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车辆多轴转向系统设计综述
载重汽车转向系统结构设计

载重汽车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学校:湘潭大学学院:兴湘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姓名:张浩学号:2010963237指导老师:刘柏希老师摘要论文主要阐述了转向系统的设计。
汽车转向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其质量严重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转向系统也在不断的得到改进,虽然电子转向系统已经开始使用,但是传统的机械转向系统依然起着主导作用。
转向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汽车之中。
本文重点设计了转向系统,并对转向系统零件强度、刚度进行了校核,同时还对转向系统计算载荷进行确定,同时对转向系统的其他主要零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同样也对所设计的转向机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实现了转向系统结构简单紧凑,轴向尺寸短,且零件数目少的优点又能增加助力,从而实现了汽车转向的稳定性和灵敏性。
最后运用三维设计软件对所设计的结构进行了三维模型的建立,通过三维模型的设计与建立,更进一步的验证了所设计结构的合理性。
关键词:转向系统;转向系统;机械转向;转向;液压助力AbstractThis paple mainly tell about the design of circulation ball steering system. Redirector,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automobile,which is the key assembly decided the safety of the automobile. It serious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the vehicle handing and stabilit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 industry,automobile steering gear is continuously improved, although the electronic steering gear has began to use ,but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steering gear is still p lays a leading role. Circulation ball type steering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cars as of its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designs the circulating ball type steering gear and steering parts strength and stiffness for the checking, but also to determine steering system computational load,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other main parts of steering system structure design, also in the design of steering mechanism is analyzed and studied. Implements the redirector simple and compact structure, short axial dimensions, and the advantage of less parts number and can increase power, so as to realize the vehicle steering stability and sensitivity. Finally by using the 3 d design software to design 3 d model of structure, through the design and build 3 d model, further verify the rationality of the design structure.Key words: Steering gear; Steering system; Mechanical steering; Circulating ball type; The hydraulic power目录1 绪论 (1)1.1转向系统的使用背景 (1)1.2转向系统的研究意义 (1)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1.4主要研究工作 (3)2 转向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5)2.1转向系统概述 (5)2.2转向系统特点 (7)3 转向系统主要性能参数 (9)3.1转向系统的效率 (9)3.2传动比的变化特性 (11)3.3转向系统传动副的传动间隙△t (13)3.4转向系统计算载荷的确定 (13)4 转向系统的尺寸参数计算 (15)4.1主要尺寸参数的选择 (15)4.2变厚齿扇 (20)4.3转向系统零件强度计算 (25)4.4转向系统的润滑方转向和密封类型的选择 (27)5 转向传动机构设计 (28)5.1转向传动机构原理 (28)5.2转向梯形的布置 (29)5.3转向梯形机构尺寸的初步确定 (29)5.4梯形校核 (29)5.5转向传送机构的臂、杆与球销 (30)5.6转向横拉杆及其端部 (31)5.7杆件设计结果 (32)6 转向系统的其它部分 (33)6.1万向传动装置 (33)6.2传动轴与中间支承 (35)6.3动力转向机构设计 (35)6.4汽车转向系统的日常维护 (37)7 转向系统三维造型 (39)7.1 solidworks简介 (39)7.2转向系统的三维装配设计 (39)8 结论 (41)参考文献 (42)致谢 (43)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型组合式多轴挂车转向机构的优化设计

