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
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xunnna

儿童少年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为儿少卫生学。
是保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
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对象婴儿→青年,年龄范围:0~25岁重点对象:7~17岁的中、小学生即童年期至青春期的儿童少年我国,约占全国人口的1/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一、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量变,也有质变,形成不同的发育阶段,前阶段为后阶段奠定基础,而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发展趋势,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几个年龄期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年龄分期(1) 生物学分期胎儿期---- 从受精卵发育到胎儿娩出(0~280天)婴儿期---- 出生到1周岁襁褓环境母乳(出生~第28天,新生儿期)幼儿前期---- 1~3岁,又称托儿所年龄期幼儿期---- 3~6岁(入学年龄)又称:幼儿园年龄期或学龄前期童年期---- 6~12岁,又称学龄初期青春发育期----- 约10~20岁青年期---- 约18~25岁青春前期青春中期——性征发育期青春发育后期(2) 按教育阶段的分期法先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前期,托儿所年龄期学前期-- 相当于幼儿期,幼儿园阶段学龄期:学龄初期----大体相当于小学阶段学龄中期----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学龄晚期----大体相当于高中阶段(3) 按牙齿发育的分期法乳牙期----6岁以前混合牙期----6~13岁恒牙期----13岁以后(4) 按性发育的分期法中性小儿期----0~7岁两性小儿期----8~15岁性成熟期----16~20岁(5) 按身高、体重生长速度的分期法第一生长突增期----胎生期和生后约两年内第二生长突增期----青春发育期身高突增的几年※生长发育的几个基本方向:1.头尾发展律:由上而下例:生长速度抬头→ 转头→ 翻身→ 直坐→ 爬行→ 站立→ 行走例:动作发育2. 近侧发展律例:手的精细动作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善3. 向心律(生长成熟度的倾斜):——儿童期、青春期发育身体各部形态发育的顺序:四肢先于躯干,下肢先于上肢,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发育青春期:下肢突增的顺序:足→小腿→大腿、骨盆宽、胸宽、肩宽、躯干高→胸壁厚度上肢突增的顺序:手→前臂→上臂手的骨骺愈合:指骨末端→ 中端→ 近端→ 掌骨→ 腕骨→ 桡骨、尺骨近端二、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波浪的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胎儿期(胎中期,约孕4~6个月,可持续到1周岁)第二次:青春发育初期(女10岁,男12岁)※※※※以身高为例,说明发育速度不均衡性※※※※第一次突增高峰:胎儿中期4~6个月,三个月内共约增27.5cm出生后,增长速度减慢第一年中,仍增加20~25cm第二年内,约增加10cm2岁后,平均年增加4~5cm,直到青春期前第二次生长突增:青春期年增值5~7cm ,个别达10~12cm约持续3年之后,生长速度减慢到女17~18岁,男20~22岁左右,身高基本停止增长以体重为例,说明发育速度不均衡性第一次突增高峰:胎儿后期(7~9个月),总增长量2300g生后第一年中体重约增加6~7 kg,约为出生时(3kg)的2倍第二年内,体重约增加2~3 kg2岁以后,平均每年体重增加1.5~2 kg,直到青春期开始第二次生长突增:青春期年增值4~5 kg ,个别达8~10 kg 。
儿少卫生学

儿少卫生学重点汇总一、绪论(MJ)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XZ)儿少卫生学研究的年龄范围的0~25岁,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
(JD)中小学生的三大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
(XZ)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二、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JD)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
(MJ/JD)头尾发展律: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来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
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之前必然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
(MJ/JD)向心律: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
身体各部分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由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MJ/JD)生长轨迹现象:在遗传因素控制下,每个正在生长中的个体都有一个生长轨迹,因疾病等阻碍因素而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后,一旦阻碍因素得到克服,又会出现向原来轨迹靠近发展的强烈倾向。
(LS)以身高为例,说明一下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均衡的。
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高峰:第一次从胎儿4个月到出生后1年,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发育早期。
、身长在胎儿4~6月增长约27.5cm,占正常新生儿身长的一半左右,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
出生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生后第一年中身长增长20~25cm,是出生后生长最快的一年。
生后第二年,身高增长约10cm。
2岁后至青春期前,生长速度减慢并保持相对稳定,平均每年身高增长4~5cm。
儿童少年卫生学分章节考试重点

实用文档.绪论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局部。
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为0~25岁。
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在此根底上向学龄前儿童和大学生群体延伸。
三个鲜明的开展特征:1.高度重视主要效劳对象——中小学生的三大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
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开展特征和实际需求。
3.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开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效劳。
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第一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生长〔growth 〕: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局部乃至全身的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和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变。
发育〔development 〕:指细胞、组织的分化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开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变。
