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_1中小学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

主要是插科打诨。(元杂剧中无此角色) 杂: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
色 外: 末、旦、净的次要角色。
3、剧本内容构成: 曲、科、白
曲即唱词,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一套曲 子。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
每折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有一 个宫调,若干曲牌,一个韵脚。
元杂剧中,每个套曲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主角 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角主唱的为末本戏, 以旦角主唱的为旦本戏。
长亭送别
王实甫
1.元杂剧常识
2.作者简介
3.背景知识
5.《长亭送别》 情节结构
4.《西厢记术手法
课堂练习
元杂剧常识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 套数。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 式。基本形式是“一本四折一楔子”。杂剧 角色分“末、旦、净”三类,杂剧剧本由 “唱、白、科”组成。
元·关汉卿 元·王实甫 元·郑延玉 明·康海 元·白朴 元·康进之 元·施君美 明·吴濂 明·高濂 清·李渔
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 《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 ②白朴《梧桐雨》; ③马致远《汉宫秋》; ④郑光祖《倩女离魂》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杂剧作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
基本情节:佛殿相逢——墙角联吟— —月夜听琴——红娘传书——越墙相 会——私定终身——佳期如梦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 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千金崔莺莺。 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 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
作品演变:《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 诸宫调》(金/董解元)→《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简称《西厢记》)(元/王实甫)
色 外: 末、旦、净的次要角色。
3、剧本内容构成: 曲、科、白
曲即唱词,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一套曲 子。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
每折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有一 个宫调,若干曲牌,一个韵脚。
元杂剧中,每个套曲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主角 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角主唱的为末本戏, 以旦角主唱的为旦本戏。
长亭送别
王实甫
1.元杂剧常识
2.作者简介
3.背景知识
5.《长亭送别》 情节结构
4.《西厢记术手法
课堂练习
元杂剧常识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 套数。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 式。基本形式是“一本四折一楔子”。杂剧 角色分“末、旦、净”三类,杂剧剧本由 “唱、白、科”组成。
元·关汉卿 元·王实甫 元·郑延玉 明·康海 元·白朴 元·康进之 元·施君美 明·吴濂 明·高濂 清·李渔
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 《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 ②白朴《梧桐雨》; ③马致远《汉宫秋》; ④郑光祖《倩女离魂》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杂剧作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
基本情节:佛殿相逢——墙角联吟— —月夜听琴——红娘传书——越墙相 会——私定终身——佳期如梦
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 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千金崔莺莺。 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 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
作品演变:《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 诸宫调》(金/董解元)→《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简称《西厢记》)(元/王实甫)
长亭送别(共43张PPT)

王实甫(约1260—— 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 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 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 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 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 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入百家,创造了五彩斑 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 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 风格。
元曲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 •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 白(对白) •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悲剧
• • • •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 • • •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王实甫和《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 魁。 ——贾仲明续 编《录鬼簿》
第六才子书——金圣叹
• 第一才子书:战国庄周所著《庄子》 第二才子书:战国屈原所著《离骚》 第三才子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第四才子书:唐朝杜甫的《杜工部集》 第五才子书: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原书一百回, 金氏删定为七十回 第六才子书:元朝王实甫所编《西厢记》
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 这样? 松了金钏,减了玉 肌 有甚么心情花儿、 靥儿,打扮得娇娇 滴滴的媚。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滚绣球】【叨叨令】【端正好】三者相比,在 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景 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 恨。 【滚绣球】主要采取融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心 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 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 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 【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 直抒胸臆。
(完整版)《长亭送别》ppt课件完美版

小型张:双玉读曲
宝玉正踟蹰[chíchú]间,只听背后有人 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 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 》、《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 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 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 ,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 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 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 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 ,心内还默默记诵。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长亭送别
新杂剧,旧 传奇,《西厢记》 天下夺魁。
——贾仲明 续编《录鬼簿》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黄叶纷飞”蕴含 “心绪纷乱”之意。
【幺篇】“昨宵今日,清 减了小腰围”一句运用了什 么手法?与李清照哪一词句 所表达的意思相近?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 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 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相近。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 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 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结尾两句莺莺自问自答。在莺莺
选取了哪些 【端正好】 心情用前 了赏目感夸五 一中动张析句 幅,而手, 空经变法霜红生一 间的的动句广树,地一阔林移表景、是情现,色为于了她景崔点彩的,莺染斑离又莺
碧云天,
《长亭送别》ppt课件(23页)

