等相联系,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

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疏篱万户泻霜光,悲秋一夜凉。

何处见唐突日,流血成河堂。

”诗中的“秋”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三、比喻隐喻比喻隐喻是一种通过比拟来说明事物本质和特点的手法。

古代诗歌中往往使用自然景物和动物等来进行比喻。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将登楼的人比作“百战之师,尽早朝霞”;将长江比作“涛声依旧,潮色晚苍茫”。

通过这种比喻的手法,诗人成功地表达了对壮丽景色和巨大力量的赞美。

四、哲理隐喻哲理隐喻是古代诗歌中带有思辨性质的一种隐喻形式,通过对事物的描绘和描述,来阐发某种哲理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里的“落霞”、“孤鹜”和“秋水”等是隐喻手法,通过描绘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豁达的情怀和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对意象、情感、比喻和哲理等的运用,使诗歌充满了意境、张力和艺术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No.42008隐喻(metaphor),就是利用一种概念来表达另外一种概念[1]。

使用隐喻,将两种通常毫无关联的事务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一些能够直接体验到的知识来理解较为抽象的、复杂的事物,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的使用范围很广,它能够给文章特别是诗歌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张力会使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2],这也许是隐喻更多的是出现在诗歌中的原因。

一、隐喻在中国诗歌中的运用隐喻在中国的诗歌中早就开始普遍使用。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首篇中就使用了隐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雎鸠和君子,本来是毫无关联的两种事物,但诗人把他们相提并论。

雎鸠求鱼是自然界中的现象,那时的人们可能对雎鸠求鱼的情景很熟悉。

男子追求女子,是一种很抽象无形的东西,所以诗人就用雎鸠求鱼来比喻男女之间的追求关系。

在这个隐喻中,本体是雎鸠求鱼,喻体是男子求女,两者在“求”上具有相似之处。

诗人用前者来隐喻性地表达后者,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在绿草青青的小河边,一只雎鸠在河边静静的守候等着鱼儿的到来;有一位年轻少年在向自己心仪的妙龄女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诗歌成功地从写雎鸠转化到对人的描写。

类似的隐喻在中国的诗歌中比比皆是,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等。

在当代,隐喻也同样使用的非常广泛。

如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代表作《乡愁》,作者用隐喻的方式把乡愁写的是淋漓尽致。

乡愁本来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心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无形之物,但作者却把无形化为有形,把抽象之物化成具体之物。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乡愁就成了“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就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乡愁就成了“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乡愁就成了“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较为直观的意象,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形象,作者把它们作为隐喻的本体,代表着诗人不同阶段的乡愁。

邮票代表少年时期的乡愁,船票代表青年时期的乡愁,坟墓代表着作者中年时期的乡愁,而海峡代表着暮年时期的乡愁。

诗人通过隐喻,把缠绵渺茫抽象难以言表的乡愁情绪从思念的角度刻画得栩栩如生,触手可及,同时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意境深远。

二、隐喻在外国诗歌中的运用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也是隐喻的运用大师。

她的诗歌语言朴实亲切,往往寓丰富于简单,寄深邃于清澈。

她的诗歌自成一体,独放异彩。

狄金森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其中隐喻就是她常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现以她的《我不能停住死亡的脚步》为例,来剖析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艾米莉・狄金森的这首诗是描写死亡的,是她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中最著名也是最为人称道的。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别出心裁,用一个彬彬有礼的驾车人打开车门邀请对方入座和他同行的情景,写出了由生到死,由死到永生的漫长悠远的道路。

车辆前进的道路也就是从早晨到黄昏的过程,是人生由童年到壮年以至暮年的生命旅程。

所以在诗中,驾车人的邀请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某人已经濒临死亡,驾车人把他接走,让他开始他的最后的旅程,这里面蕴涵着“死亡就是离去”的意思。

在艾米莉的年代,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坐上马车就意味着离开原来的地方,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在本诗中,马车就是灵车,原来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新的旅程就是走向死亡。

除了驾车人和马车以外,诗中还出现了三个重要的隐喻,这三个隐喻分别属于三种类型。

第一,用植物来喻人类。

只有理解了这个隐喻,才能读懂“我们经过农田,凝望五谷”。

我们对植物很熟悉,知道它们是有周期性的,它们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最后会凋零,这是它们的周期特点。

诗人正是利用我们对植物的熟悉,利用这一有形的具体的形象,来理解人类的特点。

人类和植物一样,也是有一定生长周期的,从出生、成长、成熟到凋零,也就是从童年到青壮年、暮年以至死亡。

在这一隐喻中,两者的相似之处就是生命周期,人被看作为植物,从萌芽到茁壮生长然后凋萎离开人世。

诗歌的第三节中,先是“我们经过学校,值课间休息,孩子们围成圆环”,用“学校”和“孩子们”暗示人已经走过萌芽幼年时期;接着用“我们经过农田,凝望五谷”比喻人已经过了茂盛的时期,开始濒临凋萎。

人类和植物一样,也会有茂盛和凋零。

第二,用一天喻一生。

这种隐喻是狄金森最常使用的。

作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韩晶摘要:隐喻的使用范围很广,在诗歌中运用尤其普遍。

通过举例分析中外诗歌中隐喻的运用,阐述了隐喻的作用。

关键词:隐喻;诗歌;联想中图分类号:I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8)04-0134-02作者简介:韩晶(1972-),女,山东鱼台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200)外语系讲师。

