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及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检验医师没见过如此高的CK结果,对这份化 验结果产生怀疑,心里纳闷这是个什么患者呢?于 是拿着化验结果来到病房,恰好患者本人、家属及 主管大夫都在,检验医师将化验结果递给主管医生
2
顺便问了问患者情况。患者为28岁男性,刚从 内蒙古游玩回来,自觉腰腿痛,在外边私人按 摩所按摩2次,未见缓解,感觉病情加重,来医 院检查,CT显示轻微腰椎间盘突出,门诊以腰 椎间盘突出收治入院。主管医生看完化验结果 也产生疑惑,于是询问患者有无心脏病史,有 无肝炎病史,然后做床旁心电图,未见异常, 且患者否认有肝炎病史。临床医生认为患者可 能处于劳累状态,有可能是游玩时肌肉拉伤或 者按摩原因导致生化结果指标异常。检验医师 提出除非是较大面积肌肉损伤或者骨外伤,才 可以导致CK升高很多,应仔细查找原因。虽然
4、医院管理部门不重视
10
临床医护教材与医学检验教材脱节较为严 重,临床医学专业高等教育教材中仅有《诊断 学》中的实验诊断学涉及医学检验专业内容, 但内容过于简单,且由临床医生编写,并常常 由临床医生执教,缺乏从检验专业视角的探讨 和分析。 医学检验专业虽然进行内外妇儿等临床专 业课程的教学,但往往是蜻蜓点水,学生往往 不能掌握与检验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的要点。 护理人员负责采集大多数临床标本,但对 于标本采集的规范、注意事项等问题,护理学 中并未涉及。
8
当临床医生向检验医师询问某项检验结果时, 检验科的回复多是“仪器质控在正常范围,我 们的检测没有问题,就是这个结果”或“结果 已经复查了,没有错”
临床医生也很少主动与检验科进行沟通,只有 当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时,才想到与检 验科联系,且往往还是质问。
9
检验与临床沟通不足的原因分析
1、临床医护人员与检验医师知识结构不对等 2、不重视沟通,不懂得沟通技巧 3、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

检验与病人的交流案例

检验与病人的交流案例

检验与病人的交流案例《检验与临床》病例分析1、患者男性,15岁。

学生,一年来感头昏、眼花、乏力,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而就诊。

体捡:贫血貌,心肺(―),肝脾未触及,皮肤未见出血点。

平时喜赤足行走。

Hb72g/L,RBC3.1×1012/L,Hct0.26,RDW23.3,白细胞8×109/L,分类:N:61,L:12,M:5,E:22,血小板336×109/L;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患儿女,12岁。

皮肤广泛紫癜伴大量鼻出血1周,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体检无特殊发现,实验室检查如下:Hb80g/L,WBC9.4×109/L,PLT22×109/L。

出血时间11分钟,束臂试验阳性。

APTT、PT 正常。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和红系基本正常,巨核细胞增多,以幼巨核细胞为主,未见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3、患者男性,25岁,头晕、眼睑水肿2天,既往体健。

查体眼睑及双下肢中度水肿,心肺(-)、腹部(-)、双肾区叩痛(+),Bp190/100mmHg.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尿蛋白(+++)、WBC2~5个/HPF,RBC10个/HPF,咽拭子培养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3.2g。

4、患者女性,70岁。

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人院,给予吸氧,青霉素治疗后,热退,咳嗽减轻,但7天后该患者出现腹泻,呕吐,体温复又升高,粪便革兰染色镜检发现大量G+球菌,其中夹杂少量G-杆菌。

5、患者女性,40岁。

患者3年前因Graves病行部分甲状腺切除术,最近出现双手痉挛,严重抑郁。

实验室检查:血清Gr80μmol/L,Ca2+1.38mmol/L,P1.75mmol/L,Alb39g/L,PTH1.3mmol(正常1.6~6.9pmol/L),血气分析正常6、患者女性,25岁。

因乏力、面色苍白半个月,近3天来心慌、气短,尿色深黄。

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心肺(―),腹平软,肝未及,脾肋下1.5cm。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200例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200例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200例【原创实用版】目录1.研究背景和目的2.研究方法和对象3.沟通问题的主要表现4.沟通问题的解决策略5.结果与分析6.结论正文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 200 例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了我国某三级甲等医院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在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的 200 例沟通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三、沟通问题的主要表现在 200 例沟通案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信息传递不准确:检验报告中的数据、结果描述不清晰,导致临床医生理解有误。

