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
水稻最适宜的灌溉方式

水稻最适宜的灌溉方式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所需的水分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常见的灌溉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土壤浸润灌溉:将水源直接引入田地,让土壤自然吸收水分。
这种灌溉方式操作简单,但缺点是易造成水分的浪费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2. 点滴灌溉:将水源通过细管输送至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实现逐滴滴灌。
这种方式节约用水,但对设备维护和管理要求较高。
3. 雨水灌溉:利用自然降雨来滋润农田。
这种方式环保且简单,但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
4. 微喷灌溉:利用微型喷头将水源均匀喷洒到田地中,可实现较好的水分控制。
不过,设备成本较高且易造成水分流失,需要注意节水。
综上所述,不同的灌溉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和土地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方式,以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 1 -。
水稻节水灌溉的理论与技术

式 研 究 ,得 出 符 合 黑 龙 江 垦 区水 稻 灌 溉 实 际 的技 术 指 标 体 系 。 ( 取 得 机 理 与技 术 创 新 成 果 )
2 . 灌 溉 模 式
观 测 示范 区控 制灌 溉 技 术 的 灌 水 时 间 、灌 水 定 额 及 灌 溉 定 额 .总 结 相 应 于水 稻 各 生 育 阶 段 不 同 土 壤 水 分 控 制 下 限 的灌 水 间 隔 时 数 及 稻 田 土壤 表现 , 分析 控 制灌 溉 技 术 的 节 水幅 度 , 确 定
了水量 , 而 且 能 促 进 水 稻 根 系 生 长发 达 , 控 制 水 稻 地 上部 株 型 的
、
无效生长 , 提 高 水 肥 利 用 的 有效 性 。适 时适 量 的 灌 溉 供 水 , 能较 充 分 地 发 挥 水 稻 生长 的补 偿 效 应 ,从 而 形 成 较 合 理 的群 体 结 构 和 较 理 想 的 株型 , 达 到 节 水 高 产 的 目 的 。灌 水 后 无水 层 的 田间 土 壤 水 分 状 况 ,改 变 了 长 期 淹水 条件 下 的根 层 土壤 环 境 ,根 系 发 育、 净光合 率、 水 肥 的 合 理 利 用 程 度 均 明显 改 善 , 稻米 品 质 得 到 提 高 。因 此 , 水 稻 控 制灌 溉 技 术具 有节 水 、 高产 、 优质 、 低耗 、 抗倒 伏、 抗病虫害等优点。 三、 应 用 研 究和 示 范 推 广 内容 通过小点应用研究 、 多点示范和重点推广 . 继 续 观 测水 稻 节 水控制灌溉技术节水量 、 增产幅度和提高大米品质的具体数据 , 总 结 出适 应 黑 龙 江 垦 区 当 地 自然 条 件 、比较 简便 且 农 户 易 掌 握 的灌 水 时 间 和 灌 水 量 判 别 方 法 , 以及组织 、 管理 、 措 施 等 推 广 模 式 ,为 下 一 步 大 面 积 推 广 应 用 水 稻 节 水 控 制 灌 溉 技 术 做 好 准 备。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存在着对水资源的浪费和高耗能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节约用水的栽培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民优质高效地栽培水稻。
本文将重点探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
一、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通过管道将水分直接供给植物根系的灌溉方式。
相比传统的洒灌灌溉,滴灌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水的蒸发和地表径流,从而提高用水利用率。
此外,滴灌技术还可以根据水稻生长的需求,精确地调整灌溉量和灌溉频次,避免了过度灌溉和浪费。
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雨水是免费的天然水资源,如何利用好雨水资源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水稻的灌溉。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资源,还可以降低农民的用水成本。
在水稻种植的休耕期,可以利用雨水来满足水稻的灌溉需求,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
