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本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广东粤教版)精选全文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广东粤教版)精选全文

兔是属于哺乳类兔形目的一种植食性动物。

兔形目是哺乳动物的一个目,有两个科Leporidae〔野兔和家兔〕以及Ochotonidae〔鼠兔〕。

兔眼睛的颜色与它们的皮毛颜色有关系,黑兔的眼睛是黑色的,灰兔的眼睛是灰色的,白兔的眼睛是透明的。

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呢?这是因为白兔眼睛里的血丝〔毛细血管〕反射了外界光线,透明的眼睛就显出红色。

兔的眼睛有红色、蓝色、棕色等各种颜色,也有的兔左右两只眼睛的颜色不一样。

兔的眼睛能聚光,属于夜行性动物,所以它即使在微暗处也能看到东西。

另外,由于兔的眼睛长在脸的两侧,因此它的视野宽阔,对自己周围的东西看得很清楚。

不过,它不能区分立体的东西,对近在眼前的东西也看不清楚。

灰兔的眼睛是灰色的。

兔的毛色有各种的颜色,它们眼睛的颜色也不一样,那是因为它们身体里有一种叫色素的东西。

含有灰色素的兔,毛和b 眼睛就是灰色的;含黑色素的兔,毛和眼睛是黑的。

白兔身体里不含色素,它的眼睛是无色的,我们看到的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并不是眼球的颜色,所以它的眼睛自然就是红色的了。

那么,一个人一天喝多少水为宜呢?据一些医学家测定:在气温35℃以上、空气湿度较小的情况下,从事室外作业的人一般每天饮水6.5kg,从事室内作业的人一般每天饮水3kg左右即可;当气温低于35℃时,非重体力劳动者,以每天饮水2.5~3.5kg为宜;在炎热夏天,人们经常流汗,常感口渴,此时宜适当补充些富有营养的饮料。

引入:不仅我们人类每天离不开水,动物也一样。

你见过哪些动物喝水时的情景?讨论:学生讨论,交流。

情景:出示图片:各种动物在喝水。

提问:动物都需要喝水吗?为什么动物都要喝水呢?媒体:播放“动物对水的需求〞视频。

讨论: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归纳:如果没有水,养料就不能吸收,动物体内的废物就不能排泄,血液就不能流动,体温就无法恒定,体内的各种活动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了。

所以与人类一样,动物也需要从体外摄入水分。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探究技能观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探究技能观察》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动物”单元的结尾篇,是本单元探究技能课型,本课旨在于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习得科学观察的探究技能。

本单元前7课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观察活动进行的,从个体动物如鲫鱼与青蛙、蜻蜓与麻雀、壁虎与小猫的观察到草地、海洋、森林这些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动物的观察。

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动物展开有序的观察。

观察是所有科学探究的起点,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的观察方法,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也只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培养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可见,学好本单元本节课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教材是由3个教学活动环节构成。

第1个环节是情景图导入。

以卡通主题人物想了解“鲫鱼有多少个鱼鳍”的科学问题,而引发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观察进行思考。

第2个环节是关于方法的学习。

本活动以鲫鱼为主要观察对象,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观察的一般方法:明确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观察、形成结果等四个步骤。

第二个环节技能训练。

本活动旨在于带领学生到校园进行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观察技能迁移到实际的观察活动中。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基础。

如,他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多种感官、放大镜观察物体。

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主动观察还是更多地停留在盲目的兴趣使然。

他们在观察方面存在突发性、随意性,缺少目的性、计划性,更缺失分析和总结。

观察小动物是三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本节课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常见动物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观察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还要指导他们自觉整理观察发现,形成观察结果。

三、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科学观察包括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观察和形成结果四个基本步骤。

(2)掌握科学观察的简单步骤和一般方法,并能运用到对身边的小动物的观察活动中。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19新教材】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2019)第1单元观察动物第3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1 鲫鱼与青蛙12 认识固体2 蜻蜓与麻雀13 认识液体3 壁虎与小猫14 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4 草地里的小动物15 认识气体5 海洋里的动物16 它们占据空间吗6 森林里的动物17 它们的状态会变化吗7 网上学习:保护动物探究技能观察第4单元热与温度18 感受冷和热第2单元水与溶解19 测量温度8 物质的溶解20 液体的热胀冷缩9 能溶解得更快一些吗21 气体的热胀冷缩10 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22 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11 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23 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1.1《鲫鱼与青蛙》(教案)课题鲫鱼与青蛙单元一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学习目标1.认识两栖类和鱼类,归纳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征。

