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政策科学的历史发展+流派

合集下载

政策科学

政策科学

政策科学第一讲政策科学的产生政策是人类社会的一项最基本的管理手段,伴随人类社会管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政策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

学术地位:它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德洛尔)它是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冯·贝米)它是“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发展”(罗迪)一、政策研究的沿革按照政策科学奠基人拉斯韦尔的观点,政策科学所关注的是政策相关知识,即公共决策过程知识和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知识。

政策研究历史悠久,思想源远流长(一)政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政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国家产生以来,政策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与公共政策有关的文献在古希腊,有一个“智者”阶层,他们中的许多人充当统治者的“智囊”,柏拉图是西西里统治者的顾问,亚里士多德是亚里山大的私人教师中国古代的孔子“游学”(二)政策研究源远流长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的政策研究历史和丰富的政策研究成果1.中国古代的政策思想---博大精深①主要流派儒家----德治、仁政、民本(《儒家政论衍义》)“德政”政策思想的核心,强调对人的内在教化与约束“礼治”“礼者,政之本也”“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治是德治的保障,是对人的外在规范与制约。

“民本”“治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而也”法家:法、术、势“不务德而务法”道家:无为而治②主要的政策思想权变思想:“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管仲)民本思想:以民为本,政在得民“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况)“顺民心”则功名成,“审民心”则事可举,“取民之所悦”则民聚(《吕氏春秋》)“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王夫之)“仁者人也”的角色意识“仁者爱人”的为民理念(人性认识)“中恕之道”的社会责任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惠民思想:惠民、养民、富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丘)重农抑商思想:自然经济、农民为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李世民)“国待农耕而富,主待农战而尊”(商鞅)公平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平等原则自由原则公正为制度的首要原则无为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善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至于大治”(王弼)④中国古代政策研究的不足政策思想丰富,但未能形成学科体系表现为:政治思想有“民本之意”,但体制无“民本之实”;政策的公共性缺乏(有理念追求,无机制保证);有结果分析,无过程研究;有直观体验和经验积淀,无科学程序和方法准备与积累。

政策科学的运动

政策科学的运动
和公共政策研究所大量问世;②拓展了政策研究 的视野,政策执行与评估在此时期迅速发展;③ 理论并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应加强政策科学 方法论的研究。
(b)越战 主要影响:
①发展出系统分析和成本估计技术(costing technique); ②理性分析模式向渐进主义模式 的转变; ③精确化的定量数字与个人的直觉、经 验和灵感相结合;④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的转变。 ①道德标准是政策科学的核心; ②如何将道德与 价值判断融入政策形成过程,逐渐成为政策科学 的主题; ③美国政府伦理法(Ethics in Government Act of 1978)。 ①以数学模式建立的能源供需模型在实际操作上产 生了比较大的争议; ②政府与公众之间出现严重 的信任危机;③应加强政策分析者与顾主之间的 沟通(analyst-client communication)。
参与民主 政策科学
图1-1 美国联邦政府政策评估经费的变化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70年代初 70年代末
政策评估费(亿美元) 对数 (政策评估费(亿美元))
公共政策核心期刊(Core Journal)

《政策科学期刊》(Journal of Policy Sciences) 《公共政策期刊》(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政策分析与管理期刊》(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政策研究评论》(Policy Studies Review) 《政策研究期刊》(Policy Studies Journal) 非核心期刊有: 《公共行政评论》(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美国政治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社会政策概论

社会政策概论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一、政策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政策概念的定义1、多元视角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 2、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 理解: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政策与制度的关系1、什么是制度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前者指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

后者往往是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相通之处: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 03 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 03 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


义思想。
目录 退出
2.社会政策学科的发源
社会工作的发展:慈善组织会社的成立和个案社会工作

的出现

贫困研究:《伦敦人民的生活与劳动》、《贫困:城镇

生活研究》

社会政策主张:费边主义者主张国家通过实施社会政策

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学科在大学中的起源:20世纪初在伯明翰大学
和伦敦经济学院社会工作、社会问题研究和社会行政逐

2002)

➢ 社会政策学是多学科的研究领域(Erskine 1998)

➢ 社会政策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理论和方法具
有多学科交叉特征
目录
--
退出
2.社会政策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 把社会政策界定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集体性的策略。

(詹森)


➢ “社会工程学” 认为它注重各种处理社会问题的行动
退出
--
3.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社 會 政 策 導 論
目录 退出
➢ 美国政策科学的产生:1951年拉斯韦尔(Lesswell)和勒 那(lerner)出版《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
➢ 第一阶段:1930-1960,政策研究的试验期。政策研究被 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尝试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 题。奥格本《近期社会趋势》;斯托弗军队士气研究;学校 中的种族隔离政策的废除。
(Dunn,W.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了不断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主要介绍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历程,以及当前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趋势。

