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的研究
黄酮肠吸收生物利用度材料

黄酮类药物的肠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08级孙振华 2008072204[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大量存在于植物界中, 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可预防及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
口服给药后, 大量黄酮类化合物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现象。
黄酮的吸收和代谢水平依不同细胞而异, 但主要受到胞内代谢的水平和它们从细胞中向外转运速度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研究工作的开展, 越来越多黄酮与外排转运体或代谢酶的相互作用被逐渐揭示出来。
研究表明, 肠上皮细胞的ATP-依赖性外排转运体如P-糖蛋白( P-g p)和细胞内的Ⅱ相代谢酶( UGT 等) 是影响黄酮肠吸收的主要因素[1]。
综述了ATP-依赖性外排转运体与代谢酶的协同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对二者功能的调节作用等, 以期为提高黄酮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酮; 吸收; 代谢;外排转运体;I,II相代谢;生物利用度。
1.黄酮在胃肠道和肝脏中的吸收和代谢胃肠道是黄酮吸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位, 现在已经清楚表明胃肠道在多酚进入肝脏循环系统之前的代谢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肠中的空肠和回肠细胞主要把黄酮以苷的形式从肠腔面转运到门静脉(含有B 环的黄酮也可能以O-甲基化的形式转运)[2]。
一般认为, 黄酮苷类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水溶性和脂溶性都不好,很难靠被动扩散透过小肠上皮细胞。
因此, 黄酮苷需要先被位于肠细胞、肠腔内的酶或肠道菌群代谢成为苷元才能被吸收。
目前, 黄酮苷类在吸收机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 1)主动转运, 即位于小肠肠壁上皮细胞膜上的Na+ 依赖葡萄糖转运载体( sodium 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 SGLT) 有可能介导黄酮的转运过程。
但现阶段研究中只有报道槲皮素-4-β-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葡萄糖苷的吸收与SGLT1有关[3], 其他黄酮都暂无报道。
(2)水解成苷元后再被吸收。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或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
1. **化学结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差异可能影响其溶解性、稳定性和吸收性,从而影响生物利用度。
2. **溶解性**:良好的溶解性有助于黄酮类化合物在胃肠道中被溶解和吸收。
3. **饮食因素**:食物的成分和消化过程可能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
4. **个体差异**:个体的生理状态、肠道菌群等因素可能导致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
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包括优化制剂、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与其他成分配合使用等。
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对于开发有效的药物和功能性食品具有重要意义。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和生物活性,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其中,抗氧化作用是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防止氧化应激、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文章将首先回顾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明确其抗氧化作用的理论基础。
然后,从多个层面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制,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清除自由基、调节氧化还原信号通路、诱导抗氧化酶的表达等。
文章还将关注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动物模型以及人体中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可能的应用领域。
文章将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推动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其抗氧化作用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特别是分子中的酚羟基,这些基团能够稳定自由基,从而中断自由基链式反应,防止脂质过氧化等氧化损伤的发生。
清除自由基: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提供氢原子与自由基反应,将其转化为稳定的产物,从而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
螯合金属离子:黄酮类化合物中的酚羟基可以与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从而阻止金属离子参与氧化反应,如铜离子和铁离子等。
抑制氧化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一些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酶活性,如黄嘌呤氧化酶、脂氧合酶和磷脂酶A2等,从而减少氧化产物的生成。
调节抗氧化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上调一些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通过影响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等多种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
硕士论文--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毒副作用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on.Researchs
on
side effects of flavonoids reveal that side effects
caused by
complex compound formed by flavonoids and lipoprotein.By electron re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molecules are plane.Because
of this planar structure,molecules combine
tightly and
the union among molecules is firmly
bound.Consequently,the
make
论文作者签名:蚴导师签名:驱日
期:丝z苎签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毒副作用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已报道的黄酮类化合 物超过四千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在I|每床上的应用较为普遍。 随着黄酮类化合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发现部分 黄酮类化合物存在含量测定不准、临床应用引起毒副作用,以及生物利用度低等 问题。 在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中发现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存在含量测定不准的现 象。以黄芩苷和芦丁为例。黄芩苷和芦丁的母体结构2一苯色原酮,为交叉的共 轭体系,为了使共轭体系更稳定,部分黄芩苷分子发生电子转移与重排,使共轭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铧盐;含量测定:毒副作用;生物利用度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tudy
on
the content determ i nat i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作为中国传统中药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黄芩的药用价值主要来源于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不断深入,为黄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首先介绍黄芩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包括黄芩的生物学特性、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等。
然后,重点综述黄酮类化合物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
还将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含量测定以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对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其在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二、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黄芩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其药理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创新。
提取方法: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水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有机溶剂提取法因其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有机溶剂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寻求环保、高效的提取方法仍是研究的热点。
分离技术: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主要依赖于色谱技术,包括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等。
近年来,随着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液相色谱(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技术在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分离效率,而且有助于化合物的准确鉴定。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深入,其潜在的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本文将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现状、常用研究方法及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产物,主要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几类。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抗氧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衰老过程。
