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规模化猪场产房操作规程

规模化猪场产房操作规程
一、绵羊的检查和治疗
每天上午检查所有即将产仔的母猪,保持环境清洁和母猪阴户和乳房部位的卫生。
二、母猪的护理
妊娠母猪提早一周转入产房,饲喂其哺乳母猪料,在生产前每天采食料1-2.5公斤,产前自由采食每天会以0.5公斤的幅度增加到6-8公斤,保证充足饮水。
三、分娩前注意事项
母猪乳头能挤出乳汁,精神不安,有做窝行为,表明即将临产。
对于母猪来说最格外适合湿度为18度,不过对刚产的仔猪来说35度更适合,产房温度应控制在24度左右。
四、产仔过程
1.产仔时要保持母猪安静、舒服,尽量让其自然分娩,一般产仔间隔在20分钟内是正常的,对难产的母猪要采取人工助产。
2.初产豢养猪在产仔时可能会攻击小猪,应先把小猪移开。
用母猪胎衣擦拭小猪,观察母猪是否接受小猪,在没有其他方法时才考虑使用镇静剂。
五、如何处理难产
1.首先要做好手和绒兰左手的清洁和消毒,戴上手套,动作要轻柔,降低母猪产道的损伤,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产仔慢时可观望谨慎使用催产素,每次使用量1ml。
按摩乳房可以促进母猪自然天然分泌催产素,不合理地使用催产素对母猪有害。
六、巴氏的处理和照料
剪断脐带,以不拖地为准;剪去小猪的八颗乳牙,不要破坏其牙根和牙龈;每头猪大腿内侧深部肌注火鸡血旺1ml;仔猪5-7天去势,需要把精索拉出来,否则易感染;做好记录。
现代化猪场生产技术管理 操作规程

现代化猪场生产技术管理操作规程二0一二年六月企业文化经营理念: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企业宗旨:服务于人企业目标:创立世界最适宜发展的农业科技企业雄峰人目标:做时代英雄,攀事业高峰企业精神:协作、竞争、学习、创新企业价值观:因农业而存在,为农业而发展信念:第一节猪场建设1.猪场选址原则猪场建设地应远离村镇、交通要道、其它畜牧场3公里以上,远离屠宰场、化工厂及其它污染源。
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电充足(万头猪场日用水量约100-150吨)、水质好、排水方便、交通较方便。
最好配套有渔塘、果林或耕地。
2.猪场布局猪场布局应设置四区,即生活管理区、生产配套区(饲料车间、仓库、兽医室、更衣室等)、生产区和种猪运动区;生产区应包含繁殖、保育、育肥区,每区应相距10米以上;配种舍、怀孕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或育成)舍、装猪台建设,应按从上风向下风方向排列。
配种舍要设有运动场。
3.防疫环境与生物安全猪场大门需设消毒池并配备消毒机,车辆要消毒;设人员消毒通道,进入人员登记消毒;猪场周围禁止放牧,协助当地周围村镇的免疫工作;最好设围墙、防疫沟及防疫林。
4.粪尿处理与环保建场前要了解当地政府30年内的土地规划及环保规划、相关政策,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排污系统工程,特别应注意沼气配套工程的建设。
5.猪场各类猪舍设计原则及参数原则:产房、保育舍按生产节律分单元全进全出设计;猪栏规格与数量的计算,产房两栏对应保育一栏,保育与育肥栏一一对应;先设计好生产指标、生产流程,然后再设计猪舍、猪栏。
主要参数:以饲养500头基础母猪、年出栏约1万头商品猪的生产线为例,按每头母猪平均年产2.2窝计算,则每年可繁殖1100窝,每周平均分娩20-21窝,即每周应配种24头(如果配种分娩率85%)。
产房6个单元(如果哺乳期3周、仔猪断奶后原栏饲养1周、临产母猪1周、空栏1周),每个单元20个产床;保育5个单元(如果保育期4周、空栏1周), 每个单元10个保育床;生长育肥16个单元(如果生长育肥期15周、机动1周),每个单元10个育肥栏;肉猪全期饲养23周。
规模猪场分娩舍工作操作流程

规模猪场分娩舍工作说明书工作目的1.提高母猪采食量,降低背膘损耗;母猪断奶背膘控制在16mm-18mm,背膘损失控制在2mm内,可努力达到不失重。