2.运用对比的方法,了解鲫鱼与青蛙的区别。

3.观察多媒体软件,指认两栖类、鱼类的主要器官。

4.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重点认识两栖类和鱼类,归纳两栖类和鱼类的共同特点。

难点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而归纳出该类动物一般特征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小蝌蚪是怎样发育成了青蛙的?而小鲫鱼又是怎样成为大鱼的?它们有怎样的特征?今天,我们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观察比较一下鲫鱼与青蛙,学习《鲫鱼与青蛙》。

,出示课题。

思考,回答。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一)活动1:观察小鱼和蝌蚪出示蝌蚪和小鱼的幼体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来游泳的,它们的身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学生观察、思考。

身体流线外形,光滑的身体表面,能摆而推动身体前进的尾。

相似:它们都生活在水中,都能游泳。

它们都是靠尾部的摆动来游泳的。

(二)活动2 :比较鲫鱼和青蛙的特征动物的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学生分小组活动。

观察鲫鱼与逐渐长大为成体。

有的动物幼体和成体形态变化不大,有的动物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占据空间吗》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占据空间吗》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占据空间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节课《它们占据空间吗》,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物体占据空间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体占据空间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物体是否占据空间。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物体占据空间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物体是否占据空间。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占据空间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物体是否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物体占据空间的概念可能还不太清楚。

他们对于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但合作学习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出示一些物体,例如一本书、一个橡皮擦、一根铅笔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提问:“这些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思考物体是否占据空间。

示例:老师:同学们,请观察一下我手上的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它们都是实物,都有形状。

老师:对的,它们都是实物,都有形状。

那么,你们觉得这些物体是否占据空间呢?第二环节:学习新知1. 老师出示一个玻璃杯,并放入一些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状态。

2. 老师再出示一个相同的玻璃杯,但里面没有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玻璃杯里有水,一个没有水,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4.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物体占据空间。

示例:老师:现在我有两个玻璃杯,一个里面有水,一个没有水。

请你们观察并描述一下这两个玻璃杯的不同之处。

学生:一个玻璃杯里面有水,另一个没有水。

2024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具体章节及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植物在我们身边1.2 动物在我们身边1.3 空气和水在我们身边2. 第二章:力和运动2.1 认识力2.2 认识简单机械2.3 运动与能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身边的科学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2. 使学生认识力和运动,培养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动物、空气和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掌握力的概念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理解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科学现象的能力。

学习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使用。

了解运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图片、模型空气和水实验器材力的演示器材、简单机械模型2. 学具:学生实验包画笔、纸张小车、斜面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空气和水,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动物、空气和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力的概念和简单机械的应用,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3. 随堂练习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动手实验,感受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使用。

设计简单的运动与能量转化实验。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们身边的科学、力和运动2. 板书内容:植物在我们身边、动物在我们身边、空气和水在我们身边力的概念、简单机械、运动与能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描述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动手制作一个简单机械,并说明其应用。

举例说明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2. 答案:植物和动物特点、作用描述清晰。

简单机械制作正确,应用说明合理。

运动与能量关系解释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分析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年级上册 粤教科技版《科学》全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  粤教科技版《科学》全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粤教科技版《科学》教学设计第1 课《鲫鱼与青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区分青蛙和鲫鱼的幼体。

2.知道青蛙从幼体长大到成体过程中身体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鲫鱼不会。

3.能分别描述与青蛙或鱼相似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初步认识鲫鱼和青蛙的一些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和归纳青蛙和大鲵、蝾螈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与讲述:妍妍和波波在公园的小池里发现了许多黑色的小动物,妍妍认为那是小鱼,可波波认为那是蝌蚪。

媒体:本课情境图片。

提出任务:怎样区分蝌蚪和小鱼?(二)活动探究1.活动1:观察小鱼和蝌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出蝌蚪和小鱼的不同?活动:观看播放小鱼和蝌蚪的视频和图片。

