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解析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
《道德经》精解第四章

《道德经》精解第四章【原文叙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看似虚无,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
它的深远无法探及,就如同万物的宗源。
(它将自已的锐气完美收敛,却又能解开重重纷杂;将自已的光芒隐藏,又能与俗尘混同。
)它深沉得难以了解,而又似乎时时刻刻存在于万物的四周。
我并不知道是谁孕育了这样的“道”,似乎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世间了。
【解析】本章依然是在讲“道”,专门论述“道”的“用”,即“道”的内涵。
本章先用比喻的形式来赞美“道”的无限,然后用排比的形式来铺陈“道”的作用和特点,最后以设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对“道”的推崇敬仰。
前文已经讲过,“道”的特点是虚无、虚空,感觉就像是盅那样的一个中空的器物,其中盛载的东西用之不竭,无穷无尽;感觉就像是深渊那样玄远深邃又湛然常在,就像一切万物生发一般在静默的运动中由“道”生发。
道的作用,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锐、纷、光、尘都是一切万物的表象,也就是现象世界的一切杂多以及基于杂多而产生的诸多差别:“锐”为才能突出,“纷”为纷繁杂多,“光”为清晰具体,“尘”为感官的分别对境,而它们的本原都是——“道”。
在“道”的状态里,一切万物的存在皆为自然,皆没有才与不才,所以是“挫其锐”;一切万物的表象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本原却同为一个,万物纷繁杂多的表象得以消解,所以是“解其纷”;一切万物都是以可感的、有限的形式来呈现,是边界清晰而具体的。
但其中蕴含着“道”的无限,所以是“和其光”;一切万物都是由人们的感官分别出来的对象、对镜,因此有了一切万物的种种分别,但“道”平等看待一切万物,所以是“同其尘”。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以“道”观物,便能体会到一切万物混然为一的“道”的境界。
《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

《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二、三章,说有里的道,说圣人的品行和如何行道。
这章说道的冲和景像道冲,冲很多书籍译为阴阳二气的冲和,虚无踪影的道,阴阳二气相冲,但它怎么用也用不满。
似万物的宗主,不露锋芒,解除纷乱,和入光辉,与尘同在。
看幽深虚无却又时时存在着,我不知道的道谁的儿子,好像是天帝前就存在有了。
老子无法定道的存在先后,今天我们看来,有宇宙就有道。
嘻嘻!我们也无法定先后。
老子解释道冲下,天地祥和。
道的阴阳二气长存天地老子的道是虚无飘渺的,它们阴阳二气相合,有人解释为道虚,虚无的道怎么用也用不满。
渊深源广,虚茫无边,而它又有创造万物的本领,是万物的本源。
只能用老子第一章的无和有窍奥妙。
道的用处道的虚无,又能创造万物,也就是老子第一章里的无和有的奥妙,这一章又连着加深说明。
永远发生作用的道永无止境,光芒锐利被它挫减,我们现代只能用天眼观测的伽射线暴只出现在瞬间,就被消亡,也证实老子的挫其锐。
分解纷乱,纷乱复杂,道不止能分解,还能化乱成井然有序。
个人猜想,太空中的阴阳二气我们无法得知,只知道太空冷热二气,萦绕太空。
消融过光过热,还天地和谐环境,道作用下强光得以柔和,养育万物,天地祥和。
天地祥和,道和融入在凡尘,与凡尘天长地久,生生不息,尘凡一般同。
世道不分彼此道融洽入凡尘中,在光线、在天地,早已不能分出彼此,更不能分出是谁的儿子,先于天地时都存在。
我们只知道天地一片祥瑞,万物生生不息。
老子告诉我们道和瑞入于天地,人要顺道和祥于天地间道能挫世间的锐害,解凡尘纷乱,道就融洽入在凡尘,不止在虚渺的天地,还融洽入在光中。
道使天地和和睦睦,我们也要顺道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生活。
汉高祖刘邦就是很好的人心融洽得天下1、刘邦任才而尽人才能刘邦得天下总结说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
道德经《第四章-象帝之先》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四章-象帝之先》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四章-象帝之先》原文及鉴赏【导语】:象帝之先【原文】道冲[1],而用之或不盈[2],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的和光同尘之道

老子的和光同尘之道01对和光同尘解读和光同尘,是道教处世的根本教义。
老子曾在《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多次提到了和光同尘之道。
借此机会,跟大家聊聊我对“和光同尘”之道的看法。
和光同尘语出老子原文如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意思是:“大道的运行空虚开形,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深不可测,它好像万物的宗主。
不偏爱任何一方,总是在折损物的锋芒,调和物的纷争,平衡万物各方的利益,不让谁一直锐不可挡,风光无限,而是让其隐没踪迹于万事万物之中,与尘土同在。
在前两篇: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易经中的阴阳观究竟指的是什么中我曾提过道教中的道,就是“易道”。
(没有看过的读者可以戳链接跳转回顾)而易道说白了就是无极与太极的关系。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从来就不是特定的、固化的。
也不是人为用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等等众多观念去一分为二。
而是首尾相接,此消彼长,在不同时空情境中不断“ 变化” 的过程。
当这种变化速度足够快速时,无极与太极就会出现同化,即两者会在不同的规范中逐渐不断形成辖域化。
这个辖域化的过程面临着不断地自我抹除、自我打磨。
且“ 化” 就代表它具有游变、转化的可能性。
正如被广泛使用和误读的“和光同尘”这句成语。
实际上,“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一开始就就没有得到准确的解读,后来被误解得一塌糊涂。
以至于“和光同尘”成为了类似同流合污等不怎么光彩的名词。
实质上,最初老子的使用语境的侧重点是用来描述宇宙的生成过程。
