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企业经营分析
高校周边商业模式对策与分析——以内蒙古科技大学校园美食街为例 (2)

高校周边商业模式对策与分析——以内蒙古科技大学校园美食街为例摘要有关高校周边的商业街的经营模式虽然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学者和高校师生的重视,但是在整个商业运作流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商业街的服务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一直困扰并阻碍着高校周边的商业街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研究学者和高校师生对于高校周边的商业街的定位。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科技大学周边的美食街的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解到该校美食街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餐饮行业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市场,它的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
相对于其他的客户市场,它的优势体现在在高校内部周边地区建立营业点,客户相对集中等等,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和未来,但是校园美食街在经营模式上也存在着这个行业共同的问题和自身问题,诸如业务范围比较狭窄、客户的满意度较低等等。
对此我们相应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本文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实地数据收集和分析,对其主要问题提出数条发展建议,希望以此为基点促进校园商业街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校;美食街;商业模式AbstractManagement mod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mall may increasingly being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whole business process, especially high service quality and food safety problem has plagued and hi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mall, at the same time also influenced the scholars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mall positioning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erimeter of th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court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food court has become the cater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otential market, it also nee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Relative to other customer market, its advantage is embodied in the operating point of the internal surrounding area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ustomer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etc., has a strong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the future, but the campus food court on the business model there are common problems the industry and its problems, such as the business scope is narrow, low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so on.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field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its main problems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mall better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od court. Business model目录1.绪论 (4)1.1选题背景 (4)1.2研究意义 (4)2.内蒙古科技大学校园美食街的市场现状 (5)2.1校园美食街发展现状 (5)2.2校园美食街市场分析 (6)3.校园美食街的SWOT分析 (7)3.1优势 (7)3.2劣势 (8)3.3机会 (8)3.4威胁 (9)3.5综述 (9)4内蒙古科技大学美食街问题分析 (11)4.1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有待提高 (11)4.2人员配送与客户接收时间不统一 (12)4.3成本费用高 (12)5.完善校园美食街经营思路的对策与措施 (12)5.1优化服务种类和服务质量 (12)5.2合理安排人员配送和客户接收时间 (13)5.3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整合餐饮营业点 (14)6结束语 (14)6.1总结 (14)6.2未来展望 (15)参考文献 (15)1.绪论1.1选题背景当前我国高校周边的商业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该校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越来越频繁,人们对现代商业需求也越来越大。
河南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研究

河南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研究作者:张佩英张艺蒋纲领来源:《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年第12期为了加快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步伐,教育部2015年6月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直属高等学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学校应当“加快建立事企分开、权责明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针对校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做出了回应。
2018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清理关闭”“脱钩剥离”等改革方式,并确定了“两步走”的实施策略。
高校所属企业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所属企业的支持,高校所属企业的发展则有赖于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
一、河南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一)产权界定模糊,企业运营效率低下产权不清是目前大多数河南高校所属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通病,主要表现为高校出资行为不规范。
