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写作规则
写对联的过程100字

写对联的过程100字第一步,选题。
撰写对联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主题要与时事相关或者与当前的社会风气有关,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选题时要注意主题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不要走寻常路,可以选择反映时事、揭示社会现象等内容。
第二步,构思。
确定了主题之后,就要开始构思对联的内容。
构思时要注重对联的内涵和意境,要体现出对联的深意和内涵。
构思时可以参考古今名人的对联,学习他们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为自己的对联创作提供参考。
第三步,挖掘。
撰写对联需要有深厚的文学积淀和丰富的生活阅历。
在挖掘对联的内容时,可以参考古典文学名著、历史典故和相关的人文知识,结合当下社会的现状和民生百态来进行内容的挖掘。
这样才能让对联的内容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第四步,对仗。
对联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仗工整,所以在写对联时一定要注意对仗的工整性。
对仗是指上下联之间的一字一字对应。
对仗要求形式上能够对称,内容上能够相对应,音韵要求和押韵要求也要符合汉语的规律。
对仗是对联中最重要的一环,要注意字字对称,不可出现破格。
第五步,押韵。
对联的押韵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对联要求上下联押韵能够平仄相对,声调和韵脚要求能够对称。
押韵的要求不是每一个词汇都要押韵,但是要保持一定的韵律感和韵脚稳健,这样才能使对联的语言更加优美。
第六步,排比。
在对联的撰写中,可以适当使用排比手法,这样可以让对联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排比要求上下联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对仗性和对称性,语言要求更加宜人流畅,不要显得生硬不自然。
第七步,对诗。
对诗要求在写对联时,上下联的字数、音节、韵律、语言要求都相对平衡和对称。
对诗是对联中的一个技法,要求上下联之间形式上和内容上能有所对应和呼应,对于整体的对联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八步,润色。
在写对联时,要重视对联的润色工作。
要反复推敲,对联的内容、语言、表达方式都要经过多次打磨和修改,使对联的表达更加准确、精炼,语言更加优美大气。
可利用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对对联进行润色,使得文采飞扬,抒发主题,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本人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正对)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反对)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
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
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
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常用无情对)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常用无情对)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对联的格律概念

对联的格律概念
对联的格律概念是指对联的诗句在音韵、平仄、字数、押韵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制。
对联格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写作技巧。
首先,对联的格律要求诗句的音韵和谐。
音韵是指声音的美感,对联的诗句要求在韵母、声调等方面相对一致,以达到悦耳动听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上下联的平声/阴声韵母及声调要保持一致,如:“腊笔郎儿”。
如果是仄声/阳声韵母,也要求相同,如:“月华清浩”。
此外,对联中也常常使用押韵的方式,比如诗句的末尾要有相同的韵脚,如:“日暖花开,月明星稀”。
其次,对联的格律要求诗句的平仄相对对应。
平仄是指音节的轻重关系,平声为轻音,仄声为重音。
对联的上下联必须平仄相对对应,形成平仄的和谐。
平仄的配合既要符合古代韵文的规律,也要求表达的意思完整,避免平仄不当带来的理解困难。
比如:“垂杨碧透绿水,倚栏红妆凭栏杆”。
此外,对联的格律还要求字数相当。
对联的上下联通常要求字数相等,或者差别不大。
这是为了保持对联整体的协调和统一,形成对比的效果。
字数的限制也对写作提出了挑战,要求作者在有限的词语中准确、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总的来说,对联的格律要求诗句在音韵、平仄、字数、押韵等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这种格律的约束对于对联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对联
不仅在意义上有独立完整的表达,同时也具备了美感。
对联格律严谨的特点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造诣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古人的经典对联还是现代作家的新颖创作,对联的格律概念都是不可或缺的。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一)对联的句法与结构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
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并列关系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
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
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
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
例如: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
如一理发店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
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
如一旅社联:进门都是客到此即为家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
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
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
