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火”部字研究

合集下载

《说文解字》(方人)部字的分类及编排研究

《说文解字》(方人)部字的分类及编排研究

《说文解字》(方人)部字的分类及编排研究《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语言文字学研究著作。

这部著作被人们誉为“中国文字学经典”,由西汉末年的方人所著,历经几千年,仍被广泛使用。

《说文解字》共分成四部,按部字分为部首、卤字、双字和撮字。

部首是由一个简单字符组成的笔画,它们可以用来表示汉字的意义和发音。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被分为六部分:人(人)、日(日)、口(口)、心(心)、竹(竹)和艹(艹)。

它们被编排在说明部字的方式中,例如“人日口心竹艹”,这样就可以更加方便地记忆和理解部字。

卤字是以卤字符号为核心的笔划组成的字,它们由一种简单的符号组成,并且有一定的词义和发音。

《说文解字》中的卤字被分为三部分:卤字符号,此、乃、且、礻、犭、乚、亻、爪和邑。

它们被按照组成的字的顺序来编排,例如“此乃且礻犭乚亻爪邑”,这样就可以更容易记忆和理解卤字。

双字是由两个简单字符组成的字,它们有着一定的意义和发音。

《说文解字》中的双字被分为五部分:山、木、水、火和土。

它们被分组排列,例如“山木水火土”,这样就可以更容易记忆和理解双字。

撮字是由三个简单字符组成的字,它们有着一定的意义和发音。

《说文解字》中的撮字被分为五部分:云、雨、风、雷和雪。

它们被分组排列,例如“云雨风雷雪”,这样就可以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撮字。

从上面可以看出,《说文解字》中每种字符都有一定的分类和编排,这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地记忆和理解这些字符。

它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把汉字的意义和发音系统化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规律。

《说文解字》中的分类和编排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对于汉字文字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说文解字》火部字看古代文化习俗

从《说文解字》火部字看古代文化习俗
通过对《说文解字》火部字的研 究,可以揭示古代人们对火的认 知和火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探讨 古代文化习俗。
研究目的与方法
目的
通过对《说文解字》火部字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古代火文化习俗的演变和发展 ,为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说文解字》中所有火部字的例子,对其含义、演变过程、文化内涵等方 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等手段,全面探讨古代火文化习俗 的发展。
火与古代取暖照明
取暖方式
火部字中包含与取暖相关的字,如炉 、灶等,反映了古代取暖方式的多样 性。
照明方式
火部字中包含与照明相关的字,如灯 、烛等,体现了古代照明技术的独特 性。
火与古代生产生活
农业生产
火部字中包含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字,如烽、灶等,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 况。
生活方式
火部字中包含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字,如炕、灶等,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 解古代文化习俗,并为现代人们提供 对火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火与古代生活习俗
火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用于烹饪和取暖,还与很多生活习俗密切相关。例如,“灶”字本义为“用土 砌成的厨房炉灶”,反映了古代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火;又如“炕”字,指的是北方农村地区常见的取暖设施,体现了古代 人对火的依赖。
古代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与火相关的习俗。例如,在古代的婚礼中,新郎新娘要跨过燃烧的炭火,寓意着辟邪、去晦气 ;又如古代的灯会习俗,人们会点燃各种灯笼和蜡烛,以驱散黑暗和邪恶。这些习俗都反映了古代人对火的特殊感情和信仰 。
Hale Waihona Puke 04火部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火与古代祭祀崇拜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

《说文解字》鬼部字研究及其文化意义作者:董欣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7期董欣【摘要】在中国的厉史文化中,鬼文化自始至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在一些偏远之地、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受认知所限,人们对于鬼仍怀着敬畏之心。

本文将从《说文解字》中的鬼部字着手,以探求远古先民对于鬼的认识,以及鬼文化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鬼鬼部字鬼文化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鬼文化深入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赖亚生在他的《神秘的鬼魂世界》中,对于鬼文化的意义作了界定,“鬼文化是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死亡现象及相关问题的思考所带来的观念和行为。

”①在我生活的地方,人们相信人是有灵魂,人死后进入地府轮回转世,重新投胎,而且在生活中,由于对鬼的敬畏,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禁忌,如碗中的筷子不能竖着插在里边;在鬼节烧纸钱的火盆不能用水扑灭等等。

一、对于鬼神的认识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鬼神之说对我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纵然不相信鬼神存在于世间,但对于他们是什么,也是有一定的认知的。

而且在现代人看来,鬼、神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如果要用语言来描述的话,鬼属阴,象征黑暗、恐怖之物,而神则属阳,象征光明、美好之物。

