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液不溶性微粒危害及其预防

合集下载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

浅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对策摘要】输液是一种静脉滴入的较大剂量的注射液,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临床应用极广,但是,由于它提供了一条直接对外的通道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在临床工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输液适应症,把好输液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液微粒污染。

【关键词】微粒污染危害控制1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取决于物理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

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1]。

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μm,而那些直径在50μm左右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则直接造成毛细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性反应。

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巨噬细胞吞食,致使巨噬细胞增大,在毛细血管或细小的动脉内形成肉芽肿,阻塞人体微循环系统,引起脑、肺、眼等器官的组织改变,如慢性纤维性肺炎、肺栓塞、颅内肉芽肿、视网膜肉芽肿及肾血栓等,还有的引起血小板溶解性出血。

2 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主要来源于药物不溶微粒、输液器具、配药及输液操作技术欠佳、输液环境不洁等。

2.1 药物不溶微粒。

药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

2.2 输液器具。

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的终端滤器对直径5μ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滤去所有微粒;塑料管中的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摩擦等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成为污染微粒。

2.3 操作不当引起的微粒污染。

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及操作人员的手带入微粒污染,以及外筒与内筒因反复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加药针头穿刺胶塞致橡胶微粒增加;割锯安瓿后不消毒掰开及抽吸药液时按传统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造成不溶性玻璃微粒的污染;静脉注射药物时,通常将注射器直接与头皮针连接,使药液不通过过滤网直接进入静脉及临床使用三通装置,当从侧孔推注药液时,就会把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直接注入病人的血管中,引起严重的微粒污染[2];操作时无菌观念淡漠、技术不过关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也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输液过程中,有不少病人会私自调整点滴速度。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一起来看一看吧。

输液不溶微粒污染的危害输液中的微粒质量控制为限度检查,也就是说有微粒是肯定的,无微粒是相对的,只是控制在一定的粒径范围内。

微粒包括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生产过程中的玻璃屑,橡胶瓶盖的橡胶微粒,输液袋、输液管中的塑料微粒,药物结晶及石棉纤维等。

当这些微粒被带入肌体,进入血液循环后,易堵塞毛细血管,造成局部组织栓塞、坏死或引起肉芽肿。

微粒超标可直接导致病人在半小时内死亡。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

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指出,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

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

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

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

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

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

输液的弊端1.容易引起感染输液时如果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使针眼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

2.输液更易引发不良反应相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输液时药品不经过任何屏障直接进入血管,一旦过敏,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输液速度过快,有可能因循环负荷过重造成肺水肿。

3.耗时费钱输一次液,少则一小时,多则四、五小时,显然比口服药和肌注浪费时间。

防范输液微粒污染保障输液安全课件

防范输液微粒污染保障输液安全课件

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
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01
02
03
原料污染
生产原料中混入微粒物质, 如玻璃屑、纤维等。
生产设备故障
生产设备故障导致微粒产 生,如管道磨损、过滤器 破损等。
生产环境不洁净
生产环境中的尘埃、微生 物等污染原料和设备。
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污染
包装破损
包装材料强度不够或受到 外力冲击导致破损,使微 粒进入输液中。
加强运输和存储环节的管理
严格控制运输工具的洁净度
01
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因运输工具不洁净而引入微粒。
规范存储环境
02
保持存储环境的洁净和干燥,防止因环境不洁导致微粒污染。
定期对存储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03
确保存储设备正常运行,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微粒的产生。
规范使用操作,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对人体的影响
引发过敏反应
微粒进入人体后,可能作为异物 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过敏反应,
如皮疹、荨麻疹、肺水肿等。
堵塞血管
输液微粒随血液流动,可能堵塞血 管,导致局部供血不足,引发疼痛、 肿胀等症状。
损伤组织器官
微粒可能对组织器官造成机械性损 伤,如肾、肝等重要器官,影响其 正常功能。
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通过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了解和借鉴他们在输液安全管理 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促进国际输液安全信息共享
加强与国际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输液安全问题,促进 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
提高公众对输液安全的认知
普及输液安全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输液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对输液安全的 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7 6・
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 危害及防治措施

