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肌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整理)糖尿病治疗药物现状及其国内外新药研究进展-0418

糖尿病治疗药物现状及其国内外新药研究进展(2010-03-18)一、糖尿病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理、代表药等(一)促进胰岛素分泌(ATP通道阻断)1、磺脲类:磺脲类药物已在临床上应用近40年.它通过与胰岛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刺激胰岛素分泌,降低HbA c水平1 ~2 。
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均显示磺脲类药物治疗可以改善I型糖屎病病人的胰岛素受体及(或)受体后缺陷,可能以改善受体后缺陷为主,从而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及胰外降血糖作用。
因此,它只适用于尚存在一定数量有功能胰岛p细胞的病人,是Ⅱ型糖尿病病人开始用药治疗的合理选择。
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作为第一代药物,由于作用时间长.低血糖风险太,在许多国家已较少使用目前临床上常选用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如格列毗嗪(Glipizide),它具有释放缓慢、作用时间短、效力太、副反应小等优点,但是否能改善血糖控制而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尚不清楚。
低血糖仍是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副反应。
酗酒、饮食无规律、肾功能不良及药物问配伍等均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另外,磺脲类药物对糖屎病并发症的较长期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议。
格列美脲(Glimepiride Glimepiride)是优于格列本脲的新型口服磺脲类药物。
它通过与有功能的胰岛p细胞结合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也有胰外降血糖作用该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胰岛素伍用治疗对磺脲类药物失效的Ⅱ型糖屎病。
临床试验显示,格列美脲还可降低HbA c水平2.1 ~2.3 其代谢主要在肝脏,因此肾功能不良的病人仍可使用与格列本脲相比,格到美脲较少引起低血糖服药2~3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且药效可持续24小时开始用药量为lmg/d,1~2周后可增加剂量,但最多不超过8mg/d作用机理:胰岛β细胞膜含有磺酰脲受体及与之相偶联的ATP敏感的钾通道[Ik(ATP)],以及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
当磺酰脲类药物与其受体相结合后,可阻滞Ik(ATP)而阻钾外流,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胞外钙内流。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李婉娇;李强【摘要】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约占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人数的2/3.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慢性低度炎症、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血管钙化和高凝状态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可加快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心脏病的进展.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心脏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可导致心功能异常并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本文综述了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当前及未来潜在的治疗方法.【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9(018)007【总页数】4页(P536-539)【关键词】糖尿病性心肌病;抗高血糖药物;心脏重塑;发病机制;治疗【作者】李婉娇;李强【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血管病变是继发于DM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DM患者在没有其他心脏危险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压和显著的瓣膜病)的情况下存在异常的心脏结构和表现。
临床上,DCM的特征在于舒张功能障碍,而射血分数保持不变。
Tate 等[1]认为DCM结构改变的标志是间质和周围血管纤维化以及左心室(left ventricle,)肥大。
目前认为DCM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症、代谢以及能量产生改变等[2],但其潜在的致病机制仍不清楚。
1 DCM的临床特征DCM的特征在于对DM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早期损害,并伴随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
LV肥厚是DCM的主要形态学改变,超声心动图可示LV后壁和隔膜壁厚度增加。
代谢功能障碍、高胰岛素血症、氧化应激和炎症是DM患者中LV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SGLT2抑制剂治疗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报道⑵,仅有二甲双肌能够降低心肌梗死以及全因 死亡的风险,但是并不能缓解心衰的发展。而其他 一些降糖药物,如磺酰类甲苯磺丁服、嗟輕烷二酮 类罗格列酮、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西格列汀等,甚 至可能会提高心衰发生的风险。因此,2008年美国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要求抗糖尿病药物在进入临床前 都必须进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价。在这种背景之 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 sodium-glucose co transporter type 2, SGLT2 )抑制剂的发现不仅满足了 临床降糖需求,其心血管方面的获益也被意外发现。
