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 理解

合集下载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发表于战国时期。

庄子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齐物”的道理。

他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上下各有差别,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下是我对庄子齐物论的一些见解。

首先,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的“物皆平等”和“物无善恶”等观点,对于人们的做事方式有很深刻的启示。

我们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将一些事物进行二元比较——好坏、高低、优劣。

而庄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万物的平等性。

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对待事物,不要盲目地去判断和评价,而是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

抛弃过度的分析和批判,借鉴自然之道,演绎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从而达到积极的生活意义。

其次,庄子的齐物论也提出了“无我”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人们应当“舍我而后能,否则不成器”。

这个“我”既指个人的私欲,也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庄子认为,只有放下个人的私欲,才能真正与万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如此一来,人们才会更容易接纳、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境界。

庄子还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清净无为”的境界,他认为,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之美,才能达到灵魂的升华与完善。

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庄子的“大道无门”。

他认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一种无私无欲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不是可以人为获得的。

在自然界中,万物复苏,与人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样的复苏实在是孕育了人们对自然的借鉴。

人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和启示,这便是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道。

不拘泥于特定的思想体系,虚空着天地,尚无可言,这便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的齐物论透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出了很多精彩的思想。

这些思想启示着人们如何去正确地对待和理解自然界,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寻求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

我们需要摆脱浮躁的心态和只求利益的思想,接下来要保持初心,不断学习自然之道,摸索出我们的“精神根源”,才能开创出一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这才是庄子齐物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齐物论的概念

齐物论的概念

齐物论的概念《齐物论》是孟子的著作,原名《盡心論》。

《齐物论》一词出自书中的名句“齐物”之说,意为“使物界达到齐整的状态”。

全篇论述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主张“齐物而后知道”。

“齐物”被孟子定义为“推己及人者”,即通过爱恋之心去同情他人以及认知他人。

《齐物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的观念。

本文将从齐物,齐心两方面剖析《齐物论》的概念。

首先,齐物是《齐物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密切相关,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生发,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

“天地与我并生”,认为人在宇宙间是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紧密相连。

孟子的宇宙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为万物是自然界发展规律的产物,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

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为因果关系的存在,因此,齐物根本就是推己及人,是均等、平等的含义。

齐物包含了孟子的伦理思想,即同情心。

《齐物论》强调通过同情心来认识他人並尊重他们的变化和追求。

孟子认为同情心是人类自身的本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驱动力。

他提出了爱恋之心,用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孟子的伦理思想。

爱恋之心是对他人的执着关怀,不仅是家庭关系的表现,更是社会关系中的主导原则,是推己及人的具体实践。

孟子认为爱恋之心可以改良人性,提升个人和社会的品质。

其次,齐心是《齐物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齐心是“齐物”的进一步发展,是将爱恋之心拓展到宏观和社会层面。

选择齐心不仅是做人的标准,也是成就道德和达到人类质量的目标。

孟子认为,齐心是指调节个人的心态和情感,与他人相互交流和理解。

个人心性之齐,社会风气也就齐,国家安定治理福利。

只有心的齐则物相齐,只有齐物才能推己及人,才能使自己进入一种有利于认知、理解他人和社会变化的状态。

在《齐物论》中,孟子用“齐物”的概念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他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和谐共生关系,主张人类应该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共生共荣,通过爱恋之心和同情心来推己及人。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齐物论解读

齐物论解读

齐物论解读《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对“齐物”的探讨,提出了自己对世界本质和人类存在的看法。

他认为,万物本质上是相同的,人们应该摆脱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束缚,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首先,庄子认为万物本质上是相同的。

他在文章中说:“凡物皆有生死,皆有所别,皆有所同。

故曰:齐物。

”他认为,万物都有生有死,有别有同,但这种生死、别同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因为万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绝对的差别。

这种看法体现了庄子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即世界是由一种无差别的“道”所支配,万物都是这个“道”的表现形式。

