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与古埃及人的忏悔意识

合集下载

西方文学忏悔主题述略

西方文学忏悔主题述略

西方文学忏悔主题述略作者:吉晶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9期摘要:“忏悔”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nfessio,含有“承认”的意思。

“忏悔”是对罪恶,过错,弱点的一种宣告,也是一种揭露,承认,坦白。

公元789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下令,规定教士均可听取本教区信徒的忏悔,“忏悔”从此成为天主教的主要仪式之一。

教会忏悔仪式同“原罪”,“救赎”等形而上的教义联系起来,被赋予了极大的神圣性。

基督教的忏悔传统和赎罪意识也便成为西方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主题。

可以说,西方文学是有着深厚忏悔传统的文学。

关键词:西方文学;忏悔;宗教信仰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69-01最早的忏悔文学出现于中世纪的教会文学。

被罗马教廷册封的圣徒奥古斯丁写作的《忏悔录》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作品。

贯穿于《忏悔录》的基本线索是奥古斯丁叙述自己一生所蒙受的天主的恩泽,对天主的歌颂以及在忏悔中所透露的个人生平事迹。

由于奥古斯丁的成功,在他之后,‘忏悔录’成为欧洲文学自传的一种特殊形式。

”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天才莎士比亚发展了忏悔的主题,他的四大悲剧的主人公几乎都深陷于“忏悔情结”。

爱情的失败,朋友的背叛,敌人的强大,亲情的阻挠都使哈姆莱特感到复仇的无望,他为自己的软弱和迟疑而叹息,而忏悔。

当李尔王被两个女儿和女婿赶出家门流落在暴风雨中之时,他为自己不该相信表面的甜言蜜语,忽略了真正的诚实,忠心和亲情而感到后悔,他真诚地对小女儿忏悔。

摩尔人奥赛罗受奸人伊阿古德蒙蔽,亲手掐死自己美貌的妻子。

在黛丝狄蒙娜的尸体旁,奥赛罗为自己的偏听偏信和怀疑而忏悔。

麦克伯夫人在协助丈夫弑君之后,不停地梦游和洗手,因为她始终觉得自己地双手沾满了死人的鲜血。

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揭示出麦克伯夫人内心的焦虑,恐慌和不安。

即使在睡眠状态她也在为自己的杀人罪孽而忏悔,这种意识折磨她直到死亡。

中国古代文学中忏悔意识的三个层面

中国古代文学中忏悔意识的三个层面

中国古代文学中忏悔意识的三个层面提要:中国古代文学包含的忏悔意识可划分为三个层面:道德层面、宗教层面及超越层面。

每个层面的忏悔意识的形成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原因。

本文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简略分析了各个层面的忏悔意识的表现及特点。

关键词:古代文学;忏悔意识;道德;宗教;超越中国古典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由道、释思想杂糅而成。

中国文化是立体多面的,所以对古代文学中忏悔意识的理解也应是多层面的,更不是以其他文化的价值准则作为衡量标准的。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忏悔意识主要归为三个层面,即道德层面、宗教层面和超越层面。

1.道德层面的忏悔意识按照舍勒的理论,懊悔有“行为懊悔”与“存在懊悔”之别。

行为懊悔是指对某一特定行为的懊悔(啊哈!我竟然干了这事!),存在懊悔是指针对身位的欠罪的懊悔(竟然是我干出这种事)。

道德层面的忏悔意识很明显属于“行为懊悔”,即对不按照伦理道德要求或者破坏伦理道德标准的行为而感到懊悔。

中国文化的主脉是儒家思想体系,儒家的价值体系构成了中国道德伦理社会的基调。

儒家的道德信念“仁、义、礼、智”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与价值抉择。

《论语》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任何人首先必须是家族中人,然后才能融入国家、社会。

“修身齐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因此,家国、亲长与君主是同等重要的,每个人必须秉承子弟与臣民一而二、二而一的双重身份。

当个人欲望与社会的伦理道德之间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个人难免背上负罪的十字架。

负罪心理的存在,是忏悔意识产生的心理基础。

如,司马迁的父亲在临终前交代他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遗志。

司马迁秉承的不仅是作为文人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一种巨大的孝道压力。

如果不能完成父亲的嘱托,就是对父亲的犯罪。

就个体来说,身居高位的司马迁绝对可以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但作为儒者“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使命感还有“君臣父子”的道德秩序令其不敢放松。

简论忏悔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之体现

简论忏悔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之体现

简论忏悔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之体现忏悔是主体在内心反思自己的过错时所进行的自我谴责与否定,体现着人希望自我超越的潜在渴望和欲求。

