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B )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 A )。

A.阶级属性讲

B.研究的对象讲

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C )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 C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 B )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无产阶级专政

D.大同世界

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 B )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自然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ABD )。

A.经济社会根源

B.思想渊源

C.客观精神的原因 D 实践基础.

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AC )。

A.唯物史观

B.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B.中国儒家思想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BCD )。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

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9.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

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四、连线题

1.请把下列理论和它们的代表人物连线C

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A、圣西门

②德国古典哲学 B、费尔巴哈

③空想社会主义 C、亚当•斯密

A. ①B ②C ③A

B. ①C ②A ③B

C. ①C ②B ③C

D. ①A ②B

③C

2.请把下列人物和他们所属派别连线B

①马克思 A、客观唯心主义

②黑格尔 B、旧唯物主义

③费尔巴哈 C、辩证唯物主义

A. ①B ②C ③A

B. ①C ②A ③B

C. ①C ②B ③C

D. ①A ②B

③C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用在写作《资本论》的第二、三卷上。但是,长期的穷困、劳

累和疾病,损害了他的健康。到1883年初,马克思的病情加重,恩格斯每天都来看望他,请医生为他看病,

可是病情仍不见好转。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书桌前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伦敦郊区海格特

公墓里。

恩格斯失去了亲密的战友,独力担负起指导各国工人运动的重任。他还花费极大的精力整理马克思的

遗稿,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因为原稿除个别地方比较详细清楚以外,几乎都是用缩写字和速写符号

写成的。中间留下了无数的空白。恩格斯必须首先辨认和抄写手稿,然后在各种原稿本中选择最成熟的一种,并把所有的空白都填补起来,而且要写得和马克思的手笔一样。恩格斯怀着对亡友的思念,夜以继日

地整理这些遗稿。后来,由于健康状况恶化,恩格斯已经不能坐着写字,医生禁止他晚上看书。他就请了

一位秘书做记录,自己口述马克思的原稿。为了整理出一份“完全符合作者本意”的原稿,恩格斯一丝不

苟地推敲每一个字,并且增补了许多新材料来说明马克思的每一个论点。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的整理

工作终于完成了。整理第三卷的工作更加艰巨,差不多又用了10年时间。《资本论》的作者是马克思,最

后完成者却是恩格斯。这两位亲密无间的朋友都为这部不朽的著作倾注了心血。这部书就是这两位伟人非

凡的革命友谊的见证。除此以外,恩格斯还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重要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恩格斯热情地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在他的支持下,1889年7月,22个国家的近400名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议,宣布成立“第二国际”。在大会上,由法、美等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代表提议,把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因为在1886年的这一天,美国芝加哥等地的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举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勇敢斗争精神。大会通过了这个决议。从此,每年“五·一”成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

1895年,恩格斯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8月5日逝世了。根据遗嘱,他的骨灰盒被葬入大海。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奋斗了一生,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导师。他们相继去世后,工人运动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到20世纪初,俄国的革命活动在列宁的领导下,成了各国工人和他们的政党瞩目的中心。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出生在1870年,原姓乌里扬诺夫。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关心国家命运,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他的哥哥萨沙因为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未遂而被捕牺牲。列宁却走上了另一条革命道路,决心用武装推翻专制政权。在组织学生运动的时候,他曾被捕。警官问他:“你要造反吗?要知道,你前面是一堵墙!”列宁毫不示弱,反击说:“是一堵腐朽的墙,一推就倒的!”

后来,他又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小组,自学外文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自学了大学的课程,并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获得优异成绩。他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了一个掌握广博知识和革命理论的革命家,成为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人物。

1895年,他领导的各地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频繁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注意,他曾经被捕流放在西伯利亚3年,直到1900年才期满。此后,他到了法国,办起了《火星报》,为成立工人阶级政党作理论准备。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比利时举行。在讨论党纲、党章的时候,会议发生激烈的争论。列宁认为:只有承认党纲并且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才能是党员。这样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和组织性。而另外一些人主张,只要参加罢工,不参加组织也可以宣布为党员。虽然后一种意见当时略占上风,但是在选举中央机关时,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它就是俄国共产党的前身。另一派人占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意为少数)。从此,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节选自《世界通史故事》)

(1)以上材料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介绍,让我们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ABCD )