其次,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摆脱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束缚。

他认为,这些观念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而不是世界本身的属性。

因此,人们应该摆脱这些观念的束缚,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他说:“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意思是说,圣人不应该受是非观念的限制,而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去认识世界。

这也是庄子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

最后,庄子认为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他在文章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同时存在的,应该与它们融为一体。

这种看法体现了庄子对人类存在的理解,即人类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天地万物相互关联的整体。

综上所述,《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篇章。

它表达了庄子对世界本质和人类存在的看法,即认为万物本质上是相同的,人们应该摆脱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束缚,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这种看法体现了庄子哲学中的“齐物”思想,也是他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理想状态的看法。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齐物”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它打破了人们对于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局限,引导人们从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世界。

齐物论 名词解释

齐物论 名词解释

齐物论名词解释齐物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唯一的传世哲学著作。

它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齐物论”这一概念,探讨了客观世界的本质。

齐物论的核心理念是“物我同源”。

他认为,世界是由许多本质相同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被称为“我”,而“物”是指所有具有特定形式和性格的事物。

这种理论被认为是唯物主义的开端,它指出,客观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受到物质的约束,每种物质和物象都是一种不同形式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特征和本质。

亚里士多德将物质进一步划分为四种基本物质:风、火、土、水。

他认为,宇宙由这四种基本物质构成,这四种物质具有不同的属性,如重量、质量、介质等,彼此结合,形成有机体,即客观世界。

对这一理论,直到现代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原子时,才被证实有误。

此外,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很多其他学说,如唯一原则、唯一原因原则,以及构成客观世界的其他元素。

他认为,这些元素是客观世界的基础,它们具有普遍的特征。

而后世著名的哲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姆,以及许多学者相继发表了他们对齐物论的理解和研究成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它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价值。

“齐物论”一词是由亚里士多德著名的《物质论》一书中提出的,因而被用于描述这一理论。

与后来的哲学家们认为客观世界具有多元结构不同,“齐物论”强调了客观世界本质上的单一性。

尽管如此,它对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实践哲学中,像梦想派和现实主义,都继承了它的基本思想。

齐物论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因为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宏观观点,即客观世界是由一种基本物质组成的,而且这种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齐物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框架,允许人们更多的思考和理解客观世界。

这种宏观的框架也为人们更多地探索客观世界提供了可能性,为后人进一步理解客观世界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因此,可以说,齐物论的启示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综上,齐物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唯一的传世哲学著作,它将客观世界分解为由四种基本物质组成的单一整体,认为客观世界是由“物”和“我”组成的,这种单一性也使这一理论成为后世哲学发展的基础,为人们探索客观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齐物论理解

齐物论理解

齐物论理解
“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

庄子提倡齐一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

本篇表现的是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和对无差别的自由境界的向往。

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万物齐一”,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齐彼是。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2、齐是非。

“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

3、齐物我。

庄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人与物,我与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来自“道”。

4、齐生死。

庄子的生死观是辩证的生死观。

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一、概述《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齐物论》中“齐物论”思想的文章。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在《齐物论》篇中,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万物齐一,无差别、无对立。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解析“齐物论”的内涵,分别是哲学层面的本体论思考,方法论层面的认识论探索,以及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

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以及它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哲学本体论层面,“齐物论”强调万物本源的统一性,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源于同一个本体,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是非对错之别。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度洞察。

在方法论的认识论层面,“齐物论”提倡一种超越是非、对立的思维方式。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主观偏见和固有观念而产生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提倡通过消除偏见和对立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上,“齐物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庄子认为,既然万物本质上都是齐一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道德伦理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

通过对“齐物论”三层内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简要介绍《论语》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

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含义:齐物之谓,含义就是到了来到了一个非人的境地,这个境地的生命践踏了神圣道德的含义,几乎不配为人,因此言“物”。