【 中图分类号 】 R 4 7 2 . 9 【 摘 【 文献标识码】 7 1 — 8 0 5 4 ( 2 0 1 3 ) o 6 . 0 0 7 6 - - 0 2
要】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微粒来源、 危害和控制措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结合临床工作经验。 分析影响输液微粒的
微粒 污染 明显 减少 。
3 . 1 . 2 器具 因素 一次性输液器具 、 注射器在生产 过 程 中切 割 组装 带 人机 械 性微 粒 , 有 未 塑 化 的离 分 子异物 , 有材料不耐磨而脱落的颗粒。一次性输液 器终端过滤器 , 也 只能 滤 去 ≥1 0 m的微粒 , 较 小 的微 粒 反而有 所 增加翻 。 3 . 1 - 3 药物因素 本身因素 , 药液在生产过程 中受 到污染, 达不到《 中国药典》 规定 的微粒标准。即: 每 毫 升输 液 剂 中直 径 > 1 0 u m 的不 溶微 粒 不 能超 过 2 0 个, 直径 > 2 5 u 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 2 个。①配伍 不当, 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 虽然每种药物 的不溶性 微粒均符合规定, 但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 , 由于药物间的理化特性 、 p H值不同 , 混合后发生化 学反应 , 引起晶体析出造成微粒污染嘲 。②放置时间 与储存条件 , 中草药制剂放置时间长是引起微粒增
3 . 1 静 脉 输液微 粒 的来 源 3 . 1 . 1 环 境 因素 主要 是 配 制 室 的空 气 中含 有 较 多的细菌 、 尘埃等污染物进入药液内生成微粒 。
明, 一支 5 m l 的安瓿, 用砂轮割锯后不消毒掰开, 瓶内 液体就会带有玻璃微粒 1 3 0 0 3 0 0 0 个, 如用酒 精棉 球擦试割锯后再开瓶, 微粒污染会减少 1 珂 。 实验证 实, 锯割安瓿 1 / 4周较锯割 1 周, 安瓿 内药 液被玻 璃

输液微粒

输液微粒
正确抽吸药液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严格控制加药种类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注意配伍禁忌: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配伍不当会导致药物产生结晶或PH值的改变,形成
3.输液中加入药物或配伍不当: (1)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100ml或100ml以上的静脉输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含有的10um大小以上的微粒数不超过
25粒,(含2有)的多2种5um药大物小配以伍上后的微微粒粒数数不量超会过大3幅粒。增加。 (3)中药制剂配伍后会发生氧化、聚合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不溶性微粒。 (4)粉剂药物溶解不充分也可形成不溶性微粒。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 针头的选择9—12号为宜
避免反复穿刺瓶塞
正确穿刺瓶塞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严格无菌操作
净化空气
正确切割安瓿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3、、严尽格量控减制少非陪工、作探人人正员员进确入穿治刺疗室瓶塞
正确抽吸药液
严格控制加药种类 注意配伍禁忌 合理用药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静脉输液微粒

静脉输液微粒

(2)、对瓶装药液的配置 瓶装粉剂的配置,极易产生瓶塞碎屑。空针 与瓶塞呈30-40°(斜面法),明显优于垂直 法。 (3)、同时混合多种药物。瓶口反复穿刺, 橡皮塞增多。与穿刺的次数、针头口径的大 小有关。
4、三通的使用 手术室三通的使用,常在输液器末端连接三 通,为麻醉师术中反复多次给药提供方便, 临床上使用时,常直接连接在输液器终端与 穿刺针头之间,其间无过滤装置,当从侧孔 推药时,容易将药液中的微粒直接注入病人 血管内,引起微粒污染,麻醉中用药的数量 和品种较多,且大多为安瓿制剂,增加了不 溶微粒产生的风险。
3、肉芽肿的形成,当微粒进入肺、脑、肾等 组织内时,在吞噬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作用 下,造成肉芽肿,从而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程 度的供血不足,甚至坏死。 一人曾用过40L输液的肺标本中有5000个肉 芽肿, 4、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此外,不溶微粒还能诱发静脉炎、过敏反应、 癌反应、血管闭塞、肺动脉高压等。
手术室三通的使用常在输液器末端连接三通为麻醉师术中反复多次给药提供方便临床上使用时常直接连接在输液器终端与穿刺针头之间其间无过滤装置当从侧孔推药时容易将药液中的微粒直接注入病人血管内引起微粒污染麻醉中用药的数量和品种较多且大多为安瓿制剂增加了不溶微粒产生的风险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护理防护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非 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般1-15um,少 数可达50-300um。)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 害的过程。 输液微粒引起的危害有: 1、引起输液反应,大量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 有些异物可引起抗原作用,诱发炎症反应,患者会 出现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称之为热原样反应。 2、造成血管阻塞,较大的微粒可直接堵塞血管引 起局部供血障碍。
输液微粒的来源