起来 并拉 动转 向臂转 动 ,转 向臂 的转 动通 过横 向拉
杆拉 动液 压悬架 转 动 ,这样 就 实现 了挂 车 的全 轮转
向[ 8 l ~。
构成及智能化方案 []. 电一体化 ,2O 3 J 机 04( )
望 能提高 立体 车库 的智 能化 和 自动化程 度 ,制 造 出 更好 的立 体 车库 ,满足人 们 的泊 车需求 。
Ab t a t sr c :T e p p rd s r e h t cue 0 e v d lrmut —a l ri r s s r y tm. d d c ste mo e n h a e e ci s te s u t r f a y mo u a l i xet l ’ t i s s b r h ae e n g e e u e v me t h rlt n fr l n r s nsh wt ul eo a 1 e in mo e f e s e n e h ns ea o omua a dp e e t o ob i t p l s d l t e r g m c a i i s dh d g oh t i m. T ec mp e t o n I hn h o lx me d a d V I . h g n e c ud b p l d t ov eo t l r be u o l e a pi o sle t pi o lm. g e h ma p Ke wo d :mut a l ri r se r c a i y rs l i xeta e ; t i me h n s — l g n m;o t ph ̄ d sg ei n
邮 编 :730 2 00 收 稿 1 :20 —0 ~2 3期 O6 3 1
3 8 一
多轴专用汽车转向传动机构的设计

多轴专用汽车转向传动机构的设计1 前言大型专用汽车的转向轴多在二轴以上,有的甚至多达五轴,其转向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车辆行驶的灵活性、操纵稳定性、经济性和轮胎的使用寿命,而且车轴越多,转向对车辆行驶影响越大。
作为转向系统的转向梯形机构,文献运用参数方程对转向梯形机构进行了建模和分析、研究,但对转向传动机构分析和计算的几何法就十分不便,特别是结构复杂的独立悬架的传动机构计算更为不便。
本文运用参数方程法,对转向传动机构的各点用坐标参数来表示,建立参数方程求解、分析,提出了一种可运用于多轴转向的传动机构优化设计的计算方法,达到各轴转向协调的目的,提高车辆行驶的灵活性、操纵稳定性和经济性。
2 转向时各转向桥的理想转角关系图1为某前双桥转向底盘转向时各转向轴内外转向轮的理想转角关系,由于不研究转向梯形机构,只讨论转向传递关系,所以只分析内侧的车轮的转角关系。
3 一桥传动机构传动模型多轴转向汽车一般通过连杆机构来保证同一侧车轮在转向时绕同一瞬心作圆周运动。
下面以常用的连杆机构中第一轴摇臂的摆角与车轮转向臂转角的对应为例,说明连杆机构的运动关系(如图2)。
图2中:A1为车轮转向节臂初始位置;Al′为车轮转动角a1转向节臂位置;B1为一桥传动摇臂初始位置;B1′为车轮转动a1′角一桥传动摇臂位置。
4 一桥梯形机构传动模型根据文献的梯形机构的建模方式,将梯形机构简化为平面机构,则一桥梯形机构得一桥外轮转角a1′与一桥内轮转角a1之间关系(如图3)。
图3中:A1为内轮转向节臂初始位置;A1′为内轮转动a1角转向节臂位置;El为外轮转向节臂初始位置;E1′为外轮转动a1′角一桥传动摇臂位置。
一桥至二桥之间的传动模型7 设计优化由(4)、(6)、(8)、(9)、(10)式可计算出一桥车轮内、外轮的每一转角与二桥车轮内、外轮的每一转角的对应数据,将该数据与由(2)式计算出的理论转角数据进行比较。
考虑到轮胎侧偏角,理论与实际转角差可由轮胎产生侧偏角来弥补。
多轴军用越野汽车电控液压多轮转向系统

3设计)奔〔技朮交.Technical Communication多轴军用越野汽车电控液压多轮转向系统陈利东(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200)摘要:为解决传统液压转向系统转向半径过大、通过性差的问题,本文以5轴军用越野汽车为例,提出一种基于PLC控制的电控液压多轮转向系统。
该系统具备前组和多组两种工作模式,同时兼具故障诊断与处理、人机交互、零位标定等功能。
该系统减小了车辆的转弯半径、改善了车辆的通过性,最大程度提升了系统的控制度和响度,改善了人机交互体验,满足了车辆在不同的使用需求。