神话小说西游记有齐天之说,就是这个含义。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作者选择《齐物论》这一经典文本,借助于对它的研究,探讨若干中国哲学范畴形成的内在逻辑,包括文本的思想结构以及这种思想结构在其后被解释的过程中所展示的线索。

中国哲学史的内容虽然一般被认为很古老,但"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则非常年轻,它是本世纪才建立、发展起来的。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这个学科的开拓者,如胡适、冯友兰等学者,参照西方哲学的某些概念、范畴,对中国传统中相类似的思想资料进行选择、整理,从而决定了它后来发展的基本格局。

它的意义在于,在比较形而上的层次上,建立了比较、会通中西文化的专门学科。

这是一种不叫比较的比较研究。

1)但是,它与佛学传入中国初期那种比较不同。

那时的中国学者是用老庄或玄学的观点理解佛学,佛学是被解释的对象;当代学者是用西学解释中学。

开始的时候,由于那些留洋的学者原本有较好的古典文化修养,在诠释传统时仍注意对象的完整性。

后来则是两种训练均不足的一代,用自以为了解的西学去解释变得陌生了的古典。

当两种思路不吻合时,被肢解的必然是古典。

结果就是我们的当代哲学无法从传统吸取有益的资源。

也许这是古典传统为取得其现代形态所付出的代价。

在这个世纪之交,试图摆脱这种状况的倾向开始出现。

它有两种不同的进路:一种是回到文献研究上来,包括训读与考据工作,避免那种抽象而又不切当的现代概念的滥用;一种是以文本为中心,重新回味经典的内在含义。

两者都是重塑中国哲学史面貌的基本工作。

本文的选题无疑是基于汇入新的研究趋势的愿望,但工作的重心放在后者。

以庄子《齐物论》为研究对象,基于下面的理由:第一,它具有丰富而纯粹的哲学内涵。

全文几千字,洋洋洒洒,除"有儒墨之是非"一句外,均不指涉具体的历史内容,这意味着它试图讨论最普遍意义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丧我”:理解关键是对“吾”“我”两词的理解。

在一般的语境下,“吾”、“我”都是第一人称。

但是,在这里不应该作如此的理解,否则就解释不通。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是这样解释的:吾丧我,摈弃我见。

“丧我”的“我”,指偏执的我。

“吾”,指真我。

由“丧我”而达到忘我、臻于万物一体的境界,与篇末的“物化”一节相对应。

这一理解十分的简介扼要而又切中主旨。

吾与我是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层次的主体,是不同境界的对立之主体。

若是摈弃物我、是非、彼此的本真之我,是臻于道境之我。

我是拘泥于现象和纷争之中,未能超拔出来的与一般人无异的我。

“吾丧我”不是颜成子游所说的“形如槁木,心固如死”的精神状态,而是达到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的浑圆的道境的状态。

与道契合,泯灭物我。

人如果达到这一境界便是真人、至人、真宰。

庄子提出“吾”但是没有明确规定何为“吾”。

大概是因为“吾”即“道”,是无法言说的。

后面的行文庄子也没有说明,而是用否定的方式来透显。

后面的“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等等都是从反面的切入,大概就像“道与言”的矛盾。

《齐物论》中破除是非的对待关系是庄子认为的达到“吾丧我”境界的必要的步骤。

在庄子看来,世界上本无所谓是非的。

是非的产生是由于“成心”的原因。

在庄子《齐物论》中,是非、彼此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所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此明。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不是“彼”、“此”的。

论言辩是非亦不是真知,应该明真知。

思辨的过程是逐层消解,引出真知而不再是非之辩,不应辨是非而应“明”真知。

思辨是从非之言入手:“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者,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一步一步消解直至引出道来。

