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习题5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简答。
1.简述如何进行诗歌教学?2.简述如何进行童话教学?3.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在课程总目标中是怎样体现的?4.谈谈你对“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内涵的理解。
5.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的最新理念。
6.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有哪些基本理念?参考答案一、简答。
1.简述如何进行诗歌教学?(1)古诗的教学。
①朗读品味法②扮演绘画法。
③观察体验法。
(2)现代儿童诗的教学。
①导入语情真意切。
②朗读要贯彻始终。
③部分词可以不求甚解。
④多媒体的恰当利用。
2.简述如何进行童话教学?(1)反复朗读,学习语言。
(2)体悟形象,培养想象。
(3)理解内涵,锻炼思维。
(4)拓展延伸,运用生活。
3.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在课程总目标中是怎样体现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主要体现在课程总目标的第8、9两条。
第8条“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侧重对语言文字及作品的审美。
第9条“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侧重多种媒介的利用和审美能力。
4.谈谈你对“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内涵的理解。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或者,语文==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言(广义) )这一名称意味着语文课程要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并重。
5.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的最新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6.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有哪些基本理念?(1)激发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12章单元测试(含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12章单元测试(含答案)第一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A:语文课程标准B:语文教学大纲C:教学参考书D:参考文献答案:A2、多选题:语文教育的特点有A:实践性B:间接性C:汉语的特点D:人文性答案: ACD3、多选题: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在:A: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B:语文是传承文明、人类价值观的工具。
C: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D: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答案:ABCD4、多选题: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哪三个方面?A: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B:注重教师的知识灌输C: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D: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答案: ABC5、判断题: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探究引入教师的思维中。
A:对B:错答案: B第二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从教材的编排看,识字数量最多的年级是A:五、六年级B:二年级C:一年级D:三四年级答案: B2、多选题: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传统文化的材料有A:寓言B:神话故事C:古诗D:民间故事答案: ABCD3、多选题:小学语文教材部编本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课外阅读,比如:A:和大人一起读B:推荐阅读整本书C:略读课文D:我爱阅读答案: ABD4、判断题: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特别重视阅读,形成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A:错B:对答案: B5、判断题:从二年级上册开始,小学语文教材推荐课外阅读整本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A:对B:错答案: A第三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学目标B:教学设计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答案: A2、单选题:把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原理的内在逻辑关系,用精当的词语和句子依次板书出来构成的板书是()。
A:综合式板书B:图示式板书C:纲要式板书D:表格式板书答案: C3、多选题:教学重点是()。
A: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关键点B:获得知识最关键的方法与技能C:最核心的思想与价值观答案: ABC4、判断题:作业分层就是形式分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A促进学习 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A 2500个B 3500个C 4500D 5500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7.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B 容易组织和管理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8.《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C 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9 .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10. 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A 现代汉语修养B 古代汉语修养C 文章和文学修养D 语文教育史修养三、判断(10小题,每题1分)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蓝天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1)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2.(1)“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2)“五经”:是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它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3)“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3.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在语文活动中具体表现为:(1)导向作用。
无目标的学习是饭后散步,有目标的学习像是赛场竞争。
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2)推进作用。
前边的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会成为进入新境界的障碍;前边的任务完成得好,就会成为攀登新高峰的阶梯。
(3)控制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量的多少、难度的大小等。
控制着教学进程,包括教学过程阶段的安排,时间的长短等。
(4)评价作用。
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
语文教学是否达到或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
(5)管理作用。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汇总

目录绪论 (5)一、名词解释 (5)1、课程 (5)2、教学 (5)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5)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5)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5)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 (6)一、名词解释 (6)1、语文 (6)2、工具性 (6)3、人文性 (6)二、语言与言语有何区别? (6)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7)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7)第二章语文课程目标 (7)一、名词解释。
(7)1、课程目标 (7)2、语文课程目标 (8)3、语文素养 (8)二、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
(8)三、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8)第三章语文课程目标 (9)一、名词解释。
(9)1、语文教学大纲 (9)2、语文课程标准 (9)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9)三、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9)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 (10)一、名词解释。
(10)1、语文课程内容 (10)2、语文知识 (10)3、语文能力 (10)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10)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11)第五章语文教材的编制 (11)一、名词解释。
