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中发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较常见,现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
标签: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来源;预防措施近年来,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较为严重,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现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
1 不溶性微粒的来源途径1.1 橡胶粉针剂的膠塞配液前仔细观察液体的澄清度,统一用9~12号针抽加配液。
维西县妇幼保健院通过将300例进行输液的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粉针玻璃瓶橡胶塞为一组,直接抽吸加安瓿针为一组,直接输药液为一组,配液操作都在一般的治疗室进行。
对输液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其结果显示,加安瓿水针剂和直接输药液无一例发现有不溶性的微粒,而加橡胶塞粉针剂中300例中就有240例有大小不等,数目不同的微粒浮于液体上,占80%,这证明不溶性微粒来源于各种橡胶粉针剂的胶塞。
1.2 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对不溶性微粒污染也有一定的原因,虽治疗室每天消毒,但使用后会很快被污染,加之操作者的工作衣、帽、鞋、口罩又不消毒,人员流动大等,造成治疗室空气不洁净,另外,病房中尘埃、细菌、微生物含量就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造成污染。
1.3 护理操作因素规范操作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护士在配药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发生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1]。
2 不溶性微粒的预防措施2.1 治疗室必须严格消毒每天用紫外线照射1~2次,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配液前洗手,污染后再洗手。
护士在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后,应用消毒液洗手后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为减少细菌微生物的污染。
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否则会直接把针头斜面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检查。
护士应自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2 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针头不宜过粗,一般选用8~9号为宜,另外,减少联合用药来减少注射器反复多次使用,减少细菌、尘埃、微生物的污染。
输液反应的原因处理及分析

输液反应的原因处理及分析输液反应为临床输液时引起的各种非治疗效应,输液反应的发生往往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楚,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它不单纯是药品质量问题,而是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
探讨、分析输液反应的原因将有助于输液反应的预防、控制及处理。
1.1药物因素1.1.1微粒异物研究表明,微粒异物注入人体后,可引起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鉴于微粒异物的危害性,各国药典对大容量注射剂的微粒数限度都有要求。
但对小容量注射剂及粉针剂至今仍没有规定。
现今,静脉给药时常常是多种药物配伍,研究表明,药物配伍后输液中的微粒数会增加,尤其是加入中草药注射剂和粉针剂。
许多中药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其原因是中草药成分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差异。
一些成分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的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反应,也可能有些生物碱、皂苷在配伍后pH改变而析出产生大量微粒。