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
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
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
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
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
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
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
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
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_对联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下面是橙子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对联写作技巧(一)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1 / 6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2 / 6都无意义。
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对联的写作方略

对联王震【总体阐述】对联,俗称对子,因古时多悬挂于亭台楼阁的楹柱而被称为“楹联”。
对联句式自由、长短不拘,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音韵和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桃符”。
《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
”意思是说: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它的枝干盘绕达三千里,它的树枝间的东北方叫鬼门,是所有的鬼出入的地方。
山上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负责检查和统领所有鬼怪。
有作恶祸害的鬼,他们就用苇索捆起来,把它喂老虎。
于是黄帝就制订礼仪按一定的时间驱鬼,立一个大桃木人,门户上画神荼、郁垒与虎的形象,悬挂苇索来防御鬼怪。
古时,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门旁都要挂上两个桃木的削成的“桃人”来驱鬼辟邪。
所以古籍中有“春联者,即桃符也”的记载,桃符也就成了春联的最初形式。
对联的正式形成始于后蜀。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传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对联一出现,就以义美、形美、声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中堂对联写作方式

中堂对联写作方式
中堂对联的写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对称式和同向式。
对称式即上款自右向左分列书写,下款自左向右分列书写;同向式即上下款都是自右向左书写。
在创作中堂对联时,需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
落款切忌喧宾夺主。
在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与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此外,中堂对联的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由于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
同时,上下联正文相隔也不宜太远,一般以一个正文自豪大小的间距为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对联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写作规则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对联题,一般是重点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拟写对联,既要明确它的主要特点,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法。
下面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对联题为例,解析拟写对联应遵循的原则和解题技巧。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答对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命题指向。
近年来,对联命题材料开始由课内走向以课外阅读为主,尤其是指向当地人文资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
(2)弄清题目要求。
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审题,不要忽视题目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而偏离题意。
(3)遵循“宽对”规则。
中考对联题的拟写,一般只做“宽对”的要求,所以,应力求达到这样几点要求:一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是上下两联意思相关,上下衔接;三是上下两联结构对称,词性相同;另外,上下两联的字眼最好不要重复。
【题型扫描】一、拟写对联(2013内蒙古包头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任选一题)(1)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下联:。
(2)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
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
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
【解析】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对联的写作要求,并且认真分析上联的字数、结构、词性、节奏等特点,然后根据题目提供的答题要求或材料,选取与上联具有意义相关的对应词语。
如(1)小题,上联陈述的对象是“为人”,那么下联可以选择“做事”、“处世”等,还要注意后句与前句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
解答(2)小题,就要从题目所提供的情境中提炼意思,注意抓住地点、行为、情景等要素,拟出与上联相对的下联。
【参考答案】示例:(1)做事戒懒,懒会关闭成功门。
(2)白云观里望白云,云散见日升。
二、组合对联(2013甘肃兰州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
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