生长发育结束时个体到达成熟,形态、功能全面到达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根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生长发育过程从受精卵开始,经历了胎儿、儿童、青春期直至成年期,始终处于量的增加和质的变化的动态过程。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现象。
⑴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阶段性:婴儿0-1,幼儿前期 1-3,幼儿期 3-6,童年期 5-12,青春期10-20 女孩比男孩早1~2年,青年期 18-25;程序:1头尾开展律〔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由上至下、由近而远〕2近侧开展律〔瘦的精细动作,近-远,粗-细,简单-复杂〕3向心律〔童年期和青春期,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
⑵ 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平衡的。
儿少卫生学重点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生长: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分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发育:指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的改变。
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不同的概念和内涵;生长是发育的前提,发育包含了生长;两者相互依存。
成熟:指生长发育过程达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的水平。
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1、阶段性(几个?)婴儿期0-1岁;幼儿前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青春期10-20;青年期18-25岁。
2、程序性1)头尾发展律,婴儿期和婴幼儿期:由上而下、由近而远。
2)近侧发展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3)向心律,童年期和青春期: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即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
二)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两个突增高峰期:胎儿期:身高:胎儿中期4-6月,体重:胎儿后期7-9月;青春发育初期:女:9-11岁至13-15岁,男:11-13岁至15-17岁二次交叉的原因:第一次交叉:女生突增开始,男生尚未开始;第二次交叉:女生突增开始下降,男生突增开始。
掌握突增高峰期的意义:补充适当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足够的锻炼。
三)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及协调性Scammon生长模式四)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1、生长轨迹现象: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
2、赶上生长:因某种因素生长发育受阻的儿童,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
3、生长关键期:器官和组织的快速生长期,此时受到不利干扰,常导致永久性缺陷或功能障碍。
Eg青春期早期是长骨的关键生长期;胎儿期-出生后6个月是脑组织的关键生长期。
****常见发展关键期0-2岁前是运动发展的关键期1岁半-3岁是口头语音单一口音的语音,9个月前能辨音,不排斥任何声音4-5岁是辨识字、词0-4岁是视觉发展3岁前是良好习惯培养期(睡眠、饮食、排便、自理、社交)**掌握关键期有什么意义:1、适时教育,2、早发现早干预五)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生长发育长期变化的表现:1)身高、体重的增长,2)性发育提前,3)乳、恒齿萌出提前,4)儿童时期的某些疾病提早发现。
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

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目的:研究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界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对象:出生至发育成熟为止成长中的一代(0—25岁),重点对象:7—18岁1研究对象特点: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2在学校接受教育 3集体生活主要研究内容:1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2 疾病预防(预防学生常见病为主;重视学校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成人期疾病早预防;以青春期少年为重点预防健康危险行为)3学校健康教育 4心理卫生 5教育过程卫生6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7学校卫生监督生长: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和全身大小、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属两量变。
发育: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体力、心理和行为上的成熟,属质变。
成熟:指生长和发育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和心里等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能力。
研究生长发育意义:1探讨人类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2评价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状况3研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4为制定学校教育卫生政策提供依据5生长发育机制研究生长发育一般规律:一阶段性和程序性阶段性:婴儿0-1 幼儿前期 1-3 幼儿期 3-6 童年期 6-12 青春期10-20 青年期 18-25;)程序:1头尾发展律(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由上至下、由近而远)2近侧发展律(瘦的精细动作,近-远,粗-细,简单-复杂)3向心律(童年期和青春期,下肢先于上肢,四肢遭遇躯干,)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第一突增期:胎儿四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身高(胎儿中期4-6个月)体重(胎儿后期7-9个月)第二突增期;青春期(女 9-11至13-15 男 11-13至15-17)突增期意义:补充适当的营养2保证充足的睡眠3保证足够的锻炼三、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及协调性Scammon生长模式:1一般型:肌肉、骨骼脏器等,两次突增2神经系统型:一次突增,先快后稳3淋巴系统型;一次突增,有升有降4生殖系统型:一次突增,先慢后快四、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1生长轨迹现象:在外环境五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2赶上生长:因某种因素生长发育受阻的儿童,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3生长关键期:生长关键期是器官和组织的快速生长期,此时受到干扰,常导致永久性的缺陷和功能性障碍。
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

一、绪论1.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儿少卫生学,以保护、促进、增强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为宗旨,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和特点,生长发育、健康与环境、遗传的关系,提出卫生措施和卫生要求,利用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潜能的发挥、提高儿童少年健康水平和未来的生命质量。