一、早期的社会学理论早期的社会学理论主要由欧洲的社会学家提出,他们认为,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并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

这种看法认为,人类社会是独立于自然界的,它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强调了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社会进化等重要概念。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功利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往往受到自我的利益驱动,他们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做出选择。

因此,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也取决于人们所追求的个人利益。

另一个代表性的理论是功能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发挥作用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这种理论强调了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早期的社会学理论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们过于抽象、理论性太强,不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因此,它们的普遍适用性和操作性受到了质疑。

二、批判社会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批判社会学理论开始发展发于美国,它们认为,社会学理论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并提醒人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问题。

批判社会学理论强调了社会问题、权力、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批判已有的社会学理论,揭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公和不平等,以及形成和维持这种不公和不平等的结构性问题。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社会学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理论不仅仅是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被用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

这种理论挑战了早期社会学理论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使社会学理论更加关注社会真实的问题。

另一个代表性的理论是文化研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湖南省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发展历程梳理

湖南省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发展历程梳理

湖南省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发展历程梳理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从早期社会学思想的萌芽到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丰富多元,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发展。

下面将梳理湖南省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中的社会学理论发展历程。

一、传统社会学理论的起源传统社会学理论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其核心观点是社会结构决定个体行为,主要代表为康德、斯宾塞、杜尔凯姆等学者。

康德提出了社会规范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秩序的存在依赖于个体遵守的社会规範。

斯宾塞则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的限制作用,他认为社会变迁是不可避免的,个体的行为会受到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的制约。

杜尔凯姆则将社会学界的注意力集中于社会结构的研究,他提出了“社会事实”的概念,并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来理解社会现象。

二、功能主义理论的兴起功能主义理论在社会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社会结构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作用。

在功能主义理论中,代表性的学者有斯宾格勒、杨伯文、德冯泊格等。

斯宾格勒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通过各自的功能相互配合,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杨伯文提出了社会功能的概念,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共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德冯泊格则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规范的强制性,他认为社会规范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一体性至关重要。

三、冲突理论的崛起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中的冲突和不平等现象,代表性的学者有马克思、韦伯和姜戎等。

马克思是冲突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社会变迁是由于上层统治阶级和下层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韦伯则关注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分配问题,他提出了理想型概念,并将社会行动理论化,认为社会行动是由个体的理性选择和社会结构的制约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姜戎则将冲突理论拓展到社会阶级以外的领域,他关注社会中各种不平等现象,如性别、种族和民族等。

四、符号交互主义理论的提出符号交互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代表性的学者有梅德、布鲁马和哥芬伯格等。

历史学的理论框架与流派

历史学的理论框架与流派

历史学的理论框架与流派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其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理论框架与流派。

这些理论框架与流派在研究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以及构建历史叙述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角度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历史学理论框架与流派,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一、异质文化学派异质文化学派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

这一学派认为,不同文化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存在差异,因此在研究历史时应该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

异质文化学派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后殖民理论、跨文化研究等。

这些理论框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帮助研究者深入探讨历史事件与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历史学派社会历史学派是以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历史学派认为历史事件和现象是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产物,旨在揭示社会变迁的规律和原因。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都属于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作。

这些理论框架通过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从而把握历史的内在逻辑。

三、文化历史学派文化历史学派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历史学派认为,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启蒙运动、后现代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关注历史事件中的意义和符号,通过文化的维度分析历史事件,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文化背景和意义。

四、历史学史历史学史研究在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学说。

通过对历史学理论的演变与变革的研究,可以深刻理解不同的历史学流派和学说。

历史学史的研究对于理解历史学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只是几种常见的历史学理论框架与流派,还有许多其他的学说与流派也都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合的理论框架与流派进行分析与研究。

同时,不同的理论框架与流派可以相互交叉、互补,从而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第三讲 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