2.在保证母猪体况良好的前提下,力争21天重达到6.5kg,断奶合格率达到92%。
工作重点1.做好母猪饲喂工作;2分娩舍工作流程2.1早上6:00-7:00(冬春季)5:30-6:50(夏秋季)2.1.1巡视(记录舍内温度、仔猪是否扎堆、空气质量、母猪和仔猪精神状态、风机湿帘运行状况、供水情况、门窗是否关闭、猪栏是否关好,下同)、仔猪补料(补水);2.1.2清理料槽,母猪饲喂、清粪;2.2上午8:00-11:302.2.1更换洗手盆、沾脚盆里的消毒液;打扫舍内卫生(过道卫生、物品摆放整齐);2.2.2巡视(方法同上)、仔猪补料(补水)、母猪和仔猪的辅助治疗;2.2.3清理料槽,母猪饲喂、清粪;2.2.4下班前巡视(方法同上);2.2.5其他时间有集体活动时统一安排,无集体活动时自由支配;2.3下午14:00-17:30(冬春季)15:00-18:30(夏秋季)2.3.1巡视(方法同上);仔猪补料(补水);母猪和仔猪的辅助治疗;2.3.2清理料槽,母猪饲喂、清粪;2.3.3下班前巡视(方法同上);2.3.4其他时间有集体活动时统一安排,无集体活动时自由支配;2.4晚上20:00-21:302.4.1清理料槽,母猪饲喂、清粪;2.4.2仔猪补料;2.4.3巡视(方法同上);2.4.4完善死淘记录。
分娩舍饲养员日工作记录表舍号:日期:饲养员:注意点:(1)分娩舍饲养员工作记录表须按时间段如实填写;(2)异常情况,母猪记录栏号、异常说明(发烧、不食、精神差、拉稀、子宫炎、瘫痪、难产、腿疼等)仔猪须记录栏号、数量、异常说明(弱仔、精神差、拉稀、腿疼、脑炎、压死等);其它包括圈内的设备(风机、水帘、产床、烤灯、饮水系统等);(3)负责人签字:分娩舍负责人监督饲养员按时开展工作,并做好书面记录;同时对于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分娩舍饲养员工作内容上猪前的准备工作1.1上猪前设备检修1.1.1上猪前2天对舍内进行检修,需要维修的及时联系维修工维修,(水、电、产床、烤灯、料槽、暖风炉、水帘、饮水器等)保证饮水系统的正常,电路安全,产床完好,料槽、烤灯齐全且完好无损;1.2上猪前消毒1.2.1冲完圈后干燥(打开窗户或风机);1.2.2干燥后用农福1/200消毒,隔日再加强一次并密闭;1.2.3上猪前1天用农福加强消毒1次,并密封猪舍等待上猪;1.2.4上猪前,注射器、针头、剪牙钳、镊子刷洗干净,交兽医高压灭菌消毒(刷洗步骤:首先用百毒杀浸泡半小时,然后用刷子刷洗,再用洗洁精洗涤,最后清水冲洗交兽医消毒);1.3接猪前准备1.3.1烤灯检修悬挂:每舍上猪前检查检修,保证每个都能使用并悬挂完毕(确保损坏无法修理的,可用坏的换新的烤灯);1.3.2仔猪料槽检查:检查舍内料槽,保证够数目且完好,如有损坏及时上交更换;1.3.3工作用品准备:扫帚、铁锹、料车、袋子、盆、桶等;1.3.4药品领取、应用及储备:常用保健药品由兽医统一开处方领取,按药品说明储存药品;避光:消毒药等;阴凉:激素类、常用抗生素等;防潮:密斯陀、烧碱、饲料等(使用后及时密封袋口);用量用法:说明书或兽医指导方法及剂量使用,不可过量使用的药抗生素;未使用完的药品,及时密封保存或交与需要的人使用,配好药品及时使用,一般不超过12h 为好;1.3.5挡好过道:上猪前按上猪路线挡好过道(使用PVC板,用后返还原处);1.4日常消毒1.4.1猪舍内的消毒、干燥的彻底进行可以减少疾病。
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保育舍生产管理程序仔猪断奶是继出生以来又一次强烈的应激。
首先由于营养的改变,由食用含20%干物质的液态日粮改为采食含90%左右干物质的配合日粮以及饮用由饮水设备提供的自来水。
其次,由于环境的变化,由产房转入保育舍,并伴随着重新组群而引起的咬斗。
第三是离开母猪造成仔猪心理上的打击与不适。
第四是由于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患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因此加强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中又一重要环节。