2.研究对象: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0~25岁。
重点:中小学生群体。
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
3.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
【1章】生长 :指细胞繁殖、增大,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
为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和组织分化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行为和体力的不断发展,是质的改变。
【成熟】:生长发育达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功能方面已全面达到成人水平。
体格发育指标:通常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的发育,是人体整体发育的重要方面。
体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为三类,即纵向测量、横向测量和重量测量。
体格发育派生指标。
【体能发育指标】1. 生理功能指标:整体上反映身体各系统、器官所表现的生命活动水平,可用一定的测量指标反映。
心血管功能测量指标是在一定负荷下人体心率、脉搏、动脉血压的变化。
肺功能测量指标包括:呼吸频率、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吸氧量等。
肌力发育测量指标有握力、背肌力等。
2. 运动能力指标:运动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和协调能力等。
每一种运动的特征均可用一种或几种运动项目来反映3、体能发育的派生指标:血压脉搏心率。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一)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观遗传学: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所表达的遗传性状如何发生变化。
(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是量的积累和功能成熟。
儿少卫生学重点

儿少卫生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为宗旨,通过研究儿童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环境综合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适宜卫生措施,使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目的:研究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遗传和环境因素,提出相应的里生要求和适宜的卫生措施;利用有利因素,减少和控制消极因素,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为儿童少年实现社会化,提高身心发育和健康水平,维护终身良好的生命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对象: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年龄:0~25岁;重点:中小学生,占全国人口1/3以上。
4、儿少卫生学与临床儿科的异同共同点: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不同点:研究对象:0—2 5岁,重点人群暑7-18岁;出生-14岁(18)以前。
研究内容:着重于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与儿童身心发育潜能的发挥;着重与个体儿童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儿少卫生学与儿童保健学的异同共同点: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不同点:研究对象:0-25岁;0-14岁;重点人群:7-18岁;7岁以下。
6、服务体系妇幼卫生部门:负责6岁以下儿童的保健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负责学校卫生监测。
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妇幼卫生及学校卫生监督。
7、研究内容(1)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a.身体发育:由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共同构成;b.心理发育:涵盖认知、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也包括气质、个性、性格、行为等非智力因素;c.影响因素:遗传、营养、体育锻炼、环境污染、疾病、家庭因素、人际关系等;d.营养与体育锻炼:是影响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
(2)疾病预防:a.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防治近视、龋齿、沙眼、贫血、脊柱弯曲异常、肥胖、高血压、糖尿炳;b.新发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防治/建立应急反应机制;c.健康危险行为的预防和监测:吸烟、酗酒、滥用药物、意外事故、自杀、网络成瘾;d.成年期疾病在儿童期的预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很全面的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总结

儿童少年卫生学绪论1、儿童少年卫生学(childandadolescenthealth):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少卫生学的目的:研究正在发育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儿童少年健康.目标:保护、促进儿童少年健康。
3、儿少卫生学发展特征: ⑴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中小学生三大特点:①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②在学校接受教育;③集体生活。
⑵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还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 ⑶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4、儿少卫生学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中小学群体(7—18 岁儿童少年,即儿童期与青春期)。
年龄范围:0~25 岁,即出生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二、儿少卫生学的学科内容1、生长发育:2、疾病防治:3、心理卫生4、学校健康教育:5、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三、警惕“现代文明”对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带来的负面影响1、儿童耐力素质停滞或下降耐力:表现在肌肉静止性耐力和速度耐力两方面其中: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耐力跑等指标出现负增长2、学生营养状况的“双峰现象”肥胖(obesity) :1985年肥胖的检出率约为0。
2%和0。
1%,超重率1%-2%1995年肥胖检出率男6%—8%,女4%-6%; 2000年前后,超重+肥胖:男孩:7-9岁:25。
4%,10—12岁:25.5%;女孩:7-9岁:17。
0%,10-12岁:14.3%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营养素摄入不平衡,以及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等不良习惯造成。