发言之人议论纷纷却得不出一个定准,庄子极力反对人的是非之言,正是基于对“道”这一大全的真切体悟。

道本一大全,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说了,必然有一偏。

真知即道,道即真知。

道只能是作为体悟的对象,而不可以作为言说的对象。

对道达到体悟的境界即是“吾丧我”的境界。

这样一步步地庄子把“吾丧我”的境界引出来。

齐物我——万物与我为一下面这一句通常是庄子《齐物论》被认为是相对主义的最为重要的证据之一。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如严北溟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看来这不仅是相对主义,而且是诡辩。

”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庄子在这里不单是相对主义或者说是诡辩而在于破除“成心”之对待,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看起来对的观念进行批判、重塑。

既充分包含了对事物差异性的认识;也不是抹杀事物的差异性,反而是使差异的事物充分展开,以达到对事物全体乃至于道的把握。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屡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由于这里说到一、二、三的问题,我们很容易想到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实不然,庄子的用意不是在于说明天地万物与我都生于三,而三又从二,二又从一而来;而在于反对那种斤斤计较于言论数目,阐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理。

“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就是说,不必计算于有无而是要因任自然。

《齐物论》理解《齐物论》不愧为《庄子》中较难的一篇,让工科生煞是辛苦。

不过读下来,发现其蕴含广博,观点新奇。

参考一些关于《庄子》的著作,对这篇《齐物论》有了一个划分,全文可以分为6段来阅读。

以下细致来读。

第一段描述的是“吾丧我”的境界。

南郭子綦已经抵达“无我”的境界,所以形容枯槁,心如死灰。

子由不明白他为何如此,他便引出人籁、地籁、天籁的三籁之说来点拨子由。

人籁是竹箫吹出的乐音,来自于人;地籁是众孔窍发出的声音,来自于自然。

人籁夹带着人的喜怒哀乐;地籁虽可以“万窍怒呺”,却不会有人的情感。

人籁与地籁皆要仰仗外物。

人要吹动竹箫才能产生乐声,气要经过空洞才能发出风声。

而天籁则不需要借助外物,它发自万物本性,不受任何约束。

中华书局出版的《庄子》中讲,天籁的引出,目的在于“怒者其谁”的提问,而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让人去寻求答案,恰恰相反,是让人们在无限深奥的自然面前去掉一切是是非非之心,进入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如何达到“吾丧我”的境界?这是天籁的境界,一般人是不能达到的。

南郭子綦所说的人籁可以作为人的言语,这是人对事物看法、主张、思想等的反映。

人籁有局限性,而人提升自我的过程就是不断突破自我思想局限的过程。

当这个突破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可达到地籁的境界,超越狭隘的个人喜好,以自然观自然。

最后进入天籁之境,自我与自然合而为一,外忘功名,内忘己。

很少有人能够抵达天籁的境界,但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人的心胸会越来越开阔,心境也会越来越安宁。

第二段铺开描写众人纷争、百家争鸣的世俗百态,并指出一切纷争的产生处于人们的“成心”。

所谓成心,庄子认为人之初都有本真之心,但由于外物即社会生活的影响及耳目等五官后天的局限,逐渐有了一己之情、一己之私、一己之成见。

私心成见在胸,牢不可破,于是引发了万劫不复的固执、偏见与纷争。

庄子写世人限于纷争的痛苦与悲哀,他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弛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又说:“终身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极福人道关怀。

又说:“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悲天悯人的情怀溢于言表。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应该如何理解呢?终身奔波劳苦看不到成功,一辈子疲惫困顿,找不到归宿。

这无疑非常可悲。

人不知道真宰的存在,抱持偏见度过一生,或沉溺于利益的斗争,消损心智而不自知;或盲目追求自己本不需要的东西,白白浪费大好的光阴。

当“真宰”被人的“成见之心”蒙蔽,人就陷入了蒙昧无知的状态,沦为欲望的奴隶。

外在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一旦丧失自我,就只能被动地应对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承担为外物所役的痛苦,身体和心灵都得不到自由。