防范输液微粒污染保障输液平安

防范输液微粒污染保障输液平安

防范输液微粒污染保障输液平安【关键词】输液微粒输液平安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进程中,将输液微粒(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样1~15 um,少数可达50~300um。

)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峻危害的进程。

输液剂中的微粒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1]。

大量微粒进入人体后,对人体能够造成以下危害:(1) 微粒较小时,由于向心性静脉输液静脉管腔不断扩大,小微粒不易在静脉系中停留,但随血液通过左心后,动脉管腔慢慢缩小,直径约5~10um大小,因此微粒就有可能滞留堵塞毛细血管,引发血管肉芽肿及坏死等严峻反映,堵塞部位多发生在肺、脑、肝、肾及眼部,除致使不同程度的坏死和损伤外,某些微粒还可能引发肿瘤样和抗原样反映。

据报导:1963年Garvan和Gunner在尸检中发觉用过40升输液的肺标本有5000个肉芽肿[2]。

(2) 微粒较大时,比如:输液瓶胶塞微粒一旦进入人体,是不能通过一样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只能引发血管栓塞[3],引发局部供血不足,使组织缺氧和水肿,乃至坏死。

缘故:通常咱们加药的针头型号是9~12号,其直径是900~1200um,也确实是说,加药时针头切口下的瓶塞微粒最大直径1200 um,而人体最大小静脉为200~300um。

(3) 由于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发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4) 微粒本身是抗原,可引发过敏反映及显现血小板减少症[1]。

咱们结合实践体会对引发输液微粒污染的缘故和计谋进行探讨。

1 引发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药物因素液体、针剂本身因素药液在生产进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

即: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 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 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

联合用药的微粒污染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尽管每种药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

静脉输液操作如何防范微粒污染

静脉输液操作如何防范微粒污染

5 李 小寒 , 少梅 . 础 护理 学[ . 京: 民卫 生 出版社 , 尚 基 M] 北 人
2 0 2 9 0 8: 9 .
6 马丽 , 百发. 黄 康惠 尔透 明贴治疗静 脉炎效果观 察 [ ] 当代 J.
护 士 .0 5 9 1 2 0 . :3—1 . 4
7 王 国全 , 范静 , 翟红岩 , 静脉输液 与医院感染及预 防措 施 等.
当代护 士 2 1 年 1 中旬 刊( 0 1 2月 学术版)
・3 17・
静 脉输 液 操作 如 何 防范微 粒 污 染
杜 志英
摘要
谭 木 会
总结 了输液操作过程 中引起 不溶性微 粒污染的原 因并进行 分析 , 出相应防范措施 , 提 包括 改善操作环境 , 正确切割安瓿 , 选择
合适的针头等 , 以预 防或减 少输液微粒污染给人体带来的危 害, 保证病人安全 , 高 医疗质 量。 提
繁的穿刺胶塞与切割安瓿是微粒污染的重 要原 因。
2 防范 措 施
19 的药典规定 , 毫升输液 剂 中直径 >1 的不溶 性微 9 0年 每 O
粒 不能超过 2 0个 , 直径 >2 I 的不溶性 微粒不 能超 过 2个 。 5m *
微粒进 入人体 , 其危害是严 重而持久 的 , 据有关 报道 , 长期输液
的病人死后解 剖发现肺部 有明显 的沉淀物 , 是 由于长期 静脉 就 输 液微粒沉 积的结果 。凶此 , 由于不 溶性微粒 引起 的微 粒污 染反应也越来越被人 们所重视 。为防止微 粒污染 , 本人通 过临 床 实践及有 关资料 的学 习 , 对输 液过程 中引起 不溶性微粒 污染 的防范分析如下 。
2 4 正确抽吸药液 . 2 4 1 抽药操 作时不能横握 注射器 , 一把抓 ” 应采用 正确 .. 即“ , 的抽吸方法。 2 4 2 抽药的空针 也不 能反 复多次使用 , .. 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 的数量也越多。 2 4 3 抽吸时安瓿 不应倒置 , .. 针头 置于颈 口时 , 玻璃 微粒污 染 最多 , 于底 部抽吸时微粒最 少 , 针头触及底部 易引起钝针 , 但 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临床输液不溶性微粒危害及其预防HazardofInsolubleParticlesofClinicalTransfusionandItsProphylaxis韩红芳HanHongfang(No.304HospitalofPLA,Beijing100037China)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493(2003)07B-0812-02