另据报道:将28个厂家有效期内青霉素等62种粉针剂溶配于100ml氯化钠注射液中发现不同粒径的微粒都明显增加,而且不同厂家、来源、批号的产品差距很大。
造成的原因是粉针剂溶解不全,输液pH改变、复配过程操作不当等。
不单只配伍药物可直接带入或反应产生沉淀而引起微粒迭加超标,同样,操作不当、输液器具、输液环境也是引起微粒迭加的重要原因。
如临床上习惯于静脉点滴前后将一次剂量抗生素粉针剂溶解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ml中静脉推注,这样污染更严重。
模拟实验证实微粒数增加25-100倍,且静脉推注微粒不经任何过滤直接进入血管;研究还发现用16号针头2次穿刺时,橡胶脱率为40%,6次几乎达100%;在切割安瓿时,瓶身若消毒不正确或未做消毒处理,锯开即掰,由于安瓿内负压,会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
另外,输液器、注射器带入的微粒也不容忽视,有文献报道,通过实验检测证实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其不溶性微粒都有超标,加药时带入输液引起微粒迭加,同时30-50ml注射器的润滑剂硅油可形成不溶性微粒。
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预防

精选ppt
4
内容
输液微粒的种类和来源
输液微粒的临床危害
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精选ppt
5
输液微粒的种类和来源
一、塑料微粒 生产管路 输液袋 针筒 输液器
精选ppt
6
输液微粒的种类和来源
二、橡胶微粒 在插瓶针穿刺胶塞时产生;
穿刺胶塞污染率 高达56%~73%
静脉用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及预防
精选ppt
1
我国输液使用现状
有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输液市场容量在100亿瓶(袋)以上, 相当于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
精选ppt
2
输液是风险最大的用药方式
输液危害堪比小手术?微粒、内毒素不可避免,如何守护针 尖上的安全
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药液中2 μm的微粒增加 5-7倍,5-10 μm的微粒增加20-27倍
精选ppt
7
输液微粒的种类和来源
三、纤维、毛絮、尘埃粒子 原料及辅料的净化质量,尤其是水源质量 在开袋与穿刺期间与室内环境接触产生;
四、碳黑微粒
一些药物制剂本身存在的微粒;
精选ppt
8
输液微粒的种类和来源
13
输液微粒的临床危害
三、血管栓塞。不溶性微粒在脑、肺、肾、肝、眼等处的 小血管内引起堵塞,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损伤。
微粒形成的静脉血栓影响人们的微循环,使心脑血管病 的四、发堵病塞率微升循高环和。年成轻人化毛。细血管直径为6~8微米,婴儿
的仅为3微米。药液中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的微粒,会 堵塞毛细血管,形成微循环障碍。 心、脑、肺、肾、肝、眼 有大量的 毛细血管网,是输液微粒常见的沉积部位。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临床经验总结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局 居晓伟 (天津300162)关键词 输液 微粒 医疗质量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不仅影响输液治疗的正常进行,而且长期叠加的微粒可导致许多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引起新的疾患,甚至造成死亡。
以下报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防治措施。
1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注射剂中漂浮或沉降的黑点、色点、纤维、结晶等为异物。
含异物的注射剂可通过肉眼的澄明度检验而去除,避免流入临床应用。
但是注射剂中还存在大量的肉眼不能发现的不溶性微粒。
对200多例输液后微孔滤膜截留微粒的显微镜计数表明,每张滤膜的微粒数均在几万甚至几百万以上,其中2~5μm为98193%、5~10μm为0191%、25~50μm为0111%、60~100μm为0105%1。
对于装量超过100ml的静脉滴注用注射剂,国家规定在澄明度检验符合规定后还必须增加不溶性微粒的检验,并制定了具体质量标准及操作方法2,3。
除另有规定外,每1ml含10μm以上的颗粒不得超过50粒,并且大于20μm以上的不得超过5粒。
英国药典也有严格规定。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除应用不符合规定的注射剂外,还来源于输液全程的污染4。
2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含大量不溶性微粒的输液进入人体可直接造成热原质样反应。