而在庄子看来,这种痛苦比死亡还要可怕。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劳苦困顿都只源于人的一念之误,只要破除这“误”,便可海阔天空。

事实上,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天然的真我,如果将一个人视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真我就相当于这个世界的真宰。

坚守真我,无论外在的世界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复杂,都不会心烦意乱、迷惘困顿。

第三段分别从是与非、彼与此、可与不可、然与不然、分与成、成与毁、指与非指等方面,不厌其烦地论述万事万物没有本质上得差别,他们不仅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转换,从道的层面看,他们完全是浑然一体的,也就是“其通为一”。

在此观念上,庄子提出了“莫若以明”的认识论,即与其纠缠于是是非非的偏见之中,不如用虚静之心去观照万事万物,排除自我中心的障蔽,呈现大道的光明。

在论述分与成、成与毁一节中,庄子还描述了一个狙公赋芧的寓言故事,通过“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的转换,名实未变而对猴子心理作用却不同,从而提出了“休乎天钧”,即混同是非,任凭自然均调的观点,反映了庄子崇尚自然的根本思想。

此段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人们之所以将如此多的精力放在争斗上,是因为过于关注事物间的差异。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家常执己之词,攻击别家。

但庄子却认为,事物有“此”就有“彼”,他将彼此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圆圈,认为二者循环往复。

哲学家冯友兰曾经点评庄子的这个圆圈:“人若站在道的观点上看问题,就如同站在圆圈的中心,他看到圆圈上的每一点的运动,而他自己则站在运动以外。

这并不是由于他无所作为、逡巡不前,乃是因为他超越了有限,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

庄子把囿于有限的观点比作“井底之蛙”,只看到天的一角,便以为那就是天的全体。

”在其他人都关注事物间差异的时候,庄子指出这些差异源自于人们的成见,各人只知道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知道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审视问题,便轻易地判定自己是,他人非。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必定因此加深。

现实生活中,争执不可免,在与他人发生争执时,人不妨尝试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对方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

了解对方的心意无疑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四段可以分为两个小节,前一节以相对论的观点去看待大小、寿夭,“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其目的还是借此退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论命题。

后一节以辩证论的观点阐明悟道者的品质,即“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其目的再次说明泯灭辩争、混同齐一的合理性。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天地与我并生”说的是世间万物的来源问题:“天地”与“我”是一样的,都是从“道”那里生出来的;而“万物与我为一”并不是前句的同义重复,其重点讲归宿的问题。

庄子说的“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和《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义相同。

“一”从万物中来,万物又从“一”中生发。

万物与我同体,都归于道,道既是万物的起点,也是万物的归宿。

所以会有“天人相类,天人合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世人多对老、死,心存恐惧。

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对物我分别对待,才会无休止地追求外物,以至于深陷欲念不能自拔。

如果一个人可以将自己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就可以超越时间的界限,摆脱对外物的依赖,体验无穷无尽的天地。

那时,他既不会贪生怕死,也不会将时间耗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他不会恐惧,也不会有烦恼,逍遥自在。

第五段,在前文对齐物论宗旨观点尽说无遗的基础上,例举了三个寓言故事,分别从形象意境上加深读者对齐物论的体悟。

第一个寓言“尧问舜”,意在从狭小的自我中走出来,开阔心胸。

第二个寓言“啮缺问乎王倪”,通过人、泥鳅、猿猴、麋鹿、蜈蚣、猫头鹰等等的生活习惯的比较,说明万物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更没有一个是非利害的标准,申明偏于一私的争辩是多么的愚蠢。

第三个寓言“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描述了悟道者的“游乎尘垢之外”的精神境界。

本段中有“丽姬悔泣”的故事。

庄子在此借丽姬的故事告诉人们,没有必要为了死亡恐惧。

活着的人不知道死后的情景,也许死亡并不像人想的那样糟糕,也许死比活还要好。

对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但与其说人恐惧的是死亡本身,不如说人害怕的是未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