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乳液聚合的合成原理及和材料及稳定性
乳液聚合原理

2、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
乳化现象及乳化液的稳定性
如果在水相中加入超过一定数量(临界胶束浓度)的乳 化剂,经搅拌后形成乳化液体,停止搅拌后不在分层, 此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此种稳定的非均相液体即是乳 状液。
2、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
举例:
NaO
O
O
P O(CH2)m O P ONa
OC12H25
OC12H25
双烷氧基双磷酸盐 Gemini 表面活性剂
O
S O 3 N a
O
O
S O 3 N a
二聚体磺酸盐阴离子Gemini
表面活性剂
O O
O
C O O N a C O O N a
二聚体羧酸盐阴离子Gemini 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一般乳胶粒的颗粒数为1014个/ml左右; 而自由基生成速度为1013/ml*s;
二个自由基分别扩散到一个乳胶粒中的时间间隔为10s。按照自由基 反应机理,有S-E-H(smith-Ewart-Harkins)方程:
RP=kp[M][M·]= kp[M](N/2) Xn= [kp[M](N/2)]/(ρ/2)= kp[M]N/ρ
3、乳液聚合物料体系及其影响因素
乳化剂
1、乳化剂的分类
按照乳化剂作用形 成稳定胶束的机理
表面活性剂乳化剂
高分子乳化剂 低分子乳化剂
高分散性固体粉末乳化剂
乳化剂的分类
阴离子型乳化剂 (使用条件:pH>7) 常用的阴离子型乳化剂有:硬脂酸盐、松香酸盐、
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等。
按照亲水基团的性质
乳液聚合的原理

乳液聚合的原理乳液聚合是一种重要的聚合方法,它是通过在水相中形成乳液,然后在乳液中进行聚合反应,最终得到聚合物产品。
乳液聚合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可以在水相中进行反应,操作简便,产品纯度高等。
下面将介绍乳液聚合的原理及其相关内容。
首先,乳液聚合的原理是基于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机制。
乳液是由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组成的,其中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微小的液滴。
在乳液中,分散相的液滴被分散剂包裹,形成稳定的乳液系统。
在乳液聚合中,单体和引发剂溶解在水相中,通过机械搅拌或超声波等方法将单体和引发剂均匀地分散到水相中,形成乳液。
其次,乳液聚合的过程主要包括乳化、聚合和固化三个阶段。
首先是乳化阶段,单体和引发剂在水相中形成乳液,乳化剂的选择和使用对乳化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聚合阶段,通过加热或添加引发剂等方法,使得单体在乳液中发生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微球。
最后是固化阶段,将聚合物微球进行固化处理,得到最终的聚合物产品。
乳液聚合的原理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乳液聚合可以在水相中进行反应,无需使用有机溶剂,有利于环保和资源节约。
其次,乳液聚合操作简便,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条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另外,乳液聚合产品的纯度较高,微球尺寸均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控,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油墨等领域。
总之,乳液聚合是一种重要的聚合方法,其原理是基于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机制,包括乳化、聚合和固化三个阶段。
乳液聚合具有操作简便、产品纯度高等优点,适用于涂料、胶粘剂、油墨等领域。
希望本文能够对乳液聚合的原理有所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
实验五(乙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

实验五(乙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乙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是一种新型聚合方式,可以制备各种具有特定性质的聚合物材料。
本实验旨在通过自行制备乙酸乙烯酯的乳液,实现乳液聚合反应,最终制备出具有特定性质的聚合物。
一、实验原理乳液聚合是将单体通过乳化剂溶解在水中形成的乳液中进行聚合反应,该方法具有优越的特性。
乳液聚合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反应速度快:在常温常压下,通过盐、过氧化物等引发剂,可使聚合速度达到分钟级别。
2、聚合最终产物具有尺寸可控制:聚合物的颗粒大小、分布均匀性等都可以在调整乳化剂、单体加入速度等因素下进行控制。
3、生产性高:具有工艺简单、原材料易得、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尤其是生产规模对提高生产效率更具有优势。
乳液聚合反应主要涉及以下反应机理:1、乳化剂吸附单体,活化单体分子,形成聚合前驱体。