交流:比较小鱼和蝌蚪的区别的观察发现。

小结:小鱼和蝌蚪的身体有很多不同。

小鱼的身体较为扁长、有鱼鳍;蝌蚪的身体较短、圆,没有鳍。

2.活动2:比较鲫鱼和青蛙的特征媒体:播放小鱼和小蝌蚪生长发育为成体的视频。

问题:蝌蚪和小鱼长大后,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交流:蝌蚪长大变成青蛙的身体变化,以及小鱼长大成大鱼的身体变化。

小结:蝌蚪变成青蛙后,身体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活环境、运动方式也改变了。

而小鱼变成大鱼,它的身体形态和生活环境没什么变化。

问题:青蛙和鲫鱼的外形有哪些不同?除了外形,它们还有哪些不同?活动:观察和比较青蛙和鲫鱼的活体,了解它们在外形、运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并做记录。

交流:青蛙和鲫鱼在外形、运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小结:青蛙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个部分,体表光滑,用跳和游泳的方式运动,可以在岸上生活。

鲫鱼的身体包括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只能在水中以游泳的方式进行运动,体表覆盖着鱼鳞,终身生活在水里。

3.活动3:把它们分类问题:在自然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有些与鲫鱼相似,有些与青蛙相似。

你能找到它们吗?活动:利用动物资料卡片,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等特征,找出与鲫鱼或青蛙相似的动物。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学教案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学教案

粤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重量、长度、容积的概念。

2.掌握用各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容积的方法。

3.认识资料,掌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4.了解实物和图片等不同探究工具的特点和用途,并能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用各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容积的方法。

2.能够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探究工具。

三、教学难点1.认识资料,掌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2.掌握不同探究工具的技巧和应用。

四、教材分析1. 学习内容本章介绍了物体重量、长度、容积的概念以及用工具测量物体的方法。

2.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掌握用各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容积的方法;难点为认识资料,掌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3.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举例介绍物体重量、长度、容积的概念,并使用实物或图片等工具演示测量物体的过程。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方法,掌握测量和比较物体大小的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介绍“物体的大小、重量以及容积”等生活常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你们平时可能会买水果、蔬菜或者东西,那么你们知道每一种水果、蔬菜、东西的大小、重量以及容积吗?本次课程我们就来学习这个。

”2.目标导入:让学生了解到本次课程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这种目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例如:“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测量物体的大小,为了在生活中更好更科学的解决问题。

”2. 学习环节1.观察和探究阶段:通过实物或图片等展示物体大小和重量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请大家看看这两个苹果,它们的大小和重量是否一样?”然后指导学生用秤来确认苹果的重量,并对比两个苹果的重量与大小,让学生理解重量和大小的概念。

2.实验和探究阶段: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大小、重量以及容积的测量方法。

例如:“请大家拿起尺子和秤,选择一些物品进行测量。

在填写测量表格的同时,请记录重量、长度以及容积。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全册教案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全册教案打开科学之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性目标:1.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2.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4.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二)能力目标: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三)情感目标: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三.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对比法。

四.教学准备图片: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

视频:动物的伪装。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出示图片: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提问:图片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介绍: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

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第1幅——木叶虫第2幅——花螳螂(若虫)第3幅——竹节虫第4幅——枯叶螳螂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

视频:动物的伪装。

目的: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和多姿多彩。

(三)这是什么?导入: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

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活动: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

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世界目的: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和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寻找生命类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认识生命和非生命。

(2)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与区别。

(3)学会在周围事物中初步认识生命。

能力培养:(1)培养观察、整理、比较、分类的能力。

(2)对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类进行猜测。

(3)学习通过研究代表物体而归纳出该类物体一般特征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自主研究情操。

(3)感受世界的丰富性重点难点通过“草地里有什么”的活动引入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观察、收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分类应用无论是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尽情奔跑的大型哺乳动物,还是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寻觅食物的昆虫,都被水、空气和土壤包围着。

在广袤无垠的环境中,所有动物都选择一定的区域生活。

生物王国充满着缤纷、神秘的色彩。

本单元从具体物种入手,安排了3个课题:《寻找生命》、《红番茄》、《小白兔》。

根据从整体到局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及比较,初步认识生物,学会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方法。