那么在古人看来鬼、神是什么?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将通过对其中鬼部字的研究,对鬼部字的内涵的阐释中,了解古代先民对于鬼神的认识,古人心目中的鬼神形象。

古时候,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及人们的认知水平所限,致使人们面对不理解的事物、现象时,对于这种事物或现象的阐发,在用他们本身的认知能力去解释时,难免会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使得他们对于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存在曲解或者误解,鬼神之说的来源即始于此。

关于“鬼”的解释,在古代汉语字典中解释为,“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魂或鬼。

”而与鬼之来源相关的字,主要包括鬼、魂、魄,这三个字直接对于鬼都有相关的解释。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分析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分析

”由义符
”将声符替换为“寒”
省声。衍,余母元部;寒,匣母元部;声母相似,韵母
相同,
可以替换使用。
[6]222

“惕,敬也,从心易声。”
正篆“ ”由义符
16
“心”和声符“易”构成,或体“
”将声符替换为
“狄”。易,余母锡部;狄,定母锡部;声母相似,韵母
相同,
可以换用。
[6]222
或从布声。”

“ 悑,惶也,从心甫声。
声符表音不仅弥补了表意文字难识读的缺点,还进
一步完善了汉字的造字法。为了保证重文的读音相
同或相近,多选择声母和韵母相近或相同的声符进
二、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产生的方式
换有 (態)、(憜)、(悳)、 (
”由义符“言”和声符
“侃”构成。衍,余母元部;侃,溪母元部;声母相近,
[9]121

15
刘思维: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分析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文字学。
第3期

,满也。 籀文省”
“愆,过也。
也。
[6]220

“愆,过也,从心衍声。”
正篆“ ”由义符
籀文”
“悁,忿
“心”和声符“衍”构成,籀文“
籀文”

或体是指与《说文》正篆同时存在的一种重文,
即相同字的不同形体,是重要的重文形式。清代王
筠曾在《说文释例》中提出:
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也。从心,
从直。

正篆
“ ”
由义符
“心”

“直”
构成。正篆
“ ”
和古文
“ ”

《说文解字》大小徐本日部字比较研究

《说文解字》大小徐本日部字比较研究

《说文解字》大小徐本日部字比较研究张乐【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解字义、析字型、辨音读的字典,共收正篆9353个,重文1163个.其中"日"部字为第七卷的首字,内部以类相从,收字70个,重文6个.文章概述了《说文解字》大小徐本的研究情况,拟从共时分析角度对比"日"部字在《说文解字》大、小徐本中的异同,以期为二徐本比勘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7【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说文解字》;大小徐本;"日"部【作者】张乐【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1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自成书以来,备受学者关注。

作为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收字丰富,是研究汉字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料。

关于《说文》校订的著作颇多,早期以南唐宋初徐锴、徐铉兄弟为代表。

徐锴所作《说文解字系传》(以下简称《系传》)俗称“小徐本”,徐铉所作《说文解字》校订本(现今研究《说文》使用最广泛的版本,以下简称《说文》校订本)俗称“大徐本”。

一、关于二徐本的比较研究(一)不同时期的《说文》研究自《说文解字》成书以来,《说文》研究一直是文字研究的热点。

通过变化关键词多次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超星读秀”数字图书馆,可依据现有研究成果将《说文》研究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唐宋校勘。

这一时期的说文研究其实尚未真正展开,大多研究成果是对《说文解字》的校勘与重述。

唐朝时李阳冰将私藏稿与收集稿合编,最终勘定《说文解字》三十卷。

宋朝时徐锴(小徐)和徐铉(大徐)兄弟二人使《说文》研究逐渐得到重视,二者著作各有所长,后世采用大徐本,即徐铉的《说文解字》校订本为通行版本。

第二阶段:元明探究。

相比唐宋,元明时期从事《说文》研究的人更多,内容更深入,“六书”研究日臻完善。

汉字研究报告表格免费

汉字研究报告表格免费

汉字研究报告表格免费
标题:汉字研究报告表格
序号字形音节释义考古文献来源
1 人 ren 人类 - 《说文解字·人部》甲骨文
2 日 ri 太阳欧阳修《源流通俗文》甲骨文
3 木 mu 树木 - 《说文解字·木部》甲骨文
4 水 shui 水流 - 《说文解字·水部》甲骨文
5 火 huo 火焰 - 《说文解字·火部》金文
6 山 shan 山峰 - 《说文解字·山部》甲骨文
7 口 kou 嘴巴 - 《说文解字·口部》甲骨文
8 目 mu 眼睛 - 《说文解字·目部》甲骨文
9 手 shou 手臂 - 《说文解字·手部》甲
骨文
10 心 xin 心脏 - 《说文解字·心部》金文
报告内容简述:
本报告收集了10个常见汉字的字形、音节、释义以及相关考
古和文献资料。