一、进猪前的准备工作进猪前的准备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目的是为断奶仔猪提供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生长环境,尽量减少对仔猪的各种应激。
(一)、圈舍冲洗保育舍采用全进全出制生产方式,一栋猪保育期满后全部转入育成猪舍。
之后彻底冲圈清理猪舍卫生,将地面栏内、栏杆、料槽、墙壁、漏缝板、屋顶等舍内设施的粪便、污物灰尘用清洗机彻底冲刷干净,不留任何死角,同时将地下管道集中处理干净,并结合冲圈进行灭蝇和灭寄生虫工作,还要注意节约用水。
(二)、空舍消毒圈舍冲洗干净后对圈舍及舍内设施分别用火碱,TH4 (新一代复合型消毒剂)、消毒威(酚类消毒剂)进行三次喷雾消毒,每次消毒间隔12~24小时,最后用石灰乳对网床、地面及墙壁进行涂刷消毒,必要时还须薰蒸消毒(方法见消毒程序)。
做以上工作后关闭门窗待干燥后进猪。
(三)、预热猪舍准备进猪保育舍采用火炉和红外线供热保暖,接猪前一天应将洗刷干净凉干的灯泡灯罩安装并调试好,升起火炉预热房间,使舍内温度达到28~30℃。
一、断奶仔猪的进猪工作及日常管理哺乳仔猪在21日龄左右断奶转入保育舍进行为期50天的保育。
仔猪在转入保育舍前进行称重以获得仔猪平均断奶重及平均断奶窝重。
分群:仔猪转入保育舍后根据仔猪性别、个体大小、体质好坏等进行分群,每圈为一群,每群23~25头,同群体重相差不超过0.5kg,弱仔另组一群精心护理(一般在中间靠近火炉部位)。
给水:调整饮水器高度,给仔猪充足卫生的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营养药物(如:拜固舒、电解多维、补液盐)以缓解断奶应激对仔猪的影响,这个时期严防仔猪脱水,最好给每栏都加一方形饮水槽并经常加满水(至少对弱仔栏应做到)。
标准养猪场分娩舍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标准养猪场分娩舍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一.工作目标1、按计划完成母猪分娩产仔任务。
2、哺乳期成活率95%以上。
3、仔猪3周龄断奶平均体重不少于6.0公斤,4周龄断奶平均体重不少于7.5公斤.二.工作内容1、产房彻底冲洗消毒,做好接收临产母猪的一切准备。
2、从妊娠舍接收临产母猪,并按预产期顺序在产房定位。
3、给母猪、仔猪提供新鲜清洁的饮水,定期检查饮水器,保证饮水。
4、提供新鲜清洁的饲料,仔猪5-7日龄开始补料,坚决不用发霉变质饲料,及时清理料槽内剩余饲料。
5、保证仔猪有一个温暖、干燥、无风的环境。
调整保温设施,保证舍内温度达到要求;及时调整保温灯,创造保温箱内合适的小气候;注意天气变化,防止贼风侵入;尽可能减少冲洗次数和冲洗用水量,降低室内湿度;注意门窗的开、关,采用适当的通风措施。
6、维持产房内防疫制度。
尽可能减少人员出入,做到人员定舍定岗;每个单元执行全进全出制;定期消毒;及时处理每天的垃圾、胎衣、死胎、木乃伊、病死仔猪;及时治疗病猪;保证各单元门口消毒盆、池的消毒药有效浓度;按《免疫程序》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工作。
7、作好母猪和仔猪治疗工作。
每天仔细观察猪群,发现病猪,及时治疗;对腹泻的仔猪,发现一头,治疗一窝,并追踪治疗;做好病志记录。
8、完成打耳号、剪牙、断尾、补铁、去势工作。
对仔猪进行适当的调整(过哺),过哺要在吃过初乳36~48小时进行。
同时做好寄养记录。
9、执行每周的断奶程序。
平均3-4周龄断奶,根据哺乳成绩和体况、年龄评价每批断奶母猪,分别转入配种区或淘汰;断奶前要对母猪、仔猪注射猪瘟、链球菌等疫苗。
10、及时检查维修饮水器、产栏、保温箱等有关设备。
11、准确、及时做好各种记录,及时上报日报表、周报表。
三.工作日程7:30~8:30 母猪,仔猪喂饲8:30~9:30 治疗、打耳号、剪牙、断尾、补铁等工作9:30~11:30 清理卫生、其他工作14:30~16:00 清理卫生、其他工作16:00~17:00 治疗、报表17:00~17:30 母猪、仔猪喂饲四.操作规程(一)产前准备1、空栏彻底清洗,检修产房设备,之后用消毒药连续消毒两次,晾干后备用。