A.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 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D.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BCD )

A.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B.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是由列宁等以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C.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夺取了十月革命伟大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D.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2、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1)材料1中的“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句话,其主要的背景包括( D )。

①工业革命开始爆发②工人阶级政党发展

③资本主义代议制趋向完善④巴黎公社政权昙花一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结合上述材料,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应该是(ABCD )。

A.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B. 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圣经和教条,一定要区别对待

C.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D.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法宝。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即是( B)

A.唯物论

B.世界观

C.辩证法

D.方法论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运动 B. 规律 C.联系和发展 D. 矛盾

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辩证思维方法

7.发展的实质是(D)

A.前进的运动

B.上升的运动

C.曲折上升的运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矛盾的基本特性是( C )

A. 斗争性

B.同一性

C.斗争性和同一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指的是( C )

A.矛盾

B.变化

C.规律

D.奥秘

1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是说意识活动的( B )

A. 创造性

B. 目的性和计划性

C.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B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 D )

A.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15.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C )

A .认识 B. 意识能动性 C. 实践 D. 主体选择

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运动

B.静止

C.时间和空间

D.客观实在性

18.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0.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C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AB )

A.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B.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C.物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

D.决定事物变化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的问题

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C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3.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ABC )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试验

D.意识活动

4.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即( ABCD )

A .条件性 B. 客观性 C. 普遍性 D.多样性

5.人们可以用蜣螂清除牛粪、用水发电。用针灸治疗疾病。这表明(AC )

A.正确认识事物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利用客观联系为人类造福

B.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C.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D.联系是人能随意创造的

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CD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 CD )

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

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

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ABCD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BC )

A.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B.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C.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D. 它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是( ABCD )

A. 就事论事

B. 因材施教

C. 对症下药

D. 量体裁衣

11.下列关于量变质变规律说法正确的有( CD )

A. 量变仅指事物数量的变化

B. 凡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质变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是( ABCD )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BC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1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BCD )

A.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三、判断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则不具有物质性。(×)

5、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6、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条件的。(×)

7、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8、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9、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是必然的,因此不存在曲折。(×)

10、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并终将回到起点。(×)

1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1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5、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四、连线题

1.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①运动-----B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静止-----C 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空间-----A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A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③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B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1.材料一: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问题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根据材料分析:

1、比较材料1和材料2,根据唯物辩证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D )

A、自然环境决定社会制度发展

B、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C、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

D、人类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有(ABCD )

A、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B、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C、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D、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2.材料一:“猫吃老鼠”,历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常规。正如恩格斯讽刺的那样,似乎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其实,情况并不都是这样。偏偏有些地方的猫,不喜欢吃老鼠,而喜欢吃鸟类。

在南极圈里,有个叫马里恩的小岛。1945年,一艘探险船无意中带了几只老鼠在这个小岛靠岸。这些老鼠竟溜到了岛上,在那里扎下了根、传宗接代。三年后,岛上的老鼠成灾。应当地居民的求援,大陆当局送了五只好猫。想不到,这些猫很快繁殖成了一大群,小岛又成了猫的王国。可是这些猫却不吃老鼠,喜欢吃岛上的鸟类,每年被猫吃掉的鸟类达几十万只。为了保护鸟类,行政当局只好动员鸟类爱好者,拿起猎枪,四出打猫。

材料二:更有趣的是,居然还有老鼠吃猫的事!非洲有一种老鼠,嘴边长着一层硬壳,它善于吃猫,本领相当高明:它散发出一阵阵浓烈的恶臭,猫嗅到以后,就象吃了麻醉药一样,全身酥软,动弹不得。这时候,老鼠就跳将过去,用锐利的牙齿咬断猫的喉管,把血吸尽;然后再把猫拖到洞里,慢慢吃掉。有时,甚至几只老鼠同时放出恶臭,使身强力壮的猫骤然醉倒,它们便合伙把猫吃掉。所以,在那里猫一见老鼠,就丧魂落魄地拼命逃走。

根据材料分析:

1、综合比较材料1与材料2,反映的哲学道理正确的有(ABC )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

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ABC )

A、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来表现

B、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表现普遍性的特殊性

C、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界限是固定不变的

三、材料: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1、材料中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C )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2、“度”这一哲学范畴是指( D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必然性包含偶然性

