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合集下载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备。 最后,通 读本 书,作 者的 一 些 观 点
对我也 深受 启 发。如:评 价 一 种 思 想、 学术路径的好坏,应当从当时的社会政 治环境以及思想文化的实际构成出发, 而不能离 开 特 定 的 环 境 和 思 想 文 化 结 构去孤立地、绝对地断定孰是孰非。这 使得我们今后在看待问题、研究问题或 某个现象的时候,应该多角度、多维度、 多方面 的 去 思 考 研 究。 近 现 代 政 治 思 想的产生 形 成 发 展 基 本 上 和 近 代 中 国 的衰落同步进行,由于中国近现代思想 家们处于空前动荡的年代,就必须投入 到等待他们的残酷的现实斗争中,他们 的思 想 也 只 得 跟 着 瞬 息 万 变 的 社 会 局势。
国内背景,中 国 政 治 思 想 的 变 迁 离 不开中 国 传 统 文 化 自 身 的 因 素。 对 于 西方输入 人 现 代 价 值 有 着 顽 强 的 排 斥 因素,在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思想的影 响下,君权之上、伦理本位的思维 模 式 很难跳出专制主义的桎梏,很难做到客 观、独立的讨论政治问题。尽管对于外 来的挑战有着不适应的因素,但其思想 变革的内在动力,如:儒家思想本 身 就 存在着一些否定专制、强调民本和个人 独立的 因 素。对 于 背 景 的 分 析 使 我 们 多方位、多角度的看待中国政治思想的
再者,对 各 个 思 想 做 客 观 的 介 绍。 无论是龚自珍社会批判的思想,抨击封 建专制制度;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 想;太平天国平等、正义的思想;资产阶 级改改良派的思想,它们的产生都对社 会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 具有历 史 局 限 性。任 何 一 种 思 想 都 是 历史潮河中的一部分,一起构成了中国 近现代 政 治 思 想 史 的 蓝 图。 比 如 早 期 的改良思想家们鼓吹天赋人权思想、反 对君主专制,进一步从人权的角度分析 西方与 中 国 强 弱 不 同 的 原 因。他 们 还 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商战 固本,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但是他们在 思想上没有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 想那么系统那么成熟,内部观点也有矛 盾。尽管 他 们 是 洋 务 派 思 想 到 康 梁 维 新变法思想之间的一个过度形态,但他 们的思想 为 改 良 主 义 思 想 高 潮 的 到 来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实践中。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一书通过对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介绍和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儒家强调仁爱和道德修养,主张以仁义为政治准则;道家注重自然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法家则重视法制和严明的法律规范,主张以法治国。

这些不同思想流派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在阅读《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相待,以礼义之道为行为准则,以智慧之道为思维方式,以诚信之道为为人处世之道。

这些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独特风貌。

另外,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我也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强调的仁爱、礼义、智慧、诚信等理念,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倡导仁爱之心,推崇礼义之道,弘扬智慧之道,践行诚信之道,以此来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本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涵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体会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凯里学院赵文敏通过半个多月的在线学习,有幸聆听葛荃和孙晓春两位教授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的看法,虽然由于工作和教学的关系,在上面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有点囫囵吞枣之感,没有能全部消化两位教授的讲课内容,但总体感觉到收获不小。

下面结合两位教授的讲解内容及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思考,谈谈个人的感受。

首先,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必须掌握好课程深浅难易的分寸。

这门课程一般不是面向哲学专业的同学,它只是从政治的角度,较为简单地对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思想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很大程度上只是让学生在了解先贤思想的同时,能够培养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一种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今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其并不是要学生对中国古代纷繁复杂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基于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受众及其知识结构和水平,对古人思想能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启发学生对这些思想的来源及影响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如果一味地求深或是一味用一些古语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显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这门课程深浅难易的把握,就是考验授课老师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的能力,从而才能够做到举重若轻,化繁为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必须把握《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中各种政治思想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同样考验的是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知识结构的驾驭能力。

纵观古今中外,某一种思想或某一思潮的产生和发展,绝对不是破天荒地产生的,而是后人在认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后进行发展和推进的。