通过对这些汉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其中,字形部分以实际的甲骨文和金文形态为主要依据,音节表示字的读音,释义为字的基本含义,考古和文献资料则是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考证。

这些汉字中,有的来自甲骨文时期,有的来源于金文时期,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流传至今。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汉字教育的推广和传承。

备注:以上表格仅为示例,具体内容根据实际研究情况进行填写。

《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门”部字研究

十五卷,其中包括序一卷,它是
创了部首检字法,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许慎于公元 100 年写成初稿,在公元 121 年完成定 稿。全书共收录汉字 9353 个,重文 1163 个,分 540 部。字体以小篆为主,兼及古籀、大篆,古文奇字。解
(一)先部首、后其他 《说文解字》(卷十二):野門,聞也。从二戶。象形。 凡門之屬皆从門。冶 根据许慎的解释可以看出:首先, 野門冶是象形字。其次,野凡門之屬皆从門冶,野門冶是部首 字,其后列出以野門冶为部首的字。如:野閨,特立之戶, 上圜下方,有佀圭。从門圭。冶野闈,宮中之門也。从門韋 聲。冶野 ,門響也。从門郷聲。冶等。 (二)先实后虚
:闢門也。从門爲聲。《國語》曰“: 門而與之言。” 闡:開也。从門單聲。《易》曰:“闡幽。” 開:張也。从門幵声。 ,古文。 闓:開也。从門豈聲。 閜:大開也。从門可聲。大桮亦爲閜。 閘:開閉門也。从門甲聲。 閟:閉門也。从門必聲。《春秋傳》曰:“閟門而與之 言。”
閣:所止扉者。从門各聲。 :門傾也。从門阿聲。
面对野門冶部字进行分析。 一、六书分类
《说文解字·序》第一次提出野六书冶理论。野六书冶 是我国古代分析汉字情况和使用情况而归纳出来的
六种造字和用字条例。所谓野六书冶,即指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根据野六书冶,对野門冶部 57 个 字进行分类。(详见下表)
类别
例字
字数
百分比 1 渊%冤
象形
閼:遮 也。从門於聲。 :開閉門利也。从門繇聲。一曰縷十紘也。 :門聲也。从門曷聲。 :門響也。从門郷聲。
闌:門遮也。从門柬聲。 閡:外閉也。从門亥聲。 闇:閉門也。从門音聲。 關:以木橫持門戶也。从門 聲。
:關下牡也。从門龠聲。 闐:盛皃也。从門眞聲。 闛:闛闛,盛皃也。从門堂聲。 閹:門豎也。宮中奄閽閉門者。从門奄聲。 閽:常以昏閉門隸也。从門昏,昏亦聲。 闚:閃也。从門規聲。

“五行”之火行造字组词的认知研究

“五行”之火行造字组词的认知研究

“五行”之火行造字组词的认知研究作者:高金林杜娟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 从认知视角分析与“火”相关的字和词,探讨汉语造字组词认知机制。

分析表明:造字方面,范畴符号“火”和“灬”体现古人对火的类型,特征和功用的认知。

组词方面,火通过概念转喻指代火的状态,特征和功用;火通过概念隐喻,将燃烧、热度、破坏性和光等映射到抽象的速度、紧急、危险、麻烦、公开性、性格、情感、认知和后嗣等方面。

“火”通过范畴化,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进到汉语造字组词中,记录了中国人对火的认知和应用。

[关键词] 火;造字;组词;认知[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志码]A一、引言火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

火在人类的饮食、捕猎、农耕、居住、战争、交通、生产等方面被广泛使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人们认知和利用火的活动经验也在思维和语言中得以体现,汉语中大量与“火”相关的字和词是中国人认识和利用火经验的积累和记录。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这些与火有关的字词的范畴语义关系,能够展示人们对火的认知和使用经验,更能揭示火对人们认知思维活动的影响。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系统研究与“火”有关表达的研究还比较少,现有研究主要涵盖“火”部汉字研究,如宋歌[1]58、树炳妍[2]36和朱鸣[3]311等,这些研究以《说文解字》中的“火”部汉字为对象,分析其语义关联和文化。