C、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

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

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

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

A.实践 B.理论 C.本质 D.人

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

10.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2.实践的主体是(D)

A.绝对精神 B.人的意识

C.人 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运动的人

1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1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的活动

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AB)

A.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唯物和唯心的关系 D.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2.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表现为(ABCD)

A.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B.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C.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D.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ABCD)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BD)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两者是两个认识阶段,二者的区分是绝对的

D.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6.真理的特性有(ABCD)

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无条件性

7.价值的特性有(ABCD)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9.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C)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12.实践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1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ABD)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C.没有真理性的认识,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1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CD)

A.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B.改造世界是为了认识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三、判断题

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又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3.实践依赖于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4.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5.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6.有用就是真理。×

7.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逻辑证明有时可以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8.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9.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10.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四、连线题

认识的源泉:实践

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起点:感觉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一)

[材料一]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二]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三]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1.上述材料关于认识论的概括,正确的是(ABD )

A.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C.材料三反映了荀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D.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材料四说明孙中山的知行观,概括正确的是(ABCD )

A.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B. 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C. 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

D. 孙中山的知行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材料分析题(二)

[材料一] 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摘自墨翟《非命上》[材料二] 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

[材料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四] 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材料一、二、三指出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材料一看到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

B.材料二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属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C.材料三认为真理的检验不可能在理论内部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来检验

D.材料一、二、三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都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

2. 材料四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BD )

A.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唯一客观的标准

B.人类的实践最终能够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

C.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D.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不能对某一时期的全部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需要深化和发展,因而也具有不确定性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社会意识是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8.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9.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0.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 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

11.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12.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1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中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15.“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A.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

B. 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

C.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D. 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唯物史观

D. 唯心史观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们

A. 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 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D. 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表明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5.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

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

6.社会基本矛盾

A. 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

B. 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

C.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D. 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完全同步的

B. 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C. 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D. 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A. 人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B. 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C.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坚力量

D. 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任何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会成功

9.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

B.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C. 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

D. 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10.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这是因为

A.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

B.为研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C.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D.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三、判断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总是平衡的。×

3.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

4.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品的分配方式。×

5.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6.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7.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8.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9.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它对人类社会是有利而无弊的。×

10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四、连线题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革命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一)

材料一: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元/人)

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

材料二:中宣部、文化部2005年12月14日在京召开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会。大会中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1.材料一、二中包含的哲学依据有( ABCD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B.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C.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材料分析题(二)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一: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材料三: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四: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1.上述材料分别包含的历史观,概括正确的是( BC )

A.材料一是唯物史观

B.材料二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C.材料三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D.材料四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B.唯心史观的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C.从认识根源分析,唯心史观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

D.从社会历史根源分析,唯心史观的产生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商品的主要特点在于

A.它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B.它是用来馈赠他人的劳动产品

C.它是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D.它是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商品的

A.价值

B.使用价值

C.剩余价值

D.超额剩余价值

3.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指

A. 交换价值

B. 价值

C. 使用价值

D. 抽象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7.资本周转速度

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正比

D.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反比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10.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C.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

D.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1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

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12.单个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是商品

A.个别价值降低

B.个别价值提高

C.社会价值降低

D.社会价值提高

13.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可变资本之比

B.不变资本之比

C.固定资本之比

D.流动资本之比

14.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A.资本家为了社会进步而实行节欲

B.受两极分化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所支配

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

D.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省吃俭用的美德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

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B.劳动者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劳动者创造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D.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17.剩余价值来源于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8.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9.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形式是

A.商品和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2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2.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4.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表现为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D.自发地集中资源办大事

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A.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

B.社会分工的出现

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的矛盾

C.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是

A.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要高

B.产业资本周转要快

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8.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中得知

A.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B.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只有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

D.资本主义每时每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中

9.下列关于资本积累的叙述正确的有

A.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B.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D.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10.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有

A.资本周转的时间 B.产品的使用价值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D.产品的价值

12.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有

A.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B.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C.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D.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3.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劳动过程

14.商品的价值量与

A.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B.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5.下列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认识正确的有

A.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

B.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C.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D.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三、判断题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2.不变资本就是固定资本。×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剩余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带来的。×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因此商品的价格必然与价值相一致。×

6.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以,商品生产者的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大,单位的商品的价值量就大。×

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9.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10.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因此,不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四、连线题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意大利:多党制

英国:两党制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0页

材料二:在买卖商品房的过程中,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价格比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商品房能让购房者节省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到更美的风景。因此,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

材料三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甲认为:蓝色的好,因为蓝色的贵!乙认为:绿色的好,因为绿色买的人多!