关键词:PLC控制;多轮转向系统;电控液压;零位标定;通过性中图分类号:64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639(2021)05-0044-03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Multi-wheel Steering System of Multi-axle Military VehicleCHEN Li-dong(Shaanxi Heavy Duty Automobile Co.,Ltd.,Xi'an71020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steering radius and poor pass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hydraulic system,this paper takes a five-axle vehicle as an example and proposes a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multi-wheel streeling system based on PLC control.The system has two working mode,including front mode and multiple mode,and also has functions as fault diagnosis、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and zero calibration.The system reduces the steering radius of the vehicle,improves vehiclepassability,promotes the control accuracy and response speed of the system extremely,improves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experience,and meets the needs of the vehicle in different areas.Key words:PLC controlling;multi-wheel steering system;electric hydraulic;zero calibration;passability陈利东,从事汽车电器设计方面的工作,涉及电控液压技术/汽车电子/汽车测试等:阀、成于液压的感器(1/4/5桥均有)、转向模式、制、故障、转向V 以成了转向和故障诊的V1。
重型特种车辆多轴转向技术的优化设计

中 图分 类 号 : 4 340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4 02 02 0 —0 90 U 6 2 d 10 —2620 )10 1—2 c
Opi l sg fHe v p ca hde M ut se rn e h oo y tnun Dein o a y S e ilVe i l —te ig T c n lg l i
m , ) ∑ () ( = q( n
式 中 : 为设计 变量 , 由设计 者根 据 实际情 况确定 ;
= 0~。 ( … 由车辆 的构造决 定 ) ; ( ) 为加权 因子 口 , 』可得 : ,
『 , (。≤ 1 0 ≤ 5) 5 。
1 前 言
心转 动 , 以减少 轮 胎 的磨 损 和 动 力 消耗 [ 即梯 形 。
机 构 要 满 足 左 右 车 轮 的 理 想 转 角 比 , 使 每 个 车 轮 以
近 年来 , 户 对 重型 特 种 车辆 的性 能 要求 已越 用 来越高 。 由于转 向性 能 直接影 响到整 车 的机动灵 活 性、 操纵稳 定性 和使用 经 济性 , 因此对 重型 特种 车辆 转向系统 的设计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求 。 重型 特种 车辆 的转 向系统 由于用 户 的使 用要 求 多设计成 多轴 转 向。传统 转 向系统 的设 计方 法是 依 赖 已有 的产 品 。 经过 类 比分析后 进行 局部 的改 动 , 只 能近似地 满足功 能 要 求 , 法提 高整 车 的使 用 经 济 无 性; 零部 件 的结 构 一般得 不到 改进 , 更无法 做到经 济 合 理 。同时 , 随着重 型 特种 车辆 系列 化的 发展 , 品 产
毕业论文-重型载货汽车转向器设计说明书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重型载货汽车转向器设计姓名:席昌钱学号:200924265同组者:严炳炎、孔祥生、余鹏、李朋超、郑大伟专业班级:09车辆工程2班指导教师:王丰元、邹旭东设计任务书目录1.转向系分析 (4)2.机械式转向器方案分析 (8)3.转向系主要性能参数 (9)4.转向器设计计算 (14)5.动力转向机构设计 (16)6.转向梯形优化设计 (22)7.结论 (24)8.参考文献 (25)1转向系设计1.1基本要求1.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瞬时转向中心旋转。
2.操纵轻便,作用于转向盘上的转向力小于200N。
3.转向系的角传动比在23~32之间,正效率在60%以上,逆效率在50%以上。
4.转向灵敏。
5.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中应有间隙调整机构。
6.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1.2基本参数1.整车尺寸: 11976mm*2395mm*3750mm。
2.轴数/轴距 4/(1950+4550+1350)mm3.整备质量 12000kg4.轮胎气压 0.74MPa2.转向系分析2.1对转向系的要求[3](1) 保证汽车有较高的机动性,在有限的场地面积内,具有迅速和小半径转弯的能力,同时操作轻便;(2) 汽车转向时,全部车轮应绕一个瞬时转向中心旋转,不应有侧滑;(3) 传给转向盘的反冲要尽可能的小;(4) 转向后,转向盘应自动回正,并应使汽车保持在稳定的直线行驶状态;(5) 发生车祸时,当转向盘和转向轴由于车架和车身变形一起后移时,转向系统最好有保护机构防止伤及乘员.2.2转向操纵机构转向操纵机构包括转向盘,转向轴,转向管柱。
有时为了布置方便,减小由于装置位置误差及部件相对运动所引起的附加载荷,提高汽车正面碰撞的安全性以及便于拆装,在转向轴与转向器的输入端之间安装转向万向节,如图2-1。
采用柔性万向节可减少传至转向轴上的振动,但柔性万向节如果过软,则会影响转向系的刚度。
重载车辆Watt-Ⅱ型转向机构设计与性能分析