统观中国文学史,其中并不缺乏有深刻忏悔意识的作品。

本文以忏悔意识为视角,对部分文学作品做了大致的梳理和解读。

对中国文学忏悔意识的发掘和整理,应全面深入,忌浅尝辄止。

标签:古代文学;忏悔意识;悔;罪忏悔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过错或罪性自发进行内心审判的思想和意识。

中国传统语境下,忏悔意识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并存在。

古代文学中常出现的“悔过”、“悔罪”、“追悔”、“内省”、“自讼”、”反躬自省”、“罪己”等思维意识皆属于忏悔意识的范畴。

忏悔意识在古代文化中以各种形态呈现,意味着作为中国忏悔意识文化底蕴的丰富多样性。

如先秦文学中,“禹汤罪己”的典故就蕴藏着最早的忏悔意识。

史载禹登帝位后,有次看见犯罪之人,遂伤心地哭起来,左右问其故,曰:“尧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而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1]禹见民心涣散,深感内疚,认为自己没有当好这个君王,于是自责忏悔。

商灭夏后,汤布告天下,安抚民心,史称《汤诏》。

汤深刻检讨了自己的过错,曰:“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2]此后,适逢商连年大旱,五谷不收,负责祭祀的大臣说,要用人为牺牲,上上苍祈祷求。

于是汤“剪发断爪”,身为牺牲,祷于桑林,“以六事自责”,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无以一人之不敬,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3]《左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4]《论语》中,孔子有“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也”(《公冶长》)、“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等言论,其中蕴含着对忏悔意识的肯定。

据传西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有《自叙》一文,钱钟书评论说:“则不特创域中自传之例,抑足为天下《忏悔录》之开山焉。

试谈托尔斯泰忏悔意识

试谈托尔斯泰忏悔意识

试谈托尔斯泰“忏悔意识”成因作者:袁运隆时间:2010/10/9 16:24: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论文关键词:忏悔意识人性善宗教思想社会历史现实论文摘要:托尔斯泰在其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忏悔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故事及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力图说明:对自己的忏悔是洗刷灵魂污垢的最好形式,是体现“勿以暴力抗恶”、“博爱”、“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具体行为。

促成其“忏悔意识”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二是浓厚的宗教思想;三是与俄国社会历史和现实有密切关系。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列宁称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①托尔斯泰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正是俄国社会发生剧急变革的年代,他紧紧抓住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并通过艺术创作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他看到贵族的腐朽与衰败,宗法制农民的破产与赤贫,怀着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办图使俄国避免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农奴制,缓和阶级矛盾,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小农理想社会。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实际上正是作家精神苦苦探索的艺术再现,他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俄国社会问题的探索及思想观点。

这些思想集中起来就是“勿以暴力抗恶”、“博爱”、“宽恕”、“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等,他把这种思想看成是解救社会苦难的灵丹妙药。

而要做到这些,人人都应该忏悔自己,去恶从善,做一个纯洁高尚的人,这样,人与人就可以勾通,社会矛盾就可以化解,人间美好的天堂就可以实现。

因此,“忏悔意识”是托尔斯泰作品中所表达的重要内容,他把“忏悔意识”社会化、具体化、形象化。

从他的《一个地主的早晨》到《复活》等一系列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忏悔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论是贵族(如聂赫留朵夫)还是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下层人民(如玛丝洛娃)无不表现出强烈的忏悔意识。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忏悔意识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忏悔意识

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 II 导言.. (1)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中忏悔意识的表现及类型 (5)一、“忏悔”释义 (5)二、忏悔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之体现 (7)三、中国古代文学中忏悔意识的三个层面 (10)1、道德伦理层面的忏悔意识 (10)2、宗教层面的忏悔意识 (12)3、超越层面的忏悔意识 (15)第二章中国文人的性格与忏悔意识 (19)一、中国文人的性格与忏悔意识 (19)二、中国文人的自我救赎 (22)第三章中西方文学中忏悔意识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25)一、中西方文学中忏悔意识的差异性 (25)1、肯定与否定的力量表征 (25)2、自律内倾与他律外向的尺度标准 (26)3、和谐与对立的理想追求 (28)二、中西方文学中忏悔意识的共通性 (30)第四章中国古代文学中忏悔意识所体现的价值意义 (32)一、“内省”和“自悟”的审美心理体验 (32)二、“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和“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33)结语 (35)注释 (36)参考文献 (36)致谢 (4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3)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忏悔意识中文摘要“忏悔”是主体在内心反思自己的过错时所进行的自我谴责与否定,体现着人希望自我超越的潜在的渴望和欲求。

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意识

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意识

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意识【前言】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对于道德和人性问题的关注。

忏悔意识是郁达夫小说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主题之一,本文将就这个主题进行探讨。