老子认为“尘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的代表,而“光”是阳的代表,大道之所以能够“渊兮似万物之宗”是因为“光”和“尘”综合作用的结果。
正如宇宙成员的形体由阴性物质组成,阴性物体的基本构成就是所谓的“尘”,“有物混成”把“尘”转化为了“玄牝”。
所以我们人要想认识成型的物体,就必须认识物体的基本构成成分“尘埃”,构建与“尘”相同的模型,去研究和理解尘埃。
《道德经》第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德经》第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一),经文道冲(chōng),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二),关键词解析冲:涌摇也(《说文》),即涌而旋。
或:又。
盈:溢流出来,指显露。
见《道德经》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有这种道行的人不显山、不露水。
渊:回水也(《说文》),回旋之水,指有洄流的水潭。
为一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字的左右“丿丨”表示水岸,中间是像水回旋的样子,不断螺旋、扩散。
老子用“渊”把道之“冲”的规律形象化:如同深渊之水不断螺旋,会聚涌出——万物如此而来;消逝扩散——万物如此而去;周而复始——万物如此循环往复(与漩涡正好相反,见如下五图,图片是静止的,但实物是动态的)。
这是阴阳之道,或言阴阳运动,宇宙万物皆遵循此开放运动规律。
佛曰轮回。
尼采(德国哲学家,1844年-1900年)则称之为“永恒回归”。
漩涡图涌旋图地球大气层运动俯视图银河系运动俯视图(电脑合成)阴阳图宗:指根本、本源。
其:指万物而非指道本身。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几句承上两句而来,主语是道,宾语是万物。
挫:消除、磨合。
解:解决、和解。
纷:散而乱。
和:使之和,使……调和。
同:使之同,使……一致。
湛:“沈”的古字,即“沉”,指沉没、隐没。
象:象指万象,一切事物和现象,即万事万物。
帝:“缔”的本字,缔立、形成。
当“帝”由动词“缔立”引申为名词“最高统治者”即“缔造者”之后,篆文再加“丝”另造“缔”代替。
(三),经文释义道涌而旋,但(这种规律)用起来又不会显露出来。
如同深渊之水不断螺旋,会聚涌出,消逝扩散……周而复始,好似万物的本源。
磨合万物的尖锐对立,和解万物的繁散杂乱;使万物之光相调和,使万物之尘相一致(——对立而致统一、异中存同)。
(道)隐没不现,好似又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缔立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冲而不盈:《道德经》第四章解读

冲而不盈:《道德经》第四章解读《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解字:冲:水流很大,很丰沛的样子。
或:不是也许的意思,是“有”的意思,可以不翻译。
解句:如果是有形的容器,那么这么大水量,很容易填满,但是,道就像那无边的宇宙一样,是填不满的。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字:渊:本义:打漩涡的水。
解句:看梵高的星空图。
星空在梵高眼里,是旋转的。
为什么梵高眼里的星空是这样的呢?下面这个照片可以解开这个迷。
摄影师Vincent Bradys模仿著名画家梵高的名作《星空》,走遍了全美,拍摄了一组“星空全景图”。
他的拍摄方法不是静止的拍一幅画面,而是连续拍摄,然后组合在一起,最终记录下了恒星运动的轨迹。
根据这个图,再看渊兮似万物之宗这句话,我们也许就能理解老子为何用渊这个字。
对了,渊这个字,正好可以形容星空的这个样子。
梵高和老子,作为世界级的天才,他们可以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挫锐解纷,把尖锐纷杂的东西都去掉,会让我们想到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圆圆滚滚的球呢?这个球,可能就是太阳。
和光同尘,是让太阳的光芒柔和起来。
这句讲的是道的威力。
湛兮似或存。
解字:湛:本义:清澈透明。
解句:这么威力巨大的东西,是清澈透明的。
也就是说,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看不到,似有似无。
经济学上有个说法:市场经济的运行,依赖的是背后的一双无形之手。
这个无形之手的比方,太像这个道了。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字:帝:天帝。
是传说中威力巨大的天神。
道比帝都早,说明威力更大,更加本源。
好,我们再总结一下这章的意思。
这章给我们描绘了道的样子。
所谓道法无边。
这个道具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且威力巨大,可以操控宇宙万物。
但又无影无形,你能感觉到他的存在,但是看不到。
他什么时候产生的,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他产生于很久远的过去。
《道德经》第四章万物之宗,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万物之宗,象帝之先《道德经》第4章万物之宗,象帝之先【经文】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
渊③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ruì) ④,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⑤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考注】①冲:通盅,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盈:满,引申为尽头。
③渊:深水、深潭,引申为深邃,深沉,深远。
④兑:通锐,锐利。
⑤湛:清澈透明。
【考译】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原依归。
消磨我的锋芒,排解内心纷扰,做到“无为”;把自己和合到光里,混同到微尘中,做到“无我”。
“道”或许才能变得清晰起来,我们或许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我不知道是什么产生了它,只觉得它比天帝更早产生。
【导读】第1章我们了解了关于“道”的一组概念,如:名、无、有、妙、徼、玄,老子坦承,这些概念并不能完全说明道的真意,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也因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的局限性。
本章老子从四个层面继续向我们阐述他的“道”:一是“道”的样子——“道”体虚空。
二是“道”的作用——“道”用实存,无穷无尽。