长
亭
元送
王 实
别
甫
·
2024/3/18
长 亭 送王 别实
甫
2024/3/18
送别旋律 送别旋律 曲词鉴赏 欣赏背诵 布置作业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2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表现了在感情的折 磨下的莺莺身心交瘁。
2024/3/18
【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 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 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 的行,车 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 儿又早别离,听得到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眺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 肌:此恨谁知?
2024/3/18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 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 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 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 去后何迟?
此曲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 艺术境界的?
2024/3/18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 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 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 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 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 凉。
2024/3/18
2024/3/18
本文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充 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的?
1、意象的精心选用 2、情景的密切交融 3、诗词的巧妙化用 4、修辞的广泛使用 5、典故的适当运用
2024/3/18
选取你最喜爱的一支 曲子进行朗诵并将它背诵 下来,同时体味一下本曲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024/3/18
亭
元送
王 实
别
甫
·
2024/3/18
长 亭 送王 别实
甫
2024/3/18
送别旋律 送别旋律 曲词鉴赏 欣赏背诵 布置作业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2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表现了在感情的折 磨下的莺莺身心交瘁。
2024/3/18
【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 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 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 的行,车 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 儿又早别离,听得到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眺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 肌:此恨谁知?
2024/3/18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 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 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 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 去后何迟?
此曲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 艺术境界的?
2024/3/18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 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 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 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 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 凉。
2024/3/18
2024/3/18
本文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充 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的?
1、意象的精心选用 2、情景的密切交融 3、诗词的巧妙化用 4、修辞的广泛使用 5、典故的适当运用
2024/3/18
选取你最喜爱的一支 曲子进行朗诵并将它背诵 下来,同时体味一下本曲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024/3/18
《长亭送别》PPT课件完整版共30页文档

《长亭送别》PPT课件完整版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0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0
《西厢记长亭送别》PPT课件

05
跨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方爱情观念差异比较
中西方爱情起源与神话传说
01
探讨中西方爱情观念的起源,如中国的牛郎织女与西方的丘比
特和普绪克等神话故事。
爱情表达方式差异
02
分析中西方在爱情表达上的不同,如中国人内敛含蓄与西方人
热情奔放的特点。
婚姻观念与家庭价值观
03
比较中西方在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上的差异,如中国的家庭
该剧以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为蓝本 ,通过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 现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 主题。
《长亭送别》情节概述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一折,描写了崔莺莺与张生在长亭送别的情景。 在封建家长的阻挠下,崔莺莺与张生被迫分离,两人在长亭依依惜别。
崔莺莺内心痛苦挣扎,最终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组织课堂讨论或小组辩论活动安排
组织学生就《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爱情观、婚姻观等主题进行课堂 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安排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围绕《西厢记》中的某个争议性话题展开辩 论,如“张生是否应该放弃功名追求爱情”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 口头表达能力。
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织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活动,如戏剧表演 、文学创作、音乐舞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西厢记》的艺术魅力 并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03
艺术特色赏析
唱词押韵与曲牌运用
唱词押韵
运用严谨的押韵技巧,使得唱词在传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现 出音韵之美。例如,通过押头韵、尾韵等方式,使得唱词在 听觉上更加和谐悦耳。
曲牌运用
精选适合情境的曲牌,通过不同的曲牌变化,刻画出人物内 心的情感波动。如“长亭怨慢”、“驻马听”等曲牌,恰到 好处地表达了离别之情。
《长亭送别》ppt课件(58页)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长亭送别
新杂剧,旧 传奇,《西厢记》 天下夺魁。
——贾仲明 续编《录鬼簿》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景中寓情,表现莺莺 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 凄凉之情。
“黄叶纷飞〞蕴含 “心绪纷乱〞之意。
【幺篇】“昨宵今日,清减 了小腰围〞一句运用了什么手 法?与李清照哪一词句所表达 的意思相近?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 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相近。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 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 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 情感?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 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表达了二人深厚的情 感。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 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 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是化用乐府诗句, 又用比喻手法,表现她在两人分别时痛 苦而无奈的心情。
莺莺
•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 重情义,轻功名 • 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
学习: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 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 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 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 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 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埋怨不满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长亭送别
新杂剧,旧 传奇,《西厢记》 天下夺魁。
——贾仲明 续编《录鬼簿》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景中寓情,表现莺莺 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 凄凉之情。
“黄叶纷飞〞蕴含 “心绪纷乱〞之意。
【幺篇】“昨宵今日,清减 了小腰围〞一句运用了什么手 法?与李清照哪一词句所表达 的意思相近?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 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相近。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 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 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 情感?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 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表达了二人深厚的情 感。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 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 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是化用乐府诗句, 又用比喻手法,表现她在两人分别时痛 苦而无奈的心情。
莺莺
•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 重情义,轻功名 • 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
学习: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 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 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 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 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 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埋怨不满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长亭送别PPT教学课件