三、地下滴灌技术地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技术与地下水位相结合的一种灌溉方式。
通过埋设管道将水分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蒸发和浪费。
同时,地下滴灌技术还可以减少表面积水的滞留时间,降低病虫害的风险,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四、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是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特殊的滴灌膜,将水分通过膜下滴灌管送至水稻根系。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的渗漏和蒸发,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膜下滴灌技术还可以减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和肥料的有效利用。
五、调控灌溉及时机调控灌溉及时机是指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科学地制定灌溉计划。
比如,在水稻的生育初期,可以适量增加灌溉量以满足幼苗期的需水;而在抽穗期及成熟期,可以适量减少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浪费水资源。
总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我国降低用水量、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种植节水智慧园林

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种植节水智慧园林一、引言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存在着灌溉水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的种植方法以及其在节水和园林方面的应用。
二、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的种植方法1. 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选择适合种植的水稻品种。
例如,旱地水稻适合在缺水地区种植,而淹水水稻适合在湿地地区种植。
2. 智能化灌溉系统: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建立智能化灌溉系统,实现对水稻的精准灌溉。
该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条件和作物需水量等因素,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3.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和喷灌等,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可以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进行灌溉,从而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三、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在节水方面的应用1. 精确测量土壤湿度: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精确掌握土壤水分状况。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避免过度灌溉和浪费水资源。
2. 智能灌溉控制:利用智能化灌溉系统,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和环境条件,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
通过精确的灌溉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采用滴灌、微喷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这些技术可以将水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减少水的损失,提高灌溉效果。
四、水稻智慧农业智慧灌溉技术在园林方面的应用1. 智能化园林灌溉:利用智能化灌溉系统,对园林植物进行精准灌溉。
