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轮复习之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分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分析(原卷版)T知识点讲解方法一、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些什么内容。
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方法二、借助名词(代词)断句考点梳理:在名词代词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谁做什么事情。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公、卿、君、彼、此、其、之方法三、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考点梳理: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方法四、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考点梳理: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常用虚词是标志:古人喜欢“之乎者也”这些虚词,用在句子的开头或者结尾虚词通常是语气词,可以在其前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发语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可断句;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典例剖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方法五、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考点梳理: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顶真句等,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最新题型:主观断句题练习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最新题型(主观断句题)张家口涿鹿中学步洪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
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
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
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
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
”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3分)胥A闻B越C王D勾E践F服G诚H行I仁J听K谏L进M贤N士O是P人Q 不R死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夷行曰:“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击之。
”德裕曰:“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见利则锐敏争进,不利则鸟惊鱼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为国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今天A德城兵才B千余C若D战E不利城F陷G必矣H不若I以恩J义抚K 而安之L必M不为N患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德裕曰:“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见利则锐敏争进,不利则鸟惊鱼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为国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今天A 德城兵才B 千余C 若D 战E 不利城F 陷G 必矣H 不若I 以恩J 义抚K 而安之L 必M 不为N 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悲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01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题精准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文阅读(全国通用)

2024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之断句题精准突破一、主观题第一步:根据标志词,初步判断第二步:根据语法,断难断之处(1)用不同的记号标出名词、动词名词常做主语和宾语,动词常做谓语。
尤其注意指人的名词或者等同于名词的人称代词,在做主语的名词前断开,或者在做宾语的名词后断开。
特别注意:古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多种词性,要结合语境准确判断。
如“上”,要判断其是名词“皇上”还是动词“登、上升”;“禁”,要判断其是名词“禁令”还是动词“禁止”。
1[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改编)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答案]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分析] “初”,“当初”,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其后断开。
“范阳”,地点名词;“祖逖”,人名;地点名和人名常连在一起,不可断开。
“少有大志”是“范阳祖逖”的谓语和宾语,在宾语“大志”后断开。
“刘琨”,人名,与“祖逖”一起做主语;“司州主簿”,官名,做“为”的宾语,故在官名后断开。
“同寝”,是一同睡觉的意思,句意完整,其后断开。
“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不可断开,“鸡鸣”,名词做宾语,在其后断开。
“琨”是“蹴”的宾语,“觉”补充“蹴”的状态,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断开。
“非……也”,典型的判断句,其后断开。
[参考译文]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于是二人)就起床舞剑。
(2)判断名词和其后的动词是否可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可以,就在动词后断开,如果不能,再往后看动词后面是否接名词,该名词类型是否与前面的谓语构成合理的动作关系,如果可以,就在动词后的名词后断开2[2023·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涂黑。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文言断句
找方法理步骤
1.找主干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2.看虚词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3.理对引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4.看句式第四步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5、明顶真
6.据排偶
7.察反复
8.依总分
第四步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附:文言断句口诀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财主看后大怒,当即告到县衙。公堂上祝枝山却说写的全是“吉庆之词”,财主听后越发怒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有这样的吉庆之词吗?”
祝枝山听了哈哈大笑,将那对联重新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难道不是吉庆之词?”。结果县令和财主闻之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二.明确学习目标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班级高三(6)班
课型:高三复习课
课标要求:通过文言断句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高三复习内容“理解浅易的文言文”第一大项“理解”中的第四点“理解并翻译句子”。主要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已形成一定的语感,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 优质课件25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帝少事戎 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 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 时人谓为“格佞”。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标志:名词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 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 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 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 第朕非纣耳。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无留者/是不遁也
忠于大王也/
