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曲中红曲霉的简易分离方法
酿酒大曲中酯化红曲的分离及应用

c o n t a mi n a t i o n [ J ] . S c i T o t l a E n v i r o n ,1 9 9 6 ,1 8 1 ( 3 ) : 2 0 1 7 2 0 8 .
作者简介 : 李绍亮 , 男, 高级 工程 师, 国家级 白酒评委 , 国家 白酒专 业 委 员会委 员, 河南省 宋河酒业股份 有限公 司总工程师。 ★ 通讯作者 : 李亚凤 , 女, 兰州大学硕 士研究生。
2 . 3 样 品测 定
在2 . 1 和2 . 2 建立的方法基础上 , 对本厂供试酒 样1 # 、 2 # 、 3 # 进行测定 , 测定结果如表 3 所示 。本厂 酒样 中铅 、 锰这两种重金属元素均未检出, 即待测样
关键词 : 酿酒 ; 大曲. 舀 化红曲 ; 分 离; 应用
中图分类号 : T S 2 6 2 . 3 ; T S 2 6 1 . 1 1 ; T S 2 6 1 . 4
文献标识码 : B
1项 目的研 究背 景
香型应运而生 的同时 ,消费者 白酒的质量提出更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 、 科技 的发展 , 中国白酒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 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各种
【 2 】 钟 国辉 , 索珍 . 原子吸 收光谱法 测定动物 性食 品中铜锌 铁钙镁 【 J 】 .
理化检验: 化学分册, 2 0 0 3 , 3 9 ( 4 】 : 2 4 0 — 2 4 2 . 【 3 】 李 学章 , 贺 与平 , 李维香 . 原子 吸收法测定 三七 中的铜 、 镉和锂 【 J 1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1 2 - 2 3
降胆固醇红曲霉的分离筛选及培养条件研究

量为 8%,发酵的最佳温度为 30℃,发酵培养基的初始 pH 值在 4~6 之间。
关键词:红曲霉;胆固醇;接种量;温度;初始 pH
中图分类号:TS 2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17 (2020) 05-0005-02
发酵培养基:在 1 000 ml 蒸馏水中加入胆固醇 0.3 g,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大量
研究成果表明,高胆固醇膳食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有关
系,降低胆固醇含量可相应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
[1-3]
。由此可见,维持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在正常水平对人
葡萄糖 70 g, KH2PO4 1.5 g,MgSO4∙7H2O 0.5 g, NaNO3 2
菌株,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研究,探索最佳的发酵条件,
对于开发研究降脂食品和药品意义重大。本实验以市售的
红曲米为原料,从中分离筛选红曲霉菌株,并进行培养条
件研究,旨在为降脂成分的规模化发酵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和经验参考。
红曲霉筛选
将 10 g 红曲放入装有少量玻璃珠的 90 ml 生理盐水中
[4]
振荡 20 min,得到红曲霉的原菌液。在无菌条件下将原菌
1.3.2
分解胆固醇能力鉴定
胆固醇降解定性分析采用铁矾显色剂显色法[6]:筛选出
1.1 试验材料
的纯菌株经活化后分别接种到麦芽汁液体培养基中,相同
市售红曲。
1.2 培养基
麦芽汁培养基:取一 1 000 ml 烧杯,加入 100 g 麦芽粉
和 300 ml 蒸馏水,置于水浴锅中 65℃糖化完全后,补失
实验三红曲色素提取

1
红曲霉菌 红曲 红曲色素
2
3
红曲霉菌 红曲霉菌是一种对人 类有益的真菌,红曲霉 菌能使大米发酵制成红 曲米。 红曲霉菌菌丝具有横 隔、多核、分枝较多且 不规律。 由红曲霉接种于大米
特性:
红曲菌是腐生真菌,生长的最适pH为3.5-5,能耐 pH3.5,尤嗜乳酸。 生长温度为26-42℃,最适温度为32-35℃;能耐 10%乙醇。 能合成生物素、泛酸、尼克酸硫胺素、核黄素等。 还能产生色素、乙醇、琥珀酸及少量乳酸、醋酸 等。红曲菌的液化型α-淀粉酶的活性弱,而糖化 型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故可用来生产红色麦芽 糖。红曲菌的蛋白酶的活性较高。 红曲霉可代谢生成多种酶类,有葡萄糖淀粉酶、 葡萄糖苷酶、蛋白水解酶、酯化酶等。
