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历程

军机处的设立,使得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来分析呢,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过程,透过相权看君权。
那么,古代帝王又是采取哪些措施来制约相权的呢?
秦:在中央设置三公,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其中由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分管兵
权;
汉: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与外朝相制衡,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
宋: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明: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设内阁,将政府官员变成专制统治的侍从
清:军机处,皇帝专制统治的专制工具。
中国古代相权与君权的博弈

中国古代相权与君权的博弈皇权社会里,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皇帝的下面,最重要的人物当属宰相。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接政治制度的中心环节。
从中国历史来看,宰相制度的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创制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1)萌芽期:黄帝至西周。
在先秦史书中,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宰”、“相”、“百揆”等一些关于官职的记载,这些职位已经有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宰相尚未成为正式的官称。
(2)创制期:春秋至秦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内外矛盾交织,国家政务日渐繁忙,国君一个人实在是难于应付,于是出现了一个以宰相为最高首长的官僚集团。
各国纷纷招贤纳士,选贤用能,一批名相也应运而生,如管仲、晏子、商鞅、张仪等人,他们活跃在周秦之际的历史舞台上。
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使之成为正式制度。
(3)鼎盛期:汉初至汉武帝时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
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
关于宰相的职责,西汉初年的丞相陈平曾这样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具体来说,当时宰相大致有以下几项权力:一是谋议权。
所谓“谋议权”,就是宰相就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措施提出建议,并与皇帝共同讨论。
二是副署权。
就是皇帝的诏令、制敕和上谕要由宰相签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
在名义上,如果宰相没有在诏书上签字,诏书也就没有法律效力,有关部门可以拒绝执行三是用人权。
包括选任贤才与罢免不称职的官员。
在宰相拥有的各项权力中,用人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是裁决一般政务权。
对于朝廷内外的一般政务,宰相有权直接处理,无须请示皇帝。
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一些宰相很快“厄运当头”: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期,共有三十多位宰相被杀,被贬黜的更多。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作者:张伟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0期摘要:在中国古代政治演进过程中,以皇权与相权为代表的国家中枢权力之争一直存在并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
在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国家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皇权;相权;权力制衡一、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西汉初年,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相权上升,丞相位尊权大。
至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汉成帝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这使宰相权力削弱,皇权加强。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经历从丞相制到三公宰相制再到尚书台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正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受到的制约较大,仅仅处于相对专制的阶段,此时的宰相拥有较大的权力来领导运作国家行政机关。
至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施行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为特征的集体宰相制度。
三省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合作补充,实现君权对相权的分割与控制。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此时宰相权力过大,皇权被削弱。
为了制約宰相,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实质上也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相权遭受分割,皇权得到发展。
至元朝时期,实行中书省制后相权相较于宋来说又有所加强。