(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 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 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一.借助虚词位置断句:古人写文章,较多使用虚词,且有一定的规律:①句首常用“夫”“唯”“盖”“凡”“至若”“若夫”“窃”“请”“敢”“辱”“敬”等发语助词和表敬副词,因此,这类词前就是上一句;②句尾常用“也”“矣”“耳”“耶”“乎”“欤”“焉”“哉”等语气助词,因此,遇到这类词一般就是一句话完了,要断句;③句中常用“以”“于”“为”“而”“则”“乃”等连词,遇到这类词,就要分析前后结构,正确断句。
借助这些具有标志性的虚词,我们就可以判断何处是句首,何处是句尾,何处是句中,从而确定断句的地方。
如,《论语》中的几个句子: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不可不勉乎。
(“焉”“也”“乎”是句尾助词,这三处无疑要断句,“夫”是发语助词,前面须断句。
)再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12题: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矣”“乎”“哉”都是句尾助词,其后须断句。
)二.借助句式断句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和固定句式,根据这些句式的特有表达形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句子句首和句尾的位置在何处,从而准确断句。
①判断句的形式有:“……者……也”“……也”“……者……”“……者也”等,还有用“乃”“为”“即”“则”“非”“皆”表判断的;②疑问句的形式是:用“何”“安”“胡”“曷” “奚”“盍”“焉”“熟”“孰与”“孰若”“何如”“何以”“何为”“奈何”“若何”“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等疑问代词或语气助词构成疑问句;③固定句式常见的有:“……不亦……乎”“得无……乎”“无乃……乎”“何……为”“安……哉”“熟与……乎”“与其……熟若……”“为所……”“为……所……”“见……于……”。
如,《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一段: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②非不贤也/③为其不可得而法/④先王之法/⑤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⑥人或益之/⑦人或损之/⑧胡可得而法/⑨虽人弗损益/⑩犹若不可得而法。
文言文断句技巧+++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什么叫断句
▪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 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断开,叫“句 ”; ▪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 ,叫“读(dòu)。所以用标点符号给 古书停顿叫断句读。
【考试说明】
题型:选择题(选择课外文言文的划 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
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 力,综合考查学生文言基本功。
2.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 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3分)(2019年)
3.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 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 乐作焉。(3分)(2020年)
课堂总结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寻找标志,各个击破 回读全文,查漏补缺 依靠语感,事半功倍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凿壁偷光)
▪ 练1.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 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断3处)
▪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
出焉/东流注于河(断3处)《精卫填 海》
▪ 练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断3处)
▪ 看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断4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断4处)
3.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 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练: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断5处)
10
方法一: 找名词或代词,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 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句子节奏划分

中考二轮复习:文言文句子节奏划分一、教学目标1.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趣味导入《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说,明大学士解缙奉命为朱棣的一把象牙折扇题诗,将王之涣的《凉州词》龙飞凤舞地写上了扇面,却少了一个“间”字,遂声称这是一首小令,果断改了句子节奏,变成了:黄河远上,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见如何读真的很重要。
真题再现(2022·浙江金华·中考真题)卢重斋遗事[明]叶盛中书舍人卢儒字为己,号重斋,昆山人。
博学能文善笔札。
文学韩柳书法欧颜。
自负甚高,诚亦时流罕及。
或请文稿,曰:“吾有腹稿耳。
吾昔备顾问翰林,一日上促《雪赋》急,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
”其文今多不传。
然其为人,颇类迂僻。
陈孟东①者招饮,入门偶见胡仲子②文一册,席间饮食外,手读此文不已,不与众接一谈,虽诮之,不复顾也。
一日,乡显宦往候之,读书阁中,久不出。
其子侄请之至再,曰:“客候久矣。
”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③!”(选自《水东日记》)【注释】①陈孟东:陈皞,出读群经。
②胡仲子:胡翰,浙江金华人,著有《胡仲子》集,③来:句尾语气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咧”。
1、用“/”为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每部分限断一处)(4分)①博学能文善笔礼②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一)考情详解A:断句前提——断句的前提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B:短句四小步——①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 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 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 栗,汗不敢出。”
【译文】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 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 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 进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 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 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 战栗栗,汗不敢出。”
【参考译文】 顾荣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
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对烤肉垂诞,很想 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 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 “哪能每天都烤肉,却尝不到烤肉的滋味呢?” 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南流,每当遇到危难,经 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在左右保护他,顾荣问他这 样做的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
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 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 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 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 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 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 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野芳发而幽香 黑质而白章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岂非士之愿与? 与人相比,远矣!
判断句式:…者…也,此则…,此诚…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 (也)、孰与…乎、岂…哉(耶,乎)、独…哉、 非…欤、宁…乎、其…乎 被动句式:为…、为…所…、受…于…、 见…于 其他固定句式:如…何,奈…何,若…何, 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与其…孰若…, 与(与其)……宁,何其…也,直…耳!特…耳! 惟…耳!奚以……为?何以……为?其…其…, 何其……,一何……,……庶几……欤?