• 5.成品质量检查
•
外观检查 : 曲粒表层光滑紫红, 曲粒中心呈玉色, 不得有空心和红心。曲粒断面菌丝均匀,具有红曲特有的 曲香, 不得有酸气等不正常气味。 • 生物与理化项目检查: 水分12%以下 , 容量 (l00mL)44.5~46.5g, 淀粉含量59%~62%, 无细菌 和其他霉菌污染。
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是一种由红曲霉 属的丝状真菌经发酵而成的 优质的天然食用色素,是红 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 红曲色素,红曲色素分为 黄色素、橙色素和紫红色素。 商品名叫红曲红,是以大米、 大豆为主要原料,经红曲霉 菌液体发酵培养、提取、浓 缩、精制而成,或者是以红 曲米为原料,经萃取、浓缩、
红曲色素
2、将红曲粉放于 500mL 三角瓶中, 加入提 取液(丙酮 : 水 =80:20)200-300mL;
3、室温下摇动10-15min左右,过滤;
4、在旋转蒸发仪中减压蒸去丙酮( 尚有水分, 60℃ );
红曲霉的分离及其红曲米的生产

# 讨
论
单孢子分离技术中最关键的是要得到足够稀疏 度的孢子溶液, 最好是每个培养皿中孢子的数量不
・& &・
贵 州 化 工 / 0 1 2 3 4 05 3 ? L 1 D 7 B = 8 K 0 > 6 9 ;
作者简介
& " " (年 &月 第* "卷第!期
(收稿日期 & ) " " # , ! ! , ! !
・# &・
贵 州 化 工 ? = < N P 7 =G P F > < : 9 ; Q 8 O = 4 R S T
# & & %年 #月 第" &卷第!期
红曲霉的分离及其红曲米的生产
, , , , " 税小波 ! " 杨国彬 ! " 梁宗琦 # " 刘爱英 # " 雷帮星!,
( 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 ; 贵州大学真菌资源研究所, 贵州贵阳, ; ! $ % % & & ! ’ # $ % % & & # % 贵州大学—赤天化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贵州贵阳, ) " $ % % & & ! ’ 摘 要 根据红曲霉菌的性质, 用双抗淀粉培养基从红曲米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红曲霉菌株 (! " # $ % & ’ % ) , 用该菌种生产的红曲米色泽为紫红色, 总色价为! / 。 ( ) ! * " &+ , 关键词 红曲霉 红曲 分离 红曲色素 中图分类号
0 . / # % $ 1
文献标识码 2
文章编号 ! ( ) & & ’ 3 / * ! ! # & & % & ! 3 & & # & 3 & "
山西边城酒大曲中优势霉菌的分离和形态鉴定

山西边城酒大曲中优势霉菌的分离和形态鉴定作者:刘文英解谦刘建霞刘丽敏周丽青李慧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7期摘要:本研究对山西边城酒大曲样本进行初步分离、纯化,获得2种霉菌:L1和L2。
显微镜形态观察鉴定发现:L1菌株的菌落颜色为灰黑色、有细长皱褶、形状不规则、形态较大,L2菌株的菌落颜色为白色、菌丝呈放射状、形态较大,且L1和L2都可看到帚状的分枝和膨大的孢子囊;对2个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研究鉴定表明:利用氮源方面,两个菌株在含有酵母粉和牛肉膏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利用碳源方面,2个菌株都能利用葡萄糖、半乳糖以及麦芽糖,但是都不利用蔗糖。
通过对边城酒的优势霉菌的检测,为边城酒生产过程中综合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为酒曲生产工艺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边城酒;霉菌;酒曲;分离和鉴定中图分类号:TS262.3 文献标识码:A前言我国的酒类繁多,各具特色,并且我国酒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酿酒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夏朝时期就有历史记载。
酿酒的关键在于酒曲,酒曲可分为:麦曲、大曲、小曲、红曲、麸曲[1-2]。
