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导读
《红楼梦》导读

《红楼梦》导读一、背景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宝。
该小说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于18世纪,描述了贾府与荣府两大世家的兴衰沉浮,并借此探讨了社会人情、爱情与权力之间的纠葛。
它以其深刻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故事概要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主要角色展开。
贾宝玉是贾府的少爷,出身权贵,善良聪明,但又多愁善感。
林黛玉是林家的女儿,才情出众,自由奔放,但性格多疑孤僻。
薛宝钗是薛家的千金,美丽贤惠,深得贾母的宠爱。
故事中的贾府和荣府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家族。
贾府是个富豪家族,充满了奢华和世俗,与政治权势紧密相连。
荣府则是个文人家族,追求自由和艺术。
贾宝玉作为两个家族的结合点,他既承载了贾府的世俗压力,也有荣府的人文追求。
三、主题与意义1. 家族与社会《红楼梦》以贾府和荣府为背景,描绘了两个家族的兴盛和衰败。
通过家族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和人情世故。
也呈现了家族在社会变迁中的凋敝和影响力的减弱。
2. 爱情与婚姻小说中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深情厚意,以及薛宝钗的美丽和贤惠,使得他们被迫在感情和婚姻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在婚姻制度的束缚下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3. 梦幻与现实小说中贾宝玉经常进入梦幻之境,与林黛玉等人相聚,享受无尽的快乐。
而当他醒来后却发现一切只是梦幻,这种虚幻与现实之间的对比,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追求的虚幻性。
四、影响与评价《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之作,深受读者和学者的喜爱。
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也被广泛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五、《红楼梦》是一部展现封建社会兴衰的壮丽史诗,也是一部揭示人性的深刻哲学著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完整版)《红楼梦》导读完整

曾祖母还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 读”,曹寅两个女儿被选为王妃。康熙六次南巡,就有 四次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署内,曹寅实际上是康熙在江 南的耳目。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曹 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他就在这“秦淮风月” 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
厚实的家学渊源 ——成长的摇篮
——资深红学家 周汝昌
要读懂红楼梦,必须从前五回入 手,记住两张表,一个是贾府的地 图,看的过程中可以按图索骥;一 个是人物关系图;前五回里包含的 信息相当丰富,包括人物的命运, 写书的缘起,贾府的政治经济学等 等。
《红楼梦》的前五回构成了序幕,分 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 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 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 无材补天的顽石,有一僧人施展幻术,把这块顽 石变成了一块扇坠大小的晶莹美玉,这便是随贾 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 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 “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 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 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
•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 古典小说的金字塔。
•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 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 千年。”
• ※王蒙点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 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红楼梦》与 宇宙相通 ……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七单元《红楼梦》导读课件(共5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 他是一个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 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成体”。
人未能白头偕老,婚后不久,丈夫贾宝玉离家出走,当了和尚。应了判词:金簪雪里 埋。
3、王熙凤:机关算尽,害人害己贾府贾赦之子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邢夫 人的儿媳妇,在《红楼梦》中通称"凤姐"、琏二奶奶。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的凤姐苗 条能干,又心狠手辣,笑里藏刀,在贾母恩宠和王夫人的赏识下,掌握贾府的实权, 是名副其实、高高在上的贾府大管家。曾施善缘节济上门"打秋风"的刘姥姥二十两纹 银;成大箱地在荣府收放利钱,轻松协理宁府;也"毒设相思局"去掉淫污纨绔的贾瑞; 抓住张华这张王牌,骂得尤二姐走向绝路;为三千两贿银,逼张家女儿自尽……可 谓风光一时。但后来随着贾府被抄家,她也被押送金陵受审,贾母过世后,不久, 王熙凤亦被"众鬼索死而亡"。应了判词:凡鸟偏从未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 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1、林黛玉:仙草转世,冷月葬花列为正册双首之一的林黛玉,系贾母的亲外孙女。黛 玉的母亲是贾母的宝贝女儿贾敏,父亲林如海任过扬州巡盐御史。按理,出生不凡的
林黛玉应无忧无虑,谁知,六、七岁时,母亲过逝,十一岁时,父亲又突然身染重病 离世,生活便孤苦起来。幸得疼她的外婆贾母把她接到贾府,入住大观园"潇湘馆"。 绛珠转世的林黛玉,自小容貌清丽,腹有诗书气自华,典型的才女形象。与神瑛侍者 转世的贾宝玉早有"木石前盟",两人在大观园相遇后青梅竹马,有一段美好的年少时 光。但,林黛玉尽管有外婆偏爱,怎奈林家家境中道崩落,"木石前盟"终究敌不过"金 玉良缘"。贾宝玉在贾府的张罗下,只得迎娶大家闺秀薛宝钗。大婚之夜,林黛玉"冷 月葬花魂",焚诗稿,泪尽而逝,死时年仅十七岁。应了判词:玉带林中挂。 2、薛宝钗:金玉良缘,反误终身与林黛玉同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贾、史、王、 薛"四大家族之薛家千金。薛家乃紫薇舍人薛公之后,家资雄厚,誉为"珍珠如土金如 铁",其舅舅就是权倾一方的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姨爹就是贾宝玉的父亲工部员外郎贾 政。薛宝钗是肌骨莹润的贤妻良母型美女,与贾宝玉的恋爱被称作"金玉良缘"。她陪 同母亲"薛姨妈"与兄长薛蟠到贾府后,入住大观园"蘅芜院"。她挂的金锁(錾着"不离 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据说与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 字)是绝配。为了贾府的家族利益,贾母最终选择了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但最终二
(高中必修课本)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导读