2、引发剂调整聚合的速率,通过释放游离基致聚合。
3、经过一系列环状存在的中间体进行聚合反应,同时,乳液的微粒本身也可以作为聚合反应的活性中心,加速反应速率。
二、实验操作1、实验材料和仪器试油:乙酸乙烯酯;引发剂:明胶过氧化物;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pH调节剂:稀盐酸;其他:去离子水、玻璃器皿等;分散剂:PVP(可选)2、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实验药品(1)称取适量的乙酸乙烯酯、十二烷基硫酸钠、明胶过氧化物、PVP分散剂等。
(2)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溶解好各种药品,并把乳化剂和单体搅拌均匀。
(3)调节溶液pH值,使之达到理想的聚合条件,溶液pH值通常为4-7。
步骤二:乳液聚合反应(1)将溶液均匀地加入反应罐中,同时控制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促进各种药品的混合均匀。
(2)引发剂作为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加速聚合反应的速率,可以在罐中加入催化剂,进行乳液聚合反应。
(3)待反应时间过后,停止反应,取出罐中的乳液,通过过滤等方式进行纯化。
步骤三:后期加工处理(1)对乳化聚合的产品,需要加以处理,以去除掉未反应的药品、杂质等。
(2)可采用离心纯化、冷冻干燥等方式,使乳液聚合产生的聚合物材料保持稳定。
乳液聚合原理 乳化剂

乳液聚合原理乳化剂乳液聚合原理及乳化剂一、引言乳液是由两种或多种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的混合物,其中一种液体被分散在另一种连续相中。
乳液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和涂料等领域。
乳化剂是乳液形成的关键因素,它能够降低液体间的表面张力,使乳液稳定存在。
本文将探讨乳液聚合原理以及乳化剂的作用。
二、乳液聚合原理乳液聚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相溶的液体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形成稳定的乳液体系的过程。
在乳液中,分散相的颗粒尺寸通常在0.1-10微米之间。
乳液的形成是由于乳化剂的存在,乳化剂的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基团,能够在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界面上形成一层分子膜,称为吸附膜。
这种吸附膜能够降低液体间的表面张力,使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液。
乳化剂的分子结构通常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亲水基团,能够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另一部分是亲油基团,能够与油类分子相互作用。
当乳化剂添加到不相溶的液体中时,亲水基团与水分子发生作用,亲油基团与油类分子发生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乳液体系。
乳化剂的亲水基团通常是羟基、羧基或胺基等,亲油基团通常是烷基、芳香基或烯基等。
在乳液聚合过程中,乳化剂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乳化剂能够降低液体间的表面张力,使分散相颗粒能够形成稳定的乳液。
其次,乳化剂能够抑制乳液的凝聚和分离,保持乳液的稳定性。
乳液的稳定性取决于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以及外界温度、pH值和离子浓度等因素。
三、乳化剂的分类根据乳化剂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将乳化剂分为天然乳化剂和合成乳化剂。
1. 天然乳化剂:天然乳化剂是从植物或动物中提取的物质,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常见的天然乳化剂包括卵磷脂、明胶、明胶酸钠等。
天然乳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2. 合成乳化剂:合成乳化剂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物质,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和稳定性。
常见的合成乳化剂包括十二烷基苏糖酸酯、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酯等。
合成乳化剂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和洗涤剂等领域。
乳液聚合新技术资料

乳液聚合新技术资料引言:乳液聚合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化学合成方法,通过将两种或更多种不相溶的液体相混合,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发聚合反应,从而得到乳液聚合物。
乳液聚合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涂料、胶粘剂、纺织品、医疗材料等行业。
本文将介绍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常见的乳液聚合技术以及其应用领域。