对于边城酒的相关研究可以提高边城酒的生物营养价值,以及边城酒的综合质量[3]。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边城酒酒厂提供。
1.2 培养基的制备查氏基础培养基:硝酸钠3g、磷酸氢二钾1g、氯化钾0.5g、蔗糖30g、琼脂15g、水1L、pH4.7。
在121℃下灭菌30min。
提供碳源培养基:葡萄糖、麦芽糖、硝酸钠1g、磷酸氢二钾1.3g、磷酸氢二铵0.5g、硫酸钠0.8g、水1L。
在121℃下灭菌30min。
提供氮源培养基:硫酸铵0.8g、蛋白胨、酵母粉、硝酸钠1g、亚硝酸钠1g、水1L。
在121℃下灭菌30min。
PDA培养基:(去皮马铃薯、琼脂、水、葡萄糖);取去皮处理干净的马铃薯200g,切成小块,加入水1000mL后煮沸30min左右,用多层纱布过滤,取滤汁,再依次加入琼脂、糖分装于试管中。
浓香型白酒大曲中酵母菌的分离和鉴定

大曲是酿制传统大曲酒的糖化剂 、 发酵剂和增香剂 , 同时也是传统白酒酿造的中间原料和生产动力 , 含有多 种微生物及产生的多种酶类 , 在酿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 糖化 、 发酵和生香的作用 , 直接或间接影响白酒的产量 、 质量和风格
[1-3]
。 浓香型习酒大曲的制作工艺为自然发
试剂和设备 0.067 %孟加拉红 ,青霉素钠 (添加量为 1600 U/mL); UNIQ-10 柱式细菌基因组 DNA 抽提试剂盒 , 购自上海 生 工 生 物 工 程 技 术 服 务 有 限 公 司 ;2 ×Taq PCR MasterMix, 购自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PCR 扩增引物 , 1.2
23分子鉴定结果dna提取和pcr扩增以ef4和ef3为引物通过酵母菌特异性pcr反应扩增得到18srdna序列扩增产生的dna片段为单一条带大小长度约为1500bp扩增产物无明显非特异扩增现象结果见图118srdna序列相似性测定5株大曲酵母菌18srdna约1500bp的序列测得序列向日本ddbj数据库提交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序列搜索检索结果见表4
测序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完成 。
1.4.3.3
菌株同源性比对
用 18S rDNA 序列的测序结果在 GenBank 数据库中 进相似性 。
2 2.1
结果与讨论 大曲酵母菌纯菌株分离结果
从习酒大曲 (发酵期 )中分离到优势酵母菌 24 株 , 根
张文学 (1963- ), 教授 , 博导 , 研究方向 : 发酵工程 ,E-mail:foodbiotech@ 。 通讯作者:
40
酿酒科技
· 2010 年第 5 期 ( 总第 191 期 ) LIQUOR-MA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No.5(Tol.191)
红曲霉的分离纯化

红曲霉的分离纯化傅慧华摘要:红曲霉属真菌门(Eumycophyta)、子囊菌纲(Ascomycetes)、真子囊菌亚纲(Euascomycetes)、红曲霉属(Monascus)。
红曲霉是腐生真菌,生长的最适pH为3.5~5,能耐pH3.5,尤嗜乳酸。
生长温度为26~42℃最适温度32℃~35℃,能耐10%乙醇。
红曲霉以其能产大量的天然红色素而受到关注。
长期以来,国内外微生物工作者对红曲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传统的酿酒、制醋、着色剂以及进行关于生产淀粉酶、糖化酶等的研究与探讨。
而对于药用及其他用途仅停留在《本草纲目》、《兽医本草》中的记载:红曲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等。
从上世纪80年代前后,国内外微生物学家才开始对其药用价值进行研究与探讨,近年来,对红曲霉中功能因子的分子结构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关键词:红曲米;红曲霉;酵母菌;分纯;1.菌种分离1 实验材料1.1 红曲米:取自广西武宣地区,是居民制作红糟酸所用的发酵剂。