明朝正式废除了宰相制度,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但由于废除宰相之后出现相位事务需要处理的空白,于是便出现了权力完全受制于皇权的内阁首辅,内阁首辅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无实权且十分不稳定。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至清代,从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再到雍正建立军机处,皇权一步步加强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综述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综述宋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中期,政治制度多次变革,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备受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宋代君主政治、官制变革、班禄制度等方面,综述宋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宋代君主政治作为封建皇族的一员,宋代皇帝在政治上拥有绝对权力,但同时也承担着作为祖宗的责任。
这种矛盾在宋代政治中得到了体现。
宋代皇帝以保持统治稳定为首要任务,因此加强君主权力得到了极大的照顾。
例如,制定《大宋律法》和推行毛诏,限制地方官吏的权利,确保了皇权的绝对性。
同时,细致的官吏管理也使得皇帝能够监督并控制地方,维护朝廷集权。
但是,宋朝的历史局势是复杂的。
对于类似国家重要事务的决策过程,皇室是不能单方面地作出决定的。
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皇帝不得不与群臣共商国事,支持民众、抵抗外敌、促进文化繁荣等国家政策。
在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的年代,皇帝可以向宰相、皇亲等人转移一些权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务管理的压力。
官制变革宋代的官制改革,也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宋太祖制定衣冠制度,推行科举制度,以此改革考课制度,选拔人才。
此时,皇帝通过科举制度来唯才是举,削弱了皇族和宗室在班禄制度中的优势。
而在宋代中后期,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僵化,士人集团和内阁官员成为朝廷中的两股主要势力。
时至五代十国前期,暂时停用科举考试。
此时,在整个社会中,班禄制度的作用非常凸显。
此例子表明,班禄制度在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广泛的意义。
此外,班禄制度的设置也引起了不同政治派别的反应。
从结构上看,宋代中央政府的机构在两个阶段改革措施。
期间,唐宋政权在官制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政府的高效运作,还反映了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复杂关系。
班禄制度宋代的班禄制度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班禄制度是在唐代形成,逐步完善,最终发展成为宋代特有的管理机制。
此制度是按照科举考试成绩和官职领导级别的不同,确定官员们的工资等级的。
试论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试论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摘要:作为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核心的君权与相权,它们的相互合作为封建王朝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基石作用,但自出现以来,二者也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可以说,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君权相权统一冲突要分析中国古代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古代君权与相权赖以存在的国家政治体系和传统的权力结构。
因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政治权力的地位、强弱、相互关系等,实际上是由国家政治体系和权力结构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自秦朝统一以后,就形成了强大的专制集权政体,其权力结构是所谓的官僚帝国。
官僚帝国是指以君主专制为核心,而由以百官之长宰相为代表组成的官僚组织相辅佐共同治理国家的一种政体。
把握好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系和权力机构,将有助于我们较清晰地认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一、君权与相权的产生君权既可以指王权也可以指皇权,都是在国家出现后的产物,它伴随着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出现而产生。
从这层意义上讲,我国古代的君权在夏、商、周时期就存在了,那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叫王,因此王的权力就是国家最高的权力,不过那个时候的国家政体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制政体,有别于秦朝以后的君主专制政体。
那时的君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宗室贵族的影响,比起后来封建王朝时期的君权稍微弱一些,但是仍然是至高无上的。
严格意义上的君权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出现,也就是所谓的皇权。
中国古代的皇权,是在长期的社会变迁和动荡中,伴随着古代专制主义的逐渐演变而渐趋成熟的产物,是专制主义巅峰的代表。
它既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不论是王权还是皇权,同作为君权,它们在有两点是一样的:第一个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王)一人,拥有绝对的独裁权力。
皇帝(王)是国家权力和法律的象征,独揽着所有政治的、军事的、决策的、主祭等国家重要权力,而在皇帝(王)的周围不存在任何一种分割、分享、约束和监督其权力的其它权力主体。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摘要:自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政务的全面把握和控制,设置丞相之位,位列百官之首。