比如:中郎将、屯骑校尉、郎中、工部 员外郎、谏议大夫、御史大夫、兵部侍郎、 秘书郎、太守、刺史、长史、黜陟使、枢密 使、节度使、右仆射、史馆修撰、黄门郎、 国子祭酒、文学掾。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 向 之 末几 已而 须臾 既而 俄 而 俄顷 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1、句首虚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 斯、今、盍、嗟夫、是以、是故等常用于一句话 的开头,前面一般要断开;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 行文中经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并常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互文等 修辞方法。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方便 快捷地进行文言断句。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 (对偶,顶真)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互文)
一、通读文段,理解文意是关键。
(广东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 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 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 是执叶公之余习狃 而不变 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狃 niǔ 因袭,拘泥
(2012重庆)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3分)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 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 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后来韩康伯成为东晋玄学思想家)
8处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 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 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 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
【参考答案】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欤),抑(还是,抑或)与之与?”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
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 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 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 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 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 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 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 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 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 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 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 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乎?”寻亦收至。
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
【参考译文】 我的表伯王洪生家有狐狸,住在仓中,不
大为害,但小孩子有时靠近仓房游戏,就会被 瓦片飞来击中。一天,家里人在厨房抓到一只 小狐狸,都提议把它捶死,以发泄愤怒。王洪 生说:“这是挑起事端引来麻烦,人与妖怪斗, 哪有斗赢的呢?”于是他把小狐狸放在床上, 用果子点心等喂它,然后亲手送到仓房旁。从 此以后,小孩们经过那地方,再也没有瓦片飞 击来了。这是不通过战斗而使它屈服了。
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
儿云已足不需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
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
为国器。
——《世说新语》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 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需 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 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 甚异之,知为国器。 复裈kūn 夹裤
参考译文
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严冬的 时候,只有一件短袄,他的母亲殷夫人亲自为他 做短袄,(做时)叫康伯拿来熨斗取暖。母亲对 康伯说:“暂时(暂且)穿上短袄,过一些日子 (过一阵)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短袄) 已经够了,不需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 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的柄也就热了, 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半身也应当是暖和的,所 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他母亲听了感到非 常惊奇,知道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译文】 唐文宗李昂,在处理朝政的闲暇时间,
广泛地阅读各种书。一天,他在延英殿中 问左右的宰相和大臣:“《诗经》中有这 样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苹是什 么草?”当时宰相李珏、杨嗣复、陈夷行 相互看了看,没回答。李珏说:“臣按 《尔雅》的解释,苹是藾萧(一种像苹似 的植物)。”皇上说:“我看过《诗经 注》,那上面说,苹叶圆、花白,在野地 丛生,好像不是藾萧。”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 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 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 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 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 所 以 乃 受 炙 人 也(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
【参考答案】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赴宴),觉(发
觉)行炙人(端烤肉的下人)有欲炙之色(神 色),因(因此)辍(停止,放下,让出)己 施(给)焉(兼词,于之)。同坐嗤(chī讥笑) 之。荣曰:“岂(难道,哪里,怎么)有终日 执之,而(却)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 (西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每经危急, 常有一人左右(在左右保护,帮助)己(自 己),问其所以(怎样做的原因),乃受炙人 也。
奈……何——把……怎么办? 如……何——对……怎么办? 不亦……乎——不也是……吗? 其…乎(邪)岂…哉(乎)独…耶(哉)
——难道…吗? 其……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吧 何以……为 ——为什么要……呢? 非……欤——(难道)不是……吗? 无乃……乎(欤)——恐怕……吧 得无……乎——恐怕(莫非,该不会)……吧 孰与 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庶几……欤?————…或许(大概)…吧?
补充题目: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要推己及人,体恤下人,肯为别
人着想,终究好人有好报。 ②做人要知恩图报,感恩不忘恩。
16处
3. 表 伯 王 洪 生 家 有 狐 居 仓 中 不 甚 为祟然小儿女或近仓游戏辄被瓦 击一日厨下得一小狐众欲捶杀以 泄愤洪生曰是挑衅也人与妖斗宁 有胜乎乃引至榻上哺以果饵亲送 至仓外自是儿女辈往来其地不复 击 矣 此 不 战 而 屈 人 也(清朝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2、句尾虚词:也、兮、矣、焉、耳等经常用于 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乎等常用于 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 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3、句中虚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 句中,这些词前后一般不断句。
焉避其难? 心不在焉 又何戚焉? 盘盘焉,囷囷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文言文中,有一些明显的对话、引 文标志,如:“曰” “言”“云”“道”“说”等。根据这 些标志,很容易找到一些断句的地方。
不过,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话 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 人和“曰”字的情况。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 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 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 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 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 行断句。
文
言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断 句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步 骤
二、巧用方法, 先易后难。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及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方
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三、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 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 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 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 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 然。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12处
唐文宗皇帝听政暇博览群书一 日延英顾问宰臣毛诗云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苹是何草时宰相李珏杨 嗣复陈夷行相顾未对珏曰臣按尔 雅苹是藾萧上曰朕看毛诗疏苹叶 圆 而 花 白 丛 生 野 中 假 非 藾 萧。
(宋《太平广记》)
【参考答案】 唐文宗皇帝听政(处理朝政)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