收稿日期:2007-08-18者用一天的不同时刻来比喻人的一生。

出生是黎明,成熟是中午,暮年是黄昏,死之前是夜晚。

明白了这一隐喻,对诗歌中的“落日”才会产生深层次的理解。

“落日”可以理解为暮年。

下一节中出现的“夜露招来战抖和寒冷”,同样也是隐喻,是指死亡的开始。

夜露是只有晚上才会出现的,同时晚上也代表着死亡之前的那段时光,夜的寒意也就是死亡的寒意。

在这个隐喻中,作者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天的时间分割来作喻体,使读者对人生有了更好的理解。

第三,隐喻是物体的隐喻,出现在“我们暂停于一幢建筑物面前”。

在这里,艾米莉用“房子”和“大地”比喻人生的终点。

人都是要回家的,人最后要回的家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坟墓。

人死了以后,他们都会归总到那个家中,没有任何人是能例外的。

那么人最后的家是安在哪里呢?所以作者用了“地面的隆起”来暗示人是来自于大地,最终还是要回归大地,进入人的最后的一个目的地,也是人永久的家。

因此在作者看来,走进坟墓,也就是到家了,永远没有别的目的地了。

这三个隐喻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作者的永生观(Immor-tality)。

在作者看来,植物和昼夜都是有轮回的。

植物在今年会发芽,成长,成熟然后死亡。

到了明年,他们会重新开始一个轮回,又开始他们新的周期。

昼夜也是一样,今天到了尽头,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虽然坟墓是人的最终的目的地,但到了那个目的地以后,人可能会有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

所以,这些隐喻都暗示了作者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人会得到永生。

这也许是诗人在这首诗的第一节中会说“四轮马车上只有/我和永生”的原因。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隐喻,诗人还运用了另外一个隐喻来对死亡进行阐述。

诗歌的第四节中有“蛛丝”和“薄纱”两个词,这两个词既是用来解释感觉寒冷的原因是因为穿著比较单薄,也说明死亡来临前的寒冷是无法驱散和抵抗的,更主要的是作为隐喻来描叙死亡来临以前人那种气若游丝的情景,生命如“蛛丝”和“薄纱”一样,意识逸出体外,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于空气之中。

屋子的房顶就是大地的平面,而屋顶的飞檐就是墓碑,屋子的内部则为地球,人类的最终归宿就是大地[3]。

人类源于大地,生命依靠大地,最后回归大地,这也是另外一个轮回在诗歌中的体现。

死亡对大家来说是神秘的,不为人所知的,同时也是非常抽象的事物,但在艾米莉的笔下,死亡就是离开,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

人生就像我们所熟悉的植物一样,也是有萌芽、成长、成熟、凋零的过程,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勇敢地去面对死亡。

作者通过隐喻修辞手法,构建了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场景,用驾车人的邀请隐喻死亡的到来,用植物的自然属性来喻示人的特性,用一天的光阴变迁来隐喻人生的历程,用大地来隐喻人类的归宿。

这些隐喻的本体都是我们熟知的事物,用我们熟知的事物来描述我们所感到陌生的抽象的事物,这正是隐喻的作用。

罗伯特・弗罗斯特也是美国很有名望的诗人之一。

《未选择的路》(TheRoadNotTaken)是弗罗斯特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诗歌的内容很简单:诗人在林中散步,他来到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应该选择那一条路,最后决定选择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但事后他又感慨万千。

这首诗歌的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然而如果仔细品味,就能发现诗歌中所涉及的主题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生道路的选择。

人生是短暂的,一旦选择一条道路以后,我们就得沿着所选择的道路走下去,很难再有机会回头重新选择另外的道路。

诗中的道路的选择是本体,喻体却可以有很多的理解,可以是职业的选择,也可以是婚姻的选择,还可以是朋友的选择。

诗歌中诗人所选择的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能力,但诗人也流露出一种遗憾和无奈,只能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却再也没有机会去尝试其他的道路了。

诗人也许是想通过这首诗歌给人以暗示,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要再左顾右盼,裹足不前。

三、隐喻使用的意义为什么隐喻会在中外诗歌中被大量地使用呢?诗歌一般都是比较简短的,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思想和感受,如果再使用那种高深莫测的言语,就会加重读者理解上的负担,难以得到共鸣。

这时,诗人所要做的是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

这个要求决定了隐喻在诗歌中的广泛使用。

这也是隐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通过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哪一首诗歌中,隐喻都是用简单直接的大家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来作为本体。

如《诗经》中的“雎鸠”,《乡愁》里的“船票”和“坟墓”,艾米莉诗歌中的“植物”“房子”和“大地”,弗斯特诗中的“路”,都是隐喻的本体,用来描述那些抽象的我们很难下定义的喻体。

这样,通过隐喻的使用,以有形喻无形,具体喻抽象,使无形物体有形化,抽象物体具体化,丰富了诗歌的意象,营造了诗歌的意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同时,通过隐喻,利用人们已有的认知进行相似联系,又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引起更加深刻和强烈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1]LakoffGeorge,TurnerMark.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9.[2]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