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一等奖《<论语>十二章: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论语》就像是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宝藏山,而其中的十二章,那更是闪闪发光的宝石!今天,我就来和大家一起探索这神奇的《论语》十二章,看看为什么它能成为优秀教案一等奖的得主!先来说说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就好像是孔子爷爷在亲切地跟我们聊天,告诉我们学习要时常温习,多快乐呀!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多开心哟!别人不了解我们,我们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范呢!想想看,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新知识,回家后认真复习,那种掌握知识的感觉难道不爽吗?当好久不见的小伙伴来找我们玩,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要是有人误会了我们,我们不跟他们计较,这多大气呀!再看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哎呀,这就像是给自己照镜子一样!每天问问自己,帮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这就好比我们每天都要检查自己的作业有没有认真完成,答应朋友的事情有没有做到。

如果没有,那可得赶紧改正,不然怎么能进步呢?还有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就像是在说,学习的时候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不思考,那不就迷茫了吗?光想不学习,那不就危险了吗?这不就像我们走路,如果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不思考该往哪儿走,是不是容易迷路?要是光坐在那里想,却不动身去走,能到达目的地吗?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爷爷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能乐在其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他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这多让人佩服啊!想想我们现在,有时候会因为没有新玩具或者好吃的就不开心,和孔子爷爷比起来,我们是不是太贪心了?第十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就像是在大声告诉我们,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换掉,但一个人的志向可不能被改变!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无论风吹雨打,它的根都深深地扎在土里,不会动摇。

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

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

论语(lùn yǔ)十二章一等奖教案论语(lùn yǔ)十二章教案3篇论语(lùn yǔ)十二章教案1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fāngfǎ),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xué sheng)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决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缺乏之处,主要表现在:论语十二章教案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比照拟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拟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案2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

从教这些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

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似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难点)3.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素养)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修身、为学之道。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联系自身实际,得到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书的节选部分《十二章》。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三)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关讨论。

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这是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疏通字音,积累关键文言字词。

如:“说(悦)”“省”“女(汝)”“知(智)”等。

2、理解语句意思,想象对话场景,联系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智慧。

2重点难点:提炼《<论语>十二则》精华,探寻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体系 3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三篇文言课文,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知。

然而,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学习《论语》的内容,仍非易事。

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了解儒家的思想,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关键的是在课堂的前几进行字、词、句的梳理。

字的读音,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可以扫清从认读、理解到表达中存在的障碍。

这也正是“言”之所在。

“言”是“文”之基础,而“文”是“言”之升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论语(一)导入(5')1、曾经有个大人,被两个孩子的一个问题给难倒了,这个问题是“太阳到底是早上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

这位老人知道是谁吗?你怎么知道的?【幻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今山东曲阜)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几则他和他弟子的语录,【板题:《<论语>十则》】(正音:论lún)。

《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呢?【资料】《论语》: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活动2【活动】论语(二)朗读感知,疏通音形(5')1、齐读课文,正音2、请小组开火车读课文,一人一则,正音。

正音预设:说(yuè)乐(lè)愠(yùn)省(xǐng) 传(chuán)罔(wǎng)殆(dài)诲(huì)女(rǔ)知(zhì)凋(diāo)(三)理解句意,品味体验(12')1、齐读第5则,这一则讲了什么?“知之”应该是一种“知(智)”,可是,“不知”怎么也能说是“知(智)”呢?预设:(1)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正所谓“一个谎言需要十个谎言来弥补”;(2)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治学的严谨态度;(3)真正“知(智)”的其实不是“知”与“不知”本身,而是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即“自知”,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4)“不知”恰是“知”的起点,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5)……孔子就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标题: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一章:背景介绍1.1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论语》这部经典著作的背景和意义。

1.2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1.3 《论语》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内容包括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与弟子的互动。

1.4 《论语》对于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我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

2.2 让学生通过阅读《论语》十二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2.3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章:教学内容3.1 本教案的教学内容包括《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涵盖了《学而》、《为政》、《八佾》等。

3.2 通过解读《论语》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

3.3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每一章节的深入解读和讨论,使学生逐渐领会《论语》中的深刻哲理。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分组阅读、课外作业等。

4.2 通过讲授,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和背景,明确教学重点。

4.3 通过讨论和分组阅读,在师生互动中深化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领悟。

4.4 通过课外作业,拓展学生对《论语》内容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介绍《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和背景,引发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兴趣和热情。

5.2 借助多媒体资料和实例,生动讲解《论语》中的经典段落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5.3 安排分组阅读,让学生们互相讨论和交流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形成多元化观点。