小说写远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弃在青梗峰下。这顽石自经煅炼,已通灵性,便恳求仙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其时,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那块由顽石幻化成的“通灵宝玉”便由这神瑛侍者“携入红尘”。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青梗峰,见一块大石上刻有字迹,便从头到尾抄下,经曹雪芹披阅增删,因成此书。
乾隆末年到嘉庆年间,《红楼梦》的续书很多,但仍以程、高印续的较好,故程、高续本能流传至今,然与雪芹原作比较,其差距还是很大的。
2、时代背景及创作缘由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见明显。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导读》课件

欣赏角度
01
02
03
04
人物塑造
关注《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其性格特点、命运走向
和人物关系。
情节安排
欣赏《红楼梦》的情节设计, 理解其叙事结构和节奏感。
语言艺术
品味《红楼梦》的语言之美, 探索其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文化内涵
挖掘《红楼梦》所反映的中国 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理解其
文化意义。
感悟与思考
对社会文化的价值
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风貌
《红楼梦》生动地描绘了封建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和文化 传统,为后人了解封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传承了中华文化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对 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媒介
《红楼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人生哲学
《红楼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和价值观,对个人成长和人生
道路的启示。
社会批判
《红楼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 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 的启示。
艺术鉴赏
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文 学地位的深入思考和评价。
个人感悟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人体验 和感悟,以及对作品的不同解
读和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语言艺术
总结词
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作者运用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使得《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独具魅力。 作品中的语言既优美又富有哲理,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情感和思想表达得 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结构布局
总结词
严谨的结构布局和叙事方式
详细描述
《红楼梦》的结构布局非常严谨,作者采用了复杂而有序的叙事方式,将众多的人物和故事线索巧妙地串联起来 。这种结构布局不仅使得作品整体上紧凑有力,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让人在探索故事发展的过 程中感受到极大的满足感。
2024版名著导读《红楼梦》

