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解析

合集下载

《唐诗三百首》注音版解析

《唐诗三百首》注音版解析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选编题辞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

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七言律绝二体。

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邪。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请以是编验之。

乾隆癸未年春日蘅塘退士原题ɡǎn 感yù遇sì四shǒu首zhī之yī一(张九龄)ɡū孤hónɡ鸿hǎi海s hànɡ上lái来,c hí池h uánɡ潢bù不ɡǎn敢ɡù顾。

cè侧j iàn见s h uānɡ双c uì翠n iǎo鸟,c háo巢zài在sān三z hū珠s hù树。

j iǎo 矫j iǎo矫z hēn珍mù木d iān巅,dé得wú无jīn金wán丸jù惧。

měi 美fú服h uàn患rén人z hǐ指,ɡāo高mínɡ明bī逼s hén神è恶。

jīn 今wǒ我yóu游mínɡ冥mínɡ冥,yì弋z hě者hé何s uǒ所mù慕。

ɡǎn感yù遇sì四shǒu首zhī之èr二(张九龄)lán 兰yè叶c hūn春wēi葳r uí蕤,ɡuì桂h uá华q iū秋j iǎo皎j ié洁。

xīn 欣xīn欣cǐ此s hēnɡ生yì意,zì自ěr尔wéi为j iā佳j ié节。

s huí谁z hī知lín林qī栖z hě者,wén闻fēnɡ风z uò坐x iānɡ相y uè悦。

唐诗三百首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原文与解析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唐朝文化的巅峰。

其中的每一首诗都展现了作者的才情和对人生的思考,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包括原文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些杰作。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描写北国壮丽自然景色的诗。

作者通过婉约的笔触,将壮丽的山河美景描绘得更加动人。

诗中的“鹳雀楼”象征雄鸟高翔之处,表达了人们对追求进步和超越的向往。

2.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极具意境的诗篇。

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和写实的手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与寂静夜晚的景象相融合,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3. 《送元二使安西》- 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是一首别离之作,王之涣用细腻的描绘将渭城的夏雨和人们心中的离别之情相结合,揭示了人生离别和岁月更迭的无常。

4.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一首寄托情感,表达沧桑之感的诗。

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个体在广阔宇宙中的渺小与无力感,体现了对身世无常的痛苦和无奈。

5. 《春思》- 韩愈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这首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作者通过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描写,将春天细腻娇媚的景象与怀人之情相结合,展现了人们深深的爱与思念之情。

通过以上几首唐诗的原文和解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唐诗的独特魅力。

这些诗句虽然历经千年,仍然让我们产生共鸣。

唐诗三百首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还是思考人生哲理,都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唐诗三百首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入的内容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并从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唐诗三百首》赏析附解析

《唐诗三百首》赏析附解析

唐诗三百首《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评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唐诗三百首中的山水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山水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山水诗1.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诗歌解析- 意境营造:-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了时间(傍晚)、季节(秋季)和地点(空山)。

“空”字不仅写出了山的空旷,更有一种宁静的氛围。

一场新雨过后,空气清新,秋意渐浓。

-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名句。

月光透过松林洒下斑驳的光影,清泉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明月、松林、清泉、山石,构成了一幅清幽明净的山水画卷。

-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竹林中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衣归来的女子;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那是渔舟顺流而下。

这两句使静谧的画面有了生机和活力,以动衬静,更显山林的清幽。

- 艺术手法:- 诗中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

如颔联的静景与颈联的动景相互映衬,明月、松林是视觉描写,清泉流淌是听觉描写,竹喧是听觉,浣女归是视觉等。

-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山中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 诗人简介与创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他的诗画艺术造诣很高,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这首诗创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辋川别业时。

当时的王维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在山林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此诗反映了他对这种宁静、自然的山居生活的喜爱。

4. 背诵与记忆要点- 可以先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画面,按照雨后秋山的整体景象(首联)、山中的明月清泉(颔联)、山林中的人物活动(颈联)、诗人的情感表达(尾联)这样的顺序来记忆。

同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如“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

1.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 诗歌解析- 意境营造:- 首句“移舟泊烟渚”,“移舟”点明了诗人的活动,“泊”字写出了船停靠的动作,“烟渚”描绘了烟雾朦胧的小洲,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唐诗三百首1-6年级