蛋白激酶1是否是SGLT2抑制剂在心肌细胞的直 接靶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3.2.2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慢性系统性炎症与 氧化应激密切相关,在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中发挥 关键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微血 管、大血管和心脏功能缺陷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进 行评估,因为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关联,并直接受到全 身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在代谢紊乱的前驱 糖尿病大鼠模型以及T2DM模型db/db小鼠中,恩 格列净给药处理的动物心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均 被显著抑制,这是SGLT2抑制剂直接保护心脏的原 因之一问。在心肌梗死的大鼠模型中,达格列净通
过增加巨噬细胞的活化以及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分 化,起到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3.2.3调控心肌能量代谢心肌能量代谢与心衰 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能量代谢障碍相伴的心室重 构被认为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理机制「切。在生理
抵当汤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临床观察

实验方法与过程
实验方法
实验组患者接受抵当汤治疗,每日1剂,连续治疗3个月。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包括降糖、降压、降脂 等药物治疗。
实验过程
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 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指标设定
生存分析
对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分 析,采用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等进行比较。
结果展示与解读
表格展示
将实验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包括各项指标的均值、标准差、
最小值、最大值等。
图表展示
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如折 线图、柱状图、饼图等,以更直
观地反映数据变化和趋势。
结论解读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抵当汤 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效果,并
参考文献
该文献对抵当汤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试验进行了系统评价 ,结果表明抵当汤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和生存质量等 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该文献研究了抵当汤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安全性问题,结果 显示抵当汤在常规剂量下使用是安全的,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 起一些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该文献对抵当汤与其他药物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抵当汤在改 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尿病心肌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抵当汤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心 血管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治疗糖
尿病心肌病的目的。
抵当汤的抗炎、抗氧化、改善内 皮功能等作用可能与中药的多种 药理成分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 定的偏倚,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
量以验证结论。
本研究未对抵当汤的具体作用机 制进行深入研究,未来可以开展
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摘要:药物治疗糖尿病包含降糖药治疗与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西药控制该疾病,但存在较大副作用,全球也在不断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糖尿病药物,而提高降糖效果,降低副作用。
本文主要综述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新研究降糖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和副作用等,旨在为医务人员与患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胰岛素糖尿病(DM)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是糖尿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人们生活不断改善,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问题逐渐增加。
糖尿病病机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
患者机体长期维持高血糖状态,其肾脏、眼、心脏、血管、神经等也会受到慢性侵害而发生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病因包含遗传与环境因素,饮食、运动、家族史等均可导致糖尿病发生。
临床治疗糖尿病需要患者限制饮食、加强运动,若食疗与运动不能控制,则需要长期坚持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
1胰岛素临床在治疗1型糖尿病与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则给予胰岛素治疗,还有一些不能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糖尿病也可以通过胰岛素治疗。
但胰岛素仅可以替代补充患者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起到降低血糖,降低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的作用,并不能根治疾病。
强化胰岛素治疗是指一些患者胰岛β细胞缺乏,单纯在三餐前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控制空腹血糖与餐后夜间血糖,因此采用多次多成分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使患者形成正常胰岛素生理作用,从而产生控制血糖效果。