本单元从发挥学生主体性角度出发,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且典型的内容,创设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的驱动页,选择和设计了易于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本单元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在草丛里寻找物体开始,通过观察、分类与比较,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初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的目的,并由此了解到植物和动物都属于生物。

番茄是六大器官可共存的一种常见植物,因此以番茄为例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的形态及器官,并扩展到一般的植物,能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

小白兔也是学生较熟悉和喜爱的动物,以小白兔为例认识动物,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及借助科学仪器进行观察,从整体外形认识兔子身体的各个部分,了解兔子的书活习性,进而扩展到一般的动物,通过“给喜爱的小动物建立小档案”,达到了解更多动物的目的。

与此同时,将爱护动植物的情感与体验贯穿于始终。

让学生保持对动植物的好奇心,爱护动植物,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本单元建议安排8学时:第1课《寻找生命》2学时;第2课《红番茄》3学时:第3课《小白兔》3学时。

在活动的选择上,第l课活动的重点是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活动中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第2课的活动突出体现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丰富对叶的认识,了解叶的丰富多彩:在花和果实的研究上重在解剖与多角度的观察;第3课的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己查找有关的资料,强调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如何整合小组内的资源,与大家交流,和大家分享。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①------- 草地里有什么任务:找一片,在草地上划出一定的范围。

讨论:一小片草地里会有什么?(1)小组讨论如何开展研究(2)学生汇报、交流(3)教师提示记录要求、物品保存、小组合作等要求。

活动:学生观察、寻找,把看到的物体全部记录下来。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归纳:有生命的物体的特点是能从小长大,会繁殖后代,又叫做生物。

非生命物体则没有这些特点,又叫做非生物。

学生的记录可采用书上的记录表,也可以让学生按着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记录,可以是写的,也可以是画的。

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时,可让学生说明自己小组这样分类的理由。

可把记录表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对于“不太清楚”的,可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以达成共识。

若学生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也许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一观点,但可引起他们思考,在他们后续学习过程中去探求。

板书设草地里有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活动②-------我知道的生物图中给出一些动物和植物,美丽的画面可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强烈的兴趣,让学生把平时分散认识的生物在这个活动中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也起到整理已有经验的作用。

学生把他们认识的生物写下来,可引导学生利用前一个活动的学习分类方法给表中的圆圈涂色,在学生分类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

【友情提示】生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已经认识了不少的生物,他们还渴望了解更多的生物。

这一活动在学生寻找生物的基础上,对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学生已经对生物世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此活动,要充分展示动植物的丰富,要让学生充分展示与交流,让学生自主分类。

可采用实物投影或挂图的方法,让学生指认动植物和引起学生观察思考。

并让学生观赏这些生物,使学生在认识这些生物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体验大自然的美。

除了教材所给图片外,教师还可以自行提供其他图片,让学生列举身边常见的生物,从而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对于他们了解生物界的多姿多彩,培养他们对生命世界的探究的欲望都是大有好处的。

同时也可使用录像、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学生学习。

【引申的问题】动物、植物还可不可以进行分类?导入: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谈谈你最喜欢的或,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讨论:世界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你见过这些生物吗?你知道这些生物的名字吗?拓展(1)说说你知道的生物的名字,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2)你认为这些生物可以分成几类?说说你的理由。

-我知道的生物活动②-------我知道的生物书设计课题第2课红番茄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以番茄为例,能从形态上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

(2)丰富对叶的认识,了解叶的丰富多彩。

(3)在花和果实的研究上了解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会解剖与多角度的观察。

(4)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更多的植物。

能力培养:(1)了解观察植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2)学会简单的解剖技能。

(3)种植番茄或其他植物。

(4)学习通过研究代表植物进一步认识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2)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通过认识番茄的六大器官,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更多的植物。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本活动主要的科学研究技能是观察。

科学的观察是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被观察客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包括眼看、触摸、耳听、鼻闻等活动。

本活动要实现的任务是:仔细而有目的地观察番茄,对一株植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认识植物的形态,了解植物有六大器官。