根据材料回答:

(1)依据材料1,我们发现材料2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 BC )。

A.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各种不同商品使用价值千差万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交换的基础。

B.商品价值大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各种不同商品尽管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但其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区别,这是商品进行比较并顺利进行交换的基础。

C.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显然错误的。

D. 材料2认为“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将商品房价格差异解释为使用价值的差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材料三中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在于( AC )。

A. 甲认为贵的好,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

马原 期末试卷 马哲试卷+答案

1、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据是( B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3、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D ) A、历史性 B、真理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7、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C )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反映性 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B) A、辩证法 B、直观性 C、形而上学 D、机械性 9、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 C ) A、康德 B、费尔巴哈 C、孔德 D、黑格尔 10、现代西方哲学不论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B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11、哲学的生命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反映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12、我党一贯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C )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B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14、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C ) A、贝克莱和休谟 B、谢林和费希特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A.实践性 B.革命性 C.科学性 D.民主性 答案:D 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包括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不包括民主性。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A.自然界的规律 B.人类社会的规律 C.思维的规律 D.人类思维的历史发展 答案:C 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思维的规律。 3、下列哪一项不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2.世界是可知的 C.世界是统一的物质

世界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答案:B 解释: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而世界是可知的并不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下列哪一项不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A.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世界是精神创造的 C.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D.意识决定物质 答案:C 解释: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世界是精神创造的,而不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二、简答题 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基本观点是: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

与社会的统一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客观性及其检验标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其客观性在于真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符合客观事物的真理才是正确的。 三、论述题 请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和 发展。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相互关联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帮助我们认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也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马原期末复习试卷一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C 具体得分:2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O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D 具体得分:-0 3、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B 具体得分:2 4、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A 具体得分:-0 5、人类迄今为止经历过的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是()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C、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B 具体得分:-0 6、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在() A、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参考答案:D 考生答案:A 具体得分:-0 7、只有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地发展,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这是() A、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规律 B、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经济规律 C、资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阶段的经济规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A 具体得分:2 8、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A、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 C、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缓和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A 具体得分:-0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A 具体得分:2 10、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A 具体得分:2 11、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是()。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大学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1.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 独立建构的理论体系 B. 借鉴其他学派理论的结晶 C. 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D. 一种非实践的思想 正确答案:A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C. 科学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D.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正确答案:A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 A. 上层建筑

B. 文化传统 C. 政治体制 D. 社会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A 4.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是()。 A. 价值创造问题 B. 生产关系问题 C. 分配问题 D. 民主问题 正确答案:B 5.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最高追求是()。 A. 个人自由解放 B. 阶级斗争消亡 C.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D. 社会主义建设 正确答案:C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0分)

1.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 答案: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超过其必 要劳动时间的那部分价值。 2. 无产阶级() 答案:指社会生产中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级。 3. 社会意识形态() 答案:指社会上反映社会存在和人们实际生活的思想、观念、价值 观等。 4. 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科 学体系。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案:指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吸收、创新和发展,适应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实际的过程。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20分) 请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为什么会导致社会主 义的兴起?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兴起,主 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d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 )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 A 永恒性 B 客观性 C 不变性 D 终极性 14.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该社会的( c )。 A 生产方式 B 政治制度 C 上层建筑 D 精神文明的状况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得 分 评卷人 1.哲学是( A )。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焦点在于 ( c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世界本原问题 C 意识本质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d )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 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 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 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c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10.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 A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d )。 A 直接认识 B 全面认识 C 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