至明废宰相以前,即便宰相权利或职位形式有所演变,相权与皇权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权利核心,其“斗争”和“合作”也决定和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政治局面与政治形势。
关键词:古代政治,皇权,相权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
两种权利的制衡和加强都对政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自秦汉以来,宰相一直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凌驾于各种官吏之上,相权的加强必然对皇权形成威胁与制约,而皇权的加强又必然带来行政权力的扩大,这种矛盾使皇权与相权的争斗贯穿于秦汉至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历程。
即便再不同的历史时期,相权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力大小有所区别,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皇权的不断加强以及相权的不断削弱。
皇权与相权存在体制上的矛盾。
在不同朝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着差异,皇权与相权有着一个平衡点,皇权相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有序运行。
[1]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皇权也随之产生。
为了配合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各项政治制度的运转和发展,秦始皇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三个最高职位,而这其中丞相总领百官,处于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这样就使包涵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行政权力交到了丞相手中,丞相职权包括主持朝议、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对下诛罚等诸多权力,宰相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主导。
西汉建立之后,在诸多政治政策上承袭了秦朝的传统,依然保留丞相职位。
西汉成立初年,国内政局不慎稳定,外有匈奴来扰,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相权有所上升,丞相集行政、决策、司法等各项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了威胁。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刘彻开始重用身边侍从,实行中外朝制度,并设立尚书令、侍中等职位,使这部分官吏能够直接参与到军国大事之中,从而削弱丞相职权。
揭秘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揭秘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博弈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如何逐步加强在说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让人想到它们的专制政治,想到皇帝的独裁。
但是事实上,中国封建制度是否真的从头到尾都是如此不堪,是否封建社会所有的制度都让人诟病?我在《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与和选举制度》这门课上以及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里,通过对于中国各代中央政府组织,特别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上的学习,才发现,其实我们以前观念意识里所认为的中央集权、皇帝专权,并不是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所特有的,而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其实中国也是很早就奉行“三权分立”的制度的,皇权、相权、监察权,虽然不曾把立法、司法和监察权力分得很清楚,但实际上也是考虑到权力间制衡的,即使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到最后的清朝,皇权实际上也不像我们原来所想象的那样独大,也是有所忌惮地。
汉朝的时候,实际上皇帝和政府是分开来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政府的首领实际上是宰相,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
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他是副丞相。
这实际上就看出,在当时,皇帝根本就无可能专权,每一件事情都有专门的官员去做,大家分工明确,中央政府由宰相统领,而地方政府绝不是完全依附于中央,听命于皇帝。
这种方式的“三权分立”,就已经避免了皇帝集权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相权的限制,收到了这种封建制度的限制。
到了唐代的时候,对于宰相的权力做了很大限制。
他改变了汉代原来的领袖制的政府统领模式,而改为了委员制,设置了三省六部制一台,这一方面等于是分散了相权,将原有的权力分给更多的部门,更多的人,彼此之间是一种制约,就无法形成完全的统治优势,而御史台作为一个独立的监察机构,不属于三省,就等于监察权脱离了相权而独立存在,从某种程度也是变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浅析秦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012 届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浅析秦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专业年级历史学(师范)2008级学生姓名罗倩学号20080511442指导教师喻学忠职称副教授2011 年 6 月22 日重庆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专业 08 级浅析秦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教育专业2008级罗倩指导教师喻学忠摘要:秦——作为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第一任王朝,可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开创之功,是使中国走向统一稳定的开端。