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近年来,临床应用输液的面越来越广,已由过去单纯用于补充体液、提供热量,变为以输液为载体,从静脉给药为主。这种给药方式,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给药剂量准确,起效快。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微粒的污染。现就临床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进行综述,以期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1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认识,始于20世纪50到60年代。1955年Bruning报道,在210例患肺血管肉芽肿的小儿尸检中发现有19例是由于纤维所造成的。这些病例的共同点是都曾大量采用静脉输液,因而认为这些严重后果是由输液中纤维所造成的。因为输液中的纤维进入肺微血管,能引起巨噬细胞增殖而造成肉芽肿。Garvan等1963年在尸检中发现,在曾用过40L输液的肺标本中有5000个肉芽肿,认为病人的肺梗塞是由于输液中的小粒子引起血栓形成的结果。Brown认为,输液可引起动脉炎和静脉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药液的渗透压过高,药物本身也可直接刺激组织发生炎症,但最主要的是输液中微粒过多。粒子等异物可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炎症。王鸿辰[1]报道,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能引起以下4种病理现象:①较大的微粒直接造成血管闭塞,引起局部缺血和水肿;②由于红细胞集结在异物上形成血栓,而导致血管栓塞和动、静脉炎;③异物侵入组织,由于巨噬细胞的包围和增殖引起;④引起过敏反应。此外,还可导致“热源样反应”[2]。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早就形成共识[3,4]。2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2.1 来自静脉注射液的生产过程 主要是生产车间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管道或容器不洁净,也有来自橡皮塞本身的小点或填充剂、塑料容器脱落的碎片、化学物质的小晶体等。但我国生产的静脉注射液,在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澄明度检查和不溶性微粒检查,必须是澄明度检查合格,并且每1ml液体含直径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含直径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5],方可出厂,即临床使用的静脉注射液应该是合格产品。2.2 来自输液器具 输液器具包括注射器、输液管道等。目前各医疗单位大多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液器。由于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在生产、经营、使用的各个环节存在不少问题,以及监督、监测管理不善,致使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有的甚至把用过的受污染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回收再次使用,导致了输液反应甚至医疗事故。据徐朝阳等[6]监测,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输液器产品的合格率为59.3%,其中一次性注射器合格率为47.6%,一次性输液器合格率为66.7%。陆家明等[7]以超净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注射器,测定3次,2批,

结果空注射器带来的直径>10

μ

m的微粒为17.33个±4.97个

(n=6)。简洁

[8]对158例输液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输液器材

不合格的22例(13.9%),输液澄明度不合格和微粒数超标的分别为10例(6.3%)和60例(38.0%)。2.3 来自操作不当 输液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白大衣或不洁毛巾擦手造成二次污染;添加药物时多次穿刺橡皮塞造成橡皮屑掉入瓶内;切割安瓿时消毒不正确或未做消毒处理。由于安瓿内负压,会将碎玻璃微粒吸入药液;稀释剂选择不当,

如血塞通、复方丹参、刺五加、β-七叶皂苷钠等中草药针剂,应

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输注,而不宜选用生理盐水。因为中草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2.4 来自房间不洁净 田恒岷[9]报道,在普通病房内,用原输

液瓶倒置插入输液管道,大号针头做进气管道,挂于高位使自然滴落,滴速为40gtt/min,分别接取初流液及尾液,测定初流液和尾液的微粒数目。结果葡萄糖注射液初流液中直径≥25

μ

m

和≥10μm的微粒分别为1粒和29粒,而尾液中直径≥25μm

和≥10μm的微粒分别为9粒和174粒。尾液中直径≥25μm

和≥10μm的微粒分别比初流液中微粒增加9倍和6倍。申庆亮等[10]做了不同加药环境对输液微粒的影响试验,发现在临床药物准备室配制的溶液比在净化工作台内配制的溶液,直径≥10μm的微粒增加5.97倍,直径≥25μm的微粒增加10.49倍,

还新增加直径≥50μm的微粒,说明在净化工作台内操作为好。宋本海等[11]对注射液开盖静置后微粒污染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他们将同一批号的5%葡萄糖注射液50瓶,该批注射液微粒检查结果为1ml溶液中直径≥10μm微粒2粒,无直径≥25μm

微粒。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25瓶,全部起盖后分别放置于普通条件与净化空气条件下,微粒污染结果:在普通条件下放置30s,直径10μm和直径25μm微粒均超过国家标准[5],并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在净化条件下,即使放置3min,直径10μm和直径25μm微粒均未见增多。2.5 来自加入静脉注射液中的药物 闵然星等[12]将32种静