一、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乳液聚合是一种界面聚合反应,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使两种或更多种不相溶的物质混合,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形成乳液体系。
在乳液体系中,通常有一种物质作为连续相(连续相),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则以微小的液滴形式悬浮在连续相中,称为分散相或乳液滴。
乳液聚合的关键步骤是引发剂的添加。
引发剂在乳液体系中引发聚合反应,使分散相中的单体分子逐渐聚合成高分子聚合物。
乳液聚合的条件通常包括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等。
乳液聚合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体系和需求进行调控。
二、常见的乳液聚合技术1. 乳化法:乳化法是一种常见的乳液聚合技术,通过添加乳化剂将两种或多种不相溶的物质乳化并形成乳液体系。
在乳液中,通过引发剂的作用,实现聚合反应并形成高分子乳液聚合物。
2. 反相乳液聚合法:反相乳液聚合法是在水相中形成有机物乳化液滴,并通过引发剂引发聚合反应。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聚合效率和反应速度,并且可以在水相中实现水净化,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3. 辅助乳化剂法:辅助乳化剂法是一种通过添加辅助乳化剂改善乳液稳定性的方法。
辅助乳化剂可以降低乳液表面张力,提高乳液的悬浮稳定性,从而提高乳液聚合的效果。
三、乳液聚合的应用领域1. 涂料和胶粘剂:乳液聚合技术广泛应用于涂料和胶粘剂的生产中。
乳液聚合涂料具有优良的附着力、耐候性和光泽度,可以在各种基材上形成均匀、光滑的涂层。
乳液聚合胶粘剂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和耐久性,可用于粘接各种材料。
2. 纺织品:乳液聚合技术在纺织品行业中用于纤维表面的改性和功能化。
通过将乳液聚合物涂覆在纤维表面,可以增加纤维的防水性、抗菌性、耐腐蚀性等性能,提高纤维的附着力和耐久性。
乳液聚合原理

乳液聚合原理乳液聚合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乳液聚合是指在水相中存在的乳液中进行的聚合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单体以微乳滴的形式存在于水相中,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形成乳液。
乳液聚合具有许多优点,如能够有效控制聚合反应的温度、提高反应速率、减小粒径等,因此在聚合工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乳液聚合的原理是基于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机制。
乳化剂在水相和油相之间形成一层薄膜,使得油相以微乳滴的形式分散在水相中。
在乳液中进行聚合反应时,乳化剂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防止微乳滴的聚集和凝聚,从而保持微乳滴的稳定性。
此外,乳化剂还可以调节微乳滴的粒径和分布,使得聚合反应可以在更加均匀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
乳液聚合的原理还涉及到乳化剂的选择和使用。
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对于乳液的形成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适的乳化剂可以有效地降低乳液的表面张力,增加乳液的稳定性,促进聚合反应的进行。
因此,在乳液聚合中,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并合理控制其用量是至关重要的。
乳液聚合的原理还包括聚合反应的控制和调节。
在乳液中进行聚合反应时,需要控制好反应温度、搅拌速率、乳化剂用量等因素,以保证聚合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乳液的稳定性和分散性,以防止聚合反应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或不完全的情况。
总的来说,乳液聚合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其原理涉及到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机制、乳化剂的选择和使用、聚合反应的控制和调节等方面。
乳液聚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聚合反应的条件,提高产物的质量,而且还具有许多其他优点,因此在聚合工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乳液聚合的原理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乳液聚合原理

Gemini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含有两个亲水基,具有足够 的亲水性,而且其分子含有两条疏水链,疏水性更强, 更易在水溶液表面吸附和在水溶液中形成胶团。因此, 与相应的单链表面活性剂相比较,具有更好地水溶性。
硬脂酸盐: R-COOM 松香酸盐: C19H29COOM 烷基硫酸盐: ROSO3M 烷基磺酸盐: R-SO3M 烷基芳基磺酸盐:R- -SO3M