目录目录1绪论 (1)1.1重载车辆的发展概况 (1)1.2转向技术发展概况 (2)1.3连杆机构概述 (5)1.4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6)1.4.1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6)1.4.2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6)1.5本章小结 (7)2 Watt-Ⅱ型转向机构设计的理论基础 (9)2.1重载车辆转向系统概述 (9)2.2理想转向原理 (9)2.3平面连杆机构综合的基本问题 (11)2.4刚体位移矩阵 (12)2.5精确点的选取 (14)2.6本章小结 (15)3 Watt-Ⅱ型转向机构的设计 (17)3.1中心臂转向机构的转向原理 (17)3.2最小转弯半径 (17)3.3转向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 (18)3.4六杆机构的尺寸综合 (20)3.5 Matlab求解机构尺寸 (21)3.5.1 Matlab简介 (21)3.5.2 Matlab求解 (23)3.6本章小结 (24)4 Watt-Ⅱ型转向机构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25)4.1Watt-Ⅱ型转向机构的建模 (25)4.2虚拟样机技术 (25)4.3 ADAMS简介 (28)4.4基于ADAMS的Watt-Ⅱ型转向机构仿真分析 (29)4.4.1ADAMS中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29)4.4.2Watt-Ⅱ型转向机构模型仿真 (30)4.5Watt-Ⅱ型转向机构误差分析 (35)Ⅰ目录4.5.1误差分析 (35)4.5.2转向机构误差分析 (36)4.6本章小结 (45)5 Watt-Ⅱ型转向机构车辆运动轨迹仿真 (47)5.1Vrep简介 (47)5.1.1Vrep软件介绍 (47)5.1.2Vrep用户界面 (48)5.2Watt-Ⅱ型转向机构Vrep建模 (49)5.3运动轨迹仿真 (50)5.4本章小结 (55)6 总结与展望 (57)6.1全文总结 (57)6.2展望 (57)致谢 (59)参考文献 (61)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5)绪论1绪论1.1重载车辆的发展概况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国国内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和完善,截止2018年底,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14万公里,已经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公路总里程五年增长约53.4万公里。
多轴车辆后桥转向技术综述及展望

多轴车辆后桥转向技术综述及展望
许依凡;袁庆浩;杨柳佳;赵文涛;王旭光;徐江;张伟
【期刊名称】《机电工程技术》
【年(卷),期】2024(53)2
【摘要】回顾了应用于多轴车辆后桥转向技术的概念与技术。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马力、高承载能力的车辆得到更多的应用,由此引发较多的转向问题,以多轴车辆需求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其行驶工况复杂,要求有足够动力的同时也要求有更好的操纵灵活性和操纵稳定性。
目前后桥转向技术有机械式、全液压式、电控电动式以及电控液压式等,较先进且应用较广的为电控液压式。
电控液压式后桥转向系统共有3种类型:一是通过电磁阀来控制液压缸,二是利用普通电机-变量马达控制液压缸,三是伺服电机-定量马达控制液压缸。
研究讨论了这些不同类型的转向系统,详细描述各种类型的优点、缺点,并探讨了未来后桥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后桥转向系统的研究,为提高多轴车辆转向性能的优化、实现网-机-电-液一体化的发展提供科研思路,为将来实现车辆转向智能化、精准化打下坚定的基础。
【总页数】6页(P64-68)
【作者】许依凡;袁庆浩;杨柳佳;赵文涛;王旭光;徐江;张伟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汽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4
【相关文献】
1.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多轴转向车辆建模与仿真分析
2.重型特种车辆多轴转向技术的优化设计
3.多轴分布式电驱动车辆后桥差动转向控制策略研究
4.城轨车辆单轴转向架关键技术综述
5.后桥主动转向在多轴车辆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小化控制作为最终优化目标,同时对各设计变量
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结果L 21。 在建立系统优化模型过程中,将空间机构简化
为平面机构分析时必定会出现误差,而直接建立的
一2一 万方数据
竺查堡H皇兰丝竺苎H竺塑垫坚H壁塑竺
一一一厍莉磊再丽翮一一——
图4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控制不意
对于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匹配…],一方面 根据特定车型、驾驶员的要求合理匹配助力特性曲 线的特征与参数,它是决定转向轻便性、转向路感 和操纵稳定性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是助力系统的 输入、输出机构的驱动能力与系统要求的匹配,它 是实现整个控制系统的基础。转向助力系统的匹配 设计与仿真一般是建立机一液一体化或者机一电一液 一体化联合仿真模型。 2.3多轴转向控制技术