猪场操作规程

猪场操作规程猪场操作规程一、安全操作规范:1. 工作人员必须熟悉猪场内各类设备的使用方法,遵循使用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
2. 使用电器设备时,必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无损坏、漏电等现象,并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
3.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穿着适合的工作服和安全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4. 禁止在猪舍内吸烟或使用明火。
二、猪舍管理规范:1. 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废料,确保猪舍内的环境干净卫生。
2. 检查猪舍的通风设备、电器设备等,确保其正常运作。
3. 制定科学的饲料喂养计划,保证猪只的饮食营养均衡。
4. 定期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隔离治疗等。
三、饲料管理规范:1. 确保饲料的质量,严禁使用霉变、变质或过期的饲料。
2. 饲料存放要注意防潮、防鼠、防蛀,避免饲料因存放不当而受到污染。
3. 及时清理喂食器具,保证饲料的干净卫生。
四、防疫管理规范:1. 定期进行疫病预防接种,确保猪只的免疫力。
2. 严格执行猪只隔离制度,确保病猪与健康猪只分开居住。
3. 定期进行消毒工作,包括猪舍、饲料器具、饮水设备等,并确保消毒剂使用正确有效。
4. 发现疑似疫情,应及时报告上级部门,采取必要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五、兽医技术规范:1. 饲养员必须熟悉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措施。
2. 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时,必须由经过培训合格的兽医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效果。
六、环境保护规范:1. 确保养殖环境不受到污染,严禁将废弃物随意丢弃。
2. 确保污水、粪便等废物的正确处理,避免对周围水源和土壤造成污染。
3. 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养殖过程中对能源和水资源的浪费。
七、工作纪律规范:1. 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工作,做到守时守纪、高效执行。
2. 做好工作记录,保留相关的资料和数据。
3. 做好团队协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确保猪场的正常运作。
总结:以上是猪场操作规程的一些建议,旨在保证猪场的安全、健康和高效运作。
猪场操作规程

猪场操作规程
《猪场操作规程》
1. 猪场环境
- 猪场应保持清洁、通风良好,无异味和杂草
- 畜舍内地面应平整,垫料要保持干燥,定期清理畜舍内的秽物
- 畜舍内应设置适当的照明和温度控制设备
2. 饲养管理
- 猪场应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制定不同的饲养计划
- 猪场应提供干净的饮水和饲料,保证猪的饮食安全
- 定期检查猪的健康状况,及时应对猪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3. 疾病防控
- 猪场要避免猪之间的相互传染,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检 - 发现猪出现异常症状时,应立即隔离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疾病不会传播