(11)1、语文教材 (11)2、分编型语文教材 (12)3、合编型语文教材 (12)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12)三、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知识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13)第六章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 (14)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 (14)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 (15)第七章语文课程资源 (16)一、名词解释 (16)1、课程资源 (16)2、地方课程 (16)3、校本课程 (16)二、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6)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17)第八章识字写字教学 (17)一、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练习答案(精校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论述题1.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2.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一)“教授法”阶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A卷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A卷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语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论则是研究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B.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学科。
C. 语文课程主要是传授语文知识,教学论则是研究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
D.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学科。
2. 下列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B.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C.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D.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3. 下列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和问答法。
B. 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情境法和讨论法。
C. 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实践法和自学法。
D. 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演示法和实验法。
4. 下列关于语文教学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B. 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方法。
C. 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D. 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5. 下列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和参考书。
B.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是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
C.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是学校图书馆和学生自主开发的资源。
D.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是教师自主开发的资源和校内外的人文环境。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 请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构成。
3. 请简述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1. 某教师在教授《背影》这篇课文时,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反思·提升(1)如何认识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2)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你如何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价值?(3)语文课程和语文学科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它们的性质、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差异分别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4)明确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使命的意义是什么?(5)阅读一些语文教育史方面的著作,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域理解和思考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问题。
(6)从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角度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是什么?反思·提升(1)综合分析国外语文课程理念的发展变化趋势。
(2)综合分析国外语文课程目标的变化与特点。
(3)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和我国的语文课程理念进行比较,试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反思·提升(1)综合评述国外教材编制的经典理论。
(2)分析国外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3)比较分析国内外语文教材的一些片段,为编写语文教材提几点建议。
(4)解释下列概念:多元智力、不断分化、综合贯通、教学质量三因素、教材编制六原则(整体性、预决性、有序性、关联性、范例性、操作性)反思·提升(1)学习了本章内容后,你对诗教课程和文教课程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对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你认为它们有哪些借鉴的地方?(2)说说国语课程的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
(3)阅读一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史书籍,结合国际语文课程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谈谈你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与功能的认识。
(4) 解释下列概念:诗教课程、兴观群怨、言志、缘情、美言、文教课程、切世、创意、简言、传道、授业、解惑、国语国文课程、大众化、实用化、科学化、个性化、语文课程、主体性、言语性、思维性、知识性反思·提升(1)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谈谈你对独立设置语文课程和设置国语课程意义的认识。
(2)1904年以来,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的理念变化、目标变化各有哪些特点?哪些教训值得我们要好好反思?(3)香港、台湾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4)认真阅读2012年语文课程标准,说说课程理念有哪些发展性变化?(5)解释下列概念:奏定学堂章程、国语课程诞生、程式化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反思·提升(1)国外课程理论的发展对我国课程理念的变化,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目标的建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章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琴声不知何时变成了萧声,呜咽着,弥漫于月下,让人想起了“萧声咽, 秦楼梦断秦楼月”。这样的萧声,是否便是二十四桥上的芳魂,明月夜里的哭泣。
书人的长叹? ⑨岁月俱无言,只留下一个被深深震撼的我,在震撼中百感交集。
问题: 1、符号或批注对②③④段进行旁批 2、第四段的病句进行修正,并把修改后的句子抄在下面 3、为这篇文章写总评语。
七、教学设计题(15分) 夏(初中课改教材)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 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 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 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 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 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 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 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 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 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 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 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五、 分析题 1、答案要点:A教师:先用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了那个凄清冷落的深秋。 录音磁带的播放,又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氛围。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就沉 浸在语言、乐曲、歌唱的情境中,体验、领悟作者的心境。这就是美的境界。学 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能受到美的熏陶。 B教师;那是实实在在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知道刘永这个人、这首 词,而且还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培养了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的能力。但这种 方式,平淡枯燥,只有硬梆梆的知识传授,没有情感,没有形象,更没有情境可 言。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这是一般的求真的状况。 C教师:就一般了,由教师一个人全部包办,学生处在完全被动听讲的地位, 思维处于抑制状态。
自楚地朗读,极其认真地寻找“惊人”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真的,令人心碎!”
2
“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上的人心里都明白, 韩麦尔被迫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个场景是‘最后一课’的高潮,我要是小弗朗士,这一课我也真的忘不 了。”
②开初,那是什么?21世纪的脚步,踏在一片神鸦社鼓的积淀中迷失了方向, 周围环绕着的是一片神鸦社鼓,诡秘不绝,该是大宋的子民在暮拜着高高在上的 皇帝,还是千年的幽魂在婉叹这逝去的年华?