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的分析软件,为分析汽车这 类复杂机械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手段㈤】。在ADAMS 中建立包括转向机、转向传动机构、转向助力系统、 悬架系统及轮胎在内的转向系统及整车的虚拟样 机模型,进而可对转向系统进行运动学分析和动力 学分析、转向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转向杆系与悬 架运动干涉进行校核。在ADAMS中进行转向系统 分析、设计的一般过程可用图5表示。
现各车型设计的高效率与自动化。
主题词:重型汽车 多轴汽车转向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U4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703(2009)01—0001—05
Design of Heavy-duty Truck Multi-axle Steering System
Gu Yufeng,Fang Zongde,Zhang Guosheng,Qi Yuxuan
·综述·
重型车辆多轴转 向系统设计综述
古玉锋 方宗德 张国胜 戚玉轩 (西北工业大学)
【摘要】综述了重型汽车多轴转向系统设计的现状、主要内容及方法,分析了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所存在的主
要问题,提出了基于整车底盘系统集成优化匹配平台的转向系统设计方法。以某8x4载货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为
例,阐述了基于该方法的横拉杆设}I%t程。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所集成的各优化分析软件的优势,实
在对转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时,国内发表的文 献是在转向传动机构优化时将转向与悬架的干涉 运动作为约束条件考虑的u61,或者在ADAMS优化 后只进行干涉校核[17 3;对于转向系统对整车操纵稳 定性的影响则是通过转向系统优化前、后整车操纵 稳定性虚拟试验进行比较得出的u引。文献[19]在 ADAMS中建立了整车的虚拟样机模型,运用灵敏 度分析方法分析了各总成参数对于整车的影响程 度,对于影响较大的参数进行优化,再用整车操纵 稳定性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其灵敏度分析的目标函 数是整车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研究方法有一定的 意义。在设计阶段依照整车操纵稳定性指标对转向 系统进行优化,必将开发出具有理想性能的转向系 统,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5多轴转向系统分析设计方法
2009年第1期
万方数据
’’√’’ l、5.中间拉杆2.一轴商拉杆3.一轴转向节臂 4.中间摇臂6.二轴摇臂7.二轴转向助力缸8. 二轴转向节臂9.二轴转向梯形机构 lO.二轴直 拉杆 11.一轴转向梯形机构 12.转向节 13.车 轮14.一轴摇臂 15.转向机16.转向盘
图1某8x4载货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示意
空间模型减小了误差。两种优化方法都假定转向系 统杆系为刚体,没有考虑转向系统的力特性,这给 系统优化带来了误差。 2.2转向助力系统的匹配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是当今蕈型车辆转向助力 的主流,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又可分为机械液压助力 转向和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两种形式。
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大多使用整体式动力 转向器,其中已集成了液压助力系统,其匹配主要 考虑转向阻力、动力转向器的特性及效率、良好的 转向路感等。为兼顾低速时车辆的转向轻便性和高 速时的转向路感,要对动力转向器的静特性进行分 析。在选择动力转向器特性时,要考虑转向轮的回 正力矩大小及车辆经常工作的侧向加速度范围。转 向动力缸依据各动力缸加力的合理分配,通过分析 转向过程中助力缸的受力来进行选择【3】。
目前,对于转向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主要有平 面投影及多体动力学优化两种方法。
平面投影方法是将转向摇臂机构拆分成若干个 分机构,并将摇臂投影到垂直面内,转向节臂投影到 水平面,即假定摇臂在垂直面内转动,而转向节臂则 在水平面内转动,然后分别建立各分机构的数学模 型,再与梯形机构组合得到机构的总体模型【8】。如对 于图1所示的双前桥转向摇臂机构,可拆分成一轴 转向节臂至一轴摇臂、一轴摇臂至中间摇臂、中间 摇臂至二轴摇臂、二轴摇臂至二轴转向节臂4个分 机构,如图2所示,这样再与两个梯形机构结合就 可以得到各个转向轮的转角关系,进而利用阿克曼 转角关系即可建立优化函数。
对于多轴转向控制技术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 的有:文献[9]建立了基于零侧偏角控制的电液比 例控制策略,但采用该控制策略的车辆虽在低速时 具有较高的机动灵活性、高速时具有较高的安全稳 定性,但高速时灵活性下降,因此又提出了横摆率 跟踪H:/H。混合最优控制方法,增强了车辆的稳定 性和安全性;文献[15]阐述了电液比例控制多轮独 立转向系统的构建方法,设计了基于CAN总线的电 液比例控制多轮独立转向系统,解决了因为后轮转 向带来的转向轴之间的等效轴距在转向时不定而 转向轮无法绕同一瞬心旋转的问题。 2.4转向系统总成与整车的匹配