化用的诗句:
碧云天,黄花地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 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 无情,更在斜阳外。”
阁泪汪汪不敢垂
—宋人《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 汪汪不敢垂。”
蜗角功名,蝇头微利
—苏轼《满庭芳》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 怜取眼前人
红泪:王嘉《拾遗记》中薛灵芸的故事。 后人称女子的眼泪为红泪。
司马青衫:白居易《琵琶行》最后两句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鱼雁:指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中的鱼、《汉书·苏武传》中的雁。
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 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总结课文
1、写作特点
⑴情景交融 ⑵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 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
请根据课文内容, 并谈谈你们是怎样 推选班干部的?
三、选举方法
1、无记名投票(秘密投票),一人投一票 2、差额选举:候选人多于应选人
另 选 其 他 选 民 投赞成票
弃 权
投反对票
多项选择:
在我国,按《宪法》和《选举法》规定,下列有关 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有( CD ) A、20岁的李某仅小学文化程度,所以没有选举权。 B、因张某是全国劳模,因此在一次选举中他可以 享有两个投票权 C、在我国,镇、乡、村一级的基层选举也采用无 记名投票。 D、在选举方式上,我国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 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元·王实甫
王实甫,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当 时享有盛名,所作杂剧十四种。剧 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 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 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 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 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讨论四:
▪ 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 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 曲子作说明。
▪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 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 对比等,都很突出。
总结、扩展
▪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 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 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 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 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 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 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夕阳: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烟霭: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电解精炼
▪ 阳极(用粗铜 )反应式为Cu(粗铜)-2e-===Cu2+ 。
▪ 粗铜中的金、银等金属杂质因失电阳子极泥能力 比铜弱,难以在阳极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 溶解下来精,铜 而以 Cu的2++形2e式-==沉=C积u(精下铜)来 。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B、对离别情境的 生动描写:
曲词中描写秋 景的组合意想
长亭路上[端正好] 斜晖霜林图: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筵席之中[脱布衫] 黄叶衰草图: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珍重爱情 鄙视功名 利禄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 6.离子移动
▪ 在电解池内 向阳极移动,
向
▪ 二、电解原理应用
▪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和烧碱
▪ 电解前应除去食盐水中Ca的2+、Mg2+、SO2-4 等杂质离子。
▪ 阳极(石墨)反应式2为Cl--2e-===Cl2↑
。
▪ 阴极(铁)反应式为2H++2e-===H2↑ 。 ▪ 总反应为2NaCl+2H2O=通==电==2NaOH+H2↑+Cl2↑。
课后练习: 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分手之后”
的曲词改写为话剧片段。
课 程 标 准
1.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 池反应方程式。
2.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了解金属腐蚀的危害和防止金属腐 蚀的措施。
1.理解电解原理及利用电解原理进行 考 创新实验设计。 点 2.应用电解原理解决工业、生产、生 展 活中的实际问题。 示 3.对比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学会
▪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 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 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 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 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 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 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 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 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 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 (二)能力目标 ▪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
于文采的语言。 ▪ (三)德育目标 ▪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
分手之时 [一煞] 古道烟霭图: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收尾]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C、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
一、[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 那些曲词中?
对拆散 鸳鸯的 不满
[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 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 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 的离愁别恨的?
问题讨论三:
▪ 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 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 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 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 《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 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 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 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 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三、动词的运用, 恰到好处 :
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 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劝《太和正音谱》
三、[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 “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回忆唐诗宋词中 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问题讨论二:
▪ 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 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 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 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 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 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 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 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 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 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 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 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 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 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教学过程
▪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 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
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 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
▪ 一、电解原理
▪ 1.电解
▪ 在 直流作电用下,电解池阴、阳两极上分别
还发原生反应和氧化反应
的过程。
▪ 2.能量变化
▪ 电能 转化为化学能
。
▪ 3.电解池的构成 ▪ (1) 直流电源 。
▪ (2) 电解质 溶液或熔融态电的解质
。
▪ (3)两个电极
▪ ①阳极:与电源正极 相连的电极,发氧生化
反应。
练习: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 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 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 相府千金催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 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 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长亭送别》第三课时
美读欣赏
课
戏
曲
堂
曲
词
练
的 语
的 意
习
言
境
南悲
人 物 的 心 理
北欢 东聚 西散 万一 里杯 程酒
。,
A、对人物心理 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
人物心理:
忧心忡忡: 惴惴不安: 埋怨不满:
刻画方法:
直抒胸臆: 借景言情: 以情衬景: 妙用修辞:
经历艰难,始能结合, 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异乡花草,再行栖迟, 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负极
还原
▪ ②阴极:与电源 相连的电极,发生 反应。
▪ (4)形成闭合回路阳。极
阴极
▪ 4.电流流向
▪ 5.电极反应式
▪ A极为阳极,电极反应式2C为l--2e-===Cl2↑
。
Cu2++2e-===Cu
▪ B极为阴极,Cu电Cl2极=通==反电==应Cu式+C为l2↑ 。
▪ 总反应式为
。
阴离子
阳离子
▪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 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 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 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 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 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 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 伤的悲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