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花和尚唐三藏野猪林火焰山路阻败走大闹下联:故事情节:【解析】组合对联题以变相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比拟写对联题要简单多了。
只要根据对联的规则选择与上联对应位置词语意思相对的词语就行了,但解答该题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一定要熟悉与备选词语相关的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免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简述故事情节的要求此处不作细述)。
【参考答案】示例1:花和尚大闹野猪林故事情节: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途经野猪林。
两位押解差役受高俅指示,欲害林冲性命。
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林冲至野猪林,在关键时刻救下林冲。
示例2:唐三藏路阻火焰山故事情节:唐僧师徒西去取经,来到火焰山前,酷热难当,无法前行。
孙悟空借来芭蕉扇,扇灭大火,才得顺利西行。
三、链接对联(2013四川雅安卷)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①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
②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③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④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A.①孟子②诸葛亮③欧阳修④“三苏”B.①孔子②诸葛亮③欧阳修④“三苏”C.①孟子②诸葛亮③范仲淹④“三苏”D.①庄子②刘备③王安石④“三苏”【解析】链接对联题即是把对联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语法知识或名句默写、口语交际等结合起来加以考查。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积累知识的能力,解答时,应注意抓住所提供的对联与备选文化名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诗文名句和著作成就等信息,就能正确选择。
【参考答案】B【有错必纠】1.你一定有课外读书笔记本吧!包括课外阅读摘抄本,课外练笔本或收视笔记本。
请你为自己心爱的课外摘抄本或课外练笔本写一副对联式的自勉语。
现已拟出上联“天天阅读乐趣多多”,请拟写下联:【解析】做该题时,应把握对联的几个主要特点。
如有的同学对出了“时时运动身体棒棒”的下联,虽然对仗工整,格式正确,但显然不合乎题干的内容要求,因为锻炼身体与阅读练笔和摘抄“风牛马不相及”,不能体现命题者强调读写并重的考查意图。
可见,该同学没有遵循对联上下两联应该意义相关的规则,这当然就要失分了。
【参考答案】时时练笔情味浓浓。
2.请你用课题拟写下联:上联:《孔乙己》穿《皇帝的新装》;下联:。
【解析】对联要求上下句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句意相关或相对,词性相同。
如有些同学对出了“《俗世奇人》游《百草园》”、“《藤野先生》上《最后一课》”等下联,显然不合要求。
因为前者上下两联的字数不相等,后者上下两联的结构不相应,而“字数相等”和“结构相应”是对联的两个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邓稼先》讲《影子的故事》。
【升格演练】1.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传承文明,营造书香社会。
下联:,。
2.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文学社开展以“我爱校园”为主题的对联征集活动。
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四季美景养灵性,下联:。
3.围绕教材中涉及到的经典文学作品,你班开展了“集体视听”系列活动。
“话剧欣赏”活动中,你和同学们一起观赏了《(陈毅市长)选场》的话剧视频;“广而告之”话剧欣赏活动结束后,大家决定把这段话剧视频向全校宣传推介。
在宣传推介的过程中,晓华同学打算开展征集对联下联的话动。
他拟出的上联是“陈市长亲顾茅庐得良才”,请你尝试对出下联。
下联:4.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汪精卫送过一幅对联。
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
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幅对联的真正意思:上联:下联:。
5.结合下面报道的内容,补充下联,可宽对。
《眉山日报》报道:东坡区某妇女从银行取出一万元钱后,准备捐肾救女,却遭抢劫,妇女拼死护钱,被歹徒狂砍数刀,身负重伤。
歹徒被捕后,得知被害人已经不能为为身患尿毒症的女儿换肾时,悔恨万分,决定要捐出自己的肾来挽救被害人的女儿。
上联:母亲挺身救女惊天地下联:6.社区有一位老党员准备在自家大门上贴一副对联,他拟好的上联是“共产党恩泽四海”,一家人对出了四个下联。
请为这位老党员挑选一个最恰当的下联。
A.中国人意气风发B.毛泽东名重千秋C.子弟兵钢铁长城D.向前看万众一心7.中华大地,英才辈出。
为了弘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班级举行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班会。
让我们怀着对中华儿女的崇敬之情来完成下列任务。
为了给这次主题班会拟一副对联,同学们想出了一个上联,请你从下列8个短语中选用4个组成下联。
时代先锋看今朝兢兢业业谱新篇齐奋斗继往开来盼未来勇争先上联:忆往昔革命前辈开天辟地创伟业下联:8.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已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
”其下联中所蕴含的杜甫诗句是:,。
【参考答案】1.示例:播种知识,享受智慧人生。
2.示例1:满园书香育英才。
示例2:一片真情报恩师。
3.示例:齐仰之转变观念投明主。
4.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
5.示例1:歹徒良心发现动真情。
示例2:歹徒浪子回头悟良知。
示例3:歹徒迷途知返表悔意。
6.D7.看今朝朝代先锋继往开来谱新篇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对联的句法与结构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
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并列关系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
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
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
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
例如: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