股东的出资形式主要包括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和土地使用权。
在实践中,不同出资形式也暴露出相应的法律问题。
比如,知识产权出资是高校设立企业的天然优势,但出资后知识产权在归属、界定及保护等方面问题频出。
科研人员往往出于种种原因与校企私下达成知识产权转让使用协议,造成了知识产权的隐性流失。
就高校的主体身份而言,一方面,高校作为出资人毋庸置疑地享有校办企业的产权,是其所有权人;另一方面,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高校在与企业的关系中处于委托人地位,可以委派负责人对企业的资产进行经营管理。
但从宏观层面而言,高校资产在终极意义上归属于国家。
学校实际上是代表国家对其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在这个语境中又承担了代理人的角色,造成了实质意义上的所有者缺位。
终极意义上的产权模糊就成了校企权责不分、管理混乱的根源所在。
(二)法人治理机制缺失,内部管理混乱省内高校所属企业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高校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控股公司上。
初期校办企业的厂长负责制缺乏分权与制衡;后期随着校企改革的推进,省内高校纷纷通过成立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实现对校企的管理,并建立了类似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三会”。
国有企业经营分析

国有企业经营分析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国有企业的背景与现状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国有企业的主要特点是由国家持有或控股,政府通过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控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
目前,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呈现以下特点:1. 市场地位稳固:国有企业在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能源、电信等领域。
2. 经营效益总体良好:国有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营效益较为稳定。
3. 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增加内部竞争、引入市场化机制等。
二、国有企业的优势与挑战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面临一些挑战。
1. 优势国有企业在以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国家支持: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支持和资源优势,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2)稳定性: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经营稳定。
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国有企业更具发展的稳定性。
2. 挑战国有企业在以下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1)效率问题: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效率相对较低,缺乏竞争动力和创新能力。
(2)管理问题: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相对繁琐,决策过程不够灵活,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对策为提高国有企业的前景和竞争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发展:1. 提升市场化程度:国有企业应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推进企业责任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竞争,提高经营效率。
2. 强化创新能力:国有企业应注重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加强内部管理:国有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减少冗余人员和浪费。
高校校办企业的现状与发展

8
同济 大 学
2 2 . 3 9
9 1 0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2 0 .2 O 1 8 . 1 1
业不可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由于产权 的不清 晰 ,企 业法人财 产界定不清 ,引起分配关 系的矛盾 ,这也是导致 高校企业 校企不分 的 根本原因 ,使企业 自主管理 、经 营、发展都受到 了很大 的制约 。 2 .管理体制不完善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 系基本上是 以行政为纽带 。这 也是 制约企业 发展的重要 因素。企业 的重大决策必须先上报学校 ,由学校相 关部 门 的领导和机构研究讨论来决策企业 的相关经营问题 ,这样不但 会使企 业最后 决策存 在一定 的风 险,而且决策过程繁琐 ,周期长 ,使 校办企 业错失最佳投资时机和开拓市场 的优先权 。 学校与校办企 业之间没有建立 起连接 两者的 “ 中间体 ” ,致使企 业的发展受 到很大的制约 ,而且学校也直接承担着企业 的经 营风险和 法律风险。 3 .运 营 机 制 不 独 立 由于校 办企业 中董 事 ,经理 等重 要职 务大多 数 由学校 委派 和任 命 ,这样就造成 了企业管理者 的双重身份 。由于管理者 同时在 高校任 职 ,使得管理 者的工作重心不能全部放在企业上 。校办企业在 经营 中 如发生 因经 营不善 引起债 权或 债务 等纠纷 时 ,学 校将会 承担 连带 责 任。运 营机制不独立 ,使得 企业 难 以成 为 自主经 营 、 自负盈 亏 的主 体。 4 .财 务 监 督 不 到 位 对企业财务 的管理 ,往往 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只是 采用单 纯的事后核算方式 ,这样对资金的使用和 回收 ,没有预见性和 实际考 察性 。对财务 的监管没有起到立体的全面监督作用。 二 、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 对策 根据党 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 中共 中央关 于完善社会 主
试析如何加强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

了我 国高校 现 行 的财 务 管 理 机 制 的几 种 模 式 : 1 () 部 分校 办企 业 自设 财 务 管 理 机 构 , 由企 业全 权 负责 财 务工作 , 高校 只起 监 督 、 检查 的作 用 。 ( ) 分 高 2部
校 设立 校办 产业 处 , 校办产 业处 设置 校产 财务科 , 行
为经评估 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如实验设备 、 专用 仪器 或科 研 成 果 、 利 技 术 等 。( ) 研 性 。 校 办 专 2科
企业所 从 事 的经 营项 目与经 营 指导思 想 不 同于一 般
政 归校 产企 业领 导 , 务 上 接受 学 校 财 务 处 的统 一 业
指 导 。( ) 3 在学 校财 务 处 下 设 一 个 校 产 财 务 科 , 由
使命 。( ) 3 风险性 。校办企业具有高风 险、 回报 高
的特点 。校 办 企业 所 从 事 的 是高 科 技 行 业 , 初 期 其 往 往又 是新 技术 、 成果 , 新 因而 , 转 化是 否成功 , 其 成 功 后 能否 在短期 内 占领 市场 , 都存 在若 干 不确定 性 ,
一
定从 企业 的发 展 出发 , 新 很 难 实 现 。 由此 产 生 创