刘斌[4]6从造字和组词两个层面分析了“火”的语义范畴和隐喻,但对于大量“火”组词中的概念转喻未能涉及。

贾冬梅、蓝纯[5]36和王洋[6]28以含“火”字的语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火”的隐喻和转喻。

吴汨平[7]35和王东山[8]24对比分析英汉“火”的隐喻和转喻。

一些学者从文学(丁濛[9]28)、哲学(张欲晓[10]45)以及医学(刘惠金、贾春华[11]3158)等方面对火的隐喻进行研究,但对于“火”的造字和组词未有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火”部字研究[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从编排体例、解说体例、分类以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说文解字》的“火”部字进行研究,以便帮助我们了解《说文解字》的“火”部字,同时了解《说文解字》这部著作。

[关键词]“火”部字;编排体例;解说体例;分类;文化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说文》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编排成540个部首。

其中“火”部字共有112个,重文15个。

本文试图以《说文》中的“火”部字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火”部字的研究。

一、“火”部字的编排体例火,毁也。

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

从火的解释,可以看出:火字属于象形字。

“火”部字的编排顺序是先编排部首字,然后是其他字。

火是部首里其他字的形旁。

如:烘,从火;爆,从火;照,从火;炫,从火。

火部字的排序原则是“先实后虚”,即先写实物再写虚物,并采用“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编排,如:“,火也”;“燬,火也”;“燹,火也”。

这里的“、燬、燹”是写实在的火。

另外,像“照、焯、炳、焞”等字是虚写,表示光亮照明。

二、“火”部字的解说体例许慎在《说文》的“火”部字下共收汉字112个,普遍采用的解说通例就是先释字义,再释字形,后释字音的顺序。

如:灿,火光也。

从火,出声。

读若巧拙之拙。

焛,火貌。

从火,省声。

读若粦。

,火色也,从火,雁声,读若鴈。

熛,火飞也,从火,声,读若摽。

,束炭也,从火,差省声,读若。

,交灼木也,从火,敎省声,读若狡。

烓,行竈也,从火,圭声,读若冋。

,灼龜不兆也,从火,从龜,《春秋传》曰:“龜”读若焦。

,望火。

从火兒,皀声。

读若馰顙之馰。

《说文》中除了运用各家普遍采用的解说体例外,还采用了一些其他的解说方式。

如:(一)解说中的“一曰”、“或曰”在《说文》中,我们也会看见“一曰”、“或曰”这样的解说方式。

出现这样的词语就是有另一种解释的意思。

“一曰”、“或曰”的作用有:该字的意思存在两种说法;事物存在别名;字形存在别的形体以及声音存在差异。

“火”部字有三处采用“一曰”的解说方式,都是说意思存在另一种解释。

如:“煦,烝也。

一曰赤貌。

一曰温润也。

从火,昫声。

”“赤貌”、“温润”就是“煦”的两种解释。

“爚,火光也。

从火,龠馨。

一曰爇也。

”这里的爇就是爚的另一种意思。

“,火之余也。

从火,聿臀。

一曰薪也。

”这里的薪就是的另一种意思。

(二)引用书证解说许慎在《说文》中,还常常引用书证对汉字进行解说。

“火”部字采用《诗经》、《春秋传》、《吕氏春秋》、《周礼》等书证解说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

如:(火尾),火也。

从火,尾声。

《诗》曰:“王室如。

”烘,尞也。

从火共声。

《诗》曰:“邛烘于煁。

”燋,所以然持火也。

从火焦声。

《周礼》曰:“以明火热燋也。

”焌,然火也。

从火夋声。

《周礼》曰:“遂其焌。

”焌火在前,以焞焯。

爇,烧也。

从火,蓺声。

《春秋传》曰:“僖负覉。

”灿,火光也。

从火,出声。

《商书》曰:“予亦灿谋。

”烰,烝也。

从火,孚声。

《诗》曰:“烝之烰烰。

”熮,火儿。

从火,翏声。

《逸周书》曰:“味辛而不熮。

”熇,火热也。

从火,高声。

《诗》曰:“多将熇熇。

”,小热也。

从火,干声。

《诗》曰:“忧心。

”燋,所以然持火也。

从火,焦声。

《周礼》曰:“以明火爇燋也。

”燀,炊也。

从火,單声。

《春秋传》曰:“燀之以薪。

”焯,明也。

从火,卓声。

《周书》曰:“焯见三有俊心。

”炜,盛赤也。

从火,韦声。

《诗》曰:“彤管有炜。

”(三)某某说,某某曰《说文》中还会出现“某某说”、“某某曰”这样的解说方式。

如,“爝,苣火祓也。

从火爵声。

吕不韦曰汤得伊尹,爝以爟火,釁以牲豭。

”三、“火”部字的分类(一)按造字法分类我们在给汉字分类时,往往遵循“六书”的书法。

“六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

许慎在《说文·叙》中还分别给“六书”下了定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我们说,前四种属于造字之法,也就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