根据植物的需水量、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等因素,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保证园林植物的生长健康。
2. 智慧园林管理: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园林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传感器等设备,监测园林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环境条件,及时调整灌溉水量和施肥量,保证园林的美观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粮油农资 182023.12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管 菲1, 高晓峰2(1.四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2.四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吉林 四平 136000)1 水稻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在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条件下,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定量、定次地进行灌水,减少灌溉的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水稻节水灌溉模式2.1 “浅、湿、晒”灌溉该技术在插秧时水层控制在1.5~2厘米,浅水返青期水层控制在2~4厘米;分蘖前期水层维持在1厘米,湿润即可,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再灌溉,维持水量在1~2厘米;抽穗扬花期维持0.5~1.5厘米;乳熟期和黄熟期维持湿润即可,每次灌水后自然落干露田。
此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约4%~41%的灌溉用水,水稻产量提升5.5%~20.9%,但灌溉量难以把控,节水效果一般。
2.2 间歇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按周期进行灌溉,在返青期水层控制在3~5厘米,分蘖后期进行晒田,黄熟期停止灌溉,自然落干后采收。
灌水周期要根据气候、土壤和生长时期采取轻度和重度间歇淹水。
轻度间歇淹水是指4~6天灌溉一次,保持1.5~2厘米的水层,有水层和无水层各保持2~3天,灌溉前土壤含水率应维持在田间持水率的90%~95%;重度间歇淹水是指7~9天灌水一次,每次保持2~4厘米的水层,保障有水层4~5天,无水层3~4天。
该技术可有效降低灌溉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但不能保证达到增产的效果。
2.3 控制灌溉技术该技术只在插秧和返青期灌溉建立2~3厘米的水层,以土壤饱和含水率为水分上限,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
控制灌溉技术可以节约24%~45.9%的灌溉用水,但也不能完全保障水稻产量。
2.4 蓄雨型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指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多积蓄雨水,提升雨水的利用率。
不降雨时按其他方法灌溉,降雨时水层可以超过灌溉量的上限。
水稻生长前期和后期可超出灌溉水层2~3厘米,水稻生长中期可超出灌溉水层3~5厘米。
水稻灌溉控制技术

熟期 不保 留水层 ;而控制灌溉长 时间不保 留水层 。 2控制灌溉技术优点 2 . 1 增产效果明显 控制灌溉技术对水稻的根系生长 ,株型及 群体 结构形成 , 具有 良好的促控作用 ,实现了水稻高产基础上的再增产 。控灌 比常规灌平均增产 5 % 1 0 %。 2 . 2节水效果显著 全生 育期平 均节水 3 0 % 以上。 由于 长时 间不 保 留水 层 。 蒸发少 、渗漏少 、 排水少 ,自 然省水 。 全生 育期少灌 2 — 5 茬水 。 2 - 3 减少 了面源污染和温室气 体排放 控制灌溉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根据试验研究 表明 , 深 水 会 影 响生 长 发 育 。 7 . 6 k g ,控灌 8 . 0 k g( 尿素 ) / } a m 。 。控灌排水少 、渗 这项 技术 是专家们经过 3年 的试 验研究和 4年的示范推广 灌氨挥发是 2 得出 的。研究 表明 ,采用水稻控 制灌溉技术可增产 5 %~ 1 0 %, 漏少 ,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地下水 和河 流的污染。稻 田还是 C O : 节水 3 0 %一 4 0 %,省油省 电 3 0 % 以上 ,减 少灌水次 数 3 ~ 5次 。 ( 二氧化碳 )、C H ( 甲烷 ) 和N : 。 ( 氧化亚氮 )等温室气体 而且 ,与 常规灌 溉方式相 比,肥效提 高 ,药肥损失少 ,药肥对 的主要排放源。通 过适 时的水份 调控 , 控 晒结合 , 使稻 田士壤 地下水和河流污染减少 ,水稻抗倒伏能力 和抗 稻瘟 病能力大大 E H 值迅速上升 , 促进毒 害物质 的分解 , 降低 了甲烷细菌的活性 , 最终 降低稻 田甲烷排放速率和 甲烷排放量。 提高 ,综合 6 6 7 m 增收达 1 0 0元 以上 。 1水稻控制灌溉 技术的概念 2 . 4抗倒伏能力增强 水稻控制灌 溉又称水稻调亏灌溉 ,指秧 苗本 田移栽后 ,田 控制灌溉水稻根深 、节短 、杆粗 、壁厚 ,底部节间壁厚 比 面保 留 0 . 5 ~ 2 . 5 e a薄水层 返青 ,返青 以后 的各 个生育 阶段 田面 常灌水 稻提高 了 3 r 0 %,基部节 间距 比常灌 缩短 2 1 %,所 以抗 不再长时 间建立灌 溉水层 ,而是 以根层 土壤水分为控制指标 , 倒伏 能力 大大提高 。 确定 灌水 时间 和灌水定 额。 2 . 5抗病能力大大提高 控制灌溉 技术既不属于充分灌溉 , 也 不属于非充分灌溉范 控制灌溉水稻 由于缩短 了水稻倒 三叶的叶片 ,增加 了透光 畴 ,认为在水稻生 长发育过程 中,适度进行水 份胁迫 ,会使水 性能 ,形成 了上挺下批 的理想株型 ,使各层 叶片都能接受到 阳 稻产生一定 的耐旱性 ,而且不会导致减产 。其 基本原理是 :基 光照射 ,降低 了水稻底部湿度 ,从而形成不利于病菌存活发展 于作 物的生理生化作用受 到遗传特性和生长激 素的影 响 , 认 为 的条件 ,有效抑制 了水稻的发病 率。 如果 在其生长发育某些 阶段 主动施加一定程度 的水 分胁 迫 ,可 2 . 6 控 制了无效分蘖 ,巩 固了有效分蘖 ,提高了成穗率。 以发 挥水稻 自 身调节机 能和适应能力 ,同时能够 引起 同化物在 由于水分 亏缺造成幼小分蘖 ( 根 系不健全 ) ,易脱水 而死 。 不 同器 官间的重新分 配 ,降低营养器官 的生长冗余 ,提高作物 这些分蘖在死亡的过程 中尚有部分养分 回流而转入主茎 , 被 主 的经 济系数 ,并可通过对其 内部生化作用 的影 响 ,改善作物的 茎的大部分蘖所吸收利用 ,因而巩 固了有效分蘖 ,提高 了成穗 品质 ,起 到节水 、优质 、高效 的作用 。 率 ,由于无效分蘖 的减少与叶片 的缩短 ,增加 了田间的通风通 水稻控制灌溉 技术 是一项投入少 、效益高 、操 作简单的一 光性能 ,并建立 了良好 的大 田群体结构 ,群体协调生长形成 高 种灌溉技 术 ,与常规灌溉技术相 比,控制灌溉技术在操作 上有 产株型 ,为水稻生殖生长孕大穗 ,积累碳 水化合物打下坚实基 几点不 同 : 础 ,充分发挥水稻高产潜力 的优势 。 1 . 1 灌溉依据 不同 3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耍点 常规灌溉依据水层 多少判断是否需要灌溉 , 控 制灌 溉依据 薄水插秧 ,浅水返青 ,分蘖前期湿润 ,分蘖后 期晒 田,拔 土壤含水 量大小是否达到控制标准判 断是 否需 要灌 溉。 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期保 持薄水 , 乳熟期湿润 , 黄熟期湿润落干 。 1 . 2灌水方法不 同 即 “ 灌一茬水 ,露几天 田,前水不见后水 ” ,技术 核心是按 照 常规 灌溉 采取 “ 深 、浅 ”或 “ 浅 、湿 ” 循 环交 替 ,而 控 “ 浅 、湿 、干”循 环交 替的方式进行灌溉 。 “ 浅”指灌溉水层 . 0 e m; “ 湿”指水层 为零 ,土壤含水量 1 0 0 %; “ 干” 制灌溉采取 “ 浅 、湿 、干”循环交替法 。 “ 浅 ”为 3 0 m m, “ 湿” 上限为 3 为0 m m, “ 干 ”为 土壤 含水量控制下限值 。 指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要求的下限值 。水 稻不 同生育阶段 ,土 1 . 3灌水程度不 同 壤水分控制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 6 0 % ~ 8 0 %,上限为饱和 常规 灌溉属于充分灌溉 , 适 时保 证充足供水 ,不允许水稻 含水率 。 . 1 旱整地 ,过水插秧 受旱 ;控制灌 溉则 实行人为调 亏 , 根 据水 稻不 同生育期 的生理 3 特性 ,在分蘖 等需 水非敏感期实施人 为胁 迫 ,造成适度干旱 , 旱整 地 :是施 足底 肥 ,灌 水前 早旋耕 ,旱 整平 ;过水 插
水稻 灌溉技术

水稻灌溉技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而灌溉技术对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稻灌溉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灌溉方式、灌溉管理等内容。
一、水稻灌溉方式1. 传统灌溉方式传统农业的水稻灌溉方式主要包括地面灌溉和漫灌。