总体 来说 , 国高校校 办 企 业有 如 下 特 点 : 1 我 () 经 营性 。校办 企业 的资 本 是 由高 校 投 入 的 , 由学 校 依法 设立 的经 营 国有 资产 的资产 经 营公 司代 表学 校 对该 资本 进行 运 营 。该 资 本 既 可 以为 现金 , 可 以 也
直 接管 理 , 由学 校 的下属 行政 机构 统一领 导 , 而 因而
财务 管 理工作 。
高 校企 业 的高层 管理人 员 绝大 多数 是学校 的教 师及 管理 人 员 。据 调 查 , 国高 校 的校 企领 导 大 多 我 还享 受行 政 级别 , 这样 一来 , 业 的管 理 就势必 和行 企 政 管理 相混 淆 。同时 , 企业 的领 导在决 策 时 , 往不 往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现状,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是指各个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式上的分配。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高等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据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的一般规律的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情况。
在市场配置方式中,市场支配学校,学校适应市场,市场调节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市场对供求状况以及学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办学方向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采用市场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其优点在于能够通过灵敏的市场信号反映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及时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向,使有限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
2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基本上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配置方式,市场化配置比较欠缺,在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制、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滞后于经济体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2.1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首先,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与学生、教工与职工的比例不合理。
陕西省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管理论坛陕西省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王政军(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摘要: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对陕西省属13所具有资产经营公司的高等院校进行审计,此次审计是山西省教育厅第一次大范围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进行的专项审计,审计内容为2014年度资产经营公司资产负债及损益情况。
审计发现,山西省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在创办、运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内部控制制度缺失、会计核算不规范、违规集资、资产账实不符、违规购置超标准公务用车等。
本文对此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探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促进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管理规范化,强化公司发展战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关键词:资产经营公司;问题;发展策略1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不设立资产经营公司,例如英、美、日、德等国的高校经营性资产一般都归政府所有,由政府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运营。
(2)国内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产生背景及研究现状。
2001年,教育部、科技部等9个部委下发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的文件,而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首先进行了学校产业规范化建设试点。
在总结两所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10月教育部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文件要求“高校要依法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2006年6月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
在以后的3年里,全国高校资产经营公司陆续成立起来。
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截至2008年12月,72所部属高校中,共有60所高校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其中法人独资企业39家,国有独资企业21家;截至2014年12,陕西共有19所省属本科院校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或类似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管理处吴克禄在《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治理模式探析》中提到5个方面加强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管理,分别是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治理结构;把握重点,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管理;推广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监管;制定经营业绩指标,进行绩效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健全监督制度。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经营风险分析与治理体系构建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经营风险分析与治理体系构建作者:申兵陈国旗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8年第5期一、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经营和管理风险的原因分析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是按《公司法》等法律规定设置,是介于高校与其投资的企业之间,从事高校经营性资产经营与管理的特殊的企业,具有经营、管理、服务的功能,其主要有以下风险:1.与学校产权归属不清,在管理和业务上分割不清,造成学校承担连带责任风险在组建公司时,在业务、管理、人员聘任等事项上未同学校划清界限,造成学校和公司未隔离风险,起不到“防火墙”作用。