2.沟通渠道不畅: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导致信息传递延误。

3.专业知识差异: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同,导致沟通障碍。

4.沟通态度问题:双方沟通时态度生硬,缺乏尊重和理解,影响沟通效果。

四、沟通问题的解决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解决策略:1.加强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检验科应提高报告编写质量,明确、准确地描述检验结果,避免歧义。

2.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应建立固定的沟通渠道,如设立专门的沟通热线、建立微信群等,以便及时传递信息。

3.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素养: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双方的专业素养,减少沟通障碍。

4.注重沟通态度:双方沟通时应保持尊重和理解,以良好的态度促进沟通效果的提升。

五、结果与分析通过实施上述解决策略,我们发现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具体表现如下:1.信息传递准确率明显提高:经过提高报告编写质量,准确描述检验结果,信息传递不准确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2.沟通渠道畅通,信息传递延误情况减少: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双方能够及时传递信息,沟通延误情况大幅减少。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200例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200例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200例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在医学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200个检验与临床沟通的例子:病例一:一位患者因为持续的呕吐和腹泻而前往医院。

在医生进行初步检查后,决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和粪便检查。

检验科医生在收到样本后,进行了相应的检测,并通过电子报告系统向临床医生提供了检查结果。

临床医生根据检验结果,确诊患者患有肠炎,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例二:一位疑似患有癌症的患者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在医生进行了初步检查后,决定进行一系列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片、超声和MRI等。

影像科医生在完成检查后,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了影像学报告和相关的图像。

临床医生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初步确认了癌症的诊断,并决定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病例三:一位患者因为呼吸急促和胸痛而前往医院。

在医生进行了初步检查后,决定进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室医生在完成检查后,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了心电图报告。

临床医生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心肌梗死,并立即安排了紧急手术和治疗。

病例四:一位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前往医院进行定期检查。

在医生进行了常规检查后,决定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和尿液分析。

检验科医生在完成检查后,向临床医生提供了检查结果。

临床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了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和饮食调整等。

病例五:一位患者因为意外事故而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在医生进行了初步检查后,决定进行X光片和CT扫描检查。

影像科医生在完成检查后,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了影像学报告和相关的图像。

临床医生根据这些检查结果,确认了患者的伤情,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例子展示了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通过有效的沟通,检验科医生和临床医生可以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同时,这种沟通也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首先,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3. 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临床医 学与检验医学是医学范畴中不同的学科,但它们 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历史等原因,我们重医轻技, 过去人们只把检验当成一门简单的技术,通过二 年制的医技班学习就完全可以从事检验工作,甚 至认为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方式培养检验人员. 近十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验"已 经发展为"检验医学".
总之,本着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研 究加强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的 内容方式,将会极大的提高检验医学的 发展和更好服务于临床,更好地为病人 服务.因此加强双方的紧密结合、沟通、 对话,十分必要.是使整体医学诊疗水 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谢 谢!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5、检验科对临床上提出的各种疑问, 要进行总结和改进;当临床对检验质
量提出疑问时,应立即对这方面工作和 有关职责进行审核,看问题出在哪里, 及时制定纠正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改进. 即使不是检验科的问题,也不可将其有 关问题暴露在病人面前,防止矛盾的激 化.
6、检验科在引进新设备、新项目前, 应认真听取临床科室意见,充分论证项 目的可行性.待项目引进后,首先要求 本科室人员学好用好仪器,然后举办专 题讲座,请上级医院专家或本科室业务 能力强的同志给临床医师讲课,在项目 运用过程中再征求临床医生的意见,使 每一个检验项目都发挥其最大优势.
问题?
出现新的问题--与临床医护的矛盾越 来越多,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脱责任, 导致互相间信任度下降,最终影响到 病人的切身利益和医院的声誉.
一、检验医学面临的问题 二、检验科与临床矛盾的原因 三、检验与临床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四、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
1、检验项目的增加,误差的几率也增

检验科与临床沟通记录

检验科与临床沟通记录

检验科与临床沟通记录一、引言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沟通是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医疗质量,本次沟通会议旨在讨论并解决检验科与临床之间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会议记录的内容。

二、会议背景近期,医院内部反馈显示检验科与临床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影响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决定组织一次检验科与临床的沟通会议,以促进双方的理解和合作。

三、会议目标1.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了解与合作。

2.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优化患者诊断和治疗流程。

四、参会人员检验科:主任、技师、质量控制员等。

临床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等科室主任及医生代表。

五、会议内容及讨论1.检验科介绍检验科主任首先介绍了检验科的基本职能和工作流程,包括样本采集、检测分析、结果报告等环节。

同时,他还强调了检验科在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与临床科室的紧密合作关系。

1.临床科室需求与建议内科主任表示,希望检验科能够提供更快速、更准确的检测结果,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外科医生则提出,在一些紧急手术中,需要检验科迅速提供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测结果。