因此,在前人和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思想上的对话与沟通。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尤其是儒家思想,前后纵贯两千四百多年,一直得到后人的传承与发展,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贾谊、董仲舒再到程朱理学,儒家的思想核心“仁”和“礼”都贯穿始终,这些应该成为认识儒家思想的关键词,从中了解到儒家思想在面对自身发展困境时是怎样进行调适和发展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_的心得体会

中国政治思想史_的心得体会

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心得体会站在历史的长河遥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

我们吸收和继承着古人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我们摈弃和批判着落后思想展望明天。

谈到中国政治思想,我们无论如何都会从记忆里找出那深刻了脑海的常识,儒家孔子的“仁、义、礼、智”道家老子的“无为而治”法家韩非子的“依法治国”“以刑去刑”……中国古人的政治思想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璀璨的历史文化,而中国政治思想也将永远以其独特的姿态闪烁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不断的指引着中国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今天的我们越来越西方化,西方的经济体制好,西方的政治制度好……各种吹捧西方的舆论异常活跃,而在鼓吹背后,祖先的许多智慧结晶,却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仅存的传统文化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摇摇欲坠,遥想当年那些引起西方瞻仰的古代政治思想,现如今又会被多少人嗤之以鼻?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古人智慧,现如今又多少人懂?多少人用?渐行渐远的儒道法墨思想是否也正如我们现代所理解的那样肤浅?其实不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的“礼治”、老子的“无为”、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治”不正贯穿了中国的历史,至今仍然延用么?社会的进步没有缺少史人的指导,社会的复杂关系,人类的微妙情感其实也正是恪守了“礼治”“兼爱”等各种育人的原理,而当代人很多的将社会的各种丑陋现象上溯为前人留下的弊病,对各种文化大肆的抨击和批判,而我们不能遗忘的历史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孔子的严重的批判,认为孔子没有民主,没有科学,从而彻底的去否定孔子,这在历史的进化过程中,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摧残。

而纵然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却不能痛改前非,至今仍有人全盘否定中国的政治思想,认为那是历史遗留的垃圾,从而对西方的那一套所谓的文明极力的吹捧,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啊?纵观历史,中国被称为世界的文明古国,考究其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样不是傲然璀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更是犹如万古明灯,照亮后人为中华民族的民主、富强而奋斗。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啊,我就感觉像是跟着一位超级博学的导游,在时间的长河里穿梭,从先秦诸子一路走到晚清的思想家们。

先秦那时候可热闹了,诸子百家就像一群各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在思想的江湖里“大打出手”。

孔夫子站在那儿,温文尔雅地讲着“仁”,那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境界,就像给混乱的社会开了一剂温柔的药方,希望大家都能当个好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

墨家呢,他们就像一群充满热血的侠义之士,讲“兼爱”“非攻”,感觉就是在呼吁大家放下争斗,一起爱来爱去的,多和谐。

道家又不一样了,老子和庄子就像两个看透尘世的隐士,说“无为而治”,仿佛在告诉统治者们,别瞎折腾,让大自然和老百姓自己按照规律发展就好,这种思想就像是给忙碌又混乱的政治生活泼了一盆凉水,让人冷静下来。

然后到了汉朝,董仲舒这个“思想魔法师”把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揉在一起,弄出了个适应大一统王朝的新思想体系。

这就像是给儒家思想穿上了一身华丽的新衣服,让它登上了政治思想舞台的C位,而且一坐就是好多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思想闪光点。

不过有时候也觉得那些思想家们挺不容易的,要在封建王朝的大框架下,努力地给统治者出主意,又想让老百姓过得好点。

就像走钢丝一样,一边得讨好上面,一边还得顾着下面的人。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以前我觉得古代的政治思想可能就是一些干巴巴的教条,但是萧公权先生这么一梳理,我才发现每一种思想背后都有当时社会的影子,就像镜子一样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比如说在乱世的时候,法家思想可能就比较受重视,因为需要严刑峻法来稳定社会秩序;而在太平盛世,儒家的那种道德教化的思想就更流行,用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而且啊,我还发现中国的政治思想有着很强的传承性。