③宋朝的门开了,飘扬的古琴声,纤细的婉转,如白居易的诗“低眉信续续 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如宫中的仕女,望着眼前那一片灰暗的天低吟成唱着。 “流水落花春去也,关上人间”,如同李易安“应是绿肥红瘦”,却句句换回“却 道海棠依旧”的无奈……空中不时飘飞的,是一片沉郁的黯然。
这些都强调了语文学习,只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学,主动感
受领悟。
3、强调写作的生活化,减少写作的束缚;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关注学生作文
的态度;关注学生作文的过程。
4、教学有法的“法”字意义是原理、法则,强调的是遵循教学规律;教无定法
的“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技能,强调的是不同的对象,内容,采
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不同意。①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强调的是整体感知,反对逐段分析;②语
文学习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人是多元的,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多样
化的,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解读;③语文的文化属性规定阅读过程
中必然有情感的参与,读者在与作品对话、交流,与同学、教师对话交流。
参考答案(B卷)
一、 填空题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
的语感。
3、
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评价与欣赏能力
4、
自主立意 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
5、
学习成果型档案袋 学习过程型档案袋
5
二、 名词解释
1、
指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修养)和实践,而在道德品质、文化品位、
“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名叫刘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词《雨霖霖》。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刘永的这首词。”接着介绍作者,介绍时代,布置学生查字典、 词典,扫除生字、生词障碍…… C老师:
一进教室,就叫学生翻开课本,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并把这首 词中的所有生字生词全部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全部抄下来。然后,逐句讲解……
断深化,探寻着语文教育的本原——民族之根的教育;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内涵
——培育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
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
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服务。同时,
6
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亲身体验,在整个学 习过程中,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形成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奠基。
你对这三位老师的导入有何看法?试作评析。(8分)
2、阅读下列教例,回答问题(12分)
教叫同学在书上画出注释上有的词语,然后
抄写几遍,把注释背出来;再画出有关法国语言最美的句子,抄在练习本上;要
求学生看一遍(不作检查),接着完成一课一练。几天以后,一位家长问孩子:
订 二下敲钟声,沉重,遥远。趁同学惊诧之际,B 教师出示了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
“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后的彩色照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阅读,
线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
麦尔的神态、语言、动作及他内心的痛楚和希望,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
和感受,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观察、阅读,情不
4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 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 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 家少闲月,五月是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六、 作文评改题
7
1、②段:暮改膜 婉叹改惋叹 ③段:旁批:古琴声传达愁苦与无奈,是对宋的软弱悲愤,还是借古讽今。 ④段:旁批:句子不连贯,需修改。
2、修改病句: 是苏轼吗?凌乱的髯发,飘飞在猎猎的西风中,歌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是陆游吗?歌曰“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壮志,与外面的风和在一起交响着。 3、评语:①肯定作者思路敏捷,词汇、文化积累丰富,引用诗文精妙。②指出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他从千年王朝中听到了什么,千年王朝的盛衰给人什么启 示。等等
一比较,高下立分,就可以明白最佳境界之所以然。
2、要点:A老师的性质观:工具性;B教师则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A 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理解,重在对基础工具理解上,重在知识能力的训练。B教 师既重在双基的落实,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语文的熏陶、感 染作用。B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前者学习语言是静态的,词句的理解脱离语境, 支离破碎,忽略了词句装载的情与意;灵魂没有了,学生不仅不感动,反而产生 了想象不到的错觉与误解。后者可看出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调动了 自己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感悟到文字的表现力,对语言的理解有情有意,因 而能用比较准确、流畅、动情的语言加以表述。学生主动性得到发挥,不仅有的 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有创意,而且大家受到恋国恋乡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语文学 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成功的读文教学不仅使精湛的语 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他们装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伴随着语言 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
⑥然而,古典而单调的鼓声响起,极致的雄浑无情地踏碎了大宋治国平天下 的梦想。诗人的浪漫,文明的礼教,赶不上金兵的掠夺,一队队马车载着高贵的
3
王族历史向东北;纯洁无暇的公主,端庄华贵的太后…… ⑦弦儿啊,你要说的可不就是这个意思,那纤纤玉手,那本应是吴宫采莲,
木兰舟里摇桨的玉手,却在冰窑旁搓洗衣服! ⑧一声哀怨的二胡,把哀怨扩散到每个人的心里,这哀怨,可是千百年来读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达到一的高度和修养。
2、
指未能释放出来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3、
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
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4、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三、 简答题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这篇文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少年学习的教材,你学习以后怎么想的?孩子回答
说:和学习别的课文一样,画词抄词背词,做练习;还有,韩麦尔话说不出来,
哽住了,很滑稽,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家长愕然。
教例 2、
装
同样教学《最后一课》:“……啊!这是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