脉用粉针药物在超净工作台上,分别用已测定空白微粒数的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60ml样品液,在微粒分析仪上检测,有阿霉素、头孢拉定、氨甲蝶呤、卡铂、新灭菌等,9种药物的微粒超过国家标准[5],其中阿霉素直径≥5μm的微粒为353.40

个±24.08个,而直径≥2μm的微粒竟达8578.60个±223.46

个。梅丹等[13]对静脉输注用抗生素粉针剂中不溶性微粒进行了考察,他们将28个厂家生产的均在效期内的青霉素、氨苄西

・218・护理研究2003年7月第17卷第7期下半月版(总第100期)

CHINESENURSINGRESEARCHJUNE,2003Vol.17No.7B林、头孢拉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62种粉针剂配于100ml

氯化钠注射液中,利用库尔特计数仪计数直径大于2.0

μ

m、5.0

μm、10.0μm、25.0μm的粒数,得每1ml复配液所含抗生素粉

针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含直径10

μ

m以上微粒超过20粒的

50种,占总数的80.65%,其中含直径25μm以上微粒超过2粒的11种,占总数的17.74%。李江华等[14]对川芎嗪、血栓通、清开灵、双黄连等9种静脉用中草药注射剂与注射液配伍进行了不溶性微粒观察,他们将9种中草药注射剂分别用已测定空白微粒的0.9%氯化钠注射液、5%和10%葡萄糖注射液、灭菌注射用水各500ml配成27个样品液,在微粒分析仪上检测10

次,取其平均值,再分别减去空白微粒数。结果,符合国家标准[5]的只有3个,占总数的11.11%;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24

个,占总数的88.89%。吴雪梅等[15]对呈输液反应的5种含中草药注射剂输液的残留液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直径≥10

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均远远超过国家标准[5]。吴民

等[16]认为,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微粒的增加并非单纯物理叠加。他们认为,微粒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中草药注射剂本身带入,另一种是中草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受pH值变化等因素发生配伍变化而产生。汤韧等[17]提出注射剂配伍后不同粒径不溶性微粒的倍增现象,并且用实验得到了证明。他们认为,微粒加和是因为操作、环境、水针剂原有微粒带来等原因所致。而微粒倍增则可能因配伍不妥,使水针剂主药溶解度发生改变或产生不溶性结合物,细微晶粒暴增所致。倍增粒径多在>5μm和>10μm,并且微粒倍增的程度随配伍药物的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配伍药物品种的增加而增加。3 临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预防欲减少或防止临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必须要针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20世纪80年代,

我国众多学者对输液的终端滤器进行研究,并对终端滤器的过滤效果进行了观察[18~20],能将大多数粉尘和细菌等污染阻隔

在体外,效果是满意的。敬松等[21]研究了输液自净器代替进气针头,用于净化进入输液中的空气,并试用于临床,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效果。据王晶珠报道[22],北京曼博瑞和伏尔特两公司应

用尖端核技术,联合研究开发出“核孔滤膜精密滤器”,采用高能带电粒子将聚碳酸酯和聚酯膜材穿出孔径为1.0

μm~0.2μ

m

的非常规则的筛状微孔。经北京安贞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试验,其对各种药液微粒的平均滤除率达90%以上,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2~1/5。另外严格按国家标准验收输液器和注射器生产厂或车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最好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的灭菌注射用水冲洗,以便清除或减少可能存在的微粒、细菌等;加强医护人员对药品理化性质、药品与输液配伍变化等药学知识的学习与培训,规范正规操作,杜绝因配伍不妥使不溶性微粒倍增的现象;尽量减少配伍的药物品种;坚持能口服的就不应肌肉注射,

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静脉输注。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临床输液微粒污染问题即可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1] 王鸿辰.输液中微粒的临床危害[J].药学通报,1979,14(2):70~72.[2] 奚念朱.药剂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2.[3] 陈希萍.不溶性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护理研究,2003,17(4A):383~384.[4] 费迎珍.静脉给药中的微粒来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2,16(3):144~14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二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附录69.

[6] 徐朝阳,刘波.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灭菌效果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7(1):38~39.

[7] 陆家明,岳群英,颜春华.静脉输液加药后的微粒变化[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1,11(11):498~500.

[8] 简洁.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9):573~574.[9] 田恒岷.临床输液的微粒问题[J].药学通报,1987,22(7):413~414.[10] 申庆亮,高日胜.影响输液微粒的因素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1989,24(7):415~417.[11] 宋本海,孙旭光,梁桂林,等.临床净化配液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2):117~118.

[12] 闵然星,徐孝麟,王槐芾.32种静脉用粉针剂药物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药房,1996,7(6):276~2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