地面灌溉是将水直接引入田间,通过土壤渗透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但存在水分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漫灌是通过水渠将水引入田间,让水自然渗透到土壤中,虽然相比地面灌溉节省了水源,但仍存在水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缺点。
现代化农业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更加科学的水稻灌溉方式,主要包括滴灌、喷灌和微喷灌。
滴灌是在农田内设置微型喷头,通过管道输送水分,让水分通过微型喷头缓慢滴入土壤,实现水分的精准供给,优点是水资源利用率高、节水效果明显;喷灌是通过设置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农田中,适用于大面积农田灌溉;微喷灌则是适用于小面积农田灌溉,通过微型喷头将水分均匀喷洒到土壤表面。
1. 水量管理水稻在不同生长期对水分需求不同,要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科学合理的确定灌溉水量。
一般来说,水稻生长初期需要的水分较少,结实期和灌浆期需要的水分较多,田间水分的供应要根据水稻生长的实际需求来确定。
2. 灌溉周期水稻灌溉的周期要根据田间实际情况来确定,避免频繁的灌溉或者长时间的干旱。
一般来说,水稻生长初期每隔5-7天进行一次灌溉,结实期和灌浆期则需要更加频繁的灌溉,一般每隔2-3天进行一次灌溉。
3. 地形土质水稻的生长环境对灌溉的影响也很大,地形和土质的不同会影响到水分的渗透和土壤的保水能力。
在选择灌溉方式和灌溉水量时要考虑到田间的地形和土质状况,科学合理分配水源,避免水分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
水质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选择清洁的水源进行灌溉,避免水源中含有有害物质,以免对水稻生长造成危害。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从开始到确定,经历过很多,但随着技术的成熟最后成为主流技术,为发展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帮助。
本店铺就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水稻控制灌溉又称水稻调亏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期,田间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不以水层深度为灌溉指标,而是以根层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表相,确立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的一种灌溉新技术。
1.控制灌溉的优势1.1水稻高产基础上再增产适时、适量灌水,确保了功能叶片与水稻后期的根系活力,控制了无效分蘖,提高了成穗率、实粒多并提高千粒重。
有效的控制了水稻后期早衰现象,实收产量增产5-10%以上。
1.2浅灌基础上再节水控灌与浅湿灌溉相比,亩节水141立方米,节水率30-40%。
1.3稻米品质再改善控制灌溉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率、脂肪含量与常灌相比分别提高0.3%、1.2%、3.1%、1.4%、22%。
1.4抗倒伏能力再提高控灌根深、壁厚、节间充实,抗倒伏率提高95%以上。
1.5抗病能力再增强由于群体结构和光合作用好,控灌与常灌比病株率下降40%以上。
1.6节能节本效益再增高控灌减少了灌水量、灌水次数,肥力提高20%,亩节电15元左右,亩节油25元左右。
2.控制灌溉操作方法控制灌溉是根据水稻生育期优质高产的需水规律来控制田面的水层和土壤水分,水层深浅可以直观判断,土壤水分多少就要通过田面裂缝大小、多少的变化来判断。
2.1泡田期和移植返青期泡田期控制灌溉的水分管理与常规灌溉一样,用水约每亩地80-120方,泡田3-5天。
当田面水层回落到花打水时插秧,泡田插秧一茬水;插秧后秧苗开始进入返青期,此时不要急着灌水,等水层自然落干,当田面出现0-4毫米裂缝时再灌水,每次灌水深度约20-30毫米。
2.2分蘖期返青期后,水稻进入分蘖期,分蘖前期和分蘖中期,每次灌水后,等水层自然落干,当田面出现0-3毫米裂缝时再灌下一次水,每次灌水水层深度约30毫米,如遇降雨,可蓄雨水,蓄雨深度不超过50毫米,多余雨水排除,蓄雨时间不可超过7天;分蘖末期,也就是生育转换期,都是及时排水晒田重控,此时土壤裂缝可控制在4-8毫米,当裂缝超过8毫米时需灌水,只要灌到田面完全湿润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俞富堂1 , 奕永庆2(1 . 余姚市河姆渡镇水利站 , 浙江 余姚 315400 ; 2 . 余姚市水利局 , 浙江 余姚 315400)摘 要 : 无水层灌溉是对水稻淹水灌溉的 “革命”, 即在水稻生长的大部分时间内田面无水层 , 而土壤保持 湿润 , 在满足水稻生理需水的前提下 , 减少灌溉水量 , 实现增产基础上的节水 。