对植物形态和器官的认识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学生观察的基础之上。

教材中给出了一个完整的番茄植株,并提出了“番茄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观察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你能把各部分的名称写出来吗?”明确地指出了观察的任务。

学生的观察可分两步走:第一,让学生自由观察番茄,并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第二,带着“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这个具体的问题来观察。

这个观察任务是该活动的关键,能够把观察从局部、从个人关注的点转移到整株植物的外形特征的认识上来。

学生观察后,可引导学生对观察进行交流和描述。

最后,教师再引导总结,给出科学的划分和命名。

我们在教学中,可启发性地提出:除了形状、颜色以外,还可以找出哪些特征呢?引导学生从颜色、大小、长短、宽窄、厚薄、软硬、表面是否光滑、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了解观察的方法。

学生对番茄和玉米的叶子进行观察和比较,应结合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

学生的想法越多,越有利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观察,使他们能通过观察形成丰富的表象,发展观察技能。

我们可适时利用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大小、厚薄都是比出来的)。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既可以写也可以画,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良好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①------- 观察番茄本活动要实现的任务是:仔细而有目的地观察番茄,对一株植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认识植物的形态,了解植物有六大器官。

对植物形态和器官的认识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学生观察的基础之上。

教材中给出了一个完整的番茄植株,并提出了“番茄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观察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你能把各部分的名称写出来吗?”明确地指出了观察的任务。

学生的观察可分两步走:第一,让学生自由观察番茄,并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第二,带着“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这个具体的问题来观察。

这个观察任务是该活动的关键,能够把观察从局部、从个人关注的点转移到整株植物的外形特征的认识上来。

学生观察后,可引导学生对观察进行交流和描述。

最后,教师再引导总结,给出科学的划分和命名。

本活动可在植物园、教室或实验室进行。

做好观察前的准备。

要让学生在观察前明确要观察什么?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了解观察要点: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

导入:出示提问:你瞧,它就是长番茄的植物了,你认真观察一下,你发现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可以叫出各部分的名字吗?观察:分组观察番茄图片,交流各自的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归纳:番茄各部分的名称:根、茎、叶、花、果实,果实里还有种子。

活动②-------观察番茄叶导入:出示番茄叶、玉米叶标本或提问:番茄和玉米都是我们常见的植物,认真观察一下,它们的叶子有什么不同之处?观察:分组观察玉米和番茄叶子标本或图片,找出他们在颜色、大小、形状上的差异。

并将番茄叶子的样子画下来。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两者的叶子都是绿色的,番茄是复叶、玉米叶子是长条形的。

交流:说说各自的发现。

例如:叶子大小、形状、厚薄等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叶子都是绿色的,叶子上有叶脉。

板书设计红番茄活动①-------观察番茄活动②-------观察番茄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拓展----------各种各样的叶子这一活动既包括观察又包括欣赏。

学生已有了一些关于叶的知识,欣赏叶的形态、结构是有条件的。

旨在养成欣赏习惯,培养情趣,描述到什么程度不作要求。

在课本插图中,几个同学在教室外谈论有关叶子的话题:“我捡到的这片叶子有香味!”既在提示学生不要摘树叶,也在提示学生采用嗅的办法来观察;“这片叶子很厚。

”提示学生可以从厚薄的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这片叶子的边有齿。

”提示学生对叶子边缘进行观察和比较,来发现叶的边缘有光滑的、有带齿的,而且带齿的叶子齿的大小、深浅也各不相同,体会叶的丰富多样。

“不要乱摘叶子!”则更加强化了对植物的热爱和环保意识。

可以建议学生课后利用捡到的树叶来制作叶贴画或进行叶子图案的拓印。

可在班级或年级搞一次叶的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增加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活动中,把求真和求美统一起来,以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和美的陶冶。

观察叶时,尽量选择在自然生长条件下的叶,而不是把叶作为教学材料拿到教室里进行观察。

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一片一片单独存在的叶。

这加大了观察技能的训练,也增加了学生对植物的关注和喜活动③-------研究番茄花导入:出示提问:一朵小小花能孕育一个美味的番茄,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朵番茄花是怎样的?观察:分组观察番茄图片,找出他们颜色、大小、形状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