唐诗三百首1-6年级

唐诗三百首1-6年级一年级。

一、简单古诗示例及解析。

- 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鹅的古诗。

开篇用“鹅,鹅,鹅”三个重复的字,生动地模拟出鹅的叫声,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 “曲项向天歌”描绘出鹅弯曲着脖子向着天空唱歌的样子,非常形象。

-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则具体描写了鹅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在水中划动的画面,颜色对比鲜明,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白鹅嬉水图。

-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凝眸思故乡,低头思故乡。

- 解析:- 诗人在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一开始还以为是地上的霜。

这种错觉的描写很巧妙,反映出月光的皎洁。

- 后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当他抬头看到明月,明月常常是思念的象征,于是低下头就陷入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中。

二、学习要点。

- 朗诵:要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年级。

一、古诗示例及解析。

-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解析:-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景象。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诗人从眼前的景色入手,视野开阔。

-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名句,它不仅仅是在说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还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哲理。

- 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象。

春天的夜晚睡得香甜,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啼叫声。

- 诗人通过回忆夜里听到的风雨声,不禁担心起花儿被吹落了多少。

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变化的细微感知。

二、学习要点。

- 背诵:二年级开始要求熟练背诵所学的唐诗,并且能够准确无误地背诵。

- 生字的书写:要学会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注意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

唐诗三百首(注释、解析)

唐诗三百首(注释、解析)

虞世南浙江余姚人,官至秘书监,能文且为著名书法家。

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垂绥:绥本为古代系帽的带子,此指蝉下垂如长针状的嘴。

流响:不停地鸣叫。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叶。

藉:依赖,凭藉。

【解析】这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只饮纯净的露水,鸣叫声在桐叶中徘徊。

身在高处声音自然悠悠传出很远,并非是借那秋风的作为。

作者借声音自远的道理,说明了一个人只要立身高洁,自会扬名而不需要靠阿诀奉承,从而强调了人格的美和人格的力量。

诗中“自”和“非”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王绩山西河津人。

先在隋朝为官,唐朝建立后任太乐示,不久即辞官还乡,躬耕自娱,自号东皋子。

望野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泉:山边。

徒依:徘徊。

怀采薇:借伯夷、叔齐典故,表隐居之意。

【解析】这是一首朴实的写景诗,在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中别具一格:东边的山峦暮色苍苍,四处徘徊心更彷徨。

树巅罩上了秋色,山间落满了夕阳的霞光。

牧人赶着小牛回家,猎人满载收获下冈。

孤独中无人相识,只好把古贤怀念思唱。

作者写的是隐士,但流露的是怀才不遇时的孤寂的矛盾心情。

骆宾王,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著名的《讨武曌檄》,兵败后不知所终。

以诗文著名,为“初唐四杰”之一。

蝉咏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释】西陆:秋天。

南冠:囚犯。

玄鬓影:指蝉。

【解析】这首诗是作者因罪入狱后,借咏蝉对蒙冤的不满和苦闷:秋天里蝉声叫个不停,吵得狱中囚犯愁更深;这恼人的蝉声啊太讨厌,为何嘲笑我这白发老人?浓重的露水你已难飞,即使借着风你的叫声也低沉。

没人相信我品德高洁,更无法表达我一颗纯洁的心。

此诗感情细腻,于咏物中表情,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为咏物诗的名篇。

(完整word版)唐诗三百首解析

(完整word版)唐诗三百首解析

《琴歌》【作品简介】【原文】《琴歌》作者: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解】:1、广陵客:广陵客泛指弹奏古琴的人。

因为在古琴的流派一面有一个广陵派(扬州的),后来多用广陵指弹奏古琴的人了. 古有《广陵散》琴曲,晋名士嵇康擅此调,后来以“广陵客”称谓技艺高超的琴师。

2、《渌水》:琴曲名。

3、清淮:地近淮水。

【韵译】:今夜主人有酒,我们暂且欢乐;敬请弹琴高手,把广陵曲轻弹。

城头月明星稀,乌鹊纷纷飞散;严霜寒侵树木,冷风吹透外装。

铜炉薰燃檀香,华烛闪烁光辉;先弹一曲渌水,然后再奏楚妃。

一声琴弦拨出,顿时万籁俱寂。

星星为之隐去,四座沉默陶醉。

奉命出使清淮,离家千里万里;告归四川云山,是夜萌生此意。

【讲解】: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诗以酒咏琴,以琴醉人;闻琴怀乡,期望归隐。

这是一首听琴的歌,写了听琴时被音乐所陶醉的感受,并由此而动了归隐的念头,觉得要去赴任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既入仕途,又向往在诗酒和音乐声中怡然自得,表明了旧时代文人大都有的矛盾心情。