常用胰岛素类型包含: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谷赖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等。
朱莹等[1]在GDM治疗中比较赖脯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前者FPG、2hPG,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单日用量,低血糖总发生率,特别是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后者,两组孕妇中餐前低血糖发生率与母婴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相似。
说明赖脯胰岛素相比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在降低血糖、安全性等方面效果较好,在母婴结局方面影响相似。
利拉鲁肽防治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利拉鲁肽防治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李向庚;高媛;杨浩;孙淑艳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年(卷),期】2024(9)4
【摘要】糖尿病心肌病(DCM)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利拉鲁肽是一种降糖药,还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从DCM发病机制的角度出发,以利拉鲁肽对DCM的治疗作用为中心进行论述,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利拉鲁肽治疗DCM的最新进展。
【总页数】5页(P21-24)
【作者】李向庚;高媛;杨浩;孙淑艳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研究生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
【相关文献】
1.艾塞那肽与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防治效果及对机体免疫的影响研究
3.lncRNAs在糖尿病大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利拉鲁肽对其防治作用
4.利拉鲁肽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脏脂质异位沉积的效果和机制研究
5.穴位埋针防治利拉鲁肽治疗糖尿病引起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合并心衰预防措施、药物治疗、治疗进展及面临问题

糖尿病合并心衰预防措施、药物治疗、治疗进展及面临问题心衰是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且糖尿病合并心衰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两者合并时,患者的心血管结局恶化、住院和心衰进展风险增加。
因此,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
在心衰发生前,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来预防心衰心衰是一种未被重视的糖尿病并发症。
在糖尿病患者中,心衰患病率高达22%,且发病率在不断增加。
糖尿病患者心衰风险高,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心肌病,最终诱发严重心衰。
此外,长期高血糖也会导致自主神经病变、微循环功能障碍及代谢和能量的改变。
预防糖尿病合并心衰,首先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按照医嘱降糖、降脂,科学管理体重。
出现以下六种症状引起重视:体力差;气短;夜间睡觉经常被憋醒;手脚容易冰凉;全身性水肿;突发的神志淡漠或人格改变等。
如出现以上症状应尽早去医院检查确诊。
如果能够早诊早治、积极接受治疗,并且注重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按时监测及检查,糖尿病患者能够预防心衰等并发症,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心衰合并糖尿病选择药物治疗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可通过抑制钠和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钠和葡萄糖通过尿液排泄,从而达到渗透性利尿,减轻心脏负荷;此类药物还通过降低血糖、体重、内脏脂肪和尿酸等改善代谢异常,增加心脏中酮体氧化,通过改变能量底物,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做功效率。
常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索格列净、卡格列净等。
2)二甲双胍对于稳定性心衰患者,二甲双胍应做为优先选择。
但是急性心力衰竭时应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出现乳酸性酸中毒,导致低氧血症,急性心力衰竭时尽量避免应用二甲双胍。
3)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还具有促进尿钠排泄、降低体重等功能。
MAPK+与糖尿病心肌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及并发症专栏・MAPK与糖尿病心肌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4.02.016作者单位:050000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通信作者:张力辉,Email:zhanglihui10510@163.com李娜 朱秋霄 袁玲玲(综述) 张力辉(审校)[关键词]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类;糖尿病并发症;心肌/细胞学;心肌疾病/病因学;细胞凋亡;综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据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1畅6%,而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cardiomyopathy,DCM)是指特发于糖尿病患者,除外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以心室舒张或收缩功能障碍及心脏结构改变为主要表现、最终可进展为心力衰竭的一种疾病[1]。
糖尿病性心肌病变与糖尿病特有的代谢异常有关,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糖脂代谢紊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炎症、氧化应激等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2]。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糖尿病心肌病存在心肌细胞凋亡[3-5],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MAPK)通路与心肌细胞凋亡有关[6]。
阻断MAPK通路或将是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新趋势。