第三讲  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
学术界对当代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大问题做出系
统理论反思。
3.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951年美国政学家拉斯韦尔和勒纳撰写出版 了《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一书, 首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和体系,从而也第 一次使政策研究具有了科学的形态,者标志着 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开端
帕特和斯普林格阐述美国社会政策分析发展
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1930年至1960年的“政策研究
的试验期” 第二个阶段是 1960年至1980年的“探索政策 解决方案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这一阶段认 识到 政策分析的技术在解决人类的问题方面 的能力是有限的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p48) 社会研究的新趋势
实施过程,及对各种环境条件作出深入的研 究和分析,以帮助决策者更好的把握公众对 社会政策的需要、社会政策等面临的各种社 会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各 种问题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第一 描述性发呢戏 第二 过程分析 第三 评估 第四 规范性分析
第五 价值或目的的取向
三、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及分析资料的方法 1.定量研究
第二节 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
一、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 1.社会政策的多学科理论基础 2.社会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3.社会政策的政治学理论基础 4.社会政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二、社会政策的理论体系 1.描述性理论 2.解释或分析理论
3.规范性理论
小结
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
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政策的理论体
蒂特码斯的研究目的不仅是为了学术发展,更 重的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揭示现实社会中的贫 困、不平等和现行政策中的缺陷。蒂特码斯一 方面坚决捍卫现存的社会福利体系,另一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过程: (1)社会问题的出现 (2)社会问题的确认 (3)政策议程建立 (4)政策规划 (5)政策方案的执行 (6)执行效果的评估 (7)政策的调整与改变 (8)政策的废止与终结
社会问题 问题界定
评估
反应识别
执行 选择政策
评估方案
三、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及分析资料的 方法
现在欧洲的社会政策有三大流派:



北欧模式强调社会权利和平等,强调提供福利的普遍性 ,把福利作为社会权利无条件地分配给公民,努力满足 人们较高层次的需求。 欧洲大陆模式社会政策的核心问题是维护个阶层之间的 差别,让福利依附于阶层和身份,根据工作所得收入的 比例进行在分配。(如我国工资多得到的住房补贴就越 多) 北美模式强调市场的作用,关心个人在享受福利的过程 中应当具有的选择自由(被动 主动两种方式)
学习成绩的影响而命令一些孩子进入“劣等学校”)


4、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 5、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科 学知识的有限性。
与社会政策相关的一些概念

有关政治思想流派的几个基本概念 普遍性福利供给与选择性福利供给 平等与公平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
保守主义


基本特征:希望对已经存在过的东西有所保存。 哲学来源:基督教的人类原罪说。认为人类社 会的紧张和痛苦是不可消除的,是人类社会生 活的本质。 主张:以温和的措施抑止和减少人类的痛苦, 反对进行宏大的变革。
政策初步分析的六个步骤

确认政策问题 建立评估标准

(成本、效益、公平、效率、管理简便、合理合法、政治可接受)
提出备选方案 评价备选方案 展示备选方案 监督政策执行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1,
政策的生命周期或政策的过程
3、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勒纳出版了《政策科学: 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首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和 体系,标志着政策科学研究的开端。

美国政策分析发展的三个阶段:
– –
政策研究的实验期(1930-1960) 探索政策解决方案时期(1960-1980)

2、早期社会政策学科的特点
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研究的三个长处:
(1)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2)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实 施和可以检验的基础上; (3)作为一个学科,社会政策论题的边界不限于社会 服务。
两个不足:
(1)单一价值取向(费边主义价值观) (2)非理论取向
2、早期社会政策学科的特点
马歇尔认为,政府的社会福利供给是公民权历史演进 的结果。

(2)集体道德责任说。
蒂特马斯主张社会福利应当是公民的集体道德责任。 国家福利制度是表达民众利他主义行为最有效的方式。 国家介入社会福利有积极的道德结果:促进利他主义 行为、增强团结、租金社会接纳、养成同情心等。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方案监控、方案评估、理性预算等信息管理工具大幅度增 加,社会政策对政策实践的作用)
政策分析不是代替决策,而是有助于决策过程
政策分析不是产生解决方法,而是提高信息和分
析 政策分析不是离开决策过程,而是深透在政策过 程本身之中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社会政策科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 一、社会政策研究的缘起 1、社会政策概念的提出
德国新历史学派于1873年发起创立德国“社会政 策学会”。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实施社会政策,保护 劳动者的正当权益。 目的:改良社会,抑制共产主义思想
2、社会政策的发源




二、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



1、综合性。整合并创新不同学科的理论成果、 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 2、应用性。 3、价值关联性。从辨认问题到选择政策去处理 问题,这个社会政策的发展都是受价值推动的。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

一、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


1、社会政策的多学科理论基础。社会政策并没有一 套独一无二的方法、概念和理论,它更多的是一个多 学科的领域。(Erskine,1998) 2、社会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经济学的一个核心 概念就是“稀缺性”。资源配置中的效益、效率等。

哲学理念所依据的三个主要概念:



权威:来自既定制度中的“卓越者”的素质; 忠诚:集体(包括家庭、国家和其他共同体)的成员 对权威负有的义务; 传统:把过去传达到现在的惯例和礼仪。
传统向权威表达忠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着社会主义的挑战,保 守主义分化为不同的派别 新保守主义。其基本特点是承认资本主义市场制度 和自由民主制度的必要性,但是同时又认为资产阶 级社会秩序毁坏了社会赖以存在的传统符号和实践 。

1、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
1950年,英国著名学者蒂特马斯(R. Titmuss)被 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社会行政学教授,由此社会行政 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英国许多大学被承认。
二、社会政策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
蒂特马斯则认为:社会政策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社会福利” 或“社会服务”,二是“财政福利”,三是“职业福利”。他 把第一部分,亦即“社会福利”或“社会服务”的部分形容为 “社会政策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 对于这一部分蒂特马斯诠释道:“我们关注的是对一系列社会需 求,以及在稀缺的条件下人类组织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的研究。 人类组织的这种功能在传统上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生活的这个复杂的领域处于所谓的自由市场、价格机制、 利益标准之外。”
社会政策科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 整体描述
社会政策(Social Policies)发端于1873年由一批德 国的经济学家创立的“德国社会政策学会”,迄今 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 130多年来,诞生于德国,发展与成熟于英国,上个 世纪中已经遍及欧美,而现在正在走向“全球化”的 社会政策学,在发达国家,尤其在欧洲,已经成为 一门非常惹人注目的学科。


保守主义的非严格意义上的用法。 对社会政策的态度:由强有力的国家来维持秩序, 人们才能以一种文明的式样生活在一起。对于不 能由其他方式获得满足的一些最基本的个人需要, 国家也应该像家庭一样给予必要的满足。


二、社会政策的理论体系


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的社会政策的理论体系也 就是关于福利国家的产生及其合法性的社会福 利理论。 1、关于福利国家产生的理论解释
工业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社会福利的“剩余模型” 和“制度模型”)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
2、关于福利国家合法性的理论解释

(1)公民权理论。


3、社会政策的政治学理论基础。政治学关 注“谁获得,获得什么,何时获得,如何获 得”。“谁制定政策,政策是如何制定出来 的。” 4、社会政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社会政策 的起点是社会问题,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 研究贡献很多。

政治学探讨社会政策的可行性; 经济学探讨社会政策的成本、效益以及以最小 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社会学的着眼点在于社会问题、社会阶级和社 会统计。
第二节 社会政策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一、社会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
总的来说,社会政策学科是以社会政策实践为研究对象 – 1、迪尼托(DiNitto)的三领域说 公共援助(抚养未成年儿童补助、医疗援助等) 社会保险(工人和雇主向计划投保,他们在退休或残疾 后依法获得津贴) 社会服务(为儿童、老人、残疾人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 人提供照顾、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援助)
费边主义
社会主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变革只能通过群众 心理缓慢地、逐渐地向着新的原则的转变,社会改革才能一点 一滴地实现。 费边社要求一切重大的社会根本改革,必须是民主主义的、合乎 道德的、符合宪法的、和平的变革。 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而且正在通过点滴改革逐步向社会主义演 进,社会主义者的任务是设法把自己的思想“渗入”到各政党 和各社会阶层中去,特别是影响那些起关键作用的政治家、公 职人员、工会领袖等等,使其确信改革的必要性。 费边社认为由资本主义演进到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实行普选制 和议会制度;在经济上就是实现市政社会主义和组织合作社 。 市政社会主义是费边社的重要政策主张,认为只要扩大市政当 局对煤气工业、电力工业、自来水工业和其他公用事业的所有 权,加强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管理就是实行社会主义。
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第五节 社会政策研究的应用



一、在政策决策中的应用 二、在政策实施中的应用 三、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 四、在社会服务规划中的应用 五、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应用
第六节、社会政策分析的局限性



1、政府权力的限制。有些领域政府很难实施控制 2、问题认识上的分歧 3、人文研究的设计限制(不能为了观察教学条件对
费边社(Fabian Society ): 英国社会改良主义团体。1884年 1 月由一些激 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立于伦敦。前期的主要领 导人有萧伯纳和韦伯夫妇等人。其名称来源于以 善于使用缓进待机策略著称的古罗马统帅Q.费 边的名字。表明他们主张采取缓慢渐进的策略来 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2、早期社会政策学科的特点
2、米奇利(Midgley, J.)的四要点说

(1)了解 决策过程和执行这些政策的方式 (2)描述 社会状况和回应这些社会状况的社会 政策 (3)解释 社会状况,并解释影响这些社会状况 的社会政策的产生方式和发挥作用的方式 (4)评估 社会政策的效果和确定它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