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煞。

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

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星隐去,四座无言。

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

描摹琴声,重于反衬,使琴声越发高妙、更加动人。

【评析】:这首诗通过对美妙琴音的赞叹,从而引起自己归隐的情思。

作者把“奉使”和“云山”对举,显然是对仕途的不满。

在描绘琴音效果上,此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借助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从而在动静形和室外的乌鸦纷飞、霜摧万木的悲凄景状进行鲜明对比,在极不协调的画面构置中,寄寓隐隐的忧情.他在另一首《不调归东川别业》诗中,一再表示:“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标题:《唐诗三百首》的深度解读与欣赏一、引言《唐诗三百首》是一部集唐朝诗歌精华的选集,由清代人孙洙编选。

这本书收录了唐代众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唐诗三百首》的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三、《唐诗三百首》的内容特点1. 主题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历史人物、爱情友情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风格各异:既有豪放壮丽的边塞诗,又有婉约细腻的爱情诗,既有寓意深沉的咏史诗,又有幽默诙谐的讽刺诗。

3. 语言优美:唐诗的语言精炼生动,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唐诗三百首》的影响《唐诗三百首》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诗词艺术,也对世界各地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教材,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论《唐诗三百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了解和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研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六、参考文献[1] 孙洙. 唐诗三百首[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2] 赵敏俐. 唐诗三百首解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3] 张海鸥.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注: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写作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琴歌》【作品简介】【原文】《琴歌》作者: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解】:1、广陵客:广陵客泛指弹奏古琴的人。

因为在古琴的流派一面有一个广陵派(扬州的),后来多用广陵指弹奏古琴的人了。

古有《广陵散》琴曲,晋名士嵇康擅此调,后来以“广陵客”称谓技艺高超的琴师。

2、《渌水》:琴曲名。

3、清淮:地近淮水。

【韵译】:今夜主人有酒,我们暂且欢乐;敬请弹琴高手,把广陵曲轻弹。

城头月明星稀,乌鹊纷纷飞散;严霜寒侵树木,冷风吹透外装。

铜炉薰燃檀香,华烛闪烁光辉;先弹一曲渌水,然后再奏楚妃。

一声琴弦拨出,顿时万籁俱寂。

星星为之隐去,四座沉默陶醉。

奉命出使清淮,离家千里万里;告归四川云山,是夜萌生此意。

【讲解】: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

诗以酒咏琴,以琴醉人;闻琴怀乡,期望归隐。

这是一首听琴的歌,写了听琴时被音乐所陶醉的感受,并由此而动了归隐的念头,觉得要去赴任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

既入仕途,又向往在诗酒和音乐声中怡然自得,表明了旧时代文人大都有的矛盾心情。

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煞。

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

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星隐去,四座无言。

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

描摹琴声,重于反衬,使琴声越发高妙、更加动人。

【评析】:这首诗通过对美妙琴音的赞叹,从而引起自己归隐的情思。

作者把“奉使”和“云山”对举,显然是对仕途的不满。

在描绘琴音效果上,此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借助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从而在动静形和室外的乌鸦纷飞、霜摧万木的悲凄景状进行鲜明对比,在极不协调的画面构置中,寄寓隐隐的忧情。

他在另一首《不调归东川别业》诗中,一再表示:“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

绂冕谢知已,林园多后的”,急欲弃官归隐,都说明了他“厌薄世务”的人生态度。

【作者介绍】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擅长五、七言歌行体。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

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

后刻苦读书。

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

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

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

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

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

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

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原文】《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作者:李颀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注解】:1、弄:乐曲。

(“时奏狡弄,则彷徨翱翔。

”王褒《洞箫赋》)2、房给事:姓房名琯,任给事中之职。

3、蔡女:蔡琰(蔡文姬)。

相传蔡琰在匈奴时,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4、有:通“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5、戍:边戍哨所。