1 MAPK通路与凋亡1.1 MAPK通路组成 MAPK是在哺乳动物中广泛表达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包含4个主要家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1/2,ERK1/2),p38,c-Jun氨基端激酶/应激活化蛋白激酶(c-JunN-terminalkinase/stressactivatedproteinkinase,JNK/SAPK),ERK5/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BigMAPkinase,BMK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引言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 CAN )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代谢异常引起的全身神经病变的一部分,是2型糖尿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2.5%~50.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CAN[1]。
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一旦发生将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脏意外的风险。
有文献报道,若糖尿病并发CAN,5年死亡率高达53%,而自主神经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仅为15%[2],但本病起病较隐匿,早期不易为患者和医生所重视,明显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在病程较长的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其引起的无痛性心肌梗死可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而威胁生命,早期诊治可延缓病情进展,晚期CAN呈不可逆改变。
本文就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生理学机制:正常心脏自主神经作用有一定均衡性,对整个心脏所产生的效应并非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二者的总和,而是通过各种反射途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达到动态平衡。
它主要表现为心率为适应人体需要而呈持续波动。
副交感神经对心率的影响是通过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来实现的,而胆碱能受体对这一过程的反映是增加了细胞膜K十浓度,阻滞激活起搏点起搏电流的超极化;交感神经影响心率是靠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介导的,β肾上腺素受体激活环磷酸腺苷(cAMP)介导的细胞膜蛋白质磷酸化、L-钙通道电流和起搏电流的增加,最终结果是使本来缓慢的心脏舒张期去极化加速。
在静息条件下迷走神经张力占优势,心动周期变异很大程度上独立依赖迷走神经的调控[3],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活动不断互相影响。
窦房结具有丰富的乙酞胆碱脂酶,能够快速水解乙酰胆碱,所以任何迷走神经冲动对窦房结的影响只是暂时的。
如果副交感神经作用超过交感神经,可能是通过以下两个独立机制实现的:(1)与交感神经冲动相关的去甲肾上腺素发生类胆碱能性下降;(2)对肾上腺素刺激存在一个类胆碱功能的减弱。
1.2病理机制:代谢异常包括神经组织的非酶糖化,肌醇缺乏和山梨醇集聚。
山梨醇代谢途径分布在糖尿病并发症的好发组织,如视网膜、神经组织、肾及其他组织。
DCCT研究证实,高血糖引起醛糖还原酶活性增高,导致多元醇代谢通路激活,大量山梨醇积聚于神经组织和眼、肾,是这些部位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之一。
高血糖通过各种途径导致山梨醇增加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潜在变化。
蛋白激酶C活跃使血管收缩,供应神经血流下降[4];过氧化一氧化氮产物可以使过氧化亚硝酸盐形成,内皮神经损伤,这一过程是亚硝酸化应激反应所致[5];而免疫因素、神经生长因子的减少[6]、必需脂肪酸减少[7]、糖基化终末产物过早形成均导致内皮神经系统损伤、神经缺氧,使核糖基化的多聚二磷酸腺苷(ADP)形成,三磷酸腺苷(ATP)减少,导致细胞坏死和神经损伤[8]。
2. 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2.1 运动不耐受:CAN患者在运动时心率和血压下降,冠脉输出减少,其原因主要是CAN病人在运动时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脏舒张时灌注功能受限,射血分数下降。
2.2 术间心血管不稳定性: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研究发现CAN患者术中更需要血管升压药的配合,正常血管收缩和心动过速的反射并不能完全补偿麻醉时血管舒张所造成的影响。
一些研究者表明CAN个体在术间存在更严重的低体温[9],低血压[10]。
2.3 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从卧位至立位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11],称为体位性低血压。
在正常情况下,由卧位到立位由于重力的影响循环血液重新分配,回心血量减少,使心输出量下降,正常神经系统通过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使心血管交感神经产生代偿的心动过速和周围血管收缩以至于血压保持正常。
而发生CAN时,主要是交感神经血管舒缩传出神经纤维尤其是支配内脏血管的传出神经纤维受损[12],不能适时产生代偿性心动过速及血管收缩,引发体位性低血压。
存在体位性低血压的病人常常表现为轻度头痛、晕厥前综合征(如头昏、虚弱、疲劳、视物模糊、颈痛)然而许多病人虽有明显的血压降低但无临床表现,所以进行CAN的功能试验可以帮助我们尽早区别其它原因的疲劳、头痛并进行干预治疗。
2.4 无痛性心肌缺血和心脏去神经综合征:CAN可能导致周围小动脉痉挛,增加血流阻力;影响血管舒缩导致血管渗透性增加,从而在动脉结构重建中起作用,上述表现发生在冠脉血管时导致CAN患者的心肌缺血发病率增加。
而CAN传入神经的失神经作用,使病人更容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导致误诊误治率增高。
Marchant B等[13]观察应用血管造影术及心室造影术测量22名糖尿病患者与30非糖尿病患者均具有相同的心室功能和同等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病人在运动中均表现心肌缺血,而其中16人无疼痛表现,这16人中有10人为糖尿病患者。
在亚组分析中糖尿病病人亚临床自主神经病变与无痛性心肌缺血相关。
如果一个病人在胸部任何部位发作疼痛都应首先考虑心源性的,如果出现无法解释的疲劳、混乱、劳累、水肿、恶心、呕吐、出汗、心律失常、咳嗽、呼吸困难应该警惕无痛性心肌梗塞的可能[14]。
2.5 死亡率增加: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病人容易发生心肺暂停、对低氧血症的反应下降,对低血糖的认知性减低;病因分析:与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共同存在的CAN使心血管有关的死亡率明显增加。