5.4 结合课外作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总结和归纳,形成深刻的印象和领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讨论质量、课外作业、考试等。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3.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4.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重点)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文体知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箪(dān)愠(yùn)罔(wǎng)殆(dài)基础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2)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可译作“却"②温故而知新表顺承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图片2.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累累若丧家之犬)。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2.孔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 对《论语》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1、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本、笔记本、笔、学习任务单。

一、新课导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最完整地保存了孔子智慧的书是哪一部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讲授新知任务一:知人论世(自主学习)课前搜集整理资料,教师出示PPT资料内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有人说,如果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孔子,那他就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如果他知道孔子却不知道《论语》,那他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论语》被形象地概括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孔子,一起探讨研究方法、研究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第一课时,我们的目标是: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研究重点文言词语,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在初读课文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接下来,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解释一些不懂的词语。

比如,“通假字”中的“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等。

在再读课文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疏通文义。

例如,解释一些词类活用,如“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指出古今异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要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研究态度,改进研究方法。

留:饭疏食、三人行、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删:无1.饮食有度,饮水无偏见。

2.三人同行,必有我所学。

3.不仅要享受乐趣,更要追求内心的满足。

4.研究要思考,单纯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5.研究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

6.修身养性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要像颜回一样追求高尚品质。

7.研究态度要虚心好学,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

8.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懂得享受生活,不贪图不义之财。

概括每章内容:第一章:讲述研究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重要性。

第二章:探讨思想品德修养和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介绍不同年龄段的修身做人的方法。

第四章:强调温故知新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研究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讲述修身养性和高尚品质的追求。

第七章:强调正确的研究态度和取长补短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述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懂得享受生活,不贪图不义之财。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论语》中的第十二章,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和修身做人的知识。

这十二章的语言简练,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同时,《论语》也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因此我们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探究。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研究本课。

目标导学一:深入探究课文本文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和品德修养。

其中,研究态度方面提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句子;研究方法方面提到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传不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句子;品德修养方面提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子曰:“贤哉,回也……”、“饭疏食,饮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只有掌握了旧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同时,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之”,即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并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研究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这种研究态度和精神,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和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同时,我们也需要虚心向别人研究,不管对方的才能比我们高还是低,只要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就应该珍惜这个机会。

二、联系生活,拓展提升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物质条件所困扰,很难保持颜回那种乐观的心态。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颜回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比如他的高洁学者风范和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同时,我们也不必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可以利用它为我们的研究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样才能更好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板书设计以学为乐论语》十二章研究态度:诚实谦虚、珍惜时间、宽厚仁义、修身做人、坚贞守节、勤于复、学思结合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四、不足之处在教《论语》时,我们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时间的控制,避免课时过长影响学生的情绪和研究效果。

五、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课的知识目标是研究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研究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的写法;情感目标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研究生活的乐趣。

在研究中,我们需要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到他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童年乐园的怀念和珍视,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七八年,他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些有趣的事物。

虽然他不确定现在的百草园是否还有那些景物,但是他确信自己的童年乐园是真实存在过的。

2.“我”与小伙伴们在百草园里放风筝,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快乐”。

这种快乐是如何产生的?明确: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共同享受了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乐趣,同时也感受到了自然风光的美好和自由的畅快。

这种快乐不仅来自于活动本身,更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3.“我”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里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其中的“老鹰”是“一位十二三岁的大姐姐”,这个细节有何作用?明确:这个细节生动地描绘了“老鹰”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想象出游戏的场景和氛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同时,这个细节也表现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之间的互动和玩乐,强调了团结和友爱的重要性。

4.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神仙”,他是如何帮助“我”的?明确:这个“神仙”是一个文化人,他在“我”研究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让“我”懂得了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开拓了“我”的视野和思维。

他的存在和帮助,不仅让“我”在研究上有了更大的进步,也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赏美好景物百草园——“乐园”听神奇传说热爱自然、追求自由捕雪地之鸟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研究。

当你的经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那你就应该踏实的去做!板书设计已完整,无需修改。

这个世界上,只有贫穷和衰老是轻而易举、毫不费劲的。

其它的都需要努力。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研究鲁迅的《三味书屋》,正确理解他对私塾生活的态度,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研读《三味书屋》1.本部分主要是回忆对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描述。

2.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来真实地再现私塾教育,其中流露出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但也有教师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鲁迅对这种教育持批判态度。

3.鲁迅对私塾教育持批判态度,但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二、探究文章主旨本文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他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留念。

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注重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但这节课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

在研究中,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就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当你的经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应该踏实地去做!在这个世界上,贫穷和衰老是唯一能够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实现的事情。

而其他的目标都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研究和成长。

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成长,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同时,我们也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来克服困难和挫折。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只有具备足够的毅力和决心,我们才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外,我们还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我们不能够轻易地放弃,而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成功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成长,具备足够的毅力和决心,以及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向成功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