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 图形的运动(一) 第2课时 平移(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现象》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现象》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现象》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平移现象》,是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平行移动的概念,理解平移的规律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移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平移的规律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概念的介绍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平移的基本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平移的规律,帮助他们运用平移概念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移?平移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操作,介绍平移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平移的含义。

3.引导(15分钟)–分组讨论:给出一些平移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并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移规律,帮助他们提炼出平移的关键要点。

4.练习(15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运用平移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平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手段1.实物或图片展示2.小组讨论3.练习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平移现象》为主题,通过导入、呈现、引导、练习和总结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思考平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愿我们共同努力,成为数学世界的勇敢探险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按照某个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教材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直观地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三、教学难点:发现平移或旋转后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图、平移和旋转动画)、教材第121页的小汽车、陀螺。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2、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

(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3、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4、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二)合作交流,构建概念1、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那么你们四人小组想办法给它们分分类,看看可以分成哪几类?2、操作要求:(1)小组合作讨论(2)怎么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3、学生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分类的结果与分类的理由。

(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

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4、师归纳:像缆车、小火车、滑滑梯等沿着笔直的路线运动,在数学中这种现象叫做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等它们运动的路线是成一个圆,这种现象叫做旋转。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通用9篇)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通用9篇)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思想方法,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区别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那游乐场都有什么好玩的?游乐场不仅好玩,里面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不想发现它们。

那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吧!2、课件出示游乐园设施图。

3、提问:这里有一些游乐项目,你们玩过吗?谁能给老师介绍这些游乐项目都是怎么玩的呀?(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游乐项目的玩法。

)4、你们刚刚用手势、身体模仿的就是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呢。

那你们仔细观察观察,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同桌交流;汇报分类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5、教师小结:你们说得很对,像缆车、小火车、升降椅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平移;而像风车、旋转飞机、摩天轮这样的运动叫旋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两种现象。

6、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二、互动探究1、感知平移(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像这些物体是沿直线方向移动的属于平移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同桌互相交流,汇报)2、感知旋转(出示课件)那这些呢?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生自由回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RJ) 三、图形的运动(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RJ) 三、图形的运动(一)

三、图形的运动(一)第1课时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例1【教材分析】本课时从丰富的实例出发,使学生感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对称轴。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循序渐近,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上下左右,在一年级下册又初步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为学习轴对称图形打下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可以了解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又能提高数学观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准确地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难点:如何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并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探究新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巩固应用―→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K【情境导入】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每个图形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向你们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师: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生:我是看出来的。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

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除了观察,你还可以怎样证明呢?生:可以将它们对折。

师: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把它们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充分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课件演示对折重合)师小结:像这样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左边和右边能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洗车朝前行驶、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风车、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2、移一移。

第20页“试一试”第1题。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

)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了多远?向上平移5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3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第2课时 平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3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第2课时   平移

第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2课时平移【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例2以及练习七第4~6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知平移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材第121页上的学具剪下来。

【教学过程】一、感受平移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

(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场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呢?(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游乐项目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示时,教师可示范。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式都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的不同将它们分类码?(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

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

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移。

二、互动探究1.交流预习内容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2.举生活中的例子。

(1)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教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2)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浙江省浙江省2024二年级数学下册3图形的运动一2平移现象课件新人教版

浙江省浙江省2024二年级数学下册3图形的运动一2平移现象课件新人教版

提 升 点 2 应用平移进行分析与选择
4.【温州市改编】①号风车图形通过平移可以和哪 些风车图形重合?请把它们的序号圈起来。
点拨:平移不改变物体的方向、形状和大小,注意④ 号风车虽然形状、大小都没变,但是方向改变了,所 以不是平移。
第3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第2课时 平移现象
知 识 点 1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1.想象下面物体都在运动着,那么哪些运动是平移 现象?是的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点拨: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本身的形状、大小和方 向不发生变化的运动现象是平移。火车的运动、推拉窗 户的运动是平移。
知 识 点 2 运用平移特征解决问题(一个物体的平移运动)
2.把可以通过平移与涂色的海马重合的海马涂上你 喜欢的颜色。
点拨:形状、大小和方向一样的海马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所以应该涂色的海马是从左数第二个、第四个和第七个。
提 升 点 1 应用平移特征解决问题(多个不同物体)
3.下面哪些图案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连一连。
点拨:注意两个图案的“朝向”是否一致。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2课时)》《平移》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2课时)》《平移》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2课时)》《平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2课时)》《平移》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运动(一)》的第一课时,对图形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时将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学会用平移的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图形的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平移的概念和操作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平移的特点,理解平移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平移的概念,知道平移的特点。

2.培养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移的概念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平移的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理解平移的概念。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平移的特点。

3.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平移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PPT,展示平移的图片和实例。

2.准备一些图形卡片,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3.准备一些游戏道具,用于游戏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平移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初步感受平移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讲解平移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平移是指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

通过PPT展示平移的动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取一张图形卡片,按照平移的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彼此的操作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平移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平移
【教学内容】
平移(教材第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能根据规定格数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能说出生活中各种平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
1.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景导入】
这节课我们去游乐园参观一下好不好?
【新课讲授】
1.在情境中感知。

课件展现滑翔索道、观光缆车、电动火车。

师:这么多的游乐项目,你觉得它们都是按什么方式运动的?
生:我认为滑翔索道、观光缆车和电动火车的运动都是移动的。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平移的现象?
(生相互介绍)
2.在游戏中建构。

老师将一张卡通人物图片贴在黑板中央,请一名同学来按口令移动。

老师带头发出第一个口令:“向上平移”,接着一个个学生继续发令“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
在平移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观察图片自身的方向,学生会发现在平移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做另一个活动:你是一名出租汽车公司的调度员,你的
任务就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到达客户指定的地点。

你能做到吗?老师一边发学具(小汽车,田格纸),同时提出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小汽车做的是平移还是旋转运动;再看它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并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

当明确要求后,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汽车学具移动,进一步感受平移方向的变化。

巡视中老师给予有困难的同学指点和帮助。

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生1:如果要接顾客A,汽车要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6格。

生2:我要接顾客A,汽车可以先向下平移6格,再向左平移5格。

生3:我要接顾客A,汽车就向左下平移,斜着过来。

当学生出现多种方法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同学们会打开思路,为顾客设计出多种接车方案。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平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们想创作出美丽的图画吗?课后大家可以运用平移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老师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更漂亮。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2课时平移
平移→
缆车、小火车、滑滑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是一系列数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
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实现知识的自主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