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案

合集下载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植被、气候等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理位置、植被、气候等阿里山的基本情况的介绍。

2.学生对景区的观察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等。

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阿里山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问:1.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2.你们对阿里山了解多少?Step2:讲解阿里山的基本情况(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阿里山地图,并简单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植被、气候等基本情况。

Step3:学生问答互动(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阿里山的基本情况。

Step4:观察实景(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周边的山地或公园等观察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美。

Step5:讨论分享(10分钟)学生归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Step6:写作(15分钟)学生根据观察和感受,写一篇阿里山纪行,要求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流畅性。

Step7: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阿里山相关的书籍、文章等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

2.学生可以通过参观阿里山,亲身体验和感受阿里山的美丽和神秘,进一步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阿里山纪行地理位置:台湾植被: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植物种类气候:四季如春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对阿里山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观察实景和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对阿里山的了解还比较浅显,需要进一步通过阅读和实地旅行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和体验。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的旅游知识,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

(2)能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阿里山的认识。

(2)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描绘的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旅游知识的运用。

2. 描写景物的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阿里山纪行》。

2. 相关旅游知识的资料。

3. 描写景物的范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引导学生思考旅游的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阿里山纪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让学生结合旅游知识,分析课文中的旅游路线、旅游景点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里山的认识和感受。

(2)让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描写景物的方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旅游知识,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

(2)讲解描写景物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结合课文,尝试进行景物描写。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旅游知识。

(2)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篇游记。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旅游攻略等,进行资源共享,丰富对阿里山的认识。

2. 组织一次阿里山旅游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游客、导游等角色,运用所学旅游知识进行互动。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作为教师,不仅要灌输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下面,我将以《阿里山纪行》作为例子,来设计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阿里山纪行》,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背景,感受作者表达的深情之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收获。

二、教学内容1、文本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阿里山纪行》,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2、文学鉴赏:分析《阿里山纪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让学生掌握诗歌表达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防止流于表面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

2、演讲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分享自己对《阿里山纪行》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其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前期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材料《阿里山纪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台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背景。

2、阅读与解读: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诗歌,然后通过个人思考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解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意象,理解诗歌作者表达的情感。

3、鉴赏与评析:通过讲解、分析和比较等方式来进行文学鉴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本环节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表达能力。

4、总结和归纳: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小结全文并进行总结。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阿里山纪行》,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对台湾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包括阿里山的位置、气候、植被、动物资源以及邹族文化等。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位置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与台湾其他山脉的关系。

第三章:阿里山的自然风光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欣赏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了解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森林、瀑布、云海、日出等自然景观。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景观4.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景观,感受邹族文化的魅力。

4.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寺庙、火车站、邹族文化等人文景观。

5.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对阿里山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台湾地区其他景点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第六章:阿里山的气候特点6.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降水以及季节变化等,并分析这些气候特点对阿里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阿里山的植被与动物资源7.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认识阿里山丰富的动物资源。

7.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植被类型、植物特点以及代表性的动物种类,分析这些生物资源在阿里山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八章:邹族文化简介8.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邹族的历史、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及与阿里山的关联。

8.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邹族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邹族文化在阿里山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第九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与保护9.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意义。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游记的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游记的阅读理解和理解感悟。

三、教学难点1. 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游记体裁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阿里山的看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阿里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准备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的预习成果,对阿里山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阿里山纪行》,了解作者的旅行经历和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出文中描述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句子。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每组选取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讲解游记的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游记。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第一篇: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展示一:三.文本引读整体感知: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读课文1、阿里山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文章中那句话也可以概括你的感受?2、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行文的?3、再此行中从阿里山到神木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展示二:四.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2、速读课文,根据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

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2)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说说什么是“移步换景”吗?展示三:五.研读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展示四:六.品读鉴赏(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二)你认为神木美不美?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示五:(三)品味语言美。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通过文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3)运用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通过文本,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深入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收集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图片。

2. 视频:准备阿里山的宣传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3. 文本:挑选与阿里山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4. 写作纸张、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

(2)简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课堂讲解(1)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位置。

(2)详细介绍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如高山云海、日出、晚霞等。

(3)阐述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如寺庙、森林铁路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阿里山的风光和特色。

1.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阿里山会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等。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气候特点。