2.公司法人治理体系不完善造成公司管理和经营风险(1)高校资产管理委员会不能有效行使权利,学校校长办公会或党委会代行权利,干预公司的正常经营。
(2)董事会成员构成不专业,不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公司董事会部分成员是有学校选聘或指定,董事会成员则由各职能部门领导兼任,董事会成员专业性不足,外行多、兼职多,不熟悉公司运作。
(3)公司监事会构成不合理、职责不清。
监事会成员大多由校计财处、审计处的领导构成,其在时间、精力投入上相对不足,不能很好地履行其监督职能。
3.公司经营班子专业性不强,企业管理能力不足公司的经营班子,往往由学校派员组成,而很少在社会上公开择优选聘;所选派的管理人员不熟悉企业,缺乏管理经验,不戗有效的利用董事会决策或监事会监督的形式参与下属企业管理。
4.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管理和经营风险公司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人治现象突出,经营决策不科学,经营业绩不突出,甚至出现内部舞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5.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监管能力不足,造成企业经营风险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往往重视经营业绩的考核,忽视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管控,致使下属企业违规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了经营上的风险。
二、资产经营公司治理体系构建原则1.处理好与学校的关系为使资产经营公司真正起到“防火墙”的作用,降低管理、经营风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必须明确管理界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企业经营分析一、经营模式分析美国有个笑话,说“哈佛的学生不会算而麻省的学生不会说”,当然这是指哈佛在人文社科方面具有优势,而麻省理工学院则在工程技术方面具有优势。
这种优势的结果是出身哈佛的总统和CEO比任何学校的都多(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人布什和戈尔都出身哈佛),但麻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自然也令其它学校望尘莫及,我们对硅谷和众多IT企业源于斯坦福同样丝毫不奇怪(惠普、SUN,英特尔等)。
高校企业源于学校,自然深受影响;高校企业深深的学院烙印导致不同的经营模式。
中国高校企业大致有:北大“资本运作”模式,清华“孵化器”模式,交大高新“.net”模式和东大“微软”模式。
1、北大“资本运作”模式北大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五四”运动以来,北大的思想一直活跃于社会运动的最前沿。
这种思想方面的优势直接导致北大企业执着于资本经营,资本运营的结果是北大概念的上市企业具全国之最,共有方正科技(600601)、青鸟天桥(600657)、方正控股(0418)、青鸟环宇(8095)等。
因为北大在思想方面的传统优势导致企业更热衷于更高层次的竞争,即资本运作,而资本运作的最关键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这导致了北大高校企业“高层斗争”激烈和公开化,演出了一出“方正逼宫”的闹剧。
好在方正明白安定对企业经营和国家管理同样重要的道理,伴随着李汉生的“空降”而趋于平静。
因为北大的传统优势不在于科技创新,因此高技术产品在北大高校企业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方正排版系统可能是个例外。
2、清华“孵化器”模式清华大学运用所谓“孵化器”式的经营模式为同方等高校企业的高成长性高盈利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孵化器”模式的做法有点类似于风险投资公司,但其风险却远小于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公司。
因为清华拿来(当然是有偿的)孵化的都是国家巨额科研经费在清华大学已经研究成熟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研究风险主要是由国家承担的,清华高校企业承担的风险实际很低。
而一般风险投资公司研究开发风险都是自担的。
3、交大高新“.NET”模式有一家网站将西南交通大学归类于“中国10所最不幸的大学”,理由是历经从唐山到“三线”再到成都的数次迁徙,已经将昔日赫赫有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的正宗衣钵传人折腾的面目全非。
中国有名的交大有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北方交大,但最“正宗”的交大却在成都。
虽然历史渊源如此,但交大人却明白“昔我往矣”,今后的路只能靠自己走,由于这种历史的辉煌与现实“没落”的双重心态,导致西南交大高校企业抓住一切机会发展壮大自己,如同一粒种子从贫瘠的高原飘落到肥沃的土地,首先生根发芽而全然不顾地点和方位。
交大高校企业的代表是交大高新,因为历史原因在历经PC销售辉煌后将积累的资本转入房地产开发,但总是感到“传统技艺不可丢”,便顺手在开发的住宅项目中加上网络和智能设施,到今天已经俨然成为了“将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结合的典范”,社区电子商务的提出和实施使交大高新凸现了历史机遇。
交大高新“.NET”的模式就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企业的发展打造一片全新的天空。
4、东大“微软”模式以软件技术起家的东大阿尔派的发展历程,简直可以演绎一部中国版的微软创业史。
1988年,刘积仁等几个从美国、日本、加拿大回国的年轻教授、讲师,在东北大学的一间半教室里,用多方募集来做项目的3万元经费,创立了后来称之为软件中心的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创办公司。
1996年,东大阿尔派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
如今,它已发展成拥有1800多员工,在全国有两个软件园、9个研发中心、20多个分支机构的集团企业。
东大阿尔派以技术而迅速崛起,相信如果没有东大阿尔派,肯定有许多人不知道东北工学院,这真是“鸡窝里生出金凤凰”,在计算机软件领域领先的高校,如清华,中国科大,哈工大,哪一所都比东工名气大。
“微软”模式就是依靠技术创造奇迹。
二、客观看待高校企业1、高校概念并不等于高科技产业高校企业一般都是高科技公司,但高科技本身不是一个产业,而是许多具有高新技术的产业的总称。
高科技产业必须拥有相当的高科技资源,并具备一定的开发。
生产科研析能力。
但目前不少高校企业是直接脱胎于高校内的科研处所,或从原来校办产业中剥离出来的,规模小、科技产值很低。
据有关资料测算,1996年高校类企业技、工、贸销售收入中,科技产业销售仅占一半。
如同济科技、复华实业、中国高科、交大南洋、工大高新等只是空有高校的外衣,经营业务更多的是房地产或贸易。
如上海交通大学控股的交大南洋,在1999年报中显示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依靠的是工业、房地产等,而信息业仅占总收入的3%左右。
就上市公司而言,主营业务是否集中已成为衡量上市公司具备发展潜质的重要标准。
这类企业上市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大科技投入,不是为了解决其高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和市场化服务,而是为了解决高校的三产和后勤,或弥补教学科研经费的不足,仅仅把加盟资本市场作为一种筹资手段,而不是自觉地把它作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从而壮大自身发展的大舞台,可以想见,这类高校上市公司长此发展下去,势必离高科技产业越来越远。
投资者也必将回避这类公司。
2、高科技产业不等于科技产业化高科技要产业化,首先面临一个市场问题,即科技成果不但要成为产品,还要能转化为商品,即高新技术必须具有应用功能,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效益,才能作为知识经济的内在核心因素去推动经济和增强经济实力。