妇产科医生则建议,针对孕妇等特殊人群,检验科能够提供更细致的检测服务。

1.检验科与临床沟通障碍分析会议对检验科与临床之间存在的沟通障碍进行了分析。

双方一致认为,主要问题在于信息传递不畅和缺乏有效沟通机制。

例如,临床科室对检验项目的需求和变化未能及时告知检验科,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

同时,检验科对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也未能及时向临床科室介绍和推广,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解决措施及合作方案讨论针对以上问题,会议讨论了以下解决措施及合作方案:(1)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双方约定每月召开一次沟通会议,就存在的问题和合作方案进行讨论和交流。

同时,临床科室需将新的检测需求和变化提前告知检验科,以便后者做好相应准备。

(2)加强信息共享:检验科需定期向临床科室提供最新的检测项目和技术信息,以便后者了解其应用价值和适用范围。

检验和临床的沟通及案例分析

检验和临床的沟通及案例分析

病例二 一位患者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术后服用华法
令,每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一直很稳定在理想水平。近两周INR降至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 水平。
原因 患者在术后吃了一顿猪肝,猪肝中含有丰富的维
生素K,能减弱华法令的抗凝作用。
华法令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要,化学结构同维 生素K相似,其抗凝作用的机制是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 的作用,从而使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 、Ⅹ等的合成显著减少,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对医院管理的要求: 一. 重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建立长效的沟通制度 二. 组织检验和临床沟通相关的业务学习进行考核 三. 设立检验医师岗位,架起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桥梁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病例一: 急诊颅脑外伤病人:APTT>100s、PT>50s、TT>60s,
而FIB、D二聚体正常。
原因: 护士用EDTA管抽血,后面发现抽错管把血倒入枸橼
5.标准化程度差
6.不同仪器、检测系统间差距较大,无可比性。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一. 临床医护人员和检验医师知识结构不对等 二. 不重视沟通,不懂得沟通技巧 三. 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 四. 医院管理部门不重视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对临床医师的要求:
一. 贯彻询证医学理念,选择最合理和最经济的检查项目 二. 注重检验申请单的填写 三. 指导患者留取合格的标本 四. 了解检验项目的流程,客观分析检验结果 五. 根据临床需求向检验科提出开展新项目的建议 六. 主动与检验医师沟通,了解检验医学发展的新动向
检验和临床的沟通及案例分析