R=CnH2n+1 , ,n<9,不能形成胶束 ; n=10,能形成胶束, 乳化能力较差; n=12~18,乳化效果最好; n>22,不能分散于水中,不能形成胶束。
C9H19
Cl(HOH2CH2C)3N
O OH
O
N(CH2CH2OH)3Cl
OH
TM 结构式
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
种类较多,大多数专利文献报道的内容属此类, 并已有工业化产品供应。
从报道的化合物结构来看,主要分为磷酸盐、 羧酸盐和磺酸盐型。
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M
M/P
R*
M
M
<1μm
乳胶粒长大阶段乳液状态示意图
乳液聚合机理
聚合完成阶段(聚合Ⅲ段) (单体转化率达到60~70%)
M/P ↓ P
聚合完成阶段乳液状态示意图
乳液聚合机理
乳液聚合各个阶段转化率与反应速度和表面张力的关系
表面张力及聚合速度与转化率的关系图
2、乳液聚合的基本原理
2、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
Gemini型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新型的表面活 性剂,由两个双亲分子的离子头经联接基团通过 化学键联接而成。
乳液聚合实验报告

乳液聚合实验报告一、引言乳液聚合是一种重要的聚合方法,其通过将单体分散在水相中,形成乳液体系,再通过引发剂的作用,使单体在乳液中聚合成高分子聚合物。
乳液聚合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各类高分子材料。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合成聚苯乙烯(PS)乳液,并探究乳液稳定剂种类对乳液稳定性和聚合反应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乳液聚合的关键在于乳液的稳定性。
乳液稳定剂的选择和添加量直接影响乳液的稳定性和聚合反应的进行。
常见的乳液稳定剂包括表面活性剂、胶体粒子和聚合物等。
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乳液的界面张力,防止乳液的破乳;胶体粒子和聚合物则可以通过吸附在乳液颗粒表面形成电双层,增加乳液颗粒间的静电斥力,提高乳液的稳定性。
四、实验步骤1. 准备乳液稳定剂溶液:将所选乳液稳定剂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搅拌均匀。
2. 制备乳液体系:将乳液稳定剂溶液缓慢滴加到水中,并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形成乳液体系。
3. 加入单体:将所选单体缓慢滴加到乳液体系中,并继续搅拌。
4. 引发聚合:加入适量的引发剂到乳液体系中,使单体开始聚合反应。
5. 反应结束:待聚合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关闭搅拌器,停止反应。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我们选择了三种不同的乳液稳定剂进行实验,分别为表面活性剂A、胶体粒子B和聚合物C。
实验结果表明,乳液稳定剂的选择对乳液的稳定性和聚合反应的进行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使用表面活性剂A作为乳液稳定剂时,乳液的稳定性较好,乳液颗粒间的静电斥力较大,使得乳液不易破乳。
此外,由于表面活性剂A的低界面张力,乳液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使得单体在乳液中更易聚合。
因此,使用表面活性剂A作为乳液稳定剂可以得到较高聚合度的聚合物。
在使用胶体粒子B作为乳液稳定剂时,乳液的稳定性较差,乳液易破乳。
这是因为胶体粒子B的吸附层较薄,电双层的静电斥力较小,无法有效抵抗乳液颗粒间的引力作用。
因此,使用胶体粒子B作为乳液稳定剂会导致乳液的不稳定,聚合反应难以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乳液聚合的合成原理及和材料及稳定性
在乳液聚合过程中,乳化剂的种类、用量与用法、pH值、引发剂的类型、搅拌形状与搅拌速度、加料方式、聚合工艺等都会影响到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
功能性单体如硅烷偶联剂、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羟乙酯等作为交联单体参与共聚,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乳液的稳定性,但因具有极强的亲水性,聚合过程中若在水相发生均聚形成水溶性大分子,容易产生絮凝现象,极易破乳。
因而选择合适的乳化体系和聚合工艺对乳液聚合过程的稳定性具有极重要。
聚合物乳液承受外界因素对其破坏的能力称为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
在乳液聚合过程中局部胶体稳定性的丧失会引起乳胶粒的聚结形成宏观或微观的凝聚物,即凝胶现象。
凝胶多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块状聚合物,有的发软、发粘,有的发硬、发脆、多孔。
在搅拌作用下凝胶分散在乳液中,可通过过滤法或沉降法除去,但有时也会形成大量肉眼看不到的、普通方法很难分离的微观凝胶,使乳液蓝光减弱颜色发白,外观粗糙。
严重时甚至整个体系完全凝聚,造成抱轴、粘釜和挂胶现象。
凝聚物的生成在乳液研究和生产中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它不仅降低单体的有效转化率,增加聚合装置的停机时间和处理的费用,而且还会加大各釜和各批次间产品性能的不一致性,污染环境。
目前比较权威的用于解释聚合物乳液稳定性的理论是双电层理论和空间位阻理论。