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但不溶性微粒的主要危害是由于微粒在某部位的叠加堆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
其严重的远期后果至今未引起临床重视。
微粒进入微血管直接造成阻塞。
人体毛细血管的管径只有7~12μm,因此即使检验符合的注射剂中的异物,一旦进入这种极细的血管中可立即引起阻塞,造成损伤或坏死。
如果发生在眼部和肺部可造成眼中央视网膜动脉和肺动脉闭锁不全等疾病。
微粒刺激发炎、形成肉芽肿。
不溶性微粒包括纤维、玻璃屑、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结晶体及高分子有机物等物质。
患者长期反复输液由于微粒在局部组织大量堆积、反复刺激可引起炎症形成肉芽肿。
静脉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n .Svr esrs r ie r ot l o ui yprclt mae a eteq a t o t vnu jco . a eea m aue o ddf n o pl t nb a i a t r ori uly fnr e os net n l pv o c r l o tu e t t s h i i a i i
进行总结 , 同时比较 了美 、 、 中四国药典对不溶性微粒 的检 测方 法及 限度 。针 对各环 节采取 相应措施 控制不溶 性微 英 日、 粒的污染 , 提高静脉 注射剂 的质量 。
关键词
静脉注射剂 , 不溶性微粒 , 预防措施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5 8 (0 8 0 - 6 -4 10 —6 7 20 )50 5 0 0
tr,d tce to s e ee tdmeh d ,men hl o ae ed tcigmeh d n mi o at uaematr fUS ,UK ,J p na dCh— awi e,cmp rdt ee t to sa dl t f ri lt t A h n i p c eo a a n i
K Y W OR S it v n u j t n , a i lt m t r,pe e t e m aue E D n ae o s n ci r i e o p r c a at t u e e rv n v e s r i s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 的不断发展 , 静脉用药是临床 上常用 的 治疗 方 法 。 自 16 92年 澳 大 利 亚 首 次 在 输 液 剂 中发现微 粒 ,9 6年美 国华 盛 顿 召 开 的 “ 全 大输 16 安 液研讨会 ” 上公 开提 出输液 的微 粒 问题 , 从此静 脉 用药 中 的不 溶性 微粒 引起 了医药 界的 重视 。 如何 加强 对 静 脉注射 剂不 溶 性 微粒 的控 制 , 步 减 少 不 溶 性 微 粒对 逐 病人 的危 害 已成 为药 品生 产 、 用 及 国家 管 理 部 门共 使 同关 注 的课 题 。 1 不 溶性微 粒 的来 源与 危害 11 不 溶性微 粒 的来 源 注 射 剂 不 溶性 微 粒 是 指 除 . 气 泡外 , 机存 在 于 液体 制 剂 包 括 灭 菌粉 针剂 所 制成 随 的液体 中的可流动 的、 不溶性外来物质 , 其粒径 在 5 0 m 以下 , 肉眼看不 见 , 流 动不 溶 性 , 肌体 内 不 能 具 在 代 谢 。注射 剂 中 已经 被 鉴 别 出来 的不 溶 性 微 粒 种 类 有: 炭黑 、 酸钙 、 碳 氧化 锌 、 精 、 土 、 藻 土 、 维 屑 、 糊 黏 硅 纤 纸屑 、 璃 屑 、 菌 、 菌 、 菌 芽 孢 及 药 物 微 晶 等 , 玻 细 霉 真 以 黑、 、 、 白 红 黄等不 同颜 色 出现 。 注 射 剂 中 的不 溶 性 微 粒 可来 源于药 品生 产 、 临床 配 药 操 作及 药 物 之 间 的理 化变 化等 3个 方 面 。 药品生产过程 中的微粒主要来源 于生产原料及生
静脉输液过程中微粒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璃微粒 。另 外 , 砂锯 与 玻璃 安 瓿 摩擦 , 产 生 玻璃 碎 屑 和 会 脱落砂 粒 , 痕越 长 , 璃 碎 屑越 多。 一 支 5 ml 安 瓿 , 割 玻 的 用砂轮 割锯 后 不 } 掰 开 , 内 液 体 就 会 带 有 玻 璃 微 粒 肖毒 瓶 10 3 0 3 0~ 0 0个 ; 酒精 或 碘伏 棉 签擦 拭 后 再 掰 开 , 粒 污 用 微
口过 程 中 , 内 形 成 负 压 , 切 割 方 法 不 规 范 , 瓿 断 裂 的 瓶 若 安 瞬 问 , 内 的 负 压 把 玻 璃 碎 屑 吸 入 会 产 生 几 十 万 个 细 小 玻 瓶
的血栓 具有很 高 的发病 率 和病死 率 。
2 2 静 脉炎 . 研究 表 明 , 液 中微粒 含 量 与 静 脉 炎 的发 输 生 有关 ” 。微 粒进 入 人 体 后 , 随 血 液循 环 流动 并 刺 激 可
血 管 内壁造 成损 伤 , 血 管 内壁 正 常状 态 发 生 改变 , 使 引起
血 小板 黏着 , 致静 脉炎 产生 。 导
2 3 肉芽肿 产生 .