马原期末试题大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试题大题及答案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解:本大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 1.()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唯物史观,是指()。 A.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 历史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形式 C.历史发展是一步一步翻越的逐步推进过程 D.历史只能是历史的个案 答案:A 2.()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社会各种思想,就是指()。 A.意识形态 B. 生态思维 C.知识经验 D.历史概念 答案:A 3.()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关于社会形态分析的方法是()。 A.唯物辩证法 B. 唯物史观 C.唯物论 D. 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具体内容包括…… 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 三、论述题(共150分) 1.阶级斗争是指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表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请回答以下问题: (1)阶级斗争是什么?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表现为阶级之间的斗争? (2)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3)在当代中国,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答:(1)阶级斗争是指…… 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演变有哪些? (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并阐述其内涵与作用。 (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在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1)社会形态是指……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单选题 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A. 培根、洛克 B.斯密、李嘉图 C.黑格尔、费尔巴哈 D.圣西门、傅立叶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 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 唯物论 B.唯心论

8. 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 A.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9. 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学上的含义是( )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 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 A. 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2. 下列观点属于错误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是( ) A. 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 B. 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 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 D.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13. 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O 这一说法在哲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马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D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属性,物质是主体 5、时间是( A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D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7、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 一的规律是( D )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 结为( D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 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 的反映论 11.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C)。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 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 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 可调和的产物 12. 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是(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3. 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 三者的关系是(D)。 A.科学、技术、生产三者浑然一 体 B.基本上体现为"生产--技 术--科学"的过程 C."科学--技术--生产"的 过程不占主导地位 D."科学--技术--生产"的 过程占主导地位 14. 生产关系是指(A)。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 程 D.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 关系 15.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基本类型 是(D)。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 所有制 D.私有制和公有制 16. 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D)。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17.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D)。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 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18. 认识的本质是(C)。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第 1 页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全选择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全选择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试题的全选择题答案:第一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矛盾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 B.物质与意识的矛盾 C.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C.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第二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物质决定意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三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国际经济关系 D.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答案: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第四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基本观点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 B.政党应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 C.政党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D.政党的作用主要在于选举 答案: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 第五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 A.批判性和实践性 B.彻底性和革命性 C.实证性和历史性 D.理论性和系统性 答案:A.批判性和实践性 第六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是 A.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推广到全世界 C.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相结合 D.如何将中国历史和文化纳入马克思主义范畴 答案:A.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七题: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按劳分配 C.人民当家作主 D.共产主义思想 答案:A.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八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改革开放 C.市场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九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是

马原期末试题题库及答案

马原期末试题题库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在哪个历史条件下? a) 古希腊世界的衰败 b)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 c) 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度发展 d) 工业资本主义全面形成的历史条件下 答案:d) 工业资本主义全面形成的历史条件下 2. 以下哪个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a) 价值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d)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发展规律 答案:d)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发展规律 3.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一命题的基本依据是? a) 剩余价值理论 b) 矛盾运动规律

c) 帝国主义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 答案:d)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 4. 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切决定性的飞跃都是? a) 从个体传统到集体传统的飞跃 b) 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c) 从割裂到统一的飞跃 d) 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飞跃 答案: b) 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5. "自由的创造者"和"自由的奴隶"这两种自由的区别在于? a) 自由的创造者是自由支配自己与他人共同创造社会的形式,而"自由的奴隶"则是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不受他人支配 b) 自由的创造者是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不受他人支配,而"自由的奴隶"则是自由支配自己与他人共同创造社会的形式 c) 自由的创造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时间和方式,而"自由的奴隶"则需要按照雇主的要求进行劳动 d) 自由的创造者是指在市场经济中自由自主进行交换的个体,而“自由的奴隶”则是受到剥削和压迫的工人

答案:a) 自由的创造者是自由支配自己与他人共同创造社会的形式,而"自由的奴隶"则是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不受他人支配第二部分: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揭示和掌握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提出了质疑和改造社会的理论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有何区别?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主要研究商品的价值形成和交换中的规律,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由于受到剥削而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强调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 3. 请简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大基本矛盾。 答: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大基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前者指的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在生产关系上的对立,即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后者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狭隘性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第三部分:论述题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原期末考试问答题及答案

一、哲学部分: (1)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体现了发展的世界观。 ②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2)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只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现阶段,我国及世界普遍存在这一矛盾,我国面对金融危机的政

马原试题与答案

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P3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开放性 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P25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P26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P51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7.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的“蝴蝶效应”理论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P35

期末考试马原必考试题

一,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4.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6.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A.广延性 B.持续性 C.绝对性 D.规律性 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8.《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朴素辩证法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 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