名著导读《红楼梦》•红楼梦背景及作者简介•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目录•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交流•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01红楼梦背景及作者简介曹雪芹生平与家族背景曹雪芹出生于江宁(今南京),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町子)。
他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后随家人迁居北京。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版本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版本流传与后世影响02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小说以贾家的兴衰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盛衰兴替。
贾家兴衰宝黛爱情大观园生活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核心情节,表现了纯真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
《红楼梦》50导读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其极具思想性、艺术性,内容丰富且深邃,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红楼梦》50导读:1. 背景介绍: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曹雪芹的生平、时代背景等,有助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2. 人物形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是小说的核心。
深入了解这些人物,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3. 爱情故事: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爱情故事,如贾宝玉与林黛玉、贾宝玉与薛宝钗等。
这些爱情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道德观念。
4. 家族兴衰:小说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和权力斗争。
通过了解贾府的兴衰过程,可以深入理解封建社会的本质。
5. 诗词艺术:曹雪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艺术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了解这些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小说。
6. 哲学思想:小说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天命观、人生观等。
深入了解这些哲学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7. 社会批判:小说通过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合理现象,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了解这些批判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8. 艺术成就:《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极高,包括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
深入了解这些艺术成就,可以更好地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9. 版本研究:《红楼梦》有多种版本流传至今,包括抄本、刻本等。
了解不同版本的特点和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10. 文化影响:《红楼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
了解这些文化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之作。
通过深入了解小说的背景、人物形象、爱情故事、家族兴衰、诗词艺术、哲学思想、社会批判、艺术成就和文化影响等方面,可以更好地欣赏这部经典之作的价值和意义。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导读课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导读课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导读课教材分析:本单元位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设置的“整本书阅读与探讨"学习任务群。
旨在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学习目标:1.品味《红楼梦》雅俗共赏的语言,品读《红楼梦》语言的隐喻性;2.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 学习过程-一、导入及情境创设1.播放视频《街头采访:的别名叫什么》,揭示国人对《红楼梦》知之甚少的现状,由此推及我班现状。
展示我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调查问卷》,归纳学生阅读难点:“谜”和“迷"(“迷”于下一课时另行探讨)。
2.解谜——试解红楼表达之谜。
二、学习活动任务一:红楼人物猜猜猜一猜1.猜真正的谜语——灯谜。
展示元宵节四春姐妹所做灯谜(见学案)。
谜底是什么?谁人所做?对应的判词是哪首?小组交流,上台展示。
2.师生共同归纳四春姐妹名字的隐喻意味并列举更多谐音隐喻。
3.小结:书中常以人名、茶名、酒名、诗词歌赋、绘画灯谜甚至一出戏曲,来隐喻人物性格和后文的情节。
巧妙到让人叹为观止。
二猜1.以下三首诗(见学案)的作者是谁,黛玉还是宝钗?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展示其理解和疑难点。
教师点拨。
2.小结:一个空灵飘逸,一个雍容典雅。
我们说黛玉有才,宝钗有才,其实都是曹公有才。
书中的灯谜判词诗词,无一不紧贴人物性格;像谜语一般的隐喻性,无一不暗示人物的命运走向。
奇哉妙哉!3.朗诵。
如此佳句,怎能不读呢?下面通过我们的诵读来致敬曹公。
教师配乐朗诵《咏菊》。
学生自选诗歌,配乐朗诵。
4.过渡:书面语言雅致,充满隐喻色彩。
那日常口语呢?三猜1.说话者何人?作者在打什么哑谜?(见学案)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分析字面之下的隐语和人物性格。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称女子为“裙钗”或“金钗”。“十二钗”就是十二 个女子。
册有正、副、又副之分。正册都是贵族小姐奶奶。又副 册是丫头,即家务奴隶,如晴雯、袭人等。香菱生于官宦 人家,沦而为妾,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入副册。
2.堪怜咏絮才 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
情的。 “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
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 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 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 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
3.玉带林中挂
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 为“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 可能又寓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 黛玉的意思。
以上外貌描写的是谁?
“势利街”“人情巷”“糊涂庙”
诗词曲赋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情节和人物描写
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 更是与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1、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人物观点 2、隐喻人物命运 3、展开故事情节 4、烘托故事氛围 5、交代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
【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情天情海幻情身,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人名、地名的谐音命名
1、甄士隐-真事隐 2、贾雨村-假语存 3、林黛玉-林待玉 4、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细探因缘 5、妙玉-庙宇 6、潇湘馆-消香馆 7、蘅芜院-恨无缘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 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
1.凡鸟——合起来是“鳳”字,点其名。《世说新语·简傲》说:晋代,吕安有 一次访问嵇康,嵇康不在家,他哥哥请客人到屋里坐,吕安不入,在门上写了 一个“凤”字去了。嵇康的哥哥很高兴,以为客人说他是神鸟。其实吕安嘲笑 他是凡鸟。这里反过来就“凡鸟”说“凤”,目的只是为了隐曲一些。 2.“一从”句——因为不知原稿中王熙凤的结局空间如何,所以对这一句有着 各种猜测。脂批说“拆字法”。意思是把要说的字拆开来,但如何拆法没有说。 有人说“二令”是“冷”,“三人木”是“秦”(下半是“禾”非“木”), 也不像。吴恩裕先生《有关曹雪芹十种·考稗小记》中说:“凤姐对贾琏最初是 言听计‘从’,继而对贾琏可以发号施‘令’,最后事败终不免于‘休’之。 故曰‘哭向金陵事更哀’云云。”研究脂批提供的线索,凤姐后来被贾琏所休 弃是可信的。“金陵王”是她的娘家,与末句也相合。画中“冰山”喻独揽大 权的地位难以持久。《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说:有人劝张彖去拜见杨 国忠以谋宝贵。张说:“君辈倚杨右相若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 君辈得无所恃乎?”“雌凤”,当指她失偶孤独。
画: 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富贵又何为?襁褓 之间父母违。
转眼吊斜晖,湘江 水逝楚云飞。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兔相逢大梦归。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 带;地下又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1.可叹停机德——这句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 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
“停机德”,出于《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故 事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 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 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金陵十二钗判词正册是对红楼梦中身在
官宦之家的薄命女子的描述。各首判词中用 隐晦的诗意提前暗示了他们的命运——在封 建礼教的束缚和摧残下必然“红颜未衰身先 死”,照应了红楼梦“千红一窟(哭)、万艳 齐杯(悲)”的主题,也反应了中国千年以 来女性的悲哀。
图册判词和后面的《红楼梦曲》一样,使我们能从中 窥察到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在安排她们的命运和小说 全部情节发展上的完整艺术构思,这在原稿后半已散失的 情况下,特别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现在我们读的后四十 回续书,不少情节的构想就是以此为依据的。
4.金簪雪里埋 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
“薛”,“金簪”比“宝钗”。本 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 的雪堆里,这是对一心想当宝二奶 奶的薛宝钗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 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支 金簪。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