3、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居高不下传染病已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控制或消灭,但近视、龋齿、脊柱侧弯等与现代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学生常见病的患病率却是有增无减,有些甚至还在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目的:研究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界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对象:出生至发育成熟为止成长中的一代(0—25岁),重点对象:7—18岁1研究对象特点: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2在学校接受教育 3集体生活主要研究内容:1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2 疾病预防(预防学生常见病为主;重视学校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成人期疾病早预防;以青春期少年为重点预防健康危险行为)3学校健康教育 4心理卫生 5教育过程卫生6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7学校卫生监督生长: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和全身大小、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属两量变。
发育: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体力、心理和行为上的成熟,属质变。
成熟:指生长和发育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和心里等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能力。
研究生长发育意义:1探讨人类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2评价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状况3研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4为制定学校教育卫生政策提供依据5生长发育机制研究生长发育一般规律:一阶段性和程序性阶段性:婴儿0-1 幼儿前期 1-3 幼儿期 3-6 童年期 6-12 青春期10-20 青年期 18-25;)程序:1头尾发展律(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由上至下、由近而远)2近侧发展律(瘦的精细动作,近-远,粗-细,简单-复杂)3向心律(童年期和青春期,下肢先于上肢,四肢遭遇躯干,)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第一突增期:胎儿四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身高(胎儿中期4-6个月)体重(胎儿后期7-9个月)第二突增期;青春期(女 9-11至13-15 男 11-13至15-17)突增期意义:补充适当的营养2保证充足的睡眠3保证足够的锻炼三、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及协调性Scammon生长模式:1一般型:肌肉、骨骼脏器等,两次突增2神经系统型:一次突增,先快后稳3淋巴系统型;一次突增,有升有降4生殖系统型:一次突增,先慢后快四、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1生长轨迹现象:在外环境五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2赶上生长:因某种因素生长发育受阻的儿童,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3生长关键期:生长关键期是器官和组织的快速生长期,此时受到干扰,常导致永久性的缺陷和功能性障碍。
生长发育长期变化表现:1 身高体重的增长 2性发育提前 3乳、恒牙萌出提前 4儿童时期某些疾病提前发现生长发育的原因:1营养2 异族通婚 3传染病的有效防治 4城市环境的刺激作用意义:为预防和控制儿童少年时期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2制定卫生标准3适时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4合理营养心理卫生: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科学,包涵一切旨在改善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心理卫生问题:指主要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偏倚,它不是某种特定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多随年龄增长二逐渐减少或消失。
判定原则:需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合乎事实地判断心理事实问题。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来的占主导地位、典型而本质的特征。
判定原则: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心理发展的行为才是行为问题,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行为表现并不都是心理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原因:1生物学脆弱性(发育、躯体、气质) 2家庭因素 3学校因素 4 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发展:又叫心理发育,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儿童少年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 3心理行为特点和年龄相符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个性的稳定儿童青少年心理工作目标:1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情绪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成年期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2 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3为儿童少年创造良好的心身发展环境,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1、学业相关问题2、情绪障碍 3、品行障碍 4、心身疾病5、顽固性不良习惯 6、青春期问题(物质滥用酗酒吸烟吸毒家庭暴力自杀性问题离家出走网络成瘾犯罪)流行特征:检出率男孩高于女孩,青春期高于童年期,大城市多于小城镇,小城镇多于农村,工业化地区高于非工业化地区。
婴儿期心理发展特点:1学会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发展2言语能力获得很大发展3开始了最初游戏活动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1游戏是主要活动形式2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3个性心理特征初步形成儿童期心理发展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2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过度3儿童开始有意识参加集体活动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1身体发育上急骤变化2心理发育上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心理不稳定3性意识觉醒心理发展的矛盾性:1反抗性与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开放性 3勇敢与懦弱 4高傲与自卑 5否定童年又依恋童年性发育:从受精的瞬间开始直到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
性早熟:指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以前来月经初潮者。