余姚市从 1998 年开始试验示范 无水层灌溉 , 获得平均每亩节水 70 m 3, 增产 26 kg 的显著效果 。
节约用水和增产粮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既 有现实意义 , 又有战略意义 。
但节水是社会效益 , 种粮经济效益较低 , 所以这项技术的推广需要由政府组织 , 从供水 、用电管理上加以引导和调控 。
关键词 : 水稻 ; 无水层灌溉 ; 节水 ; 增产 ; 推广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B文章编号 : 10082701X (2004) 0620048203S275础上的节水 。
112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推广1993 年初浙江 省 水 利 厅 组 织 推 广 水 稻 薄 露 灌 溉 技 术 ,余姚市 迅 速 撰 写 《不 化 钱 、能 增 产 》等 科 普 文 章 , 拟 写“少灌百方水 , 多 收 一 担 粮”等 标 语 进 行 宣 传 , 同 时 在 10 1 课题背景111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 我国水利专家及有识之士己意识到 , 我国即将面临水危机 ! 全国各地水利 、农业专家在总结农民高 产 栽 培 技 术 的 基 础 上 , 开 展 水 稻 节 水 灌 溉 试 验 。
90 年代初相继总结出一批技术成果 , 其中主要有 : 河海大 学的 “控制灌溉”、浙江的 “薄露灌溉”、广西的 “浅 、薄 、 湿 、晒灌溉”、辽宁的 “浅湿灌溉”。
这些技术在操作方法 上有所差异 , 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 即减少灌溉水量 , 增加土壤氧气 , 优化根系环境 , 促进水稻增产 , 实现高产基2个乡镇示范推广 。
当 年 推 广 0139 万 hm 519 万 亩) , 1994 ( 2年早稻 0191 万 hm ( 1316 万亩) , 7 月全省推广工作现场会 在余姚召开 , 1995 年底覆盖面达到 92 % , 到 1997 年底累计2249 万亩) , 平均增产 57715 kg/ hm 2 (3815 推广 1616 万 hm( 3kg/ 亩) ( + 1114 %) , 增产粮食 9 461 万 kg , 节水 1173 亿 m3(72m / 亩) , 参见表 1 。
表 1 余姚市薄露灌溉推广面积及效益汇总表增 产节 水节 电面积( 万 hm 2 ) kg/ hm 2m 3 / hm 2万 m 3kW ·h / hm 2年份万 kg万 kW ·h早晚早晚早晚早晚早晚早晚早晚01057 11241 11740 2116001333 11120 21580 215933815 81911 783 129614919 66316 177215 1478107011 165617 190513 259232417 1176 217818 2528127915 9010 7015 7615 415 11117 12217 165121510 5711 14711 18218 1993 1994 1995 1996675 660 450 600 450 593 687 5701230 1335 1095 1200 975 1050 845 97545 51 57 711997 21227 21700 420645 93513174115915 1200 203717 32404510 60 10012 16271425 91326 561589387119580515967714 1155 1009 826118 4177721357 50413 56410合计或平均161751 11502164 17710 1291068同 时 , 在 推 广 薄 露 灌 溉 过 程 中 感 到 农 民 在 操 作 时 对“薄”较难把握 , 从中国水稻所的科研成果 “水面种稻”受 到启发 : 水稻只要根系有水 , 稻杆 “一辈子”不淹水也能 够生长并且高产 , 所以我们联想通过沟灌或 “跑马水”补 充土壤水分 , 而田面不保持水层的方法 , 称为无水层灌溉 。
2 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无水层灌溉 , 就是在秧苗返青后田面上不留水层 , 而 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要 , 使土壤保持 70 %~100 %的 含水率 ; 按常规一季水稻需灌水 12~20 次 , 而这 种 方 法 , 只灌 2~6 次 , 灌溉水量节省 50 %以上 , 而产量还能增加 。
这项技术操作简单 , 现介绍其中 2 种 。
(1) 水种湿管 。
就是在插秧 ( 或抛秧) 、返青期间 , 田 面留有薄水层或 “半水半露”, 保持土壤充分湿润 , 以利于收稿日期 : 2004206224作者简介 : 俞富堂 ( 1958 - ) , 男 , 助理工程师 , 长期从事农 田水利规划管理和节水灌溉工作 。
49 浙江水利科技·2004 年·第6 期秧苗扎根返青。