研究还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抗炎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研究显示,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抗氧化等途径发挥抗炎作用。
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其他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生物活性,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然而,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多样,其生物学活性的发挥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种、剂量、作用时间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透彻,需要加强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以便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纯化过程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对人体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未来需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推动相关药物的开发和临床试验研究。
基因克隆技术: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可以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被广泛用于药物研究和开发领域。
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和吲哚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菌等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针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主要是通过改变其苯环和吲哚环的取代基或者增减其环的数量,来获得更好的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
在这方面,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发现。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在苯环或者吲哚环的特定位置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可以显著改变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也有研究发现通过改变不饱和度或者环的大小也可以影响其生物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者还通过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立体化学修饰来获得更好的药理活性。
立体化学修饰通常包括手性中心或者手性诱导基的引入,这种修饰可以显著改变分子的立体结构,从而影响其在生物体内的活性。
一些手性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好的药理效果。
除了结构修饰外,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发现新的生物活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来发挥作用。
也有研究表明,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和抗炎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调节炎症因子来发挥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为进一步开发新型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黄酮类化合物问世,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常见于植物中,其结构包含苯并吡喃醇骨架,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如
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
为了改善这些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以及生物利用度,许
多研究进行了结构修饰。
一种常见的结构修饰是选择性取代。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如羟基、
甲氧基、羰基等,因此可以通过取代这些官能团来进一步改变这些化合物的活性。
例如,
通过在7-OH和4'-OH位置引入酰基、醇基或羟基,可以提高其抗氧化的活性。
而在3-位置引入氨基甲酸酯等取代基则可以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另一种常见的结构修饰是改变其环的大小和骨架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的骨架有双环、
三环、四环等不同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其环的大小和不同的合成方法来合成新的化合物。
例如,通过环扩、环收缩等反应可以得到很多新颖的黄酮类化合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杂环环境等方法来进一步改变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提高其生
物利用度和药理活性。
例如,将异噁唑环等异构体引入黄酮类化合物中,可以提高其抗炎
和抗菌活性。
同时,引入含氮的杂环环境还可以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6-07-29T16:23:14.5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作者:蒋兴黄芳
[导读] 带电荷的粒子,如花青素,单独与粘液吸附不能进入细胞,除非被胆汁盐覆盖或形成混合胶束,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蒋兴黄芳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江苏南京 211198)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运用广泛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高血压、抗肥胖病、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通过消化吸收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1]。
然而,低生物利用度已成为其作为药物或保健品的障碍,低生物利用度在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包括消化、吸收、分布、代谢阶段,而受分子结构影响最强,本文着重阐述了生物利用度在消化方面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酶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371-02 糖尿病的流行使人们关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并建立对餐后高血糖的解决策略,在此背景下,黄酮类化合物可延迟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在消化阶段抑制碳水化合物相关酶的活性,在上消化道,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都是碳水化合物在人类消化阶段的关键酶,α-淀粉酶是由唾液腺、胰腺分泌,可快速将淀粉消化为单糖;α-葡萄糖苷酶由小肠上皮细胞分泌,可催化二糖主要是蔗糖和麦芽糖及其他低聚糖水解为单糖[2]。
一些多酚类物质尤其是黄酮,可通过在黄酮类结构进行羟基化、甲基化、糖基化、酯化等抑制这些酶的活性,从而推迟葡萄糖的吸收。
体内研究确认了黄酮类化合物与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影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人类饮食研究表明,通过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时会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
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与脂肪酶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进一步影响生物利用度[3]。
胰脂肪酶在食用富含脂肪饮食后对三酰基甘油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膳食脂肪只有在被脂肪酶水解后才能被吸收,胰脂肪酶具有50%~70%的解脂活性,而胃脂肪酶只有10%~30%的解脂活性。
有报道说多酚类物质通过抑制脂肪酶作用而抗肥胖,事实上一些富含多酚类的植物提取物对脂肪酶并没有抑制作用。
由黄酮类化合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可知,其有稳定乳剂的作用,这确保了必要化合物不与脂肪区分开来并从细胞漂走,并且允许渗透入粘液层,因此,更多的膳食油可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因为在高脂饮食后在胶束区增加了胆汁盐的分泌。
黄酮类化合物与蛋白质与蛋白水解酶的相互作用,也是研究最多的方面,这不仅降低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也降低蛋白质自身的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影响蛋白的亲和力,当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上增加羟基数量、甲基化、增加双键等都可改变黄酮类化合物与蛋白的亲和力。
当黄酮类化合物与食物蛋白结合时,其抗氧化作用降低,这与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是一个道理,因为酶本身就是蛋白质,因此,在运用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抗肥胖病或抗糖尿病时必须注意高蛋白饮食可降低其功效这个问题。
对于肠道粘液层,是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的缺失环节,有两种方式可增加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黄酮苷去糖基化是其在肠道吸收前的重要一步,另一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的成功策略是增加其亲水性,可通微乳、卵磷脂络合、聚乙烯吡咯烷酮分散等方式增加其亲水性。
关于粘液层粒子的渗透性研究表明,由胆汁盐所致的表面负电荷对于粒子穿过粘液层至关重要,带电荷的粒子,如花青素,单独与粘液吸附不能进入细胞,除非被胆汁盐覆盖或形成混合胶束,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由上可知,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消化酶、食物相互作用,通过抑制其活性延迟葡萄糖的吸收;与食物蛋白相互作用降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而与淀粉、脂肪相互作用则达到相反的作用效果。
另一方面,黄酮类化合物若有较高的水溶性可增加体内在肠道的吸收,尽管体外实验的结果相反,这可能是因为粘液层的存在组织了疏水化合物扩散到细胞。
【参考文献】
[1]张玉梅.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度[J].国外医学.2001;2.
[2] Hemalatha P,Bomzan DP, Sathyendra Rao BV, Sreerama YN.Distribution of phenolic antioxidants in whole and milled fractions of quinoa and their inhibitory effects on α-amylaseand α-glucosidase activities.Food Chem.2016 May 15;199:330.
[3] Jo YH,Kim SB,Liu Q,Lee JW.Benzylated andprenylatedflavonoidsfrom the root barks of Cudrania tricuspidata withpancreaticlipaseinhibitory activity.Bioorg Med Chem Lett.2015 S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