后代的思想家往往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思考,虽然有时候会批判前人的观点,但也都是在那个思想脉络里的一种发展。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书为政治思想史,正如其序言,所说。

一部政治思想史,不仅在于记录各种言论与历史片断,更在于通过重述政治及政治思想的变迁,获得深刻的政治洞察与在思想领悟。

从书中可见其精神脉络。

但相应的是,由于想要展示政治思想的变迁,加上作者中文系的出身,使得它在思想上的描述有些凌乱了。

也未尝不是一种特色。

并非一味地按照朝代介绍其主要人物的主要思想。

通过政治变迁的脉络,来时刻反思如何拥有现代化的政治。

反思历史上哪些事件和时间节点是具有现代性政治的。

我们的政治从远古开始,久远的几位有名的帝皇,留给我们的政治观念并不多。

但其中可知的是:为天下,公事,比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当然,此时的天下含义仍尤其的狭隘。

但从起流传的精神可以看出古典政治的风范。

黄帝推崇黄老之术,此为君面南墙之术。

此时的道术指的是统治之术,也并非后世的老庄之学。

老庄的避世精神真正的流传是从魏晋时开始。

及至夏商周三代,可谓古典政治的开端。

此时中国的贵族。

书中一种观点讲得很好,君主对人民的维护来自于内心的怜悯,是那种天生的优越感带给他们的对下层人民的怜悯之心。

正是这种世代传承的高贵感,构成了贵族的精神和道德感和荣誉感。

我们今天一味地抨击贵族并不合适。

这种精神在西方社会里流传至今,构成了上层社会道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中国,早已经消失不见。

自从蛮族入侵,蛮族政治的实行,我们的贵族精神彻底的失去了。

宋襄公遵守贵族的战场礼仪,在今天看来殊为可笑,早在春秋战国远去之后,就遭到了人的耻笑。

贵族精神的失落,也代表着古典政治的失落。

它本当有更好的传承或者更好的变化形式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空前繁荣的时期,影响至今天。

其思想根源皆可从此寻到。

这也是一个中国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西周传统的礼仪社会,经过了一个大的战乱和更替,形成了法的社会管理体制。

及至秦一统天下。

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就已经无法回头了。

在一个广阔的平原地区,人数众多,又怎么能形成其他种类的政治体制呢?我们经历明清的政治落后难免会兴起探寻西方政治发展以及起源的想法。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读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坐上一艘晃晃悠悠的小船,一路看两岸的奇景。

最开始接触那些古老的政治思想时,感觉像是在跟一群穿着长袍马褂、满脸严肃的老夫子对话。

比如说孔夫子的儒家思想,这可是个超级大“门派”。

孔子天天念叨着“仁”,就像个老父亲一样,苦口婆心地跟弟子们说:“你们呀,要做个仁人,要有爱心,要对别人好。

”这放在政治上呢,就是君主得有仁德,要爱护百姓。

君主就像一家之主,百姓就是家庭成员,如果君主不仁德,就像家长天天打骂孩子,那这个家肯定乱套。

我就想啊,这孔子在当时到处碰壁,肯定心里特委屈,觉得这些诸侯怎么都不听劝呢。

再看孟子,他比孔子还激进一点。

孟子那是相当硬气,跟君主说话都像在教训小孩子。

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就像一颗炸弹。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君主听到这个理论时脸都绿了,心说:“你这小子,怎么把百姓看得比我还重呢?”可孟子才不管呢,他就觉得百姓才是根本,君主不过是为百姓服务的。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员工才是根基,老板得为员工谋福利,要是老板只想着自己吃喝玩乐,不顾员工死活,那这个公司迟早得垮。

法家就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了。

韩非子他们这群法家的人,就像一群严厉的教官。

他们觉得人性本恶,所以要用严刑峻法来管理。

这就像学校里那些特别严格的老师,只要你犯错,就给你严厉的惩罚。

在政治上,法家主张君主集权,用法术势来驾驭臣民。

秦国就是靠法家思想强大起来的,可也因为太严苛了,最后百姓受不了,秦朝就迅速灭亡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一直被紧紧地勒着脖子,最后肯定会断气的。