4. 生产环节
- 猪场要建立准确的繁殖记录,保证繁殖计划的执行
- 孕期母猪应有充足的休息和营养,生产期母猪和幼猪要得到适当的护理
5. 动物福利
- 猪场要遵循动物福利法和规定,给予猪充分的活动空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 猪场应培训员工,提高他们对动物福利的重视和意识
上述是猪场操作规程的基本内容,对于每一个猪场来说,操作规程的建立和执行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确保猪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才能提高猪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猪场各种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人员出入制度1. 人员出入:猪场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出入养殖场。
确需外出的,应办理外出请假单,经场长签字后方可出场。
请假单应交门卫保存备案。
2. 休假归来:休假归来的人员,进入大门时需要填报销假单,填写主要去向,经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区内。
休假期严禁接触动物饲养场、饲养场从业人员及动物制品。
3. 进入办公区:经场长同意,门卫登记,手机、眼镜、手表等(随身携带物品)消毒,人经喷雾消毒后,再经洗澡、换衣、换鞋方可进入办公区。
二、猪舍日常管理操作规程1. 环境控制:猪舍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湿度控制在60%-70%。
夏季有水帘工作,湿度较大,春秋冬季通过风扇、暖气进行调节。
2. 卫生管理:每天打扫舍内卫生,清理粪便,保持猪舍清洁。
定期进行猪舍消毒,预防疾病传播。
3. 饲喂管理:定时定量饲喂,保证猪群营养需求。
上料、擦洗料筒等操作要规范,避免饲料浪费。
4. 健康检查: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
对母猪进行配种、产仔、哺乳等过程进行跟踪管理。
5. 精液检查:对公猪精液进行定期检查,确保精液品质,为配种提供优质精液。
三、后备舍日常管理操作规程1. 环境控制:后备舍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湿度控制在60%-68%。
2. 卫生管理:每天打扫舍内卫生,清理粪便,保持猪舍清洁。
定期进行猪舍消毒。
3. 饲喂管理:定时定量饲喂,保证后备猪营养需求。
4. 健康检查:定期对后备猪进行健康检查,淘汰不合格个体。
5. 配种管理:对后备母猪进行配种,确保配种成功率。
四、淋浴更衣消毒管理规定1. 所有进入生产区人员入场前必须洗澡和更换工作服,进生产区程序为:在外间更衣室脱掉所有衣服并送熏蒸室熏蒸消毒,喷淋消毒在淋浴室洗澡,进里间更衣室,更换场内干净的经消毒的工作服、靴子等,方踏过消毒池进入生产区。
2. 离开生产区时,应将工作服留在里间更衣室衣柜内,然后经过淋浴室冲洗后,到外间更衣室穿上自己的衣服鞋帽等回到生活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育舍生产管理程序
仔猪断奶是继出生以来又一次强烈的应激。
首先由于营养的改变,由食用含20%干物质的液态日粮改为采食含90%左右干物质的配合日粮以及饮用由饮水设备提供的自来水。
其次,由于环境的变化,由产房转入保育舍,并伴随着重新组群而引起的咬斗。
第三是离开母猪造成仔猪心理上的打击与不适。
第四是由于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患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因此加强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中又一重要环节。