血凝检验项目的特征及现状:
状 1.标本采集要求高,采集因素对结果影响大。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3、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加强“临床意识” “临床意识”是强调检验科工作必须与临床 医疗工作相结合的检验医学发展建设的重要 理念。检验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础医学知 识和实验技能,还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要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完善知识结构, 要多走出实验室,与医护人员合作,参加临 床会诊与查房,共同探讨疾病的病因学特点 发展规律,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
4、临床在选择检测项目时如果拿不准就要与检 验人员的相互沟通:
一个病人需要做什么检验项目,往往由负责 的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来决定,但有时临床 医生对某些检测项目的评价指标还不十分熟悉, 从而影响对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有时往往把有 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验,这样就会造成时 间、人、财、物的浪费。
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临床工作中是经常发
生的。
5、经常存在护士采集标本不符合检验要求 的情况。
标本采集方法不正确、标本送检不及时、临床 使用药物等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6、当临床怀疑某项结果有问题时
我们的部分检验人员回答是“报告错了?机器 是这样报的,我不知道啊!” “仪器正常,仪器测 定是多少,就报告多少!”,或者说“结果已经复查了, 没有错的!”,
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 指出的那样:“未来的竞争是管理 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 织的有效沟通上”。
2. 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要求加 强检验与临床沟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 的“举证倒置”对医院检验工作既是压力又是促 进规范化建设的机遇和动力,一方面,强化规范化 操作及全面质量控制,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检验与 临床沟通,认真听取临床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及要 求。
7、检验人员不重视沟通,甚至于不知道如何 与临床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医院管理的要求: 一. 重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建立长效的沟通制度 二. 组织检验和临床沟通相关的业务学习进行考核 三. 设立检验医师岗位,架起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桥梁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病例一: 急诊颅脑外伤病人:APTT>100s、PT>50s、TT>60s,
而FIB、D二聚体正常。
原因: 护士用EDTA管抽血,后面发现抽错管把血倒入枸橼
D二聚体测定—案例分析
FDA认证 单抗 报告单位 Cutoff值 参考区间
线性范围 检测范围 开瓶后稳定性
抗类风湿因子 钩状效应 (Hook Effect)
Innovance D-Dime (新试剂)
已通过(510K) 8D3
mg/L FEU 0.5mg/L FEU 0.55mg/L FEU
0.19-4.4mg/L FEU 0.19-35mg/L FEU 2-8℃4周 -18℃8周 1330IU/mL 含量在500 mg/L FEU以下,无
D二聚体测定—案例分析
❖ 国内主流品牌通常采用免疫比浊法,其单克隆抗体只针 对某一类D-二聚体亚型
❖ 病理过程中可产生多种D-二聚体亚型,由于不同检 ❖ 测试剂只测定其中某种降解片段(亚型)而非降解片段
的全部 ❖ 目前,超过30种检测方法(20余种单克隆抗体)被应用
于临床,不同试剂间差异非常显著。因此不同试剂间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无对比性。 ❖ 不同仪器检查同一项目,其采用的方法、标准品、参考 范围等却不相同,实验设计缺乏“金标准” ❖ 目前D-二聚体缺乏国际同一的测量方法和用此方法赋值 得国际通用校准物
低、D二聚体正常。病人无任何出血症状,也未使用药 物。
原因: 抽血不顺利,护士从生化管倒了一些做凝血功能。
生化分离胶管内含促凝剂,使血液部分凝固,消 耗部分凝血因子致APTT>76s、PT 38s、TT30s、FIB减 低,而未有纤维蛋白溶解,故D-二聚体正常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标本采集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血小板计数—案例分析
这种EDTA依赖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血 小板膜糖蛋自Ⅱb/Ⅲa上,同时这种与血小板结合的自 身抗体Fc端可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 出现卫星现象。
E血DP小可板能计机制数:—案例分析
目前,EDP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由于在 EDTA作为抗凝剂的前提下出现的免疫介导血液中冷抗血 小板自身抗体,使血小板互相发生凝集现象。
EDTA可导致血小板活化,改变血小板膜表面某种隐 匿性抗原构象,与血浆中的自身抗体结合,激活PIA、 PIC、AA、ADP、5-HT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又能活 化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促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聚 集成团,出现血小板互相凝集现象。
护士在留置针采集标本,残留肝素污染。
留置针是留置在患者体内的输液通道,需要用稀 释肝素溶液进行封管,而肝素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抗凝 剂,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 而增强 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 用。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病例三 骨科术前病人查APTT76s、PT38s、TT30s,而FIB减
酸钠管送检
钙离子是凝血的Ⅳ因子,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成 分,而EDTA能将钙离子络合而完全拮抗,而枸橼酸钠只 是部分结合钙离子,故标本的三项凝血指标都延长了, 而FIB和D二聚体正常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病例二 住院病人: 上午查APTT>100s、PT16s、TT30s,而FIB、D二聚体正常 。 下午查凝血检查结果均正常0 原因:
原因: 患者体内存在非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
该检验科测定D-二聚体的方法为免疫比浊法,此 法的缺点有钩状效应、非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
对送来的标本同时做2倍、4倍、6倍、8倍、10倍 稀释一并测定,检测结果为:1100μg/L、560μg/L、 283μg/L、312μg/L、298μg/L、62μg/L。结果不呈 线性,提示标本存在非特异性的反应物质,干扰了D二聚体的检测。
影响华法令剂量反应的因素: 1.食物: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能减弱华法令的抗凝作用
2.胃肠道、肝、肾的功能改变,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 的影响。
3.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高剂量青霉素均能抑制 血小板功能,增加华法令相关性出血。
4.头孢菌素、甲状腺素、肝素等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 凝血因子的合成,加快清除,或干扰其他凝血途径增 强华法令的抗凝作用。
PT-INR—案例分析
注意: 1、相对固定的日常食谱和合用药物; 2、固定服用华法令和抽血时间; 3、固定组织凝血活酶的生产厂家、国际标准化指数
(ISI)和批号; 4、检测PT-INR频度:取决于服用华法令的剂量和影响
因素
病例一:
患者,女性,45岁,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其他 病史及家族遗传史,主诉手关节疼痛:所做检查三大 常规、肝功能、血沉、免疫球蛋白、抗“O”、类风湿 因子、冷凝集试验和肿瘤标志物均正常。只有D-二聚 体高,第一次检测结果为1060μg/L,第二次检测结果 为1168μg/L。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标本检测完成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检测凝血因子的标本在室温放置时间 不能超过1小时,全血储存在2~8℃冰箱不能超过2小时 ,血浆在-20℃条件下可保存2周,-80℃下可保存18个 月,冷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在越低温度下越稳定。
对需要作APTT检测的标本离心的速度和时间不低于 3000r/10min,目的是为了获得乏血小板血浆,因为血 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APTT的影响最明显。
5.口服避孕药可增强凝血功能。
6.华法林与大蒜、当归、丹参或番木瓜合用可增加抗凝 作用。
7.代谢相关类: 水合氯醛、羟基保泰松、奎尼丁置换血浆蛋白,
甲硝唑、西米替、水杨酸盐等抑制肝药酶,从而增强 华法林抗凝作用;巴比妥类和苯妥英钠等有道肝药酶 ,饮酒可以加速华法令的代谢。
PT-INR—案例分析
影响INR的因素: 1、口服华法令到采集血液之间时间; 2、机体对华法令吸收、代谢、分解和排泄的影响 3、增强或抑制华法令代谢的因素或药物; 4、增强或减低维生素K食物; 5、PT所有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及仪器。
原因:
患者数天前因受凉,自行服用泰诺感冒片,后又在 当地医院输液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本例患者服用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泰诺,增强 了抗凝药物的抗凝作用,另外静脉点滴了广谱的头孢类 抗生素,抑制了肠道中产生维生素K的细菌的繁殖,从 而抑制了肠道维生素K的产生,最终导致了检测结果INR 增高。
病例二 一位患者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术后服用华法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对检验医师的要求: 一. 加强自身学习,掌握与临床沟通的能力 二. 与临床医生沟通,阐明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三. 进一步加强检验质量控制,得到可靠的检验结果 四. 以患者为中心,将“检验数据”转化为“临床诊
疗信息” 五. 主动与临床医生沟通,积极参与临床查房和病例
讨论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某院检验科同时拥有Sysmex CA7000和Beckman
析 ACL两台仪器,虽然各自的定标和质控都很好,但是两
台仪器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差异很大,而且两组参考
范围的设定也不一样。咨询各自的工程师,认为测量
方法和试剂不同,结果会有差距。
尽管两者采用的都是免疫比浊法,但两者针对D二聚体片段的抗原簇不同,但无论方法学上有多少不 同,毕竟测定的都是同一种物质,结果不能统一对临 床造成很大的困扰。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由于凝血因子在枸橼酸钠盐溶液中比在草酸盐溶液
中稳定,故用枸橼酸钠作为凝血试验的抗凝剂。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为1:9,若抗凝剂量增多,将
使PT时间明显延长,若血液过少,则使APTT、PT时间 明显延长。
PT-INR—案例分析
病例一
一位接受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术后一直服用 华法令,每天2.5mg,已经一年多,定期在医院监测凝血 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2.5之间波动,一 直很稳定。今天到医院检查INR为3.1。临床医师向检验科 反应情况,认为PT-INR有问题,数据忽高忽低,让人不可 信。
5.标准化程度差
6.不同仪器、检测系统间差距较大,无可比性。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一. 临床医护人员和检验医师知识结构不对等 二. 不重视沟通,不懂得沟通技巧 三. 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 四. 医院管理部门不重视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对临床医师的要求:
一. 贯彻询证医学理念,选择最合理和最经济的检查项目 二. 注重检验申请单的填写 三. 指导患者留取合格的标本 四. 了解检验项目的流程,客观分析检验结果 五. 根据临床需求向检验科提出开展新项目的建议 六. 主动与检验医师沟通,了解检验医学发展的新动向
已得到EHA,ICTH和日本病理学会接受 2.选用新的单抗8D3,其灵敏度、稳定性、抗干扰能力更优 3.Cutoff值设定更科学合理,符合行业内认可“标准” 4.结果报告单位,使用mg/L FEU,符合目前国际趋势 5.线性范围更宽,便于临床动态观察

— 案 例 分 析
D二聚体测定—案例分析
❖ 避免混淆参考范围和医学决定水平 ❖ 针对不同类型血栓制定医学决定水平 ❖ 灵敏度高,但特异性差 ❖ 不同方法、不同检测系统没有可比性
D-Dimer Plus (旧试剂)
没通过 DD5
mg/L DDU 0.13mg/L DDU 0-0.246mg/L DDU
0.1-2.1mg/L DDU 0.1-16mg/L DDU 2-8℃2天 室温5天 -18℃2周 98IU/mL 有
D二聚体测定—案例分析
为什么要更换?给临床一个解释: 1.Innovance DD通过FDA认证,并明确用于DVT和PE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