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 苏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我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与作品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
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集)以及评论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解放后,出版过《朱自清选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
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脉络。
(要求动笔,动手,动口。
能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能够揣摩一些句的潜台词,能够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句,理清情感脉络。
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
(此项内容已经要求在阅读时做了准备并且同学之间已经做了初步交流,因此,这里可以集体梳理一下)句:(在理出这些词句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揣摩,能够说出隐含在表面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潜台词,从而把我作者情感及其变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以情感为重点的文本分析方法,学会分析论述文献中人物情感,研究小说的内部结构和叙事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荷塘月色》的主题和情感,学会进行情感分析。
2.学会运用情感分析法分析文献中人物情感。
3.学习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技巧,统观小说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1.学习新的情感分析法,了解文本分析方法和技巧。
2.透视《荷塘月色》的结构及情节,掌握如何整合和分析小说内容。
四、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文学必修二。
2.工具: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五、教学流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展示夜晚荷塘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和安静。
2.引导学生分享在夜晚或月夜下最美好的记忆或感受。
第二部分:文本阅读(30分钟)1.学生自读《荷塘月色》,在读后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生阅读完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小说中的情感和情节内容。
老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小说有哪些情感和情节的线索?•有哪些情感和情节是主要的,总体上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情节和线索传达情感?第三部分:情感分析(30分钟)1.老师让学生进行情感分析,分析文献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和行为。
2.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每个人物中都列出以下信息:•这个人物在文本中的地位和角色。
•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个人物有哪些情感和情节,这些情感和情节是如何影响故事结局的。
第四部分:总结(10分钟)1.老师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和情节进行总结,并从文学角度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技巧。
2.老师扩展教学,讲解《荷塘月色》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六、教学评估1.经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将情感分析法应用到其他文献阅读中?2.老师可通过将未知文献内容细节,让学生通过情感分析法解析,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文本分析方法和技巧。
3.以小组形式互相评价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
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荷塘月色一、概述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第一篇。
训练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揣摩能力;把握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这是一篇经典性的抒情散文,对学生文学修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中学习伊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很重要。
印发预习提纲(下附),指导预习方法:1.阅读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3.根据下面的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帮助理解课文。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
4.回忆在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师示范,精讲少许,旨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并启发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时数:两课时。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 必修2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目标3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文:一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三:作品结构分析: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苏教版必修2 教案

《荷塘月色》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二,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哀愁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
本文的写景抒情都比较细腻和朦胧,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必须到位,所以必须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熟读作品,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意象和情感联想,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是高一学生,本文又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
为了解决学生阅读的困难,课前先让学生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先生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计思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首先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反复让学生诵读,读书韵味,读出美感,读出情感。
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其次针对学生不善于朗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设计听说读写的各种学习情景,对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全面的锻炼,师生共同探讨最感兴趣的内容,对接生活,积累经验。
当学生在欣赏独具匠心的描写时,可能对文本流露的思想倾向,隐藏的情感,特别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障碍,教学时应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握文本。
此外,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把时代背景、《采莲赋》和《西洲曲》内容的理解交给学生探索,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总结。
然后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苏教版-语文-高一 《荷塘月色》示范教案

《荷塘月色》示范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4.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三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段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苏教必修2苏教《荷塘月色》课题荷塘月色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
本文是苏教版必修二《一花一世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高一学生认识问题仍较浅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表达“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荷塘月色教案》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附背景资料)•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3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4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6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7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8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9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10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12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二.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关键词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作品
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试作简要分析评价。
(主要是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可以据作者作品的整体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
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
(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3.教师视学生发言情况作补充。
(现代作家。
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知白。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本科哲学系。
“五四”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并开始新诗创作。
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六师范,上海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
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
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
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国。
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
1946年李公仆、闻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动。
清华大学复校后继续任教。
他坚定站在民主革
命一边,反对内战,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家属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
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集)以及评论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解放后,出版过《朱自清选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
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脉络。
(要求动笔,动手,动口。
能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能够揣摩一些关键词句的潜台词,能够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
(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关键词句,理清情感脉络。
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关键词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
(此项内容已经要求在阅读时做了准备并且同学之间已经做了初步交流,因此,这里可以集体梳理一下)
关键词句:(在理出这些词句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揣摩,能够说出隐含在表像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潜台词,从而把握作者情感及其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一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3.品味1、2、3、6、7、8、9段的语言,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及变化。
❖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
❖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
❖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
要数,蝉声、蛙声)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
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
惦着江南
(四)诵读体验,交流感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诵读体验。
2.听朗诵录音,进一步感受,并能够与同伴交流新的感受。
三.课后
1.品味4、5、6段语言,鉴赏意境美,能够作适当点评,并有旁批。
2.《采莲赋》《西洲曲》欣赏。
3.鉴赏意境美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涵泳美读,鉴赏文本的意境美,能够概括提炼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通过个性化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解
读、创新阅读。
二.教学过程(重点鉴赏4、5、6段和《采莲赋》《西洲曲》)(一)涵泳品读第四段,鉴赏月光下荷塘宁静之美。
1.自由朗诵,概括表述这一段的意境,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一段的意境,并能够根据文本作简要分析,同时提示朗诵时注意点,能够根据提示和理解朗诵。
(表述的语言能够概括意境特点,能够入境并分析出意境所传达出的感情;能够从具体的语言入手进行分析;尊重多元解读,但对明显错误要及时讨论或纠正)
3.要点把握: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画面与心境;写景的层次等。
(二)涵泳品读第五段,鉴赏荷塘上月色迷蒙之美。
1.涵泳朗读,动手用文字写出意境及其传达出的感情。
2.组内交流,并且推荐人员班级集体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讨论。
鼓励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3.美读。
学生朗读,并且说明朗读的注意点。
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注意事项。
4.注意点:写月光重在写月光投影,使月光有了实感质感;静态动写,“泻”“浮”“洗”“笼”等动词的精妙所在;作者为何喜爱这淡淡迷离、朦胧苍茫的月色,说“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此段通感的妙处何在等。
(三)涵泳品读第六段,鉴赏荷塘四周幽远朦胧之美。
第五段可以从略,但描写的层次要分析。
作者的情感要琢摸。
(四)概括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自己概括,根据自己在本文的鉴赏过程中的体会来总结。
允许争议,可以讨论,不必求全。
2.教师可以帮助进行语言概括,使表述更准确。
3.几个角度:品味语言、语境的修辞妙处、表现手法、再现画面与入境、意境与作者情感等。
(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听听4、5、6段的朗诵录音。
(六)鉴赏《采莲赋》《西洲曲》
可以选择《采莲赋》让学生将刚刚总结的鉴赏散文意境美的方法移植到诗词歌赋的鉴赏上来,明白文学作品的鉴赏是相通的。
可以先品味此赋的细节描写之妙,再揣摩用词之精当,然后再鉴赏意境之美妙以及传达出来的感情,最后进一步理解作者引用此赋的真正目的等。
三.结束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