当微 粒侵 入肺 、 、 脑 肾等组 织 毛细 血管
内时 , 引起 巨 噬 细 胞 等 炎 性 细 胞 包 围 、 殖 , 成 肉芽 会 增 形 肿 , 成肺 、 、 造 脑 肾等部 位 不 同程 度 的供 血不 足 , 致循 环 导
1 2号 , 径 9 0~10 m , 明 加 药 时 针 头 切 下 的 微 粒 最 针 0 20 说
大直径 可 达 10 m, 人 的 毛 细血 管 直 径 7~9 m, 20 而 悬 浮于体 液 中的红 细胞 直 径 8 4 m, 大 的小 静 脉 直 径 为 . 最 2 0~3 0 m。大于 毛细 血 管直 径 的微 粒 , 0 0 可直 接 堵 塞 毛 细 血管 引起 血管栓 塞 , 小动 脉阻塞 可抑 制氧 化代谢 或其 若 他 代谢 活动 , 致细 胞 损 伤和 器 官坏 死 , 导 不溶 性 微 粒 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输液中发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11-29T10:32:05.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卞德轩[导读] 改良止血带可显著减少操作时间,加快手术进程。
卞德轩(河南省鹤煤公司总医院药剂科河南鹤壁 458000)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
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363-02 静脉输液是临床重要治疗手段,目前,静脉输液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问题,同时分析其原因,寻找良好对策。
笔者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药典》对输液微粒的要求
我国2000版《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中直径>10 μ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直径>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个[1]。
微粒指各种输液中50 μm以下的不溶性微小颗粒[2]。
临床上常见橡皮微粒、玻璃屑微粒、棉纤维微粒、塑料薄膜微粒、细菌微粒、尘埃微粒、药物晶体微粒等。
2 临床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
2.1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
玻璃屑微粒常常是加安瓿类药物时产生的。
棉纤维微粒是在棉签消毒瓶口、安瓿时遗留在橡皮瓶塞或安瓿颈上,通过加药过程进入瓶内。
塑料薄膜微粒是橡皮塞上隔离膜在加药或输液器插入瓶口时针头穿透隔离膜时产生的。
细菌微粒则是护士加药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污染药液产生。
尘埃微粒是空气中的微粒在配制药液或输液操作时进入输液瓶中。
2.2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
如添加药物浓度太高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溶媒选用不对破坏药物稳定性产生微粒;粉针剂溶解不完全产生微粒;因pH改变使药物溶解度下降产生微粒;或因联合用药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使药物相互作用产生微粒或浑浊。
3 对策
3.1合理使用大输液: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住院病人静脉输液的使用比例高于国外20%~30%。
临床滥用输液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增加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3.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药:
护士在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
严格加一瓶药用一把针头,若加多种药,应固定一把针头在瓶塞上,避免一把针头反复穿刺橡皮瓶塞,有实验表明,橡皮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药液中5~10 μm的微粒增加27倍,穿刺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正确消毒并掰开安瓿,抽吸时应将针头垂直刺入安瓿底部抽药,切忌安瓿倾斜致使安瓿内液面接近安瓿断端,避免玻璃屑进入药液。
在消毒瓶口及安瓿颈时,选择棉签合适,消毒轻重合理,注意砂轮上是否遗留棉纤维,避免棉纤维在加药及掰开安瓿时进入药液。
加强无菌操作观念,杜绝手碰针栓及针乳头,避免医源性污染产生细菌微粒。
加强输液配置室的管理,改善配置条件,有条件的建立输液配置中心,没条件的应努力提高配置室洁净度,及时有效的空气消毒,保持配置室洁净,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走动,以减轻空气中微粒在配置时进入药液。
据报道病房中人员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细菌等微粒,通过输液进气管进入药液,可使药液中微粒增加几十倍。
3.3避免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的品种数越多所产生不溶性微粒的越多,因此医生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选药用药。
临床应注意抗生素与抗生素联用,抗生素与中成药制剂联用,其中丹参酮禁忌与奈替米星及依偌沙星联用,丹参粉禁忌与左克、培氟沙星联用,舒普深禁忌与万古联用。
在这里强调联合用药间盐水冲管的重要性,特别是抗生素与其他药之间(尤其是中成药)。
两种抗生素之间,中成药与中成药之间,以及已知两种配伍禁忌之间需要更换输液器。
尽可能减少因联合用药产生不溶性微粒。
4 小结
不溶性微粒一旦进入人体将永远留在体内,人们无法预计它们何时会造成何种严重后果,增加了临床医患关系的矛盾和医疗纠纷。
因此临床上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有待于我们共同努力。
在现有的条件下,医务人员规范操作,注意环境清洁卫生以及医生恪守“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输液,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品种则显得尤为重要。
以前我们使用的普通输液器,输液过滤介质的孔径一般在15 μm,目前有些医院使用的精密输液器能滤除药液中5 μm以上的微粒,有效滤除药液中绝大多数不溶性微粒,在输液的最后环节有效地阻止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
参考文献
[1]李景.浅谈输液制剂微粒污染的危险性及控制方法.上海医药情报研究,2005,25(3):10-12.
[2]张清媛,杨锦媚.输液配药中微粒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05,20(2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