稻秧返青后田间“只湿不淹”, 田面无水层, 而是充分利用降雨和少量几次“沟灌”补水, 只在水稻对水分最敏感的关键期( 孕穗期、抽穗杨花期) 保持土壤饱和水量, 其他生长期内, 田间水分只占饱和水量的70 %~90 % , 就能正常生长。
(2) 湿播湿管。
即在土壤水分饱和, 整成软泥苗床的田块直接播洒已崔出短芽的谷种, 不再移栽, 这种“半旱秧”有较强的生命力, 灌水方法同前。
上述2 种方法都是田面无水层而土壤有水分, 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
引用一位专家的话非常辩证“水稻需水不一定田面要有水, 田面无水层并不是土壤无水”, 说明了水层与水分的关系。
农药的吸收”。
河姆渡示范点1999~2003 年试验结果见表3 、4表2 余姚市1999 年水稻无水层灌溉试验成果汇总表kg/ hm2早稻中性稻或晚稻地点镇序号产量产量% %无水层对比增产无水层对比增产12黄家埠临山6506797675005998711450886281512116345 5565 780 14103 泗门5439614145678910朗霞低塘老方桥牟山马渚三七市丈亭694566457620693064506240696065854954056603457176159155125850 291 5103 与无水层灌溉相关的农技措施(1) 尽可能施有机肥。
为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使土壤疏松, 成为孔隙率高的“海绵田”, 以提高“土壤水库”的蓄水量, 因此尽可能施有机肥。
(2) 要舍得占地开沟。
无水层灌溉主要靠沟灌水, 也靠沟排走土壤中多余的水, 这是增产的关键措施。
间距为3 ~4 m , 沟宽20~25 cm , 深20 cm 左右。
(3) 最好采用旱育秧苗。
旱育秧苗根系发达, 自幼具有较强的吸水吸肥能力, 即“抗旱能力”。
(4) 科学施用化学除草剂。
要科学使用化学除草剂, 以防止出现“草荒”。
(5) 适当稀植。
种植密度可降低到15~2215 万丛Πhm2 , 促进田间通风透光, 增加有效分蘖, 走“增产靠分蘖”的技术路线。
笔者有这样的实践: 把稻株间距从1615 cm ×1815 cm 扩大到30 cm ×1615 cm , 即种植密度从30 万丛Πhm2减少到18 万丛Πhm2 , 降低40 % , 但仍然增产450 kg/ hm2 ,可见“旱育稀植”在多雨地区也具有增产潜力。
111131269106795607576726540669866525438635252535685667895706660621965856912101412717221721186720607595246512381192724566001125480181471811 河姆渡6120 546012 大隐537048515250530690306141982402435137254072418138138132519610121413 陆埠141516梁辉肖东梁弄平均783060156735540010956151613111410186908 6257 667注: 表中产量栏下的对比为不严格的薄露灌溉。
kg/ hm2表3 水稻无水层灌溉产量对比表4 无水层灌溉试验示范成果411 多点横向试验示范1998~1999 年在全市16 个乡镇不同地形、不同品种进行示范, 其中1999 年早稻9 个点, 平均增产1013 % ( 645 kg/ hm2 ) ; 晚稻18 个点, 平均增产1215 % ( 74215 kg/ hm2 ) , 见表2 。
采用方式多数是“水种湿管”, 少数为“湿种湿管”, 甚至“旱种旱管”。
当时没有对水量作测定, 但有临山镇的记录, 薄露灌溉、无水层灌溉分别比常规灌溉节水960 m3 / hm2 ( 38 %) 、1 470 m3 / hm2 ( 59 %) 。
由于示范的幅射作用, 农户自觉应用面积达到1 333 hm2 。
412 单点纵向试验示范1999 年开始笔者在离河姆渡博物馆约400 m 的公路边设立示范区, 面积01133 hm2 (2 亩) , 土质为粘壤土, 采用“水种湿管”方式。
这里就直接引用叫郑炳江的试验农民的表述: “插秧后10 天内保持畦面有水, 10 天后畦面就不需要有水层, 一直到收割畦面都不灌水。
如晴天日子长畦面有些见白了, 只需沟里灌水就可以, 雨天过长要把水排掉。
插秧后1 星期需要施追肥, 这时畦面水层已很薄, 是施肥的好机会。
插秧10 天后, 因畦面都不灌水, 所以后期施肥除虫要在下午、傍晚进行, 因夜里有露水, 能帮助肥料和早稻晚稻全年年份无水增幅无水增幅增幅对比增产对比增产增产层/ % 层/ % / % 19992000200120022003平均660071856855622569406761612067356435603067846421480450420195156340718617615312213513606076808895897078007881546074708250865574107449600210645315390432111021871831651361110806601065510546772913416713315318517 注: 表中对比为不严格的薄露灌溉。
由于这个对比区的示范作用, 附近几百户农户也逐渐自觉少灌水, 应用无水层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