一、进猪前的准备工作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目的是为断奶仔猪提供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生长环境,尽量减少对仔猪的各种应激。
(一)、圈舍冲洗
保育舍采用全进全出制生产方式,一栋猪保育期满后全部转入育成猪舍。
之后彻底冲圈清理猪舍卫生,将地面栏内、栏杆、料槽、墙壁、漏缝板、屋顶等舍内设施的粪便、污物灰尘用清洗机彻底冲刷干净,不留任何死角,同时将地下管道集中处理干净,并结合冲圈进行灭蝇和灭寄生虫工作,还要注意节约用水。
(二)、空舍消毒
圈舍冲洗干净后对圈舍及舍内设施分别用火碱,TH4 (新一代复合型消毒剂)、消毒威(酚类消毒剂)进行三次喷雾消毒,每次消毒间隔12~24小时,最后用石灰乳对网床、地面及墙壁进行涂刷消毒,必要时还须薰蒸消毒(方法见消毒程序)。
做以上工作后关闭门窗待干燥后进猪。
(三)、预热猪舍准备进猪
保育舍采用火炉和红外线供热保暖,接猪前一天应
将洗刷干净凉干的灯泡灯罩安装并调试好,升起火炉预热房间,使舍内温度达到28~30℃。
一、断奶仔猪的进猪工作及日常管理
哺乳仔猪在21日龄左右断奶转入保育舍进行为期50
天的保育。
仔猪在转入保育舍前进行称重以获得仔猪平均断奶重及平均断奶窝重。
分群:仔猪转入保育舍后根据仔猪性别、个体大小、体质好坏等进行分群,每圈为一群,每群23~25头,同群体重相差不超过0.5kg,弱仔另组一群精心护理(一般在中间靠近火炉部位)。
给水:调整饮水器高度,给仔猪充足卫生的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营养药物(如:拜固舒、电解多维、补液盐)以缓解断奶应激对仔猪的影响,这个时期严防仔猪脱水,最好给每栏都加一方形饮水槽并经常加满水(至少对弱仔栏应做到)。
每栏至少有2个饮水点,保证10头仔猪一个;不够用
水槽代替。
仔猪饮水器与地面高度
喂料:仔猪转入保育舍后的前5天进行限制饲喂防止仔猪因过食而引起的腹泻,这个时期饲料应遵循勤添少加的原则,一般断奶后三天采食较少,第三天猛增,这时注意限饲,以每天300g/头为宜。
保育期仔猪最好生长标准
(一)、仔猪的环境及其调控
1、温度的调控
仔猪耐热怕冷,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反应敏感,保育舍采用火炉供温,外加红外线灯于仔猪躺卧处局部供温。
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后的前两周温度控制在28~30℃,第三、四周控制在25~28℃,以后随日龄的增长和仔猪抵抗力的增强逐渐降低环境温度,保育后期控制在
20~28℃。
★室内温度控制措施:随着猪只的生长逐渐升高红外线灯的高度,同时撤去或关掉部分红外线灯以降低局部小环境的温度;为逐渐降低猪舍温度,逐渐停掉供热的火炉。
适时通风换气,以猪只躺卧自然不挤堆,呼吸均匀自然。
★大环境控制:一年四季外界气温的变化幅度很大,外界气温对猪舍内温度的影响也最大。
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防止高温高湿的出现;冬季做好保温工作,防止贼风直吹畜体,同时协调好保温与通风的矛盾;春秋季节,防止舍温的骤升骤降。
2、湿度的调控
保育舍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舍内湿度过低时,通过向地面洒水提高舍内湿度,防止灰尘飞扬。
偏高时应严格控制洒水量,减少供水系统的漏水及时清扫舍内粪尿;保持舍内良好通风以降低舍内湿度。
3、空气质量的调控
(1)适时通风换气以降低有害气体、粉尘及微生
物的含量。
(2)及时清理粪尿以减少NH3和H2S等气体产
生。
(3)保持舍内湿度适宜。
(4)及时清理炉灰。
(5)清扫地面前适当洒水。
(6)抛洒在地面上的粉料及时扫除。
4、噪音尽量减小各种奇怪声响,防止仔猪的惊群。
(二)猪群的日常管理
观察猪群状况,上班时观察猪只的采食情况、
精神状态、呼吸状态,听猪只的鸣叫是否正常,防止咬尾现象。
观察猪群粪便,有无腹泻、便秘或消化不良等疾