2重型车辆多轴转向系统研究现状
重型车辆多轴转向技术多与军工有关,国外对 我国蕈型车辆多轴转向技术处于封锁状态,系统的 研究报道很少。国内对于重型载货汽车多轴转向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双前桥转向系统的机构优化设计Ⅲ,
·综述- 此外还有液压助力转向匹配特性[3]、轮胎磨损及转 向系统的振动H1等方面,而对于多轴转向系统与整 车其它系统的匹配的研究却很少;对于大型的专用 车辆如油田钻机底盘多轴转向系统吲及起重机械㈣ 研究的重点是转向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转向控制 策略及操纵稳定性;对于军用特种车辆多轴转向系 统口]贝0趋向于采用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及独立悬架 系统。 2.1转向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
图3为某双前桥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文献 [9]给出的六轴转向车辆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原理与 此类似。
(a)一轴转向节臂至 一轴摇臂关系
(b)一轴摇臂至中 间摇臂关系
F
A2
图3某双前桥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不意
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与机械液压助力转向 系统结构基本相同u 01,所不同的足将车速和转向盘 转角作为控制参数引入转向系统的控制,以改善机 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中轻便性和路感之间的矛盾, 图4为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示意。
(Northwestern Polytechnieal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mai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heavy-duty truck multi—a】【le
steering system design,analyzes the essential problems in this research field,and puts forward the steering system design
横摆角速度和车身侧偏角是决定汽车转向性能
汽车技术
·综述· 的两个重要参数¨21,所以转向控制系统没计的思路 就是使车辆在转向时跟踪理想情况下的横摆角速度 和车身侧偏角,并以此来判定车辆的行驶状态[131。
目前关于多轴转向控制技术的研究,国内还主 要集中于电动四轮转向,四轮转向和前轮转向车辆 与多轴转向车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41,其控制策略 大多采用质心零侧偏角控制策略。
转向机的选{I转向助{ 删及建模;i力模型{
鬻刳僻 陪。生
,——一一 [委蜉丽芎r卜≮::j::!:_蓓守≤;2,二觋亨‘夯菥_=:] [囊罗j每辑 錾等虚拟试验一] I .并用操纵稳定性评价体系进行评价l
图5 ADAMS中进行转向系统分析、设计的一般过程
3我国重型车辆多轴转向技术研究存在的 主要问题
图1所示为某8x4载货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 示意。重型车辆多轴转向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动 力转向器及转向助力与转向系统的匹配,匹配时主 要考虑转向系力特性及转向路感等;转向系统传动 机构的优化设计,主要是转向摇臂机构及转向梯形 机构的优化设计;转向系统总成与整车其它总成系 统的匹配,主要考虑转向系统与悬架系统的相互作 用及转向系统对于整车操纵稳定性影响;对于主动 转向系统的多轴转向还包括转向控制器及控制策 略的设计。对转向系统设计的主要要求…有:正确的 转向运动规律以降低转向误差及轮胎磨损;良好的 回正性;小的转弯半径以提高机动性;转向系统不 得摆振,应具有操纵轻便、工作可靠、调整方便、良 好路感等特点。
目前在用MATLAB/ADAMS对转向系统进行 结构优化设计时,一般假定转向传力杆件为刚性及
2009年第1的优化设计与 转向助力系统及悬架系统的设计完全分开【21l,这是 不合理的。在运用质心零侧偏角控制策略进行多轴 转向系统设计时所基于的2自由度及3自由度模型 简单有效,但是都未能考虑转向系统与悬架系统的 耦合关系及转向系统内部杆系结构的受力变形。文 献[22]建立了考虑车架柔性的2自由度模型,分析 了车架的变形对于转向系统的影响,将有限元模态 分析方法引入转向系统的设计;文献[9]利用所推导 的2自由度线性多轴转向车辆模型,对转向系统刚 度,转向助力系统加力系数、轮胎侧偏刚度等因素对 转向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考虑杆系结 构及球铰链变形的六轴转向系统柔性模型;文献 [23]建立了基于电液作动器(E/H)的转向系统执行 机构非线性电液联合仿真模型。这些都说明在重型 车辆转向系设计过程中把杆系及车体结构当作刚 体、或者把转向系与悬架系统的设计分开独立进行 已经不利于车辆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仅依靠某一软 件已无法完成整个转向系统的设计,而必须采用多 学科综合优化设计的方法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