【提纲】1. 简介2. 忏悔意识的概念3. 忏悔意识在郁达夫小说中的表现4. 郁达夫小说中忏悔意识的作用5. 郁达夫小说中不同类型人物的忏悔意识分析6. 忏悔意识在郁达夫小说中的影响7. 郁达夫小说中忏悔意识的艺术价值8. 郁达夫小说中忏悔意识的价值与当代社会的关联9. 结论【正文】1. 简介郁达夫,字静安,号悟真。

生于广东省惠州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作家之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忏悔意识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之一。

2. 忏悔意识的概念忏悔,即悔过,一般指对于过错或错误的自我反思和内心自责,并采取积极的自我改变行动,以期达到自我救赎的一种精神内涵。

忏悔意识指对过去的自己或他人的过错行为进行反思、自我检讨,对于自己的过失和不足进行批评和反思的意识。

3. 忏悔意识在郁达夫小说中的表现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意识是贯穿全篇的主题之一,他通过描写人物的自我内心和行为上的反省,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忏悔和悔过,表现了人类精神的自我救赎和自我超越。

这种忏悔意识体现的是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进取的决心和行动。

4. 郁达夫小说中忏悔意识的作用忏悔意识在郁达夫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忏悔意识体现了人类的悔过和自我转变的精神,表达了人类的善良本质。

其次,忏悔意识分析了人类自身的问题、不足和痛苦,激发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这种认识和自我实现的努力最终升华为人类善良和美的精神境界。

5. 郁达夫小说中不同类型人物的忏悔意识分析在郁达夫小说中,不同类型的人物都有不同的忏悔意识表现。

富家子弟、知识分子、底层人民,虽然社会地位不同,但都面临着人生的问题和挑战,都有着不同的错误和过失,都有自己独特的忏悔方式和表现形式。

研究忏悔记载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研究忏悔记载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研究忏悔记载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忏悔记载警示教育是一种对犯罪行为进行警示教育的方法,通
过让犯罪者在文本中对自己的罪行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忏悔,以警示
他人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在研究忏悔记载警示教育的过程中,我体
会到了以下几点:
1. 提升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研究忏悔记载警示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犯罪者的忏悔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在犯罪过程中缺
乏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和尊重。

因此,我明白了要提升自己和他人
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2. 明确追求法治社会的价值
忏悔记载警示教育促使我明确了追求法治社会的价值。

通过研
究犯罪记录和犯罪者的忏悔,我深刻感受到犯罪带来的痛苦和后果。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追求一个没有犯罪的社会的信念,通过加强法治
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3. 强化预防犯罪的意识
通过研究忏悔记载警示教育,我更加强化了预防犯罪的意识。

忏悔记载中描述的犯罪细节和后果让我深刻认识到任何一次犯罪行为都会带来巨大的伤害,不仅对受害人,也对犯罪者自身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预防犯罪的教育和宣传,提高社会大众对犯罪行为的警觉性。

总而言之,研究忏悔记载警示教育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它可以让我们从犯罪者的视角出发,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和危害,进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提升。

希望通过不断研究和推广忏悔记载警示教育,我们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和公正的社会。

学习忏悔录心得体会

学习忏悔录心得体会

学习懺悔录心得体会
在研究懺悔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

以下是我对研究懺悔录的心得体会:
1. 懺悔的重要性:懺悔是一种的方式,通过反思自身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只有勇于懺悔,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2. 正确认识罪恶:懺悔录中提到了各种罪恶行为,如贪婪、嫉妒、懒惰等。

通过研究这些罪恶的本质和危害,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它们的错误之处,以避免陷入这些罪恶的泥淖。

3. 培养良好品德:懺悔录强调了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如诚实、宽容、正直等。

通过研究这些优秀品德的表现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其为人处世的准则,从而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品质。

4. 懺悔的勇气与决心:懺悔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下定决心去改正。

只有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我们才能坚持走上懺悔的道路,并实现自我改变与成长。

总之,懺悔录是一本具有启迪性和教育性的书籍,通过研究和体悟其中的精神,我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品德。

希望我能够将这些学到的智慧应用到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未来。

(注意:800字以上文案,请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扩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忏悔与古埃及人的忏悔意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忏悔源于宗教。

佛教徒向长老忏悔,基督教徒或向牧师,或在内心向上帝忏悔(天主教徒向牧师忏悔,东正教徒向信任的牧师忏悔,圣公宗教徒向内心忏悔,新教教徒向上帝忏悔),伊斯兰教徒向安拉忏悔,犹太教徒向神忏悔。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忏悔都是宗教的。

玛格丽特·克良克在其《忏悔的心理与精神功效》一文中将忏悔分为四种:教会的忏悔、情感的忏悔、法律的忏悔和心理的忏悔。

文学中的忏悔主题因古罗马伟大基督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而形成传统,卢梭、托尔斯泰这些文学巨匠都有《忏悔录》问世。