除此之外,秦朝时期也是皇权与相权势力变更的开始,是皇权逐渐制约相权的开篇:由先秦时期宰相权利凌驾与皇权之上到,皇权的专制,相权的依附;由宰相的专权到秦始皇时期权利的一分为三;等,政体与权利分配的变化势必给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带来深远而长久的影响,这里,我就秦朝时期皇权与相权的争夺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皇权与相权;历史渊源;总体情况;原因分析;影响意义前言皇权与相权,作为两个势力强大的政治团体,在中国古代历史舞台上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二者在各自的领域内独立并发展着,却又相互依托相互纠葛。
为此,皇权与相权的权利之争贯穿着整个古代封建社会,两股势力此起彼伏,带来不同的斗争结果,从而产生相应的政治结构变化。
尽管如此,在“家天下”的社会背景下,尽量的提高皇权制约相权,却又是历朝历代统治者们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皇帝与宰相都是缺一不可的,尽管流于形式上的管理并不影响皇权的至高无上,但在具体操作上,纷杂的日常事务也是皇帝感到力不从心。
故,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使相权依附于皇权而不完成逾越是每个君主梦寐以求又费尽心思的。
本文将探讨秦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一、古代皇权与相权概说(一)皇权君主个人(或君主集团)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包括政治上的独裁,经济上的宏观与微观调控,军权上的绝对集中,文化的制定与修改,以及一切重要事件的决定于奖罚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LegalSystemAndSociety{I}J占缸金2009.11(中)试论古代中国皇杈与相杈的关系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陆小芸摘要皇权作为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过渡的产物,其内在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私权力的皇权,是一种任意不确定不受制约的权力;第二,作为公共权力的皇权,是一种稳定,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的权力传统政治理论中皇权与相权的理想状态是所谓的"圣君贤相"圣君垂拱而治,贤相则负责处理一切实际的政务.但是皇权与相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法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因此,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悲剧.关键词皇权相权古典社会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一,皇权与相权的历史演进过程秦始皇统一六国,采用"皇帝"称号,皇权正式产生,同时,没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地位高,权力大,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两汉时期刘邦建西汉,承秦旧制.西汉初只设置丞相作为宰相官职,后设相国或左右丞相.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此时的三公己无宰相之内容仅剩宰相之空壳.两汉宰相职权很大,特别是西汉宰相位高权重.魏晋南北朝时期,朝政基本上由世家大族和权臣所把持,皇权受到的制约比较大,只是处于相对专制的阶段,宰相具体拥有的权力常常变化不定,往往出权随人移的现象.总的来说,三省长官交互辅政,三省制已基本形成.隋代多依前代之法,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及左右仆射,纳言,内史令,同为宰相.但三省职权的界线划分不清,然而三省的权力核心却在尚书省.唐承隋制.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且三省分工明确.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三省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都为宰相.参决国家重大事务,举荐选拔任用百官,考察监督奖惩朝廷官吏,参与军事等,都是唐朝宰相所拥有的以权.皇权行使受到政事堂制度和门下省封驳制度的制约.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最明的变化就是,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枢密院,地位陡升,与中书门下平分秋色,参与国家大政.宋承五代十国之制,多次改变宰相机构及其名称.宋朝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的大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政事堂和枢密院二府,为中央执掌军政的最高机关,对掌文武大权: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三司,为最高财政管理机关,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构成了国家最高辅政机关.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恢复三省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尽管宰相制度屡变,但宰相所掌职权并无大变化.此时的皇权开始高度专制,"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元朝实行~省制,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元代中书省,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仅挂名而已,左右丞相总领国事,元代尚右,敝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明初,太祖沿袭元制,中书省为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宰相机关,因省内不没中书令,所以中书省长官左,右相国(后改为左,右作者简介:陆小芸,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文章编号:1009.0592(2009)II-355.02丞相)为宰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叛变罪杀胡惟庸,罢中书省, 废宰相皇帝自兼丞相,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实现了绝对专制.