乳胶粒子的表面性质与吸附或结合在其上的起稳定作用的物质有关,酸性、碱性离子末端以及吸附在乳胶粒表面上的乳化剂在一定的pH值下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使乳胶粒子表面带上一层电荷,从而在乳胶粒子之间就存在静电斥力,乳胶粒难于互相接近而不发生聚结。
当乳胶粒表面吸附有非离子型乳化剂或高分子保护胶体时,其稳定性则与空间位阻有关。
乳化剂的选择是决定乳液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乳化剂虽不直接参与反应,但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将直接影响到引发速率、链增长速率以及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此外乳化剂的类型、用量和加入方式对乳胶粒的粒径和粒径分布、乳液粒度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所选用的乳化剂不适合本乳液聚合体系,则不论怎样改变乳化剂的浓度和调节聚合工艺参数,乳液聚合仍不能平稳进行或是所得到的乳液产品缺乏实用价值。
离子型乳化剂的特点是乳化效率高,可有效地降低表面张力,胶束和乳胶粒子尺寸小,机械稳定性好,但由于其离子特性对电解质比较敏感;非离子型乳化剂对电解质有较好的稳定性,但机械稳定性不好,对搅拌速度比较敏感。
离子型乳化剂主要靠静电斥力使乳液稳定,而非离子型乳化剂主要靠水化,两种乳化剂复合使用时,两类乳化剂分子交替吸附在乳胶粒子表面上,既使乳胶粒间有很大的静电斥力,又在乳胶粒表面形成很厚的水化层,二者双重作用的结果可使聚合物乳液稳定性大大提高。
目前乳液聚合体系多采用阴离子型与非离子型复配乳化体系,所得乳液兼有粒子尺寸小、低泡和稳定性好的特点。
引发剂对整个聚合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引发剂制得的聚合物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及性能。
乳液聚合引发剂分为两类:受热分解产生自由基的引发剂(如过硫酸铵APS、过硫酸钾KPS、过硫酸钠NPS、过氧化氢等无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和还原剂组合可构成另一
类引发剂。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引发剂多为水性的过硫酸盐,常用的有APS、KPS及NPS等。
较适宜的引发剂量为单体总量的0.2%~0.8%,当引发剂用量为0.2%~0.4%时,制备的丙烯酸酯类共聚物乳液呈蓝相、乳液粒子的粒度小,并且稳定性好。
用于聚合的丙烯酸酯类单体分为粘性单体、内聚单体和官能单体三大类,粘性单体又称为软单体,4~17碳原子的、玻璃化温度较低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是常用的粘性单体,它的主要作用是比较柔软,有足够的冷流动性,易于润湿被粘物表面,能较快地填补粘附表面的参差不齐,具有较好的初粘力和剥离强度。
玻璃化温度太低时聚合物太软,内聚性能不理想会影响应用性能,因此要用玻璃化温度较高的内聚单体与粘性单体共聚来提高内聚力,以获得较好的内聚强度和较高的使用温度,同时也改善耐水性、粘接强度和透明性。
官能单体是指分子中含有羧基、羟基、环氧基、胺基或酰胺基官能基团的单体,官能单体的存在可以改善乳液对各种基材的粘附性能,如羧基化的丙烯酸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自增稠性,同是时官能基团的存在为交联提供了可能,通过自身交联和外加交联剂可得到交联的聚合物,大大提高内聚力,使内聚强度、耐油性、耐热性和耐老化性提高,但交联也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自由度,使剥离强度、初粘性下降,只有控制合理的交联密度才能获得性能优良的聚合物乳液。
部分丙烯酸酯单体及玻璃化温度
单体类别单体各称Tg/°C主要特征
粘性单体丙烯酸乙酯(EA) -22臭味大丙烯酸丁酯(BA) -55粘性大丙烯酸异辛酯(2-EHA) -70粘性大
内聚单体醋酸乙烯酯(VAc) 22廉价,内聚力,易黄变丙烯腈(AN) 97内聚力,有毒
丙烯酰胺165内聚力
苯乙烯(St) 80内聚力,易黄变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105内聚力
丙烯酸甲酯8内聚力,有亲水性
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228粘合力和交联点丙烯酸(AA)106粘合力和交联点丙烯酸羟乙酯-60交联点
丙烯酸羟丙酯-60交联点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86交联点
甲基丙烯酸羟丙酯76交联点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可自交联
马来酸酐粘性和交联点
N-羟甲基丙烯酰胺自交联
甲基丙烯酸三甲胺乙酯13交联点,可自乳化
此外,要获得一种结构均匀、转化率高的共聚物,还必须考虑共聚单体的竞聚率(r1和r2)。
因为丙烯酸酯单体在聚合时,往往会同时表现出自聚和共聚的倾向。
乳液聚合时由于单体极性的差异,在水中溶解度不同,竞聚率与溶剂型(如表所示)有所差异,采用“饥饿”滴加法,可减少均聚物的产生,使共聚物的结构更趋于一致。
一般而言共聚反应进行的难易取决于自由基和单体的活性、空间位阻以及单体极性的大小等,如自由基有共轭现象发生或空间位阻大时稳定性强,共聚活性低,有供电子基团的烯类单体更易于与有吸电子基团的烯类单体反应。
拓新化工建议,水性涂料和油性涂料的合成原理虽然大同小异,但是由于水性涂料的推广和普及,水性涂料的环保型,对人体无危害的情况下,油性涂料替代水性涂料将成为环保路上的必然结果。
因此,建议涂料厂家进行合适的材料调整,以谋取长远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