性发育延迟:以男孩13.5~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孩13~13.5岁未出现乳房发育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环境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1营养 2疾病 3体育锻炼 4生活作息规律 5气候与季节 6环境污染 7社会、家庭)环境雌激素:在生产、生活中产生、释放到环境中去的一类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活性,可干扰内源性雌激素的生理作用,拮抗雄激素的效应儿童铅中毒:血铅水平超过或等于0.48umol/l,不管有无临床症状、体征和其它血液生化指标,都可以确诊为铅中毒临床表现:一神经系统1注意力缺陷与多动:易激怒、冲动,烦躁不安2行为异常,性格改变:进攻或抵抗行为,过度依赖或离群行为3精神发育迟缓,智商降低4学习障碍5视听功能损害二体格发育影响1 造血系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 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预防:1注意个人卫生,杜绝手-口途径 2清洗用具 3搞好环境卫生 4注意用品卫生、玩具5合理营养生长发育调查的目的:(1)研究生长发育的规律(2)探索各种内外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制订本地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正常值(4)观察、检验和评价各种学校保健措施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实际效果。
生长发育指标的分类:形态指标功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心理指标生长发育调查方法一、横断面调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一定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一次大数量的调查目的;1制定某地区儿童生长发育的标准2与其他地区比较探究原因,制定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3了解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趋势缺点:不易观察到发育的连续过程和变化的关键时刻二追踪调查:通过选择较少数量的对象,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连续多次的调查,来观察儿童少年的发育动态主要目的:1制定生长发育正常值 2了解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3探讨对生长发育影响的因素缺点:耗时长,人员易变动三半纵向调查:为了克服追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和观察对象易于流失的缺点而产生的一种设计调查设计:1~6个月内,按1个月一组;每组60~70人6~12个月内,按2个月一组;每组60~70人1~2岁,按3个月一组,每组100人2~6岁,每6个月一组,每组100人7~9岁,每岁一组,每组100人10~18岁,每岁一组,每一性别年龄组应150~175人18岁以后,每岁一组,每一性别年龄组100人左右时间:5-6月 9-10月生长发育标准的制定:某一标准只适合一定的地区和人群,而且应每5-10年更新一次标准分类:利用均值和标准差适用正态分布;利用百分位数适用正态或偏态评价内容:生长发育水平生长发育速度各项发育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一指数法:是根据人体各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数学公式编成指数,用以评价发育水平、体型、体质或营养状况的方法二、离差法:1、等级评价法(用标准差与均值相离的位置远近划分等级)2、曲线图法:将个群体各年龄的均值各自连成一条曲线,直观地比较三、百分位数法离差法的优缺点:优点:可评价个体和集体儿童的发育水平2方法简单,便于推广 3曲线图法可追踪观察某项指标的发育动态缺点:不能评价发育速度和发育的均称程度学生健康监测:是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等方面长期的动态观察。
主要内容:生长发育状况、疾病和异常(患病率、检出率和死亡率)及因病缺课状况健康监测的意义:(1)掌握学生群体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为进行学校卫生和儿童少年健康方面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为从事学校卫生教学及科研提供全面、客观、及时的基础资料。
(3)为客观评价受检地区和学校的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4)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推动学校卫生工作奠定基础,明确方向和目标。
健康监测的实施(一)监测对象(二)监测时间(三)常用的监测内容(四)监测的质量控制儿童青少年患病率特点:1年龄特点:(1)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2)不同年龄阶段患不同疾病(年龄增加患病率增加:近视、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
年龄增加患病率降低:传染病、营养不良、沙眼。
年龄增加患病率稳定:肾病、脊柱弯曲异常)2季节特点:冬春季:呼吸道疾病夏秋季:消化道疾病儿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1婴儿期:死亡率最高,死因:新生儿肺炎、早产、先天畸形2幼儿期:较高死因:肺炎、恶性肿瘤、意外死亡3学龄期:迅速下降 10-14岁死亡率最低4青春期:死亡率又增加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它是由于屈光不正所致。
视力低下:眼睛辨认目标的能力下降,裸眼视力低于5.0视力低下的原因:各种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各种眼病,营养不良或急慢性疾病。
弱视:凡眼部五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引起的远视力小于0.9.且通过屈光校正达不到正常视力不良,称弱视。
儿童年龄越小,晶状体弹性越大,眼的调节能力越强,近点距离越近近点距离:使用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眼前最近一点的字体或其他细小物体时的眼物距离。
近视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①轴性近视—眼轴长度过长,晶状体屈折力正常②屈光性近视—眼轴长度正常,晶状体屈折力过强影响因素:一环境因素1视近工作年限及持续时间 2视近工作时的不良因素 3视力紧张程度 4营养与体质二遗传因素近视眼预防:1合理安排生活制度,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2开展用眼卫生的健康教育,培育儿童良好的阅读书写卫生习惯3改善学习环境4大力开展体育运动,做好眼保健操5定期检查视力6合理饮食,注意营养龋齿龋齿率=龋、失、补例数 / 受检人数(说明龋齿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龋均==龋、失、补只数 / 受检人数(说明人均龋齿严重程度)龋齿补够成比(反映口腔保健水平,提示口腔保健服务工作量)我国儿少龋齿流行特征:1幼儿园>小学>中学2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3在世界范围内属低发,但大部分龋齿未得到治疗或处理4龋齿率呈上升趋势5浅龋齿率高于深龋齿率6磨牙是好发牙,磨牙的咬合面是好发部位致病因素:1细菌(根本原因)2食物(物质基础)3宿主(重要条件)4时间(发展过程)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宣教,注意口腔卫生2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3药物防龋4定期口腔检查5其它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性及卫生意义:优势法则: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少量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灶,大脑皮层的其它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卫生意义:利用优势法则提高学习效率;儿童兴奋灶易消失,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学应注意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