道家呢,又特别潇洒。

老子和庄子就像两个看破红尘的隐士。

他们觉得政治啊,最好是无为而治。

政府别老是瞎折腾,就像大自然一样,让百姓自己按照规律发展。

这就像养植物,你要是天天拔苗助长,肯定把苗都弄死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然后就别管了,它自己就会长得很好。

我觉得道家这种思想在战争之后或者社会动荡之后特别适用,让百姓休养生息。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哎呀,说起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我可真是有点话要说。

这书啊,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不过说实话,一开始我还真没打算看,毕竟政治思想史听起来就挺枯燥的。

但你知道的,有时候人就是得逼自己一把,不是吗?我记得那天,阳光正好,我坐在咖啡馆的角落里,手里拿着这本书,心里想着:“好吧,今天就让我来挑战一下自己。

”我翻开书,第一页,第二页,慢慢地,我发现这书其实挺有意思的。

萧公权先生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政治思想,用大白话讲得活灵活现。

比如说,他讲到孔子的时候,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而是说孔子就像个老邻居,总是喜欢在街头巷尾跟人聊天,讲些做人的道理。

这种描述,让我一下子就觉得孔子这人挺亲切的,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形象。

再比如,他谈到孟子的时候,也不是那种“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是说孟子就像个倔强的老头,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哪怕别人不理解。

这种描述,让我对孟子的印象一下子鲜活起来,觉得他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书里还讲了很多其他的思想家,比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等,每个人物都被萧公权先生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跟他们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听他们辩论,看他们争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萧公权先生在书里提到了一个细节,他说老子出关的时候,守关的士兵问他:“你要去哪里?”老子回答:“我要去远方。

”士兵又问:“远方是哪里?”老子说:“我不知道,但我要去。

”这个细节,让我对老子的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那种超脱和对未知的探索,真的很打动我。

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我开始意识到,政治思想史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就像萧公权先生说的,这些思想家们,他们的思想穿越了千年,依然在今天发挥着作用。

所以,如果你问我《中国政治思想史》这本书怎么样,我会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曹德本版)
论董仲舒思想为什么能得到汉武帝采纳
经济:在经济上董仲舒主要提出‘限民名田,裁抑兼并’的经济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成熟,成为封建经济主体。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农民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的限民田,抑兼并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维持社会稳定。

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要依靠赋税征收和徭役佂派,抑兼并则保证正常的赋税征收和徭役佂派有利于巩固统治。

政治:在政治上董仲舒主要提出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理论。

由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政策,地方实力不断壮大,甚至威胁到中央。

汉景帝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但中央集权任十分松散。

董仲舒在《公羊春秋》的基础上提出“大一统”的思想更加深入的阐发,认为一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在政治上要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一切以君主为先,一切顺从于君主。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思想:在思想上董仲舒主要提出:
1)‘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论证君子授命于天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汉初因常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实行休生养息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即无为而治,即无政府主义,国家不干涉农业生产而这在很大程度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思想观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董仲舒则提出君权神授,君子授命于天,说明君权的至上性和合法性。

名义尊天实则尊君。

“三纲五常”则是对社会公共关系和等级制度的强化,其目的就是要用儒家伦理学说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政令的行而有效。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大一统主张在思想上的表现,都以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持政局稳定则是最终目的。

首先经济是基础,出现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才会出现与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阶级,出现相适应的阶级就会随之产生他们的思想诉求,而这种诉求在社会张大网上反映出来的就是政治。

董仲舒思想的提出有其合理的社会经济基础,阶级,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

孔孟的先秦儒学是传统儒学的思想基础,经过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后的儒学才成为正真意义上的传统儒学。

这是因为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才会被历代王朝所沿用视之为中华民族的正统
思想。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它赋予古代文人志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咏唱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千古绝响;它赋予古代文人志士高洁傲岸的民族气节,传颂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男儿热血。

董仲舒的思想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作出发展同时也为宋明理学奠定思想基础。

可以说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并深深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史。

其思想不仅仅在思想史上,在政治史上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新闻1051班
李佼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