1.2 培养基:①孟加拉红培养基②PDA培养基③营养琼脂④营养肉汤1.3无菌生理盐水1.4其他实验用品试管,三角烧瓶,量筒,玻棒,高压蒸汽灭菌锅,PH试纸(PH5.5-9.0)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等2.实验步骤2.1培养基的配制按实际用量计算后,按配方称取药品放入三角瓶中,其中营养肉汤1.8g,营养琼脂0.33g,孟加拉红3.16g加水100ml加热溶解并不断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包扎,于115℃高压灭菌20分钟(由于当时疏忽导致灭菌温度没有达到121℃)2.2生理盐水的配制称取Nacl0.85g加水100ml后加热溶解,包扎于115℃下灭菌20分钟,2.3其他工具灭菌移液枪头,移液管等2.4无菌检查将无菌的营养肉汤,营养琼脂培养基放入37℃恒温箱中,孟加拉红培养基放入28℃恒温箱中培养24-28h,无菌生长即可3细菌分离将无菌培养基加热溶解后于超净工作台倒平板,每皿厚度应为15-20mm,待冷却凝固后取2-3颗红曲米,采用点植法将之放入培养基中培养,贴上标签,其中孟加拉红6皿,PDA3皿放入28℃恒温箱中培养,其余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24-28h观察结果4观察结果72个小时后观察的现象 28℃ PDA3皿生长正常,孟加拉红6皿生长;37℃PDA3皿较28℃生长得快,营养琼脂6皿生长较慢或基本不生长,营养肉汤两个三角瓶其中一个产气泡,都有浑浊现象5酵母菌的观察及分离培养接种一周后发现有类似酵母菌生长,经显微镜观察后初步确定为酵母菌。
大曲中酵母菌的分离及其鉴定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Yeast in Daqu
XU Jun, LUO Hui- bo , CUI De- bao, LI Hao
(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China) Abstr act:In this paper,by Daqu yeast in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experiment is eight yeast. Generic Identification was conducted through Morphology and biochemistry. All these strain yeasts were included in 4 categories such as Hansenula, Candida, Brettanomyces and Dekkera. Key wor ds: Daqu; yeast;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菌落生长。
( 3) 产生类淀粉化合物测定试验[11]
某些酵母在一定的基质上能生成类淀粉化合物, 遇碘呈
蓝色反应, 故可以作为鉴定某些酵母的指标。将酵母菌菌株接
种 于 蛋 白 胨 酵 母 膏 葡 萄 糖( PYD) 液 体 培 养 基 , 置 于 28℃ 培
养, 生长后加一滴哥氏( Lugol's) 碘液于培养基中摇匀, 如 果 碘
酶实 验 、类 淀 粉 物 质 的 生 成 试 验 阴 性 , 形 态 学 、生 化 特 性 符 合
酒香酵母属特性。由检索表将其归为酒香酵母属。
M1 菌株细胞为芽殖, 细胞为椭圆形。菌株有菌丝形成.子 囊内均有 1~4 个月牙形的子囊孢子。葡萄糖发酵阳性, 硝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曲中红曲霉的简易分离方法李晓楼(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本文采用无菌过滤收集大曲中红曲霉孢子悬液和基内接种技术,运用稀释平板法,实现了从大曲中简易分离红曲霉,文章介绍了红曲霉的生物学特征,阐述了从大曲中分离红曲霉的原理、分离培养基的设计与制作、大曲中红曲霉分离纯化的技术方法及过程,为获取红曲霉纯菌及红曲生产爱好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曲;红曲霉;分离;基内接种;稀释平板法红曲霉的用途非常广泛,利用红曲霉生产红曲,古称丹曲,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红曲不但用于酿酒,而且还应用于发酵食品、食品色素等方面[1] 。
此外有的红曲霉能产生 Monacolin 类活性物质,具有很强的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某些红曲霉种还含有较高的麦角甾醇,可防止婴儿佝偻病,促进孕妇和老年人对钙、磷的吸收;另外有报道红曲霉的有些种还有酯化能力[2] 。
因此有关红曲霉在酿酒、保健、食疗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采用无菌过滤收集大曲中红曲霉孢子悬液和基内接种技术,运用稀释平板法,实现了从浓香型大曲中简易分离红曲霉,文章介绍了红曲霉的生物学特征,阐述了从大曲中分离红曲霉的原理、分离培养基的设计与制作、大曲中红曲霉分离纯化的技术方法及过程,为获取红曲霉纯菌及红曲生产爱好者提供参考。