这些忏悔主题的文学著作为我们探求人类忏悔意识提供了最为丰富的材料。

但是,奥古斯丁撰写《忏悔录》并非忏悔文字之滥觞,此前,忏悔见诸文字已逾千年。

“说出你的罪恶,罪恶便会从你说出的事情中消失。


四千多年前的教诲,在《忏悔录》问世之前就已规范着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两千多年。

德国著名埃及学家杨·阿斯曼在“古埃及的忏悔”一文中将出现忏悔的古埃及文献归于两类:一类为疾病与治疗文本,另一
类为死亡与永生文本。

两类忏悔,两种目的。

对于古埃及人来说,疾患带来痛苦,死者亦需在另一个世界中永生。

这都是古埃及人需要解决的问题。

前者的解决要从免除痛苦开始,那么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古埃及人的解释有二:一是恶魔作祟,二是己行不端,恶魔作祟自然要去除恶魔,己行不端则需弄清谁施惩罚。

现实纠纷自有各级管理主持公道,城侯、诺姆长,甚至维西尔,直至法老。

有法律,有巡回法庭和中央法庭。

是非曲直,断狱刑罚,均听命于官吏,无须忏悔。

唯有得罪了神,被冒犯的神就会降下惩罚,疾病便是神惩罚冒犯者的一个手段。

渎神的冒犯没有别的办法挽救,唯有向神承认错误。

口说无凭,于是古埃及人将向神的忏悔刻写在石碑上。

这个救赎机理并不复杂,阿斯曼用一个“分离效应”加以解说。

其理论基础建立在人是社会动物这一判断之上。

人类是社会行动物,人们就无法脱离开社会而存在。

一旦脱离便会恐慌。

对于古埃及人来说,凝结社会的纽带是神所认定的正常秩序。

远离开神就会远离开正常的社会秩序,被社会驱离。

古埃及人因罪恶而远离诸神,同时也就远离了社会。

回归之路只有一条,即通过忏悔安抚冒犯的神。

只有这样才能回到正常的社会。

死者渴望进入永恒世界并与神一起得到永生。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
能够进入永恒世界的。

关键在于每一位死者能否顺利通过神的层层审查,审查的每个关卡都至关重要。

类似基督教思想中的末日审判,古埃及《亡灵书》中有死者在奥西里斯神面前接受天平称量心脏审判的栩栩如生的绘画。

豺狗头神阿努比斯将死者领至巨大的天秤之前,将死者的心放在天秤的一头,天秤的另一头是代表公平、正义和秩序的羽毛玛阿特。

玛阿特既是正义、秩序和公平的象征,又是正义化身的神祇。

智慧之神托特负责记录。

这可能就是基督教“末日审判”的原型,然而,在古埃及人的意识中,进入永恒世界绝非这么简单。

无论是最早的“金字塔文”,之后的“棺文”,还是后来的“亡灵书”,甚至“阿姆-杜阿特文”,中心内容都是引导死者正确地通过一个个关卡成功进入永恒世界的指导之书。

这些指导文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便是对神的“否定回答”。

根据《亡灵书·咒语125》,在天秤称量之前,死者必须回答42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要做否定的回答。

诸如“我没有犯过罪”、“我没有过强力抢夺”、“我没有过偷盗”。

这42个否定的回答被西方学者定义为“否定的忏悔”。

忏悔是为了救赎,古埃及人的忏悔却是为了净化。

被称作古埃及人最后审判的心脏称量仪式是一个净化仪式,木乃伊的制作与仪式是身体的净化,审判仪式
则是心灵的净化。

两个净化仪式确保一个死者身心的纯净,以便顺利进入到拉神的永恒循环中去。

然而,古埃及人真的有忏悔意识吗?忏悔是一种对自己所犯过错或罪过的坦白和悔恨,不是一种被迫的承认,也不是一种不得已的认罪。

忏悔是主动的行为,冒着被人憎恨和惩罚的危险而说出没人知道的过错或罪行,心中充满悔恨。

但古代埃及人的忏悔却没有悔恨的成分。

无论是涉及疾病治疗类的忏悔,亦或是走向永恒世界的忏悔,古埃及忏悔文字中几乎看不到悔恨,有的多是辩解。

尽管古埃及人认为是因为冒犯神而招致痛苦的时候,如疾病,他们会向神承认自己的过错,但此时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安抚冒犯之神从而解脱对自己的惩罚。

这仍然不是主动的心灵悔恨,而是被迫的手段。

荷兰早期埃及学家弗兰克福特就认为古埃及没有罪的概念。

没有罪的概念,自然不会有忏悔意识。

当然,用现在的观念去套远古的思想意识一定会有太多的不符。

但古埃及人的忏悔意识即使跟别的古代文明比较仍觉得多有扭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