三是获得“道”性认识的途径——锉兑解纷,无为;和光同尘,无我。
四是“道”与世界的关系——“道”是世界之本原。
特别是第三点,体现了老子的认识论思想,这在47、48两章还有专门论述。
【辨读】“道冲(盅),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把道比作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第5、第6两章,老子又先后把道比喻为风箱和“谷神”),即巨大的虚空,以此表示“道虚” 的特征,即视而不见,触而不着。
道以其虚空包容一切,因此它又是最大的充盈,其作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以上概括起来便是:“道”体为虚,“道”用为实。
“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是虚空,这种虚空就像无尽的深渊。
渊即深水,比如极深极远。
陆地上一眼能够看穿,但渊深不可测,含藏一个未知世界,正如大海,蛟龙潜藏其中一样。
道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老子以人们对深渊的神秘感来比喻道的深不可测,这也照应了第1章的“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1【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①。
渊兮似万物之宗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湛兮似或存④。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⑤。
〔注释〕①冲:“冲”即“盅”之古文,训为“虚”。
《说文·皿部》:“盅,器虚也。
”又,河上公训“冲”为“中”。
盈:满、溢、尽。
不盈:不满、不溢、不尽。
②渊:幽深。
《小尔雅·广诂》:“渊,深也。
”宗:祖也。
③挫:锉(剉),锉磨。
纷:忿,结恨。
和:涵、合。
同:混同。
尘:尘埃;此处指尘世、尘俗。
④湛:澄(沉)、没。
《说文》说:“湛,没也。
”《小尔雅·广诂》又说:“没,无也。
”此处指“道”隐而无形。
⑤象:似、像。
帝:上帝、天帝(王弼注)。
〔赏析〕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
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
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作为老子之“道”的续篇,本章被近人张松如称为是老子对“道”的一种“写状”(《老子说解》);张松如还进一步指出:“在以后,(老子)还会一续再续,反来复去续下去。
”(《老子说解》)然而,这种本体之“道”光续于“写状”,还总归是“道”之本体;翻来覆去“道”(说)本体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说(即写状)“道”之本体,是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开始就讲到“道冲而用之”。
这“用之”,如徐梵澄说来是用于“人事”(《老子臆解》)。
如将“挫其锐”用于人事,就要明白锋芒显露总非智者所为。
原本以为战争打仗总该保锐气持锋芒,但优秀军事家却又知对方也在“避其锐气”(《孙子兵法·军事》),所以常常掩其锋芒,藏其精良,为的是虚实奇正无以捉摸,以便寻机给对方致命一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大讲堂】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精妙解析《道德经》:
第四章•和光同尘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精妙解析】
“道”是个虚无而又无形的东西,可它是万事万物的生命之源,它产生的能量让万物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它好似一个巨大的容器,大到你无法用尽它,它深不可测,它是万物汇归的地方,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它之所以成为大道,是因为它没有刚强的锐气,虚中带柔,能恒顺万物不会给万物造成纷扰和混乱,它虚静无为,对万物没有偏见,赞扬万物的优点能与光相拥,包容万物的缺点能与尘埃混同。
它无形无状,深不可测,又无处不在,我真不知道它是从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好像在万物生成以前就存在了。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精妙说经】
老子在这章中,用极其精炼的语言表述了“道”的功用、“道”的奥妙和“道”根源。
虽然老子不知道“道”源于何处,但他认为“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源,
万物是由“道”产生的,老子认为“道”是以虚静无为为体,以和谐顺应为用,虽然这个“道”看似无形无状,但它却又有体有源,老子提到的“道”其实就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自身规律。
老子把“道”的四个功用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十六个字就表达出来,可谓大道至简,精炼至极,其实这十六个字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庸”和“圆融”之道,所以说儒家和道家其实是从不同方面表达的同一哲学理念,这就是“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自然哲学观。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对管理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管理也是顺应事物本身规律的过程,管理者一定要清静淡泊,不要刚愎自用,要赞美员工的优点,包容员工的缺点,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去感化员工,使他们能够自动自发的去做事情,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段俊平简介: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中国百名最具影响力专家,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及北京东城书协副主席、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行主席、爱维龙媒中国化管理商学院院长,爱维龙媒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