病。
检查饮水器供水是否正常,有无漏水或断水现象
并及时处理。
4、检查舍内环境状况检查舍内温度、湿度是否正常,并及时调控使之符合仔猪的生长发育需要。
每次上班注意,感觉舍内是否有刺鼻或刺眼的气味。
5、搞好弱仔的处理和康复
(1)及时隔离在大群内发现弱仔急时挑出放入弱仔栏内。
(2)增加弱仔栏局部温度,弱仔栏靠近火炉外并加红外线灯供温。
(3)补充营养在湿拌料中加入乳清粉、电解多维,在小料槽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对于腹泻仔猪还可加入痢菌净等抗菌药物,以促其体质的恢复。
6、减少饲料浪费每天检查料槽是否供料正常,及时维修破损料槽,防止饲料变质,及时清理发霉变质或被粪尿污染的饲料。
7、仔猪的调教根据猪有定点采食、排粪尿、睡觉的习性,调教仔猪使仔猪在靠近料槽侧躺卧,,可采取在躺卧区少撒一些饲料,并保持温度适宜、干燥。
靠近饮水器、墙壁一侧排泄,排泄区粪便暂不清扫,将躺卧区粪便清理到排泄区并保持躺卧区清洁卫生,诱导仔猪到排泄区排泄。
8、不同生长期的饲料及换料程序仔猪转入保育舍后前2周饲喂550,第3、4周改喂551料,以后饲喂552料直至保育结束。
为减少饲料更换给仔猪带来的应激,每次换料采取逐渐更换饲料用4~5天的时间将饲料改换过来。
9、预防仔猪腹泻断乳仔猪由于受到各种应激的影响,仔猪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造成仔猪营养性腹泻和病原性腹泻,发生腹泻应在场兽医指导下对症治疗,严防脱水。
10、发病猪只及时隔离和治疗
三、保育舍生物安全制度
(一)、人员
1、保育舍工作人员
(1)每日上班前须经淋浴,更换工作服后方可
入生产区,进入保育舍区前须踏消毒脚盆,进入每一栋猪舍
前踩踏消毒脚盆,工作人员出入圈舍须踩踏消毒脚盆。
(2)非保育舍工作人员不得出入保育舍区,如若进入须踏消毒脚盆且不得直接接触猪只。
(3)工作人员休假回场后须在管理区隔离48小时方可进入生产区。
(4)工作人员只吃场内猪肉,不吃其他偶蹄动物肉及其制品,并严禁带入厂内。
不允许将猪、牛肉及其制品带入本场。
2、外来人员不允许进入保育舍区。
(二)、物品及用具
每栋猪舍的用具及物品须定点放置,不得串用,
小料槽、扫帚、铁锨、料车、注射器等,如若串用须经消毒后方可。
(三)、卫生
每日清扫圈内及走廊卫生,及时清扫赶猪道卫生,及时更换脚盆内火碱水,保持场区整洁。
(四)、带猪消毒及环境消毒
1、带猪消毒,每周一、三、五进行带猪消毒,采用新过氧乙酸(好利安)、百菌消—30(碘制剂)、TH4(新一代复合消毒剂)、消毒威(酚类消毒剂)交替运用,消毒要求浓度要足,消毒均匀而不留死角,并撑握好消毒的程度,最好是恰好能使地面湿润而不流淌。
2、环境消毒,每周一、三、五进行舍外环境消毒,用2~3%火碱进行消毒,疫情严重时每天进行一次环境消毒。
(五)、防疫及疾病的防治
1、保育舍疫苗防疫程序
根据疫情的变化适当调整免疫程序
2、疾病的防治疾病的防治贯彻“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最低限度地降低疾病带来的损失。
(1)、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减少应激。
日常管理中温度、湿度的控制、空气质量、饲料与饮水的供应等的调控对猪群的抗病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2)、妥善处理病死猪,抑制病原传播,将病死猪置于焚尸坑无害化处理。
(3)、做好灭蝇、灭鼠工作,防止疾病的传播。
(4)、采用药物预防与个别发病猪只治疗相结合、饲料拌药与饮水给药相结合的方式预防和控制细菌性及寄生虫
性疾病。
(5)、每日做好工作记录。
A、猪群变动。
B、饲料消耗量。
C、疫苗注射。
D、死亡记录。
E 、温湿度。
F、特殊事件。
四、保育结束后的转群工作
1、提前三天通知育肥舍。
2、提前一天在饮水中加抗应激药物。
3、饲料刚好吃完。
4、一次一栏的将猪轻柔地赶到肥育舍。
5、避免不良天气(雨、雪、风)。
6、不留任何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