Gerritsen J等[15]对159例2型糖尿病随访8年亦证明心血管致死率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正相关,其他研究也证明CAN是高危因素。
3. 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目前常用的检测糖尿病CAN 的方法包括标准心血管反射试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分析以及影像学方法(核素显像)等,前3项因具有无创性和简便性已大量应用于自主神经病变的检测中,并可用于研究自主神经病变和糖尿病相关因素如肥胖、血糖控制、胰岛素抵抗和颈动脉硬化等的关系,而核素显像因可以提供心脏自主神经支配受损的直接证据而受到重视。
糖尿病CAN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200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发表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专家共识,建议采用多项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来诊断CAN[16]。
Ewing提出的5种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17]是临床上自主功能测试的金标准[1]。
试验内容包括:(1)R-R间距变异(2)Valsalva动作反应指数(3)卧位变立位的心率变化(4)卧立位血压差(5)紧握试验。
以上功能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重复测试且无创安全,是容易操作的诊断方法。
但是,Valsalva动作禁用于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并且试验干扰因素多,难以完全控制。
目前常用综合试验方法来测试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其中只要有一项实验结果异常便预示了早期自主功能障碍[18],心血管反射实验中有2项或2项以上结果异常,便可确诊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
其中Valsalva 试验、深呼吸及立卧位心率变化较敏感,以深呼吸心率变化应用较广泛,特异性80%。
心率变异性分析(HRV)是指窦性心律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改变的现象,是反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
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AECG) 能很好地反映心率昼夜变化的规律,因此用它来记录和分析HRV[19]。
HRV根据分析指标不同主要可分为时域分析(time domain)和频域分析(frequency domain)。
时域分析指标[20]包括:①RR间期标准差(SDNN):规定时间内RR间期的标准差,用于评估心率总体变化的大小,反映了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对心率的复合调节功能[21]。
②均值标准差(SDANN):规定时间内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用于评估心率变化中长期慢变化成分。
③RMSSD:全程相邻RR间期之差的平方根,用于评估快变化成分的大小。
④HRV三角指数:RR间期总个数除以RR间期直方图高度,用于评估心率总体变化的大小。
⑤PNN50:相邻RR间期相差>50ms的心搏数占RR间期总心搏数的百分比。
⑥NN50: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心搏数。
⑦SDSD:相邻RR间期之差的标准差。
频域分析是对动态心电图所得心电信号经傅利叶法(FFT)转换为频谱图,将频谱分为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极低频功率(VLF)、超低频功率(ULF)四种[22]:①总功率(TP):频率范围0.40 Hz,表示24 h内HRV的总和。
②高频功率(HF):频率范围0.15~0.40Hz,反映的是迷走神经调节功能。
③低频功率(LF):频率范围0.04~0.15 Hz,反映的是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复合调节功能。
④极低频功率(VLF):频率范围0.0033~0.04 Hz,反映的是外周血管舒缩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
⑤超低频功率(ULF):频率范围≤0.0033 Hz,反映的是人昼夜周期节律和神经内分泌节律的影响。
⑥LF/HF:反映了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均衡性。
近年来,众多临床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分析是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预测指标,因此异常的心率变异性可用来诊断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23]。
Cabezas-Cerrato等[24]研究发现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特别是低频功率分析)与心血管反射试验(CRT)相比,能更好的诊断早期阶段的CAN。
Viggiano等[25]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与健康受试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甚至在无临床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症状时,其LF频域分析显示出心率自主调节的异常。
而Howorka等[26]证实,与单一体位试验相比,改进的在直立负重试验中进行短期HRV频谱分析显示了对自主功能障碍评估的敏感性。
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分析是指通过动脉内血压变化引起反射性窦性心率改变的敏感程度,是分析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之一[27]。
经典的检测BRS的方法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强制造成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来观察反射性的心率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利用血压的自发变化来检测BRS,分析指标也分为频域分析和时域分析。
在15分钟仰卧位状态下进行心电图及连续血压测定[28]。
BRS<10 mmHg/ms就被认为是有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29]。
目前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BRS受损。
Ruiz等[30]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BRS时域和频域指标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者(5.25vs.7.55ms/mmHg,6.87vs.9.01 ms/mmHg,P均<0.001),且BRS时域和频域方法有较强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