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并重用内阁,此后,内阁参与政务,成为明朝政府的重要机构,随着权力的增大,地位也逐渐提高.仁宗后,内阁的地位和作用进~步提高, 且统率六部.在内阁大学士中,按位次先后,分为首辅,次辅,群辅内阁对呈奏皇帝的奏章,文书具有拟旨权,"票拟",所拟建议供皇帝参考清初仿照明朝旧制,以内阁作为国家行政的中枢,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由满汉大员充任,同时还存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二者共参国政.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国家核心机密,总理_切事务,后有军机处掌军国大政,所以清朝内阁始终受压制,只能处理一些公开的例行公事,无宰相之实.二,皇权与相权的内在权力关系皇权作为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过渡的产物,其内在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私权力的皇权,是一种任意,不确定,不受制约的权力,第二,作为公共权力的皇权,是一种稳定,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的权力.皇权的主要内容包括:最高立法权,最高司法权,最高仲裁权,最高行政决策权,最高人事任免权,最高军事指挥权,最高祭祀权,最高征税权,派驻使节与宣战权等.皇权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神圣性,从理论上来讲,皇权来自天命的授予,而天下是属于天的,天子之拥有天下是天予之,是受天命而立的.第二,宗法性,在封建时代那种"集家成国"的国家形成模式下而客观形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宗法制度在皇家是在士大夫家族,乃至平民百姓家庭的内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传统性,皇权具有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皇帝职务的终身制与皇帝职位的世袭制.第四,分离性,皇权在行使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与皇帝本人相分离的状况,特别是王朝中晚期,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皇太后垂帘听政都是皇权与皇帝本人分离的表现,这主要由于皇位的继承采取反智主义式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帝由于年幼,能力不够等原因常常使得皇权旁落.第五, 依赖性,在实际的权力运行过程中,皇权的实现需要庞大的官僚机器的支持,在理论上,新的皇权建立过程中,其神圣性,合法性都需要士大夫阶层的论证确认.相权是皇权的派生权力,其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皇权决定的:即在分封制崩溃,皇帝个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和百官庶僚之间的一个转承过渡的中枢机构,协调百司运作,处理日常事务."在专制制度出现的瞬问,就必然会使政治权力把握在官僚手中,也就必然会相伴而带来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相权同时也就作为官僚制度权力的代表.相权的具体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个不断调整的3552009.11(中)LegalSystemAndSociety{I;I占缸会过程,一开始相权的范围很广,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人事任用奖惩权,政策建议制定权等,但是到了宋朝以后,相权的范围大大缩减,财政权,用人权和司法权相继失去.从中可以总结出相权的特点:第一,依附性,相权的权力范围从大到小的变化, 相权只能依附于皇权,面对皇权的挤压没有任何活动的余地,相权永远处于弱势地位.第二,合法性,在明朝没有取消丞相之前, 相权的运行是有制度保障的.第三,分散性,独相只存在了较短的时间,群相成为历史的常态,相权被逐渐分散.第四,统领性,相对于其他的官僚而言,相权统领了整个官僚集团,代表了官僚集团内部的最高权威和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第五,持久性,因为皇权的运作最终总是要通过官僚制度才能实现,即时在相权合法地位被取消的明朝,还是设立内阁来行使相权,通过有实无名的相权来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行,只要国家一日不覆灭,皇权一目不倒台,相权始终会存在并运行,只是行使的方法,手段,形式上有所差异.传统政治理论中皇权与相权的理想状态是所谓的"圣君贤相".圣君垂拱而治,贤相则负责处理一切实际的政务.这样,皇帝虽然世袭却不妨害政府领袖,宰相可以永远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最贤能的人来担任.这对于广土众民的古代中国而言,诚不失为一种良好而合理的办法.但是皇权与相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法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悲剧,基本体现在以下四个不同的斗争状态.一是作为私权力的皇权不断侵犯制度性的相权.私权力的皇权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体现为任意性,相权作为官僚制度权力的代表始终构成君主贯彻个人意志的lj且碍.在历史上君主必须一再重复地起用私臣,近臣来取代品位极高的宰相,内朝官不断外转成为外朝宰相,而后又不断为皇帝更亲信的侍从组织所取代. 一般才能出色,个人意志突出的皇权拥有者对相权侵犯较大,比如"汉武帝改用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相,封平津侯,丞相封侯自此始,但相权却大为削了.皇帝对丞相动辄斥责甚至处死,公孙弘后6相,获自杀2人,下狱处死3人.以致公孙贺在拜相时不受印绶而顿首涕泣,视丞相为畏途."这使得汉朝相权的地位没有初期崇隆,权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二是代表公共权力的皇权纠正相权的非制度运行.