《说文》中的“火”部字,按照造字法进行分类如下:1.象形字:1个,如“火”2.形声字:100个,如“然”、“烈”、“烧”、“烰”3.会意字:11个,如“尞”、“光”、“炅”(二)按意义分类《说文》的“火”部字,按意义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从“火”的属性进行分类(1)“火”的颜色“熨,火色也。

从火雁声。

读若。

”“炜,盛赤也。

从火韦声。

”(2)“火”的形态“炥,火皃。

从火弗声。

”2.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火”的用途进行分类,如:(1)“火”与烹饪有关:烈、煎、炙、煕、炮等。

“炮,毛炙肉也。

从火包声。

”“煎,熬也。

从火前声。

”“炊,翼也。

从火,吹省声。

”(2)“火”与照明有关:烛、燎、炳、照等。

“烛,庭燎,火烛也。

从火蜀声。

”郑玄注:“烛,焦也。

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

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

”“炳,明也。

从火丙声。

”“照,明也。

从火昭声。

”(3)“火”与工具有关:煣、焠“煣,屈申木也。

从火柔,柔亦声。

”“焠,坚刀刃也。

从火焠声。

”3.表示“火”的不利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此同时火的不利一面也暴露出来,这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了“火”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在汉字中得到了体现。

“燥,干也。

从火喿声。

”四、与“火”有关的文化火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现象。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火,并意识到了火的重要性。

因此火蕴涵的文化也是十分丰富的,从《说文》的“火”部字,我们也可以充分体会到“火”蕴含的文化。

(一)“火”部字蕴含的饮食文化人类通过运用火从食用生食到熟食,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

在《说文》中,与火有关的字非常多。

这些字不光有描写火的属性的,还有描写火的作用的。

在描写火的作用中最突出的就是火的烹饪作用,因此《说文》中的“火”部字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从“火”部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烹饪方式。

如:“炊,爨也。

”“燀,炊也。

”“炊”和“燀”两个字的意思相近,是把食物放进器具,烧火蒸煮食物使之烂熟的意思。

“煎,熬也。

从火前声。

”是熬煮的意思。

“熬,干煎也。

从火敖声。

”“煎”、“熬”的意思相近,都是用火烤食物去除它们的汁液。

“炮,毛炙肉也。

”意思是用泥裹住带毛的肉在火上烧烤,等到泥干了裂开,毛就会与泥一起脱落,这时肉也就熟了。

“熷,置鱼辅中,炙也。

从火曾声。

”意思是把鱼先放在竹筒里再在火上烤。

“烂”和“爢”是用火煮火烘烤使食物熟。

通过上面列举的这些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懂得如何熟练地利用火候去弄熟食物,并且他们用火弄熟食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说文》的“火”部字看出中国的饮食文化,我们也可以说正是“火”的使用才出现了世界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

(二)“火”部字蕴涵的祭祀文化火对远古先民来说不光是重要的事物,同时也是十分神秘的事物。

人们不光崇拜火,同时对火充满了敬意。

因此,在一些非常重要的祭祀性活动上人们都要使用火。

《说文》的“火”部字中就有很多字体现了古代的祭祀文化。

如:“烄”字,其中的“交”表示交木之意,“烄”就是点燃架起的薪柴以祭天。

“尞,柴祭天也。

从火从”意思就是焚烧柴草祭天。

但其中的“”许慎解释为古文“慎”字,表示祭天时人们要谨慎,因此我们可以说“尞”字更多的是强调祭祀时的态度。

“爝,苣火,祓也。

”吕不韦曰:“汤得伊尹,爝以爟火,釁以牺豭。

”根据段玉裁的注释:“苣,束苇烧之也。

祓,除恶之祭也。

”因此,“爝”的意思是指祓除灾难时用的火或以火祓除灾难。

通过对上面这些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我国古代与“火”有关的文化,而《说文》“火”部字中的一些字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火文化,了解“火”部字体现的宗教文化色彩。

结语通过以上对《说文》“火”部字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说文》的“火”部字有更好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部字的编排体例,以及“火”部字体现出的我国的饮食文化以及宗教文化。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说文》的其他部字进行分析归纳,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说文》,更好地了解《说文》体现的我国文化。

【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2.[2]胡化凯.中国古代对火的认识[J].大自然探索,1995.[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