80年代以来长期居于世界经济之冠的日本与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之所以在90 年代开始发生逆转,主要原因是美国以实用科技为主,日本则片面追求高科技的高精尖。
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日本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下降了23家,而美国则增加了11家,且排名位次也有较大变化,如1996看位居500强冠亚军的不再是日本的“三菱商事”和“三井特产”,而是美国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
在我国,由于政府与企业。
金融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的推动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机制,造成科研与市场相脱节,一方面,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又没有几个叫得响的科技产品。
因而在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品化。
商品化进程中,在加大高科技投入方面,应注重发展实用型的高新技术。
科技的产业化,有一个从科技研究到应用技术,再到科技成果的价值转化过程,其间有着大量的环节,其产业化过程相对较长,加上新科技产品的市场开拓有一定难度,因此,高科技产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培育和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
三、中国高校企业与国外高校企业比较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副董事长魏新教授对于高校产业首先冠以“中国特色”,他说:我国现在意义上的高校产业,在其它国家是没有的,用“中国特色”来形容是很恰当的。
美国人对此就很感兴趣,每次来都非常关注它。
因为美国法律是不允许进入具有NPO(非盈利组织)背景的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
魏新教授认为中国校办企业的产生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缺乏充足的财政来源;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培养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三是加速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而国外高校“将科研成果卖给企业”的模式。
国外高校产业大多数是在本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世界高校产业的主要代表首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研究园,曾在美国掀起建立高技术园区的热潮,并扩散到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
世界上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高校产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高校认识和发展产业的理论探索阶段(20年代50年代);(二)高校产业的扩大和蓬勃发展时期(50年代末70年代);(三)高校产业在世界各国扩散发展阶段(70年代末当今)。
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参与国家的高科技产品、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产业的发展,使世界高校产业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
高校科技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部分国家高等院校参与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区情况∶美国全国高技术区141个,高校参与创建的121个;英国全国高技术区22个,高校参与创建的19个;意大利全国高技术区3个,高校参与创建的3个;日本全国高技术区26个,高校参与创建的19个等等。
国外绝大多数大学不直接兴办企业,他们采取的方式是积极以高新技术、成果、人才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吸引社会风险投资企业家。
这是中国高校企业与国外高校企业之间最明显的区别。
四、中国高校企业的未来国务院最近正式批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周济认为,在知识经济来临之际,高校应在传统的教学、科研双重职能之外承担起“第三种使命”,即产业化的重任。
他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更新步伐明显加快,这就促使高校从经济的“幕后”走到“前台”,使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企业在崛起,比如“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等。
东北大学副校长、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的看法是,高校可以孕育企业,但不能完全拥有企业。
企业真正想成熟壮大,最终要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成为一个“公众公司”。
刘积仁认为,高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这棵“大树”。
但作为一个公众公司,其显着特点就是要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包括公开上市融资或内部定向募集等形式。
中国矿业大学爆破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荣际凯教授分析指出,事实证明,那些关起门来发展的“校办产业”长大的不多,而真正比较成功的高校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几乎都是上市公司或股份公司。
这就需要学校方面转变办学观念,改进成果评价体系,以宽松的政策扶持高校企业的创立,以宽阔的胸怀面对高校企业的发展。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大学永远是大学,企业就是企业。
我们既不能把高校办成企业,也不能把企业办成高校,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组织和两种体制。
高校企业诞生于校园,但它最终要走出“围墙”,投身市场的海洋,向社会汲取营养。
这使得我们对高校与企业的关系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就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一样,高校也可以成为培养新一代企业家的摇篮和培育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的基地。
七、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1、高校为什么要积极创办高科技产业?近几年,高校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校办高科技产业对促进学校的教学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高校有选择地办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是目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现实需要,有利于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有利于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向社会辐射。
目前高校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开发区重要支柱,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