6、苍苍:衰老、残破貌。

7、烽火:借代烽火台。

8、荒:边陲、边疆。

(“乞赐褒奖,以慰边荒。

”《三国志》)9、沉沉:低沉、阴沉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10、摵摵:落叶之声。

11、言:语助词。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左传》)12、更:gèng连词,与、和。

(“着尽工夫是化工,不关春雨更春风。

”杨万里《春兴》)13、将:语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

(“宫使驱将惜不得。

”白居易《卖炭翁》)14、且: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或、或者。

(“是且非邪。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15、酸:悲痛、悲伤。

(“日磾观状,益增酸哽。

”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16、断绝:不连贯,时断时续。

17、乌孙:汉代西域国名。

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

18、逻娑: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

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

19、迸泉:喷涌出的泉水。

20、飒飒:飞舞貌。

(“飒沓矜。

”鲍昭《飞鹤赋》)21、木末:树梢。

(“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园。

”李贺《十二月乐辞·七月》)22、呦呦:鹿鸣声。

23、东掖:指门下省。

门下省为左掖,在东。

24、凤凰池:中书省。

(“中书监令掌赞诏令。

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

”杜佑《通典》)25、青琐门:汉时宫门,这里指唐宫门。

26、高才:指房琯。

27、脱略:轻慢,不在意。

【韵译】:当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弹奏此曲总共有十八节。

胡人听了泪落沾湿边草,汉使对着归客肝肠欲绝。

边城苍苍茫茫烽火无烟,草原阴阴沉沉白雪飘落。

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

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来偷听。

慢揉快拨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

声如山中百鸟散了又集,曲似万里浮云暗了又明。

象失群的雏雁夜里嘶叫,象胡儿恋母痛绝的哭声。

江河听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声也停止了啼鸣。

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

幽咽琴声忽转轻松潇洒,象大风吹林如大雨落瓦。

有如迸泉飒飒射向树梢,有如野鹿呦呦鸣叫堂下。

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

房琯才高不为名利约束,昼夜盼望董大抱琴来奏。

【评析】:“蔡女昔造胡笳声”至“大荒沉沉飞雪白。

”六句单写《胡笳十八拍》曲子本身的精妙之处。

“汉使断肠对归客。

”一句,有言“归客”即蔡文姬,取文姬归汉之故。

细想之似为不妥:文姬归汉,“汉使”有何断肠之处?施同以为,此“汉使”“归客”都应同前句之“胡人”是虚指。

即言:胡人闻《胡笳十八拍》而落泪,汉朝在胡的使臣们看见他人归汉,闻之更加思乡断肠。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

”十八句写董大抚琴之高技。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两句为因果关系,后句是“深山妖精来窃听”的倒装。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两句直写琴声,其声如“夜失群雏雁之酸嘶,胡儿之断绝恋母声。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两句用典,是写琴意。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是“寄房给事语”。

前两句突写房琯位高权重,后两句与前语构成转折关系。

“日夕望君抱琴至”的原因有二:一是董大琴技神妙;二是“高才脱略名与利”。

是继续对董大的肯定,更是对房琯人品的赞美。

【作者介绍】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擅长五、七言歌行体。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

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

后刻苦读书。

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

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

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

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

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

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

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作品简介】【原文】《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作者:李颀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解】:1、觱篥:也作筚篥,似唢呐,以竹为管,以芦为嘴,汉代由西域传入。

2、龟兹: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3、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

4、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5、傍:靠近、临近,意同“邻”。

6、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7、解:助动词。

能、会。

(“苦雨终风也解晴。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8、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

9、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

可译为,本来,自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0、飕飗:拟声词,风声。

11、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12、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

13、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

14、相与:共同、一起。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源明《移居二首》)15、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

16、黄云:日暮之云。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李白《乌夜啼》)17、萧条:寂寥、冷落。

18、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

19、上:上等的,美好的。

(“上客从赵来。

”《战国策》)20、新:清新。

21、岁夜:除夕。

22、声:动词,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

”谭嗣同《仁学》)【韵译】:南山截来的竹子做成了篥,这种乐器本来出自西域龟兹。

它传入中原后曲调更为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们奏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