1 红曲霉的生物学特征红曲霉(Monascus sp . )是腐生菌,分布较广,常存于乳品或乳制品中,多数出现在乳酸自然发酵的基物里,制曲作坊和大曲等都是它们适宜的繁殖地。
红曲霉属于不整子囊菌纲、散囊菌目、红曲科、红曲属。
已描述过的红曲霉约有19 个种[3] 。
1.1 形态特征红曲霉一般多用麦芽汁琼脂培养。
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形成红色色素,菌落初为白色,老熟后变成淡红、紫红等颜色。
菌丝有隔,多核,多分枝。
分生孢子着生在菌丝及其分枝的顶端,单生或以向基式生出 2 — 6 个成链,形状多为梨形,闭囊壳球形,内散生 10 多个子囊,子囊球形,内含有 8 个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解体,孢子留在闭囊壳内[4] 。
1.2 生理特性红曲霉的最适温度一般在30 ℃—35 ℃ ,25 ℃ 以下40 ℃ 以上不利于生长。
最适 pH 值一般在 3 —5 , pH 值在 3 以下,生长缓慢, pH 值在 5 以上,不利于色素的形成。
同时酿酒用的红曲霉能够耐受一定的酒精度[4] 。
2 大曲中红曲霉的分离原理根据红曲霉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生理特性,在适合红曲霉生长的培养基中加入选择性抑制剂,设计制作成适合红曲霉生长的选择性分离培养基,选取富含红曲霉的优质大曲为菌源,无菌过滤,收集红曲霉孢子悬液,采用稀释平板分离可以得到较纯红曲霉[5] 。
3 分离培养基的设计与制作选择性分离培养基的设计与制作,是成功分离红曲霉的关键。
设计与制作红曲霉选择性分离性培养基,包括设计原理;配方以及制作过程。
3.1 设计原理选择性分离培养基是利用目的微生物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选择性抑制剂,用以抑制非目的微生物的生长,并使目的微生物生长繁殖,从而实现红曲霉的纯种分离。
3.2 具体配方根据红曲霉分离的原理,设计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加选择性抑制剂用于红曲霉分离。
具体配方: 8 —10 波美度的麦芽汁 900ml ,无水乙醇 100ml , 25g 琼脂,然后用乳酸调 pH 值在 4.0 左右, 1.05kg /cm 2 灭菌 20 分钟即成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使用前加 30ppm 的链霉素 1ml — 2ml ,用于抑制原核微生物如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
3.3 制作过程取小麦若干,用水洗净,浸水 6 —12 小时,15 ℃ 阴暗处发芽,当麦根长至麦粒的两倍时,摊开烘干。
将干麦芽磨碎,取 1 份麦芽加 4 份水,在65 ℃ 水浴锅中糖化 3 — 4 小时,然后用 4 — 6 层纱布过滤,滤液用鸡蛋清法除浊后稀释到 8 — 10 波美度。
按 3.2 设计配方配制, 1.05kg /cm 2 灭菌 20 分钟即成[5] 。
4 大曲中红曲霉的分离方法与技术4.1 方法稀释平板法( pour plate method) 即运用无菌操作,将目的菌源微生物用无菌水作梯度稀释,取定量菌液通常不超过 1ml 于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融化冷却至50 ℃ 的培养基,混合摇匀,凝固后倒置、恒温培养 1 —3 天,就会出现单菌落,达到纯种分离的目的。
稀释平板法,接种温度较高,接种器具简单,适合于利用孢子悬液等分离。
4.2 技术根据红曲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生理特性在红曲霉的分离纯化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基内接种技术和无菌过滤收集孢子悬液技术。
4.2.1 基内接种技术基内接种技术是相应于稀释平板法而言的,菌液接种于培养基的内部,菌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基内接种技术,接种温度较高,可使某些热敏感菌死亡,同时培养基内部缺氧,某些好氧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可减少非目的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而红曲霉的孢子有一定的耐受性和抗逆力,因此影响不大。
4.2.2 无菌过滤收集红曲霉孢子悬液技术采用无菌过滤收集红曲霉孢子悬液,用于红曲霉纯菌分离,可以缩短分离纯化的次数,确保分离培养基平板上的红曲霉菌落是单菌落,同时红曲霉孢子的耐受力较强,有一定的抗逆性,适合基内接种。