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组织会沦为追逐小团体私利的工具,历史不断出现的"党争"就是群相之间互相倾轧的写照,虽然会影响政策制定,行政效率但是与独相对皇权的威胁相比,君主乐意接受这样的状况,这也充分说明了皇权为了私权力可以以牺牲公共权力为代价.出现这样的状况就需要君主基于个人的和整体的利益加强对官僚组织的整顿和控制,特别对相权的拥有者进行清洗和更换.最为典型的是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科举出身的庶族地主官僚集团与以李德裕为首出身世家大族,门第显赫的士族官僚集团的斗争,使得皇权必须不断的纠正相权的私人化,非制度化.李德裕任四川节度使时,接受吐蕃将领的投降,收复了重镇维州,牛僧孺却意气用事,强令把降将和城池交还吐蕃,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所以晚唐时对相权的拥有者进行定期的更换:唐穆宗长庆年问牛僧孺做宰相,李德裕就被排挤出朝廷,到唐武宗时,李德裕做宰相,牛僧孺,李宗闪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后,宣宗H¨位,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相权拥有者这样不定的更迭最终也削弱了皇权,使得晚唐政治危机进一步JJu深.三是制度性的相权抵制私权力的皇权.相权的拥有者可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制度的规定对于皇帝不正确的命令予以抵制. 这通常是指运用封驳权对于皇权进行抵制.如唐代皇帝一股不能直接对各职能部门发号施令,重要决策须经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的政事堂会议共同讨论后,再经过一定的审核封驳程序后,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具有"圣旨"效力.在明代虽然取消了356宰相职位,但是如果君主绕过内阁大学士直接内降"御批",也被认为是"大骇听闻,有伤国体",遭到大臣抗议,往往被给侍中们"封还御批",拒不执行.皇权所代表的私利和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直接相违背,君主因为个人的先天性"无能"(主要因为反智主义式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无法起到平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作用,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却表现出某种"集体的理性"或远大的政治眼光,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去制约或矫正皇权,但是,这种抵制往往是有限的.比如,明朝慈寿皇太后与首辅大学士杨廷和遵奉"兄终弟及"之祖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熄"刖皇帝位,嘉靖帝l5岁以藩王身份捌皇帝位后,力图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这与国家礼法不符,激起群臣反对,引发了"大礼仪之争".以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和礼部尚书毛澄为代表的护礼派使皇帝三次提出这一问题部无功而返,所谓"议三上三却",但后来二人部被削职为民.群臣为扞卫礼法,决定采取最为极端的方式:集体向皇帝哭谏.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要求维护国家大礼.嘉靖帝将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尽系诏狱予杖.死杖下者十余人,贬窜相继".最后以皇帝胜利,大臣的失败告终.四是过分扩张的相权侵犯合法性的皇权.强势的相权拥有者会对皇权的拥有者构成威胁,特别对于赢弱的皇帝进行欺凌, 产生这种情况一股在王朝的中晚期,皇帝年幼辅政大臣行使最高权力,这种权力是上代君主所赐,是对相权合法的扩展和延伸,但是如果新君成年后不及时回收权力,那皇权的最高权威性就得不到保障,威胁皇权的统治地位.特别是维系中央集权国家正常运转的官僚集团的任命权更是成为相权第一侵犯对象,历史上在用人问题上相权与皇权的冲突屡见不鲜.汉武帝初期,丞相田蚧"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干石,权移主上.上乃日:'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明朝万历年五年,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夺情"之争中过去以后,张居正已形同最高统治者,享有无上的权威,张居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政自己出"."张居正虽没有独裁者的地位,却有了独裁者的神通."在用人方面,张居正更是"江陵作相,九列公卿半系楚人."内而内阁,六部,都察院,外而各省,督抚,没有一个不是居正推荐的人:言官之中,御史,给事中也几乎没有不听居正的指挥."从中可以看出相权对皇权的侵犯,但最后的结局大都是相权的拥有者不得善终.三,结语从历史发展,制度成长的角度看,一部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史就是一部皇权不断强化,越来越走向专制的历史,就是一部相权被不断侵蚀,分割的历史.从权力运行的逻辑角度看,历史某个截面皇权与相权的演绎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只有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才能拨开历史的疑云,更客观地看待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皇帝与丞相的关系.注释:①Jf}.适.实谋.水心圳(巷I).¨南.rIi嘲什僚政治研究.?It社会科学}[{版礼.1981年版.第22-23页吴宗.f|嘲代竹僚瞍治制『韭坷f究.北求人学【fl版社.2004年版.25页.撤抛i屿光《Jlff纪》《资榆通鉴》恺理.⑤@f尘?张璁列传.(武尘候列化止.④官员遭父母吐乏,簦解职籍守制i{lj,II1{做"j忧".J忧满历能最新仃职栅廷I?J以I务需要,特准个别人必解职,lr穿前索服办公.仪足小参I弭庆礼『m已:或):{Jj4尚未期满J酊廊延急"Ⅲmf.湘之"夺情"张IJ!的父亲张文j¨J陵逝,{I1I宗F以"jt为"砸父为荆"帕m,张』蜘夺f『tft之ir达,激起了-搬多人的小满,创{人';了j辞激烈的奏疏反埘夺情,埘伥JE的人^学莽,歧风,政节等进行J}5发干¨浦弹,们邋到至王杖成(l¨j止?张lI传.q辔黄仁,万If..吖1华{肼I982年版.笫70负江I性.J..志绎(巷心).@朱东润.张Jf人f々湖北人…版』:.I981年版.第345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