阿里山的地形特征。

2.3 教学活动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阿里山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阿里山的植物资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物资源,包括特有植物和植被类型。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特有植物。

阿里山的植被类型。

3.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特有植物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植物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阿里山的植被,让学生亲身体验。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风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风情,包括原住民文化、历史遗迹等。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阿里山原住民的文化特色。

阿里山的历史遗迹。

4.3 教学活动故事分享:让学生分享关于阿里山原住民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阿里山原住民,体验其文化。

第五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旅游活动等。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旅游景点。

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旅游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模拟旅游:组织学生模拟旅游,让学生体验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第六章:阿里山的生态环境与保护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阿里山的风光.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3.学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呈现阿里山的美景)
这里给我们展现的就是阿里山的美景。

犹如一幅优美传神的画,阿里山的风光十分美丽宜人。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作家吴功正先生一起神游阿里山吧。

二、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一位同学来读下列生字词。

请这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幢顶”“红桧” 读的很正确。

这两个多音字。

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读幢chuáng,表示房屋一座叫“一幢”zhuang。

“桧”读hui只用于人名,如秦桧。

一起来把生字读两遍。

三、分析课文,探究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边读边划,做上记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这位同学来回答。

有需要补充的吗?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 “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 “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徒步穿过进口处” “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 “终于看到了神木” “下山的路上”)
2、按照作者的行踪,依次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不同的景色呢?
用“修饰性的词语+名词”(的)格式概括出景物的名称。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

请这位同学大展示你们的交流成果。

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厚密的青苔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
概括的真好,既简练又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而且结构相同。

的确是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3、因游踪不同,所写的景也不同,边走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叫什么写法?(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来说说看。

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可以把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既能把线索交代得很清楚,又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4、请同学们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美我们的校园介绍给大家。

四、欣赏美景,品味语言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除了景美,还得感谢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传神地描绘出了阿里山风光。

阅读4-9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进行赏析
温馨提示: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
(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4段“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明,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副倒置的水墨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姊妹潭水木相映的美景。

5段“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

“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有声来反衬无声,这叫什么写法?以声衬静
类似的写法我们刚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老山界》就是用若有若无的声音来反衬夜晚山间的寂静。

古诗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万籁此俱静,但余钟磬音”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

6段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青苔的形状。

森森”“浓浓”叠音词,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

叠音词可增加语言的音乐美,还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要能读出节奏来。

读的不错啊,咬字清楚,发音响亮,富有节奏感。

7段“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用了六个比喻句,。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

恰当运用修辞方法,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协调音节,增强语言的音韵美。

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交错运用,读起来会给人以轻松、舒展、迷人的节奏,增强了文章的情韵美。

第2 / 3页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
引用"入云深处亦沾衣"这句诗写出了阿里山林区云雾缭绕,湿度大的
特点。

=引用古诗词还能增加你的文采,同时也能让你的文章增添古典意蕴,建议同学们在自己的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

9段“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这段文字全部使用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节美。

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铿锵有力,传神地写出了神木面对挫折依然昂首挺立的雄姿,它真不愧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作者对神木充满了敬仰之情。

课文中的好句还有很多,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赏析了,请同学们课后继续交流,并将这些好词好句抄到你的整理本上。

五、拓展运用
让我们带着对阿里山美景的赞叹与眷恋,到山下做一名导游,把你的游山经历和沿途所见介绍给山下的游客。

温馨提示:1、要交代清楚作者的行踪。

2、要抓住主要的景点。

导游词: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风光如画的阿里山,假如你乘着古色的小火车,穿过莽莽林海,就会看到云雾弥漫、幽深恬静的景象,进入阿里山站,穿过迂回曲折的林区,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清澈如镜的姊妹潭,你还可以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置身于宁静的原始林区,让你拥有原生态的古典美感,踏上山间的青苔路,仿佛是踩着软绵绵的地毯,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漫步在汪洋似的林海中,让你精神振奋的是那参天耸立、八面威风的神木,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怎么样?快去阿里山饱餐那里的秀色啊!
介绍的多好啊,既交代了游踪,又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语言优美而简练。

导游当得真棒.
六、结语:今天我们跟着吴功正先生神游了阿里山,阿里山就像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一首悠扬动听的歌。

阿里山景美,期待
着我们亲身去感受那份美吧!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