4.2.2 .1 无菌过滤装置的准备用一玻璃短柄漏斗,在漏斗柄和颈结合处包棉花成棉塞状,将漏斗柄插放到试管或三角瓶内,棉塞要松紧适宜(以手握漏斗,试管或三角瓶不掉为准),漏斗内放折叠好的圆锥形滤纸,要求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然后用牛皮纸将整个漏斗包扎,灭菌备用。
4.2.2 .2 无菌过滤操作用无菌小刀在漏斗的牛皮纸上划一锐角形小口,在无菌环境中,用无菌镊子掀起小口,将待滤样液缓缓倒入漏斗,样液不要超过滤纸边缘。
完毕后,轻轻取下漏斗,保留棉塞,注意旋转一下棉塞,以消除棉塞中部的小孔。
所得滤液即为基内接种的孢子悬液。
5 大曲中红曲霉的分离纯化过程5.1 大曲的选取选取有红心的优质中高温大曲,无菌粉碎备用。
红心大曲的选取,目的性强,可以缩短分离时间,减少分离过程中目的菌种的富集培养。
5.2 红曲霉的分离从红心大曲中分离得到红曲霉纯菌,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无菌操作和无菌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包括以下过程。
5.2.1 无菌水的制备量取 90ml 蒸馏水于 250ml 三角瓶中,塞上棉塞,包扎,另取 2 支18mmX180mm 的试管,分装 9ml 蒸馏水,塞上棉塞,包扎。
1.05kg /cm 2 灭菌 20 分钟。
5.2.2 红曲霉孢子悬液的制备与稀释将无菌粉碎的红心大曲粉 10g 浸泡在装有 90ml 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20 分钟,无菌过滤,滤液即为 10 -1 浓度的红曲霉孢子悬液,用 1ml 的无菌滴管吸取 10 -1 浓度的孢子悬液 1ml 于一管 9ml 的无菌水中,吹洗三次,摇匀得 10 -2 浓度的红曲霉孢子悬液,同样到 10 -3 浓度的红曲霉孢子悬液。
5.2.3 平板分离取 9 套无菌培养皿,依次编号为 10 -1 , 10 -2 , 10 -3 ,,每个稀释度设两个重复即各三个。
采用基内接种技术,用 1 支 1 ml 无菌滴管从低浓度开始,分别吸取 1ml 菌液于相应编号的培养皿内,要求吸前摇匀样液。
然后将融化冷却到50 ℃ 左右的分离培养基(向培养基中加入 30ppm 的链霉素 1 —2ml ,)倒平皿,旋转平皿,使培养基和孢子悬液充分混匀。
冷凝后倒置于培养箱中32 ℃ 恒温培养 2 — 4d ,注意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
5.2.4 红曲霉的转接从稀释平板上选取菌落初为白色,老熟后变红、紫红的菌落无菌操作转接到麦芽汁琼脂试管斜面上32 ℃ 恒温培养 6 — 7d ,作好标记。
5.2.5 红曲霉的纯化如果转接的菌苔不纯,可在培养 7 天左右后,向试管中无菌操作加入 10ml 无菌水,用接种铲刮洗菌苔,无菌过滤,将滤液按 5.2.2 、 5.2.3 操作,进一步纯化、培养、转接即得红曲霉纯种。
注意纯化时孢子悬液的稀释度,最好取 10 -3 , 10 -4 , 10 -5 三个稀释度,因为此时的菌相当于经过了富集培养,较纯,孢子数量大,浓度较高。
5.2.6 镜检取洁净的无菌载玻片,加一滴乳酸石碳酸液。
用接种针挑取分离转接的试管红曲霉菌丝少许,在液滴中涂布,盖上盖玻片,火焰固定后镜检。
观察菌体的形态、菌丝的形态、有无横隔,分枝情况;分生孢子着生方式、形状;有无闭囊壳及其形状等鉴定是否是红曲霉。
镜检后将确定的红曲霉菌种作好标记。
5.2.7 红曲霉菌种的保藏将分离得到的纯种红曲霉作好标记后冰箱保存备用。
在实践生产中可以用试管麸皮法保存红曲霉,该方法简单、实用,保存时间较长。
总之,采用上述方法,从大曲中分离红曲霉,目的性强,成功率高,简便易行,耗时短,同时分离得到的红曲霉来源于大曲,有一定的糖化力和耐酸性,在实际生产上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1] 傅金泉.我国红曲生产与应用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J] .食品与发酵, 1995 ,( 5 )[2] 毛宁,陈松生.降脂红曲霉的生产研究 [J] .中国酿造, 1997 ,( 5 )[3] 颜耀祖.真菌分类学 [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96~98[4] 傅金泉.中国红曲及其实用技术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7[5] 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作者介绍:-- 《中国西部科技.学术》 2007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